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吏列傳第六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王延海譯注
【說明】
這是一篇類傳,記述前期以酷刑峻法為統治工具,以兇狠殘暴著稱的十幾個官吏的史實。
特别對漢武帝時代的十個酷吏,即甯成、周陽由、趙禹、張湯、義縱、王溫舒、尹齊、楊仆、減宣、杜周等,作了集中而概括的描寫。
司馬遷所以要這樣寫,是因為漢武帝喜用酷吏,打擊豪強,抑制商賈,懲治貴戚一奸一吏,以加強中央集權,聚斂财富,應付其揮霍和對外戰争的需要。
漢武帝這樣做的結果,固然能強化皇權,保持國家的統一,但是酷吏的嚴刑峻法和殘酷殺戮,也使各階層的人們特别是普通百姓遭受意想不到的災難,無辜被殺,冤獄橫生,社會不甯,出現了“法令滋章,盜賊(實際上多為官一逼一十民反的起義者)多有”,“吏民益輕犯法,盜賊滋起”的局面。
作者反對酷吏,倡言不能以此為榜樣,其反對苛政虐民的思想,完全深寓于叙事之中,所以前人說本文是“諷谏微情,盎然可掬,此極用意文字也”(姚苧田《史記菁華錄》)。
實際上作者把酷吏苛政出現的罪責歸之于漢武帝,文中多次說“上以為能,至太中大夫”,“天子以盡力無私,遷為禦史大夫”等等,甚至說“湯嘗病,天子至自視病,其隆斌如此”。
司馬遷“深慨”(張雲璈《讀酷吏傳》)之情,“悲世之意”(劉熙載《藝概》),溢于言表,反映了作者的進步思想。
當然作者對某些酷吏的某些品質,如對郅都的“伉直”,及其“行法不避貴戚”,“不發私書,問遺無所受,請寄無所聽”,“奉職死節官下,終不顧妻子”的廉潔奉公的品德,和“居歲餘,郡中不拾遺”的治績都大力贊揚,甚至說“其廉者足以為儀表”,顯示了作者公允的史德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态度,表現了《史記》一貫的“不虛美,不隐惡”的“實錄”一精一神,體現了司馬遷美刺藝術的重要原則。
此文把十幾個人的史事集于一篇,卻能以嚴酷苛暴為線索,使全文結構嚴謹,前後一貫,絕無零亂割裂之感,真是“結撰靈妙”(姚苧田《史記菁華錄》)。
但文中對每個人物的叙述卻各不相同,有主有次,有詳有略,如寫張湯較詳,寫晁錯較略,“筆力極其變化”(唐順之《唐荊川一精一選批點史記》),“筆态千曲百折”(姚苧田《史記菁華錄》)。
本文還以“短悍為主”(牛運震《史記評注》),文字非常一精一煉,但重點卻很突出,表現了作者傑出的叙事才能。
【譯文】 孔子說;“用政治法令來引導百姓,用刑罰來約束百姓,百姓可以免于犯罪,但卻沒有羞恥之心。
如果用道德來引導百姓,用禮儀來約束百姓,那麼百姓就會有羞恥之心,并改正錯誤,走上正道。
”老子說:“具有高尚道德的人,不表現在形式上的德,因此才有德;道德低下的人,執守着形式上的德,因此沒有實際的德。
”“法令越是嚴酷,盜賊反而更多。
”太史公說:這些話可信啊!漢令是政治的工具,而不是管理政治清濁的根源。
從前天下的法網是很密的,但是一奸一邪詐僞的事情卻産生出來,這情況發展到最嚴重的時候,官吏和百姓竟然相互欺騙,達到國家一蹶不振的地步。
在這個時候,官吏管理政事就象抱薪救火,揚湯止沸一樣,如果不用強健有力的人和嚴酷的法令,怎麼能勝其任而愉快呢?如果讓倡言道德的人來幹這些事,一定會失職的。
所以孔子說:“審理訴訟,我同别人一樣;一定要有不同,那就讓人們不要再發生訴訟的事。
”老子說:“愚蠢淺漏的人聽到道德之言,就會大笑起來。
”這些話并不是虛妄之言。
漢朝建立後,破壞了方形的,換成圓形的,對秦朝法律作了較大變動,如同砍掉外部的雕飾,露出質樸自然的本質一樣,法律由繁苛而至寬簡,就像可以漏掉吞舟之魚的魚網,然而官吏的治績純厚美盛,不至于做出一奸一邪之事,百姓也都平安無事。
由此可見,國家政治的美好,在于君王的寬厚,而不在法律的嚴酷。
高後時代,酷吏隻有侯封,苛刻欺壓皇族,侵犯侮辱有功之臣。
諸呂徹底失敗後,朝廷就殺了侯封的全家。
孝景帝時代,晁錯用心苛刻嚴酷,多用法術來施展他的才能,因而吳、楚等七國叛亂,把憤怒發洩到晁錯身上,晁錯因此被殺。
這以後有郅都和甯成之輩。
郅都是楊縣人,以郎官的身份服事孝文帝。
景帝時代,郅都當了中郎将,敢于向朝廷直言進谏,在朝廷上當面使人折服。
他曾經跟随天子到上林苑,賈姬到廁所去,野豬突然闖進廁所。
皇上用眼示意郅都,郅都不肯行動。
皇上想親自拿着武器去救賈姬,郅都跪在皇上面前說:“失掉一個姬妾,還會有個姬妾進宮,天下難道會缺少賈姬這樣的人嗎?陛下縱然看輕自已,而祖廟和太後怎麼辦呢?”皇上回轉身來,野豬也離開了。
太後聽說了這件事,賞賜郅都黃金百斤,從此重視郅都。
濟南姓的宗族共有三百多家,強橫一奸一滑,濟南太守不能治服他們,于是漢景帝就任命郅都當濟南太守。
郅都來到濟南郡所,就把氏家族首惡分子的全家都殺了,其餘姓壞人都吓得大一腿發一抖。
過了一年多,濟南郡路不拾遺。
周圍十多個郡的郡守畏懼郅都就象畏懼上級官府一樣。
郅都為人勇敢,有氣力,公正廉潔,不翻開私人求情的信,送禮,他不接受,私人的請托他不聽。
他常常自己說:“已經背離父母而來當官,我就應當在官位上奉公盡職,保持節一操一而死,終究不能顧念妻子兒女。
” 郅都調升中尉之官,丞相周亞夫官最高而又傲慢,而郅都見到他隻是作揖,并不跪拜。
這時,百姓質樸,怕犯罪,都守法自重,郅都卻自首先施行嚴酷的刑法,以緻執法不畏避權貴和皇親,連列侯和皇族之人見到他,都要側目而視,稱呼他為“蒼鷹”。
臨江王被召到中尉府受審問,臨江王想得到書寫工具,給皇上寫信,表示謝罪,郅都卻告訴官吏不給他書寫工具。
魏其侯派人暗中給臨江王送去書寫工具。
臨江王給皇上寫了謝罪的信,于是就自一殺了。
窦太後聽到這個消息,發怒了,用嚴法中傷郅都,郅都被免官歸家。
漢景帝就派使者拿着符節任命郅都為雁門太守,并讓他乘便取道上路,直接去雁門上任,根據實際情況獨立處理政事。
匈奴人一向聽說郅都有一操一節,現在由他守衛邊境,所以匈奴人便領兵離開漢朝邊境,直到郅都死去時,一直沒敢靠近雁門。
匈奴甚至做了像郅都模樣的木偶人,讓騎兵們奔跑射擊,沒有人能射中,害怕郅都到了如此的程度。
匈奴人以郅都為禍患。
窦太後最後竟以漢朝法律中傷郅都,景帝說:“郅都是忠臣。
”想釋放他。
窦太後說:“臨江王難道就不是忠臣嗎?”于是就把郅都殺了。
甯成是穰縣人,做侍衛随從之官服事漢景帝。
他為人好勝,做人家的小辟時,一定要欺陵他的長官;做了人家的長官,控制下就象捆一綁濕柴一樣随便。
他狡猾兇殘,任一性一使威,逐漸升官,當了濟南都尉,這時郅都是濟南太守。
在此之前的幾個都尉都是步行走入太守府,通過下級官吏傳達,然後進見太守,就象縣令進見太守一樣,他們畏懼郅都就是這個樣子。
等到甯成前來,卻一直越過郅都,走到他的上一位。
郅都一向聽說過他的名聲,于是很好地對待他,同他結成友好關系。
過了好久,郅都死去,後來長安附近皇族中的好多人兇暴犯法,于是皇上召來甯成當了中尉,他的治理辦法仿效郅都,他的廉潔不如郅都,但是皇族豪強人人都恐懼不甯。
漢武帝即位,甯成改任為内史。
外戚們多诽謗甯成的缺點,他被依法叛處剃發和以鐵縛脖子的刑罰,這時九卿犯罪該處死的就處死,很少遭受一般刑罰,而甯成卻遭受極重的刑罰,他自己認為朝廷不會再用他當官,于是就解脫刑具,私刻假的有關文件,出了函谷關回到家中。
他楊言說;“當官做不到二千石一級的高官,經商掙不到一千萬貫錢,怎能同别人相比呢?”于是他借錢買了一千多頃可灌溉的土地,出租給貧苦的百姓,給他種地受奴役的有幾千家。
幾年以後,遇上大赦。
他已有了幾千斤黃金的家産,專好抱打不平,掌握官吏們的短處,出門時有幾十個騎馬的人跟随其後。
他驅使百姓的權威比郡守還大。
周陽由,他父親趙兼以淮南王劉長舅父的身份被封為周陽侯,所以姓周陽。
周陽由因為是外戚被任命為郎官,服事孝文帝和孝景帝。
景帝時,周陽由當了郎官。
漢武帝即位後,官員處理政事,崇尚遵循法度,謹慎行一事,然而周陽由在二千石一級的官員中,是最暴虐殘酷、驕傲放縱的人。
他所喜一愛一的,如果犯了死罪,就曲解法律使那人活下來;他所憎惡的,他就歪曲法令把他殺死。
他在哪個郡當官,就一定要消滅那個郡的豪門。
他當郡太守,就把都尉視同縣令一般。
他當都尉,必定欺淩太守,侵奪他的權力。
他和汲黯都屬于強狠之人,還有司馬安善用法令條文害人,都身居二千石官員的行列,可是汲黯與司馬安若與周陽由同車都不敢和周陽由均分坐墊與同伏車欄。
周陽由後來當了河東郡的都尉,經常同郡太守申屠公争權,互相告狀,結果申公被判決有罪,但他堅持道義,不肯接受刑罰而自一殺,周陽由被處以棄市之刑。
從甯成、周陽由之後,政事更加繁雜,百姓用巧詐的手段對付法律,多數官吏治理政事都象甯成和周陽由一樣。
趙禹是(taí,台)縣人,以佐史的身份補任京城官府的官員,因為廉潔升為令史,服事周亞夫。
周亞夫當丞相,趙禹當丞相史,丞相府中的人都稱贊他廉潔公平。
但周亞夫不重用他,說:“我很知道趙禹有傑出無比的才幹,但他執法深重嚴酷,不能在大的官府當官。
”武帝時代,趙禹因為從事文書工作而積累功勞,逐漸升為禦史。
皇上認為他能幹,又升到太史大夫。
他和張湯共同制定各種法令,制作“見知法”,讓官吏互相監視,相互檢舉。
漢朝法律越發嚴厲,大概就從這時開始。
張湯是杜縣人。
他父親當長安縣丞,有一次出門去,張湯當時是小孩,父親就讓他在家看門。
父親回家後,看到老鼠偷了肉,就對張湯發怒,用鞭子打了他。
張湯掘開鼠洞,找到偷肉的老鼠和沒吃完的肉,就舉告老鼠的罪行,加以拷打審問,記錄審問過程,反複審問,把判決的罪狀報告上級,并且把老鼠和剩肉取來,當堂最後定案,把老鼠分一屍一處死。
他父親看到這情景,又看到那判決辭就象老練的法官所寫,特别驚訝,于是就讓他學習斷案的文書。
父親死後,張湯就當了長安的官員,做了很長一段時間。
周陽侯田勝開始做九卿之官時,曾經被拘禁在長安,張湯盡其全力加以保護。
待田勝出獄封了侯,與張湯密切交往,并把當朝權貴一一介紹給張湯,讓張湯同他們相識。
張湯在内史任職,做甯成的屬官,因為張湯才華無比,甯成就向上級官府推薦,被調升為茂陵尉,主持陵墓土建工程。
武安侯田蚡當了丞相,征召張湯做内史,經常向天子推薦他,被任命為禦史,讓他處理案件。
他主持處理陳皇後巫蠱案件時,深入追究同一黨一。
于是漢武帝認為他有辦事能力,逐步提拔他當了太中大夫。
他與趙禹一起制定各種法律條文,務求苛刻嚴峻,約束在職的官吏。
不久,趙禹提升為中尉■又改任少府,而張湯當了廷尉,兩人友好交往,張湯以對待兄長的禮節對待趙禹。
趙禹為人廉潔傲慢,當官以來,家中沒有食客。
三公九卿前來拜訪,趙禹卻始終不回訪答謝,務求斷絕與知心朋友和賓客的來往,獨自一心一意地處理自己的公務。
他看到法令條文就取來,也不去複查,以求追究從屬官員的隐秘的罪過。
張湯為人多詐,善施智謀控制别人。
他開始當小辟時,就喜歡以權自謀私利,曾與長安富商田甲、魚翁叔之流勾結。
待到了九卿之官時,便結交天下名士大夫,自己内心雖然同他們不合,但表面卻裝出仰慕他們的樣子。
這時,漢武帝正心向儒家學說,張湯判決大案,就想附會儒家觀點,因此就請博士弟子們研究《尚書》、《春秋》,他擔任廷尉史,就請他們評判法律的可疑之處。
每次上報判決的疑難案件,都預先給皇上分析事情的原委,皇上認為對的,就接受并記錄下來,作為判案的法規,以廷尉的名義加以公布,頌揚皇上的聖明。
如果奏事遭到譴責,張湯就認錯謝罪,順着皇上的心意,一定要舉出正、左右監和賢能的屬吏,說:“他們本來向我提議過,就象皇上責備我的那樣,我沒采納,愚蠢到這種地步。
”因此,他的罪常被皇上寬恕不究。
他有時向皇上呈上奏章,皇上認為好,他就說:“臣我不知道寫這奏章,是正、左右監、椽史中某某人寫的。
”他想推薦官吏,表揚人家的好處,掩蔽别人的過失,常常這樣做。
他所處理的案件,如果是皇上想要加罪的,他就交給執法嚴酷的監史去辦理;要是皇上想寬恕的,他就交給執法輕而公平的監史去辦理。
他所處理的如果是豪強,則一定要玩一弄法律條文,巧妙地進行誣陷。
如果是平民百姓和瘦弱的人,則常常用口向皇上陳述,雖然按法律條文應當判刑,但請皇上明察裁定。
于是,皇上往往就寬釋了張湯所說的人。
張湯雖做了大官,自身修養很好,與賓客交往,同他們喝酒吃飯,對于老朋友當官的子弟以及貧窮的兄弟們,照顧得尤其寬厚。
他拜問三公,不避寒暑。
所以張湯雖然執法嚴酷,内心嫉妒,處事不純正公平,卻得到這個好名聲。
那些執法酷烈刻毒的官吏都被他用為屬吏,又都依從于儒學之士。
丞相公孫弘屢次稱贊他的美德。
待到他處理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謀反的案件,都能窮追到底。
嚴助和伍被,皇上本想寬恕他們,張湯争辯說:“伍被本來是策劃謀反的人,嚴助是皇上親近一寵一幸的人,是出入宮廷禁門的護衛之臣,竟然這樣私交諸侯,如不殺他,以後就不好管理臣下了。
”于是,皇上同意對他們的判決。
他處理案子打擊大臣,自己邀功的情況,多半如此。
于是,張湯更加受到尊一寵一和信任,升為禦史大夫。
正巧趕上匈奴渾邪王等投降漢朝,漢朝出動大軍讨伐匈奴,山東遇到水澇和幹旱的災害,貧苦百姓流離失所,都依靠zheng府供一應衣食,zheng府因此倉庫空虛。
于是張湯按皇上旨意,請鑄造銀錢和五铢錢,壟斷天下的鹽鐵經營權,打擊富商大賈,發布告缗令,剷除豪強兼并之家的勢力,玩一弄法律條文巧言誣陷,來輔助法律的推行。
張湯每次上朝奏事,談論國家的财用情況,一直談到傍晚,天子也忘記了吃飯時間。
丞相無事可做,空占相位,天下的事情都取決于張湯。
緻使百姓不能安心生活,騷動不甯,zheng府興辦的事,得不到利益,而一奸一官污吏卻一起侵奪盜竊,于是就徹底以法懲辦。
從三公九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都指責張湯。
張湯曾經生病,天子親自前去看望他,他的高貴達到這種地步。
匈奴來漢朝請求和親,群臣都到天子跟前議論此事。
博士狄山說:“和親有利。
”皇上問他有利在何處?狄山說:“武器是兇險的東西,不可以屢次動用。
高帝想讨伐匈奴,被圍在平城,就和匈奴結成和親之好。
孝惠、高後時期,天下安定快樂。
待到孝文帝時,想征讨匈奴,結果北方騷擾不安、百姓苦于戰争。
孝景帝時,吳、楚七國叛亂,景帝往來于未央宮和長樂宮之間,憂心了幾個月,吳楚七國叛亂平堅後,直到景帝去世不再談論戰争,天下卻富裕殷實。
如今自從陛下發兵攻打學努,國内因此而财用空虛,邊境百姓極為困苦。
由此可見,用兵不如和親。
”皇上又問張湯,張湯說:“這是愚蠢的儒生,無知。
”狄山說:“我固然是愚忠,象禦史大夫張湯卻是詐忠。
象張湯處理淮南王和江都王的案子,用嚴酷的刑法,放肆地诋毀諸侯,離間骨肉之親,使各封國之臣自感不安。
我本來就知道張湯是詐忠。
”于是皇上變了臉色,說:“我派你駐守一個郡,你能不讓匈奴進京來搶掠嗎?”狄山說:“不能。
”皇上說:“駐守一個縣呢?”狄山回答說:“不能。
”皇上又說:“駐守一個邊境城堡呢?”狄山自己想到,如果辯論到無話回答,皇上就要把自己交給法官治罪,因此說:“能。
”于是皇上就派遣狄山登上邊塞城堡。
過了一個多月,匈奴斬下狄山的頭就離開了。
從此以後,群臣震驚恐懼。
張湯的門客田甲雖是商人,卻有賢良的品行。
張湯開始做小辟時,他與張湯以錢财交往,待張湯當了大官,他責備張湯品德道義方面的過錯,很有忠義之士的風度。
張湯當了七年禦史大夫,失敗了。
河東人李文曾經同張湯有嫌隙,以後他當了禦史中丞,心中怨恨張湯,屢次從宮中文書裡尋找可以用來傷害張湯的材料,不留餘地。
張湯有個喜一愛一的下屬叫魯谒居,知道張湯對此心中不平,就讓人以流言向皇上密告李文的壞事,而這事正好交給張湯處理,張湯就判決李文死罪,把他殺了,他也知道這事是魯谒居幹的。
皇上問道:“匿名上告李文的事是怎樣發生的?”張湯假裝驚訝地說:“這大概是李文的老朋友怨恨他。
”後來魯谒居病倒在同鄉主人的家中,張湯親自去看望他的病情,替魯谒居按摩腳。
趙國人以冶煉鑄造為職業,趙王劉彭祖屢次同朝廷派來主管鑄鐵的官員打官司,張湯常常打擊趙王。
趙王尋找張湯的隐私之事。
魯谒居曾經檢舉過趙王,趙王怨恨他,于是就上告他們二人,說:“張湯是大臣,其屬官魯谒居有病,張湯竟然給他按摩腳,我懷疑兩人必定一同做了大的壞事。
”這事交給廷尉處理,魯谒居病死了,事情牽連到他的弟弟,就把他弟弟拘禁在導官署。
張湯也到導官署審理别的囚犯,看到魯谒居的
特别對漢武帝時代的十個酷吏,即甯成、周陽由、趙禹、張湯、義縱、王溫舒、尹齊、楊仆、減宣、杜周等,作了集中而概括的描寫。
司馬遷所以要這樣寫,是因為漢武帝喜用酷吏,打擊豪強,抑制商賈,懲治貴戚一奸一吏,以加強中央集權,聚斂财富,應付其揮霍和對外戰争的需要。
漢武帝這樣做的結果,固然能強化皇權,保持國家的統一,但是酷吏的嚴刑峻法和殘酷殺戮,也使各階層的人們特别是普通百姓遭受意想不到的災難,無辜被殺,冤獄橫生,社會不甯,出現了“法令滋章,盜賊(實際上多為官一逼一十民反的起義者)多有”,“吏民益輕犯法,盜賊滋起”的局面。
作者反對酷吏,倡言不能以此為榜樣,其反對苛政虐民的思想,完全深寓于叙事之中,所以前人說本文是“諷谏微情,盎然可掬,此極用意文字也”(姚苧田《
實際上作者把酷吏苛政出現的罪責歸之于漢武帝,文中多次說“上以為能,至太中大夫”,“天子以盡力無私,遷為禦史大夫”等等,甚至說“湯嘗病,天子至自視病,其隆斌如此”。
司馬遷“深慨”(張雲璈《讀酷吏傳》)之情,“悲世之意”(劉熙載《藝概》),溢于言表,反映了作者的進步思想。
當然作者對某些酷吏的某些品質,如對郅都的“伉直”,及其“行法不避貴戚”,“不發私書,問遺無所受,請寄無所聽”,“奉職死節官下,終不顧妻子”的廉潔奉公的品德,和“居歲餘,郡中不拾遺”的治績都大力贊揚,甚至說“其廉者足以為儀表”,顯示了作者公允的史德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态度,表現了《史記》一貫的“不虛美,不隐惡”的“實錄”一精一神,體現了司馬遷美刺藝術的重要原則。
此文把十幾個人的史事集于一篇,卻能以嚴酷苛暴為線索,使全文結構嚴謹,前後一貫,絕無零亂割裂之感,真是“結撰靈妙”(姚苧田《史記菁華錄》)。
但文中對每個人物的叙述卻各不相同,有主有次,有詳有略,如寫張湯較詳,寫晁錯較略,“筆力極其變化”(唐順之《唐荊川一精一選批點史記》),“筆态千曲百折”(姚苧田《史記菁華錄》)。
本文還以“短悍為主”(牛運震《史記評注》),文字非常一精一煉,但重點卻很突出,表現了作者傑出的叙事才能。
【譯文】 孔子說;“用政治法令來引導百姓,用刑罰來約束百姓,百姓可以免于犯罪,但卻沒有羞恥之心。
如果用道德來引導百姓,用禮儀來約束百姓,那麼百姓就會有羞恥之心,并改正錯誤,走上正道。
”老子說:“具有高尚道德的人,不表現在形式上的德,因此才有德;道德低下的人,執守着形式上的德,因此沒有實際的德。
”“法令越是嚴酷,盜賊反而更多。
”太史公說:這些話可信啊!漢令是政治的工具,而不是管理政治清濁的根源。
從前天下的法網是很密的,但是一奸一邪詐僞的事情卻産生出來,這情況發展到最嚴重的時候,官吏和百姓竟然相互欺騙,達到國家一蹶不振的地步。
在這個時候,官吏管理政事就象抱薪救火,揚湯止沸一樣,如果不用強健有力的人和嚴酷的法令,怎麼能勝其任而愉快呢?如果讓倡言道德的人來幹這些事,一定會失職的。
所以孔子說:“審理訴訟,我同别人一樣;一定要有不同,那就讓人們不要再發生訴訟的事。
”老子說:“愚蠢淺漏的人聽到道德之言,就會大笑起來。
”這些話并不是虛妄之言。
漢朝建立後,破壞了方形的,換成圓形的,對秦朝法律作了較大變動,如同砍掉外部的雕飾,露出質樸自然的本質一樣,法律由繁苛而至寬簡,就像可以漏掉吞舟之魚的魚網,然而官吏的治績純厚美盛,不至于做出一奸一邪之事,百姓也都平安無事。
由此可見,國家政治的美好,在于君王的寬厚,而不在法律的嚴酷。
高後時代,酷吏隻有侯封,苛刻欺壓皇族,侵犯侮辱有功之臣。
諸呂徹底失敗後,朝廷就殺了侯封的全家。
孝景帝時代,晁錯用心苛刻嚴酷,多用法術來施展他的才能,因而吳、楚等七國叛亂,把憤怒發洩到晁錯身上,晁錯因此被殺。
這以後有郅都和甯成之輩。
郅都是楊縣人,以郎官的身份服事孝文帝。
景帝時代,郅都當了中郎将,敢于向朝廷直言進谏,在朝廷上當面使人折服。
他曾經跟随天子到上林苑,賈姬到廁所去,野豬突然闖進廁所。
皇上用眼示意郅都,郅都不肯行動。
皇上想親自拿着武器去救賈姬,郅都跪在皇上面前說:“失掉一個姬妾,還會有個姬妾進宮,天下難道會缺少賈姬這樣的人嗎?陛下縱然看輕自已,而祖廟和太後怎麼辦呢?”皇上回轉身來,野豬也離開了。
太後聽說了這件事,賞賜郅都黃金百斤,從此重視郅都。
濟南姓的宗族共有三百多家,強橫一奸一滑,濟南太守不能治服他們,于是漢景帝就任命郅都當濟南太守。
郅都來到濟南郡所,就把氏家族首惡分子的全家都殺了,其餘姓壞人都吓得大一腿發一抖。
過了一年多,濟南郡路不拾遺。
周圍十多個郡的郡守畏懼郅都就象畏懼上級官府一樣。
郅都為人勇敢,有氣力,公正廉潔,不翻開私人求情的信,送禮,他不接受,私人的請托他不聽。
他常常自己說:“已經背離父母而來當官,我就應當在官位上奉公盡職,保持節一操一而死,終究不能顧念妻子兒女。
” 郅都調升中尉之官,丞相周亞夫官最高而又傲慢,而郅都見到他隻是作揖,并不跪拜。
這時,百姓質樸,怕犯罪,都守法自重,郅都卻自首先施行嚴酷的刑法,以緻執法不畏避權貴和皇親,連列侯和皇族之人見到他,都要側目而視,稱呼他為“蒼鷹”。
臨江王被召到中尉府受審問,臨江王想得到書寫工具,給皇上寫信,表示謝罪,郅都卻告訴官吏不給他書寫工具。
魏其侯派人暗中給臨江王送去書寫工具。
臨江王給皇上寫了謝罪的信,于是就自一殺了。
窦太後聽到這個消息,發怒了,用嚴法中傷郅都,郅都被免官歸家。
漢景帝就派使者拿着符節任命郅都為雁門太守,并讓他乘便取道上路,直接去雁門上任,根據實際情況獨立處理政事。
匈奴人一向聽說郅都有一操一節,現在由他守衛邊境,所以匈奴人便領兵離開漢朝邊境,直到郅都死去時,一直沒敢靠近雁門。
匈奴甚至做了像郅都模樣的木偶人,讓騎兵們奔跑射擊,沒有人能射中,害怕郅都到了如此的程度。
匈奴人以郅都為禍患。
窦太後最後竟以漢朝法律中傷郅都,景帝說:“郅都是忠臣。
”想釋放他。
窦太後說:“臨江王難道就不是忠臣嗎?”于是就把郅都殺了。
甯成是穰縣人,做侍衛随從之官服事漢景帝。
他為人好勝,做人家的小辟時,一定要欺陵他的長官;做了人家的長官,控制下就象捆一綁濕柴一樣随便。
他狡猾兇殘,任一性一使威,逐漸升官,當了濟南都尉,這時郅都是濟南太守。
在此之前的幾個都尉都是步行走入太守府,通過下級官吏傳達,然後進見太守,就象縣令進見太守一樣,他們畏懼郅都就是這個樣子。
等到甯成前來,卻一直越過郅都,走到他的上一位。
郅都一向聽說過他的名聲,于是很好地對待他,同他結成友好關系。
過了好久,郅都死去,後來長安附近皇族中的好多人兇暴犯法,于是皇上召來甯成當了中尉,他的治理辦法仿效郅都,他的廉潔不如郅都,但是皇族豪強人人都恐懼不甯。
漢武帝即位,甯成改任為内史。
外戚們多诽謗甯成的缺點,他被依法叛處剃發和以鐵縛脖子的刑罰,這時九卿犯罪該處死的就處死,很少遭受一般刑罰,而甯成卻遭受極重的刑罰,他自己認為朝廷不會再用他當官,于是就解脫刑具,私刻假的有關文件,出了函谷關回到家中。
他楊言說;“當官做不到二千石一級的高官,經商掙不到一千萬貫錢,怎能同别人相比呢?”于是他借錢買了一千多頃可灌溉的土地,出租給貧苦的百姓,給他種地受奴役的有幾千家。
幾年以後,遇上大赦。
他已有了幾千斤黃金的家産,專好抱打不平,掌握官吏們的短處,出門時有幾十個騎馬的人跟随其後。
他驅使百姓的權威比郡守還大。
周陽由,他父親趙兼以淮南王劉長舅父的身份被封為周陽侯,所以姓周陽。
周陽由因為是外戚被任命為郎官,服事孝文帝和孝景帝。
景帝時,周陽由當了郎官。
漢武帝即位後,官員處理政事,崇尚遵循法度,謹慎行一事,然而周陽由在二千石一級的官員中,是最暴虐殘酷、驕傲放縱的人。
他所喜一愛一的,如果犯了死罪,就曲解法律使那人活下來;他所憎惡的,他就歪曲法令把他殺死。
他在哪個郡當官,就一定要消滅那個郡的豪門。
他當郡太守,就把都尉視同縣令一般。
他當都尉,必定欺淩太守,侵奪他的權力。
他和汲黯都屬于強狠之人,還有司馬安善用法令條文害人,都身居二千石官員的行列,可是汲黯與司馬安若與周陽由同車都不敢和周陽由均分坐墊與同伏車欄。
周陽由後來當了河東郡的都尉,經常同郡太守申屠公争權,互相告狀,結果申公被判決有罪,但他堅持道義,不肯接受刑罰而自一殺,周陽由被處以棄市之刑。
從甯成、周陽由之後,政事更加繁雜,百姓用巧詐的手段對付法律,多數官吏治理政事都象甯成和周陽由一樣。
趙禹是(taí,台)縣人,以佐史的身份補任京城官府的官員,因為廉潔升為令史,服事周亞夫。
周亞夫當丞相,趙禹當丞相史,丞相府中的人都稱贊他廉潔公平。
但周亞夫不重用他,說:“我很知道趙禹有傑出無比的才幹,但他執法深重嚴酷,不能在大的官府當官。
”武帝時代,趙禹因為從事文書工作而積累功勞,逐漸升為禦史。
皇上認為他能幹,又升到太史大夫。
他和張湯共同制定各種法令,制作“見知法”,讓官吏互相監視,相互檢舉。
漢朝法律越發嚴厲,大概就從這時開始。
張湯是杜縣人。
他父親當長安縣丞,有一次出門去,張湯當時是小孩,父親就讓他在家看門。
父親回家後,看到老鼠偷了肉,就對張湯發怒,用鞭子打了他。
張湯掘開鼠洞,找到偷肉的老鼠和沒吃完的肉,就舉告老鼠的罪行,加以拷打審問,記錄審問過程,反複審問,把判決的罪狀報告上級,并且把老鼠和剩肉取來,當堂最後定案,把老鼠分一屍一處死。
他父親看到這情景,又看到那判決辭就象老練的法官所寫,特别驚訝,于是就讓他學習斷案的文書。
父親死後,張湯就當了長安的官員,做了很長一段時間。
周陽侯田勝開始做九卿之官時,曾經被拘禁在長安,張湯盡其全力加以保護。
待田勝出獄封了侯,與張湯密切交往,并把當朝權貴一一介紹給張湯,讓張湯同他們相識。
張湯在内史任職,做甯成的屬官,因為張湯才華無比,甯成就向上級官府推薦,被調升為茂陵尉,主持陵墓土建工程。
武安侯田蚡當了丞相,征召張湯做内史,經常向天子推薦他,被任命為禦史,讓他處理案件。
他主持處理陳皇後巫蠱案件時,深入追究同一黨一。
于是漢武帝認為他有辦事能力,逐步提拔他當了太中大夫。
他與趙禹一起制定各種法律條文,務求苛刻嚴峻,約束在職的官吏。
不久,趙禹提升為中尉■又改任少府,而張湯當了廷尉,兩人友好交往,張湯以對待兄長的禮節對待趙禹。
趙禹為人廉潔傲慢,當官以來,家中沒有食客。
三公九卿前來拜訪,趙禹卻始終不回訪答謝,務求斷絕與知心朋友和賓客的來往,獨自一心一意地處理自己的公務。
他看到法令條文就取來,也不去複查,以求追究從屬官員的隐秘的罪過。
張湯為人多詐,善施智謀控制别人。
他開始當小辟時,就喜歡以權自謀私利,曾與長安富商田甲、魚翁叔之流勾結。
待到了九卿之官時,便結交天下名士大夫,自己内心雖然同他們不合,但表面卻裝出仰慕他們的樣子。
這時,漢武帝正心向儒家學說,張湯判決大案,就想附會儒家觀點,因此就請博士弟子們研究《
每次上報判決的疑難案件,都預先給皇上分析事情的原委,皇上認為對的,就接受并記錄下來,作為判案的法規,以廷尉的名義加以公布,頌揚皇上的聖明。
如果奏事遭到譴責,張湯就認錯謝罪,順着皇上的心意,一定要舉出正、左右監和賢能的屬吏,說:“他們本來向我提議過,就象皇上責備我的那樣,我沒采納,愚蠢到這種地步。
”因此,他的罪常被皇上寬恕不究。
他有時向皇上呈上奏章,皇上認為好,他就說:“臣我不知道寫這奏章,是正、左右監、椽史中某某人寫的。
”他想推薦官吏,表揚人家的好處,掩蔽别人的過失,常常這樣做。
他所處理的案件,如果是皇上想要加罪的,他就交給執法嚴酷的監史去辦理;要是皇上想寬恕的,他就交給執法輕而公平的監史去辦理。
他所處理的如果是豪強,則一定要玩一弄法律條文,巧妙地進行誣陷。
如果是平民百姓和瘦弱的人,則常常用口向皇上陳述,雖然按法律條文應當判刑,但請皇上明察裁定。
于是,皇上往往就寬釋了張湯所說的人。
張湯雖做了大官,自身修養很好,與賓客交往,同他們喝酒吃飯,對于老朋友當官的子弟以及貧窮的兄弟們,照顧得尤其寬厚。
他拜問三公,不避寒暑。
所以張湯雖然執法嚴酷,内心嫉妒,處事不純正公平,卻得到這個好名聲。
那些執法酷烈刻毒的官吏都被他用為屬吏,又都依從于儒學之士。
丞相公孫弘屢次稱贊他的美德。
待到他處理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謀反的案件,都能窮追到底。
嚴助和伍被,皇上本想寬恕他們,張湯争辯說:“伍被本來是策劃謀反的人,嚴助是皇上親近一寵一幸的人,是出入宮廷禁門的護衛之臣,竟然這樣私交諸侯,如不殺他,以後就不好管理臣下了。
”于是,皇上同意對他們的判決。
他處理案子打擊大臣,自己邀功的情況,多半如此。
于是,張湯更加受到尊一寵一和信任,升為禦史大夫。
正巧趕上匈奴渾邪王等投降漢朝,漢朝出動大軍讨伐匈奴,山東遇到水澇和幹旱的災害,貧苦百姓流離失所,都依靠zheng府供一應衣食,zheng府因此倉庫空虛。
于是張湯按皇上旨意,請鑄造銀錢和五铢錢,壟斷天下的鹽鐵經營權,打擊富商大賈,發布告缗令,剷除豪強兼并之家的勢力,玩一弄法律條文巧言誣陷,來輔助法律的推行。
張湯每次上朝奏事,談論國家的财用情況,一直談到傍晚,天子也忘記了吃飯時間。
丞相無事可做,空占相位,天下的事情都取決于張湯。
緻使百姓不能安心生活,騷動不甯,zheng府興辦的事,得不到利益,而一奸一官污吏卻一起侵奪盜竊,于是就徹底以法懲辦。
從三公九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都指責張湯。
張湯曾經生病,天子親自前去看望他,他的高貴達到這種地步。
匈奴來漢朝請求和親,群臣都到天子跟前議論此事。
博士狄山說:“和親有利。
”皇上問他有利在何處?狄山說:“武器是兇險的東西,不可以屢次動用。
高帝想讨伐匈奴,被圍在平城,就和匈奴結成和親之好。
孝惠、高後時期,天下安定快樂。
待到孝文帝時,想征讨匈奴,結果北方騷擾不安、百姓苦于戰争。
孝景帝時,吳、楚七國叛亂,景帝往來于未央宮和長樂宮之間,憂心了幾個月,吳楚七國叛亂平堅後,直到景帝去世不再談論戰争,天下卻富裕殷實。
如今自從陛下發兵攻打學努,國内因此而财用空虛,邊境百姓極為困苦。
由此可見,用兵不如和親。
”皇上又問張湯,張湯說:“這是愚蠢的儒生,無知。
”狄山說:“我固然是愚忠,象禦史大夫張湯卻是詐忠。
象張湯處理淮南王和江都王的案子,用嚴酷的刑法,放肆地诋毀諸侯,離間骨肉之親,使各封國之臣自感不安。
我本來就知道張湯是詐忠。
”于是皇上變了臉色,說:“我派你駐守一個郡,你能不讓匈奴進京來搶掠嗎?”狄山說:“不能。
”皇上說:“駐守一個縣呢?”狄山回答說:“不能。
”皇上又說:“駐守一個邊境城堡呢?”狄山自己想到,如果辯論到無話回答,皇上就要把自己交給法官治罪,因此說:“能。
”于是皇上就派遣狄山登上邊塞城堡。
過了一個多月,匈奴斬下狄山的頭就離開了。
從此以後,群臣震驚恐懼。
張湯的門客田甲雖是商人,卻有賢良的品行。
張湯開始做小辟時,他與張湯以錢财交往,待張湯當了大官,他責備張湯品德道義方面的過錯,很有忠義之士的風度。
張湯當了七年禦史大夫,失敗了。
河東人李文曾經同張湯有嫌隙,以後他當了禦史中丞,心中怨恨張湯,屢次從宮中文書裡尋找可以用來傷害張湯的材料,不留餘地。
張湯有個喜一愛一的下屬叫魯谒居,知道張湯對此心中不平,就讓人以流言向皇上密告李文的壞事,而這事正好交給張湯處理,張湯就判決李文死罪,把他殺了,他也知道這事是魯谒居幹的。
皇上問道:“匿名上告李文的事是怎樣發生的?”張湯假裝驚訝地說:“這大概是李文的老朋友怨恨他。
”後來魯谒居病倒在同鄉主人的家中,張湯親自去看望他的病情,替魯谒居按摩腳。
趙國人以冶煉鑄造為職業,趙王劉彭祖屢次同朝廷派來主管鑄鐵的官員打官司,張湯常常打擊趙王。
趙王尋找張湯的隐私之事。
魯谒居曾經檢舉過趙王,趙王怨恨他,于是就上告他們二人,說:“張湯是大臣,其屬官魯谒居有病,張湯竟然給他按摩腳,我懷疑兩人必定一同做了大的壞事。
”這事交給廷尉處理,魯谒居病死了,事情牽連到他的弟弟,就把他弟弟拘禁在導官署。
張湯也到導官署審理别的囚犯,看到魯谒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