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宛列傳第六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鳥一卵一及黎軒善眩人獻于漢。
及宛西小一柄一驩潛、大益,宛東姑師、扜罙、蘇薤之屬②,皆随漢使獻見天子。
天子大悅。
而漢使窮河源,河源出于寘,其山多玉石,采來,天子案古圖書③,名河所出山曰昆侖雲。
是時上方數巡狩海上④,乃悉從外國客⑤,大都多人則過之⑥,散财帛以賞賜,厚具以饒給之⑦,以覽示漢富厚焉⑧。
于是大觳抵⑨,出奇戲諸怪物,多聚觀者,行賞賜,酒池肉林⑩,令外國客遍觀(名)[各]倉庫府藏之積,見漢之廣大(11),傾駭之(12)。
及加其眩者之工。
而觳抵奇戲歲增變,甚盛益興,自此始。
西北外國使,更來更去(13)。
宛以西,皆自以遠,尚驕恣晏然(14),未可诎以禮羁縻而使也(15)。
自烏孫以西至安息,以近匈奴,匈奴困月氏也,匈奴使持單于一信,則國國傳送食,不敢留苦(16);及至漢使,非出币帛不得食,不市畜不得騎用。
所以然者,遠漢,而漢多财物,故必市乃得所欲,然以畏匈奴于漢使焉。
宛左右以蒲陶為酒,富人藏酒至萬餘石,久者數十歲不敗。
俗嗜酒,馬嗜苜蓿(17)。
漢使取其實來(18),于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肥饒地。
及天馬多,外國使來衆,則離宮别觀旁盡種蒲陶,苜蓿極望(19)。
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國雖頗異言,然大同俗,相知言。
其人皆深眼,多須髯,善市賈,争分铢。
俗貴女子,女子所言而丈夫乃決正(20)。
其地皆無絲漆,不知鑄錢器。
及漢使亡卒降,教鑄作他兵器。
得漢黃白金,辄以為器(21),不用為币。
①屬:連。
②驩(huān,歡)潛、大益、蘇薤:均為西域小一柄一名。
③案:考查。
④上:天子。
方:正。
數:屢次。
巡狩:天子視察地方的理政情況。
海上:海邊。
⑤悉:都。
從:跟随。
⑥大都多人:人多的大都邑。
⑦厚具:準備豐厚的物品。
⑧覽示:展示。
⑨大觳(jué,決)抵:通“大角抵”,大規模進行角抵活動。
此事出現于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
角抵之戲,類似今之摔跤。
⑩酒池肉林:此極言酒肉之多。
(11)見:同“現”,表現。
(12)傾駭:傾慕驚駭。
(13)更:換。
(14)驕恣:驕傲放縱。
晏然:安逸的樣子。
(15)诎:通“屈”。
羁縻(mí,迷):束縛。
(16)留苦:阻留而使其受苦。
(17)苜蓿:草名,原産于伊朗,漢時傳到我國。
(18)實:種一子。
(19)極望:極目遠望。
此極言苜蓿種植之多。
(20)決正:絕對不偏離。
此言丈夫一定按妻子之意行一事。
(21)器:器皿。
而漢使者往既多,其少從率多進熟于天子①,言曰:“宛有善馬在貳師城②,匿不肯與漢使。
”天子既好宛馬,聞之甘心,使壯士車令等持千金及金馬以請宛王貳師城善馬。
宛國饒漢物,相與謀曰:“漢去我遠,而鹽水中數敗③,出其北有胡寇,出其南乏水草。
又且往往而絕邑,乏食者多。
漢使數百人為輩來,而常乏食,死者過半,是安能緻大軍乎?無奈我何。
且貳師馬,宛寶馬也。
”遂不肯予漢使。
漢使怒,妄言,椎金馬而去④。
宛貴人怒曰:“漢使至輕我!”遣漢使去,令其東邊郁成遮攻殺漢使,取其财物。
于是天子大怒。
諸嘗使宛姚定漢等言宛兵弱,誠以漢兵不過三千人,強一弩一射之,即盡虜破宛矣。
天子已嘗使浞野侯攻樓蘭,以七百騎先至,虜其王,以定漢等言為然,而欲侯一寵一姬李氏,拜李廣利為貳師将軍,發屬國六千騎,及郡國惡少年數萬人,以往伐宛。
期至貳師城取善馬⑤,故号“貳師将軍”。
趙始成為軍正,故浩侯王恢使導軍,而李哆為校尉,制軍事⑥。
是歲太初元年也⑦。
而關東蝗大起,蜚西至敦煌。
貳師将軍軍既西過鹽水,當道小一柄一恐⑧,各堅城守,不肯給食。
攻之不能下。
下者得食,不下者數日則去。
比至郁成⑨,士至者不過數千,皆饑罷。
攻郁成,郁成不破之,所殺傷甚衆。
貳師将軍與哆、始成等計:“至郁成尚不能舉,況至其王都乎⑩?”引兵而還。
往來二歲。
還至敦煌,士不過什一二。
使使上書言:“道遠多乏食,且士卒不患戰,患饑。
人少,不足以拔宛。
願且罷兵。
益發而複往(11)。
”天子聞之,大怒,而使使遮玉一門(12),曰:“軍有敢入者辄斬之!”貳師恐,因留敦煌。
①少從:少年就随使者出使國外的人。
率多:大多。
進:進言。
熟:熟悉的情況。
②貳師城:大宛國的城市名。
③鹽水:指鹽澤,即今羅布泊。
數敗:指屢有進入鹽澤地區而死亡之事。
④椎:擊打。
⑤期:目的。
⑥制:掌握。
⑦太初:漢武帝第七個年号(前104--前101)。
⑧當道:處于通道之上。
⑨郁成:西域國名。
⑩王都:指大宛國的都城。
(11)益發:多派軍隊。
(12)庶:攔阻。
其夏,漢亡浞野之兵二萬餘于匈奴①。
公卿及議者皆願罷擊宛軍②,專力攻胡。
天子已業誅宛③,宛小一柄一而不能下,則大夏之屬輕漢,而宛善馬絕不來,烏孫、侖頭易苦漢使矣④,為外國笑。
乃案言伐宛尤不便者鄧光等⑤,赦囚徙材官⑥,益發惡少年及邊騎,歲餘而出敦煌者六萬人,負私從者不與⑦。
牛十萬,馬三萬餘匹,驢騾橐它以萬數⑧。
多赍糧,兵一弩一甚設⑨,天下騷動,傳相奉伐宛⑩,凡五十餘校尉。
宛王城中無井,皆汲城外一流水,于是乃遣水工徙其城下水空以空其城(11)。
益發戍甲卒十八萬,酒泉、張掖北,置居延、休屠以衛酒泉,而發天下七科适(12),及載糒給貳師(13)。
轉車人徙相連屬至敦煌。
而拜習馬者二人為執驅校尉,備破宛擇取其善馬雲。
于是貳師後複行,兵多,而所至小一柄一莫不迎,出食給軍。
至侖頭,侖頭不下,攻數日,屠之。
自此而西,平行至宛城(14),漢兵到者三萬人。
宛兵迎擊漢兵,漢兵射敗之,宛走入葆乘其城(15)。
貳師兵欲行攻郁成,恐留行而令宛益生詐(16),乃先至宛,決其水源,移之,則宛固已憂困。
圍其城,攻之四十餘日,其外城壞,虜宛貴人勇将煎一靡一(17)。
宛大恐,走入中城。
宛貴人相與謀曰:“漢所為攻宛,以王毋寡匿善馬而殺漢使(18)。
今殺王毋寡而出善馬,漢兵宜解(19);即不解,乃力戰而死,未晚也。
”宛貴人皆以為然,共殺其王毋寡,持其頭遣貴人使貳師,約曰:“漢毋攻我,我盡出善馬,恣所取(20),而給漢軍食。
即不聽(21),我盡殺善馬,而康居之救且至(22)。
至,我居内,康居居外,與漢軍戰。
漢軍熟計之(23),何從?”是時康居候視漢兵,漢兵尚盛,不敢進。
貳師與趙始成、李哆等計:“聞宛城中新得秦人,知穿井,而其内食尚多。
所為來,誅首惡者毋寡。
毋寡頭已至,如此而不許解兵,則堅守,而康居候漢罷而來救宛(24),破漢軍必矣。
”軍吏皆以為然,許宛之約。
宛乃出其善馬,令漢自擇之,而多出食食給漢軍(25)。
漢軍取其善馬數十匹,中馬以下牡一牝一三千餘匹,而立宛貴人之故待遇漢使善者名昧蔡以為宛王(26),與盟而罷兵。
終不得入中城,乃罷而引歸。
①其夏:指太初二年(前103)夏天。
亡:損失。
浞野:指浞野侯趙破奴。
他于太初二年率二萬騎兵,從朔方西北出擊匈奴,深入匈奴二千餘裡,殺敵數千,因遇單于八萬騎兵的圍攻,全軍被殲。
參見卷一百十《匈奴列傳》。
②罷擊:停止攻打。
③已業:即業已。
誅:攻打、讨伐。
④侖頭:即輪台,西域小一柄一名。
⑤案:審問判罪。
⑥材官:指勇敢的士卒。
一釋為武官名。
⑦負私從者:背負私人(自己)裝備而參軍的。
與:參與。
⑧橐它:即駱駝。
⑨兵一弩一:此指各種兵器。
一弩一:一種有機關的弓。
設:設備。
⑩傳相:即相傳。
奉:奉命。
(11)水空:水道。
空,通“孔”。
空其城:指城無水可用。
(12)七科:七種人,即有罪的官吏、逃亡者、贅婿、商人、曾經有“市籍”的、父母有“市籍”的、祖父母有“市籍”的。
适:通“谪”,罰罪。
(13)糒(bèi,備):幹糧。
(14)平行:平安行一事。
(15)走入:跑進城中。
葆:通“保”。
乘:依靠。
(16)留行:滞留而不能行軍。
益:越發。
(17)煎一靡一:人名。
(18)疆戾:大宛國王名。
(19)宜解:應當解圍而去。
(20)恣:任意。
(21)即:若,如果。
(22)且:将。
(23)熟計:仔細考慮。
(24)候:等到。
漢罷:漢軍疲憊。
罷,通“疲”。
(25)此句第一個“食”字指糧食。
第二個“食(sì,四)”字,指把食物給别人吃。
(27)故:從前。
待遇:招待。
初,貳師起敦煌西,以為人多,道上國不能食①,乃分為數軍,從南北道。
校尉王申生、故鴻胪壺充國等千餘人,别到郁成②。
郁成城守,不肯給食其軍。
王申生去大軍二百裡③(偵)[]而輕之,責郁成④。
郁成食不肯出,窺之申生軍日少,晨用三千人攻,戮殺申生等,軍破,數人脫亡,走貳師⑤。
貳師令搜粟都尉上官桀往攻破郁成。
郁成王亡走康居,桀追至康居。
康居聞漢已破宛,乃出郁成王予桀,桀令四騎士縛守詣大将軍⑥。
四人相謂曰:“郁成王漢國所毒⑦,今生将去⑧,卒失大事⑨。
”欲殺,莫敢先擊。
上邽騎士趙弟最少,拔劍擊之,斬郁成王,赍頭。
弟、桀等逐及大将軍⑩。
初,貳師後行,天子使使告烏孫,大發兵并力擊宛。
烏孫發二千騎往,持兩端(11),不肯前。
貳師将軍之東(12),諸所過小一柄一聞宛破,皆使其子弟從軍入獻,見天子(13),因以為質焉。
貳師之伐宛也,而軍正趙始成力戰,功最多;及上官桀敢深入,李哆為謀計,軍入玉一門者萬餘人,軍馬千餘匹。
貳師後行,軍非乏食,戰死不能多,而将吏貪,多不一愛一士卒,侵牟之(14),以此物故衆(15)。
天子為萬裡而伐宛,不錄過(16),封廣利為海西侯。
又封身斬郁成王者騎士趙弟為新畤侯,軍正趙始成為光祿大夫,上官桀為少府,李哆為上一黨一太守。
軍官吏為九卿者三人,諸侯相、郡守、二千石者百餘人,千石以下千餘人。
奮行者官過其望(17),以适過行者皆绌其勞(18)。
士卒賜直四萬金(19)。
伐宛再反(20),凡四歲而得罷焉。
①道上國:路過的國家。
②别:另外。
③去:離開。
④(fù,副):依仗。
責:求索。
⑤走:跑。
⑥縛:捆。
守:守護。
大将軍:指李廣利。
⑦毒:恨。
⑧生:活着。
将:送去。
⑨卒(cù,醋):通“猝”,突然。
失:誤。
⑩弟:指趙弟。
桀:上官桀。
逐及:追趕上。
(11)持兩端:抱着騎牆的态度。
(12)之:到……去。
(13)從:随。
入獻:進貢。
見:進見。
(14)侵牟:侵奪。
(15)以此:因此。
物故:死亡。
(16)錄:記錄。
(17)奮行者:自願參軍的人。
望:希望。
(18)以适過行者:因為被罰罪而參軍的人。
以,因為。
适,同“谪”,罰罪。
绌(chù,處):免除。
勞:功勞。
(19)直:通“值”。
(20)再反:兩次往返。
反,同“返”。
漢已伐宛,立昧蔡為宛王而去。
歲餘,宛貴人以為昧蔡善谀,使我國遇屠,乃相與殺昧蔡,立毋寡昆弟曰蟬封為宛王,而遣其子入質于漢。
漢因使使賂賜以鎮撫之①。
而漢發使十餘輩至宛西諸外國,求奇物,因風覽以伐宛之威德②。
而敦煌置酒泉都尉,西至鹽水,往往有亭。
而侖頭有田卒數百人③,因置使者護田積粟,以給使外國者。
①賂:财物。
鎮撫:安一撫。
②因:順便。
風:通“諷”,曉谕。
覽:考察。
③田卒:屯田的士卒。
太史公曰:《禹本紀》言①“河出昆侖②。
昆侖其高二千五百餘裡,日月所相避隐為光明也③。
其上有醴泉、瑤池”。
今自張骞使大夏之後也,窮河源④,惡睹《本紀》所謂昆侖者乎⑤?故言九州山川⑥,《尚書》近之矣⑦。
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也。
①《禹本紀》:中國最古老的帝王傳記。
②河:黃河。
③避隐:隔開而不能相見。
④窮:盡。
河源:黃河的源頭。
⑤惡:何。
⑥九州:《尚書·禹貢》把中國分為九州,即冀、兗、青、徐、荊、楊、豫、粱、雍等,後遂以九州代稱中國。
⑦《尚書》:我國最早的散文集,實為古代曆史文獻的彙編,為儒家的五經之一。
近之:接近于真實。
及宛西小一柄一驩潛、大益,宛東姑師、扜罙、蘇薤之屬②,皆随漢使獻見天子。
天子大悅。
而漢使窮河源,河源出于寘,其山多玉石,采來,天子案古圖書③,名河所出山曰昆侖雲。
是時上方數巡狩海上④,乃悉從外國客⑤,大都多人則過之⑥,散财帛以賞賜,厚具以饒給之⑦,以覽示漢富厚焉⑧。
于是大觳抵⑨,出奇戲諸怪物,多聚觀者,行賞賜,酒池肉林⑩,令外國客遍觀(名)[各]倉庫府藏之積,見漢之廣大(11),傾駭之(12)。
及加其眩者之工。
而觳抵奇戲歲增變,甚盛益興,自此始。
西北外國使,更來更去(13)。
宛以西,皆自以遠,尚驕恣晏然(14),未可诎以禮羁縻而使也(15)。
自烏孫以西至安息,以近匈奴,匈奴困月氏也,匈奴使持單于一信,則國國傳送食,不敢留苦(16);及至漢使,非出币帛不得食,不市畜不得騎用。
所以然者,遠漢,而漢多财物,故必市乃得所欲,然以畏匈奴于漢使焉。
宛左右以蒲陶為酒,富人藏酒至萬餘石,久者數十歲不敗。
俗嗜酒,馬嗜苜蓿(17)。
漢使取其實來(18),于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肥饒地。
及天馬多,外國使來衆,則離宮别觀旁盡種蒲陶,苜蓿極望(19)。
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國雖頗異言,然大同俗,相知言。
其人皆深眼,多須髯,善市賈,争分铢。
俗貴女子,女子所言而丈夫乃決正(20)。
其地皆無絲漆,不知鑄錢器。
及漢使亡卒降,教鑄作他兵器。
得漢黃白金,辄以為器(21),不用為币。
①屬:連。
②驩(huān,歡)潛、大益、蘇薤:均為西域小一柄一名。
③案:考查。
④上:天子。
方:正。
數:屢次。
巡狩:天子視察地方的理政情況。
海上:海邊。
⑤悉:都。
從:跟随。
⑥大都多人:人多的大都邑。
⑦厚具:準備豐厚的物品。
⑧覽示:展示。
⑨大觳(jué,決)抵:通“大角抵”,大規模進行角抵活動。
此事出現于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
角抵之戲,類似今之摔跤。
⑩酒池肉林:此極言酒肉之多。
(11)見:同“現”,表現。
(12)傾駭:傾慕驚駭。
(13)更:換。
(14)驕恣:驕傲放縱。
晏然:安逸的樣子。
(15)诎:通“屈”。
羁縻(mí,迷):束縛。
(16)留苦:阻留而使其受苦。
(17)苜蓿:草名,原産于伊朗,漢時傳到我國。
(18)實:種一子。
(19)極望:極目遠望。
此極言苜蓿種植之多。
(20)決正:絕對不偏離。
此言丈夫一定按妻子之意行一事。
(21)器:器皿。
而漢使者往既多,其少從率多進熟于天子①,言曰:“宛有善馬在貳師城②,匿不肯與漢使。
”天子既好宛馬,聞之甘心,使壯士車令等持千金及金馬以請宛王貳師城善馬。
宛國饒漢物,相與謀曰:“漢去我遠,而鹽水中數敗③,出其北有胡寇,出其南乏水草。
又且往往而絕邑,乏食者多。
漢使數百人為輩來,而常乏食,死者過半,是安能緻大軍乎?無奈我何。
且貳師馬,宛寶馬也。
”遂不肯予漢使。
漢使怒,妄言,椎金馬而去④。
宛貴人怒曰:“漢使至輕我!”遣漢使去,令其東邊郁成遮攻殺漢使,取其财物。
于是天子大怒。
諸嘗使宛姚定漢等言宛兵弱,誠以漢兵不過三千人,強一弩一射之,即盡虜破宛矣。
天子已嘗使浞野侯攻樓蘭,以七百騎先至,虜其王,以定漢等言為然,而欲侯一寵一姬李氏,拜李廣利為貳師将軍,發屬國六千騎,及郡國惡少年數萬人,以往伐宛。
期至貳師城取善馬⑤,故号“貳師将軍”。
趙始成為軍正,故浩侯王恢使導軍,而李哆為校尉,制軍事⑥。
是歲太初元年也⑦。
而關東蝗大起,蜚西至敦煌。
貳師将軍軍既西過鹽水,當道小一柄一恐⑧,各堅城守,不肯給食。
攻之不能下。
下者得食,不下者數日則去。
比至郁成⑨,士至者不過數千,皆饑罷。
攻郁成,郁成不破之,所殺傷甚衆。
貳師将軍與哆、始成等計:“至郁成尚不能舉,況至其王都乎⑩?”引兵而還。
往來二歲。
還至敦煌,士不過什一二。
使使上書言:“道遠多乏食,且士卒不患戰,患饑。
人少,不足以拔宛。
願且罷兵。
益發而複往(11)。
”天子聞之,大怒,而使使遮玉一門(12),曰:“軍有敢入者辄斬之!”貳師恐,因留敦煌。
①少從:少年就随使者出使國外的人。
率多:大多。
進:進言。
熟:熟悉的情況。
②貳師城:大宛國的城市名。
③鹽水:指鹽澤,即今羅布泊。
數敗:指屢有進入鹽澤地區而死亡之事。
④椎:擊打。
⑤期:目的。
⑥制:掌握。
⑦太初:漢武帝第七個年号(前104--前101)。
⑧當道:處于通道之上。
⑨郁成:西域國名。
⑩王都:指大宛國的都城。
(11)益發:多派軍隊。
(12)庶:攔阻。
其夏,漢亡浞野之兵二萬餘于匈奴①。
公卿及議者皆願罷擊宛軍②,專力攻胡。
天子已業誅宛③,宛小一柄一而不能下,則大夏之屬輕漢,而宛善馬絕不來,烏孫、侖頭易苦漢使矣④,為外國笑。
乃案言伐宛尤不便者鄧光等⑤,赦囚徙材官⑥,益發惡少年及邊騎,歲餘而出敦煌者六萬人,負私從者不與⑦。
牛十萬,馬三萬餘匹,驢騾橐它以萬數⑧。
多赍糧,兵一弩一甚設⑨,天下騷動,傳相奉伐宛⑩,凡五十餘校尉。
宛王城中無井,皆汲城外一流水,于是乃遣水工徙其城下水空以空其城(11)。
益發戍甲卒十八萬,酒泉、張掖北,置居延、休屠以衛酒泉,而發天下七科适(12),及載糒給貳師(13)。
轉車人徙相連屬至敦煌。
而拜習馬者二人為執驅校尉,備破宛擇取其善馬雲。
于是貳師後複行,兵多,而所至小一柄一莫不迎,出食給軍。
至侖頭,侖頭不下,攻數日,屠之。
自此而西,平行至宛城(14),漢兵到者三萬人。
宛兵迎擊漢兵,漢兵射敗之,宛走入葆乘其城(15)。
貳師兵欲行攻郁成,恐留行而令宛益生詐(16),乃先至宛,決其水源,移之,則宛固已憂困。
圍其城,攻之四十餘日,其外城壞,虜宛貴人勇将煎一靡一(17)。
宛大恐,走入中城。
宛貴人相與謀曰:“漢所為攻宛,以王毋寡匿善馬而殺漢使(18)。
今殺王毋寡而出善馬,漢兵宜解(19);即不解,乃力戰而死,未晚也。
”宛貴人皆以為然,共殺其王毋寡,持其頭遣貴人使貳師,約曰:“漢毋攻我,我盡出善馬,恣所取(20),而給漢軍食。
即不聽(21),我盡殺善馬,而康居之救且至(22)。
至,我居内,康居居外,與漢軍戰。
漢軍熟計之(23),何從?”是時康居候視漢兵,漢兵尚盛,不敢進。
貳師與趙始成、李哆等計:“聞宛城中新得秦人,知穿井,而其内食尚多。
所為來,誅首惡者毋寡。
毋寡頭已至,如此而不許解兵,則堅守,而康居候漢罷而來救宛(24),破漢軍必矣。
”軍吏皆以為然,許宛之約。
宛乃出其善馬,令漢自擇之,而多出食食給漢軍(25)。
漢軍取其善馬數十匹,中馬以下牡一牝一三千餘匹,而立宛貴人之故待遇漢使善者名昧蔡以為宛王(26),與盟而罷兵。
終不得入中城,乃罷而引歸。
①其夏:指太初二年(前103)夏天。
亡:損失。
浞野:指浞野侯趙破奴。
他于太初二年率二萬騎兵,從朔方西北出擊匈奴,深入匈奴二千餘裡,殺敵數千,因遇單于八萬騎兵的圍攻,全軍被殲。
參見卷一百十《匈奴列傳》。
②罷擊:停止攻打。
③已業:即業已。
誅:攻打、讨伐。
④侖頭:即輪台,西域小一柄一名。
⑤案:審問判罪。
⑥材官:指勇敢的士卒。
一釋為武官名。
⑦負私從者:背負私人(自己)裝備而參軍的。
與:參與。
⑧橐它:即駱駝。
⑨兵一弩一:此指各種兵器。
一弩一:一種有機關的弓。
設:設備。
⑩傳相:即相傳。
奉:奉命。
(11)水空:水道。
空,通“孔”。
空其城:指城無水可用。
(12)七科:七種人,即有罪的官吏、逃亡者、贅婿、商人、曾經有“市籍”的、父母有“市籍”的、祖父母有“市籍”的。
适:通“谪”,罰罪。
(13)糒(bèi,備):幹糧。
(14)平行:平安行一事。
(15)走入:跑進城中。
葆:通“保”。
乘:依靠。
(16)留行:滞留而不能行軍。
益:越發。
(17)煎一靡一:人名。
(18)疆戾:大宛國王名。
(19)宜解:應當解圍而去。
(20)恣:任意。
(21)即:若,如果。
(22)且:将。
(23)熟計:仔細考慮。
(24)候:等到。
漢罷:漢軍疲憊。
罷,通“疲”。
(25)此句第一個“食”字指糧食。
第二個“食(sì,四)”字,指把食物給别人吃。
(27)故:從前。
待遇:招待。
初,貳師起敦煌西,以為人多,道上國不能食①,乃分為數軍,從南北道。
校尉王申生、故鴻胪壺充國等千餘人,别到郁成②。
郁成城守,不肯給食其軍。
王申生去大軍二百裡③(偵)[]而輕之,責郁成④。
郁成食不肯出,窺之申生軍日少,晨用三千人攻,戮殺申生等,軍破,數人脫亡,走貳師⑤。
貳師令搜粟都尉上官桀往攻破郁成。
郁成王亡走康居,桀追至康居。
康居聞漢已破宛,乃出郁成王予桀,桀令四騎士縛守詣大将軍⑥。
四人相謂曰:“郁成王漢國所毒⑦,今生将去⑧,卒失大事⑨。
”欲殺,莫敢先擊。
上邽騎士趙弟最少,拔劍擊之,斬郁成王,赍頭。
弟、桀等逐及大将軍⑩。
初,貳師後行,天子使使告烏孫,大發兵并力擊宛。
烏孫發二千騎往,持兩端(11),不肯前。
貳師将軍之東(12),諸所過小一柄一聞宛破,皆使其子弟從軍入獻,見天子(13),因以為質焉。
貳師之伐宛也,而軍正趙始成力戰,功最多;及上官桀敢深入,李哆為謀計,軍入玉一門者萬餘人,軍馬千餘匹。
貳師後行,軍非乏食,戰死不能多,而将吏貪,多不一愛一士卒,侵牟之(14),以此物故衆(15)。
天子為萬裡而伐宛,不錄過(16),封廣利為海西侯。
又封身斬郁成王者騎士趙弟為新畤侯,軍正趙始成為光祿大夫,上官桀為少府,李哆為上一黨一太守。
軍官吏為九卿者三人,諸侯相、郡守、二千石者百餘人,千石以下千餘人。
奮行者官過其望(17),以适過行者皆绌其勞(18)。
士卒賜直四萬金(19)。
伐宛再反(20),凡四歲而得罷焉。
①道上國:路過的國家。
②别:另外。
③去:離開。
④(fù,副):依仗。
責:求索。
⑤走:跑。
⑥縛:捆。
守:守護。
大将軍:指李廣利。
⑦毒:恨。
⑧生:活着。
将:送去。
⑨卒(cù,醋):通“猝”,突然。
失:誤。
⑩弟:指趙弟。
桀:上官桀。
逐及:追趕上。
(11)持兩端:抱着騎牆的态度。
(12)之:到……去。
(13)從:随。
入獻:進貢。
見:進見。
(14)侵牟:侵奪。
(15)以此:因此。
物故:死亡。
(16)錄:記錄。
(17)奮行者:自願參軍的人。
望:希望。
(18)以适過行者:因為被罰罪而參軍的人。
以,因為。
适,同“谪”,罰罪。
绌(chù,處):免除。
勞:功勞。
(19)直:通“值”。
(20)再反:兩次往返。
反,同“返”。
漢已伐宛,立昧蔡為宛王而去。
歲餘,宛貴人以為昧蔡善谀,使我國遇屠,乃相與殺昧蔡,立毋寡昆弟曰蟬封為宛王,而遣其子入質于漢。
漢因使使賂賜以鎮撫之①。
而漢發使十餘輩至宛西諸外國,求奇物,因風覽以伐宛之威德②。
而敦煌置酒泉都尉,西至鹽水,往往有亭。
而侖頭有田卒數百人③,因置使者護田積粟,以給使外國者。
①賂:财物。
鎮撫:安一撫。
②因:順便。
風:通“諷”,曉谕。
覽:考察。
③田卒:屯田的士卒。
太史公曰:《禹本紀》言①“河出昆侖②。
昆侖其高二千五百餘裡,日月所相避隐為光明也③。
其上有醴泉、瑤池”。
今自張骞使大夏之後也,窮河源④,惡睹《本紀》所謂昆侖者乎⑤?故言九州山川⑥,《尚書》近之矣⑦。
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也。
①《禹本紀》:中國最古老的帝王傳記。
②河:黃河。
③避隐:隔開而不能相見。
④窮:盡。
河源:黃河的源頭。
⑤惡:何。
⑥九州:《尚書·禹貢》把中國分為九州,即冀、兗、青、徐、荊、楊、豫、粱、雍等,後遂以九州代稱中國。
⑦《尚書》:我國最早的散文集,實為古代曆史文獻的彙編,為儒家的五經之一。
近之:接近于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