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關燈
氏宗族覆滅之禍。

    作《呂太後本紀》第九。

     漢朝初建,惠帝死後帝位繼承人不明,衆臣迎立代王劉恒即位,天下心服;文帝廢除肉刑,開通水陸要道,博施恩惠,死後被稱為太宗。

    作《孝文本紀》第十。

     諸侯王驕橫放肆,吳王率先叛亂,朝廷派兵讨伐,叛亂七國先後伏罪,天下安定,太平富裕。

    作《孝景本紀》第十一。

     漢朝興建五世,興隆盛世在建元年間,天子外攘夷狄,内修法度,舉行封禅,修訂曆法,改變服色。

    作《今上本紀》第十二。

     夏、商、周三代太久遠了,具體年代已不可考,大緻取之于傳世的譜牒舊聞,以此為據,進而大略地推斷,作《三代世表》第一。

     幽王、厲王之後,周朝王室衰落,諸侯各自為政,《春秋》有些未作記載;而譜牒隻記概要,五霸又交替盛衰,為考察周朝各諸侯國的先後關系,作《十二諸侯年表》第二。

     春秋以後,陪臣執政,強國之君競相稱王,及至秦王嬴政,終于吞并各國,鏟除封地,獨享尊号。

    作《六國年表》第三。

     秦帝暴虐,楚人陳勝發難,項氏又自亂反秦陣營,漢王于是仗義征伐。

    八年之間,天下三易其主,事變繁多,所以詳著《秦楚之際月表》第四。

     漢朝興建以來,直到太初一百年間,諸侯廢立分削的情況,譜錄記載不明,主管的官員也無法接着記下去,但可據其世系推知其強弱的原由。

    作《漢興已來諸侯年表》第五。

     高祖始取天下,輔佐他創業的功臣,都得剖符封爵,恩澤傳給他們的子孫後代,有的忘其親疏遠近,分不出輩分,也有的竟至殺身亡國。

    作《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惠帝、景帝年間,增封功臣宗屬爵位和食邑。

    作《惠景間侯者年表》第七。

     北面攻打強悍的匈奴,南面誅讨強勁的越人,征伐四方蠻夷,不少人以武功封侯。

    作《建元以來侯者年表》第八。

     諸侯國日漸強大,吳楚等七國南北連成一片,諸侯王子弟衆多,沒有爵位封邑,朝廷下令推行恩義,分封諸侯王子弟為侯,緻使王國勢力日益削弱,而德義卻歸于朝廷。

    作《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國家的賢相良将,是民衆的表率。

    曾看到漢興以來将相名臣年表,對賢者則記其治績,對不賢者則明其劣迹。

    作《漢興以來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夏、商、周三代之禮,各有所增減而不同,但總地來看,其要領都在于使禮切近人的情一性一,通于王道,所以禮根據人的質樸本一性一而制成,減掉了那些繁文缛節,大體順應了古今之變。

    作《禮書》第一。

     樂是用來移風易俗的。

    自《雅》、《頌》之一聲興起,人們就已經喜好鄭、衛之音,鄭、衛之音由來已久了。

    被人情所感發,那遠方異俗之人就會歸附。

    仿照已有《樂書》來論述自古以來音樂的興衰,作《樂書》第二。

     沒有軍隊國家就不會強大,沒有德政國家就不會昌盛,黃帝、商湯、周武王以明于此而興,夏桀、商纣、秦二世以昧于此而亡,怎麼可以對此不慎重呢?《司馬法》産生已很久了,姜太公、孫武、吳起、王子成甫能繼承并有所發明,切合近世情況,極盡人事之變。

    作《律書》第三。

     樂律處于陰而治陽,曆法處于陽而治陰,律曆交替相治,其間不容許絲毫差錯。

    原有五家的曆書相互悖逆不同,隻有太初元年所論曆法為是。

    作《曆書》第四。

     星氣之書,雜有許多求福去災、預兆吉兇的内容,荒誕不經;推究其文辭,考察其應驗,并無什麼特别之處。

    待到武帝召集專人研讨此事,并依次用軌度加以驗證。

    作《天官書》第五。

     承受天命做了帝王,封禅這樣的符瑞之事不可輕易舉行,如果舉行,那一切神靈沒有不受祭祀的。

    追溯祭祀名山大川諸神之禮,作《封禅書》第六。

     大禹疏通河川,九川得以安甯;及至建立宣防宮之時,河道溝渠更被疏浚。

    作《河渠書》第七。

     錢币的流通,是為溝通農商;其弊端竟發展到玩一弄智巧,兼并發财,争相投機牟利,舍本逐末,去農經商。

    作《平準書》來考察事情的變化發展,這是第八。

     太伯為讓季曆繼位,避居江南蠻夷之地,文王、武王才得以振興周邦,發展了古公亶父的王業。

    阖闾殺了吳王僚,奪取王位,降服楚國;夫差戰勝齊國,一逼一十殺伍子胥以革囊盛其一屍一;聽信伯嚭(pǐ,痞)的話親善越國,最終被越國所滅。

    為贊許太伯讓位的美德,作《吳世家》第一。

     申、呂兩國衰弱,尚父微賤坎坷,終于投歸西伯,為文王、武王之師;他的功勞為群臣之首,長于暗中設計權謀;頭發斑白,受封于齊,建都營丘,成為齊國始祖。

    齊桓公不背棄與魯國在柯地所訂盟約,事業由此昌盛,多次會合諸侯,霸功顯赫。

    田恒與阚止争一寵一,姜姓齊國于是瓦解滅亡。

    為贊美尚父的宏謀,作《齊太公世家》第二。

     諸侯和部屬對周無論是依順的,還是違抗的,周公都安一撫他們;他努力宣揚文德,天下都響應随和;輔佐保護成王,諸侯以周天子為天下宗主。

    隐公、桓公之際卻屢屢發生悖德非禮之事,這是為什麼呢?隻因三桓争強,魯國國運不昌。

    贊美周公旦的《金滕》策文,作《周公世家》第三。

     武王戰勝商纣,天下尚未協洽他便駕崩。

    成王年幼,管叔、蔡叔懷疑周公篡位,淮夷也起兵叛亂,于是召(shà,紹)公以其高德率先支持周公,使王室一團一結安定,保證了周公東征的勝利,使東方得以安甯。

    燕王哙的禅位,才造成了禍亂。

    贊賞《甘棠》詩篇,作《燕世家》第四。

     管蔡二叔輔佐武庚,想要安定商朝舊地;周公旦攝政,二叔不服,周公便殺死管叔鮮,流放蔡叔度,周公盟誓忠于成王,太任生育十個兒子,周室以宗族繁盛而強大。

    表彰蔡仲悔過,作《管蔡世家》第五。

     先王後代延繼不絕,舜、禹為此而感到高興;他們功德美好清明,後代得以承其功業。

    百世享受祭祀,到了周時,封有陳國、杞國,後被楚國滅掉。

    齊田氏又使之興起,舜是位多麼了不起的人啊!作《陳杞世家》第六。

     收納殷的遺民,康叔始封邑。

    周公用商朝亂德亡國的教訓申饬他,寫了《酒诰》、《梓材》等辭來告誡他。

    到衛公子朔出生,衛國開始傾危不甯;南子憎惡蒯聩,造成兒子和父親名分颠倒。

    周朝統治日益衰微,各諸侯國日益強大,衛國因為弱小,國君角反而後亡。

    贊美《康诰》,作《衛世家》第七。

     可歎啊,箕子!可歎啊,箕子!正确的意見沒有被采納,反被迫害裝瘋為奴。

    武庚死後,周朝封微子于宋。

    宋襄公在泓水之戰中受傷,又有哪位君子稱道?景公有自謙一愛一民之德,熒惑為之退行。

    剔成暴虐無道,宋國因而滅亡。

    贊美微子請教太師,作《宋世家》第八。

     武王去世後,叔虞封邑于唐。

    君子譏諷晉穆公為兒子取名之事,武公終于滅而代之。

    獻公一寵一愛一骊姬,造成五世之亂;重耳不得志,卻能威霸諸侯。

    六卿專權,晉國衰亡。

    贊美文公因功得天子珪鬯(chàng,唱),作《晉世家》第九。

     重黎創業,吳國繼承;殷朝末年,有簡劄記述鬻子為楚國始祖。

    周成王任用熊繹封為楚子,熊渠繼承先世之業。

    楚莊王賢明,又恢複陳國。

    赦免了鄭伯之罪,又因華元之言而班師回國。

    懷王客死于秦,子蘭歸咎屈原,楚君喜阿谀信讒言,終于被秦所吞并。

    贊美莊王的德義,作《楚世家》第十。

     少康之子遠棄南海,紋身斷發,與鼋鬻相處,守在封山禺山,事奉大禹的祭祀。

    勾踐受到夫差的困辱,于是信用文種、範蠡。

    贊美勾踐身在夷蠻能修其德,消滅強大吳國以尊奉周室,作《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

     桓公東遷,信用太史之言。

    莊公派兵侵犯周土,割取莊稼,受到周王臣民的非議。

    祭(zhài,債)仲被宋脅迫結盟,鄭國長期不得昌興。

    子産的仁政,後世稱道賢明。

    三晉侵犯征伐,鄭終被韓吞并。

    贊美鄭厲公接納周惠王,作《鄭世家》第十二。

     骥?耳駿馬使造父彰名。

    趙夙事奉晉獻公,趙衰(cuī,崔)繼承他的事業,輔佐晉文公尊奉國王,終于成為晉國輔臣。

    趙襄子被困辱,卻擒捉了智伯。

    主父遭臣子圍困,掏雀充饑活活餓死。

    趙王遷邪僻一婬一亂,貶斥迫害良将。

    表彰趙鞅子讨平周王室之亂,作《趙世家》第十三。

     畢萬在魏封爵,蔔官預知其後代必昌盛。

    及至魏绛羞辱楊幹,負罪完成與戎翟(dí,敵)媾和之命。

    文侯仰慕仁義,拜子夏為師。

    惠王驕傲自大,受到齊國秦國的攻打。

    安釐王懷疑信陵君,因而諸侯疏遠魏國。

    魏終于被秦所滅,魏王假做了厮養卒。

    贊美魏武子佐助晉文公創立霸業,作《魏世家》第十四。

     韓阙善積陰德,趙武才得興立。

    使滅國者重新振起,使廢棄者得以再立,晉人尊崇他。

    韓昭侯在諸侯中地位顯要,重用申不害。

    韓王懷疑韓非而不信用,秦攻襲韓。

    贊賞韓厥輔佐晉君,匡正周王室的兵賦,作《韓世家》第十五。

     完子避難,出奔到齊國請求援助,田氏暗施恩惠于民相繼五世,齊人歌頌他。

    田成子奪得齊國政權,田和成為諸侯。

    齊王建被一奸一計說動,使齊遷于共。

    贊賞齊威王、齊宣王能沖破污濁之世而獨尊崇周天子,作《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周王室已經衰落,諸侯恣意而行。

    孔子傷感禮樂崩廢,因而追研經術,以重建王道,匡正亂世,使之返于正道,觀其著述,為天下制定禮儀法度。

    留下《六藝》綱紀于後世。

    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桀、纣喪失王道而湯、武興起,周失其王道而《春秋》一書問世。

    秦失其為政之道,陳涉發起反秦義舉,諸侯相繼造反,風起雲湧,終于滅掉秦國。

    天下亡秦之端,始于陳涉發難。

    作《陳涉世家》第十八。

     成臯台是薄氏的肇基之地。

    窦太後被迫到了代國,才使窦氏家族得以富貴。

    栗姬依仗地位尊貴而自驕于人,王氏才得以順達顯貴。

    陳皇後過于嬌貴,終于使子夫受到尊一寵一。

    贊美衛子夫德行如此之好,作《外戚世家》第十九。

     漢高祖設詭計在陳擒拿韓信;越、楚之民慓悍輕捷,于是封其弟劉交作了楚王,建都彭城,以加強淮、泗地區的統治,成為漢王朝的宗屬國。

    楚王劉戊溺于邪僻合謀反叛,劉禮又被封為楚王繼承王業。

    贊賞劉交輔佐高祖,作《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高祖率軍反秦,劉賈加入其行列,後被英布攻襲,喪失了他的荊、吳之地。

    營陵侯使人遊說感動呂後,被封為琅琊王;被祝午誘騙輕信齊王,前往齊國不得歸返,用計離齊,西入關中,又遇到迎立孝文帝的事,獲封燕王。

    當天下未安定之時,劉賈、劉澤以高祖同族兄弟身份,成為其藩屬。

    作《荊燕世家》第二十一。

     天下平定後,高祖親屬已不多。

    齊悼惠王先長大成|人,鎮守東部國土。

    齊哀王擅自出兵是因為對諸呂用事感到憤怒;驷鈞粗一暴乖戾,朝廷不準立其為帝。

    厲王親屬内部一婬一亂,殺身之禍成于主父偃之手。

    表彰悼惠王劉肥為輔佐天子的股肱,作《齊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楚霸王圍漢于荥陽,相持三年;蕭何鎮撫山西,計算人口輸送兵員,糧食供給不斷,使百姓一愛一戴漢王,而不願為楚王出力。

    作《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

     與韓信一起平定了魏地,又打敗趙國,攻取齊地,削弱了楚霸王的勢力。

    繼蕭何之後成為漢相國,凡事不做變更,百姓得以安甯。

    贊美曹參不誇耀自己的功勞和才能,作《曹相國世家》第二十四。

     運籌策劃于帷幄之中,無形之中克敵制勝,子房謀劃克敵制勝之事,沒有智巧之名,沒有勇武之功,從易處着手解決難題,從小處着手成就大事。

    作《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六出奇計都被高祖采用,諸侯歸附于漢;消滅諸呂之事,陳平為主謀,終于安定王室和國家。

    作《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諸呂勾結,陰謀削弱皇室,周勃在剪滅諸呂的問題上,背離常規而合于權變之道;吳楚七國起兵叛亂,周亞夫駐軍于昌邑,以扼制齊趙之軍,放棄了求救的梁王。

    作《绛侯世家》第二十七。

     吳楚七國叛逆,藩屏天子的同姓王中隻有梁孝王抵禦敵國;但他自恃一寵一愛一誇耀前功,幾乎遭到殺身之禍。

    表彰他能抵抗吳楚叛軍,作《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五宗封王以後,天子親屬融洽和睦,諸侯或大或小皆為藩屏,各得其宜,僭位而自拟于天子之事逐漸減少。

    作《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當今皇上三位皇子被封為王,策文文辭典雅可觀。

    作《三王世家》第三十。

     末世争權奪利,而伯夷、叔齊兄弟卻趨向仁義,為讓君位,雙雙餓死,天下稱贊他們的美德。

    作《伯夷叔齊列傳》第一。

     晏子節儉,管仲則奢侈:齊桓公因得管仲輔佐而稱霸,齊景公因得晏子輔佐而國治。

    作《管晏列傳》第二。

     李耳主張無為而治,使百姓自化于善;清靜寡欲,使百姓自歸于正。

    韓非揣度事物的實際情況,遵循事物發展的趨勢和道理。

    作《老子韓非列傳》第三。

     自古做帝王的都有《司馬法》,穰苴能夠對其闡述發揮。

    作《司馬穰苴列傳》第四。

     沒有信、廉、仁、勇不能傳授兵法論說劍術,兵法劍術與道相符,内可以修身,外可以應變,君子對此重視并以之為德。

    作《孫子吳起列傳》第五。

     太子建遇讒毀,禍及伍奢,伍尚救父,伍員逃奔吳國。

    作《伍子胥列傳》第六。

     孔子傳述文德,弟子振興其業,都成為師傅,教導人們尊仁行義。

    作《仲尼弟子列傳》第七。

     商鞅離衛到秦,能闡明實施他的治國之術,使秦孝公強盛稱霸,後世遵循其法度。

    作《商君列傳》第八。

     天下憂慮連橫秦将貪得無厭,蘇秦能保存諸侯利益,約定合縱來抑制秦的貪婪強橫。

    作《蘇秦列傳》第九。

     六國合縱相互親近,而張儀明了合縱的主張,所以能針鋒相對,使聯合起來的諸侯再次離散瓦解。

    作《張儀列傳》第十。

     秦國之所以能夠向東侵伐,稱雄諸侯,是樗裡、甘茂的良策。

    作《樗裡甘茂列傳》第十一。

     席卷河山,圍困大梁,使諸侯拱手而服事秦國,是魏冉的功勞。

    作《穰侯列傳》第十二。

     南面攻占鄢郢,北面摧毀長平守軍,進而圍困趙都邯鄲,武安君是主将;破楚滅趙,是王翦的計謀。

    作《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

     涉獵儒墨的遺文,闡明禮義的紀綱,根絕梁惠王逐利的念頭,陳述往世的興衰。

    作《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

     喜一愛一門客、士人,士人歸附薛公,為齊抵禦楚、魏。

    作《孟嘗君列傳》第十五。

     出于權變争得馮亭所獻上一黨一之地,為解邯鄲之圍親自趕楚救趙,使其國君得以再次稱雄于諸侯。

    作《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

     身為富貴而能尊重貧賤者,自身賢能而能屈就不肖,隻有信陵君能夠如此。

    作《魏公子列傳》第十七。

     舍身以救其主,終于逃離強秦,使遊說之士向南趨赴楚國,這是黃歇的忠義所緻。

    作《春申君列傳》第十八。

     能忍辱于魏齊,卻揚威于強秦,推舉賢能讓出相位,範睢、蔡澤都有這樣的美德。

    作《範睢蔡澤列傳》第十九。

     身為主将施展謀略,聯合五國軍隊,為弱燕報複了強齊侵淩的仇恨,洗雪了燕國先君的恥辱。

    作《樂毅列傳》第二十。

     能在強秦朝廷上陳述己意,又能對廉頗忍讓謙恭,以盡忠其君,将相二人名重于諸侯。

    作《廉頗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

     齊湣王丢失臨淄後逃到莒邑,隻有田單憑借即墨打敗敵軍驅逐騎劫,才保住齊國江山。

    作《田單列傳》第二十二。

     能用巧妙的說辭解除圍城之患,輕視爵位利祿,卻以盡其志趣為樂。

    作《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

     創作詩賦文章進行諷喻,連類比附來伸張正義,《離騷》有這樣的特色。

    作《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

     與子楚結交,使各諸侯國的士人争相入秦,為秦效力。

    作《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

     曹沫憑借匕首使魯國重獲失去的土地,也使齊君昭信于諸侯;豫讓守義,忠于其君而無二心。

    作《刺客列傳》第二十六。

     能夠闡明自己的謀略,順應時勢推尊秦國,終于使秦得志于海内,李斯實為謀首。

    作《李斯列傳》第二十七。

     為秦開拓疆土,增聚民衆,北面擊敗匈奴,據黃河為要塞,依山嶺為固壘,建榆中。

    作《蒙恬列傳》第二十八。

     平定趙國要塞常山,擴張河内,削弱西楚霸王的勢力,彰明漢王的信義于天下。

    作《張耳陳馀列傳》第二十九。

     收攏西河、上一黨一之兵,跟随高祖直到彭城;彭越侵掠梁地以困擾項羽。

    作《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

     黥(qíng,情)布以淮南之地叛楚歸漢,漢王通過他而得到楚大司馬周殷,最後在垓下打敗項羽。

    作《黥布列傳》第三十一。

     楚軍困迫漢軍于京、索,韓信攻克魏、趙,平定燕、齊,使三分天下漢得其二,奠定消滅項羽的基礎。

    作《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楚漢相持于鞏、洛,韓信為漢鎮守颍川,盧绾斷絕了項羽軍隊的糧饷。

    作《韓信盧绾列傳》第三十三。

     諸侯背叛項王,唯有齊王在城陽牽制項羽,使漢王得機攻入彭城。

    作《田儋列傳》第三十四。

     攻打城池,戰于曠野,獲功歸報,樊哙、郦商是出力最多的戰将,不僅随時聽命漢王的驅遣,又常和漢王一起擺脫危難。

    作《樊郦列傳》第三十五。

     漢朝天下初定,文治條理未明,張蒼擔任主計,統一度量衡,編訂律曆。

    作《張丞相列傳》第三十六。

     遊說通使,籠撫諸侯;諸侯都親附漢朝,歸漢成為藩屬輔臣。

    作《郦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

     想要詳細了解秦楚之際的事情,隻有周緤最清楚,因為他經常跟随高祖,參加平定諸侯的軍事活動。

    作《傅靳蒯成列傳》第三十八。

     遷徙豪強大族,建都關中,與匈奴和親;明辨朝廷之禮,制訂宗廟儀法。

    作《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

     季布能改其剛戾而為柔順,終于成為漢朝名臣;栾公不被威勢所迫背叛死者。

    作《季布栾公列傳》第四十。

     敢于犯顔強谏,使主上言行合于道義,不顧自身安危,為國家建立長遠方案。

    作《袁盎朝錯列傳》第四十一。

     維護法律不失大節,言稱古代賢人,增長君主之明。

    作《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

     敦厚慈孝,不善言辭,敏于行一事,緻力于謙恭,堪為君子長者。

    作《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

     恪守節一操一,懇切剛直,義足以稱清廉,行足以激勵賢能,擔任要職而不能以無理使之屈服。

    作《田叔列傳》第四十四。

     扁鵲論醫,為醫家所尊奉,醫術一精一細高明;後世遵循其法,不能改易,而倉公可謂接近扁鵲之術了。

    作《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

     劉仲被削奪王爵,其子劉濞(bì,必)受封做了吳王,适逢漢朝初定天下,讓他鎮撫江淮之間。

    作《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

     吳、楚叛亂,宗室親屬中隻有窦嬰賢能而喜好士人,士人歸心于他,率軍在荥陽抵抗叛軍。

    作《魏其武安侯列傳》第四十七。

     智謀足以應付近世之變,寬厚足以得人。

    作《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

     勇于抗敵,仁一愛一士卒,号令簡明不煩,将士歸心于他。

    他《李将軍列傳》第四十九。

     自夏、商、周三代以來,匈奴常為中原禍害,為要了解強弱時勢,設防征讨,作《匈奴列傳》第五十。

     拓直曲曲折折的邊塞,擴展河南之地,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