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宛列傳第六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販賈諸物。
其東南有身毒國(14)。
①妫水:即今阿姆河。
②安息:古代西域國名,即今伊朗。
③王庭:古代北方各族君王設幕立朝之所。
④小衆:一小部分百姓。
⑤保:保全。
南山:指祁連山。
羌:指羌人居住之地。
⑥市:交易場所。
⑦效:模仿。
⑧畫革:在皮革上劃記号。
旁行:橫行(háng,航)。
書記:文字。
⑨條枝:古代國名,即今伊拉克。
⑩黎軒:古國名,又名大秦國。
(11)眩:通“幻”。
幻術,即魔術。
(12)弱水:古河名。
西王母: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女神,即王母一娘一娘一。
(13)臣:以……為臣。
蓄:蓄養。
(14)身毒國:即天竺國。
骞曰:“臣在大夏時,見邛竹杖、蜀布①。
問曰:‘安得此?’大夏國人曰:‘吾賈人往市之身毒②。
身毒在大夏東南可數千裡。
其俗土著,大與大夏同,而卑濕暑熱雲。
其人民乘象以戰。
其國臨大水焉。
’以骞度之③,大夏去漢萬二千裡④,居漢西南。
今身毒國又居大夏東南數千裡,有蜀物,此其去蜀不遠矣。
今使大夏⑤,從羌中,險,羌人惡之⑥;少北⑦,則為匈奴所得;從蜀宜徑⑧,又無寇。
”天子既聞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屬皆大國,多奇物,土著,頗與中國同業,而兵弱,貴漢财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屬,兵強,可以賂遺設利朝也⑨。
且誠得而以義屬之⑩,則廣地萬裡,重九譯(11),緻殊俗(12),威德遍于四海。
天子欣然,以骞言為然,乃令骞因蜀犍為發間使(13),四道并出;出駹,出冉,出徙,出邛、僰(14),皆各行一二千裡。
其北方閉氐、筰(15),南方閉嶲、昆明(16)。
昆明之屬無君長,善寇盜,辄殺略漢使(17),終莫得通。
然聞其西可千餘裡有乘象國,名曰滇越(18),而蜀賈一奸一出物者或至焉(19),于是漢以求大夏道始通滇國。
初,漢欲通西南夷,費多,道不通,罷之。
及張骞言可以通大夏,乃複事西南夷(20)。
①邛:邛都,西南夷小一柄一名。
蜀布:蜀郡出産的布。
②賈人:商人。
市:買。
③度:估計,揣測。
④去:距離。
下文“此其去蜀不遠”之“去”同此。
⑤使大夏:出使大夏。
⑥險:地勢險要。
惡:讨厭。
⑦少:稍微。
⑧宜徑:應是直道。
⑨設利:施以好處。
朝:使他來朝,拜見漢天子。
⑩以義屬之:用道義使其歸屬。
(11)重九譯:多次輾轉翻譯。
按“九”非實數,表示多次之意。
(12)緻:招來。
殊俗:不同的風俗。
(13)因:從。
按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因,猶由也。
”犍為:郡名。
發:派遣。
間使:密秘行動的使者。
(14)駹、冉、徙、邛、嶲:皆為西南夷的種族名和國名。
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傳》記載較為詳細。
(15)閉氐(dī,低)筰:被氐和筰所阻攔,無法通過。
閉,關閉,不通。
按氐、筰也是西南夷種族名和國名。
(16)嶲(xī,西)、昆明:古代西南夷種族名。
按陳直《漢書新證》以為“嶲”乃地名,即益州郡之嶲唐縣。
(17)殺略:斬殺掠奪。
(18)滇越:西南夷國名。
(19)一奸一出物:偷運物品出境。
(20)事:從事。
骞以校尉從大将軍擊匈奴①,知水草處,軍得以不乏之,乃封骞為博望侯。
是歲元朔六年也②。
其明年,骞為衛尉,與李将軍俱出右北平擊匈奴③。
匈奴圍李将軍,軍失亡多④;而骞後期,當斬⑤,贖為庶人。
是歲漢遣骠騎破匈奴西(城)[域]數萬人⑥,至祁連山。
其明年,渾邪王率其民降漢,而金城、河西西并南山至鹽澤空無匈奴。
匈奴時有候者到⑦,而希矣⑧。
其後二年,漢擊走單于于幕北⑨。
是後天子數問骞大夏之屬。
骞既失侯,因言曰:“臣居匈奴中,聞烏孫王号昆莫,昆莫之父,匈奴西邊小一柄一也。
匈奴攻殺其父,而昆莫生棄于野。
烏嗛肉蜚其上⑩,狼往一乳一之(11)。
單于怪以為神,而收長之(12)。
及壯,使将兵(13),數有功(14),單于複以其父之民予昆莫,令長守于西(城)[域](15)昆莫收養其民,攻旁小邑,控弦數萬,習攻戰。
單于死,昆莫乃率其衆遠徙,中立(16),不肯朝會匈奴。
匈奴遣奇兵擊,不勝,以為神而遠之,因羁屬之(17),不大攻。
今單于新困于漢,而故渾邪地空無人。
蠻夷俗貪漢财物,今誠以此時而厚币賂烏孫(18),招以益東(19),居渾邪之地,與漢結昆弟,其勢宜聽(20),聽則是斷匈奴右臂也。
既連烏孫,自其西大夏之屬皆可招來而為外臣。
”天子以為然,拜骞為中郎将,将三百人(21),馬各二匹,牛羊以萬數,赍金币帛直數千巨萬(22),多持節副使,道可使,使遺之他旁國。
①大将軍:此指衛青,當時他擔任大将軍之職。
②元朔:漢武帝第三個年号(前128--123)。
③李将軍:指李廣。
④失亡:傷亡。
⑤後期:耽誤了規定的時間。
當斬:被判為斬刑。
當,判罪。
⑥骠騎:即骠騎将軍,此指霍去病,他當時任骠騎将軍。
⑦侯者:偵察兵。
⑧希:同“稀”,少。
⑨幕北:大沙漠以北。
幕,通“漠”。
⑩嗛:通“銜”,叼在口中。
蜚:同“飛”。
(11)一乳一:喂一奶一。
(12)收長之:收養使他長大。
(13)将兵:領兵。
(14)數:屢次。
(15)長守:長久守衛。
(16)中立:獨立。
(17)羁屬:這裡是約束牽制的意思。
(18)誠:真能。
厚币:厚重的禮物。
(19)益東:更向東來。
益,更加進行。
(20)勢:情勢。
宜聽:應該聽從。
(21)将:率領。
(22)赍(jī,基)攜帶。
直:通“值”。
數千巨萬:數千萬萬。
巨萬,億。
骞既至烏孫,烏孫王昆莫見漢使如單于禮,骞大慚①,知蠻夷貪,乃曰:“天子緻賜,王不拜則還賜。
”昆莫起拜賜,其它如故。
骞谕使指曰②:“烏孫能東居渾邪地,則漢遣翁主為昆莫夫人③。
”烏孫國分④,王老,而遠漢,未知其大小,素服屬匈奴日久矣⑤,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胡,不欲移徙,王不能****⑥。
骞不得其要領。
昆莫有十餘子,其中子曰大祿,強,善将衆,将衆别居萬餘騎。
大祿兄為太子,太子有子曰岑娶,而太子早死。
臨死,謂其父昆莫曰:“必以岑娶為太子,無令他人代之。
”昆莫哀而許之,卒以岑娶為太子。
大祿怒其不得代太子也,乃收其諸昆弟,将其衆畔⑦,謀攻岑娶及昆莫。
昆莫老,常恐大祿殺岑娶,予岑娶萬餘騎别居,而昆莫有萬餘騎自備,國衆分為三,而其大總取羁屬昆莫⑧,昆莫亦以此不敢專約于骞⑨。
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窴、扜罙及諸旁國。
烏孫發導譯送骞還,骞與烏孫遣使數十人,馬數十匹報謝⑩,因令窺漢,知其廣大。
骞還到,拜為大行,列于九卿。
歲餘,卒。
烏孫使既見漢人衆富厚,歸報其國,其國乃益重漢。
其後歲餘,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屬者皆頗與其人俱來,于是西北國始通于漢矣。
然張骞鑿空(11),其後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于外國(12),外國由此信之。
自博望侯骞死後,匈奴聞漢通烏孫,怒,欲擊之。
乃漢使烏孫,若出其南,抵大宛、大月氏相屬,烏孫乃恐,使使獻馬,願得尚漢女翁主(13),為昆弟。
天子問群臣議計,皆曰:“必先納聘(14),然後乃遣女”。
初,天子發《易》雲“神馬當從西北來”(15)。
得烏孫馬好,名曰“天馬”。
及得大宛汗血馬,益壯,更名烏孫馬曰:西極”,名大宛馬曰“天馬”雲。
而漢始築令居以西(16),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國。
因益發使抵安息、奄蔡、黎軒、條枝、身毒國。
而天子好宛馬,使者相望于道。
諸使外國一輩大者數百(17),少者百餘人,人所赍一操一大放博望侯時(18)。
其後益習而衰少焉(19)。
漢率一歲中使多者十餘(20),少者五六輩。
遠者八九歲,近者數歲而反(21)。
①慚:羞愧。
②谕:上對下告知情況。
指:通“旨”,旨意。
③翁主:諸侯王的女兒。
④分:分成幾部分。
⑤素屬:一向。
服屬:歸屬。
⑥****:獨自決定。
⑦畔:通“叛”。
⑧大總:大體。
⑨專約:獨自做主定約。
⑩報謝:回謝。
(11)鑿空:猶言“鑿孔”,開辟孔道,此指開辟通往西域的道路。
(12)為質:作為取信的保證。
(13)尚:娶公主做妻子。
(14)納聘:送上定婚禮。
(15)《易》:《易經》。
(16)築:指修建長城亭障。
(17)一輩:一批。
(18)赍一操一:攜帶。
放:通“仿”,效仿。
(19)益習:越發習慣。
衰少:減少。
(20)率:大略。
(21)反:同“返”。
是時漢既滅越①,而蜀、西南夷皆震②,請吏入朝③。
于是置益州、越嶲、牂柯、沈黎、汶山郡,欲地接以前通大夏④。
乃遣使柏始昌、呂越人等,歲十餘輩,出此初郡抵大夏⑤,皆複閉昆明,為所殺,奪币财,終莫能通至大夏焉。
于是漢發三輔罪人⑥,因巴蜀士數萬人,遣兩将軍郭昌、衛廣等往擊昆明之遮漢使者,斬首虜數萬人而去。
其後遣使,昆明複為寇,竟莫能得通。
而北道酒泉抵大夏,使者既多,而外國益厭漢币⑦,不貴其物。
自博望侯開外國道以尊貴,其後從吏卒皆争上書言外國奇怪利害,求使⑧。
天子為其絕遠,非人所樂往,聽其言,予節⑨,募吏民毋問所從來⑩,為具備人衆遣之,以廣其道。
來還不能毋侵盜币物,及使失指(11),天子為其習之(12),辄覆案緻重罪(13),以激怒令贖,複求使(14)。
使端無窮(15),而輕犯法。
其吏卒亦辄複盛推外國所有,言大者予節,言小者為副,故妄言無行之徙皆争效之。
其使皆貧人子,私縣官赍物(16),欲賤市以私其利外國(17)。
外國亦厭漢使人人有言輕重(18),度漢兵遠(19),不能至,而禁其食物以苦漢使。
漢使乏絕積怨,至相攻擊。
而樓蘭、姑師小一柄一耳,當空道(20),攻劫漢使王恢等尤甚(21)。
而匈奴奇兵時時遮擊使西國者。
使者争遍言外國災害,皆有城邑,兵弱易擊。
于是天子以故遣從骠侯破奴将屬國騎及郡兵數萬,至匈河水,欲以擊胡,胡皆去。
其明年(22),擊姑師,破奴與輕騎七百餘先至,虜樓蘭王,遂破姑師。
因舉兵威以困烏孫、大宛之屬。
還,封破奴為浞野侯。
王恢數使,為樓蘭所苦,言天子,天子發兵令恢佐破奴擊破之,封恢為浩侯。
于是酒泉列亭鄣至玉一門矣。
烏孫以千匹馬聘漢女,漢遣宗室女江都翁主往妻烏孫(23),烏孫王昆莫以為右夫人。
匈奴亦遣女妻昆莫,昆莫以為左夫人。
昆莫曰“我老”,乃令其孫岑娶妻翁主。
烏孫多馬,其富人至有四五千匹馬。
①越:指南越。
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南越被滅亡,“遂為九郡”。
②震:震驚。
③請吏:請求設置官吏統領其地。
④地接:土地連成一片。
前:向前。
通:通往。
⑤初郡:初設之郡,指上文所說的益州等郡。
抵:至。
⑥三輔:指長安周圍地區。
按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右内史為京兆尹,管理長安以東地區,改左内史為左馮翊,治理長陵以北地區;改都尉為右扶風,治理渭城以西地區。
這三個職官稱三輔,他們所管轄的地區也稱三輔。
⑦漢币:指漢朝的布帛财物等。
⑧求使:自己請求當使者。
⑨予節:給予使者符節,令其出使。
⑩募:招募。
毋:不。
(11)失指:違背皇上的意圖。
指,通“旨”。
(12)習之:指熟悉西域情況。
(13)辄:常常。
覆案:深究罪行。
(14)複求使:這句同前一句之意是說漢武帝以為這些人熟習西域的情況,所以就在他們有過失時,重判其罪,以激勵他們要求再次出使,以便立功贖罪。
(15)端:争端,指出使之事。
(16)私:私自占有。
縣官:朝廷。
赍物:送給西域各國的禮物。
(17)賤市:以低價賣出。
(18)人人有言輕重:人人所說的話都有輕重不真實的成分。
(19)度(duó,踱):估計。
(20)當空道:處于交通要道之上。
空,通“孔”。
(21)王恢:此指浩侯王恢,與大行王恢非一人。
(22)明年:指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
(23)江都:指江都王劉建。
初,漢使至安息,安息王令将二萬騎迎于東界。
東界去王都數千裡。
行比至,過數十城,人民相屬甚多①。
漢使還,而後發使随漢使來觀漢廣大,以大一
其東南有身毒國(14)。
①妫水:即今阿姆河。
②安息:古代西域國名,即今伊朗。
③王庭:古代北方各族君王設幕立朝之所。
④小衆:一小部分百姓。
⑤保:保全。
南山:指祁連山。
羌:指羌人居住之地。
⑥市:交易場所。
⑦效:模仿。
⑧畫革:在皮革上劃記号。
旁行:橫行(háng,航)。
書記:文字。
⑨條枝:古代國名,即今伊拉克。
⑩黎軒:古國名,又名大秦國。
(11)眩:通“幻”。
幻術,即魔術。
(12)弱水:古河名。
西王母: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女神,即王母一娘一娘一。
(13)臣:以……為臣。
蓄:蓄養。
(14)身毒國:即天竺國。
骞曰:“臣在大夏時,見邛竹杖、蜀布①。
問曰:‘安得此?’大夏國人曰:‘吾賈人往市之身毒②。
身毒在大夏東南可數千裡。
其俗土著,大與大夏同,而卑濕暑熱雲。
其人民乘象以戰。
其國臨大水焉。
’以骞度之③,大夏去漢萬二千裡④,居漢西南。
今身毒國又居大夏東南數千裡,有蜀物,此其去蜀不遠矣。
今使大夏⑤,從羌中,險,羌人惡之⑥;少北⑦,則為匈奴所得;從蜀宜徑⑧,又無寇。
”天子既聞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屬皆大國,多奇物,土著,頗與中國同業,而兵弱,貴漢财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屬,兵強,可以賂遺設利朝也⑨。
且誠得而以義屬之⑩,則廣地萬裡,重九譯(11),緻殊俗(12),威德遍于四海。
天子欣然,以骞言為然,乃令骞因蜀犍為發間使(13),四道并出;出駹,出冉,出徙,出邛、僰(14),皆各行一二千裡。
其北方閉氐、筰(15),南方閉嶲、昆明(16)。
昆明之屬無君長,善寇盜,辄殺略漢使(17),終莫得通。
然聞其西可千餘裡有乘象國,名曰滇越(18),而蜀賈一奸一出物者或至焉(19),于是漢以求大夏道始通滇國。
初,漢欲通西南夷,費多,道不通,罷之。
及張骞言可以通大夏,乃複事西南夷(20)。
①邛:邛都,西南夷小一柄一名。
蜀布:蜀郡出産的布。
②賈人:商人。
市:買。
③度:估計,揣測。
④去:距離。
下文“此其去蜀不遠”之“去”同此。
⑤使大夏:出使大夏。
⑥險:地勢險要。
惡:讨厭。
⑦少:稍微。
⑧宜徑:應是直道。
⑨設利:施以好處。
朝:使他來朝,拜見漢天子。
⑩以義屬之:用道義使其歸屬。
(11)重九譯:多次輾轉翻譯。
按“九”非實數,表示多次之意。
(12)緻:招來。
殊俗:不同的風俗。
(13)因:從。
按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因,猶由也。
”犍為:郡名。
發:派遣。
間使:密秘行動的使者。
(14)駹、冉、徙、邛、嶲:皆為西南夷的種族名和國名。
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傳》記載較為詳細。
(15)閉氐(dī,低)筰:被氐和筰所阻攔,無法通過。
閉,關閉,不通。
按氐、筰也是西南夷種族名和國名。
(16)嶲(xī,西)、昆明:古代西南夷種族名。
按陳直《漢書新證》以為“嶲”乃地名,即益州郡之嶲唐縣。
(17)殺略:斬殺掠奪。
(18)滇越:西南夷國名。
(19)一奸一出物:偷運物品出境。
(20)事:從事。
骞以校尉從大将軍擊匈奴①,知水草處,軍得以不乏之,乃封骞為博望侯。
是歲元朔六年也②。
其明年,骞為衛尉,與李将軍俱出右北平擊匈奴③。
匈奴圍李将軍,軍失亡多④;而骞後期,當斬⑤,贖為庶人。
是歲漢遣骠騎破匈奴西(城)[域]數萬人⑥,至祁連山。
其明年,渾邪王率其民降漢,而金城、河西西并南山至鹽澤空無匈奴。
匈奴時有候者到⑦,而希矣⑧。
其後二年,漢擊走單于于幕北⑨。
是後天子數問骞大夏之屬。
骞既失侯,因言曰:“臣居匈奴中,聞烏孫王号昆莫,昆莫之父,匈奴西邊小一柄一也。
匈奴攻殺其父,而昆莫生棄于野。
烏嗛肉蜚其上⑩,狼往一乳一之(11)。
單于怪以為神,而收長之(12)。
及壯,使将兵(13),數有功(14),單于複以其父之民予昆莫,令長守于西(城)[域](15)昆莫收養其民,攻旁小邑,控弦數萬,習攻戰。
單于死,昆莫乃率其衆遠徙,中立(16),不肯朝會匈奴。
匈奴遣奇兵擊,不勝,以為神而遠之,因羁屬之(17),不大攻。
今單于新困于漢,而故渾邪地空無人。
蠻夷俗貪漢财物,今誠以此時而厚币賂烏孫(18),招以益東(19),居渾邪之地,與漢結昆弟,其勢宜聽(20),聽則是斷匈奴右臂也。
既連烏孫,自其西大夏之屬皆可招來而為外臣。
”天子以為然,拜骞為中郎将,将三百人(21),馬各二匹,牛羊以萬數,赍金币帛直數千巨萬(22),多持節副使,道可使,使遺之他旁國。
①大将軍:此指衛青,當時他擔任大将軍之職。
②元朔:漢武帝第三個年号(前128--123)。
③李将軍:指李廣。
④失亡:傷亡。
⑤後期:耽誤了規定的時間。
當斬:被判為斬刑。
當,判罪。
⑥骠騎:即骠騎将軍,此指霍去病,他當時任骠騎将軍。
⑦侯者:偵察兵。
⑧希:同“稀”,少。
⑨幕北:大沙漠以北。
幕,通“漠”。
⑩嗛:通“銜”,叼在口中。
蜚:同“飛”。
(11)一乳一:喂一奶一。
(12)收長之:收養使他長大。
(13)将兵:領兵。
(14)數:屢次。
(15)長守:長久守衛。
(16)中立:獨立。
(17)羁屬:這裡是約束牽制的意思。
(18)誠:真能。
厚币:厚重的禮物。
(19)益東:更向東來。
益,更加進行。
(20)勢:情勢。
宜聽:應該聽從。
(21)将:率領。
(22)赍(jī,基)攜帶。
直:通“值”。
數千巨萬:數千萬萬。
巨萬,億。
骞既至烏孫,烏孫王昆莫見漢使如單于禮,骞大慚①,知蠻夷貪,乃曰:“天子緻賜,王不拜則還賜。
”昆莫起拜賜,其它如故。
骞谕使指曰②:“烏孫能東居渾邪地,則漢遣翁主為昆莫夫人③。
”烏孫國分④,王老,而遠漢,未知其大小,素服屬匈奴日久矣⑤,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胡,不欲移徙,王不能****⑥。
骞不得其要領。
昆莫有十餘子,其中子曰大祿,強,善将衆,将衆别居萬餘騎。
大祿兄為太子,太子有子曰岑娶,而太子早死。
臨死,謂其父昆莫曰:“必以岑娶為太子,無令他人代之。
”昆莫哀而許之,卒以岑娶為太子。
大祿怒其不得代太子也,乃收其諸昆弟,将其衆畔⑦,謀攻岑娶及昆莫。
昆莫老,常恐大祿殺岑娶,予岑娶萬餘騎别居,而昆莫有萬餘騎自備,國衆分為三,而其大總取羁屬昆莫⑧,昆莫亦以此不敢專約于骞⑨。
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窴、扜罙及諸旁國。
烏孫發導譯送骞還,骞與烏孫遣使數十人,馬數十匹報謝⑩,因令窺漢,知其廣大。
骞還到,拜為大行,列于九卿。
歲餘,卒。
烏孫使既見漢人衆富厚,歸報其國,其國乃益重漢。
其後歲餘,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屬者皆頗與其人俱來,于是西北國始通于漢矣。
然張骞鑿空(11),其後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于外國(12),外國由此信之。
自博望侯骞死後,匈奴聞漢通烏孫,怒,欲擊之。
乃漢使烏孫,若出其南,抵大宛、大月氏相屬,烏孫乃恐,使使獻馬,願得尚漢女翁主(13),為昆弟。
天子問群臣議計,皆曰:“必先納聘(14),然後乃遣女”。
初,天子發《易》雲“神馬當從西北來”(15)。
得烏孫馬好,名曰“天馬”。
及得大宛汗血馬,益壯,更名烏孫馬曰:西極”,名大宛馬曰“天馬”雲。
而漢始築令居以西(16),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國。
因益發使抵安息、奄蔡、黎軒、條枝、身毒國。
而天子好宛馬,使者相望于道。
諸使外國一輩大者數百(17),少者百餘人,人所赍一操一大放博望侯時(18)。
其後益習而衰少焉(19)。
漢率一歲中使多者十餘(20),少者五六輩。
遠者八九歲,近者數歲而反(21)。
①慚:羞愧。
②谕:上對下告知情況。
指:通“旨”,旨意。
③翁主:諸侯王的女兒。
④分:分成幾部分。
⑤素屬:一向。
服屬:歸屬。
⑥****:獨自決定。
⑦畔:通“叛”。
⑧大總:大體。
⑨專約:獨自做主定約。
⑩報謝:回謝。
(11)鑿空:猶言“鑿孔”,開辟孔道,此指開辟通往西域的道路。
(12)為質:作為取信的保證。
(13)尚:娶公主做妻子。
(14)納聘:送上定婚禮。
(15)《易》:《易經》。
(16)築:指修建長城亭障。
(17)一輩:一批。
(18)赍一操一:攜帶。
放:通“仿”,效仿。
(19)益習:越發習慣。
衰少:減少。
(20)率:大略。
(21)反:同“返”。
是時漢既滅越①,而蜀、西南夷皆震②,請吏入朝③。
于是置益州、越嶲、牂柯、沈黎、汶山郡,欲地接以前通大夏④。
乃遣使柏始昌、呂越人等,歲十餘輩,出此初郡抵大夏⑤,皆複閉昆明,為所殺,奪币财,終莫能通至大夏焉。
于是漢發三輔罪人⑥,因巴蜀士數萬人,遣兩将軍郭昌、衛廣等往擊昆明之遮漢使者,斬首虜數萬人而去。
其後遣使,昆明複為寇,竟莫能得通。
而北道酒泉抵大夏,使者既多,而外國益厭漢币⑦,不貴其物。
自博望侯開外國道以尊貴,其後從吏卒皆争上書言外國奇怪利害,求使⑧。
天子為其絕遠,非人所樂往,聽其言,予節⑨,募吏民毋問所從來⑩,為具備人衆遣之,以廣其道。
來還不能毋侵盜币物,及使失指(11),天子為其習之(12),辄覆案緻重罪(13),以激怒令贖,複求使(14)。
使端無窮(15),而輕犯法。
其吏卒亦辄複盛推外國所有,言大者予節,言小者為副,故妄言無行之徙皆争效之。
其使皆貧人子,私縣官赍物(16),欲賤市以私其利外國(17)。
外國亦厭漢使人人有言輕重(18),度漢兵遠(19),不能至,而禁其食物以苦漢使。
漢使乏絕積怨,至相攻擊。
而樓蘭、姑師小一柄一耳,當空道(20),攻劫漢使王恢等尤甚(21)。
而匈奴奇兵時時遮擊使西國者。
使者争遍言外國災害,皆有城邑,兵弱易擊。
于是天子以故遣從骠侯破奴将屬國騎及郡兵數萬,至匈河水,欲以擊胡,胡皆去。
其明年(22),擊姑師,破奴與輕騎七百餘先至,虜樓蘭王,遂破姑師。
因舉兵威以困烏孫、大宛之屬。
還,封破奴為浞野侯。
王恢數使,為樓蘭所苦,言天子,天子發兵令恢佐破奴擊破之,封恢為浩侯。
于是酒泉列亭鄣至玉一門矣。
烏孫以千匹馬聘漢女,漢遣宗室女江都翁主往妻烏孫(23),烏孫王昆莫以為右夫人。
匈奴亦遣女妻昆莫,昆莫以為左夫人。
昆莫曰“我老”,乃令其孫岑娶妻翁主。
烏孫多馬,其富人至有四五千匹馬。
①越:指南越。
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南越被滅亡,“遂為九郡”。
②震:震驚。
③請吏:請求設置官吏統領其地。
④地接:土地連成一片。
前:向前。
通:通往。
⑤初郡:初設之郡,指上文所說的益州等郡。
抵:至。
⑥三輔:指長安周圍地區。
按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右内史為京兆尹,管理長安以東地區,改左内史為左馮翊,治理長陵以北地區;改都尉為右扶風,治理渭城以西地區。
這三個職官稱三輔,他們所管轄的地區也稱三輔。
⑦漢币:指漢朝的布帛财物等。
⑧求使:自己請求當使者。
⑨予節:給予使者符節,令其出使。
⑩募:招募。
毋:不。
(11)失指:違背皇上的意圖。
指,通“旨”。
(12)習之:指熟悉西域情況。
(13)辄:常常。
覆案:深究罪行。
(14)複求使:這句同前一句之意是說漢武帝以為這些人熟習西域的情況,所以就在他們有過失時,重判其罪,以激勵他們要求再次出使,以便立功贖罪。
(15)端:争端,指出使之事。
(16)私:私自占有。
縣官:朝廷。
赍物:送給西域各國的禮物。
(17)賤市:以低價賣出。
(18)人人有言輕重:人人所說的話都有輕重不真實的成分。
(19)度(duó,踱):估計。
(20)當空道:處于交通要道之上。
空,通“孔”。
(21)王恢:此指浩侯王恢,與大行王恢非一人。
(22)明年:指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
(23)江都:指江都王劉建。
初,漢使至安息,安息王令将二萬騎迎于東界。
東界去王都數千裡。
行比至,過數十城,人民相屬甚多①。
漢使還,而後發使随漢使來觀漢廣大,以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