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列傳第六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到信任使用,有形同虛設的意思。
及今上即位,趙绾、王臧之屬明儒學,而上亦鄉之①,于是招方正賢良文學之士②。
自是之後,言《詩》于魯則申培公,于齊則轅固生,于燕則韓太傅。
言《尚書》自濟南伏生。
言《禮》自魯高堂生③。
言《易》自菑川田生④。
言《春秋》于齊魯自胡毋生,于趙自董仲舒。
及窦太後崩,武安侯田蚡為丞相,绌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數百人,而公孫弘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⑤,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學士一靡一然鄉風矣⑥。
①鄉:同“向”,傾向,趨向。
②此事在武帝建元元年(前140),詳見卷十二《孝武本紀》。
③《禮》:即《儀禮》,又稱《士禮》或《禮經》,春秋戰國時一部分禮制的彙編,是儒家經典之一。
④《易》:即《周易》,又稱《易經》,古代占筮之書,相傳為周人所作,是儒家經典之一。
⑤白衣:平民素服,此代指平民。
三公:朝中最高的三個官位,漢代指丞相、太尉和禦史大夫。
⑥一靡一然鄉風:順風倒下,此處喻指自然而然地向往、追求,成為一種普遍的時尚。
公孫弘為學官,悼道之郁滞①,乃請曰:“丞相禦史言:制曰‘蓋聞導民以禮②,風之以樂③。
婚姻者,居室之大倫也④。
今禮廢樂崩,朕甚愍焉⑤,故詳延天下方正博聞之士,鹹登諸朝。
其令禮官勸學,講議洽聞興禮⑥,以為天下先。
太常議,與博士弟子,崇鄉裡之化⑦,以廣賢材焉’。
謹與太常臧、博士平等議曰:聞三代之道,鄉裡有教,夏日校,殷曰序,周日庠。
其勸善也,顯之朝廷;其懲惡也,加之刑罰。
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師始⑧,由内及外。
今陛下昭至德,開大明⑨,配天地,本人倫,勸學修禮,崇化厲賢,以風四方,太平之原也。
古者政教未洽⑩,不備其禮,請因舊官而興焉。
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複其身(11)。
太常擇民年十八已上(12),儀狀端正者,補博士弟子。
郡國縣道邑有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裡(13),出入不悖所聞者(14),令相長丞上屬所二千石(15),二千石謹察可者,當與計偕(16),詣太常,得受業如弟子。
一歲皆辄試,能通一藝以上,補文學掌故缺;其高弟可以為郎中者(17),太常籍奏(18)。
即有秀才異等,辄以名聞。
其不事學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藝,辄罷之■而請諸不稱者罰。
臣謹案诏書律令下者(19),明天人分際(20),通古今之義,文章爾雅(21),訓辭深厚(22),恩施甚美。
小吏淺聞,不能究宣(23),無以明布谕下。
治禮次治掌故(24),以文學禮義為官,遷留滞(25)。
請選擇其秩比二百石已上,及吏百石通一藝以上,補左右内史■大行卒史;比百石已下,補郡太守卒史:皆各二人,邊郡一人。
先用誦多者(26),若不足,乃擇掌故補中二千石屬(27),文學掌故補郡屬(28),備員。
請著功令。
佗如律令(29)。
”制曰:“可。
”自此以來,則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學之士矣(30)。
①悼:恐懼。
道:思想、學說,此指儒學。
郁滞:滞結不通暢,此指思想、學說不能被宣揚貫徹。
②制:帝王的命令。
③風:教化,感化。
④居室:指夫婦關系。
⑤愍:憂慮。
⑥洽聞:識見廣博。
⑦這句意思是說要重視發展地方教育。
崇:尊崇。
鄉裡,周制二十五家為裡,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此泛指地方上、民間。
化,教化。
⑧首善:首先實施教化并成為榜樣。
⑨大明:日、月。
此以日月的光輝比喻贊美皇上的至德。
⑩洽:協合融洽。
(11)複:免除賦稅徭役。
(12)已:通“以”。
(13)順:和順,友一愛一。
(14)悖:違背。
所聞:指所學。
(15)上屬:指向上舉薦。
屬,交付。
所二千石:此指縣令、侯國相、縣長、縣丞所隸屬的上級郡守和諸侯王國相。
(16)計:指郡守下屬的上計吏。
偕:偕同。
(17)高弟:一作“高第”,才優而學業品第高。
(18)籍奏:記入名籍上奏。
(19)案:同“按”,考察,此指深入領會旨意。
(20)天人分際:天道和人事的界限與相互關系。
(21)爾雅:近于雅正。
(22)訓辭:教誨的話。
(23)究宣:盡宣,即透徹無誤地講解。
(24)按:《史記會注考證》認為此句“次治”二字系衍文,因為“治禮”“掌故”本身都是官職。
(25)遷留滞:此指晉升緩慢造成了人才積壓。
(26)誦多者:指熟知經書能大量誦講的人。
(27)中二千石屬:即指前言左右内史和大行官的卒史。
屬,屬官。
(28)郡屬:即指前言郡太守卒史。
(29)佗(tuō,脫):同“他”,其他。
(30)斌斌:同“彬彬”。
文質兼備。
申公者,魯人也。
高祖過魯,申公以弟子從師入見高祖于魯南宮。
呂太後時,申公遊學長安,與劉郢同師。
已而為楚王,令申公傅其太子戊。
戊不好學,疾申公①。
及王郢卒,戊立為楚王,胥一靡一申公②。
申公恥之,歸魯,退居家教,終身不出門,複謝絕賓客,獨王命召之乃往③。
弟子自遠方至受業者百餘人④。
申公獨以《詩》經為訓以教⑤,無傳(疑)⑥,疑者則阙不傳。
蘭陵王臧既受《詩》,以事孝景帝為太子少傅,免去。
今上初即位,臧乃上書宿衛上⑦,累遷,一歲中為郎中令。
及代趙绾亦嘗受《詩》申公,绾為禦史大夫。
绾、臧請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諸侯⑧,不能就其事,乃言師申公。
于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車驷馬迎申公⑨,弟子二人乘轺傳從⑩。
至,見天子。
天子問治亂之事,申公時已八十餘,老,對曰:“為治者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11)。
”是時天子方好文詞,見申公對,默然。
然己招緻,則以為太中大夫,舍魯邸(12),議明堂事。
太皇窦太後好老子言,不說儒術(13),得趙绾、王臧之過以讓上(14),上因廢明堂事,盡下趙绾、王臧吏,後皆自一殺。
申公亦疾免以歸,數年卒。
弟子為博士者十餘人:孔安國至臨淮太守,周霸至膠西内史,夏寬至城陽内史,砀魯賜至東海太守,蘭陵缪生至長沙内史,徐偃為膠西中尉,鄒人阙門慶忌為膠東内史。
其治官民皆有廉節,稱其好學。
學官弟子行雖不備(15)。
而至于大夫、郎中、掌故以百數。
言《詩》雖殊,多本于申公。
①疾:厭惡,憎恨。
②胥一靡一:禁锢。
③王:指魯恭王劉餘。
④百餘人:《漢書·儒林傳》作“千餘人”。
⑤訓:解釋詞義。
⑥無傳:沒有闡發經義的著述。
傳,講解經義的文字。
⑦宿衛上:為皇上當宮禁中值宿警衛。
⑧明堂: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會及祭祀、慶賞、選士、教學等大典,均于其中進行。
⑨束帛:聘問的禮物,帛五匹為束。
安車驷馬:四馬所拉可以安坐的車,這是高官告老或者征召有重望的人時,皇上賜予的一種敬老尊賢的優待。
⑩轺傳:一馬或二馬拉的驿站之車,供使者乘用。
(11)力行:努力實幹。
(12)邸:侯王或朝見皇帝的官員在京城的住所。
(13)說:同“悅”。
喜歡。
(14)讓:責備。
(15):品行。
備:完備,完美。
清河王太傅轅固生者,齊人也。
以治《詩》,孝景時為博士。
與黃生争論景帝前。
黃生曰:“湯武非受命①,乃弑也②。
”轅固生曰:“不然。
夫桀纣虐亂,天下之心皆歸湯武,湯武與天下之心而誅桀纣,桀纣之民不為之使而歸湯武,湯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為何?”黃生曰:“冠雖敝,必加于首;履雖新③,必關于足④。
何者,上下之分也。
今桀纣雖失道,然君上也;湯武雖聖,臣下也。
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過以尊天子⑤,反因過而誅之,代立踐南面⑥,非弑而何也?”轅固生曰:“必若所雲,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馬肝,不為不知味;言學者無言湯武受命,不為愚。
”遂罷。
是後學者莫敢明受命放殺者⑦。
窦太後好《老子》書,召轅固生問《老子》書。
固曰:“此是家人言耳⑧。
”太後怒曰⑨:“安得司空城旦書乎⑩?”乃使固入圈刺豕(11)。
景帝知太後怒而固直言無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應手而倒。
太後默然,無以複罪,罷之。
居頃之,景帝以固為廉直,拜為清河王太傅。
久之,病免。
今上初即位,複以賢良征固,諸谀儒多疾毀固?,曰“固老”,罷歸之。
時固已九十餘矣。
固之征也,薛人公孫弘亦征,側目而視固(13)。
困曰:“公孫子,務正學以言(14),無曲學以阿世(15)!”自是之後,齊言《詩》皆本轅固生也。
諸齊人以《詩》顯貴,皆固之弟子也。
①受命:指受天命而理所當然地繼承天子之位。
②弑:孔子著《春秋》,凡子殺父、臣殺君,一律以“弑”記之,表明其犯上作亂的不義一性一質。
這裡黃生把商湯、周武誅殺桀、纣稱為“弑”,也含有否定指責之意。
③履:鞋。
④關于足:穿在腳上。
關,貫,穿。
⑤正言匡過:用直言勸谏糾正君主的過失。
⑥踐南面:指身居君臨天下的天子之位。
踐,踩,踏上。
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為尊位,故天子諸侯朝見群臣,皆南面而坐。
⑦此句是說從此再無人膽敢争論湯武受命和放逐殺死桀纣的是非了。
明,搞清是非曲直。
⑧家人:仆役,屬庶民階層。
按:《漢書·儒林傳》此句無“是”字。
⑨按:轅固生的話不僅對老子學說大不敬,而且暗中冒犯了窦太後的自尊——她即出身庶民,并親自做過宮中女婢,因而使窦太後十分生氣。
詳見卷四十九《外戚世家》。
⑩此句意思是譏諷、斥罵儒家之書如同防人治罪的律令。
城旦,秦漢時一種判罰四年苦役的刑名,白天戍邊,防
及今上即位,趙绾、王臧之屬明儒學,而上亦鄉之①,于是招方正賢良文學之士②。
自是之後,言《詩》于魯則申培公,于齊則轅固生,于燕則韓太傅。
言《尚書》自濟南伏生。
言《禮》自魯高堂生③。
言《易》自菑川田生④。
言《春秋》于齊魯自胡毋生,于趙自董仲舒。
及窦太後崩,武安侯田蚡為丞相,绌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數百人,而公孫弘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⑤,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學士一靡一然鄉風矣⑥。
①鄉:同“向”,傾向,趨向。
②此事在武帝建元元年(前140),詳見卷十二《孝武本紀》。
③《禮》:即《儀禮》,又稱《士禮》或《禮經》,春秋戰國時一部分禮制的彙編,是儒家經典之一。
④《易》:即《周易》,又稱《易經》,古代占筮之書,相傳為周人所作,是儒家經典之一。
⑤白衣:平民素服,此代指平民。
三公:朝中最高的三個官位,漢代指丞相、太尉和禦史大夫。
⑥一靡一然鄉風:順風倒下,此處喻指自然而然地向往、追求,成為一種普遍的時尚。
公孫弘為學官,悼道之郁滞①,乃請曰:“丞相禦史言:制曰‘蓋聞導民以禮②,風之以樂③。
婚姻者,居室之大倫也④。
今禮廢樂崩,朕甚愍焉⑤,故詳延天下方正博聞之士,鹹登諸朝。
其令禮官勸學,講議洽聞興禮⑥,以為天下先。
太常議,與博士弟子,崇鄉裡之化⑦,以廣賢材焉’。
謹與太常臧、博士平等議曰:聞三代之道,鄉裡有教,夏日校,殷曰序,周日庠。
其勸善也,顯之朝廷;其懲惡也,加之刑罰。
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師始⑧,由内及外。
今陛下昭至德,開大明⑨,配天地,本人倫,勸學修禮,崇化厲賢,以風四方,太平之原也。
古者政教未洽⑩,不備其禮,請因舊官而興焉。
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複其身(11)。
太常擇民年十八已上(12),儀狀端正者,補博士弟子。
郡國縣道邑有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裡(13),出入不悖所聞者(14),令相長丞上屬所二千石(15),二千石謹察可者,當與計偕(16),詣太常,得受業如弟子。
一歲皆辄試,能通一藝以上,補文學掌故缺;其高弟可以為郎中者(17),太常籍奏(18)。
即有秀才異等,辄以名聞。
其不事學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藝,辄罷之■而請諸不稱者罰。
臣謹案诏書律令下者(19),明天人分際(20),通古今之義,文章爾雅(21),訓辭深厚(22),恩施甚美。
小吏淺聞,不能究宣(23),無以明布谕下。
治禮次治掌故(24),以文學禮義為官,遷留滞(25)。
請選擇其秩比二百石已上,及吏百石通一藝以上,補左右内史■大行卒史;比百石已下,補郡太守卒史:皆各二人,邊郡一人。
先用誦多者(26),若不足,乃擇掌故補中二千石屬(27),文學掌故補郡屬(28),備員。
請著功令。
佗如律令(29)。
”制曰:“可。
”自此以來,則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學之士矣(30)。
①悼:恐懼。
道:思想、學說,此指儒學。
郁滞:滞結不通暢,此指思想、學說不能被宣揚貫徹。
②制:帝王的命令。
③風:教化,感化。
④居室:指夫婦關系。
⑤愍:憂慮。
⑥洽聞:識見廣博。
⑦這句意思是說要重視發展地方教育。
崇:尊崇。
鄉裡,周制二十五家為裡,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此泛指地方上、民間。
化,教化。
⑧首善:首先實施教化并成為榜樣。
⑨大明:日、月。
此以日月的光輝比喻贊美皇上的至德。
⑩洽:協合融洽。
(11)複:免除賦稅徭役。
(12)已:通“以”。
(13)順:和順,友一愛一。
(14)悖:違背。
所聞:指所學。
(15)上屬:指向上舉薦。
屬,交付。
所二千石:此指縣令、侯國相、縣長、縣丞所隸屬的上級郡守和諸侯王國相。
(16)計:指郡守下屬的上計吏。
偕:偕同。
(17)高弟:一作“高第”,才優而學業品第高。
(18)籍奏:記入名籍上奏。
(19)案:同“按”,考察,此指深入領會旨意。
(20)天人分際:天道和人事的界限與相互關系。
(21)爾雅:近于雅正。
(22)訓辭:教誨的話。
(23)究宣:盡宣,即透徹無誤地講解。
(24)按:《史記會注考證》認為此句“次治”二字系衍文,因為“治禮”“掌故”本身都是官職。
(25)遷留滞:此指晉升緩慢造成了人才積壓。
(26)誦多者:指熟知經書能大量誦講的人。
(27)中二千石屬:即指前言左右内史和大行官的卒史。
屬,屬官。
(28)郡屬:即指前言郡太守卒史。
(29)佗(tuō,脫):同“他”,其他。
(30)斌斌:同“彬彬”。
文質兼備。
申公者,魯人也。
高祖過魯,申公以弟子從師入見高祖于魯南宮。
呂太後時,申公遊學長安,與劉郢同師。
已而為楚王,令申公傅其太子戊。
戊不好學,疾申公①。
及王郢卒,戊立為楚王,胥一靡一申公②。
申公恥之,歸魯,退居家教,終身不出門,複謝絕賓客,獨王命召之乃往③。
弟子自遠方至受業者百餘人④。
申公獨以《詩》經為訓以教⑤,無傳(疑)⑥,疑者則阙不傳。
蘭陵王臧既受《詩》,以事孝景帝為太子少傅,免去。
今上初即位,臧乃上書宿衛上⑦,累遷,一歲中為郎中令。
及代趙绾亦嘗受《詩》申公,绾為禦史大夫。
绾、臧請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諸侯⑧,不能就其事,乃言師申公。
于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車驷馬迎申公⑨,弟子二人乘轺傳從⑩。
至,見天子。
天子問治亂之事,申公時已八十餘,老,對曰:“為治者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11)。
”是時天子方好文詞,見申公對,默然。
然己招緻,則以為太中大夫,舍魯邸(12),議明堂事。
太皇窦太後好老子言,不說儒術(13),得趙绾、王臧之過以讓上(14),上因廢明堂事,盡下趙绾、王臧吏,後皆自一殺。
申公亦疾免以歸,數年卒。
弟子為博士者十餘人:孔安國至臨淮太守,周霸至膠西内史,夏寬至城陽内史,砀魯賜至東海太守,蘭陵缪生至長沙内史,徐偃為膠西中尉,鄒人阙門慶忌為膠東内史。
其治官民皆有廉節,稱其好學。
學官弟子行雖不備(15)。
而至于大夫、郎中、掌故以百數。
言《詩》雖殊,多本于申公。
①疾:厭惡,憎恨。
②胥一靡一:禁锢。
③王:指魯恭王劉餘。
④百餘人:《
⑤訓:解釋詞義。
⑥無傳:沒有闡發經義的著述。
傳,講解經義的文字。
⑦宿衛上:為皇上當宮禁中值宿警衛。
⑧明堂: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會及祭祀、慶賞、選士、教學等大典,均于其中進行。
⑨束帛:聘問的禮物,帛五匹為束。
安車驷馬:四馬所拉可以安坐的車,這是高官告老或者征召有重望的人時,皇上賜予的一種敬老尊賢的優待。
⑩轺傳:一馬或二馬拉的驿站之車,供使者乘用。
(11)力行:努力實幹。
(12)邸:侯王或朝見皇帝的官員在京城的住所。
(13)說:同“悅”。
喜歡。
(14)讓:責備。
(15):品行。
備:完備,完美。
清河王太傅轅固生者,齊人也。
以治《詩》,孝景時為博士。
與黃生争論景帝前。
黃生曰:“湯武非受命①,乃弑也②。
”轅固生曰:“不然。
夫桀纣虐亂,天下之心皆歸湯武,湯武與天下之心而誅桀纣,桀纣之民不為之使而歸湯武,湯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為何?”黃生曰:“冠雖敝,必加于首;履雖新③,必關于足④。
何者,上下之分也。
今桀纣雖失道,然君上也;湯武雖聖,臣下也。
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過以尊天子⑤,反因過而誅之,代立踐南面⑥,非弑而何也?”轅固生曰:“必若所雲,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馬肝,不為不知味;言學者無言湯武受命,不為愚。
”遂罷。
是後學者莫敢明受命放殺者⑦。
窦太後好《老子》書,召轅固生問《老子》書。
固曰:“此是家人言耳⑧。
”太後怒曰⑨:“安得司空城旦書乎⑩?”乃使固入圈刺豕(11)。
景帝知太後怒而固直言無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應手而倒。
太後默然,無以複罪,罷之。
居頃之,景帝以固為廉直,拜為清河王太傅。
久之,病免。
今上初即位,複以賢良征固,諸谀儒多疾毀固?,曰“固老”,罷歸之。
時固已九十餘矣。
固之征也,薛人公孫弘亦征,側目而視固(13)。
困曰:“公孫子,務正學以言(14),無曲學以阿世(15)!”自是之後,齊言《詩》皆本轅固生也。
諸齊人以《詩》顯貴,皆固之弟子也。
①受命:指受天命而理所當然地繼承天子之位。
②弑:孔子著《春秋》,凡子殺父、臣殺君,一律以“弑”記之,表明其犯上作亂的不義一性一質。
這裡黃生把商湯、周武誅殺桀、纣稱為“弑”,也含有否定指責之意。
③履:鞋。
④關于足:穿在腳上。
關,貫,穿。
⑤正言匡過:用直言勸谏糾正君主的過失。
⑥踐南面:指身居君臨天下的天子之位。
踐,踩,踏上。
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為尊位,故天子諸侯朝見群臣,皆南面而坐。
⑦此句是說從此再無人膽敢争論湯武受命和放逐殺死桀纣的是非了。
明,搞清是非曲直。
⑧家人:仆役,屬庶民階層。
按:《漢書·儒林傳》此句無“是”字。
⑨按:轅固生的話不僅對老子學說大不敬,而且暗中冒犯了窦太後的自尊——她即出身庶民,并親自做過宮中女婢,因而使窦太後十分生氣。
詳見卷四十九《外戚世家》。
⑩此句意思是譏諷、斥罵儒家之書如同防人治罪的律令。
城旦,秦漢時一種判罰四年苦役的刑名,白天戍邊,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