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列傳第六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他被貶為中大夫,居家寫作了《災異之記》。
這時遼東高帝廟發生火災,主父偃嫉妒他,就竊取了他的書上奏天子。
天子召集衆儒生把書拿給他們看,儒生們認為其中含有指責譏諷朝政之意。
董仲舒的學生呂步舒不知道這是自己老師的著作,認為它愚蠢至極,于是把董仲舒交法官論罪,判處死刑,但是皇上降诏赦免了他。
于是董仲舒始終不敢再講論災異之說。
董仲舒為人廉潔正直。
這一時期朝廷正用兵向外排除四方邊境内外少數民族的侵擾,公孫弘研究《春秋》成就不及董仲舒,但是他行一事善于迎一合世俗,因此能身居高位做了公卿大臣。
董仲舒認為公孫弘為人阿谀逢迎。
公孫弘憎恨他,就對皇上說:“隻有董仲舒可以擔當膠西王的國相。
”膠西王為人狠毒暴戾,但是一向聽說董仲舒有美德,也很好地禮遇他。
董仲舒害怕居官日久會惹禍上身,就稱病辭官回家。
直至逝世,他始終不曾營治私産,而一心以研究學問寫作論著為本職。
所以自漢朝開國以來曆經五朝,期間隻有董仲舒對《春秋》最為一精一通,名望甚高,他師承傳授的是《春秋》公羊學。
胡毋生,是齊郡人。
孝景帝時拜為博士,後因年老返歸故裡講授《春秋》。
齊地解說《春秋》的人很多受教于胡毋生,公孫弘也受過他的教誨。
瑕丘人江生研究《春秋》谷粱學。
自從公孫弘受到重用,他曾收集比較了谷粱學和公羊學的經義,最後采用了董仲舒所傳授的公羊氏的學說。
董仲舒的弟子中有成就的人是:蘭陵人褚大,廣川人殷忠,溫人呂步舒。
褚大官至粱王國相。
呂步舒官至長史,手持符節出使去決斷淮南王劉安謀反的罪案,對諸侯王敢于自行裁決,而不加請示。
他根據《春秋》經義公正斷案,天子都認為很對。
弟子中官運通達的,做到了大夫之職;谒者、掌故的則有百餘人。
而董仲舒的兒子和孫子也都因一精一通儒學做了高官。
【原文】【注解】 太史公曰:餘讀功令①,至于廣厲學官之路②,未嘗不廢書而歎也。
曰:嗟乎!夫周室衰而《關雎》作③,幽厲微而禮樂壞④,諸侯恣行,政由強國。
故孔子闵王路廢而邪道興⑤,于是論次《詩》《書》⑥,修起禮樂。
适齊聞《韶》⑦,三月不知肉味。
自衛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⑧。
世以混濁莫能用,是以仲尼幹七十餘君無所遇⑨,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矣”⑩。
西狩獲麟(11),曰“吾道窮矣”。
故因史(12)記作《春秋》,以當王法(13),其辭微而指博(14),後世學者多錄焉。
①功令:朝廷考核選用學官的法規。
②厲:同“勵”,勉勵。
學官:掌管教育的朝官,此偏重指經學博士官。
漢武帝崇尚儒學,建元五年(前136)始置五經博士,元朔五年(前124)又批準丞相公孫弘的奏請,讓他們招收弟子生員,傳授儒家經典。
于是五經博士成為官學教師。
③《關雎(jǔ,居)》:《詩經·周南》中的首篇,本為民間情歌,但漢初魯地傳授《詩》的學者認為這是周大臣刺康王一婬一逸好色、晏起誤朝的作品。
司馬遷取此說,也認為它是反映時政衰頹的諷谕詩。
④幽厲:周幽王和周厲王,都是西周末期的昏君。
禮樂壞:指反映并維護周貴族等級秩序和道德規範的禮樂制度崩壞了,這表明周天子的統治大權已喪失。
孔子說:“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論語,季氏》)⑤闵:憂慮。
⑥論次:整理編定。
詩書:儒家典籍《詩經》和《尚書》。
⑦韶:相傳舜時的古樂曲名,又名《九韶》。
樂曲贊頌舜的美德,孔子認為它盡善盡美。
⑧《雅》《頌》:《詩經》中的雅詩和頌詩。
前者是王朝京畿(jī,基)地區的樂歌,後者是朝廷祭祀鬼神、頌揚祖先功德的樂歌。
⑨幹:求取。
這句是說孔子周遊列國,處處碰壁,沒有找到一個諸侯國君能聽取他的主張重用他。
詳見卷四十七《孔子世家》。
⑩期月:一年。
(11)西狩獲麟:古代傳說麒麟是一種表詳瑞的動物,魯哀公十四年(前481),正當東周亂世,它卻在魯國西郊出現被人獵獲。
孔子聞知震驚,以為這一反常現象的發生是天意所為,預示着他救治亂世的政治理想不能實現,因而歎息“吾道窮矣”,并停止了史書《春秋》的寫作。
詳見卷四十七《孔子世家》。
(12)《春秋》:此指由孔子修訂的魯國編年史,儒家典籍之一。
(13)此句是說孔子著《春秋》,有鮮明的政治傾向和是非評判,他在叙事中暗寓褒貶,如以“弑”專記臣子反叛并殺害君主事,以标明其不義和罪惡,因而孟子說《春秋》是一部使“亂臣賊子懼”的書。
(14)這句是說《春秋》具有語義隐蔽而且豐富宏大的特點。
西漢公羊派經學大師解《春秋》,即專意于探尋“微言大義”。
司馬遷曾受業于公羊大師董仲舒,故亦持此見。
指:大指,意圖。
自孔子卒後,七十字之徒散遊諸侯①,大者為師傅卿相②,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見。
故子路居衛,子張居陳,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貢終于齊。
如田子方、段幹木、吳起、禽滑厘之屬,皆受業于子夏之倫③,為王者師。
是時獨魏文侯好學④,後陵遲以至于始皇⑤。
天下并争于戰國,儒術既绌焉⑥,然齊魯之間,學者獨不廢也。
于威、宣之際⑦,孟子、荀卿之列,鹹遵夫子之業而潤色之⑧,以學顯于當世。
①七十子:據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傳》,孔子有高徒七十七人,這隻是舉其成數。
下文提到若幹人的情況,皆詳見該傳。
②師傅:教導、輔佐君王及王子的人。
③倫:類。
④好學:指學好儒學。
魏文侯向子夏習儒學,并訪求儒生段幹木事,詳見卷四十四《魏世家》。
⑤陵遲:衰頹。
⑥绌:通“黜”。
貶斥,廢棄。
⑦威宣之際:齊威王和齊宣王當政的時期。
他倆都繼承齊桓公的業績,在國都設稷下學宮,廣泛延攬個家學者議論、講學。
參見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
⑧夫子:對孔子的尊稱。
潤色:修飾增色,此指思想上的發揚出新。
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①,六藝從此缺焉②。
陳涉之王也,而魯諸儒持孔氏之禮器往歸陳王③。
于是孔甲為陳涉博士,卒與涉俱死。
陳涉起匹夫,驅瓦合适戍④,旬月以王楚,不滿半歲竟滅亡,其事至微淺,然而缙紳先生之徒負孔子禮器往委質為臣者⑤,何也?以秦焚其業,積怨而發憤于陳王也。
及高皇帝誅項籍,舉兵圍魯⑥,魯中諸儒尚講誦習禮樂,弦歌之音不絕⑦,豈非聖人之遺化,好禮樂之國哉?故孔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一黨一之小子狂簡⑧,斐然成章⑨,不知所以裁之⑩”。
夫齊魯之間于文學(11),自古以來,其天一性一也。
故漢興,然後諸儒始得脩其經藝(12),講習大射鄉飲之禮(13)。
叔孫通作漢禮儀(14),因為太常,諸生弟子共定者,鹹為選首(15),于是喟然歎興于學。
然尚有幹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16)。
孝惠、呂後時,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
孝文時頗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17)。
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後又好黃老之術(18),故諸博士具官待問(19),未有進者。
①術士:經術之士,即儒生。
秦始皇禁私學,焚燒秦記以外各國史籍和儒學《詩》《書》等,事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又坑殺儒學四百六十餘人,事在次年。
均詳見卷六《秦始皇本紀》。
②六藝:此指儒家經典《詩》《書》《禮》《樂》《易》《春秋》。
③禮器:當時用青銅鑄造的祭器,在祭祀、喪葬、聘禮等儀式中使用。
④瓦合适戍:臨時湊集的被遣發遠方戍守的罪人。
瓦合,如破瓦相合,表面聚攏,實際不能整齊一緻。
适,同“谪”,被流放或貶職。
⑤缙紳:同“搢紳”,官宦的裝束。
“紳”是束于衣外的大帶;“搢”是指把笏(hù,戶)闆插在帶間。
于是以之代指為官者。
委質:下拜時屈膝而委身于地,以示恭敬。
此指向君主稱臣歸順。
⑥此事在高祖五年(前202),詳見卷八《高祖本紀》。
⑦弦歌:弦而歌之,即以琴瑟伴奏歌唱。
⑧一黨一:鄉一黨一。
古代的一種居民組織,五百家為一一黨一,此泛言鄉裡。
小子:長輩稱晚輩語。
狂簡:志向遠大而流于疏闊,行一事不切實際。
⑨斐然:有文采的樣子。
⑩裁:剪裁,此處喻為教導。
(11)文學:當時對哲學、曆史和文學的統稱。
(12)脩:通“修”,研究學習。
經藝:經學,指講解儒家經籍的學說。
(13)大射:周代為祭祀而舉行的射禮,天子祭祀與諸侯祭祀,群臣所射猛獸标本不同,以示禮儀等級有别。
鄉飲:即鄉飲酒之禮。
古代鄉學,三年業成,經考核選取品德與才學兼優者舉薦于君主,行前由鄉大夫主持設宴餞行,此禮儀稱“鄉飲”。
(14)叔孫通為漢高祖制定朝儀事在高祖五年(前202),詳見卷九十九《劉敬叔孫通列傳》。
(15)選首:選用的對象,此指被選用為朝官。
(16)未暇遑:沒有時間顧及。
暇遑,空閑。
庠序:學校。
(17)刑名之言:先秦法家中刑名學派的言論,代表人物是申不害。
“刑名”亦稱“形名”,原指形體(即實際存在)和名稱的關系。
先秦名家從哲學上探求名實理論;法家則主要從政治和法律意義上論證,把“名”引申為法令、名分、言論等,主張“循名責實”,考核人臣的言行是否符合其名分(即官位)以定賞罰。
(18)黃老之術:道家學說。
道家以黃帝、老子為祖,故雲。
按:漢初統治者崇尚的黃老之學,是以道家思想為主,同時吸取了法家的刑名、法治思想。
(19)具官待問:已備官員之職卻得不
這時遼東高帝廟發生火災,主父偃嫉妒他,就竊取了他的書上奏天子。
天子召集衆儒生把書拿給他們看,儒生們認為其中含有指責譏諷朝政之意。
董仲舒的學生呂步舒不知道這是自己老師的著作,認為它愚蠢至極,于是把董仲舒交法官論罪,判處死刑,但是皇上降诏赦免了他。
于是董仲舒始終不敢再講論災異之說。
董仲舒為人廉潔正直。
這一時期朝廷正用兵向外排除四方邊境内外少數民族的侵擾,公孫弘研究《春秋》成就不及董仲舒,但是他行一事善于迎一合世俗,因此能身居高位做了公卿大臣。
董仲舒認為公孫弘為人阿谀逢迎。
公孫弘憎恨他,就對皇上說:“隻有董仲舒可以擔當膠西王的國相。
”膠西王為人狠毒暴戾,但是一向聽說董仲舒有美德,也很好地禮遇他。
董仲舒害怕居官日久會惹禍上身,就稱病辭官回家。
直至逝世,他始終不曾營治私産,而一心以研究學問寫作論著為本職。
所以自漢朝開國以來曆經五朝,期間隻有董仲舒對《春秋》最為一精一通,名望甚高,他師承傳授的是《春秋》公羊學。
胡毋生,是齊郡人。
孝景帝時拜為博士,後因年老返歸故裡講授《春秋》。
齊地解說《春秋》的人很多受教于胡毋生,公孫弘也受過他的教誨。
瑕丘人江生研究《春秋》谷粱學。
自從公孫弘受到重用,他曾收集比較了谷粱學和公羊學的經義,最後采用了董仲舒所傳授的公羊氏的學說。
董仲舒的弟子中有成就的人是:蘭陵人褚大,廣川人殷忠,溫人呂步舒。
褚大官至粱王國相。
呂步舒官至長史,手持符節出使去決斷淮南王劉安謀反的罪案,對諸侯王敢于自行裁決,而不加請示。
他根據《春秋》經義公正斷案,天子都認為很對。
弟子中官運通達的,做到了大夫之職;谒者、掌故的則有百餘人。
而董仲舒的兒子和孫子也都因一精一通儒學做了高官。
【原文】【注解】 太史公曰:餘讀功令①,至于廣厲學官之路②,未嘗不廢書而歎也。
曰:嗟乎!夫周室衰而《關雎》作③,幽厲微而禮樂壞④,諸侯恣行,政由強國。
故孔子闵王路廢而邪道興⑤,于是論次《詩》《書》⑥,修起禮樂。
适齊聞《韶》⑦,三月不知肉味。
自衛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⑧。
世以混濁莫能用,是以仲尼幹七十餘君無所遇⑨,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矣”⑩。
西狩獲麟(11),曰“吾道窮矣”。
故因史(12)記作《春秋》,以當王法(13),其辭微而指博(14),後世學者多錄焉。
①功令:朝廷考核選用學官的法規。
②厲:同“勵”,勉勵。
學官:掌管教育的朝官,此偏重指經學博士官。
漢武帝崇尚儒學,建元五年(前136)始置五經博士,元朔五年(前124)又批準丞相公孫弘的奏請,讓他們招收弟子生員,傳授儒家經典。
于是五經博士成為官學教師。
③《關雎(jǔ,居)》:《詩經·周南》中的首篇,本為民間情歌,但漢初魯地傳授《詩》的學者認為這是周大臣刺康王一婬一逸好色、晏起誤朝的作品。
司馬遷取此說,也認為它是反映時政衰頹的諷谕詩。
④幽厲:周幽王和周厲王,都是西周末期的昏君。
禮樂壞:指反映并維護周貴族等級秩序和道德規範的禮樂制度崩壞了,這表明周天子的統治大權已喪失。
孔子說:“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
⑥論次:整理編定。
詩書:儒家典籍《詩經》和《尚書》。
⑦韶:相傳舜時的古樂曲名,又名《九韶》。
樂曲贊頌舜的美德,孔子認為它盡善盡美。
⑧《雅》《頌》:《詩經》中的雅詩和頌詩。
前者是王朝京畿(jī,基)地區的樂歌,後者是朝廷祭祀鬼神、頌揚祖先功德的樂歌。
⑨幹:求取。
這句是說孔子周遊列國,處處碰壁,沒有找到一個諸侯國君能聽取他的主張重用他。
詳見卷四十七《孔子世家》。
⑩期月:一年。
(11)西狩獲麟:古代傳說麒麟是一種表詳瑞的動物,魯哀公十四年(前481),正當東周亂世,它卻在魯國西郊出現被人獵獲。
孔子聞知震驚,以為這一反常現象的發生是天意所為,預示着他救治亂世的政治理想不能實現,因而歎息“吾道窮矣”,并停止了史書《春秋》的寫作。
詳見卷四十七《孔子世家》。
(12)《春秋》:此指由孔子修訂的魯國編年史,儒家典籍之一。
(13)此句是說孔子著《春秋》,有鮮明的政治傾向和是非評判,他在叙事中暗寓褒貶,如以“弑”專記臣子反叛并殺害君主事,以标明其不義和罪惡,因而孟子說《春秋》是一部使“亂臣賊子懼”的書。
(14)這句是說《春秋》具有語義隐蔽而且豐富宏大的特點。
西漢公羊派經學大師解《春秋》,即專意于探尋“微言大義”。
司馬遷曾受業于公羊大師董仲舒,故亦持此見。
指:大指,意圖。
自孔子卒後,七十字之徒散遊諸侯①,大者為師傅卿相②,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見。
故子路居衛,子張居陳,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貢終于齊。
如田子方、段幹木、吳起、禽滑厘之屬,皆受業于子夏之倫③,為王者師。
是時獨魏文侯好學④,後陵遲以至于始皇⑤。
天下并争于戰國,儒術既绌焉⑥,然齊魯之間,學者獨不廢也。
于威、宣之際⑦,孟子、荀卿之列,鹹遵夫子之業而潤色之⑧,以學顯于當世。
①七十子:據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傳》,孔子有高徒七十七人,這隻是舉其成數。
下文提到若幹人的情況,皆詳見該傳。
②師傅:教導、輔佐君王及王子的人。
③倫:類。
④好學:指學好儒學。
魏文侯向子夏習儒學,并訪求儒生段幹木事,詳見卷四十四《魏世家》。
⑤陵遲:衰頹。
⑥绌:通“黜”。
貶斥,廢棄。
⑦威宣之際:齊威王和齊宣王當政的時期。
他倆都繼承齊桓公的業績,在國都設稷下學宮,廣泛延攬個家學者議論、講學。
參見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
⑧夫子:對孔子的尊稱。
潤色:修飾增色,此指思想上的發揚出新。
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①,六藝從此缺焉②。
陳涉之王也,而魯諸儒持孔氏之禮器往歸陳王③。
于是孔甲為陳涉博士,卒與涉俱死。
陳涉起匹夫,驅瓦合适戍④,旬月以王楚,不滿半歲竟滅亡,其事至微淺,然而缙紳先生之徒負孔子禮器往委質為臣者⑤,何也?以秦焚其業,積怨而發憤于陳王也。
及高皇帝誅項籍,舉兵圍魯⑥,魯中諸儒尚講誦習禮樂,弦歌之音不絕⑦,豈非聖人之遺化,好禮樂之國哉?故孔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一黨一之小子狂簡⑧,斐然成章⑨,不知所以裁之⑩”。
夫齊魯之間于文學(11),自古以來,其天一性一也。
故漢興,然後諸儒始得脩其經藝(12),講習大射鄉飲之禮(13)。
叔孫通作漢禮儀(14),因為太常,諸生弟子共定者,鹹為選首(15),于是喟然歎興于學。
然尚有幹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16)。
孝惠、呂後時,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
孝文時頗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17)。
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後又好黃老之術(18),故諸博士具官待問(19),未有進者。
①術士:經術之士,即儒生。
秦始皇禁私學,焚燒秦記以外各國史籍和儒學《詩》《書》等,事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又坑殺儒學四百六十餘人,事在次年。
均詳見卷六《秦始皇本紀》。
②六藝:此指儒家經典《詩》《書》《禮》《樂》《易》《春秋》。
③禮器:當時用青銅鑄造的祭器,在祭祀、喪葬、聘禮等儀式中使用。
④瓦合适戍:臨時湊集的被遣發遠方戍守的罪人。
瓦合,如破瓦相合,表面聚攏,實際不能整齊一緻。
适,同“谪”,被流放或貶職。
⑤缙紳:同“搢紳”,官宦的裝束。
“紳”是束于衣外的大帶;“搢”是指把笏(hù,戶)闆插在帶間。
于是以之代指為官者。
委質:下拜時屈膝而委身于地,以示恭敬。
此指向君主稱臣歸順。
⑥此事在高祖五年(前202),詳見卷八《高祖本紀》。
⑦弦歌:弦而歌之,即以琴瑟伴奏歌唱。
⑧一黨一:鄉一黨一。
古代的一種居民組織,五百家為一一黨一,此泛言鄉裡。
小子:長輩稱晚輩語。
狂簡:志向遠大而流于疏闊,行一事不切實際。
⑨斐然:有文采的樣子。
⑩裁:剪裁,此處喻為教導。
(11)文學:當時對哲學、曆史和文學的統稱。
(12)脩:通“修”,研究學習。
經藝:經學,指講解儒家經籍的學說。
(13)大射:周代為祭祀而舉行的射禮,天子祭祀與諸侯祭祀,群臣所射猛獸标本不同,以示禮儀等級有别。
鄉飲:即鄉飲酒之禮。
古代鄉學,三年業成,經考核選取品德與才學兼優者舉薦于君主,行前由鄉大夫主持設宴餞行,此禮儀稱“鄉飲”。
(14)叔孫通為漢高祖制定朝儀事在高祖五年(前202),詳見卷九十九《劉敬叔孫通列傳》。
(15)選首:選用的對象,此指被選用為朝官。
(16)未暇遑:沒有時間顧及。
暇遑,空閑。
庠序:學校。
(17)刑名之言:先秦法家中刑名學派的言論,代表人物是申不害。
“刑名”亦稱“形名”,原指形體(即實際存在)和名稱的關系。
先秦名家從哲學上探求名實理論;法家則主要從政治和法律意義上論證,把“名”引申為法令、名分、言論等,主張“循名責實”,考核人臣的言行是否符合其名分(即官位)以定賞罰。
(18)黃老之術:道家學說。
道家以黃帝、老子為祖,故雲。
按:漢初統治者崇尚的黃老之學,是以道家思想為主,同時吸取了法家的刑名、法治思想。
(19)具官待問:已備官員之職卻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