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狄殊俗之國,遼絕異一黨一之地(16),舟輿不通,人迹罕至,政教未加,流風猶微。
内之則犯義侵禮于邊境(17),外之則邪行橫作(18),放弑其上(19)。
君臣易位,尊卑失序,父兄不辜(20),幼孤為奴,系累号泣(21),内向而怨,曰:‘蓋聞中國有至仁焉,德洋而恩普(22),物一靡一不得其所,今獨曷為遺已’。
舉踵思慕,若枯旱之望雨。
盭夫為之垂涕(23),況乎上聖,又惡能已(24)?故北出師以讨強胡,南馳使以诮勁越(25)。
四面風德,二方之君鱗集仰流(27),願得受号者以億計。
故乃關沫、若(28),徼牂柯,镂零山(29),梁孫原(30)。
創道德之塗,垂仁義之統。
将博恩廣施,遠撫長駕(31),使疏逖不閉(32),阻深暗昧得耀乎光明,以偃甲兵于此(33),而息誅伐于彼。
遐迩一體,中外提福(34),不亦康乎(35)?夫拯民于沉溺,奉至尊之休德(36),反衰世之陵遲(37),繼周氏之絕業,斯乃天子之急務也。
百姓雖勞,又惡可以已哉? “且夫王事固未有不始于憂勤(38),而終于佚樂者也(39)。
然則受命之符,合在于此矣(40)。
方将增泰山之封(41),加粱父之事(42),鳴和鸾,揚樂頌(43),上鹹五(44),下登三(45)。
觀者未睹指(46),聽者未聞音,猶鹪明已翔乎寥廓(47),而羅者猶視乎薮澤(48)。
悲夫!” 于是諸大夫芒然喪其懷來而失厥所以進(49),喟然并稱曰:“允哉漢德(50),此鄙人之所願聞也。
百姓雖怠,請以身先之。
”敞罔一靡一徙(51),因遷延而辭避。
其後人有上書言相如使時受金(52),失官。
居歲餘,複召為郎。
①踐位:登極為君。
②特:僅僅。
委瑣:細微瑣碎。
握龊:氣度偏狹,謹小慎微。
③拘文:被規章制度所拘束。
循誦習傳:因循舊習。
④取說:通“取一悅”。
⑤崇論闳議:崇高的議論。
此指見解高遠。
闳:宏大。
⑥兼容并包一皮一皮:猶今言“兼容并蓄”,言其胸襟闊大,氣度非凡。
⑦參天貳地:與天地并列。
此極言功德之高。
⑧《詩》:指《詩經·小雅·北山》。
⑨率:循,沿。
濱:邊界。
“率土之濱”即四海之内,全中國之意。
⑩****:天地四方,即天下之意。
(11)八方: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
(12)浸浔:逐漸。
(13)冠帶之倫:泛指文武官員。
(14)鹹:全。
嘉祉,:歡樂幸福。
按《禮記·禮運》鄭玄注:“嘉,樂也。
”《爾雅·釋诂》:“祉,福也。
”(15)阙遺:通“缺遺”,遺漏、缺少。
(16)遼絕:遙遠隔絕。
異一黨一:不是同一族類,即不是一個民族。
(17)内(ná,納):通“納”,接納。
(18)外:排除于外。
斜行橫作:行為不正,不做好事。
(19)放:放逐。
弑:古代臣殺君、子殺父稱弑。
(20)不辜:無罪。
此指無罪被殺。
(21)系累:綑綁。
(22)洋:盛多,廣大。
按《爾雅》:“洋,多也。
”(23)盭(lì,利)夫:同“戾夫”,兇暴之人。
(24)惡(wù,物):何。
已:止。
(25)诮(qiào,竅):責備。
(26)風德:被德所化。
(27)二方:指西夷與南夷。
鱗集:遊魚聚集一處。
仰流:仰承流水。
(28)關:關塞。
(29)镂:鑿通。
(30)粱:橋,此指架橋。
原:同“源”,源頭。
(31)遠撫:對邊遠之民要加以安一撫。
長駕:對邊遠之民也要駕馭控制。
按《廣韻》:“長,遠也。
”(32)逖:遠。
閉:關閉,此指蔽塞。
(33)偃:休止。
(34)提:通“禔(zhī,支)”,安甯。
(35)康:安樂。
(36)至尊:指皇帝。
休德:美德。
(37)反:同“返”,此指挽救。
陵遲:衰敗。
(38)勤:勞苦。
(39)佚:通“逸”。
(40)符:符命。
古人迷信,宣傳帝王授命天帝之命而為君,必有祥瑞(符)出現。
合:正。
此:指通西南夷之事。
(41)方:正。
封:封禅。
(42)粱父:山名,在泰山腳下。
(43)和鸾:車鈴。
揚:飛揚。
樂:音樂。
頌:頌歌。
(44)鹹:同。
五:五帝。
(45)登:加。
三:三王。
(46)指:旨意。
(47)鹪明:一種狀如鳳凰的大一鳥。
寥廓:指空闊的天空。
(48)羅者:拿羅網捕鳥的人。
薮:無水的湖。
澤:沼澤。
(49)芒然:通“茫然”,失意的樣子。
懷來:來意。
厥:其。
所以進:用來進谏的話。
(50)允:誠信。
(51)敞罔:通“怅惘”,失意的樣子。
一靡一徙:自動退避。
(52)受金:接受錢财賄賂。
相如口吃而善著書。
常有消渴疾①。
與卓氏婚,饒于财。
其進仕宦,未嘗肯于公卿國家之事②,稱病閑居,不慕官爵。
常從上至長楊獵③。
是時天子方好自擊熊彘,馳逐野獸,相如上疏谏之。
其辭曰: 臣聞物有同類而殊能者,故力稱烏獲④,捷言慶忌⑤,勇期贲、育⑥。
臣之愚,竊以為人誠有之,獸亦宜然。
今陛下好陵阻險⑦,射猛獸,卒然遇轶材之獸⑧,駭不存之地⑨,犯屬車之清塵⑩,輿不及轅,人不暇施巧,雖有烏獲、逢蒙之伎(11),力不得用,枯木朽株盡為害矣。
是胡越起于毂下(12),而羌夷接轸也(13),豈不殆哉!雖萬全無患,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
且夫清道而後行,中路而後馳(14),猶時有銜橛之變(15),而況涉乎蓬蒿,馳乎丘墳,前有利獸之樂而内無存變之意,其為禍也不亦難矣!夫輕萬乘之重不以為安,而樂出于萬有一危之塗以為娛,臣竊為陛下不取也。
蓋明者遠見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無形。
禍固多藏于隐微而發于人之所忽者也(16)。
故鄙諺曰“家累千金,坐不垂堂(17)”。
此言雖小,可以喻大。
臣願陛下之留意幸察。
①消渴疾:病名,即今之糖尿病。
②與:參與。
③常:通“嘗”。
曾經。
上:皇上。
長楊:即長楊宮,在今陝西周至東南三十裡。
④烏獲:戰國時秦國大力士,能舉千鈞重物。
⑤捷:敏捷。
慶忌:春秋時吳王僚的兒子,善于射箭。
⑥期:期望。
贲:孟贲,古代勇士,“水行不避蛟龍,陸行不避豺狼,發怒吐氣,聲響動天。
”(顔師古《漢書注》)育:夏育,古代勇士。
⑦陵:登。
⑧卒然:通“猝然”,忽然。
轶材:指輕捷超群的野獸。
⑨駭:馬受驚,此指獸狂一暴進犯。
不存:毫無戒備。
⑩屬車:随從帝王出行的車隊。
清塵:尊稱天子車駕所泛起的塵土,此指代天子的車駕。
(11)逢蒙:夏代善于射箭者。
伎:通“技”,技巧。
(12)胡、越:胡人,越人,比喻野獸。
毂下:辇毂之下。
(13)羌夷:羌人與夷人,喻野獸。
轸:車後橫木,此指車駕。
(14)中路:道路中央。
(15)銜:勒馬口的鐵具。
橛:車軸鈎心。
(16)忽:忘記,忽視。
(17)垂堂:指房前室靠近屋簷之處。
此言家中有錢之人不坐在垂堂之處,以防屋瓦忽墜緻死。
上善之。
還過宜春一宮,相如奏賦以哀二世行失也①。
其辭曰: 登陂阤之長阪兮②,坌入曾宮之嵯峨③。
臨曲江之?州兮④,望南山之參差。
岩岩深山之谾谾兮⑤,通谷豁兮谽谾⑥。
汩淢噏習以永逝兮⑦,注平臯之廣衍⑧。
觀衆樹之塕萲兮,⑨覽竹林之榛榛⑩。
東馳土山兮,北揭石濑(11)。
彌節容與兮,曆吊二世(12)。
持身不謹兮,亡國失勢。
信讒不寤兮,宗廟滅絕。
嗚呼哀哉!一操一行之不得兮,墳墓蕪穢而不修兮,魂無歸而不食(13)。
敻邈絕而不齊兮(14),彌久遠而愈佅(15)。
一精一罔阆而飛揚兮(16),拾九天而永逝(17)。
嗚呼哀哉! ①奏:進獻。
二世:秦二世。
行失:行一事的過失。
②陂阤:傾斜不平的樣子。
阪:山坡。
③坌(bèn,笨):并。
曾:通“層”。
嵯峨:高峻的樣子。
④曲江:即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市東南方。
?(qí,奇):通“碕”,彎曲的岸邊。
州:同“洲”,水中陸地。
⑤谾谾(hōng,轟):山谷空深的樣子。
⑥豁:山谷大開的樣子。
谽(hānxiā,酣蝦):一作“谽谺”,山谷空大的樣子。
⑦汩(yù,育):水流疾速的樣子。
淢:水流快的樣子。
噏(xī,西)習:水流急的樣子。
⑧臯:水邊高地。
衍:低而平坦之地。
⑨滃(wēng,翁)萲:茂盛蔭蔽的樣子。
⑩榛榛:茂盛的樣子。
(11)揭:提衣涉水。
石濑:從沙石上流過的湍急的水。
(12)曆:經過。
(13)不食:無人祭享。
(14)敻:通“迥”,遠。
絕:極遠之意。
不齊:沒有邊際。
(15)佅:通“昧”,暗。
(16)罔阆:同“魍魉”;古代傳說中的怪物。
(17)拾:通“涉”,經過。
相如拜為孝文園令①。
天子即美子虛之事,相如見上好仙道,因曰:“上林之事未足美也,尚有一靡一者②。
臣嘗為《大人賦》,未就,請具而奏之。
”相如以為列仙之傳居山澤間③,形容甚臞④,此非帝王之仙意也,乃遂就《大人賦》。
其辭曰: 世有大人兮,在于中州⑤。
宅彌萬裡兮⑥,曾不足以少留。
悲世俗之迫隘兮⑦,朅輕舉而遠遊⑧。
垂绛幡之素蜺兮⑨,載雲氣而上浮。
建格澤之長竿兮⑩,總光耀之采旄(11)。
垂旬始以為?兮(12),抴慧星而為髾(13)。
掉指橋以偃蹇兮(14),又旖旎以招搖(15)。
攬欃槍以為旌兮(16),一靡一屈虹而為綢(17)。
紅杳渺以眩湣兮(18),猋風湧而雲浮。
駕應龍象輿之蠖略逶麗兮(19),骖赤螭青虯之?蟉蜿蜒(20)。
低卬夭?據以驕骛兮(21),诎折隆窮蠖以連卷(22)。
沛艾赳螑仡以佁儗兮(23),放散畔岸骧以孱顔(24)。
蛭踱輵轄容以委麗兮(25),綢缪偃蹇怵?以粱倚(26)。
糾蓼叫奡蹋以艐路兮(27),蔑蒙踴躍騰而狂趡(28)。
莅飒卉翕熛至電過兮(29),煥然霧除,霍然雲消(30)。
①孝文園令:即漢文帝之陵的陵園令。
陵園令是掌管陵園掃除之事的小辟。
②一靡一:一靡一麗。
③傳:相傳。
④臞(qú,渠):清瘦。
⑤大人:指君王。
中州:中國。
⑥彌:布滿。
⑦迫隘:脅迫困厄。
⑧輵:離去。
舉:飛。
垂:《漢書·司馬相如傳》作“乘”。
是。
绛幡:紅色旗幡。
素蜺:白色的副虹。
⑩格澤:狀如煙火的雲氣。
(11)總:拴結。
旄:古人旗竿頭上常以旄牛尾做裝飾。
(12)旬始:星名,位于北鬥星旁。
?(shān,山):同“”,古代旌旗上的飄帶。
(13)抴:拉。
髾:旌旗上所垂的羽一毛一。
(14)掉:搖。
指橋:随風披一靡一。
偃蹇:逶迤婉轉的樣子。
(15)招搖:搖動的樣子。
(16)欃、槍:皆彗星别名。
(17)一靡一:通“縻”,拴縛。
綢:纏繞旗竿的東西。
(18)杳渺:深遠。
眩湣:昏暗無光。
(19)應龍:傳說中的有翼能飛的龍。
象輿:大象駕的車。
蠖(yuè,悅)略:行步進止,如尺蠖(huò,獲)行走那樣有尺度。
按:尺蠖行進時身一體一屈一伸,如用拇指與中指量尺寸一樣。
逶麗:行步進止的樣子。
(20)?蟉(yōuliú,優劉):屈曲行動的樣子。
(20)低卬:通“低仰”,高低起伏。
夭?(jiǎo,狡):通“夭矯”,屈曲的樣子。
據《漢書·司馬相如傳》作“裾”,張揖釋為“直項”。
按:“據”、“裾”,皆通“倨”,寫龍昂首騰飛之狀。
驕骛:縱恣之意。
(22)诎折:即“屈折”。
隆窮:即“隆穹”,屈折隆一起的樣子。
蠼:龍的形體盤曲的樣子。
連卷:即“連蜷”,蜷曲的樣子。
(23)沛艾:張揖釋為“駊騀”,馬搖頭。
此指龍搖頭。
赳螑:龍伸頸高低起伏而行的樣子。
仡:舉首。
佁儗(chìyì,斥義):停滞不前的樣子。
(24)放散:放任散慢。
畔岸:自我放縱的樣子。
骧:馬頭昂起。
此指龍頭舉起。
孱顔:不齊。
(25)蛭踱:走路忽進忽退的樣子。
輵轄:搖目吐舌的樣子。
一說是搖動的樣子。
容:顔師古《漢書注》引張揖之說釋為“龍體貌”,恐非是。
王先謙《漢書補注》引《禮儀·士相見禮》注之說,釋為“趨翔”。
是。
委麗:左右相随。
(26)綢缪:王先謙《漢書補注》以為“綢缪”二字有誤,當依《漢書·司馬相如傳》作“蜩缪”,龍首動的樣子。
怵:恐懼。
毚(chuò,綽):同“?(chuò,辍)”似兔而比兔大的青色之獸。
粱倚:像屋粱一樣互相依靠。
(27)糾蓼:通“糾缭”,纏繞。
叫奡(ào,敖):通“叫嚣”,喧呼。
蹋:同“踏”。
《漢書·司馬相如傳》作“踏”。
艐:同“屆”,到。
(28)蔑蒙:飛揚。
趡:奔騰。
(29)莅飒:迅捷飛翔的樣子。
卉翕:相互追逐。
熛:迅疾。
(30)煥然:明亮的樣子。
霍然:雲霧消散的樣子。
邪絕少陽而登太陰兮①,與真一人乎相求②。
互折窈窕以右轉兮③,橫厲飛泉以正東④。
悉征靈圉而選之兮⑤,部乘衆神于瑤光⑥。
使五帝先導兮,反太一而從陵陽⑦。
左玄冥而右含雷兮⑧,前陸離而後潏湟⑨。
厮征伯僑而役羨門兮⑩,屬歧伯使尚方(11)。
祝融驚而跸禦兮(12),清霧氣而後行(13)。
屯餘車其萬乘兮(14),綷雲蓋而樹華旗(15)。
使句芒其将行兮(16),吾欲往乎南嬉(17)。
曆唐堯于崇山兮(18),過虞舜于九疑(19)。
紛湛湛其差錯兮(20),雜遝膠葛以方馳(21)。
騷擾沖苁其相紛挐兮(22),滂濞泱軋灑以林離(23)。
鑽羅列聚叢以茏茸兮(24),衍曼流爛壇以陸離(25)。
徑入雷室之砰郁律兮(26),洞出鬼谷之崫礨嵬?(27)。
遍覽八纮而觀四荒兮(28),輵渡九江而越五河(29)。
經營炎火而浮弱水兮(30),杭絕浮渚而涉流沙(31)。
奄息總極泛濫水嬉兮(32),使靈娲鼓瑟而舞馮夷(33)。
時若萲萲将混濁兮(34),召屏翳誅風伯而刑雨師(35)。
西望昆侖之軋沕洸忽兮(36),直徑馳乎三危(37)。
排阊閡而入帝宮兮(38),載玉女而與之歸(39)。
舒阆風而搖集兮(40),亢烏騰而一止(41)。
低回陰山翔以纡曲兮(42),吾乃今目睹西王母皬然白首(43)。
載勝而一穴一處兮(44),亦幸有三足烏為之使(45)。
必長生若此而不死兮,雖濟萬世不足以喜(46)。
①邪:通“斜”。
絕:橫渡。
少陽:東極。
太陰:北極。
②真一人:仙人。
相求:相互交遊。
③互折:錯綜曲折。
窈窕:深遠廣大。
④厲:渡過。
飛泉:傳說中在昆侖山西南的河谷名。
⑤悉:全。
征:召來。
靈圉:衆仙所居之處。
此指衆仙。
⑥部乘:《漢書·司馬相如傳》作“部署”。
是。
瑤光:北鬥星杓頭第一星名。
⑦五帝:傳說中的五位天帝神,即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黃帝按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葉光紀。
皆為帝太皞之屬。
太一:即太乙,星名,古人以為天之尊神。
陵陽:指傳說中的仙人陵陽子明。
⑧玄冥:相傳是輔佐北方黑帝的神名。
含雷:傳說中天上的造化之神。
⑨陸離、潏湟:皆為神名。
⑩厮:役使。
征伯僑:傳說中的仙人名,即王子僑。
羨門:即碣石山上的仙人羨門高。
(11)屬:使。
歧伯:傳說是黃帝的太醫。
尚:主持、掌管。
方:藥方。
(12)祝融:火神。
南方炎帝的輔佐之神。
跸:帝王出行時清道戒嚴。
禦:防備。
(13)霧氣:惡氣。
(14)屯:聚積。
其:有。
按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其,猶有也。
”(15)綷:混合。
雲蓋:以彩雲為車蓋。
(16)句芒:傳說是東方青帝的輔佐之神。
将行:率領從者。
(17)嬉:遊戲。
(18)曆:經過。
崇山:山名,即狄山,傳說唐堯葬于其南。
(19)九疑:山名,即九嶷山,在今湖南南部。
相傳舜葬于此。
(20)湛湛:厚重的樣子。
差錯:縱橫交錯。
(21)雜遝:重累雜亂的樣子。
膠葛:雜亂的樣子。
方馳:并馳。
(22)沖苁:相撞。
紛挐(ná,拿):紛亂的樣子。
(23)滂濞:通“滂沛”,水大的樣子。
泱軋:無邊無際的樣子。
林離:通“淋一漓”。
此指水恣意奔流。
(24)鑽:通“攢”,簇積。
茏茸:聚合茂盛的樣子。
(25)流爛:散布。
壇:通“啴(tān,貪)”:衆盛的樣子。
陸離:分散參差的樣子。
(26)雷室:雷淵,雷神出入之處。
砰磷、郁律:皆雷聲。
(27)洞:通。
鬼谷:傳說中的谷名,在昆侖山北,為衆鬼所居之地。
崫(kū,枯)礨(lěi,壘)嵬?(huái,懷):地勢不平的樣子。
(28)八纮(hóng,洪):八方極遠之地。
四荒:四方極遠處。
(29)九江:指長江。
五河:昆侖山流一出的五色之河水。
(30)經營:往來。
炎火:即“炎火之山”,在“昆侖之邱”以外(見《山海經·大荒西經》)。
弱水:傳說中的西域水名,在“昆侖之邱”下。
(31)杭:通“(háng,杭)”,方舟(兩船相并)。
絕:橫渡。
浮渚:流沙河中的小渚。
流沙:沙與水俱流的河。
(32)奄:忽然。
總極:通“蔥極”,即蔥嶺山。
在今帕米爾高原及昆侖山西部地區的群山,古稱蔥嶺。
水嬉:在水中戲玩。
(33)靈娲:即女娲。
馮夷:即河伯。
(34)萲(ài,一愛一)萲通“暧暧”,昏暗不明的樣子。
(35)屏翳:雷神。
風伯:即風神飛廉。
雨師:雨神。
(36)軋沕(fū,夫)、洸忽:皆為恍惚不清的樣子。
(37)三危:神話傳說中的山名。
(38)排:推開。
阊阖:天門。
(39)玉女:傳說中的仙女。
(40)舒:《漢書·司馬相如傳》作“登”。
是。
阆風:傳說中的山名,在昆侖山上。
搖:通“嗂”,喜悅。
集:停下休息。
(41)亢:高。
烏騰:象烏鳥飛騰一樣。
一:少許,稍微。
(42)陰山:傳說為西王母所居之山,在昆侖以西二千七百裡處。
(43)西王母:神話傳說中的女神。
皬(hé,河)然:雪白的樣子。
(44)載:通“戴”。
勝:婦女所戴的首飾。
(45)三足烏:三足的青烏,是替西王母取食的鳥。
(46)濟:成就。
回車朅來兮,絕道不周①,會食幽都②。
呼吸沆瀣〔兮〕飧朝霞(兮)③,噍咀芝英兮叽瓊華④。
?侵浔而高縱兮⑤,紛鴻湧而上厲⑥。
貫列缺之倒景兮⑦,涉豐一隆之滂沛⑧。
馳遊道而脩降兮⑨,骛遺霧而遠逝⑩。
迫區中之隘陝兮(11),舒節出乎北垠(12)。
遺屯騎于玄阙兮(13),轶先驅于寒門(14)。
下峥嵘而無地兮(15),上寥廓而無天(16)。
視眩眠而無見兮(17),聽惝恍而無聞。
乘虛無而上假兮(18),超無友而獨存(19)。
相如既奏《大人之頌》,天子大說,飄飄有淩雲之氣,似遊天地之間意。
①絕道:絕路。
不周:神話傳說中的山名,在昆侖山東南。
②幽都:北方極遠之地。
③沆瀣:北方夜半之氣。
④噍咀:咀嚼。
芝英:靈芝的花朵。
叽:略食。
瓊華:瓊樹之花。
傳說吃瓊花可長生不老。
⑤?:(yǐn,引):通“僸”,仰頭。
侵浔:通“侵尋”,漸進。
⑥鴻湧:騰耀。
厲:疾飛。
⑦列缺:閃電。
倒景:即“倒影”。
景,同“影”。
⑧豐一隆:雲神。
滂沛:雨水大。
⑨遊道:指遊車與導車。
脩:長。
⑩遺霧:抛開雲霧。
(11)區中:指人世間。
(12)舒節:緩慢行走。
北垠:北極的邊際。
(13)遺:留。
玄阙:北極之山。
(14)轶:超越。
寒門:天北門。
(15)峥嵘:深遠的樣子。
(16)寥廓:空闊。
(17)眩眠:眼睛昏花。
(18)虛無:指空中。
假:通“遐”。
遠。
(19)無友:即“無有”。
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
天子曰:“司馬相如病甚,可往從悉取其書;若不然,後失之矣。
”使所忠往①,而相如已死,家無書。
問其妻,對曰:“長卿固未嘗有書也。
時時著書,人又取去,即空居。
長卿未死時,為一卷書,曰有使者來求書,奏之。
無他書。
”其遺劄書言封禅事②,奏所忠。
忠奏其書,天子異之。
其書曰:伊上古之初肇③,自昊穹兮生民④,曆撰列辟⑤,以迄于秦。
率迩者踵武⑥,逖聽者風聲。
紛綸葳蕤⑦,堙滅而不稱者,不可勝數也。
續《韶》、《夏》,崇号谥,略可道者七十二有君。
罔若淑而不昌⑧,疇逆失而能存⑨? ①所忠:人名,姓所,名忠。
②劄:古人用來寫字的木片。
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典禮。
在泰山上祭天稱封,在泰山下的粱父山祭地稱禅。
③伊:發語詞。
肇:通“肁(zhào,趙)”,開始。
④昊穹:(hàoqióng,浩窮):天。
⑤曆撰:通“曆選”,曆數。
辟(bì,璧):君王。
⑥率:循。
迩:近。
踵武:足迹。
風聲:遺風名聲。
⑦紛綸葳蕤:紛亂的樣子。
⑧罔:通“無”,沒有誰。
若:順。
淑:通“俶”,善。
⑨疇:誰。
軒轅之前,遐哉邈乎,其詳不可得聞也。
五三六經載籍之傳①,維見可觀也②。
《書》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③。
因斯以談,君莫盛于唐堯,臣莫賢于後稷。
後稷創業于唐④,公劉發迹于西戎⑤,文王改制,爰周郅隆⑥,大行越成⑦,而後陵夷衰微⑧,千載無聲⑨,豈不善始善終哉!然無異端,慎所由于前⑩,謹遺教于後耳。
故軌迹夷易(11),易遵也;湛恩濛湧(12),易豐也;憲度著明(13),易則也;垂統理順(14),易繼也。
是以業隆于襁褓而崇冠于二後(15)。
揆厥所元(16),終都攸卒(17),未有殊尤絕迹可考于今者也(18)。
然猶蹑粱父,登泰山,建顯号,施尊名。
大漢之德,逢湧原泉(19),沕潏漫衍(20),旁魄四塞(21),雲尃霧散(22),上暢九垓(23),下泝八埏(24)。
懷生之類沾濡浸一潤(25),協氣橫流(26),武節飄逝(27),迩陝遊原(28),迥闊泳沫(29),首惡湮沒,暗昧昭晰(30),昆蟲凱澤(31),回首面内(32)。
然後囿驺虞之珍群(33),徼麇鹿之怪獸(34),?一一莖一六穗于庖(35),犧雙觡共抵之獸(36),獲周餘珍收龜于岐(37),招翠黃乘龍于沼(38)。
鬼神接靈圉,賓于閑館(39)。
奇物谲詭(40),俶傥窮變(41)。
欽哉,符瑞臻茲(42),猶以為薄,不敢道封禅。
蓋周躍魚隕杭(43),休之以燎(44),微夫斯之為符也(45),以登介丘(46),不亦恧乎(47)!進讓之道(48),其何爽與(49)? ①五三:指五帝和三王。
籍:典籍。
②維:發語詞。
③《書》:此處二句引文見《尚書·益稷》篇。
元首:君王。
股肱:大一腿與手臂。
比喻君王之重要大臣。
④唐:指陶唐氏,即堯。
周人始祖後稷、曾任堯、舜的農官,教民耕種,使周民的農業生産得以發達,故稱其“創業于唐”。
⑤發迹:業績由隐微而顯赫。
傳說後稷曾孫公劉于夏末率周族民衆自邰地遷至戎人居住的豳地,相地建屋,開墾荒地,發展水利,奠定了周族興旺的基礎,故曰“發迹于西戎”。
⑥改制:周代建國之君周文王曾建都豐邑,并改正朔,易服色,變更制度。
爰:于是。
郅:至。
隆:盛。
⑦大行:猶“大道”,即太平之道。
越:于是。
⑧陵夷:衰微。
⑨無聲:沒有惡名聲。
⑩無異端:沒有别的原因。
端:事。
所由:通“所猷”,所考慮和規劃的事。
(11)夷易:平坦。
(12)濛湧:《漢書·司馬相如傳》作“厖洪”,廣大。
(13)憲度:法度。
(14)垂統:将帝王法統傳給後世子孫。
(15)襁褓:本是包一皮一皮裹嬰兒的小被,此指幼小的周成王。
史載周武王死後,其子成王年幼,周公輔佐成王創建了宏偉的業績,超越了周文王和周武王。
崇:高。
此指德業高。
二後:兩位君主:文王和武王。
後:君主。
(16)揆:量度。
厥:其。
元:始。
(17)都:于。
攸:所。
卒:終。
(18)殊尤:特别突出。
絕迹:超越一般的業迹。
考:比較。
今:指漢王朝。
(19)逢湧:盛湧而出。
逢:大。
原:同“源”。
(20)沕潏(wùjué,物決)漫衍:水盛大的樣子。
(21)旁魄:通“滂薄”,廣被。
四塞:四方邊塞之地。
尃(fū,夫)同“?”,散布。
(23)九垓:九重天。
(24)泝:流向。
八埏(yán,延):八方極遠之地。
(25)懷生之類:有生命的萬物。
(26)協氣:和氣。
橫流:廣泛流布。
(27)武節:威武之節。
飄逝:如風飄疾去。
(28)迩陝:通“迩狹”。
近者。
(29)迥闊:遠者。
沫:通“末”,末流。
(30)首惡:帶頭做惡的人。
昭晰:光明。
(31)蟲:各種動物。
凱澤:通“闿怿”。
和樂。
(32)面内:指面向漢王朝。
(33)驺(zōu,鄒)虞:一種傳說中的珍貴義獸,其身白質黑紋,不吃生物,隻出現在太平盛世。
據說武帝元狩元年在建章宮後閣重栎中出現此物,第二年匈奴渾邪王來朝。
(34)徼:通“邀”,阻截。
此指将獸關在欄中。
麇鹿:此指白麟。
(35)?(dào,道):選擇。
(36)犧:犧牲。
古代祭祀用的牲畜。
觡(gé,格):有分叉的角。
抵:通“柢”,樹根。
此指角根。
(37)周:周朝。
餘珍:遺留下來的珍寶。
此指周王朝遺留下的九鼎之一。
收龜:畜養的龜。
按王先謙《漢書補注·音義》“以獲周馀珍放龜為二事,言寶鼎放龜皆岐周所有,漢并獲之。
”(38)翠黃:即乘黃,也名騰黃,傳說中的神馬名,“龍翼馬身,黃帝乘之而登仙。
”(見《集解》引《漢書音義》)一說“指乘龍的顔色既翠而黃。
乘龍:即“乘黃”。
一說乘(shèng,勝)龍”是四條龍。
(見顔師古《漢書注》引張揖說)(39)接:迎接。
靈圉:神仙名。
(40)谲詭:怪異,變化奇特。
(41)俶傥:同“倜傥”,卓異、不拘束。
窮變:變化無窮。
(42)欽:敬。
臻:至。
茲:此。
(43)躍魚:魚兒跳躍。
隕:落。
杭:通“”,船。
按《索隐》:“武王渡河,白魚入于王舟,俯取以燎。
”(44)休:美。
之:代指白魚入舟事。
燎:祭天。
(45)微:微小。
斯:此。
(46)介丘:通“?丘”,介丘,指泰山。
(47)恧(nǖ,去聲“女”):慚愧。
(48)進:指周。
讓:指漢朝。
按:《集解》曰:“周未可封禅而封禅,為進。
漢可封禅而不封禅,為讓也。
”(49)其:指進讓之道。
何:何等。
爽:差異。
于是大司馬進曰①:“陛下仁育群生,義征不憓②,諸夏樂貢③,百蠻執贽④,德侔往初⑤,功無與二,休烈浃洽⑥,符瑞衆變,期應紹至⑦,不特創見⑧。
意者泰山、粱父設壇場望幸,蓋号以況榮⑨,上帝垂恩儲祉⑩,将以薦成(11),陛下謙讓而弗發也,挈三神之歡(12),缺王道之儀,群臣恧焉。
或謂且天為質暗(13),珍符固不可辭;若然辭之(14),是泰山一靡一記而粱父一靡一幾也(15)。
亦各并時而榮,鹹濟世而屈(16),說者尚何稱于後,而雲七十二君乎?夫修德以錫符(17),奉符以行一事,不為進越。
故聖王弗替(18),而修禮地祗(19),谒款天神(20),勒功中嶽(21),以彰至尊,舒盛德,發号榮,受厚福,以浸黎民也。
皇皇哉斯事!天下之壯觀,王者之丕業(22),不可貶也。
願陛下全之。
而後因雜薦紳先生之略術(23),使獲耀日月之末光絕炎,以展采錯事(24)。
猶兼正列其義,校饬厥文,作《春秋》一藝。
将襲舊六為七(25),摅之無窮(26),俾萬世得激清流,揚微波,蜚英聲,騰茂實(27)。
前聖之所以永保鴻名而常為稱首者用此(28)。
宜命掌故悉奏其義而覽焉(29)。
” ①進谏。
②憓:通“惠”,順。
③諸夏:指周王朝分封的諸侯國。
④贽:禮品。
⑤侔:相等。
⑥休烈:美好的功業。
浃(jiā,家)洽:普遍融洽。
⑦期:應驗之期。
紹:繼續。
⑧不特:不但。
創見:初次顯現。
見,同“現”。
⑨蓋号:加上尊号。
按《釋名》:“蓋,加也。
”況:比。
⑩祉:福。
(11)薦:進獻。
(12)弗發:指不封禅。
挈(qiè,竊):通“契”,斷絕。
三神:指上帝、泰山、粱父山。
(13)且:夫。
質暗:質樸暗昧。
(14)若然:假若如此。
(15)一靡一記:沒有表記,即無刻石。
一靡一幾:無希望,指無人祭祀。
(16)鹹:皆。
濟世:畢世。
屈:絕。
(17)錫:通“賜”,給予。
(18)弗替:不廢除。
(19)修禮:修行禮儀。
地祗:地神。
(20)款:誠。
(21)勒功:刻石記功。
中嶽:嵩山。
(22)丕:大。
(23)因雜:總萃,綜合。
略術:道術。
(24)絕:遠。
采:官。
錯:通“措”,置。
此指置心于政事。
(25)六:六經。
(26)摅:傳布。
(27)騰:傳送。
按:《說文》“騰,傳也。
”(28)稱首:稱揚贊美。
用此:因此。
(29)掌故:官名,為太史屬官。
于是天子沛然改容,曰:“愉乎,朕其試哉!”乃遷思回慮①,總公卿之議②,詢封禅之事,詩大澤之博③,廣符瑞之富。
乃作頌曰: 自我天覆,雲之油油④。
甘露時雨,厥壤可遊。
滋液滲漉⑤,何生不一育!嘉谷六穗,我穑曷蓄⑥? 非唯雨之,又潤澤之;非唯濡之,氾尃濩之⑦。
萬物熙熙,懷而慕思。
名山顯位,望君之來。
君乎君乎,侯不邁哉⑧! 般般之獸⑨,樂我君囿;白質黑章,其儀可(嘉)〔喜〕⑩;旼旼睦睦,君子之能(11)。
蓋聞其聲(12),今觀其來。
厥塗一靡一蹤(13),天瑞之征。
茲亦于舜,虞氏以興。
濯濯之麟(14),遊彼靈畤(15)。
孟冬十月,君俎郊祀。
馳我君輿,帝以享祉。
三代之前,蓋未嘗有。
宛宛黃龍(16),興德而升;采色炫耀,熿炳輝煌(17)。
正陽顯見(18),覺寤黎烝(19)。
于傳載之,雲受命所乘(20)。
厥之有章,不必諄諄(21)。
依類托寓,谕以封巒(22)。
” 披藝觀之(23),天人之際已交,上下相發允答(24)。
聖王之德,兢兢翼翼也(25)。
故曰“興必慮哀,安必思危”。
是以湯、武至尊嚴,不失肅祗(26);舜在假典(27),顧省厥遺(28):此之謂也。
①遷思回慮:反複思考。
②總:歸納。
③詩:記述。
或釋為以詩頌揚。
澤:恩澤。
④油油:雲飄行的樣子。
⑤滲漉:水滲入地下。
⑥穑:收獲莊稼。
⑦氾:普。
尃濩:散布。
⑧侯:何。
邁:行。
⑨般般:同“斑斑”,文彩斑爛的樣子。
獸:指驺虞。
⑩儀:儀表。
(11)旼旼:和睦的樣子。
睦睦:《漢書·司馬相如》作“穆穆”,恭敬的樣子。
能:通“熊”。
(12)聲:名聲。
(13)厥:其。
一靡一蹤:無足迹。
(14)濯濯:肥壯的樣子。
麟:白麟。
(15)靈畤(zhì,志):畤為祭天地五帝的地方,漢代右扶風有五畤。
顔師古《漢書注》引文穎曰:“武帝冬幸雍,祠五畤,獲白麟也。
”此文“遊畤靈”當指此。
(16)宛宛:屈伸的樣子。
(18)正陽:指龍。
古人以為龍屬陽類,是高貴的君王之象,故稱正陽。
顯見:同“顯示”。
(19)黎烝:民衆。
(20)傳:指《易經》。
受命:接受天命的人,指天子。
按《易經·彖傳》雲:“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禦天。
”當是此句所本。
(21)諄諄:教導别人非常懇切的樣子。
(22)托寓:寄托。
谕:告。
封巒:封禅之典。
巒:山。
此指泰山、粱父山。
(23)披:翻開。
藝:指經典。
(24)相發:相互啟發。
允答:通“允洽”,和美,和諧。
(25)翼翼:謹慎小心。
(26)祗(zhī,支):敬。
(27)假:大。
(28)顧:看。
省:察。
遺:失誤與缺點。
司馬相如既卒五歲,天子始祭後土①。
八年而遂先禮中嶽,封于太山②,至粱父禅肅然③。
相如他所著,若《遺平陵侯書》、《與五公子相難》、《草木書》篇不采,采其尤著公卿者雲④。
①後土:土地神。
②遂:終于。
禮:行祭祀之禮。
太山:同“泰山”。
③肅然:山名,在泰山腳下東北方。
④采:收錄。
太史公曰:《春秋》推見至隐①,《易》本隐之以顯②,《大雅》言王公大人而德逮黎庶③,《小雅》譏小己之得失④,其流及上⑤。
所以言雖外殊,其合德一也⑥。
相如雖多虛辭濫說,然其要歸引之節儉⑦,此與《詩》之風谏何異!揚雄以為一靡一麗之賦⑧,勸百風一⑨,猶馳騁鄭衛之一聲⑩,曲終而奏雅,不已虧乎(11)?餘采其語可論者著于篇。
①推:推知。
隐:隐微。
②隐之以顯:《漢書·司馬相如》作“隐以之顯”,由隐至顯。
之:往。
③《大雅》:指《詩經,大雅》三十一篇,多是貴族詩人歌功頌德,贊美統治者的作品。
逮:及。
④《小雅》指《詩經·小雅》七十一篇,多是貴族失意與不滿時勢的詩人的政治諷刺詩。
小己:卑小之人,指詩人自己。
⑤流:流言。
上:指朝廷和君王。
⑥合德:通“洽德”,指溫柔敦厚的教化效果。
漢人極重視《詩經》的所謂“溫柔敦厚”的詩教(《禮記·經解》:“溫柔敦厚,《詩》教也。
”)。
按:“洽者,和柔之意”(孫诒讓《周禮正義》)。
“德,猶教也”(鄭玄《禮記注》)。
⑦要:主旨。
⑧揚雄:西漢末年與東漢初年文學家,生于司馬遷之後,此處引他對賦的評論,顯系後人将《漢書》之文竄入本文,非司馬遷原文。
一靡一麗:華麗。
⑨勸:鼓勵。
⑩鄭、衛之一聲:指春秋時代鄭國和衛國的民間音樂,被統治者稱為****之樂。
(11)已:同“亦”。
虧:虧損,減損。
内之則犯義侵禮于邊境(17),外之則邪行橫作(18),放弑其上(19)。
君臣易位,尊卑失序,父兄不辜(20),幼孤為奴,系累号泣(21),内向而怨,曰:‘蓋聞中國有至仁焉,德洋而恩普(22),物一靡一不得其所,今獨曷為遺已’。
舉踵思慕,若枯旱之望雨。
盭夫為之垂涕(23),況乎上聖,又惡能已(24)?故北出師以讨強胡,南馳使以诮勁越(25)。
四面風德,二方之君鱗集仰流(27),願得受号者以億計。
故乃關沫、若(28),徼牂柯,镂零山(29),梁孫原(30)。
創道德之塗,垂仁義之統。
将博恩廣施,遠撫長駕(31),使疏逖不閉(32),阻深暗昧得耀乎光明,以偃甲兵于此(33),而息誅伐于彼。
遐迩一體,中外提福(34),不亦康乎(35)?夫拯民于沉溺,奉至尊之休德(36),反衰世之陵遲(37),繼周氏之絕業,斯乃天子之急務也。
百姓雖勞,又惡可以已哉? “且夫王事固未有不始于憂勤(38),而終于佚樂者也(39)。
然則受命之符,合在于此矣(40)。
方将增泰山之封(41),加粱父之事(42),鳴和鸾,揚樂頌(43),上鹹五(44),下登三(45)。
觀者未睹指(46),聽者未聞音,猶鹪明已翔乎寥廓(47),而羅者猶視乎薮澤(48)。
悲夫!” 于是諸大夫芒然喪其懷來而失厥所以進(49),喟然并稱曰:“允哉漢德(50),此鄙人之所願聞也。
百姓雖怠,請以身先之。
”敞罔一靡一徙(51),因遷延而辭避。
其後人有上書言相如使時受金(52),失官。
居歲餘,複召為郎。
①踐位:登極為君。
②特:僅僅。
委瑣:細微瑣碎。
握龊:氣度偏狹,謹小慎微。
③拘文:被規章制度所拘束。
循誦習傳:因循舊習。
④取說:通“取一悅”。
⑤崇論闳議:崇高的議論。
此指見解高遠。
闳:宏大。
⑥兼容并包一皮一皮:猶今言“兼容并蓄”,言其胸襟闊大,氣度非凡。
⑦參天貳地:與天地并列。
此極言功德之高。
⑧《詩》:指《詩經·小雅·北山》。
⑨率:循,沿。
濱:邊界。
“率土之濱”即四海之内,全中國之意。
⑩****:天地四方,即天下之意。
(11)八方: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
(12)浸浔:逐漸。
(13)冠帶之倫:泛指文武官員。
(14)鹹:全。
嘉祉,:歡樂幸福。
按《禮記·禮運》鄭玄注:“嘉,樂也。
”《爾雅·釋诂》:“祉,福也。
”(15)阙遺:通“缺遺”,遺漏、缺少。
(16)遼絕:遙遠隔絕。
異一黨一:不是同一族類,即不是一個民族。
(17)内(ná,納):通“納”,接納。
(18)外:排除于外。
斜行橫作:行為不正,不做好事。
(19)放:放逐。
弑:古代臣殺君、子殺父稱弑。
(20)不辜:無罪。
此指無罪被殺。
(21)系累:綑綁。
(22)洋:盛多,廣大。
按《爾雅》:“洋,多也。
”(23)盭(lì,利)夫:同“戾夫”,兇暴之人。
(24)惡(wù,物):何。
已:止。
(25)诮(qiào,竅):責備。
(26)風德:被德所化。
(27)二方:指西夷與南夷。
鱗集:遊魚聚集一處。
仰流:仰承流水。
(28)關:關塞。
(29)镂:鑿通。
(30)粱:橋,此指架橋。
原:同“源”,源頭。
(31)遠撫:對邊遠之民要加以安一撫。
長駕:對邊遠之民也要駕馭控制。
按《廣韻》:“長,遠也。
”(32)逖:遠。
閉:關閉,此指蔽塞。
(33)偃:休止。
(34)提:通“禔(zhī,支)”,安甯。
(35)康:安樂。
(36)至尊:指皇帝。
休德:美德。
(37)反:同“返”,此指挽救。
陵遲:衰敗。
(38)勤:勞苦。
(39)佚:通“逸”。
(40)符:符命。
古人迷信,宣傳帝王授命天帝之命而為君,必有祥瑞(符)出現。
合:正。
此:指通西南夷之事。
(41)方:正。
封:封禅。
(42)粱父:山名,在泰山腳下。
(43)和鸾:車鈴。
揚:飛揚。
樂:音樂。
頌:頌歌。
(44)鹹:同。
五:五帝。
(45)登:加。
三:三王。
(46)指:旨意。
(47)鹪明:一種狀如鳳凰的大一鳥。
寥廓:指空闊的天空。
(48)羅者:拿羅網捕鳥的人。
薮:無水的湖。
澤:沼澤。
(49)芒然:通“茫然”,失意的樣子。
懷來:來意。
厥:其。
所以進:用來進谏的話。
(50)允:誠信。
(51)敞罔:通“怅惘”,失意的樣子。
一靡一徙:自動退避。
(52)受金:接受錢财賄賂。
相如口吃而善著書。
常有消渴疾①。
與卓氏婚,饒于财。
其進仕宦,未嘗肯于公卿國家之事②,稱病閑居,不慕官爵。
常從上至長楊獵③。
是時天子方好自擊熊彘,馳逐野獸,相如上疏谏之。
其辭曰: 臣聞物有同類而殊能者,故力稱烏獲④,捷言慶忌⑤,勇期贲、育⑥。
臣之愚,竊以為人誠有之,獸亦宜然。
今陛下好陵阻險⑦,射猛獸,卒然遇轶材之獸⑧,駭不存之地⑨,犯屬車之清塵⑩,輿不及轅,人不暇施巧,雖有烏獲、逢蒙之伎(11),力不得用,枯木朽株盡為害矣。
是胡越起于毂下(12),而羌夷接轸也(13),豈不殆哉!雖萬全無患,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
且夫清道而後行,中路而後馳(14),猶時有銜橛之變(15),而況涉乎蓬蒿,馳乎丘墳,前有利獸之樂而内無存變之意,其為禍也不亦難矣!夫輕萬乘之重不以為安,而樂出于萬有一危之塗以為娛,臣竊為陛下不取也。
蓋明者遠見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無形。
禍固多藏于隐微而發于人之所忽者也(16)。
故鄙諺曰“家累千金,坐不垂堂(17)”。
此言雖小,可以喻大。
臣願陛下之留意幸察。
①消渴疾:病名,即今之糖尿病。
②與:參與。
③常:通“嘗”。
曾經。
上:皇上。
長楊:即長楊宮,在今陝西周至東南三十裡。
④烏獲:戰國時秦國大力士,能舉千鈞重物。
⑤捷:敏捷。
慶忌:春秋時吳王僚的兒子,善于射箭。
⑥期:期望。
贲:孟贲,古代勇士,“水行不避蛟龍,陸行不避豺狼,發怒吐氣,聲響動天。
”(顔師古《漢書注》)育:夏育,古代勇士。
⑦陵:登。
⑧卒然:通“猝然”,忽然。
轶材:指輕捷超群的野獸。
⑨駭:馬受驚,此指獸狂一暴進犯。
不存:毫無戒備。
⑩屬車:随從帝王出行的車隊。
清塵:尊稱天子車駕所泛起的塵土,此指代天子的車駕。
(11)逢蒙:夏代善于射箭者。
伎:通“技”,技巧。
(12)胡、越:胡人,越人,比喻野獸。
毂下:辇毂之下。
(13)羌夷:羌人與夷人,喻野獸。
轸:車後橫木,此指車駕。
(14)中路:道路中央。
(15)銜:勒馬口的鐵具。
橛:車軸鈎心。
(16)忽:忘記,忽視。
(17)垂堂:指房前室靠近屋簷之處。
此言家中有錢之人不坐在垂堂之處,以防屋瓦忽墜緻死。
上善之。
還過宜春一宮,相如奏賦以哀二世行失也①。
其辭曰: 登陂阤之長阪兮②,坌入曾宮之嵯峨③。
臨曲江之?州兮④,望南山之參差。
岩岩深山之谾谾兮⑤,通谷豁兮谽谾⑥。
汩淢噏習以永逝兮⑦,注平臯之廣衍⑧。
觀衆樹之塕萲兮,⑨覽竹林之榛榛⑩。
東馳土山兮,北揭石濑(11)。
彌節容與兮,曆吊二世(12)。
持身不謹兮,亡國失勢。
信讒不寤兮,宗廟滅絕。
嗚呼哀哉!一操一行之不得兮,墳墓蕪穢而不修兮,魂無歸而不食(13)。
敻邈絕而不齊兮(14),彌久遠而愈佅(15)。
一精一罔阆而飛揚兮(16),拾九天而永逝(17)。
嗚呼哀哉! ①奏:進獻。
二世:秦二世。
行失:行一事的過失。
②陂阤:傾斜不平的樣子。
阪:山坡。
③坌(bèn,笨):并。
曾:通“層”。
嵯峨:高峻的樣子。
④曲江:即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市東南方。
?(qí,奇):通“碕”,彎曲的岸邊。
州:同“洲”,水中陸地。
⑤谾谾(hōng,轟):山谷空深的樣子。
⑥豁:山谷大開的樣子。
谽(hānxiā,酣蝦):一作“谽谺”,山谷空大的樣子。
⑦汩(yù,育):水流疾速的樣子。
淢:水流快的樣子。
噏(xī,西)習:水流急的樣子。
⑧臯:水邊高地。
衍:低而平坦之地。
⑨滃(wēng,翁)萲:茂盛蔭蔽的樣子。
⑩榛榛:茂盛的樣子。
(11)揭:提衣涉水。
石濑:從沙石上流過的湍急的水。
(12)曆:經過。
(13)不食:無人祭享。
(14)敻:通“迥”,遠。
絕:極遠之意。
不齊:沒有邊際。
(15)佅:通“昧”,暗。
(16)罔阆:同“魍魉”;古代傳說中的怪物。
(17)拾:通“涉”,經過。
相如拜為孝文園令①。
天子即美子虛之事,相如見上好仙道,因曰:“上林之事未足美也,尚有一靡一者②。
臣嘗為《大人賦》,未就,請具而奏之。
”相如以為列仙之傳居山澤間③,形容甚臞④,此非帝王之仙意也,乃遂就《大人賦》。
其辭曰: 世有大人兮,在于中州⑤。
宅彌萬裡兮⑥,曾不足以少留。
悲世俗之迫隘兮⑦,朅輕舉而遠遊⑧。
垂绛幡之素蜺兮⑨,載雲氣而上浮。
建格澤之長竿兮⑩,總光耀之采旄(11)。
垂旬始以為?兮(12),抴慧星而為髾(13)。
掉指橋以偃蹇兮(14),又旖旎以招搖(15)。
攬欃槍以為旌兮(16),一靡一屈虹而為綢(17)。
紅杳渺以眩湣兮(18),猋風湧而雲浮。
駕應龍象輿之蠖略逶麗兮(19),骖赤螭青虯之?蟉蜿蜒(20)。
低卬夭?據以驕骛兮(21),诎折隆窮蠖以連卷(22)。
沛艾赳螑仡以佁儗兮(23),放散畔岸骧以孱顔(24)。
蛭踱輵轄容以委麗兮(25),綢缪偃蹇怵?以粱倚(26)。
糾蓼叫奡蹋以艐路兮(27),蔑蒙踴躍騰而狂趡(28)。
莅飒卉翕熛至電過兮(29),煥然霧除,霍然雲消(30)。
①孝文園令:即漢文帝之陵的陵園令。
陵園令是掌管陵園掃除之事的小辟。
②一靡一:一靡一麗。
③傳:相傳。
④臞(qú,渠):清瘦。
⑤大人:指君王。
中州:中國。
⑥彌:布滿。
⑦迫隘:脅迫困厄。
⑧輵:離去。
舉:飛。
垂:《漢書·司馬相如傳》作“乘”。
是。
绛幡:紅色旗幡。
素蜺:白色的副虹。
⑩格澤:狀如煙火的雲氣。
(11)總:拴結。
旄:古人旗竿頭上常以旄牛尾做裝飾。
(12)旬始:星名,位于北鬥星旁。
?(shān,山):同“”,古代旌旗上的飄帶。
(13)抴:拉。
髾:旌旗上所垂的羽一毛一。
(14)掉:搖。
指橋:随風披一靡一。
偃蹇:逶迤婉轉的樣子。
(15)招搖:搖動的樣子。
(16)欃、槍:皆彗星别名。
(17)一靡一:通“縻”,拴縛。
綢:纏繞旗竿的東西。
(18)杳渺:深遠。
眩湣:昏暗無光。
(19)應龍:傳說中的有翼能飛的龍。
象輿:大象駕的車。
蠖(yuè,悅)略:行步進止,如尺蠖(huò,獲)行走那樣有尺度。
按:尺蠖行進時身一體一屈一伸,如用拇指與中指量尺寸一樣。
逶麗:行步進止的樣子。
(20)?蟉(yōuliú,優劉):屈曲行動的樣子。
(20)低卬:通“低仰”,高低起伏。
夭?(jiǎo,狡):通“夭矯”,屈曲的樣子。
據《漢書·司馬相如傳》作“裾”,張揖釋為“直項”。
按:“據”、“裾”,皆通“倨”,寫龍昂首騰飛之狀。
驕骛:縱恣之意。
(22)诎折:即“屈折”。
隆窮:即“隆穹”,屈折隆一起的樣子。
蠼:龍的形體盤曲的樣子。
連卷:即“連蜷”,蜷曲的樣子。
(23)沛艾:張揖釋為“駊騀”,馬搖頭。
此指龍搖頭。
赳螑:龍伸頸高低起伏而行的樣子。
仡:舉首。
佁儗(chìyì,斥義):停滞不前的樣子。
(24)放散:放任散慢。
畔岸:自我放縱的樣子。
骧:馬頭昂起。
此指龍頭舉起。
孱顔:不齊。
(25)蛭踱:走路忽進忽退的樣子。
輵轄:搖目吐舌的樣子。
一說是搖動的樣子。
容:顔師古《漢書注》引張揖之說釋為“龍體貌”,恐非是。
王先謙《漢書補注》引《禮儀·士相見禮》注之說,釋為“趨翔”。
是。
委麗:左右相随。
(26)綢缪:王先謙《漢書補注》以為“綢缪”二字有誤,當依《漢書·司馬相如傳》作“蜩缪”,龍首動的樣子。
怵:恐懼。
毚(chuò,綽):同“?(chuò,辍)”似兔而比兔大的青色之獸。
粱倚:像屋粱一樣互相依靠。
(27)糾蓼:通“糾缭”,纏繞。
叫奡(ào,敖):通“叫嚣”,喧呼。
蹋:同“踏”。
《漢書·司馬相如傳》作“踏”。
艐:同“屆”,到。
(28)蔑蒙:飛揚。
趡:奔騰。
(29)莅飒:迅捷飛翔的樣子。
卉翕:相互追逐。
熛:迅疾。
(30)煥然:明亮的樣子。
霍然:雲霧消散的樣子。
邪絕少陽而登太陰兮①,與真一人乎相求②。
互折窈窕以右轉兮③,橫厲飛泉以正東④。
悉征靈圉而選之兮⑤,部乘衆神于瑤光⑥。
使五帝先導兮,反太一而從陵陽⑦。
左玄冥而右含雷兮⑧,前陸離而後潏湟⑨。
厮征伯僑而役羨門兮⑩,屬歧伯使尚方(11)。
祝融驚而跸禦兮(12),清霧氣而後行(13)。
屯餘車其萬乘兮(14),綷雲蓋而樹華旗(15)。
使句芒其将行兮(16),吾欲往乎南嬉(17)。
曆唐堯于崇山兮(18),過虞舜于九疑(19)。
紛湛湛其差錯兮(20),雜遝膠葛以方馳(21)。
騷擾沖苁其相紛挐兮(22),滂濞泱軋灑以林離(23)。
鑽羅列聚叢以茏茸兮(24),衍曼流爛壇以陸離(25)。
徑入雷室之砰郁律兮(26),洞出鬼谷之崫礨嵬?(27)。
遍覽八纮而觀四荒兮(28),輵渡九江而越五河(29)。
經營炎火而浮弱水兮(30),杭絕浮渚而涉流沙(31)。
奄息總極泛濫水嬉兮(32),使靈娲鼓瑟而舞馮夷(33)。
時若萲萲将混濁兮(34),召屏翳誅風伯而刑雨師(35)。
西望昆侖之軋沕洸忽兮(36),直徑馳乎三危(37)。
排阊閡而入帝宮兮(38),載玉女而與之歸(39)。
舒阆風而搖集兮(40),亢烏騰而一止(41)。
低回陰山翔以纡曲兮(42),吾乃今目睹西王母皬然白首(43)。
載勝而一穴一處兮(44),亦幸有三足烏為之使(45)。
必長生若此而不死兮,雖濟萬世不足以喜(46)。
①邪:通“斜”。
絕:橫渡。
少陽:東極。
太陰:北極。
②真一人:仙人。
相求:相互交遊。
③互折:錯綜曲折。
窈窕:深遠廣大。
④厲:渡過。
飛泉:傳說中在昆侖山西南的河谷名。
⑤悉:全。
征:召來。
靈圉:衆仙所居之處。
此指衆仙。
⑥部乘:《漢書·司馬相如傳》作“部署”。
是。
瑤光:北鬥星杓頭第一星名。
⑦五帝:傳說中的五位天帝神,即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黃帝按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葉光紀。
皆為帝太皞之屬。
太一:即太乙,星名,古人以為天之尊神。
陵陽:指傳說中的仙人陵陽子明。
⑧玄冥:相傳是輔佐北方黑帝的神名。
含雷:傳說中天上的造化之神。
⑨陸離、潏湟:皆為神名。
⑩厮:役使。
征伯僑:傳說中的仙人名,即王子僑。
羨門:即碣石山上的仙人羨門高。
(11)屬:使。
歧伯:傳說是黃帝的太醫。
尚:主持、掌管。
方:藥方。
(12)祝融:火神。
南方炎帝的輔佐之神。
跸:帝王出行時清道戒嚴。
禦:防備。
(13)霧氣:惡氣。
(14)屯:聚積。
其:有。
按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其,猶有也。
”(15)綷:混合。
雲蓋:以彩雲為車蓋。
(16)句芒:傳說是東方青帝的輔佐之神。
将行:率領從者。
(17)嬉:遊戲。
(18)曆:經過。
崇山:山名,即狄山,傳說唐堯葬于其南。
(19)九疑:山名,即九嶷山,在今湖南南部。
相傳舜葬于此。
(20)湛湛:厚重的樣子。
差錯:縱橫交錯。
(21)雜遝:重累雜亂的樣子。
膠葛:雜亂的樣子。
方馳:并馳。
(22)沖苁:相撞。
紛挐(ná,拿):紛亂的樣子。
(23)滂濞:通“滂沛”,水大的樣子。
泱軋:無邊無際的樣子。
林離:通“淋一漓”。
此指水恣意奔流。
(24)鑽:通“攢”,簇積。
茏茸:聚合茂盛的樣子。
(25)流爛:散布。
壇:通“啴(tān,貪)”:衆盛的樣子。
陸離:分散參差的樣子。
(26)雷室:雷淵,雷神出入之處。
砰磷、郁律:皆雷聲。
(27)洞:通。
鬼谷:傳說中的谷名,在昆侖山北,為衆鬼所居之地。
崫(kū,枯)礨(lěi,壘)嵬?(huái,懷):地勢不平的樣子。
(28)八纮(hóng,洪):八方極遠之地。
四荒:四方極遠處。
(29)九江:指長江。
五河:昆侖山流一出的五色之河水。
(30)經營:往來。
炎火:即“炎火之山”,在“昆侖之邱”以外(見《
弱水:傳說中的西域水名,在“昆侖之邱”下。
(31)杭:通“(háng,杭)”,方舟(兩船相并)。
絕:橫渡。
浮渚:流沙河中的小渚。
流沙:沙與水俱流的河。
(32)奄:忽然。
總極:通“蔥極”,即蔥嶺山。
在今帕米爾高原及昆侖山西部地區的群山,古稱蔥嶺。
水嬉:在水中戲玩。
(33)靈娲:即女娲。
馮夷:即河伯。
(34)萲(ài,一愛一)萲通“暧暧”,昏暗不明的樣子。
(35)屏翳:雷神。
風伯:即風神飛廉。
雨師:雨神。
(36)軋沕(fū,夫)、洸忽:皆為恍惚不清的樣子。
(37)三危:神話傳說中的山名。
(38)排:推開。
阊阖:天門。
(39)玉女:傳說中的仙女。
(40)舒:《漢書·司馬相如傳》作“登”。
是。
阆風:傳說中的山名,在昆侖山上。
搖:通“嗂”,喜悅。
集:停下休息。
(41)亢:高。
烏騰:象烏鳥飛騰一樣。
一:少許,稍微。
(42)陰山:傳說為西王母所居之山,在昆侖以西二千七百裡處。
(43)西王母:神話傳說中的女神。
皬(hé,河)然:雪白的樣子。
(44)載:通“戴”。
勝:婦女所戴的首飾。
(45)三足烏:三足的青烏,是替西王母取食的鳥。
(46)濟:成就。
回車朅來兮,絕道不周①,會食幽都②。
呼吸沆瀣〔兮〕飧朝霞(兮)③,噍咀芝英兮叽瓊華④。
?侵浔而高縱兮⑤,紛鴻湧而上厲⑥。
貫列缺之倒景兮⑦,涉豐一隆之滂沛⑧。
馳遊道而脩降兮⑨,骛遺霧而遠逝⑩。
迫區中之隘陝兮(11),舒節出乎北垠(12)。
遺屯騎于玄阙兮(13),轶先驅于寒門(14)。
下峥嵘而無地兮(15),上寥廓而無天(16)。
視眩眠而無見兮(17),聽惝恍而無聞。
乘虛無而上假兮(18),超無友而獨存(19)。
相如既奏《大人之頌》,天子大說,飄飄有淩雲之氣,似遊天地之間意。
①絕道:絕路。
不周:神話傳說中的山名,在昆侖山東南。
②幽都:北方極遠之地。
③沆瀣:北方夜半之氣。
④噍咀:咀嚼。
芝英:靈芝的花朵。
叽:略食。
瓊華:瓊樹之花。
傳說吃瓊花可長生不老。
⑤?:(yǐn,引):通“僸”,仰頭。
侵浔:通“侵尋”,漸進。
⑥鴻湧:騰耀。
厲:疾飛。
⑦列缺:閃電。
倒景:即“倒影”。
景,同“影”。
⑧豐一隆:雲神。
滂沛:雨水大。
⑨遊道:指遊車與導車。
脩:長。
⑩遺霧:抛開雲霧。
(11)區中:指人世間。
(12)舒節:緩慢行走。
北垠:北極的邊際。
(13)遺:留。
玄阙:北極之山。
(14)轶:超越。
寒門:天北門。
(15)峥嵘:深遠的樣子。
(16)寥廓:空闊。
(17)眩眠:眼睛昏花。
(18)虛無:指空中。
假:通“遐”。
遠。
(19)無友:即“無有”。
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
天子曰:“司馬相如病甚,可往從悉取其書;若不然,後失之矣。
”使所忠往①,而相如已死,家無書。
問其妻,對曰:“長卿固未嘗有書也。
時時著書,人又取去,即空居。
長卿未死時,為一卷書,曰有使者來求書,奏之。
無他書。
”其遺劄書言封禅事②,奏所忠。
忠奏其書,天子異之。
其書曰:伊上古之初肇③,自昊穹兮生民④,曆撰列辟⑤,以迄于秦。
率迩者踵武⑥,逖聽者風聲。
紛綸葳蕤⑦,堙滅而不稱者,不可勝數也。
續《韶》、《夏》,崇号谥,略可道者七十二有君。
罔若淑而不昌⑧,疇逆失而能存⑨? ①所忠:人名,姓所,名忠。
②劄:古人用來寫字的木片。
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典禮。
在泰山上祭天稱封,在泰山下的粱父山祭地稱禅。
③伊:發語詞。
肇:通“肁(zhào,趙)”,開始。
④昊穹:(hàoqióng,浩窮):天。
⑤曆撰:通“曆選”,曆數。
辟(bì,璧):君王。
⑥率:循。
迩:近。
踵武:足迹。
風聲:遺風名聲。
⑦紛綸葳蕤:紛亂的樣子。
⑧罔:通“無”,沒有誰。
若:順。
淑:通“俶”,善。
⑨疇:誰。
軒轅之前,遐哉邈乎,其詳不可得聞也。
五三六經載籍之傳①,維見可觀也②。
《書》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③。
因斯以談,君莫盛于唐堯,臣莫賢于後稷。
後稷創業于唐④,公劉發迹于西戎⑤,文王改制,爰周郅隆⑥,大行越成⑦,而後陵夷衰微⑧,千載無聲⑨,豈不善始善終哉!然無異端,慎所由于前⑩,謹遺教于後耳。
故軌迹夷易(11),易遵也;湛恩濛湧(12),易豐也;憲度著明(13),易則也;垂統理順(14),易繼也。
是以業隆于襁褓而崇冠于二後(15)。
揆厥所元(16),終都攸卒(17),未有殊尤絕迹可考于今者也(18)。
然猶蹑粱父,登泰山,建顯号,施尊名。
大漢之德,逢湧原泉(19),沕潏漫衍(20),旁魄四塞(21),雲尃霧散(22),上暢九垓(23),下泝八埏(24)。
懷生之類沾濡浸一潤(25),協氣橫流(26),武節飄逝(27),迩陝遊原(28),迥闊泳沫(29),首惡湮沒,暗昧昭晰(30),昆蟲凱澤(31),回首面内(32)。
然後囿驺虞之珍群(33),徼麇鹿之怪獸(34),?一一莖一六穗于庖(35),犧雙觡共抵之獸(36),獲周餘珍收龜于岐(37),招翠黃乘龍于沼(38)。
鬼神接靈圉,賓于閑館(39)。
奇物谲詭(40),俶傥窮變(41)。
欽哉,符瑞臻茲(42),猶以為薄,不敢道封禅。
蓋周躍魚隕杭(43),休之以燎(44),微夫斯之為符也(45),以登介丘(46),不亦恧乎(47)!進讓之道(48),其何爽與(49)? ①五三:指五帝和三王。
籍:典籍。
②維:發語詞。
③《書》:此處二句引文見《尚書·益稷》篇。
元首:君王。
股肱:大一腿與手臂。
比喻君王之重要大臣。
④唐:指陶唐氏,即堯。
周人始祖後稷、曾任堯、舜的農官,教民耕種,使周民的農業生産得以發達,故稱其“創業于唐”。
⑤發迹:業績由隐微而顯赫。
傳說後稷曾孫公劉于夏末率周族民衆自邰地遷至戎人居住的豳地,相地建屋,開墾荒地,發展水利,奠定了周族興旺的基礎,故曰“發迹于西戎”。
⑥改制:周代建國之君周文王曾建都豐邑,并改正朔,易服色,變更制度。
爰:于是。
郅:至。
隆:盛。
⑦大行:猶“大道”,即太平之道。
越:于是。
⑧陵夷:衰微。
⑨無聲:沒有惡名聲。
⑩無異端:沒有别的原因。
端:事。
所由:通“所猷”,所考慮和規劃的事。
(11)夷易:平坦。
(12)濛湧:《漢書·司馬相如傳》作“厖洪”,廣大。
(13)憲度:法度。
(14)垂統:将帝王法統傳給後世子孫。
(15)襁褓:本是包一皮一皮裹嬰兒的小被,此指幼小的周成王。
史載周武王死後,其子成王年幼,周公輔佐成王創建了宏偉的業績,超越了周文王和周武王。
崇:高。
此指德業高。
二後:兩位君主:文王和武王。
後:君主。
(16)揆:量度。
厥:其。
元:始。
(17)都:于。
攸:所。
卒:終。
(18)殊尤:特别突出。
絕迹:超越一般的業迹。
考:比較。
今:指漢王朝。
(19)逢湧:盛湧而出。
逢:大。
原:同“源”。
(20)沕潏(wùjué,物決)漫衍:水盛大的樣子。
(21)旁魄:通“滂薄”,廣被。
四塞:四方邊塞之地。
尃(fū,夫)同“?”,散布。
(23)九垓:九重天。
(24)泝:流向。
八埏(yán,延):八方極遠之地。
(25)懷生之類:有生命的萬物。
(26)協氣:和氣。
橫流:廣泛流布。
(27)武節:威武之節。
飄逝:如風飄疾去。
(28)迩陝:通“迩狹”。
近者。
(29)迥闊:遠者。
沫:通“末”,末流。
(30)首惡:帶頭做惡的人。
昭晰:光明。
(31)蟲:各種動物。
凱澤:通“闿怿”。
和樂。
(32)面内:指面向漢王朝。
(33)驺(zōu,鄒)虞:一種傳說中的珍貴義獸,其身白質黑紋,不吃生物,隻出現在太平盛世。
據說武帝元狩元年在建章宮後閣重栎中出現此物,第二年匈奴渾邪王來朝。
(34)徼:通“邀”,阻截。
此指将獸關在欄中。
麇鹿:此指白麟。
(35)?(dào,道):選擇。
(36)犧:犧牲。
古代祭祀用的牲畜。
觡(gé,格):有分叉的角。
抵:通“柢”,樹根。
此指角根。
(37)周:周朝。
餘珍:遺留下來的珍寶。
此指周王朝遺留下的九鼎之一。
收龜:畜養的龜。
按王先謙《漢書補注·音義》“以獲周馀珍放龜為二事,言寶鼎放龜皆岐周所有,漢并獲之。
”(38)翠黃:即乘黃,也名騰黃,傳說中的神馬名,“龍翼馬身,黃帝乘之而登仙。
”(見《集解》引《漢書音義》)一說“指乘龍的顔色既翠而黃。
乘龍:即“乘黃”。
一說乘(shèng,勝)龍”是四條龍。
(見顔師古《漢書注》引張揖說)(39)接:迎接。
靈圉:神仙名。
(40)谲詭:怪異,變化奇特。
(41)俶傥:同“倜傥”,卓異、不拘束。
窮變:變化無窮。
(42)欽:敬。
臻:至。
茲:此。
(43)躍魚:魚兒跳躍。
隕:落。
杭:通“”,船。
按《索隐》:“武王渡河,白魚入于王舟,俯取以燎。
”(44)休:美。
之:代指白魚入舟事。
燎:祭天。
(45)微:微小。
斯:此。
(46)介丘:通“?丘”,介丘,指泰山。
(47)恧(nǖ,去聲“女”):慚愧。
(48)進:指周。
讓:指漢朝。
按:《集解》曰:“周未可封禅而封禅,為進。
漢可封禅而不封禅,為讓也。
”(49)其:指進讓之道。
何:何等。
爽:差異。
于是大司馬進曰①:“陛下仁育群生,義征不憓②,諸夏樂貢③,百蠻執贽④,德侔往初⑤,功無與二,休烈浃洽⑥,符瑞衆變,期應紹至⑦,不特創見⑧。
意者泰山、粱父設壇場望幸,蓋号以況榮⑨,上帝垂恩儲祉⑩,将以薦成(11),陛下謙讓而弗發也,挈三神之歡(12),缺王道之儀,群臣恧焉。
或謂且天為質暗(13),珍符固不可辭;若然辭之(14),是泰山一靡一記而粱父一靡一幾也(15)。
亦各并時而榮,鹹濟世而屈(16),說者尚何稱于後,而雲七十二君乎?夫修德以錫符(17),奉符以行一事,不為進越。
故聖王弗替(18),而修禮地祗(19),谒款天神(20),勒功中嶽(21),以彰至尊,舒盛德,發号榮,受厚福,以浸黎民也。
皇皇哉斯事!天下之壯觀,王者之丕業(22),不可貶也。
願陛下全之。
而後因雜薦紳先生之略術(23),使獲耀日月之末光絕炎,以展采錯事(24)。
猶兼正列其義,校饬厥文,作《春秋》一藝。
将襲舊六為七(25),摅之無窮(26),俾萬世得激清流,揚微波,蜚英聲,騰茂實(27)。
前聖之所以永保鴻名而常為稱首者用此(28)。
宜命掌故悉奏其義而覽焉(29)。
” ①進谏。
②憓:通“惠”,順。
③諸夏:指周王朝分封的諸侯國。
④贽:禮品。
⑤侔:相等。
⑥休烈:美好的功業。
浃(jiā,家)洽:普遍融洽。
⑦期:應驗之期。
紹:繼續。
⑧不特:不但。
創見:初次顯現。
見,同“現”。
⑨蓋号:加上尊号。
按《釋名》:“蓋,加也。
”況:比。
⑩祉:福。
(11)薦:進獻。
(12)弗發:指不封禅。
挈(qiè,竊):通“契”,斷絕。
三神:指上帝、泰山、粱父山。
(13)且:夫。
質暗:質樸暗昧。
(14)若然:假若如此。
(15)一靡一記:沒有表記,即無刻石。
一靡一幾:無希望,指無人祭祀。
(16)鹹:皆。
濟世:畢世。
屈:絕。
(17)錫:通“賜”,給予。
(18)弗替:不廢除。
(19)修禮:修行禮儀。
地祗:地神。
(20)款:誠。
(21)勒功:刻石記功。
中嶽:嵩山。
(22)丕:大。
(23)因雜:總萃,綜合。
略術:道術。
(24)絕:遠。
采:官。
錯:通“措”,置。
此指置心于政事。
(25)六:六經。
(26)摅:傳布。
(27)騰:傳送。
按:《說文》“騰,傳也。
”(28)稱首:稱揚贊美。
用此:因此。
(29)掌故:官名,為太史屬官。
于是天子沛然改容,曰:“愉乎,朕其試哉!”乃遷思回慮①,總公卿之議②,詢封禅之事,詩大澤之博③,廣符瑞之富。
乃作頌曰: 自我天覆,雲之油油④。
甘露時雨,厥壤可遊。
滋液滲漉⑤,何生不一育!嘉谷六穗,我穑曷蓄⑥? 非唯雨之,又潤澤之;非唯濡之,氾尃濩之⑦。
萬物熙熙,懷而慕思。
名山顯位,望君之來。
君乎君乎,侯不邁哉⑧! 般般之獸⑨,樂我君囿;白質黑章,其儀可(嘉)〔喜〕⑩;旼旼睦睦,君子之能(11)。
蓋聞其聲(12),今觀其來。
厥塗一靡一蹤(13),天瑞之征。
茲亦于舜,虞氏以興。
濯濯之麟(14),遊彼靈畤(15)。
孟冬十月,君俎郊祀。
馳我君輿,帝以享祉。
三代之前,蓋未嘗有。
宛宛黃龍(16),興德而升;采色炫耀,熿炳輝煌(17)。
正陽顯見(18),覺寤黎烝(19)。
于傳載之,雲受命所乘(20)。
厥之有章,不必諄諄(21)。
依類托寓,谕以封巒(22)。
” 披藝觀之(23),天人之際已交,上下相發允答(24)。
聖王之德,兢兢翼翼也(25)。
故曰“興必慮哀,安必思危”。
是以湯、武至尊嚴,不失肅祗(26);舜在假典(27),顧省厥遺(28):此之謂也。
①遷思回慮:反複思考。
②總:歸納。
③詩:記述。
或釋為以詩頌揚。
澤:恩澤。
④油油:雲飄行的樣子。
⑤滲漉:水滲入地下。
⑥穑:收獲莊稼。
⑦氾:普。
尃濩:散布。
⑧侯:何。
邁:行。
⑨般般:同“斑斑”,文彩斑爛的樣子。
獸:指驺虞。
⑩儀:儀表。
(11)旼旼:和睦的樣子。
睦睦:《漢書·司馬相如》作“穆穆”,恭敬的樣子。
能:通“熊”。
(12)聲:名聲。
(13)厥:其。
一靡一蹤:無足迹。
(14)濯濯:肥壯的樣子。
麟:白麟。
(15)靈畤(zhì,志):畤為祭天地五帝的地方,漢代右扶風有五畤。
顔師古《漢書注》引文穎曰:“武帝冬幸雍,祠五畤,獲白麟也。
”此文“遊畤靈”當指此。
(16)宛宛:屈伸的樣子。
(18)正陽:指龍。
古人以為龍屬陽類,是高貴的君王之象,故稱正陽。
顯見:同“顯示”。
(19)黎烝:民衆。
(20)傳:指《易經》。
受命:接受天命的人,指天子。
按《易經·彖傳》雲:“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禦天。
”當是此句所本。
(21)諄諄:教導别人非常懇切的樣子。
(22)托寓:寄托。
谕:告。
封巒:封禅之典。
巒:山。
此指泰山、粱父山。
(23)披:翻開。
藝:指經典。
(24)相發:相互啟發。
允答:通“允洽”,和美,和諧。
(25)翼翼:謹慎小心。
(26)祗(zhī,支):敬。
(27)假:大。
(28)顧:看。
省:察。
遺:失誤與缺點。
司馬相如既卒五歲,天子始祭後土①。
八年而遂先禮中嶽,封于太山②,至粱父禅肅然③。
相如他所著,若《遺平陵侯書》、《與五公子相難》、《草木書》篇不采,采其尤著公卿者雲④。
①後土:土地神。
②遂:終于。
禮:行祭祀之禮。
太山:同“泰山”。
③肅然:山名,在泰山腳下東北方。
④采:收錄。
太史公曰:《春秋》推見至隐①,《易》本隐之以顯②,《大雅》言王公大人而德逮黎庶③,《小雅》譏小己之得失④,其流及上⑤。
所以言雖外殊,其合德一也⑥。
相如雖多虛辭濫說,然其要歸引之節儉⑦,此與《詩》之風谏何異!揚雄以為一靡一麗之賦⑧,勸百風一⑨,猶馳騁鄭衛之一聲⑩,曲終而奏雅,不已虧乎(11)?餘采其語可論者著于篇。
①推:推知。
隐:隐微。
②隐之以顯:《漢書·司馬相如》作“隐以之顯”,由隐至顯。
之:往。
③《大雅》:指《詩經,大雅》三十一篇,多是貴族詩人歌功頌德,贊美統治者的作品。
逮:及。
④《小雅》指《詩經·小雅》七十一篇,多是貴族失意與不滿時勢的詩人的政治諷刺詩。
小己:卑小之人,指詩人自己。
⑤流:流言。
上:指朝廷和君王。
⑥合德:通“洽德”,指溫柔敦厚的教化效果。
漢人極重視《詩經》的所謂“溫柔敦厚”的詩教(《禮記·經解》:“溫柔敦厚,《詩》教也。
”)。
按:“洽者,和柔之意”(孫诒讓《周禮正義》)。
“德,猶教也”(鄭玄《禮記注》)。
⑦要:主旨。
⑧揚雄:西漢末年與東漢初年文學家,生于司馬遷之後,此處引他對賦的評論,顯系後人将《漢書》之文竄入本文,非司馬遷原文。
一靡一麗:華麗。
⑨勸:鼓勵。
⑩鄭、衛之一聲:指春秋時代鄭國和衛國的民間音樂,被統治者稱為****之樂。
(11)已:同“亦”。
虧:虧損,減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