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列傳第六十一

關燈
衛敵寇入侵,夜晚修築長城。

    (11)豕:豬。

    (12)谀儒:好阿谀逢迎他人的儒生。

    (13)側目而視:不敢用正眼看人,畏懼之意。

    (14)正學:正直的學問。

    此指用嚴肅求實的态度研究儒學經典,不做曲解。

    (15)無:通“毋”。

    不。

    曲學:歪曲的學問,于“正學”相對。

    此指出于個人功利目的有意曲解儒學經典。

    阿世。

    迎一合世俗。

     韓生者,燕人也。

    孝文帝時為博士,景帝時為常山王太傅。

    韓生推《詩》之意而為《内外傳》數萬言①,其語頗與齊魯間殊②,然其歸一也③。

    淮南贲生受之。

    自是之後,而燕趙間言《詩》者由韓生。

    韓生孫商為今上博士。

     ①推:推究,探求。

    《内外傳》:指《韓詩内傳》和《韓詩外傳》。

    南宋之後僅存《韓詩外傳》,清人輯《内傳》佚文附于其後。

    ②此句是說韓詩講解《詩經》的用語與齊魯兩地都不相同。

    ③歸:歸結,此指傳授《詩經》的目的。

     伏生者,濟南人也。

    故為秦博士。

    孝文帝時,欲求能治《尚書》者,天下無有,乃聞伏生能治,欲召之。

    是時伏生年九十餘,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朝錯往受之①。

    秦時焚書,伏生壁藏之。

    其後兵大起,流亡,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齊魯之間。

    學者由是頗能言《尚書》②,諸山東大師無不涉《尚書》以教矣③。

     伏生教濟南張生及歐陽生,歐陽生教千乘兒寬④。

    兒寬既通《尚書》,以文學應郡舉,詣博士受業,受業孔安國。

    兒寬貧無資用,常為弟子都養⑤,及時時間行傭賃⑥,以給衣食。

    行常帶經,止息則誦習之。

    以試第次⑦,補廷尉史。

    是時張湯方鄉學,以為奏谳掾⑧,以古法議決疑大獄⑨,而一愛一幸寬。

    寬為人溫良,有廉智,自持⑩,而善著書、書奏,敏于文,口不能發明也(11)。

    湯以為長者(12),數稱譽之。

    及湯為禦史大夫,以兒寬為掾,薦之天子。

    天子見問,說之。

    張湯死後六年,兒寬位至禦史大夫。

    九年而以官卒(13)。

    寬在三公位,以和良承意從容得久(14),然無有所匡谏(15);于官,官屬易之(16),不為盡力。

    張生亦為博士。

    而伏生孫以治《尚書》征,不能明也。

     自此之後,魯周霸、孔安國,洛陽賈嘉,頗能言《尚書》事。

    孔氏有古文《尚書》(17),而安國以今文讀之(18),因以起其家(19)。

    逸《書》得十餘篇(20),蓋《尚書》滋多于是矣。

     ①朝錯:即晁錯。

    朝:通“晁”。

    ②《尚書》:我國現存最早的上古典章文獻彙編,也收有商和西周的一些史料。

    相傳為孔子編選,是儒家經典之一。

    ③山東:古時泛指殽山或華山以東的廣大地區。

    ④兒(ní泥):姓,同“倪”。

    ⑤都養:為衆人當炊事員。

    ⑥間行:暗中行動。

    傭賃:受雇做工。

    ⑦第次:等次,排列順序。

    ⑧奏谳掾:負責呈報罪案的屬官。

    谳,審判定案。

    掾,古代屬官的通稱。

    ⑨此句是說以先秦儒學經義為法,依據它來判決疑難大案。

    獄,訟事。

    ⑩自持:自我把握。

    (11)此句是說兒寬口拙,不善于把事理說清楚。

    發明:闡發明白。

    (12)長者:此指品行忠厚的人。

    (13)九年:卷二十二《漢興以來将相名臣年表》記兒寬在禦史大夫位八年。

    (14)承意:奉迎他人的旨意。

    從容:指善于周旋調解糾紛。

    (15)匡谏:匡正诤谏。

    (16)官屬:長官的屬吏。

    易:輕視。

    (17)古文《尚書》:用秦漢以前的古文字體寫成的《尚書》文本,和伏生所傳授的用漢代時興的隸書體寫成的今文《尚書》在詞語、字句、篇章、解釋以及一些内容評價上都有出入。

    相傳孔子舊宅牆壁中存留的古文《尚書》,是景帝之子魯恭王劉餘發現的,計四十五篇,比伏生講授的二十九篇多出十六篇。

    (18)此句是說用古文字體寫成的《尚書》一般人看不懂,于是孔安國用當時通行的隸書體把它們重新摹寫一遍,并作出一些解釋。

    這就是古文《尚書》學派的開始。

    (19)起其家:興起了他的學術流派。

    家:家法。

    (20)逸:散失。

     諸學者多言《禮》,而魯高堂生最本①。

    《禮》固自孔子時而其經不具②,及至秦焚書,書散亡益多,于今獨有《士禮》③,高堂生能言之。

     而魯徐生善為容④。

    孝文帝時,徐生以容為禮官大夫。

    傳子至孫徐延、徐襄。

    襄,其天資善為容,不能通《禮經》;延頗能,未善也⑤。

    襄以容為漢禮官大夫,至廣陵内史。

    延及徐氏弟子公戶滿意、桓生、單次,皆嘗為漢禮官大夫。

    而瑕丘蕭奮以《禮》為淮陽太守。

    是後能言《禮》為容者,由徐氏焉。

     ①最本:此指最切近本義。

    本,本原。

    ②此句是說《禮經》這套典籍從孔子在世時起就不完備。

    經,經籍。

    ③《士禮》:又名《儀禮》,即存留下來的先秦《禮經》的部分内容,《漢書·藝文志》著錄有十七篇。

    ④善為容:擅長于禮節儀式。

    容:儀容,此指禮儀。

    ⑤這二句意思是說徐延很懂《禮經》的經義,但不擅長演習禮節儀式。

     自魯商瞿受《易》孔子,孔子卒,商瞿傳《易》,六世至齊人田何,字子莊,而漢興。

    田何傳東武人王同、子仲,子仲傳菑川人楊何。

    何以《易》,元光元年征,官至中大夫。

    齊人即墨成以《易》至城陽相。

    廣川人孟但以《易》為太子門大夫。

    魯人周霸,莒人衡胡,臨菑人主父偃,皆以《易》至二千石。

    然要言《易》者本于楊何之家。

     董仲舒,廣川人也。

    以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

    下帷講誦①,弟子傳以久次相受業②,或莫見其面,蓋三年董仲舒不觀于舍園③,其一精一如此④。

    進退容止⑤,非禮不行,學士皆師尊之。

    今上即位,為江都相。

    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所以錯行⑥,故求雨閉諸陽,縱諸陰,其止雨反是。

    行之一國⑦,未嘗不得所欲。

    中廢為中大夫,居舍,著《災異之記》⑧。

    是時遼東高廟災⑨,主父偃疾之⑩,取其書奏之天子(11)。

    天子召諸生示其書,有刺譏(12)。

    董仲舒弟子呂步舒不知其師書,以為下愚(13)。

    于是董仲舒吏,當死(14),诏赦之。

    于是董仲舒竟不敢複言災異。

     ①下帷:放下室内懸挂的帷幕,指居家教書。

    ②此句是說董門弟子很多,不能一一親授,後來者便随先來求學的學長受業,弟子之間依順序輾轉相傳。

    以久次,根據時間先後的次序。

    ③舍園:屋舍旁的園圃。

    ④一精一:心志專一。

    ⑤容止:形貌舉動。

    ⑥此句是說董仲舒根據《春秋》所記載的自然災害和特異現象的變化來推求天道陰陽更替變化的規律。

    陰陽,中國古代哲學一對範疇,表示天地萬物間普遍存在的兩種最基本的矛盾勢力或屬一性一。

    先秦哲學家認為,陰陽的相互作用促成了萬物的生成和變化;陰陽家則更以陰陽五行說附會社會現象。

    董仲舒著《春秋繁露》,宣揚天人感應,即取陰陽五行說融入儒學,強調天意的主宰作用經常是通過陰陽變化所造成某種祥瑞或災異來顯示的,以此指導地下統治者的行動。

    錯行,交替運行。

    ⑦一國:此指江都國。

    ⑧《災異之記》:《漢書·董仲舒傳》記遼東高廟發生火災後,董仲舒曾著書推求此事所顯示的天意,但寫出草稿後并未立即上奏,即此篇。

    ⑨是時:《漢書·董仲舒傳》作“先是”,系事于董出任江都國相前居家時期,時間上與此有出入。

    高廟災:《漢書·五行志》載此事在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六月,遼東高帝廟失火。

    ⑩疾之:指嫉妒董仲舒。

    疾:同“嫉”。

    (11)取:竊取,暗中偷得。

    (12)刺譏:指責譏諷。

    按:《漢書·五行志》詳記董仲舒論高帝廟火災之言,他認為天災示警,應殺最為不法的貴戚近臣。

    (13)下愚:最愚蠢。

    (14)當:判罪。

     董仲舒為人廉直。

    是時方外攘四夷①,公孫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②,位至公卿。

    董仲舒以弘為從谀③。

    弘疾之,乃言上曰:“獨董仲舒可使相膠西王④。

    ”膠西王素聞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

    董仲舒恐久獲罪,疾免居家。

    至卒,終不治産業,以修學著書為事。

    故漢興至于五世之間,唯董仲舒名為明于《春秋》,其傳公羊氏也⑤。

     胡毋生,齊人也。

    孝景時為博士,以老歸教授。

    齊之言《春秋》者多受胡毋生,公孫弘亦頗受焉。

     瑕丘江生為谷粱《春秋》⑥。

    自公孫弘得用,嘗集比其義,卒用董仲舒。

     仲舒弟子遂者⑦:蘭陵褚大,廣川殷忠⑧,溫呂步舒。

    褚大至粱相。

    步舒至長史,持節使決淮南獄⑨,于諸侯擅專斷,不報⑩,以《春秋》之義正之,天子皆以為是。

    弟子通者?,至于命大夫;為郎、谒者、掌故者以百數。

    而董仲舒子及孫皆以學至大官。

     ①攘:排除。

    四夷:此泛指四方邊境内外的少數族。

    夷,古代統治者對東部各非華夏民族的蔑稱。

    ②希世:迎一合世俗。

    ③從谀:逢迎取容。

    ④膠西王劉端一性一情狠毒暴戾,又好一婬一亂,屢犯國法,對朝廷派來輔佐他的國相和公卿大臣殺傷很多。

    因此公孫弘舉薦董仲舒去赴任膠西國相,是蓄意害他。

    詳見卷五十九《五宗世家》。

    ⑤公羊氏:此指戰國齊人公羊高的學說。

    他講解《春秋》自成一家,即《春秋公羊傳》,儒家經典之一。

    起初公羊學口授相傳,至漢景帝時始著于竹帛,武帝時立為官學,設博士。

    董仲舒專治公羊學,是此派大師。

    ⑥谷粱《春秋》:即《春秋谷粱傳》,儒家經典之一,由戰國魯人谷粱赤始創。

    此派講解《春秋》,和公羊傳一樣,皆側重闡發微言大義而不注重史實。

    至西漢宣帝時立為官學,設博士。

    ⑦遂者:有成就的人。

    ⑧殷忠:一作“段忠”。

    ⑨節:符節,朝廷官員出使時作為憑證的信物。

    ⑩擅專斷:指敢于自行裁決案情。

    (11)通:此指仕途通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