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列傳第六十一

關燈
以上的人,和百石以上能通曉一種經學的小吏,升補左右内史、大行卒史;挑選比同百石以下的人補郡太守卒史:各郡定員二人,邊郡定員一人。

    優先選用熟知經書能大量講誦的人,若人數不夠,就選用掌故補中二千石的屬吏,選用文學掌故補郡國的屬吏,将人員備齊。

    請把這些記入考選學官的法規。

    其它仍依照律令。

    ”皇上批示說:“準奏。

    ”從此以後,公卿大夫和一般士吏中就有很多文質彬彬的經學儒生了。

     申公,是魯國人。

    高祖經過魯國,申公以弟子身分跟着老師到魯國南宮去拜見他。

    呂太後時,申公到長安交遊求學,和劉郢同在老師浮丘伯門下受業。

    畢業後劉郢封為楚王,便讓申公當他的太子劉戊的老師。

    劉戊不好學習,憎恨申公,等到楚王劉郢去世,劉戊立為楚王,就把申公禁锢起來。

    申公感到恥辱,就回到魯國,隐退在家中教書,終身不出家門,又謝絕一切賓客,唯有魯恭王劉餘招請他才前往。

    從遠方慕名而來向他求學的弟子有百餘人。

    申公教授《詩經》,隻講解詞義,而無闡發經義的著述,凡有疑惑處,便阙而存之,不強作傳授。

     蘭陵人王臧向申公學《詩》之後,用它事孝景皇帝,當了太子少傅,後免官離朝。

    當今皇上剛即位,王臧就上書請求入宮為皇上值宿警衛。

    他不斷得到升遷,一年中做到郎中令。

    而代國人趙绾也曾向申公學習《詩經》,他當了禦史大夫。

    趙绾、王臧請示皇上,想建造明堂用來召集諸侯舉行朝會。

    他們不能說服皇上同意此事,就舉薦老師申公。

    于是皇上派遣使臣攜帶貴重的禮物束帛和玉璧,駕着驷馬安車去迎請申公,趙绾、王臧二位弟子則乘坐着普通的驿車随行。

    申公來到,拜見天子。

    天子向他詢問社稷安危之事,申公當時已年高八十多歲,人老了,他回答說:“當政的人不必多說話,隻看盡力把事做得如何罷了。

    ”這時天子正喜好文詞誇飾,見申公如此答對,默然不樂。

    但是已經把申公招到朝中,就讓他做了太中大夫,住在魯邸,商議修建明堂的事宜。

    太皇窦太後喜好老子學說,不喜歡儒術,她找出趙绾、王臧的過失來責備皇上,皇上因此停止商議建造明堂的事,把趙绾、王臧都交付法官論罪,後二人皆自一殺。

    申公也以病免官返回魯國,數年後逝世。

     申公弟子中拜為博士者有十幾人:孔安國官至臨淮太守,周霸官至膠西内史,夏寬官至城陽内史,砀魯賜官至東海太守,蘭陵人缪生官至長沙内史,徐偃官至膠西中尉,鄒人阙門慶忌官至膠東内史。

    他們管理官吏和百姓都廉潔有節一操一,人們稱贊他們好學。

    其他的學官弟子,品行雖不完美,但是官至大夫、郎中和掌故的人也有百餘。

    他們講解《詩經》雖然有所不同。

    但是大多都依循申公的見解。

     清河王劉承的太傅轅固生,是齊國人。

    因為研究《詩經》,孝景帝時拜為博士。

    他和黃生在景帝面前争論。

    黃生說:“湯王、武王并不是秉承天命繼位天子,而是弑君篡位。

    ”轅固生反駁說:“不對。

    那夏桀、殷纣暴虐昏亂,天下人的心都歸順商湯、周武,商湯、周武贊同天下人的心願而殺死桀、纣,桀、纣的百姓不肯為他們效命而心向湯、武,湯、武迫不得已才立為天子,這不是秉承天命又是什麼?”黃生說:“帽子雖然破舊,但是一定戴在頭上;鞋雖然新,但是必定穿在腳下。

    為什麼呢?這正是上下有别的道理。

    桀、纣雖然無道,但是身為君主而在上一位;湯、武雖然聖明,卻是身為臣子而居下位。

    君主有了過錯,臣子不能直言勸谏糾正它來保持天子的尊嚴,反而借其有過而誅殺君主,取代他自登南面稱王之位,這不是弑君篡位又是什麼?”轅固生答道:“如果非按你的說法來斷是非,那麼這高皇帝取代秦朝即天子之位,也不對嗎?”于是景帝說:“吃肉不吃馬肝,不算不知肉的美味;談學問的人不談湯、武是否受天命繼位,不算愚笨。

    ”于是争論止息。

    此後學者再無人膽敢争辯湯、武是受天命而立還是放逐桀纣篡奪君權的問題了。

     窦太後喜歡《老子》這本書,召來轅固生問他讀此書的體會。

    轅固生說:“這不過是普通人的言論罷了。

    ”窦太後惱怒道:“它怎麼能比得上管制犯人似的儒家詩書呢!”于是讓轅固入獸圈刺殺野豬。

    景帝知道太後發怒了而轅固直言并無罪過,就借給他鋒利的兵器。

    他下到獸圈内去刺殺野豬,正中其心,一刺,野豬便應手倒地。

    太後無語,沒理由再治他的罪,隻得作罷。

    過不久,景帝認為轅固廉潔正直,拜他為清河王劉承的太傅。

    很久之後,他因病免官。

     當今皇上剛即位,又以品德賢良征召轅固入朝。

    那些喜好阿谀逢迎的儒生們多有嫉妒诋毀轅固之語,說“轅固老了”,于是他被罷官遣歸。

    這時轅固已經九十多歲了。

    他被征召時,薛邑人公孫弘也被征召,卻不敢正視轅固。

    轅固對他說:“公孫先生,務必以正直的學問論事,不要用邪曲之說去迎一合世俗。

    ”自此之後,齊人講《詩》都依據轅固生的見解。

    一些齊人因研究《詩經》有成績而仕途顯貴,他們都是轅固的弟子。

     韓生,是燕郡人。

    孝文帝時當博士,景帝時任常山王劉舜的太傅。

    韓生推究《詩》的旨意而撰述了《内傳》《外傳》達數萬言,書中的用語和齊、魯兩地頗為不同,但是旨歸是一緻的。

    淮南贲生受業于他。

    自此之後,燕趙一帶講《詩》的人都因循韓生的見解。

    韓生的孫子韓商是當今皇上委任的博士。

     伏生,是濟南郡人。

    先前做過秦朝博士。

    孝文帝時,他想找到能研究《尚書》的人,遍尋天下不得,後聽說伏生會講授,就打算召用他。

    當時伏生已年壽九十餘歲,人很老了,不能行走,于是文帝就下令太常派掌故晁錯前往伏生處向他學習。

    秦朝焚燒儒書時,伏生把《尚書》藏在牆壁裡。

    後來戰亂大起,伏生出走流亡,漢朝平定天下後,他返回尋找所藏的《尚書》,已丢失了幾十篇,隻得到二十九篇,于是他就在齊魯一帶教授殘存的《尚書》。

    自此學者們都很會講解《尚書》,殽山以東諸位著名學者無不涉獵《尚書》來教授學生了。

     伏生教濟南人張生和歐陽生,歐陽生教千乘人寬。

    寬一精一通《尚書》之後,憑借經學方面的成績參加郡中選舉,前往博士官門下學習,從師于孔安國。

    兒寬家貧沒有資财,時常當學生們的廚工,還經常偷偷外出打工掙錢,來供給自己的衣食之需。

    他外出時常常看經書、休息時就朗讀體會它。

    依照考試成績的名次,他補了延尉史的缺官。

    當時張湯正一愛一好儒學,就讓兒寬做自己的掾(yuàn,院)吏,負責呈報案情。

    兒寬根據經義古法論事判決疑難大案,因而張湯很一寵一用他。

    兒寬為人溫和善良,有廉潔的一操一守和聰敏的智慧,能把握自己的言行,而且擅長著書、起草奏章,文思敏捷,但是口拙不會闡述。

    張湯認為他是忠厚之人,多次贊揚他。

    等到張湯當了禦史大夫,就讓兒寬當掾吏,向天子舉薦他。

    天子召見詢問兒寬後,很喜歡他。

    張湯死後六年,兒寬便官至禦史大夫,在職九年去世。

    兒寬身居三公之位,由于一性一情謙和馴良,能順從皇上之意,善于調解糾紛,而得以官運久長,但是他沒有匡正勸谏過皇上的過失。

    居官期間,屬下的官員輕視他,不為他盡力。

    張生也當了博士官。

    而伏生的孫子也因研究《尚書》被征召,但是他并不能闡明《尚書》的經義。

     從此以後,魯人周霸、孔安國,洛陽人賈嘉,都很會講授《尚書》的内容。

    孔家有用先秦古文撰寫的《尚書》,而孔安國用時下隸書字體把它們重新摹寫講讀,因此就興起了他自己的學術流派。

    孔安國得到了《尚書》中失傳的十幾篇,大約自此《尚書》的篇目就增多起來了。

     許多學者都解說《禮經》,而魯郡人高堂生的見解是最切近本義的。

    《禮經》本來自孔子時起就不完整,到了秦始皇焚書後,此書散失的篇目更多,今日隻有《士禮》尚存,高堂生能講解它。

     魯國徐生善于演習禮儀。

    孝文帝時,徐生以此出任禮官大夫。

    他傳習禮儀于兒子至孫子徐延、徐襄。

    徐襄,天一性一便擅長演習禮儀,但是不能通曉《禮經》;徐延很通曉《禮經》,卻不善于演習禮節儀式。

    徐襄以擅長演習禮節儀式當了漢王朝的禮官大夫,官至廣陵内史。

    徐延及徐家弟子公戶滿意、桓生、單次,都曾出任漢朝的禮官大夫。

    而瑕丘人蕭奮以通曉《禮經》當了淮陽太守。

    此後能夠講解《禮經》并演習禮節儀式的人,都出自徐氏一家。

     自從魯國商瞿從師孔子學習《易經》,孔子死後,商瞿便傳授《易經》,曆經六代而傳至齊郡人田何,田何字子莊,而後漢朝建立。

    田何傳授于東武人王同字子仲,子仲傳于菑川人楊何。

    楊何因通曉《易經》,于元光元年(前134)被朝廷征召,官至中大夫。

    齊人即墨成因通曉《易經》官至城陽國相。

    廣川人孟但因通曉《易經》當了太子門大夫。

    魯人周霸。

    莒(jǔ,舉)人衡胡,臨菑人主父偃,都是因通曉《易經》官至二千石。

    但是對《易經》能講授得一精一當的,是源自于楊何一家的學說。

     董仲舒,是廣川郡人。

    因研究《春秋》,孝景帝時曾拜為博士。

    他居家教書,上門求學的人很多,不能一一親授,弟子之間便依學輩先後輾轉相傳,有的人甚至沒見過他的面。

    董仲舒足不出戶,三年間不曾到屋旁的園圃觀賞,他治學心志專一到了如此程度。

    他出入時的儀容舉止,無一不合乎禮儀的矩度,學生們都師法、敬重他。

    當今皇上即位後,他出任江都國相。

    他依據《春秋》記載的自然災害和特異現象的變化來推求陰陽之道交替運行的原因,因而求雨時關閉種種陽氣,放出種種陰氣,止雨時則方法與之相反。

    這種做法在江都國實行,無不實現了預期的效果。

    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