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稽列傳第六十六

關燈
①倡:表演歌舞的人。

    ②陛楯者:在殿前階下持武器警衛的武士。

    陛,台階。

    這裡指王宮的台階。

    楯,通“盾”。

    ③哀:憐憫,同情。

    ④休:休息。

    ⑤即:如果,假如。

    ⑥疾:快速。

    ⑦半相代:指一半人值勤,一半人休息,輪番接替。

     始皇嘗議欲大苑囿①,東至函谷關,西至雍、陳倉。

    優旃曰:“善。

    多縱禽一獸于其中,寇從東方來,令麋鹿觸之足矣②。

    ”始皇以故辍止③。

     ①大:擴大。

    苑囿:種植林木、豢養禽一獸的地方。

    此句實際是指秦始皇想擴大獵場。

    ②這一句是說,讓麋鹿去抵抗東方的敵寇就足可以了。

    麋,大鹿。

    ③辍:停止。

     二世立①,又欲漆其城②。

    優旃曰:“善。

    主上雖無言,臣固将請之③。

    漆城雖于百姓愁費④,然佳哉!漆城蕩蕩⑤,寇來不能上。

    即欲就之,易為漆耳,顧難為蔭室⑥。

    ”于是二世笑之,以其故止。

    居無何⑦,二世殺死⑧,優旃歸漢,數年而卒。

     ①二世:指秦二世嬴胡亥。

    ②漆其城:用漆塗飾城牆。

    ③臣固将請之:我本來也要請你這樣做。

    固,本來。

    ④愁費:愁怨耗損。

    ⑤蕩蕩:漂亮、闊氣。

    ⑥顧:但是。

    蔭室:此指遮蔽太陽,儲存待幹的漆器的房間。

    ⑦居無何:過了不久。

    ⑧殺死:被殺身死。

     太史公曰:淳于髡仰天大笑,齊威王橫行①。

    優孟搖頭而歌,負薪者以封②。

    優旃臨檻疾呼,陛楯得以半更③。

    豈不亦偉哉! ①橫行:率意而行。

    此指齊威王稱雄一時事。

    ②以封:因此得封。

    ③半更:一半替代。

    指上文“半相代”事。

     褚先生曰:臣幸得以經術為郎①,而好讀外家傳語②。

    竊不遜讓③,複作故事滑稽之語六章,編之于左④。

    可以覽觀揚意⑤,以示後世好事者讀之⑥,以遊心駭耳⑦,以附益上方太史公之三章。

     ①以經術為郎:因通曉經術得為郎官。

    經術,猶經學。

    ②外家傳語:當時以六藝為正經,其他一切史傳雜說都被稱為“外家傳語”。

    ③竊:謙詞。

    遜讓:謙遜退讓。

    ④左方:即下首或後邊。

    古人寫字為文均為豎行,由右向左,故雲。

    ⑤覽觀揚意:看了可以擴大些見聞。

    ⑥好事者:喜好多事的人。

    ⑦遊心駭耳:舒暢心懷,聳一動聽聞。

     武帝時有所幸倡郭舍人者①,發言陳辭雖不合大道,然令人主和說②。

    武帝少時,東武侯母親養帝②,帝壯時,号之曰:“大一乳一母”。

    率一月再朝④。

    朝奏入⑤,有诏使幸臣馬遊卿以帛五十匹賜一乳一母⑥,又奉飲?飱養一乳一母⑦。

    一乳一母上書曰:“某所有公田,願得假倩之⑧。

    ”帝曰:“一乳一母欲得之乎?”以賜一乳一母。

    一乳一母所言,未嘗不聽。

    有诏得令一乳一母乘車行馳道中⑨。

    當此之時,公卿大臣皆敬重一乳一母。

    一乳一母家子孫奴從者橫暴長安中⑩,當道掣頓人車馬(11),奪人衣服。

    聞于中(12),不忍緻之法(14)。

    有司請徙一乳一母家室(14),處之于邊。

    奏可(15)。

    一乳一母當入至前,面見辭。

    一乳一母先見郭舍人,為下泣(16)。

    舍人曰:“即入見辭去,疾步數還顧(17)。

    ”一乳一母如其言,謝去,疾步數還顧。

    郭舍人疾言罵之曰:“咄!老女子!何不疾行!陛下已壯矣,甯尚須汝一乳一而活邪(18)?尚何還顧(19)!”于是人主憐焉悲之(20),乃下诏止無徙一乳一母,罰谪谮之者(21)。

     ①幸:一寵一愛一。

    舍人:當時對具有某種技藝的人的稱呼。

    ②和說:即和悅。

    ③東武侯母:指東武侯郭他的母親。

    說指東武縣侯姓一乳一母。

    常:通“嘗”,曾經。

    ④率:大概,一般。

    再朝:入朝兩次。

    ⑤朝奏:申奏皇帝的報告。

    這裡殆指請求接見的名刺(即後來的名帖,西漢時稱“谒”,東漢時稱“刺”)。

    ⑥幸臣:親信的侍臣。

    ⑦飲:酒類。

    ?(bèi,備):幹糧。

    飱:熟食。

    ⑧假倩:借用,其實是讨要。

    假:借;倩:請。

    ⑨馳道:禦道。

    ⑩奴從者:随從的奴仆。

    橫暴:橫行殘暴。

    (11)掣頓:牽扯、攔阻。

    (12)聞于中:風聲傳到皇帝那裡。

    中:指内廷。

    (13)不忍緻之法:不忍用法律來制裁他們。

    (14)有司:指官吏。

    古代設官分職,各司其事,故稱。

    這裡指有關官吏。

    徙:遠遷。

    (15)奏可:奏章被批準。

    (16)為下泣:為了被遠遷去邊疆,以緻落淚。

    下泣:垂涕。

    (17)疾步:快走。

    顧:回頭看。

    (18)甯:難道。

    尚:還。

    須:等待。

    (19)尚何還顧:還有什麼放不下,要轉身回望呢!(20)憐:可憐。

    悲:悲傷。

    (21)谪:譴責。

    此指懲罰。

    谮(zèn,去聲“怎”):說壞話誣陷别人。

     武帝時,齊人有東方生名朔①,以好古傳書,一愛一經術,多所博觀外家之語②。

    朔初入長安,至公車上書,凡用三千奏牍③。

    公車令兩人共持舉其書④,僅然能勝之⑤。

    人主從上方讀之⑥,止,辄乙其處⑦,讀之二月乃盡。

    诏拜以為郎,常在側侍中⑧。

    數召至前談語,人主未嘗不說也。

    時诏賜之食于前⑨。

    飯已,盡懷其餘肉持去,衣盡污。

    數賜缣帛⑩,擔揭而去(11)。

    徒用所賜錢帛(12),取少一婦于長安中婦女(13)。

    率取熬一歲所者即棄去(14),更取熬。

    所賜錢财盡索之于女子。

    人主左右諸郎半呼之“狂人(15)”。

    人主聞之,曰:“令朔在事無為是行者(16),若等安能及之哉!(17)”朔任其子為郎,又為侍谒者(18),常持節出使(19)。

    朔行殿中,郎謂之曰:“人皆以先生為狂。

    ”朔曰:“如朔等,所謂避世于朝廷閑者也(20)。

    古之人,乃避世于深山中。

    ”時坐席中,酒酣,據地歌曰(21):“陸沉于俗(22),避世金馬門。

    宮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廬之下(23)。

    ”金馬門者,宦〔者〕署門也,門旁有銅馬,故謂之曰:“金馬門”。

     ①東方生:東方先生。

    東方,姓。

    ②外家之語:即外家傳語。

    詳見前注。

    ③凡:總共。

    奏牍:上奏言事的簡牍。

    牍,寫字用的木片。

    凡用三千奏牍,以木簡為例,每簡平均三十字,全奏約十萬字左右。

    ④持舉:扛擡。

    ⑤僅然:剛好、恰恰。

    ⑥上方:指宮禁、内廷。

    ⑦止,辄乙其處:看到哪裡須要停止了,就在哪裡做一劃斷的記号,以便再續看下去。

    乙,這裡是作劃斷的記号,并非甲乙之“乙”。

    ⑧侍中:此指在内廷承值。

    ⑨時:時常。

    ⑩缣帛:綢絹的通稱。

    (11)擔揭:扛擡。

    擔,肩挑;揭,高舉。

    (12)徒:單,獨。

    (13)取:同“娶”。

    娶妻。

    (14)所:約計之詞,猶左右。

    (15)半:指半數人。

    (16)令:假如。

    無為是行:沒有這種行為。

    (17)若等:你們這些人。

    (18)侍谒者:侍中的谒者。

    (19)節:使者所持的信物,用竹、木制成。

    (20)避世:隐居。

    (21)據地:趴在地上。

    (22)陸沉:陸地無水而下沉。

    喻淪落。

    (23)蒿訪廬:草屋茅舍。

     時會聚宮下博士諸先生與論議①,共難之曰②:“蘇秦、張儀一當萬乘之主③,而都卿相之位④澤及後世。

    今子大夫修先王之術⑤,慕聖人之義,諷誦《詩》、《書》百家之言⑥,不可勝數。

    著于竹帛⑦,自以為海内無雙,即可謂博聞辯智矣⑧。

    然悉力盡忠以事聖帝⑨,曠日持久⑩,積數十年,官不過侍郎,位不過執戟(11),意者尚有遺行邪(12)?其故何也?”東方生曰:“是國非子所能備也(13)。

    彼一時也,此一時也,豈可同哉(14)!夫張儀、蘇秦之時,周室大壞(15),諸侯不朝,力政争權(16),相禽以兵(17),并為十二國(18),未有雌雄(19),得士者強,失士者亡,故說聽行通(20),身處尊位,澤及後世,子孫長榮。

    今非然也。

    聖帝在上,德流天下,諸侯賓服(21),威振四夷(22),連四海之外以為席(23),安于覆盂(24),天下平均,合為一家,動發舉事,猶如運之掌中。

    賢與不肖,何以異哉?方今以天下之大,士民之衆,竭一精一馳說,并進輻湊者(25),不可勝數。

    悉力慕義,困于衣食,或失門戶(26)。

    使張儀、蘇秦與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能得掌故(27),安敢望常侍侍郎乎!傳曰(28):‘天下無害災,雖有聖人,無所施其才;上下和同,雖有賢者,無所立功。

    ’故曰時異則事異。

    雖然,安可以不務修身乎?《詩》曰:‘鼓鐘于宮,聲聞于外。

    ’‘鶴鳴九臯,聲聞于天。

    ’(29)苟能修身,何患不榮!太公躬行仁義七十二年(30),逢文王(31),得行其說,封于齊,七百歲而不絕。

    此士之所以日夜孜孜(32),修學行道,不敢止也。

    今世之處士(33),時雖不用,崛然獨立(34),塊然獨處(35),上觀許由,下察接輿,策同範蠡,忠合子胥,天下和平,與義相扶(36),寡偶少徒(37),固其常也。

    子何疑于餘哉!”于是諸先生默然無以應也。

     ①博士諸先生:在官的學者們。

    ②共難之:一同诘難東方朔。

    難,辯難、駁問。

    ③當:遇,碰到。

    ④都:居。

    ⑤子大夫:這是“博士諸先生對東方朔的敬稱。

    相當您”。

    ⑥諷誦:背誦,熟習。

    ⑦竹帛:古代書寫用具,指竹簡與白絹。

    ⑧即:則。

    ⑨悉力:竭力。

    聖帝:聖明的皇帝,指皇帝。

    ⑩曠日持久:指時日延續很長。

    曠日,經曆很多時日。

    (11)執戟:屬郎官,執戟侍衛是其職責。

    (12)遺行:有失檢點的行為。

    (13)備:完備,齊全。

    這裡是完全了解的意思。

    (14)豈可同哉:怎麼可以相提并論。

    (15)大壞:衰敗非常厲害。

    (16)力政:用武力征伐。

    政,通“征”。

    (17)禽:通“擒”。

    捕捉。

    (18)并:兼并。

    十二國:指秦、楚、齊、燕、韓、趙、魏、宋、鄭、魯、衛、中山。

    (19)雌雄:喻勝負。

    (20)說聽行通:指意見被采納,所以亦順暢。

    (21)賓服:指諸侯按時進貢,以示服從。

    (22)四夷:指東夷、西戎、南蠻、北狄,這是古代統治者對一華夏族以外各族的蔑稱。

    泛指各少數民族。

    (23)這一句是說:國家的疆土地域廣闊,像坐席那樣與四境之外的諸侯國相連環繞。

    席,坐墊。

    (24)覆盂:倒置的盂。

    因盂的上口大,下腳小,倒覆過來,穩定不緻傾倒。

    以此喻穩固。

    (25)輻湊:車輪上每根輻子湊集到中心的車毂上面。

    比喻從四面八方集中一處。

    (26)或:有的,有人。

    門戶:指進身做官的門路。

    (27)掌故:指掌管禮樂制度等故事的官吏。

    (28)傳:泛指古書。

    (29)引詩前兩句出自《詩·小雅·白華》,後兩句出子《詩·小雅·鶴鳴》。

    九臯,幽深遙遠的沼澤淤地。

    (30)太公:指齊太公呂尚。

    (31)文王:指周文王姬昌。

    (32)孜孜:勤奮不倦的樣子。

    (33)處士:指隐士。

    (34)崛然:高起、突出的樣子。

    (35)塊然:孤獨、靜止的樣子。

    (36)與義相扶:即修身自持。

    義,修身。

    扶,持。

    (37)偶:猶“輩”,指同等級或同類别的人。

    徒:猶“類”。

    其義亦猶“偶”。

    此句意思是說,寡朋少侶,沒有情趣相投、志同道合的人。

     建章宮後閣重栎中有物出焉①,其狀似麋。

    以聞,武帝往臨視之。

    問左右群臣習事通經術者,莫能知。

    诏東方朔視之。

    朔曰:“臣知之,願賜美酒粱飯大飱臣②,臣乃言。

    ”诏曰:“可。

    ”已又曰③:“某所有公田魚池蒲葦數頃,陛下以賜臣,臣朔乃言。

    ”诏曰:“可”。

    于是朔乃肯言,曰:“所謂驺牙者也④。

    遠方當來歸義,而驺牙先見⑤。

    其齒前後若一,齊等無牙,故謂之驺牙⑥。

    ”其後一歲所,匈奴混邪王果将十萬衆來降漢⑦。

    乃複賜東方生錢财甚多。

     ①建章宮: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建。

    舊址在今陝西西安。

    重栎:雙重欄杆。

    ②粱飯:好米飯。

    大飱臣:豐盛地宴請我。

    ③已:止,完了。

    此處指吃喝過後。

    ④驺牙:獸名。

    也名驺吾或驺虞。

    有九牙齊等,如同驺騎(騎馬的儀仗隊)一樣整齊地排列。

    這裡,東方朔是以意立名。

    ⑤這是解釋奇獸出現的說辭。

    意為,遠方當有前來投誠的事,因而驺牙便先出現了。

    見,同“現”。

    ⑥“其齒”句:“齒”、“牙”本可通稱,但此處“齒”指臼齒,“牙”指門牙。

    是說它前後都一樣生得是門牙,而無臼齒。

    ⑦混邪(yī,爺)王率衆降漢事,詳見卷一百十《匈奴列傳》。

     至老,朔且死時,谏曰:“《詩》雲‘營營青蠅①,止于蕃②。

    恺悌君子③,無信讒言。

    ’‘讒言罔極④,交亂四國⑤。

    ’願陛下遠巧佞,退讒言。

    ”帝曰:“今顧東方朔多善言?⑥”怪之。

    居無幾何,朔果病死。

    傳曰:“鳥之将死,其鳴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⑦”此之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