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

關燈
儀④。

     孝文十六年,徙淮南王喜複故城陽。

    上憐淮南厲王廢法不軌,自使失國蚤死,乃立其三子:阜陵侯安為淮南王,安陽侯勃為衡山王,陽周侯賜為廬江王,皆複得厲王時地,參分之⑤。

    東城侯良前薨,無後也。

     ①相傳舜弟象總是蓄意殺害舜,舜立為天子後,将他放逐。

    此見于《孟子·萬章上》和《韓非子·忠孝》,卷一《五帝本紀》不載。

    ②周成王年幼即位,由周公攝政。

    周公的兄弟管叔、蔡叔等人不服,聯合武庚和東方夷族反叛。

    周公率軍東征,殺武庚、管叔,放逐蔡叔,平定了叛亂。

    詳見卷四《周本紀》。

    ③谥:死後追封的稱号。

    ④園:陵園。

    ⑤參:三。

     孝景三年,吳楚七國反①,吳使者至淮南,淮南王欲發兵應之。

    其相曰:“大王必欲發兵應吳,臣願為将。

    ”王乃屬相兵②。

    淮南相已将兵,因城守,不聽王而為漢;漢亦使曲城侯将兵救淮南;淮南以故得完。

    吳使者至廬江,廬江王弗應,而往來使越。

    吳使者至衡山,衡山王堅守無二心③。

     孝景四年,吳楚已破,衡山王朝,上以為貞信,乃勞苦之曰:“南方卑濕。

    ”徙衡山王王濟北,所以褒之。

    及薨,遂賜谥為貞王。

    廬江王邊越④,數使使相交,故徙為衡山王⑤,王江北。

    淮南王如故。

     ①吳楚七國反: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與趙、膠東、膠西、葘川、濟南諸王,以“清君側”殺晁錯為名,聯合舉兵叛亂。

    詳見卷一百六《吳王濞列傳》。

    ②屬:交付。

    ③按:此段與下段中華書局本原為一段,今據文意分為二段。

    ④邊越:邊界與越國相接。

    ⑤按:景帝将廬江王遷往衡山國,是防範他和邊遠的越國結交,發展諸侯國勢力,對中央政權造成新的隐患;而衡山國在長江以北,便于朝廷進行控制。

     淮南王安為人好讀書鼓琴,不喜弋獵狗馬馳騁①,亦欲以行陰德拊循百姓②,流譽天下。

    時時怨望厲王死③,時欲畔逆④,未有因也⑤。

     及建元二年,淮南王入朝。

    素善武安侯,武安侯時為太尉,乃逆王霸上⑥,與王語曰:“方今上無太子,大王親高皇帝孫,行仁義,天下莫不聞。

    即宮車一日宴駕⑦,非大王當誰立者!”淮南王大喜,厚遺武安侯金财物⑧。

    陰結賓客,拊循百姓,為畔逆事。

     建元六年,慧星見,淮南王心怪之。

    或說王曰:“先吳軍起時,慧星出長數尺,然尚流血千裡。

    今慧星長竟天,天下兵當大起。

    ”王心以為上無太子,天下有變,諸侯并争,愈益治器械攻戰具,積金錢賂遺郡國諸侯遊士奇材⑨。

    諸辨士為方略者⑩,妄作妖言,谄谀王,王喜,多賜金錢,而謀反滋甚。

     ①弋:用繩系在箭上射獵。

    ②行陰德:暗中施恩惠于人。

    拊循:安一撫。

    ③怨望:怨恨。

    ④畔:通“叛”。

    ⑤因:機會。

    按:此段與以下兩段中華書局本原為一段,今據文意分為三段。

    ⑥逆:迎。

    ⑦晏駕:車駕遲行。

    這句是用皇上乘坐宮車延遲起駕婉言其死。

    ⑧遺:贈送。

    ⑨遊士:從事遊說活動的人。

    ⑩辨士:能言善辯的人。

    放略:計謀。

     淮南王有女陵,慧,有口辨。

    王一愛一陵,常多予金錢,為中诇長安①,約結上左右②。

     元朔三年,上賜淮南王幾杖③,不朝④。

    淮南王王後荼,王一愛一幸之。

    王後生太子遷,遷取王皇太後外孫修成君女為妃⑤。

    王謀為反具⑥,畏太子妃知而内洩事,乃與太子謀,令詐弗一愛一,三月不同席。

    王乃詳為怒太子,閉太子使與妃同内三月,太子終不近妃。

    妃求去,王乃上書謝歸去之。

    王後荼、太子遷及女陵得一愛一幸王,擅國權,侵奪民田宅,妄緻系人⑦。

     ①诇(xiòng,去聲“兄”):偵察,刺探。

    ②按:本段與下一段中華書局本原為一段,今據文意改為二段。

    ③幾杖:幾案和手杖。

    ④不朝:當時劉安年54歲,皇上照顧他年老,準許他不必按例入京朝見。

    ⑤取:同“娶”。

    ⑥為反具:制造謀反的器一具。

    ⑦此句是說任意加罪拘捕無辜的人。

    妄,胡亂行一事,不守法。

    緻,得到,此指把人抓來。

     元朔五年,太子學用劍,自以為人莫及,聞郎中雷被巧①,乃召與戲。

    被一再辭讓②,誤中太子。

    太子怒,被恐。

    此時有欲從軍者辄詣京師,被即願奮擊匈奴。

    太子遷數惡被于王,王使郎中令斥免③,欲以禁後,被遂亡至長安,上書自明。

    诏下其事廷尉、河南。

    河南治,逮淮南太子,王、王後計欲無遣太子,遂發兵反,計猶豫,十餘日未定。

    會有诏,即訊太子④。

    當是時,淮南相怒壽春丞留太子逮不遣⑤,劾不敬。

    王以請相,相弗聽。

    王使人上書告相,事下廷尉治。

    蹤迹連王,王使人候伺漢公卿⑥,公卿請逮捕治王。

    王恐事發,太子遷謀曰:“漢使即逮王,王令人衣衛士衣,持戟居庭中,王旁有非是⑦,則刺殺之,臣亦使人刺殺淮南中尉,乃舉兵,未晚。

    ”是時上不許公卿請,而遣漢中尉宏即訊驗王⑧。

    王聞漢使來,即如太子謀計。

    漢中尉至,王視其顔色和,訊王以斥雷被事耳,王自度無何,不發。

    中尉還,以聞。

    公卿治者曰:“淮南王安擁阏奮擊匈奴者雷被等⑨,廢格明诏⑩,當棄市。

    ”诏弗許。

    公卿請廢勿王,诏弗許。

    公卿請削五縣,诏削二縣。

    使中尉宏赦淮南王罪,罰以削地。

    中尉入淮南界,宣言赦王。

    王初聞漢公卿請誅之,未知得削地,聞漢使來,恐其捕之,乃與太子謀刺之如前計。

    及中尉至,即賀王,王以故不發。

    其後自傷曰:“吾行仁義見削,甚恥之。

    然淮南王削地之後,其為反謀益甚。

    諸使道從長安來,為妄妖言,言上無男,漢不治,即喜;即言漢廷治,有男,王怒,以為妄言,非也。

     ①靁:同“雷”。

    ②一再:一次二次。

    ③斥免:斥退免官。

    即:就近,此指在淮南國就地審太子案,而不逮至河南郡。

    ⑤丞:指縣丞。

    留太子逮不遣:把河南郡逮捕太子的命令扣下來不發。

    ⑥候伺:窺伺,偵察。

    ⑦非是:指不正常的情況。

    ⑧訊驗:詢問查證。

    ⑨擁阏:阻塞,此指阻撓。

    ⑩廢格:阻撓執行诏令。

     王日夜與伍被、左吳等案輿地圖①,部署兵所從入。

    王曰:“上無太子,宮車即宴駕,廷臣必征膠東王,不即族常山王②,諸侯并争,吾可以無備乎!且吾高祖孫,親行仁義,陛下遇我厚,吾能忍之;萬世之後,吾甯能北面臣事豎子乎③!” 王坐東宮,召伍被與謀,曰:“将軍上④,”被怅然曰:“上寬赦大王,王複安得此亡國之語乎!臣聞子胥谏吳王⑤,吳王不用,乃曰‘臣今見麋鹿遊姑蘇之台也’⑥。

    今臣亦見宮中生荊棘,露沾衣也。

    ”王怒,系伍被父母,囚之三月。

    複召曰:“将軍許寡人乎?”被曰:“不,直來為大王畫耳。

    臣聞聰者聽于無聲,明者見于未形,故聖人萬舉萬全。

    昔文王一動而功顯于千世⑦,列為三代,此所謂因天心以動作者也,故海内不期而随。

    此千歲之可見者。

    夫百年之秦,近世之吳楚,亦足以喻國家之存亡矣。

    臣不敢避子胥之誅⑧,願大王毋為吳王之聽。

    昔秦絕聖人之道,殺術士⑨,燔《詩》《書》⑩,棄禮義,尚詐力,任刑罰,轉負海之粟緻之西河(11)。

    當是之時,男子疾耕不足于糟糠,女子紡績不足于蓋形(12)。

    遣蒙恬築長城,東西數千裡,暴兵露師常數十萬(13),死者不可勝數,僵一屍一千裡,流血頃畝(14),百姓力竭,欲為亂者十家而五。

    又使徐福入海求神異物(15),還為僞辭曰:‘臣見海中大神,言曰:“汝西皇之使邪(16)?”臣答曰:“然。

    ”“汝何求?”曰:“願請延年益壽藥。

    ”神曰:“汝秦王之禮薄,得觀而不得取。

    ”即從臣東南至蓬萊山,見芝成宮阙(17),有使者銅色而龍形,光上照天。

    于是臣再拜問曰:“宜何資以獻?”海神曰:“以令名男子若振女與百工之事(18),即得之矣。

    ”秦皇帝大說(19),遣振男一女三千人,資之五谷種種百工而行(20)。

    徐福得平原廣澤,止王不來。

    于是百姓悲痛相思,欲為亂者十家而六。

    又使尉佗逾五嶺攻百越(21)。

    尉佗知中國勞極(22),止王不來,使人上書,求女無夫家者三萬人,以為士卒衣補。

    秦皇帝可其萬五千人。

    于是百姓離心瓦解,欲為亂者十家而七。

    客謂高皇帝曰:‘時可矣。

    ’高皇帝曰:‘待之,聖人當起東南間。

    ’不一年,陳勝吳廣發矣。

    高皇始于豐沛,一倡天下不期而響應者不可勝數也。

    此所謂蹈瑕候間(23),因秦之亡而動者也。

    百姓願之,若旱之望雨,故起于行陳之中而立為天子(24),功高三王(25),德傳無窮。

    今大王見高皇帝得天下之易也,獨不觀近世之吳楚乎?夫吳王賜号為劉氏祭酒(26),複不朝,王四郡之衆(27),地方數千裡,内鑄消銅以為錢(28),東煮海水以為鹽,上取江陵木以為船,一船之載當中國數十兩車(29),國富民衆。

    行珠玉金帛賂諸侯宗室大臣,獨窦氏不與(30)。

    計室謀成,舉兵而西。

    破于大梁,敗于狐父,奔走而東,至于丹徒,越人禽之(31),身死絕祀(32),為天下笑。

    夫以吳越之衆不能成功者何(33)?誠逆天道而不知時也。

    方今大王之兵衆不能十分吳楚之一,天下安甯有萬倍于秦之時,願大王從臣之計。

    大王不從臣之計,今見大王事必不成而語先洩也。

    臣聞微子過故國而悲(34),于是作《麥秀之歌》(35),是痛纣之不用王子比幹也(36)。

    故《孟子》曰‘纣貴為天子,死曾不若匹夫’。

    是纣先自絕于天下久矣,非死之日而天下去之。

    今臣亦竊悲大王棄千乘之君(37),必且賜絕命之書,為群臣先,死于東宮也。

    ”于是(王)氣怨結而不揚,涕滿匡而橫流(38),即起,曆階而去。

     ①案:考察。

    輿地圖:地圖。

    ②不即:要不就是。

    ③豎子:小子,對人的蔑稱。

    ④将軍:依漢制,天子朝中有将軍,諸侯王無權委任。

    劉安稱伍被“将軍”,顯露出叛逆之志,故遭伍被拒絕。

    ⑤子胥谏吳王:前494年吳王夫差戰敗越王勾踐後,驕縱輕敵,不再防犯越國的複仇之心。

    伍子胥屢次直言權谏吳王,吳王均不聽,前473年,越滅吳。

    詳見卷六十六《伍子胥列傳》。

    ⑥麋鹿:一種稀有哺一乳一動物,角似鹿,尾似驢,蹄似牛,頸似駱駝,又名四不象。

    姑蘇之台:吳王曾在姑蘇山上建造高台以遊觀太湖。

    此句以麋鹿将出沒姑蘇台廢墟的荒涼景象預示吳國的覆亡之兆。

    ⑦文王一動:殷纣王當政荒虐無道,周文王為滅商纣率周族東進,自岐山遷都豐邑(今陝西西安沣水西岸)。

    詳見卷四《周本紀》。

    ⑧子胥之誅:前484年吳王夫差攻齊,伍子胥認為越國才是心腹之患,反對出兵。

    吳王戰勝歸來,聽信太宰嚭(pǐ,匹)的讒言,賜伍子胥子刎。

    詳見卷六十六《伍子胥列傳》。

    ⑨術士:儒生。

    ⑩《詩》《書》:儒家典籍《詩經》和《尚書》。

    按:秦始皇焚書坑儒事詳見卷六《秦始皇本紀》。

    (11)轉:運輸。

    負海之粟:海邊的谷子。

    (12)績:破麻一搓一成麻線。

    (13)暴兵露師:泛言軍隊風餐露宿、常年戌邊的艱苦生活。

    暴,同“曝”,顯露。

    (14)頃畝:百畝,這裡是泛言面積廣大之意。

    (15)徐福:即卷六《秦始皇本紀》中的徐巿。

    (16)西皇:西土皇帝,與東海大神相對而言。

    (17)芝:靈芝草,有延年益壽的作用,被古人視為仙草。

    (18)令名男子:良家男童。

    若:和。

    振女:童女。

    “振”通“侲”。

    (19)說:“同“悅”,喜歡。

    (20)五谷種種:泷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據《漢書·伍被傳》疑此處衍出的一“種”字。

    (21)五嶺:即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和城嶺。

    (22)中國:指中原。

    (23)瑕:空隙,薄弱環節。

    間:空隙。

    (24)行:行伍。

    陳:同“陣”,戰陣。

    (25)三王:夏禹、商湯、周文王。

    (26)祭酒:指很受尊敬的人。

    古代宴會和祭典時,先由有聲望的人舉酒示祭,故祭酒者位尊。

    (27)四郡:卷一百六《吳王濞列傳》記其封地為“王三郡五十三城”。

    (28)消:通“銷”,熔化金屬。

    (29)兩:同“輛”。

    (30)窦氏:文皇有窦皇後,窦氏家族成為外戚。

    (31)禽:同“擒”。

    (32)絕祀:斷絕祭祀,指國家滅亡。

    (33)吳越之衆:吳楚七國之亂中東越曾追随吳王反叛,故吳越并稱。

    事詳卷一一四《東越列傳》。

    (34)微子:《漢書·伍被傳》作“箕子”。

    據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麥秀之詩》的作者是箕子而非微子。

    (35)麥秀之歌:即《麥秀之詩》。

    殷亡後,箕子朝周,過殷故都,眼見昔日繁華2為廢墟,十分感傷,遂作詩而歌。

    歌詞見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

    (36)王子比幹冒死權谏荒一婬一無道的殷纣王,纣王不聽,殺死了他。

    事見卷三《殷本紀》。

    (37)千乘之君:指諸侯大國的國王。

    周制,天子出車萬乘,諸侯出車千乘。

    乘,一車四馬為一乘。

    (38)匡:通“眶”。

    眼眶。

     王有孽子不害①,最長,王弗一愛一,王、王後、太子皆不以為子兄數②。

    不害有子建,材高有氣③,常怨望太子不省其父④;又怨時諸侯皆得分子弟為侯,而淮南獨二子,一為太子,建父獨不得為侯。

    建陰結交,欲告敗太子,以其父代之。

    太子知之,數捕系而榜笞建⑤。

    建具知太子之謀欲殺漢中尉,即使所善壽春莊芷以元朔六年上書于天子曰:“毒一藥苦于口利于病,忠言逆于耳利于行。

    今淮南王孫建,材能高,淮南王王後荼、荼子太子遷常疾害建。

    建父不害無罪,擅數捕系。

    欲殺之。

    今建在,可征問,具知淮南陰事⑥。

    ”書聞,上以其事下廷尉,廷尉下河南治。

    是時故辟陽侯孫審卿善丞相公孫弘,怨淮南厲王殺其大父⑦,乃深購淮南事于弘⑧,弘乃疑淮南有畔逆計謀,深窮治其獄⑨。

    河南治建,辭引淮南太子及一黨一與。

    淮南王患之,欲發,問伍被曰:“漢廷治亂?”伍被曰:“天下治。

    ”王意不說,謂伍被曰:“公何以言天下治也?”被曰:“被竊觀朝廷之政,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婦之别,長幼之序,皆得其理,上之舉錯遵古之道⑩,風俗紀綱未有所缺也。

    重裝富賈(11),周流天下,道無不通,故交易之道行。

    南越賓服(12),羌僰人獻(13),東瓯人降(14),廣長榆,開朔方,匈奴折翅傷翼,失援不振。

    雖未及古太平之時,然猶為治也。

    ”王怒,被謝死罪。

    王又謂被曰:“山東即有兵(15),漢必使大将軍将而制山東,公以為大将軍何如人也?”被曰:“被所善者黃義,從大将軍擊匈奴,還,告被曰:‘大将軍遇士大夫有禮,于士卒有恩,衆皆樂為之用。

    騎上下山若蜚(16),材幹絕人(17)。

    ’被以為材能如此,數将習兵,未易當也。

    及谒者曹梁使長安來,言大将軍号令明,當敵勇敢,常為士卒先。

    休舍(18),穿井未通,須士卒盡得水,乃敢飲。

    軍罷,卒盡已度河(19),乃度。

    皇太後所賜金帛,盡以賜軍吏。

    雖古名将弗過也。

    ”王默然。

     ①孽子:庶子,妾媵(yìng,映)所生。

    ②數:序數,此指身為兒子和兄長的名分。

    此句《漢書·淮南王傳》“王後”前不重“王”字。

    ③氣:此指意氣。

    有氣,即意氣強盛,不肯屈居他人之下的意思。

    ④省:探視問候。

    ⑤榜:捶擊,捶打。

    笞:鞭打,杖擊。

    ⑥陰事:秘事,即隐密之事。

    ⑦大父:祖父。

    ⑧深購:極力構陷罪狀。

    購,《史記會注考證》據明代一毛一晉刻本認為當作“構”,構陷。

    ⑨窮:追究到底。

    ⑩舉錯:行一事的措施。

    錯:通“措”。

    (11)重裝:裝滿貨物的意思。

    (12)南越賓服:前196年,高祖劉邦封趙佗為南越王。

    呂後當政時,趙佗反叛,自稱南越武帝。

    文帝即位後招撫南越,至景帝朝趙佗稱臣歸漢。

    詳見卷一一三《南越列傳》。

    (13)羌僰人獻:克羌族一支,春秋前後居住在以僰道為中心的今川南和滇東一帶。

    武帝元光年間下令治僰道,置犍為郡,開通了西南通中原的道路,從此當地物産入貢朝中。

    詳見卷一一六《西南夷列傳》。

    (14)東瓯人降:東瓯又稱瓯越。

    武帝初年,東越人内部發生戰争,閩越圍東瓯,東瓯向朝廷求救。

    閩越退兵,東瓯請求舉國内遷,定居在江淮之間。

    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