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殖列傳第六十九

關燈
範君石譯注 【說明】 這是專門記叙從事“貨殖”活動的傑出人物的類傳。

    也是反映司馬遷經濟思想和物質觀的重要篇章。

    “貨殖”是指謀求“滋生資貨财利”以緻富而言。

    即利用貨物的生産與交換,進行商業活動,從中生财求利。

    司馬遷所指的貨殖,還包一皮一皮括各種手工業,以及農、牧、漁、礦山、冶煉等行業的經營在内。

    翦伯贊曾高度評價司馬遷“以銳利的眼光,注視着社會經濟方面,而寫成其有名的《貨殖列傳》”。

    錢鐘書在論及司馬遷這篇《貨殖列傳》時說:“當世法國史家深非史之為‘大事記’體者,專載朝政軍事,而忽諸民生日用;馬遷傳《遊俠》已屬破格,然尚以傳人為主,此篇則全非‘大事記’、‘人物志’,于新史學不啻乎辟鴻濛矣。

    ”(《管錐篇·史記會注考證》)總之,史學界公認:“曆史思想及于經濟,是書蓋為創舉。

    ” 《太史公自序》曰:“布衣匹夫之人,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之于時而息财富,智者有采焉。

    作《貨殖列傳》”。

    這十分明确而簡要地道出了寫作本篇的動機與主旨。

    全文主要是為春秋末期至秦漢以來的大貨殖家,如範蠡、子貢、白圭、猗頓、卓氏、程鄭、孔氏、師氏、任氏等作傳。

    通過介紹他們的言論、事迹、社會經濟地位,以及他們所處的時代、重要經濟地區的特産商品、有名的商業城市和商業活動、各地的生産情況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特點,叙述他們的緻富之道,表述自己的經濟思想,以便“後世得以觀擇”。

    太史公認為,自然界的物産是極其豐富的,社會經濟的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商業發展和經濟都市的出現是自然趨勢,人們沒有不追求富足的。

    “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财匮少。

    ”所以,他主張應根據實際情況,任商人自一由發展,引導他們積極進行生産與交換,國家不必強行幹涉,更不要同他們争利。

    這集中反映了他反對“重本抑末”,主張農工商虞并重,強調工商活動對社會發展的作用,其産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肯定工商業者追求物質利益的合理一性一與合法一性一;突出物質财富的占有量最終決定着人們的社會地位,而經濟的發展則關乎到國家盛衰等經濟思想和物質觀。

    在當時曆史條件下,司馬遷就能注意社會的經濟生活,并認識到生産交易和物質财富的重要一性一,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此傳記天時、地理、人物、風情,曆曆如畫。

    雖屬說理文章,讀來卻頗有興味。

    方家學者對此有口皆碑。

    潘吟閣贊曰:“《貨殖傳》一篇,講的是種種社會的情形,且一一說明它的原理。

    所寫的人物,又是上起春秋,下至漢代。

    所寫的地理,又是北至燕、代,南至儋耳。

    而且各人有各人的腳色,各地有各地的環境。

    可當遊俠讀,可當小說讀。

    讀中國書而未讀《史記》,可算未曾讀書;讀《史記》而未讀《貨殖傳》,可算未讀《史記》。

    美哉《貨殖傳》!”(《史記貨殖列傳新诠·編者弁言》)李景星評本傳為:“舉生财之法,圖利之人,無貴無賤,無大無小,無遠無近,無男無女,都納之一篇之中,使上下數百年之販夫豎子,伧父财奴,皆賴以傳,幾令人莫名其用意所在。

    ……蓋财貨者,天地之一精一華,生民之命脈,困迫豪傑,颠倒衆生,胥是物也。

    ”(《史記評議》卷四)這些贊語準确而深刻地揭示了史公之識,卓絕千古;史公之筆,一精一妙絕倫。

    總攬全文可見,傳中人物各具特色,各懷其才;篇中叙事行雲流水,自然流暢;文中說理鞭辟入裡,無懈可擊;全篇辭章奇傳雄渾,波瀾壯闊。

    可謂博大一精一深,渾然一體,實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璀璨奪目的光輝篇章。

     【譯文】 老子說:“太平盛世到了極盛時期,雖然鄰近的國家互相望得見,雞鳴狗吠之一聲互相聽得到,而各國人民卻都以自家的飲食最甘美,自己的服裝最漂亮,習慣于本地的習俗,喜一愛一自己所事行業,以至于老死也不互相往來。

    ”到了近世,如果還要按這一套去辦事,那就等于堵塞人民的耳目,幾乎是無法行得通。

     太史公說:神農氏以前的情況,我不了解。

    至于像《詩》、《書》所述虞舜、夏朝以來的情況則是人們耳目總要聽到最好聽,看到最好看的,口胃總想嘗遍各種肉類的美味,身一體安于舒适快樂的環境,心中又誇耀有權勢、有才幹的光榮。

    統治者讓這種風氣浸染百姓,已經很久了,即使用老子的這些妙論挨門逐戶地去勸說開導,終不能感化誰。

    所以,最好的辦法是聽其自然,其次是随勢引導,其次是加以教誨,再次是制定規章制度加以約束,最壞的做法是與民争利。

     太行山以西盛産木材、竹子、楮木、野麻、旄牛尾、玉石;太行山以東多有魚、鹽、漆、絲、美一女;江南出産楠木、梓樹、生姜、桂花、金、錫、鉛、朱砂、犀牛、玳瑁、珠子、象牙獸皮;龍門、碣石山以北地區盛産馬、牛、羊、氈裘、獸筋獸角;銅和鐵則分布在周圍千裡遠近,山中到處都是,有如棋子滿布。

    這是關于各地物産分布的大緻情況。

    這些都是中國人民所喜好的,習用的穿着、飲食、養生、送死之物。

    所以,人們要靠農民耕種,取得食物,要靠虞人進山開采、漁夫下水捕捉,獲得物品,要靠工匠制造,取得器一具,要靠商人貿易,流通貨物。

    這難道還需要官府發布政令,征發百姓,限期會集嗎?人們都憑自己的才能,竭盡自己的力量,來滿足自己的欲一望。

    所以,低價的貨物能夠高價出一售,高價的貨物能夠低價購進。

    人們各自努力經營自己的本業,樂于從事自己的工作,就像水從高處流向低處那樣,日日夜夜沒有休止的時候,不用招喚便會自動前來,不用請求便會生産出來。

    這難道不是符合規律而得以自然發展的證明嗎? 《周書》裡說:“農民不種田,糧食就會缺乏;工匠不做工生産,器一具就會缺少;商人不做買賣,吃的、用的和錢财這三種寶物就會斷絕來路;虞人不開發山澤,資源就會短缺,資源匮乏了,山澤就不能進一步開發。

    ”農、工、商、虞這四個方面,是人民衣食的來源。

    來源大則富裕,來源小則貧困;來源大了,上可以富國,下可以富家。

    或貧或富,沒有誰能剝奪或施予,但機敏的人總是财富有餘,而愚笨的人卻往往衣食不足。

    所以,姜太公被封在營丘時,那裡本來多是鹽堿地,人煙稀少,于是姜太公便鼓勵婦女緻力于紡織刺繡,極力提倡工藝技巧,又讓人們把魚類、海鹽返運到其他地區去,結果别國的人和财物紛紛流歸于齊國,就像錢串那樣,絡繹不絕,就像車輻那樣,聚集于此。

    所以,齊國因能制造冠帶衣履供一應天下所用,東海、泰山之間的諸侯們便都整理衣袖去朝拜齊國。

    後來,齊國中途衰落,管仲重新修治姜太公的事業,設立管理财政的九個官府,使齊桓公得以稱霸,多次以霸主身份會合諸侯,使天下政治得到匡正;而管仲本人也有了三歸台,官位雖隻是陪臣,卻比各國的君主還要富有。

    從此,齊國富強,一直延續到威王、宣王之時。

     所以說:“糧倉充實了,百姓就會懂得禮節;衣食豐足了,百姓就會知道榮辱。

    ”禮産生于富有,而廢棄于貧窮。

    因此,君子富有了,就喜好去做仁德之事;小人富有了,就會随一心一所一欲地做他能做的事。

    江河深,魚就在那裡生存;山林深,野獸就在那裡藏身;人富有了,仁義就會依附于他。

    富有者得了勢越發顯赫,失了勢,依附于他的賓客也便無處容身,因而心情不快。

    夷狄那裡,這種情況更為突出。

    諺語說:“家有千金的人,不會犯法受刑死于鬧事。

    ”這不是空話。

    所以說:“天下之人,熙熙攘攘,都是為利而來,為利而往。

    ”那些擁有千輛兵車的天子,享有萬戶封地的諸侯,占有百室封邑的大夫。

    尚且擔心貧窮,何況編入戶口冊内的普通老百姓呢! 從前,越王勾踐被圍困在會稽山上,于是任用範蠡、計然。

    計然說:“知道要打仗,就要做好戰備;了解貨物何時為人需求購用,才算懂得商品貨物。

    善于将時與用二者相對照,那麼各種貨物的供需行情就能看得很清楚。

    所以,歲在金時,就豐收;歲在水時,就歉收;歲在木時,就饑馑;歲在火時,就幹旱。

    旱時,就要備船以待澇;澇時,就要備車以待旱,這樣做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

    一般說來,六年一豐收,六年一幹旱,十二年有一次大饑荒。

    出一售糧食,每鬥價格二十錢,農民會受損害;每鬥價格九十錢,商人要受損失。

    商人受損失,錢财就不能流通到社會;農民受損害,田地就要荒蕪。

    糧價每鬥價格最高不超過八十錢,最低不少于三十錢,那麼農民和商人都能得利。

    糧食平價出一售,并平抑調整其他物價,關卡稅收和市場暴應都不缺乏,這是治國之道。

    至于積貯貨物,應當務求完好牢靠,沒有滞留的貨币資金。

    買賣貨物,凡屬容易fu敗和腐蝕的物品不要久藏,切忌冒險囤居以求高價。

    研究商品過剩或短缺的情況,就會懂得物價漲跌的道理。

    物價貴到極點,就會返歸于賤;物價賤到極點,就要返歸于貴。

    當貨物貴到極點時,要及時賣出,視同糞土;當貨物賤到極點時,要及時購進,視同珠寶。

    貨物錢币的流通周轉要如同流水那樣。

    ”勾踐照計然策略治國十年,越國富有了,能用重金去收買兵士,使兵士們沖鋒陷陣,不顧箭射石擊,就像口渴時求得飲水那樣,終于報仇雪恥,滅掉吳國,繼而耀武揚威于中原,号稱“五霸”之一。

     範蠡既已協助越王洗雪了會稽被困之恥,便長歎道:“計然的策略有七條,越國隻用了其中五條,就實現了雪恥的願望。

    既然施用于治國很有效,我要把它用于治家。

    ”于是,他便乘坐小船漂泊江湖,改名換姓,到齊國改名叫鸱夷子皮,到了陶邑改名叫朱公。

    朱公認為陶邑居于天下中心,與各地諸侯國四通八達,交流貨物十分便利。

    于是就治理産業,囤積居奇,随機應變,與時逐利,而不責求他人。

    所以,善于經營緻富的人,要能擇用賢人并把握時機。

    十九年期間,他三次賺得千金之财,兩次分散給貧窮的朋友和遠房同姓的兄弟。

    這就是所謂君子富有便喜好去做仁德之事了。

    範蠡後來年老力衰而聽憑子孫,子孫繼承了他的事業并有所發展,終緻有了巨萬家财。

    所以,後世談論富翁時,都稱頌陶朱公。

     子貢曾在孔子那裡學習,離開後到衛國做官,又利用賣貴買賤的方法在曹國和魯國之間經商,孔門七十多個高徒之中,端木賜(即子貢)最為富有。

    孔子的另一位高徒原憲窮得連糟糠都吃不飽,隐居在簡陋的小巷子裡。

    而子貢卻乘坐四馬并辔齊頭牽引的車子,攜帶束帛厚禮去訪問、饋贈諸侯,所到之處,國君與他隻行賓主之禮,不行君臣之禮。

    使孔子得以名揚天下的原因,是由于有子貢在人前人後輔助他。

    這就是所謂得到形勢之助而使名聲更加顯著吧? 白圭是西周人。

    當魏文侯在位時,李克正緻力于開發土地資源,而白圭卻喜歡觀察市場行情和年景豐歉的變化,所以當貨物過剩低價抛售時,他就收購;當貨物不足高價索求時,他就出一售。

    谷物成熟時,他買進糧食,出一售絲、漆;蠶繭結成時,他買進絹帛綿絮,出一售糧食。

    他了解,太歲在卯位時,五谷豐收;轉年年景會不好。

    太歲在午宮時,會發生旱災;轉年年景會很好。

    太歲在酉位時,五谷豐收;轉年年景會變壞。

    太歲在子位時,天下會大旱;轉年年景會很好,有雨水。

    太歲複至卯位時,他囤積的貨物大緻比常年要增加一倍。

    要增長錢财收入,他便收購質次的谷物;要增長谷子石鬥的容量,他便去買上等的谷物。

    他能不講究吃喝,控制嗜好,節省穿戴,與雇用的奴仆同甘共苦,捕捉賺錢的時機就像猛獸猛禽捕捉食物那樣迅捷。

    因此他說:“我幹經商緻富之事,就像伊尹、呂尚籌劃謀略,孫子、吳起用兵打仗,商鞅推行變法那樣。

    所以,如果一個人的智慧夠不上随機應變,勇氣夠不上果敢決斷,仁德不能夠正确取舍,強健不能夠有所堅守,雖然他想學習我的經商緻富之術,我終究不會教給他的。

    ”因而,天下人談論經商緻富之道都效法白圭。

    白圭大概是有所嘗試,嘗試而能有所成就,這不是馬虎随便行一事就能成的。

     猗頓是靠經營池鹽起家。

    而邯鄲郭縱以冶鐵成就家業,其财富可與王侯相比。

     烏氏倮經營畜牧業,等到牲畜繁殖衆多之時,便全部賣掉,再購求各種奇異之物和絲織品,暗中獻給戎王。

    戎王以十倍于所獻物品的東西償還給他,送他牲畜,牲畜多到以山谷為單位來計算牛馬的數量。

    秦始皇诏令烏氏倮位與封君同列,按規定時間同諸大臣進宮朝拜。

    而巴郡寡一婦清的先祖自得到朱砂礦,竟獨攬其利達好幾代人,家産也多得不計其數。

    清是個寡一婦,能守住先人的家業,用錢财來保護自己,不被别人侵犯。

    秦始皇認為她是個貞婦而以客禮對待她,還為她修築了女懷清台。

    烏氏倮不過是個邊鄙之人、畜牧主,巴郡寡一婦清是個窮鄉僻壤的寡一婦,卻能與皇帝分庭抗禮,名揚天下,這難道不是因為他們富有嗎? 漢朝興起,天下統一,便開放關卡要道,解除開采山澤的禁令,因此富商大賈得以通行天下,交易的貨物無不暢通,他們的欲一望都能滿足,漢朝zheng府又遷徙豪傑、諸侯和大戶人家到京城。

     關中地區從汧、雍二縣以東至黃河、華山,膏壤沃野方圓千裡。

    從有虞氏、夏後氏實行貢賦時起就把這裡作為上等田地,後來公劉遷居到邠,周太一王、王季遷居岐山,文王興建豐邑,武王治理鎬京,因而這些地方的人民仍有先王的遺風,喜好農事,種植五谷,重視土地的價值,把做壞事看得很嚴重。

    直到秦文公、德公、穆公定都雍邑,這裡地處隴、蜀貨物交流的要道,商人很多。

    秦獻公遷居栎邑,栎邑北禦戎狄,東通三晉,也有許多大商人。

    秦孝公和秦昭襄王治理鹹陽,漢朝藉此做為都城;長安附近的諸陵,四方人、物輻湊集中于此,地方很小,人口又多,所以當地百姓越來越玩一弄奇巧,從事商業。

    關中地區以南則有巴郡、蜀郡。

    巴蜀地區也是一片沃野,盛産栀子、生姜、朱砂、石材、銅、鐵和竹木之類的器一具。

    南邊抵禦滇、僰,僰地多出僮仆。

    西邊鄰近邛、笮,笮地出産馬和旄牛。

    然而巴蜀地區四周閉塞,有千裡棧道,與關中無處不通,唯有褒斜通道控扼其口,勾聯四方道路,用多餘之物來交換短缺之物。

    天水、隴西、北地和上郡與關中風俗相同,而西面有羌中的地利,北面有戎狄的牲畜,畜牧業居天下首位。

    可是這裡地勢險要,隻有京城長安要約其通道。

    所以,整個關中之地占天下三分之一,人口也不過占天下十分之三;然而計算這裡的财富,卻占天下十分之六。

     古時,唐堯定都河東晉陽,殷人定都河内殷墟,東周定都河南洛陽。

    河東、河内與河南這三地居于天下的中心,好像鼎的三個足,是帝王們更疊建都的地方,建國各有數百年乃至上千年,這裡土地狹小,人口衆多,是各國諸侯集中聚會之處,所以當地民俗為小氣儉省,熟悉世故。

    楊與平陽兩邑人民,向西可到秦和戎狄地區經商,向北可到種、代地區經商。

    種、代在石邑以北,地靠匈奴,屢次遭受掠奪。

    人民崇尚強直、好勝,以扶弱抑強為己任,不願從事農商諸業。

    但因鄰近北方夷狄,軍隊經常往來,中原運輸來的物資,時有剩餘。

    當地人民強悍而不務耕耘,從三家尚未分晉之時就已經對其慓悍感到憂慮,而到趙武靈王時就更加助長了這種風氣,當地習俗仍帶有趙國的遺風。

    所以楊和平陽兩地的人民經營馳逐于其間,能得到他們所想要的東西。

    溫、轵地區的人民向西可到上一黨一地區經商,向北可到趙、中山一帶經商。

    中山地薄人多,在沙丘一帶還有纣王留下的殷人後代,百姓一性一情急躁,仰仗投機取巧度日謀生。

    男子們常相聚遊戲玩耍,慷慨悲聲歌唱,白天糾合一起殺人搶劫,晚上挖墳盜墓、制作赝品、私鑄錢币;多有美色男子,去當歌舞藝人。

    女子們常彈奏琴瑟,拖着鞋子,到處遊走,向權貴富豪獻媚讨好,有的被納入後宮,遍及諸侯之家。

     然而邯鄲也是漳水、黃河之間的一個都市。

    北面通燕、涿,南面有鄭、衛。

    鄭、衛風俗與趙相似,但因地靠梁、魯,稍顯莊重而又注重節一操一。

    衛君曾從濮上的帝丘遷徙到野王,野王地區民俗崇尚氣節,扶弱抑強,這是衛國的遺風。

     燕國故都薊也是渤海、碣石山之間的一個都市。

    南面通齊、趙,東北面與胡人交界。

    從上谷到遼東一帶,地方遙遠,人口稀少,屢次遭侵擾,民俗大緻與趙、代地區相似,而百姓迅速捷兇悍,不一愛一思考問題,當地盛産魚、鹽、棗、栗。

    北面鄰近烏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