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吏列傳第五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史有為譯注
【說明】
這篇類傳記叙了春秋戰國時期五位賢良官吏的事迹。
五人中,四位國相一位法官,都是居高權重的社稷之臣。
其中,孫叔敖與子産,仁厚一愛一民,善施教化,以政寬得人和,國泰而民安;公儀休、石奢、李離,皆清廉自正,嚴守法紀,當公私利益發生尖銳沖突時,甚至甘願以身殉法,維護君主和綱紀的尊嚴。
作者以緬懷與崇敬的心情寫出他們的政績和道德風範,意在闡明一個為政治國的根本道理:“奉職循理,亦可以為治,何必威嚴哉?”而這,也正道出了作者傾心向往的理想的吏治藍圖。
漢代官吏也有仁厚廉正守法之人,但本篇隻表彰曆史人物,全不言及當朝,有深意在焉。
古今學者都曾指出,本傳與排稍後的《酷吏列傳》乃是有意為之的姊妹篇:寫酷吏,全是當朝人物,這是直接譏刺漢武帝一寵一用酷吏、任其肆虐為害的時弊;寫循吏,全無時人,則是以古諷今,暗藏批評當朝吏治的鋒芒。
兩傳鮮明對映,相反而相成,作者的政見與好惡之情都可以從中品味出來。
這或許可稱之為别一種意義的“互見法”吧!互見之後,讀者再回頭看本文開篇序言結束末那一句“何必威嚴哉”的話,就會深悟“威嚴”者,乃酷吏弄權峻法逞威之謂也,作者寫本傳的深心及其思想鋒芒其實在這裡就已經閃現出來了。
文字簡淨,是本傳極顯著的特色。
其篇幅之短,在全書與《佞幸列傳》同一居首位,僅一千二百字左右。
其寫人多止三事,少則一例,取材于表述皆至為簡要,卻是一精一當有力,給人留下了過目難忘的印象。
無怪乎古人贊之曰:“太史公《循吏傳》文簡而高,意淡而遠,班孟堅《循史傳》不及也。
”(吳氏《林下偶談》卷四,轉引自《曆代名家譯史記》)這種寫法,與類傳的特一性一有關。
類傳和專傳不同,它是專題一性一的,主要表現一類人的共一性一和作者對本專題的思想見解,至于人物生平的完整一性一與系統一性一并不重要。
為此,類傳皆有序言,開宗明義先闡述作者的觀點,然後環繞這一主旨選取恰當的人物事迹予以說明,序言和傳文之間,實為綱舉目張的關系。
故類傳寫人叙事很靈活,選擇一性一強,不求全而求典型,有時甚至不避重出。
如子産生平已寫入《鄭世家》,本傳為表現專題思想的需要再作載述,但略去一切具體行一事,隻列舉非凡政績,極寫百姓的一愛一戴感激之情。
和其它類傳相比,本篇在取材上剪裁的幅度是很大的,除孫叔敖事略為完整外,叙其餘四人皆一鱗半爪,一精一簡之至。
作者采用很少的文字把一件典型事例細緻寫出,使之妥貼傳神,對專題思想依然有很強的表現力。
正是這種寫法,使本篇在表現類傳的特一性一方面成為很有代表一性一的作品。
【譯文】 太史公說:“法令用以引導民衆向善,刑罰用以阻止民衆作惡。
文法與刑律不完備時,善良的百姓依然心存戒懼地自我約束修身,是因為居官者行為端正不曾違亂綱紀。
隻要官吏奉公盡職按原則行一事,就可以用它做榜樣治理好天下,為什麼非用嚴刑峻法不可呢? 孫叔敖是楚國的隐者。
國相虞丘把他舉薦給楚莊王,想讓他接替自己職務。
孫叔敖為官三月就升任國相,他施政教民,使得官民之間和睦同心,風俗十分淳美。
他執政寬緩不苛卻有禁必止,官吏不做邪惡僞詐之事,民間也無盜賊發生。
秋冬兩季他鼓勵人們進山采伐林木,春夏時便借上漲的河水把木材運出山外。
百姓各有便利的謀生之路,都生活得很安樂。
莊王認為楚國原有的錢币太輕,就下令把小錢改鑄為大錢,百姓用起來很不方便,紛紛放棄了自己的本業。
管理市場的長官向國相孫叔敖報告說:“市場亂了,老百姓無人安心在那裡做買賣,秩序很不穩定。
”孫叔敖問:“這種情況有多久了?”市令回答:“已經有三個月。
”孫叔敖說:“不必多言,我現在就設法讓市場恢複原狀。
”五天後,他上朝向莊王勸谏說:“先前更改錢币,是認為舊币太輕了。
現在市令來報告說‘市場混亂,百姓無人安心在那裡謀生,秩序很不穩定’。
我請求立即下令恢複舊币制。
”莊王同意了,頒布命令才三天,市場就回複了原貌。
楚國的民俗是一愛一坐矮車,楚王認為矮車不便于駕馬,想下令把矮車改高。
國相孫叔敖說:“政令屢出,使百姓無所适從,這不好。
如果您一定想把車改高,臣請求讓鄉裡人家加高門檻。
乘車人都是有身分的君子,他們不能為過門檻頻繁下車,自然就會把車的底座造高了。
”楚王答應了他的請求。
過了半年,上行下效,老百姓都自動把坐的車子造高了。
這就是孫叔敖不用下令
五人中,四位國相一位法官,都是居高權重的社稷之臣。
其中,孫叔敖與子産,仁厚一愛一民,善施教化,以政寬得人和,國泰而民安;公儀休、石奢、李離,皆清廉自正,嚴守法紀,當公私利益發生尖銳沖突時,甚至甘願以身殉法,維護君主和綱紀的尊嚴。
作者以緬懷與崇敬的心情寫出他們的政績和道德風範,意在闡明一個為政治國的根本道理:“奉職循理,亦可以為治,何必威嚴哉?”而這,也正道出了作者傾心向往的理想的吏治藍圖。
漢代官吏也有仁厚廉正守法之人,但本篇隻表彰曆史人物,全不言及當朝,有深意在焉。
古今學者都曾指出,本傳與排稍後的《酷吏列傳》乃是有意為之的姊妹篇:寫酷吏,全是當朝人物,這是直接譏刺漢武帝一寵一用酷吏、任其肆虐為害的時弊;寫循吏,全無時人,則是以古諷今,暗藏批評當朝吏治的鋒芒。
兩傳鮮明對映,相反而相成,作者的政見與好惡之情都可以從中品味出來。
這或許可稱之為别一種意義的“互見法”吧!互見之後,讀者再回頭看本文開篇序言結束末那一句“何必威嚴哉”的話,就會深悟“威嚴”者,乃酷吏弄權峻法逞威之謂也,作者寫本傳的深心及其思想鋒芒其實在這裡就已經閃現出來了。
文字簡淨,是本傳極顯著的特色。
其篇幅之短,在全書與《佞幸列傳》同一居首位,僅一千二百字左右。
其寫人多止三事,少則一例,取材于表述皆至為簡要,卻是一精一當有力,給人留下了過目難忘的印象。
無怪乎古人贊之曰:“太史公《循吏傳》文簡而高,意淡而遠,班孟堅《循史傳》不及也。
”(吳氏《林下偶談》卷四,轉引自《曆代名家譯
類傳和專傳不同,它是專題一性一的,主要表現一類人的共一性一和作者對本專題的思想見解,至于人物生平的完整一性一與系統一性一并不重要。
為此,類傳皆有序言,開宗明義先闡述作者的觀點,然後環繞這一主旨選取恰當的人物事迹予以說明,序言和傳文之間,實為綱舉目張的關系。
故類傳寫人叙事很靈活,選擇一性一強,不求全而求典型,有時甚至不避重出。
如子産生平已寫入《鄭世家》,本傳為表現專題思想的需要再作載述,但略去一切具體行一事,隻列舉非凡政績,極寫百姓的一愛一戴感激之情。
和其它類傳相比,本篇在取材上剪裁的幅度是很大的,除孫叔敖事略為完整外,叙其餘四人皆一鱗半爪,一精一簡之至。
作者采用很少的文字把一件典型事例細緻寫出,使之妥貼傳神,對專題思想依然有很強的表現力。
正是這種寫法,使本篇在表現類傳的特一性一方面成為很有代表一性一的作品。
【譯文】 太史公說:“法令用以引導民衆向善,刑罰用以阻止民衆作惡。
文法與刑律不完備時,善良的百姓依然心存戒懼地自我約束修身,是因為居官者行為端正不曾違亂綱紀。
隻要官吏奉公盡職按原則行一事,就可以用它做榜樣治理好天下,為什麼非用嚴刑峻法不可呢? 孫叔敖是楚國的隐者。
國相虞丘把他舉薦給楚莊王,想讓他接替自己職務。
孫叔敖為官三月就升任國相,他施政教民,使得官民之間和睦同心,風俗十分淳美。
他執政寬緩不苛卻有禁必止,官吏不做邪惡僞詐之事,民間也無盜賊發生。
秋冬兩季他鼓勵人們進山采伐林木,春夏時便借上漲的河水把木材運出山外。
百姓各有便利的謀生之路,都生活得很安樂。
莊王認為楚國原有的錢币太輕,就下令把小錢改鑄為大錢,百姓用起來很不方便,紛紛放棄了自己的本業。
管理市場的長官向國相孫叔敖報告說:“市場亂了,老百姓無人安心在那裡做買賣,秩序很不穩定。
”孫叔敖問:“這種情況有多久了?”市令回答:“已經有三個月。
”孫叔敖說:“不必多言,我現在就設法讓市場恢複原狀。
”五天後,他上朝向莊王勸谏說:“先前更改錢币,是認為舊币太輕了。
現在市令來報告說‘市場混亂,百姓無人安心在那裡謀生,秩序很不穩定’。
我請求立即下令恢複舊币制。
”莊王同意了,頒布命令才三天,市場就回複了原貌。
楚國的民俗是一愛一坐矮車,楚王認為矮車不便于駕馬,想下令把矮車改高。
國相孫叔敖說:“政令屢出,使百姓無所适從,這不好。
如果您一定想把車改高,臣請求讓鄉裡人家加高門檻。
乘車人都是有身分的君子,他們不能為過門檻頻繁下車,自然就會把車的底座造高了。
”楚王答應了他的請求。
過了半年,上行下效,老百姓都自動把坐的車子造高了。
這就是孫叔敖不用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