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俠列傳第六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王淑豔譯注
【說明】
《遊俠列傳》是《史記》名篇之一,記述了漢代著名俠士朱家、劇孟和郭解的史實。
司馬遷實事求是地分析了不同類型的俠客,充分地肯定了“布衣之俠”、“鄉曲之俠”、“闾巷之俠”,贊揚了他們“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一愛一其軀,赴士之厄困……不矜其能,不伐其德”等高貴品德。
這些被班固視為“罪已不容于誅”(《漢書·遊俠傳》)的社會底層的人們,在司馬遷的筆下卻成為傾倒天下大衆的英雄,并對他們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對迫害他們的人表示極大憤慨,揭示了漢朝法律的虛僞和不公正的本質,表現了作者進步的曆史觀和《史記》一書的人民一性一。
當然,作者對那些被視為“朱家之羞”的“盜跖居民間者”式的豪俠卻加以否定和鞭撻。
同時作者借儒形俠,又寫公孫弘等的誅俠之舉,委婉地表現了作者對此類儒者的憤激之情,“真極用意文字”(姚苧田《史記一精一華錄》),難怪正統的封建史學家班固稱此文是“退處士而進一奸一雄”(《漢書·遊俠傳》)。
這又從另一角度顯示了此文的進步一性一。
此文不但善于叙事,且叙事與議論相結合,行文中“咨嗟慷慨,感歎宛轉”(《史記評林》引董份語),處處傾瀉“憤激”“不平之氣”(何良俊《四友齋叢說》),且層層回環,步步轉折,曲盡其妙,真“百代之絕”(董份語)。
文章結構嚴謹有序,前有叙論,為一篇之綱,後分叙諸俠之事,為叙論作注腳,“太史公曰”總一篇之旨,明作者之情,前後輝映,“篇章之妙,此又一奇也”(吳見思《史記論文》)。
【譯文】韓非子說:“儒生以儒家經典來破壞法度,而俠士以勇武的行為違犯法令。
”韓非對這兩種人都加以譏笑,但儒生卻多被世人所稱揚。
至于用權術取得宰相卿大夫的職位,輔助當代天子,功名都被記載在史書之中,這本來沒有什麼可說的。
至于象季次、原憲,是平民百姓,用功讀書,懷抱着特異的君子的德一操一,堅守道義,不與當代世俗苟合,當代世俗之人也嘲笑他們。
所以季次、原憲一生住在空蕩蕩的草屋之中,穿着粗布衣服,連粗飯都吃不飽。
他們死了四百餘年了,而他們的世代相傳的弟子們,卻不知倦怠地懷念着他們。
現在的遊俠者,他們的行為雖然不符合道德法律的準則,但是他們說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果敢決斷,已經答應的必定實現,以示誠實,肯于犧牲生命,去救助别人的危難。
已經經曆了生死存亡的考驗,卻不自我誇耀本領,也不好意思誇耀自己功德,大概這也是很值得贊美的地方吧! 況且危急之事,是人們時常能遇到的。
太史公說:“從前虞舜在淘井和修廪時遇到了危難,伊尹曾背負鼎俎當廚師,傅說曾藏身傅岩服苦役,呂尚曾在棘津遭困厄,管仲曾經戴過腳鐐與手一铐,百裡奚曾經喂牛當奴隸,孔子曾經在匡遭拘囚,在陳、葵遭饑餓。
這些人都是儒生所稱揚的有道德的仁人,尚且遭遇這樣的災難,何況是中等才能而又遇到亂世的人呢?他們遇到的災難怎麼可以說得完呢? 世俗人有這樣的說法:“何必去區别仁義與否,已經受利的就是有德。
”所以伯夷以吃周粟為可恥,竟餓死在首陽山;而文王和武王卻沒有因此而損害王者的聲譽。
盜跖和莊?兇暴殘忍,而他們的一黨一徒卻歌頌他們道義無窮。
由此可見,“偷盜衣帶鈎的要殺頭,竊取一柄一家政權的卻被封侯,受封為侯的人家就有仁義了”,這話并非虛假不實之言。
現在拘泥于偏面見聞的學者,有的死守着狹隘的道理,長久地孤立于世人之外,哪能比得上以低下的觀點遷就世俗,随世俗的沉浮而獵取榮耀和名聲的人呢?而平民百姓之人,看重取予皆符合道義、應允能實現的美德,千裡之外去追随道義,為道義而死卻不顧世俗的責難,這也是他們的長處,并非随便就可做到的。
所以讀書人處在窮困窘迫的情況下,願意托身于他,這難道不就是人們所說的賢能豪俠中間的人嗎?如果真能讓民間遊俠者與季次、原憲比較權勢和力量,比對當今社會的貢獻,是不能同日而語的。
總之,從事情的顯現和言必有信的角度來看,俠客的正義行為又怎麼可以缺少呢! 古代的平民俠客,沒有聽說過。
近代延陵季子、孟嘗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這些人,都因為是君王的親屬,依仗封國及卿相的雄厚财富,招攬天下的賢才,在各諸侯國中名聲顯赫,不能說他們不是賢才。
這就比如順風呼喊,聲音并非更加宏亮,而聽的人感到清楚,這是風勢激蕩的結果。
至于闾巷的布衣俠客,修行品行,磨砺名節,好的名望傳布天下,無人不稱贊他的賢德,這是難以做到的。
然而儒家和墨家都排斥揚棄他們,不在他們的文獻中加以記載。
從秦朝以前,平民俠客的事迹,已經被埋沒而不能見到,我很感遺憾。
據我聽到的情況來看,漢朝建國以來,有朱家、田仲、王公、劇孟、郭解這些人,他們雖然時常違犯漢朝的法律禁令,但是他們個人的行為符合道義,廉潔而有退讓的一精一神,有值得稱贊的地方。
他們的名聲并非虛假地樹立起來的,讀書人也不是沒有根據地附和他們的。
至于那些結成幫派的豪強,互相勾結,依仗财勢奴役窮人,憑借豪強一暴力欺淩孤獨勢弱的人,放縱一欲一望,自己滿足取樂,這也是遊俠之士認為可恥的。
我哀傷世俗之人不能明察這其中的真意,卻錯誤地把朱家和郭解等人與暴虐豪強之流的人視為同類,一樣地加以嘲笑。
魯國的朱家與高祖是同一時代的人。
魯國人都喜歡搞儒家思想的教育,而朱家卻因為是俠士而聞名。
他所藏匿和救活的豪傑有幾百個,其餘普通人被救的說也說不完。
但他始終不誇耀自己的才能,不自我欣賞他對别人的恩德,那些他曾經給予過施舍的人,唯恐再見到他們。
他救濟别人的困難,首先從貧賤的開始。
他家中沒有剩餘的錢财,衣服破得連完整的采色都沒有,每頓飯隻吃一樣菜,乘坐的不過是個牛拉的車子。
他一心救援别人的危難,超過為自己辦私事。
他曾經暗中使季布将軍擺脫了被殺的厄運,待到季布将軍地位尊貴之後,他卻終身不肯與季布
司馬遷實事求是地分析了不同類型的俠客,充分地肯定了“布衣之俠”、“鄉曲之俠”、“闾巷之俠”,贊揚了他們“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一愛一其軀,赴士之厄困……不矜其能,不伐其德”等高貴品德。
這些被班固視為“罪已不容于誅”(《
當然,作者對那些被視為“朱家之羞”的“盜跖居民間者”式的豪俠卻加以否定和鞭撻。
同時作者借儒形俠,又寫公孫弘等的誅俠之舉,委婉地表現了作者對此類儒者的憤激之情,“真極用意文字”(姚苧田《史記一精一華錄》),難怪正統的封建史學家班固稱此文是“退處士而進一奸一雄”(《漢書·遊俠傳》)。
這又從另一角度顯示了此文的進步一性一。
此文不但善于叙事,且叙事與議論相結合,行文中“咨嗟慷慨,感歎宛轉”(《史記評林》引董份語),處處傾瀉“憤激”“不平之氣”(何良俊《四友齋叢說》),且層層回環,步步轉折,曲盡其妙,真“百代之絕”(董份語)。
文章結構嚴謹有序,前有叙論,為一篇之綱,後分叙諸俠之事,為叙論作注腳,“太史公曰”總一篇之旨,明作者之情,前後輝映,“篇章之妙,此又一奇也”(吳見思《史記論文》)。
【譯文】
”韓非對這兩種人都加以譏笑,但儒生卻多被世人所稱揚。
至于用權術取得宰相卿大夫的職位,輔助當代天子,功名都被記載在史書之中,這本來沒有什麼可說的。
至于象季次、原憲,是平民百姓,用功讀書,懷抱着特異的君子的德一操一,堅守道義,不與當代世俗苟合,當代世俗之人也嘲笑他們。
所以季次、原憲一生住在空蕩蕩的草屋之中,穿着粗布衣服,連粗飯都吃不飽。
他們死了四百餘年了,而他們的世代相傳的弟子們,卻不知倦怠地懷念着他們。
現在的遊俠者,他們的行為雖然不符合道德法律的準則,但是他們說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果敢決斷,已經答應的必定實現,以示誠實,肯于犧牲生命,去救助别人的危難。
已經經曆了生死存亡的考驗,卻不自我誇耀本領,也不好意思誇耀自己功德,大概這也是很值得贊美的地方吧! 況且危急之事,是人們時常能遇到的。
太史公說:“從前虞舜在淘井和修廪時遇到了危難,伊尹曾背負鼎俎當廚師,傅說曾藏身傅岩服苦役,呂尚曾在棘津遭困厄,管仲曾經戴過腳鐐與手一铐,百裡奚曾經喂牛當奴隸,孔子曾經在匡遭拘囚,在陳、葵遭饑餓。
這些人都是儒生所稱揚的有道德的仁人,尚且遭遇這樣的災難,何況是中等才能而又遇到亂世的人呢?他們遇到的災難怎麼可以說得完呢? 世俗人有這樣的說法:“何必去區别仁義與否,已經受利的就是有德。
”所以伯夷以吃周粟為可恥,竟餓死在首陽山;而文王和武王卻沒有因此而損害王者的聲譽。
盜跖和莊?兇暴殘忍,而他們的一黨一徒卻歌頌他們道義無窮。
由此可見,“偷盜衣帶鈎的要殺頭,竊取一柄一家政權的卻被封侯,受封為侯的人家就有仁義了”,這話并非虛假不實之言。
現在拘泥于偏面見聞的學者,有的死守着狹隘的道理,長久地孤立于世人之外,哪能比得上以低下的觀點遷就世俗,随世俗的沉浮而獵取榮耀和名聲的人呢?而平民百姓之人,看重取予皆符合道義、應允能實現的美德,千裡之外去追随道義,為道義而死卻不顧世俗的責難,這也是他們的長處,并非随便就可做到的。
所以讀書人處在窮困窘迫的情況下,願意托身于他,這難道不就是人們所說的賢能豪俠中間的人嗎?如果真能讓民間遊俠者與季次、原憲比較權勢和力量,比對當今社會的貢獻,是不能同日而語的。
總之,從事情的顯現和言必有信的角度來看,俠客的正義行為又怎麼可以缺少呢! 古代的平民俠客,沒有聽說過。
近代延陵季子、孟嘗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這些人,都因為是君王的親屬,依仗封國及卿相的雄厚财富,招攬天下的賢才,在各諸侯國中名聲顯赫,不能說他們不是賢才。
這就比如順風呼喊,聲音并非更加宏亮,而聽的人感到清楚,這是風勢激蕩的結果。
至于闾巷的布衣俠客,修行品行,磨砺名節,好的名望傳布天下,無人不稱贊他的賢德,這是難以做到的。
然而儒家和墨家都排斥揚棄他們,不在他們的文獻中加以記載。
從秦朝以前,平民俠客的事迹,已經被埋沒而不能見到,我很感遺憾。
據我聽到的情況來看,漢朝建國以來,有朱家、田仲、王公、劇孟、郭解這些人,他們雖然時常違犯漢朝的法律禁令,但是他們個人的行為符合道義,廉潔而有退讓的一精一神,有值得稱贊的地方。
他們的名聲并非虛假地樹立起來的,讀書人也不是沒有根據地附和他們的。
至于那些結成幫派的豪強,互相勾結,依仗财勢奴役窮人,憑借豪強一暴力欺淩孤獨勢弱的人,放縱一欲一望,自己滿足取樂,這也是遊俠之士認為可恥的。
我哀傷世俗之人不能明察這其中的真意,卻錯誤地把朱家和郭解等人與暴虐豪強之流的人視為同類,一樣地加以嘲笑。
魯國的朱家與高祖是同一時代的人。
魯國人都喜歡搞
他所藏匿和救活的豪傑有幾百個,其餘普通人被救的說也說不完。
但他始終不誇耀自己的才能,不自我欣賞他對别人的恩德,那些他曾經給予過施舍的人,唯恐再見到他們。
他救濟别人的困難,首先從貧賤的開始。
他家中沒有剩餘的錢财,衣服破得連完整的采色都沒有,每頓飯隻吃一樣菜,乘坐的不過是個牛拉的車子。
他一心救援别人的危難,超過為自己辦私事。
他曾經暗中使季布将軍擺脫了被殺的厄運,待到季布将軍地位尊貴之後,他卻終身不肯與季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