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書·司馬相如傳》、《文選·上林賦》皆作“楓”。
是,“楓”即楓樹。
檘(píng,平):同“枰”,即銀杏樹。
栌:樹名,即黃栌樹,落葉喬木。
(19)留落:石榴(高步瀛說)。
或以為是“劉杙”(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樹名。
胥馀:即椰子樹(《史記索隐》引司馬彪說)。
或釋為棕榈樹(《史記集解》引郭璞說)。
(20)仁頻:槟榔樹。
并闾:棕榈樹。
(21)欃檀:即檀樹。
(22)女貞:即冬青樹。
(23)大連抱:形容樹幹粗一大,必須數人才能合抱過來。
(24)誇:通“荂(fū,夫):花。
按《爾雅》郭璞注曰:“今江東呼華(花)為荂。
”條:枝條。
直暢:指花和枝生長得很舒展暢達。
(25)葰:通“峻”,高大。
此指果實大。
(26)攢(cuán,陽平“撺”):聚積。
(27)連卷:同“連蜷”,指樹枝相連蜷曲的樣子。
累佹:累積、重疊。
此指樹枝交叉生長,相依重疊。
(28)崔錯:繁茂交錯。
癹骫(báwěi,拔委):樹枝盤纡糾結的樣子。
(29)阬衡:形容樹木樹幹高舉橫出的樣子。
阬,通“抗”。
?砢(ěluǒ,一裸一):形容樹枝相倚相扶的樣子。
(30)扶於:《漢書·司馬相如傳》及《文選·上林賦》皆作“扶疏”。
是,即樹枝四散伸展的樣子。
(31)落英:墜一落的花朵。
英,花。
幡?(fānsǎ,帆撒):飛揚的樣子。
(32)紛容:繁茂碩一大的樣子。
蕭:草木高茂的樣子。
(33)旖旎(yǐnǐ,椅你):婀娜多姿的樣子。
從風:猶言随風。
(34)浏莅(lì,利):風吹草木所發出的凄清聲。
卉吸:風吹草木聲。
或釋為風聲迅速。
(35)金石:指鐘磐等樂器。
龠(yuè,月):樂器名,管狀,三孔。
(36)柴池:參差不齊。
茈虒(cǐzhì,此志):不齊的樣子。
(37)旋環:環繞。
(38)雜遝(tà,踏):雜亂衆多的樣子。
輯:通“集”。
(39)被山:草木遍布山野。
被,覆蓋。
緣谷:沿着山谷。
(40)循:沿着。
阪:山坡。
?:低濕之地。
(41)究:探求。
“于是玄猿素雌①,蜼玃飛鸓②,蛭蜩蠼蝚③,?胡豰蛫④,栖息乎其間;長嘯哀鳴,翩幡互經⑤,夭?枝格⑥,偃蹇杪颠⑦。
于是乎隃絕梁⑧,騰殊榛⑨,捷垂條⑩,踔稀間(11),牢落陸離(12),爛曼遠遷(13)。
“若此輩者數千百處。
嬉遊往來,宮宿館舍,庖廚不徙(14),後宮不移,百官不備。
“于是乎背秋涉冬,天子校獵(15)。
乘镂象(16),六玉虯(17),拖蜺旌(18),一靡一雲旗(19),前皮軒(20),後道遊(21);孫叔奉辔(22),衛公骖乘(23),扈從橫行(24),出乎四校之中(25)。
鼓嚴薄(26),縱獠者(27),江河為阹(28),泰山為橹(29),車騎雷起,隐天動地(30),先後陸離,離散别追(31),一婬一婬一裔裔(32),緣陵流澤(33),雲布雨施。
①玄猿:黑猴。
素雌:白色的雌猴。
②蜼(wèi,喂):一種仰鼻長尾的猿猴。
玃(jué,決):一種大猴子。
飛鸓:小飛鼠。
③蛭:一種能飛的獸。
蜩:獸名,生于西方深山,一毛一色如猴,能爬高樹。
蠼蝚:猕猴。
④?胡:一種似猴的獸。
豰:一種象狗的野獸。
蛫:一種猿類動物。
⑤翩幡:猶“翩翩”,原指鳥上下飛翔,此指猿輕捷跳躍的樣子。
互經:相互往來。
⑥夭?:猴子在樹上共同戲嬰的姿态。
枝格:通“枝(gé,格)”,即枝柯,樹枝。
⑦偃蹇:屈曲宛轉的樣子。
杪颠:樹梢頂端。
⑧隃:通“逾”,越過。
絕梁:斷橋。
⑨騰:飛躍而過。
殊榛:奇異的叢林。
按《廣雅·釋木》曰:木叢生曰榛。
”⑩捷:通“接”,接待。
(11)?踔(chuō,戳):稀間:稀枝疏條的間的空隙。
(12)牢落:形容野獸奔走散漫的樣子。
陸離:參差不齊的樣子。
(13)爛曼:散亂的樣子。
(14)宮宿:在離宮過夜。
舍館:在别館住宿。
(14)徙:遷移。
(15)背秋涉冬:從秋到冬。
校獵:先設栅欄,把野獸趕入其中,然後獵取。
(16)镂象:以象牙鑲飾的車。
(17)玉虯:傳說中的白色的無角龍。
(18)拖:曳。
蜺旌:同“霓旌”,此指五彩之旗。
(19)一靡一:通“麾”,揮動。
(20)皮軒:蒙着虎皮的車。
(21)道遊:即導遊。
古天子出外,前有道車五輛,遊車九輛,為前導。
(22)孫叔:古代善禦車者。
奉辔:手執馬缰繩駕車。
(23)衛公:衛莊公,古代善禦者。
或釋為漢武帝時的衛青。
骖乘:古代在車右陪乘的武士。
(24)扈從:即護從,侍衛天子的人。
橫行:不循正道而行。
(25)四校:指校獵時的四面栅欄。
(26)鼓:擊鼓。
嚴簿:森嚴的鹵簿。
按天子出外時,為其護衛的儀仗隊稱鹵簿。
(27)縱:放縱。
(28)阹:指行獵時遮攔禽一獸的栅欄。
(29)泰山:即大山,非東嶽泰山。
橹:望樓。
(30)隐:雷震聲。
(31)别追:分别追逐。
(32)一婬一婬一、裔裔:皆為絡繹行進的樣子。
(33)緣:沿着。
流澤:順着沼澤。
“生貔豹①,搏豺狼,手熊罴②,足野羊,蒙鹖蘇③,绔白虎④,被豳文⑤,跨野馬。
陵三嵏之危⑥,下碛曆之坻⑦;?陖赴險⑧,越壑厲水⑨。
推蜚廉⑩,弄解豸(11),格瑕蛤(12),鋋猛氏(13),罥騕褭(14),射封豕(15)。
箭不苟害(16),解脰陷腦(17);弓不虛發,應聲而倒。
于是乎乘輿彌節裴回(18),翺翔往來,睨部曲之進退,覽将率之變一态(19)。
然後浸潭促節(20),儵夐遠去(21)。
流離輕禽(22),蹴履狡獸(23)。
?白鹿,捷狡兔(24)。
轶赤電(25),遺光輝(26)。
追怪物,出宇宙。
彎繁弱(27),滿白羽(28),射遊枭(29),栎蜚虡(30)。
擇肉後發(31),先中命處。
弦矢分,藝殪仆(32)。
“然後揚節而上浮(33),陵驚風(34),曆駭飙(35)。
乘虛無(36),與神俱。
辚玄鶴(37),亂昆雞(38),遒孔鸾(39),促鵔?(40),拂鹥鳥(41),捎鳳皇(42)“捷鴛雛,掩焦明。
”(43)。
“道盡塗殚(44),回車而還。
招搖乎襄羊(45),降集乎北纮(46)。
率乎直指(47),?乎反鄉(48)。
蹷石阙(阙)[關](49),曆封巒(50),過鳷鵲(51),望露寒(52)。
下棠梨(53),息宜春(54),西馳宣曲(55),濯鹢牛首(56)。
登龍台(57),掩細柳(58)。
觀士大夫之勤略(59),鈞獠者之所得獲(60)。
徒車之所辚轹(61),乘騎之所蝚若(62),人民之所蹈躤(63)。
與其窮極倦?(64),驚憚懾伏(65),不被創刃而死者,佗佗籍籍(66),填坑滿谷,掩平彌澤(67)。
①生:活捉。
貔:猛獸名,似虎。
②手:用手擊殺。
③蒙:戴。
鹖蘇:鹖尾。
此指飾有鹖尾的帽子。
鹖是一種似雉的鳥。
蘇,尾。
④绔白虎:穿着有白虎圖案的褲子。
绔,通“袴”。
褲子。
⑤被:通“披”,穿。
豳文:《漢書·司馬相如傳》與《文選·上林賦》皆作“斑文”,指有斑文的衣服。
⑥陵:登上。
三嵏:三山并峙的山。
危:指山的最高點。
⑦碛曆:山坡不平的樣子。
坻:山坡。
⑧?:同“徑”,直往。
陖:山高而陡。
⑨厲:連衣過河。
⑩推:排擊。
蜚廉:同“飛廉”,古名,鳥身鹿頭。
(11)?弄:以手擺一布。
解豸:傳說中的獸名,似鹿,一角。
解,通“獬”。
(12)格:擊殺。
瑕蛤:猛獸名。
(13)鋋(chán,饞):鐵把小矛。
此指用矛刺殺。
猛氏:獸名,如熊而小,一毛一淺而有光澤。
(14)罥(juàn,絹):挂。
此指用繩索絆取野獸。
騕褭(yǎoniǎo,咬鳥):古把馬名。
(15)封豕:大野豬。
封,通“豐”。
(16)苟害:任意傷害。
(17)解:分解。
脰(dòu,豆):頸項。
(18)裴回:通“徘徊”。
(19)睨:注視。
部曲:指士卒的行伍。
率:通“帥”。
(20)浸潭:漸進之意。
促節:加快步伐,由緩漸疾。
(21)儵(shū,書):同“倏”,通“倏(shū,書)”,疾速、長遠之意。
敻:遠。
(22)流離:指用網捕捉禽鳥,使其困苦而無所逃。
(23)蹴(cù,促)履:踐踏。
狡:輕捷。
(24)捷:迅速獲取。
(25)轶:超越。
赤電:赤色電光。
(26)遺:遺留在後邊。
光耀:指赤電的光芒。
(27)繁弱:古代良弓名。
(28)滿:指把弓弦拉到最大限度。
白羽:指箭而言。
(29)枭:枭羊,即狒狒。
(30)栎:通“?(qiào,竅)”,從旁擊打。
蜚虡:傳說中的神獸名。
(31)擇肉後發:先選擇肉肥的鳥獸,然後發箭必中。
(32)藝:射的,即今之箭靶。
殪(yì,義):一箭射死。
仆:向前倒地。
(33)揚節:舉起旌節。
或釋“節”為鞭。
(34)陵:乘。
驚風:疾風。
(35)曆:經。
駭飙:狂風。
虛無:指天空。
(37)玄鶴:黑鶴。
(38)昆雞:即鹍雞。
(39)遒:迫近。
此指迫近而捕捉。
孔鸾:孔雀、鸾鳥。
(40)促:義同“遒”,近。
(41)拂:擊。
鹥(yī,衣):鳥名,鳳屬。
(42)捎:通“箾(shòu,朔)”,以竹竿擊打。
(43)焦明:鳳凰類的鳥名。
(44)塗:同“途”。
殚:盡。
(45)招搖:逍遙。
襄羊:即“徜徉”,自一由往來的樣子。
(46)降集:停留之意。
北纮(hóng,洪):北方。
此指上林苑中的極北之地。
(47)率乎:一直前行的樣子。
直指:一直往前。
(48)?(ǎn,俺):通“奄”,忽然。
按《方言》:“奄,遽也。
”反:同“返”。
鄉:帝鄉。
(49)蹷:踏上。
石關:漢武帝所建的觀名。
(50)曆:經過。
封巒:漢武帝所建觀名。
(51)過:路過。
?(zhī,支)鵲:漢武帝所建樓觀名。
(52)露寒:漢武帝所建樓觀名。
此與前三觀皆建于甘泉宮外。
(53)棠梨:宮名,在甘泉宮東南三十裡處。
(54)宜春:宮名,在陝西杜縣東。
(55)宣曲:宮名,在昆明池西。
或疑為地名。
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封國國名有“宣曲”,又卷一百二十九貨殖列傳有“宣曲任氏”傳。
即為宮,亦當因地而名。
(56)濯:通櫂(zhào,照),船漿。
此指劃船。
鹢(yì,義):鳥名。
此指船頭畫着鹢的船。
牛首:池名,上林十池之一,在上林苑西邊。
殆以牛首山而名。
(57)龍台:樓觀名,在陝西戶縣,靠近渭水。
(58)掩:息。
細柳:樓觀名,在長安縣西南,昆明池的南面。
(59)勤略:辛勤與收獲。
或釋“略”為智略。
(60)鈞:平均,此指平均分配。
或釋為“診”之錯字,視也。
(61)徒:卒徒。
辚轹:踐踏輾軋。
(62)蹂若:踐踏。
(63)蹈躤:或作“蹈躤”,同“蹈踖(jí,積)”,踐踏。
(64)窮極:走投無路。
倦?:疲憊。
(65)驚憚:驚恐。
(66)佗佗籍籍:形容禽一獸一屍一體交錯縱橫的樣子。
(67)掩:覆蓋。
平:平原。
彌:滿。
澤:沼澤。
“于是乎遊戲懈怠,置酒乎昊天之台①,張樂乎轇?之宇②;撞千石之鐘,立萬石之钜③;建翠華之旗,樹靈鼍之鼓。
奏陶唐氏之舞④,聽葛天氏之歌⑤。
千人唱,萬人和。
山陵為之震動,川谷為之蕩波。
巴俞宋蔡⑥,淮南于遮⑦,文成颠歌⑧。
族舉遞奏⑨,金鼓疊起,铿鎗铛?⑩,洞心駭耳(11)。
荊、吳、鄭、衛之一聲,《韶》、《濩》、《武》、《象》之樂(12),陰一婬一案衍之音(13),鄢郢缤紛(14),《激楚》結風(15),俳優侏儒(16),猶鞮之倡(17),所以娛耳目而樂心意者,麗一靡一爛漫于前(18),一靡一曼美色于後(15)。
若夫青琴宓妃之徒(20),絕殊離俗,姣冶娴都(21)。
靓妝刻饬(22),便嬛綽約(23),柔桡嬛嬛(24),娬媚姌嫋(25);抴獨繭之褕袘(26),眇閻易戌削(27),媥姺徶?(28),與世殊服;芬香漚郁(29),酷烈淑郁(30);皓齒粲爛,宜笑的?(31);長眉連娟(32),微睇綿藐(33);色授魂與(34),心愉于側。
①昊天之台:高台名。
②張樂:猶言奏樂。
轇?:廣闊遼遠的樣子。
宇:寰宇。
③石:重量單位,一百二十斤為一石。
钜:《文選·上林賦》、《漢書·司馬相如傳》作“虡”,挂鐘的木架。
④陶唐氏:即堯。
相傳堯初居于陶,後封于唐,故稱其為陶唐氏。
⑤葛天氏:傳說中的遠古帝王。
《呂氏春秋·古樂》記載道:昔葛天氏之樂,三人一操一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本文的“葛天氏之歌”即指“葛天氏之樂”。
⑥巴俞:舞名。
宋、蔡:古國名,此指宋、蔡的音樂。
⑦淮南:國名,此指該國的音樂。
于遮:曲名。
⑧文成:縣名,其地之人善歌。
颠:同“滇”,指今之雲南,此指該地之歌曲。
⑨族舉:衆樂同時演奏。
族,聚集的意思。
遞奏:輪番演奏。
⑩铛?:鼓聲。
?洞心:猶言“徹心”,心靈受到震動。
駭耳:震耳。
?韶:舜樂。
濩:湯樂。
武:周武王之樂。
象:周公之樂。
以上之樂皆為所謂廟堂之樂,與前言荊吳鄭衛的民間音樂不同。
(13)陰一婬一案衍:****放縱。
一婬一,放濫。
衍,溢。
(14)鄢、郢:皆楚國地名,此指二地的樂舞。
缤紛:舞姿飄逸的樣子。
(15)激楚:楚國舞樂名,其聲高一亢激越。
結風:形容歌舞激昂急切,可以掀起回風。
(16)俳優:雜戲演員。
侏儒:身材矮小的雜技藝人。
(17)狄鞮:西方的種族名,即西戎。
倡:通“娼”,古代樂一妓一。
(18)麗一靡一爛漫:形容音樂之一聲美妙動聽。
(18)一靡一曼:形容女子的皮膚細一嫩潤澤。
(20)青琴、宓妃:皆古代神女名。
(21)絕殊:與衆絕然不同。
姣冶:美麗。
娴都:高雅美麗。
(22)靓妝:以白粉墨黛妝飾容貌。
刻饬:同“刻飾”,用膠刷鬓發,使其整齊熨貼。
(23)便嬛(piánxuān,骈宣):形容女子姿态輕一盈美妙的樣子。
綽約:形容女子體态柔優美麗的樣子。
(24)柔桡:女子身材苗條柔一弱的樣子。
嬛嬛:當依《漢書·司馬相如傳》作“嬽嬽”,即“娟娟”,形容女子身材美好。
(25)娬媚:同“妩媚”。
姌嫋(rǎnniǎo,冉鳥):形容女子體态輕一盈細弱。
(26)抴(yè,夜):拖。
獨繭:指一個繭所一抽一出的絲,形容色澤純正。
褕:罩在外邊的直襟單衣。
袘(yi,義):衣袖。
(27)眇:細微的樣子。
閻易:衣服長大的樣子。
(28)媥姺(piānxiān,偏先):輕一盈飄舞的樣子。
徶?(biéxiè,别謝):衣服飄動的樣子。
(29)漚郁:香氣濃郁。
(30)淑郁:香氣清美濃厚。
(31)宜笑:即“?笑”,露齒微笑。
的?(dìlì,地利):明亮的樣子。
(32)連娟:眉一毛一彎曲細長的樣子。
(33)睇:斜視。
綿藐:遠視的樣子。
(34)色授:指女子向别人顯露其表情和眼神。
魂與:心靈與人相接觸。
“于是酒中樂酣①,天子芒然而思②,似若有亡。
曰:‘嗟乎,此泰奢侈③!朕以覽聽餘間④,無事棄日⑤,順天道以殺伐,時休息于此⑥,恐後世一靡一麗⑦,遂往而不反⑧,非所以為繼嗣創業垂統也。
’于是乃解酒罷獵⑨,而命有司曰:‘地可以墾辟,悉為農郊⑩,以贍萌隸(11);隤牆填塹(12),使山澤之民得至焉(13)。
實陂池而勿禁(14),虛宮觀而勿仞(15)。
發倉廪以振貧窮,補不足,恤鳏寡,存孤獨。
出德号(16),省刑罰,改制度,易服色(17),更正朔(18)與天下為始。
’ ①酒中:飲酒至半酣狀态。
②芒然:怅惘。
③泰:通“太”。
④覽聽:指處理政事。
餘間:閑暇。
⑤棄日:虛度時光。
⑥此:指上林苑。
⑦一靡一麗:奢侈。
⑧遂往:沿着奢侈之路走去。
遂,循,沿。
反,同“返”。
⑨解酒:撤除酒樂。
⑩悉:全。
農郊:郊外的農田。
(11)贍:供養。
萌隸:通“氓隸”,指平民百姓。
(12)隤(tuí,頹)牆:同“頹牆”,推倒圍牆。
塹:壕溝。
(13)山澤之人:猶言鄉野之民。
焉:于此(指上林苑)。
(14)實:滿。
(15)勿仞:不住不用,令其廢棄。
仞,滿。
(16)德号:有恩德的号令。
(17)易:改變。
服色:古代每個王朝所規定的宮室車馬祭牲等的顔色。
(18)更:改。
正朔:指曆法。
按:“正”指歲首的正月。
“朔”指每月初一。
“于是曆吉日以齊戒①,襲朝衣②,乘法駕③,建華旗,鳴玉鸾,遊乎《六藝》之囿④,骛乎仁義之塗⑤,覽觀《春秋》之林,射《貍首》⑥,兼《驺虞》⑦,弋玄鶴,建幹戚,載雲⑧,掩群《雅》⑨,悲《伐檀》,樂《樂胥》⑩,修容乎《禮》園(11),翺翔乎《書》圃,述《易》道,放怪獸,登明堂(12),坐清廟(13),恣群臣,奏得失,四海之内,一靡一不受獲。
于斯之時,天下大說,向風而聽,随流而化,喟然興道而遷義(14),刑錯而不用(15)。
德隆乎三皇(16),功羨于五帝(17)。
若此,故獵乃可喜也。
①曆:選擇。
齊(zhāi,齋)戒:《漢書·司馬相如傳》、《文選》皆作“齋戒”。
古人行祭祀之前,為表示虔敬之意,則沐浴包衣,不食葷,不喝酒,稱為齋戒。
②襲:穿。
朝服:君臣朝會時穿的禮服。
③法駕:指天子的車駕。
④六藝: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囿:苑囿。
此指書的園地。
⑤骛:奔馳。
⑥《貍首》:古佚詩篇名。
天子行射禮時,奏《貍首》樂章以為節。
此與下句實寫天子講求禮法。
⑦兼:連帶。
《驺虞》:《詩經·召南》中的詩篇名。
天子行射禮時演奏此樂章。
⑧雲(hǎn,罕):本是張設于雲天的捕鳥之網,此處指天子出行時所執的一種旗幟。
⑨掩:掩捕。
群《雅》:指《詩經》中《大雅》與《小雅》諸詩。
這句當是喻君廣求賢才。
⑩《樂胥》:指《詩經·小雅·桑扈》,其詩中有“君子樂胥,受天之祜”的詩句。
漢代鄭玄釋“胥”為“有才智之名”,“王者樂臣下有才智,知文章,則賢人在位,庶官不曠,政和而民安”(見《一毛一詩傳箋》)。
(11)修容:修飾容儀。
《禮》園:遵行古禮的園地,此句言以《禮》行一事,不越規矩。
(12)明堂:古代天子接見諸侯、宣明政教、舉行各種大典的地方。
(13)清廟:宗廟。
(14)喟然:《漢書·司馬相如傳》作“芔然”,是。
芔通“歘”,“歘然”猶“勃然”。
(15)錯:放置不同。
(16)隆:高。
三皇:傳說中的上古部落酋長,具體所指不一,一般指伏羲、神農、黃帝。
(17)羨:超越。
五帝:傳說中的五位上古帝王,具體所指不一,一說即伏羲、神農、黃帝、堯、舜。
“若夫終日暴露馳騁,勞神苦形,罷車馬之用,抏士卒之一精一①,費府庫之财,而無德厚之恩,務在獨樂,不顧衆庶②,忘國家之政,而貪雉兔之獲,則仁者不由也。
從此觀之,齊、楚之事,豈不哀哉!地方不過千裡,而囿居九百,是草木不得墾辟,而民無所食也。
夫以諸侯之細,而樂萬乘之所侈,仆恐怕百姓之被其尤也③。
” 于是二子愀然改容④,超若自失⑤,逡巡避席曰:“鄙人固陋,不知忌諱,乃今日見教,謹聞命矣。
” 賦奏,天子以為郎。
無是公言天子上林廣大,山谷水泉萬物,及子虛言楚雲夢所有甚衆,侈一靡一過其實,且非義理所尚,故删取其要,歸正道而論之。
①罷:通“疲”。
抏:損耗。
一精一:一精一力。
②衆庶:廣大的老百姓。
③被:遭受。
尤:通“訧”,過錯,此指禍害。
④愀然:臉色變動的樣子。
⑤超若:猶“超然”,惆怅失意的樣子。
相如為郎數歲,會唐蒙使略通夜郎西僰中①,發巴蜀吏卒千人,郡又多為發轉漕萬餘人②,用興法誅其渠師③,巴蜀民大驚恐。
上聞之,乃使相如責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④。
檄曰⑤: 告巴蜀太守:蠻夷自擅不讨之日久矣⑥,時侵犯邊境,勞士大夫。
陛下即位⑦,存撫天下⑧,輯安中國⑨。
然後興師出兵,北征匈奴,單于怖駭,交臂受事⑩,诎膝請和(11)。
康居西域(12),重譯請朝(13),稽首來享(14)。
移師東指,閩越相誅(15)。
右吊番禺(16),太子入朝。
南夷之君,西僰之長,常效貢職(17),不敢怠堕,延頸舉踵,喁喁然皆争歸義(18),欲為臣妾,道裡遼遠,山川阻深,不能自緻(19),夫不順者已誅,而為善者未賞,故遣中郎将往賓之(20),發巴蜀士民各五百人,以奉币帛,衛使者不然(21),一靡一有兵革之事,戰鬥之患。
今聞其乃發軍興制,驚懼子弟,憂患長老。
郡又擅為轉粟運輸,皆非陛下之意也。
當行者或亡逃自賊殺(22),亦非人臣之節也。
①會:正逢。
唐蒙:漢武帝時的番陽令,曾上書開通夜郎,并被任命郎中将,于建元六年(前135),前往夜郎,使夜郎侯多同歸漢,其地改設犍為郡,辟道二千餘裡。
略:經略。
通:開通。
夜郎:古代國名。
僰(bó,薄):古代部族名。
②發:征發。
轉:車運糧食曰轉。
漕:水運糧食曰漕。
③用興法:《漢書·司馬相如傳》作“用軍興法”,即戰時的法令制度。
渠帥:大帥。
④喻:通“谕”,曉谕。
非上意:并非皇上的本意。
⑤檄:古代的一種文體。
⑥蠻夷:古代中夏人對四方少數民族的通稱。
自擅:自專其事,自作主張,不服朝廷之命。
讨:征伐。
⑦陛下:指漢武帝。
⑧存撫:慰問、安一撫。
⑨輯安:和睦安定。
⑩交臂受事:猶言拱手稱臣。
(11)诎:通“屈”。
(12)康居:古代西域國名。
在漢宣帝、漢元帝時始與中國交往,司馬相如寫此《喻巴蜀檄》時,康居尚未來朝中國,言其來朝,乃誇大其詞,以張聲威。
(13)重譯:言西域諸國來漢朝,需穿越許多國家,要輾轉翻譯,方能通話相交往。
(14)來享:前來向漢朝進貢。
(15)閩越:我國古代東南地區的種族名,也是戰國後期的國名。
漢高祖五年(前190),封驺無諸為閩越王,自此以後九十二年間,三代相傳,六王執政,其中無諸長子襲位不久被其弟甲所殺,甲又被弟郢所殺,郢被弟餘善所殺,内部鬥争激烈,殘殺相仍,故曰“閩越相誅”。
但這些誅殺背後,都有漢王朝與閩越間的政治背景,如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閩越王乘南越王趙佗去世之機,發兵相攻。
武帝應南越王胡之請,派王恢與韓安國夾擊閩越,閩越王郢之弟餘善乘機殺郢降漢,故曰“移師東指、閩越相誅。
”詳見卷一百一十四《東越列傳》,參見一百一十三《南越列傳》。
(16)吊:至。
番禺:古地名,為南越的都城,故這裡的番禺就是南越的代稱。
據卷一百一十三《南越列傳》記載,閩越襲擊南越被漢王朝阻止後,漢王朝派莊助谕意南越王胡,胡派太子嬰齊至長安“入宿衛”。
這裡的“太子入朝”當指此事。
(17)效:呈獻。
貢職:當貢獻的賦稅。
(18)喁(yóng,陽平“擁”)喁:衆人景仰歸向的樣子。
歸義:附歸于仁義者、即歸附漢王朝。
(19)自緻:親自表示其心意。
(20)中郎将:此指唐蒙。
賓之:以禮相待,使其安然歸附。
(21)衛使者:保護唐蒙。
不然:猶“不虞”。
意外的事情。
(22)當行者:指應當被征發的人。
或:有的人。
自賊殺:自相殘殺。
夫邊郡之士,聞烽舉燧燔①,皆攝弓而馳②,荷兵而走③,流汗相屬④,唯恐居後;觸白刃,冒流矢,義不反顧,計不旋踵⑤,人懷怒心,如報私仇。
彼豈樂死惡生,非編列之民⑥,而與巴蜀異主哉?計深慮遠,急國家之難,而樂盡人臣之道也。
故有剖符之封⑦,析珪而爵⑧,位為通侯⑨,居列東第⑩。
終則遺顯号于後世,傳土地于子孫,行一事甚忠敬,居位甚安佚(11),名聲施于無窮(12),功烈著而不滅。
是以賢人君子,肝腦塗中原,膏液潤野草而不辭也。
今奉币役至南夷(13),即自賊殺,或亡逃抵誅(14),身死無名,谥為至愚,恥及父母,為天下笑。
人的度量相越(15),豈不遠哉!然此非獨行者之罪也,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謹也,寡廉鮮恥,而俗不長厚也(16)。
其被刑戮(17),不亦宜乎! 陛下患使者有司之若彼,悼不肖愚民之如此(18),故遣信使曉喻百姓以發卒之事(19),因數之以不忠死亡之罪(20),讓三老孝弟以不教誨之過(21)。
方今田時,重煩百姓(22),已親見近縣,恐遠所谿谷山澤之民不遍聞,檄到,亟下縣道(23),使鹹知陛下之意,唯毋忽也(24)。
①烽舉燧(suì,歲)燔(fán,凡):烽煙點燃起來。
烽燧為古代邊防的警報設備,邊塞遇到敵人侵擾,則在高台上燒柴以示警,夜晚點燃的火稱“燧”,白天稱“烽”。
《索引》引韋昭曰:“烽,東草置之長木之端,如絜臯,見緻則燒舉之。
燧者,積薪,有難則焚之。
烽主晝,燧主夜。
”從敦煌等地古烽火台遺地所發現的實物,可證韋說是。
②攝弓:張弓待射。
③荷兵:扛着兵器。
走:奔跑。
此指沖向戰場。
④屬:連。
⑤旋踵:旋轉腳跟,意謂向後逃跑。
⑥編列之民:名字編入戶籍之民。
⑦剖符之封:指重大的封賞。
符本是信物,一剖為二。
古代分封功臣,朝廷與被封者各執其半,以為憑證。
⑧析珪:即“析圭”,分頒玉珪,賞賜爵位(見王先謙《漢書補注》)。
按:圭本是古代長條玉器名,諸侯所執,當做守邑的信物。
⑨通侯:即列侯,漢代爵位之一。
⑩東第:即甲第,最好的住宅。
因在京城之東,故曰東第。
(11)佚:通“逸”。
(12)施(yì,義):延續,傳續。
(13)役:徭役。
(14)抵:至于。
(15)越:遠離。
(16)長厚:淳厚。
(17)被:遭。
(18)悼:哀傷。
遣:派。
信使:使者。
按:古代也稱使者為信。
(20)因:趁機。
數(shǔ,蜀):數落,指責。
(21)讓:責備。
三老:古代鄉間負責教化的長官。
孝弟:古代鄉間負責教化的官員。
(22)重煩:一再煩擾。
(23)亟:急。
道:居有蠻夷的縣稱道。
(24)忽:忘。
相如還報。
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發巴、蜀、廣漢卒,作者數萬人①,治道二歲,道不成,,士卒多物故②,費以巨萬計③。
蜀民及漢用事者多言其不便④。
是時邛、筰之君長聞南夷與漢通⑤,得賞賜多,多欲願為内臣妾⑥,請吏⑦,比南夷。
天子問相如,相如曰:“邛、筰、冉、駹者近蜀⑧,道亦易通,秦時嘗通為郡縣,至漢興而罷。
今誠複通,為置郡縣,愈于南夷。
”天子以為然,乃拜相如為中郎将,建節往使⑨。
副使王然于、壺充國、呂越人馳四乘之傳⑩,因巴蜀吏币物以賂西夷。
至蜀,蜀太守以下郊迎,縣令負一弩一矢先驅,蜀人以為一寵一。
于是卓王孫、臨邛諸公皆因門下獻牛酒以交一歡。
卓王孫喟然而歎,自以得使女尚司馬長卿晚(11),而厚分與其女财,與男等同。
司馬長卿便略定西夷。
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請為内臣(12)。
除邊關,關益斥(13),西至沫、若水,南至牂柯為徼(14),通零關道(15),橋孫水以通邛、都(16)。
還報天子,天子大說。
①作者:參加勞動的人。
②物故:死亡。
③巨萬:萬萬,即一億。
④用事者:當權者,實指公孫弘。
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傳》記載公孫弘向漢武帝陳說通西南夷“不便”之事。
⑤邛:古代部族名、國名。
筰:古代部族名、國名。
通:交往。
⑥内:國内,指漢朝。
⑦請吏:由漢朝派官吏管轄。
⑧冉、駹:皆古代部族名、國名。
⑨建節:猶言“立節”。
節:符節,古代使者的信物。
(11)傳:傳車,古代驿站的專車。
(11)尚:配。
(12)斯榆:一作“斯臾”,或作“斯都”,小一柄一名。
(13)斥:拓廣。
(14)沫:河名,即今四川境内的大渡河。
若水:即今雅砻江。
牂柯:河水名,即今貴州境内的北盤江或說為今之都江、烏江、濛江等)。
徼:邊塞、邊界。
(15)零關:即“靈關”,在今四川峨邊縣南。
(16)孫水:若水的支流,即今之安甯河。
都:《漢書·司馬相如傳》作“筰”,是。
相如使時,蜀長老多言通西南夷不為用,唯大臣亦以為然①。
相如欲谏,業已建之②,不敢,乃著書,籍以蜀父老為辭,而已诘難之,以風天子③,且因宣其使指④,令百姓知天子之意。
其辭曰: 漢興七十有八載,德茂存乎六世⑤,威武紛纭⑥,湛恩汪?⑦,群生澍濡⑧,洋溢乎方外⑨。
于是乃命使西征⑩,随流而攘(11),風之所被(12),罔不披一靡一(13)。
因朝冉從駹,定筰存邛,略斯榆,舉苞滿(14),結轶還轅(15),東鄉将報,至于蜀都。
耆老大夫薦紳先生之徒二十有七人(16),俨然造焉(17)。
辭畢,因進曰:“蓋聞天子之于夷狄也,其義羁縻勿絕而已(18)。
今罷三郡之士(18),通夜郎之塗,三年于茲,而功不竟(20),士卒勞倦,萬民不贍(21)。
今又接以西夷,百姓力屈,恐不能卒業(22),此亦使者之累也(23),竊為左右患之。
且夫邛、筰、西僰之與中國并也,曆年茲多,不可記已。
仁者不以德來,強者不以力并(24),意者其殆不可乎(25)!今割齊民以附夷狄(26),弊所恃以事無用(27),鄙人固陋,不識所謂。
” ①唯:通“雖”。
②業已:已經。
建:建議。
③風:通“諷”,委婉含蓄地勸告。
④因:趁機。
宣:宣示。
使指:出使西夷的旨意。
⑤德茂:德行豐厚。
六世:六代君王,即漢高祖、惠帝、高後、文帝、景帝、武帝。
⑥紛纭:盛多的樣子。
⑦湛恩:長久的恩德。
湛,通“沉”。
汪?:深廣的樣子。
⑧群生:衆生,一切生物。
澍:本義為時雨,引申為沾濕、滋潤之意。
濡:濕潤,浸漬。
⑨方外:國外。
⑩征:征讨。
(11)攘:通“讓”,退卻。
(12)被:加于其上。
此指風吹萬物。
(13)罔:通“無”。
披一靡一:随風倒下。
(14)舉:攻取。
苞滿:古部族名。
(15)結轶:車轍相旋,謂車馬往來絡繹不絕。
轶:通“轍”。
還轅:掉轉車頭往回返。
(16)耆老:古稱六十者為耆,七十者為老,此泛指年高者。
薦紳:通“搢紳”,本義為高官的服飾,即“搢笏而垂紳帶”(見《晉書·輿服志》),此指高官。
搢:插。
(17)俨然:莊嚴恭敬的樣子。
造:訪問。
焉:之,代指使者,即相如。
(18)羁縻(mí,米):束縛。
(19)罷:通“疲”。
(20)茲:此。
功:事。
竟:最後完成。
(21)贍:豐足。
(22)卒業:完成任務。
(23)累:負擔。
(24)并:合并。
(25)殆:恐怕。
(26)齊民:良好之民。
按:齊,通“?”,好。
附:增益。
(27)弊:疲困。
所恃:所依靠者,指編戶良民。
無用:指西夷之人。
使者曰:“烏謂此邪①?必若所雲②,則是蜀不變服而巴不化俗也③。
餘尚惡聞若說④。
然斯事體大⑤,固非觀者之所觏也⑥。
餘之行急,其詳不可得聞已,請為大夫粗陳其略。
“蓋世必有非常之人⑦,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後有非常之功。
非常者,固常〔人〕之所異也。
故曰非常之原⑧,黎民懼焉;及臻厥成⑨,天下晏如也⑩。
“昔者鴻水浡出(11),氾濫衍溢(12),民人登降移徙,崎岖而不安(13)。
夏後氏戚之(14),乃堙鴻水(15),決江疏河,漉沈贍災(16),東歸之于海,而天下永甯。
當斯之勤(17),豈唯民哉。
心煩于慮而身親其勞,躬胝無胈(18),膚不生一毛一。
故休烈顯乎無窮(19),聲稱浃乎于茲(20)。
①烏:何。
邪:通“耶”。
②若:如。
③變服:改變服飾的習俗。
化俗:變化風俗習慣。
④尚:通“常”。
惡:讨厭。
若:此。
⑤斯:此。
事體:事情。
⑥觏(gòu,構):遇見。
⑦非常:超越一般。
⑧原:開始。
⑨臻:至。
厥:其。
⑩晏如:猶“晏然”,安樂太平的樣子。
(11)鴻水:大水。
鴻,通“洪”。
浡(bó,博)出:大水湧一出。
(12)衍溢:漫延四散。
(13)崎岖:形容山路不平,也形容心情不安甯。
(14)夏後氏:指夏禹。
戚:憂傷。
(15)堙:堵塞。
(16)漉沈:分散深水。
漉:分。
沈:深。
贍災,使水災安定下來。
贍,通“憺”。
安。
(17)當:承受。
按《玉篇》:“當,任也。
”《字彙》:“當,承也。
”勤:苦。
(18)躬:身一體。
胝:腳掌上的厚皮。
胈:人一體上的白肉。
(19)休烈:美好的功業。
休:美。
(20)聲稱:聲望,名譽。
浃(jiā,夾):通“徹”。
“且夫賢君之踐位也①,豈特委瑣握龊②,拘文牽俗,循誦習傳③,當時取說雲爾哉④!必将崇論闳議⑤,創業垂統,為萬世規。
故馳骛乎兼容并包一皮一皮⑥,而勤思乎參天貳地⑦。
且《詩》不雲乎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⑨,莫非王臣。
’是以****之内⑩,八方之外(11),浸浔衍溢(12),懷生之物有不浸一潤于澤者,賢君恥之。
今封疆之内,冠帶之倫(13),鹹獲嘉祉(14),一靡一有阙遺矣(15)。
而夷
是,“楓”即楓樹。
檘(píng,平):同“枰”,即銀杏樹。
栌:樹名,即黃栌樹,落葉喬木。
(19)留落:石榴(高步瀛說)。
或以為是“劉杙”(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樹名。
胥馀:即椰子樹(《史記索隐》引司馬彪說)。
或釋為棕榈樹(《史記集解》引郭璞說)。
(20)仁頻:槟榔樹。
并闾:棕榈樹。
(21)欃檀:即檀樹。
(22)女貞:即冬青樹。
(23)大連抱:形容樹幹粗一大,必須數人才能合抱過來。
(24)誇:通“荂(fū,夫):花。
按《爾雅》郭璞注曰:“今江東呼華(花)為荂。
”條:枝條。
直暢:指花和枝生長得很舒展暢達。
(25)葰:通“峻”,高大。
此指果實大。
(26)攢(cuán,陽平“撺”):聚積。
(27)連卷:同“連蜷”,指樹枝相連蜷曲的樣子。
累佹:累積、重疊。
此指樹枝交叉生長,相依重疊。
(28)崔錯:繁茂交錯。
癹骫(báwěi,拔委):樹枝盤纡糾結的樣子。
(29)阬衡:形容樹木樹幹高舉橫出的樣子。
阬,通“抗”。
?砢(ěluǒ,一裸一):形容樹枝相倚相扶的樣子。
(30)扶於:《漢書·司馬相如傳》及《文選·上林賦》皆作“扶疏”。
是,即樹枝四散伸展的樣子。
(31)落英:墜一落的花朵。
英,花。
幡?(fānsǎ,帆撒):飛揚的樣子。
(32)紛容:繁茂碩一大的樣子。
蕭:草木高茂的樣子。
(33)旖旎(yǐnǐ,椅你):婀娜多姿的樣子。
從風:猶言随風。
(34)浏莅(lì,利):風吹草木所發出的凄清聲。
卉吸:風吹草木聲。
或釋為風聲迅速。
(35)金石:指鐘磐等樂器。
龠(yuè,月):樂器名,管狀,三孔。
(36)柴池:參差不齊。
茈虒(cǐzhì,此志):不齊的樣子。
(37)旋環:環繞。
(38)雜遝(tà,踏):雜亂衆多的樣子。
輯:通“集”。
(39)被山:草木遍布山野。
被,覆蓋。
緣谷:沿着山谷。
(40)循:沿着。
阪:山坡。
?:低濕之地。
(41)究:探求。
“于是玄猿素雌①,蜼玃飛鸓②,蛭蜩蠼蝚③,?胡豰蛫④,栖息乎其間;長嘯哀鳴,翩幡互經⑤,夭?枝格⑥,偃蹇杪颠⑦。
于是乎隃絕梁⑧,騰殊榛⑨,捷垂條⑩,踔稀間(11),牢落陸離(12),爛曼遠遷(13)。
“若此輩者數千百處。
嬉遊往來,宮宿館舍,庖廚不徙(14),後宮不移,百官不備。
“于是乎背秋涉冬,天子校獵(15)。
乘镂象(16),六玉虯(17),拖蜺旌(18),一靡一雲旗(19),前皮軒(20),後道遊(21);孫叔奉辔(22),衛公骖乘(23),扈從橫行(24),出乎四校之中(25)。
鼓嚴薄(26),縱獠者(27),江河為阹(28),泰山為橹(29),車騎雷起,隐天動地(30),先後陸離,離散别追(31),一婬一婬一裔裔(32),緣陵流澤(33),雲布雨施。
①玄猿:黑猴。
素雌:白色的雌猴。
②蜼(wèi,喂):一種仰鼻長尾的猿猴。
玃(jué,決):一種大猴子。
飛鸓:小飛鼠。
③蛭:一種能飛的獸。
蜩:獸名,生于西方深山,一毛一色如猴,能爬高樹。
蠼蝚:猕猴。
④?胡:一種似猴的獸。
豰:一種象狗的野獸。
蛫:一種猿類動物。
⑤翩幡:猶“翩翩”,原指鳥上下飛翔,此指猿輕捷跳躍的樣子。
互經:相互往來。
⑥夭?:猴子在樹上共同戲嬰的姿态。
枝格:通“枝(gé,格)”,即枝柯,樹枝。
⑦偃蹇:屈曲宛轉的樣子。
杪颠:樹梢頂端。
⑧隃:通“逾”,越過。
絕梁:斷橋。
⑨騰:飛躍而過。
殊榛:奇異的叢林。
按《廣雅·釋木》曰:木叢生曰榛。
”⑩捷:通“接”,接待。
(11)?踔(chuō,戳):稀間:稀枝疏條的間的空隙。
(12)牢落:形容野獸奔走散漫的樣子。
陸離:參差不齊的樣子。
(13)爛曼:散亂的樣子。
(14)宮宿:在離宮過夜。
舍館:在别館住宿。
(14)徙:遷移。
(15)背秋涉冬:從秋到冬。
校獵:先設栅欄,把野獸趕入其中,然後獵取。
(16)镂象:以象牙鑲飾的車。
(17)玉虯:傳說中的白色的無角龍。
(18)拖:曳。
蜺旌:同“霓旌”,此指五彩之旗。
(19)一靡一:通“麾”,揮動。
(20)皮軒:蒙着虎皮的車。
(21)道遊:即導遊。
古天子出外,前有道車五輛,遊車九輛,為前導。
(22)孫叔:古代善禦車者。
奉辔:手執馬缰繩駕車。
(23)衛公:衛莊公,古代善禦者。
或釋為漢武帝時的衛青。
骖乘:古代在車右陪乘的武士。
(24)扈從:即護從,侍衛天子的人。
橫行:不循正道而行。
(25)四校:指校獵時的四面栅欄。
(26)鼓:擊鼓。
嚴簿:森嚴的鹵簿。
按天子出外時,為其護衛的儀仗隊稱鹵簿。
(27)縱:放縱。
(28)阹:指行獵時遮攔禽一獸的栅欄。
(29)泰山:即大山,非東嶽泰山。
橹:望樓。
(30)隐:雷震聲。
(31)别追:分别追逐。
(32)一婬一婬一、裔裔:皆為絡繹行進的樣子。
(33)緣:沿着。
流澤:順着沼澤。
“生貔豹①,搏豺狼,手熊罴②,足野羊,蒙鹖蘇③,绔白虎④,被豳文⑤,跨野馬。
陵三嵏之危⑥,下碛曆之坻⑦;?陖赴險⑧,越壑厲水⑨。
推蜚廉⑩,弄解豸(11),格瑕蛤(12),鋋猛氏(13),罥騕褭(14),射封豕(15)。
箭不苟害(16),解脰陷腦(17);弓不虛發,應聲而倒。
于是乎乘輿彌節裴回(18),翺翔往來,睨部曲之進退,覽将率之變一态(19)。
然後浸潭促節(20),儵夐遠去(21)。
流離輕禽(22),蹴履狡獸(23)。
?白鹿,捷狡兔(24)。
轶赤電(25),遺光輝(26)。
追怪物,出宇宙。
彎繁弱(27),滿白羽(28),射遊枭(29),栎蜚虡(30)。
擇肉後發(31),先中命處。
弦矢分,藝殪仆(32)。
“然後揚節而上浮(33),陵驚風(34),曆駭飙(35)。
乘虛無(36),與神俱。
辚玄鶴(37),亂昆雞(38),遒孔鸾(39),促鵔?(40),拂鹥鳥(41),捎鳳皇(42)“捷鴛雛,掩焦明。
”(43)。
“道盡塗殚(44),回車而還。
招搖乎襄羊(45),降集乎北纮(46)。
率乎直指(47),?乎反鄉(48)。
蹷石阙(阙)[關](49),曆封巒(50),過鳷鵲(51),望露寒(52)。
下棠梨(53),息宜春(54),西馳宣曲(55),濯鹢牛首(56)。
登龍台(57),掩細柳(58)。
觀士大夫之勤略(59),鈞獠者之所得獲(60)。
徒車之所辚轹(61),乘騎之所蝚若(62),人民之所蹈躤(63)。
與其窮極倦?(64),驚憚懾伏(65),不被創刃而死者,佗佗籍籍(66),填坑滿谷,掩平彌澤(67)。
①生:活捉。
貔:猛獸名,似虎。
②手:用手擊殺。
③蒙:戴。
鹖蘇:鹖尾。
此指飾有鹖尾的帽子。
鹖是一種似雉的鳥。
蘇,尾。
④绔白虎:穿着有白虎圖案的褲子。
绔,通“袴”。
褲子。
⑤被:通“披”,穿。
豳文:《漢書·司馬相如傳》與《文選·上林賦》皆作“斑文”,指有斑文的衣服。
⑥陵:登上。
三嵏:三山并峙的山。
危:指山的最高點。
⑦碛曆:山坡不平的樣子。
坻:山坡。
⑧?:同“徑”,直往。
陖:山高而陡。
⑨厲:連衣過河。
⑩推:排擊。
蜚廉:同“飛廉”,古名,鳥身鹿頭。
(11)?弄:以手擺一布。
解豸:傳說中的獸名,似鹿,一角。
解,通“獬”。
(12)格:擊殺。
瑕蛤:猛獸名。
(13)鋋(chán,饞):鐵把小矛。
此指用矛刺殺。
猛氏:獸名,如熊而小,一毛一淺而有光澤。
(14)罥(juàn,絹):挂。
此指用繩索絆取野獸。
騕褭(yǎoniǎo,咬鳥):古把馬名。
(15)封豕:大野豬。
封,通“豐”。
(16)苟害:任意傷害。
(17)解:分解。
脰(dòu,豆):頸項。
(18)裴回:通“徘徊”。
(19)睨:注視。
部曲:指士卒的行伍。
率:通“帥”。
(20)浸潭:漸進之意。
促節:加快步伐,由緩漸疾。
(21)儵(shū,書):同“倏”,通“倏(shū,書)”,疾速、長遠之意。
敻:遠。
(22)流離:指用網捕捉禽鳥,使其困苦而無所逃。
(23)蹴(cù,促)履:踐踏。
狡:輕捷。
(24)捷:迅速獲取。
(25)轶:超越。
赤電:赤色電光。
(26)遺:遺留在後邊。
光耀:指赤電的光芒。
(27)繁弱:古代良弓名。
(28)滿:指把弓弦拉到最大限度。
白羽:指箭而言。
(29)枭:枭羊,即狒狒。
(30)栎:通“?(qiào,竅)”,從旁擊打。
蜚虡:傳說中的神獸名。
(31)擇肉後發:先選擇肉肥的鳥獸,然後發箭必中。
(32)藝:射的,即今之箭靶。
殪(yì,義):一箭射死。
仆:向前倒地。
(33)揚節:舉起旌節。
或釋“節”為鞭。
(34)陵:乘。
驚風:疾風。
(35)曆:經。
駭飙:狂風。
虛無:指天空。
(37)玄鶴:黑鶴。
(38)昆雞:即鹍雞。
(39)遒:迫近。
此指迫近而捕捉。
孔鸾:孔雀、鸾鳥。
(40)促:義同“遒”,近。
(41)拂:擊。
鹥(yī,衣):鳥名,鳳屬。
(42)捎:通“箾(shòu,朔)”,以竹竿擊打。
(43)焦明:鳳凰類的鳥名。
(44)塗:同“途”。
殚:盡。
(45)招搖:逍遙。
襄羊:即“徜徉”,自一由往來的樣子。
(46)降集:停留之意。
北纮(hóng,洪):北方。
此指上林苑中的極北之地。
(47)率乎:一直前行的樣子。
直指:一直往前。
(48)?(ǎn,俺):通“奄”,忽然。
按《方言》:“奄,遽也。
”反:同“返”。
鄉:帝鄉。
(49)蹷:踏上。
石關:漢武帝所建的觀名。
(50)曆:經過。
封巒:漢武帝所建觀名。
(51)過:路過。
?(zhī,支)鵲:漢武帝所建樓觀名。
(52)露寒:漢武帝所建樓觀名。
此與前三觀皆建于甘泉宮外。
(53)棠梨:宮名,在甘泉宮東南三十裡處。
(54)宜春:宮名,在陝西杜縣東。
(55)宣曲:宮名,在昆明池西。
或疑為地名。
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封國國名有“宣曲”,又卷一百二十九貨殖列傳有“宣曲任氏”傳。
即為宮,亦當因地而名。
(56)濯:通櫂(zhào,照),船漿。
此指劃船。
鹢(yì,義):鳥名。
此指船頭畫着鹢的船。
牛首:池名,上林十池之一,在上林苑西邊。
殆以牛首山而名。
(57)龍台:樓觀名,在陝西戶縣,靠近渭水。
(58)掩:息。
細柳:樓觀名,在長安縣西南,昆明池的南面。
(59)勤略:辛勤與收獲。
或釋“略”為智略。
(60)鈞:平均,此指平均分配。
或釋為“診”之錯字,視也。
(61)徒:卒徒。
辚轹:踐踏輾軋。
(62)蹂若:踐踏。
(63)蹈躤:或作“蹈躤”,同“蹈踖(jí,積)”,踐踏。
(64)窮極:走投無路。
倦?:疲憊。
(65)驚憚:驚恐。
(66)佗佗籍籍:形容禽一獸一屍一體交錯縱橫的樣子。
(67)掩:覆蓋。
平:平原。
彌:滿。
澤:沼澤。
“于是乎遊戲懈怠,置酒乎昊天之台①,張樂乎轇?之宇②;撞千石之鐘,立萬石之钜③;建翠華之旗,樹靈鼍之鼓。
奏陶唐氏之舞④,聽葛天氏之歌⑤。
千人唱,萬人和。
山陵為之震動,川谷為之蕩波。
巴俞宋蔡⑥,淮南于遮⑦,文成颠歌⑧。
族舉遞奏⑨,金鼓疊起,铿鎗铛?⑩,洞心駭耳(11)。
荊、吳、鄭、衛之一聲,《韶》、《濩》、《武》、《象》之樂(12),陰一婬一案衍之音(13),鄢郢缤紛(14),《激楚》結風(15),俳優侏儒(16),猶鞮之倡(17),所以娛耳目而樂心意者,麗一靡一爛漫于前(18),一靡一曼美色于後(15)。
若夫青琴宓妃之徒(20),絕殊離俗,姣冶娴都(21)。
靓妝刻饬(22),便嬛綽約(23),柔桡嬛嬛(24),娬媚姌嫋(25);抴獨繭之褕袘(26),眇閻易戌削(27),媥姺徶?(28),與世殊服;芬香漚郁(29),酷烈淑郁(30);皓齒粲爛,宜笑的?(31);長眉連娟(32),微睇綿藐(33);色授魂與(34),心愉于側。
①昊天之台:高台名。
②張樂:猶言奏樂。
轇?:廣闊遼遠的樣子。
宇:寰宇。
③石:重量單位,一百二十斤為一石。
钜:《文選·上林賦》、《漢書·司馬相如傳》作“虡”,挂鐘的木架。
④陶唐氏:即堯。
相傳堯初居于陶,後封于唐,故稱其為陶唐氏。
⑤葛天氏:傳說中的遠古帝王。
《
本文的“葛天氏之歌”即指“葛天氏之樂”。
⑥巴俞:舞名。
宋、蔡:古國名,此指宋、蔡的音樂。
⑦淮南:國名,此指該國的音樂。
于遮:曲名。
⑧文成:縣名,其地之人善歌。
颠:同“滇”,指今之雲南,此指該地之歌曲。
⑨族舉:衆樂同時演奏。
族,聚集的意思。
遞奏:輪番演奏。
⑩铛?:鼓聲。
?洞心:猶言“徹心”,心靈受到震動。
駭耳:震耳。
?韶:舜樂。
濩:湯樂。
武:周武王之樂。
象:周公之樂。
以上之樂皆為所謂廟堂之樂,與前言荊吳鄭衛的民間音樂不同。
(13)陰一婬一案衍:****放縱。
一婬一,放濫。
衍,溢。
(14)鄢、郢:皆楚國地名,此指二地的樂舞。
缤紛:舞姿飄逸的樣子。
(15)激楚:楚國舞樂名,其聲高一亢激越。
結風:形容歌舞激昂急切,可以掀起回風。
(16)俳優:雜戲演員。
侏儒:身材矮小的雜技藝人。
(17)狄鞮:西方的種族名,即西戎。
倡:通“娼”,古代樂一妓一。
(18)麗一靡一爛漫:形容音樂之一聲美妙動聽。
(18)一靡一曼:形容女子的皮膚細一嫩潤澤。
(20)青琴、宓妃:皆古代神女名。
(21)絕殊:與衆絕然不同。
姣冶:美麗。
娴都:高雅美麗。
(22)靓妝:以白粉墨黛妝飾容貌。
刻饬:同“刻飾”,用膠刷鬓發,使其整齊熨貼。
(23)便嬛(piánxuān,骈宣):形容女子姿态輕一盈美妙的樣子。
綽約:形容女子體态柔優美麗的樣子。
(24)柔桡:女子身材苗條柔一弱的樣子。
嬛嬛:當依《漢書·司馬相如傳》作“嬽嬽”,即“娟娟”,形容女子身材美好。
(25)娬媚:同“妩媚”。
姌嫋(rǎnniǎo,冉鳥):形容女子體态輕一盈細弱。
(26)抴(yè,夜):拖。
獨繭:指一個繭所一抽一出的絲,形容色澤純正。
褕:罩在外邊的直襟單衣。
袘(yi,義):衣袖。
(27)眇:細微的樣子。
閻易:衣服長大的樣子。
(28)媥姺(piānxiān,偏先):輕一盈飄舞的樣子。
徶?(biéxiè,别謝):衣服飄動的樣子。
(29)漚郁:香氣濃郁。
(30)淑郁:香氣清美濃厚。
(31)宜笑:即“?笑”,露齒微笑。
的?(dìlì,地利):明亮的樣子。
(32)連娟:眉一毛一彎曲細長的樣子。
(33)睇:斜視。
綿藐:遠視的樣子。
(34)色授:指女子向别人顯露其表情和眼神。
魂與:心靈與人相接觸。
“于是酒中樂酣①,天子芒然而思②,似若有亡。
曰:‘嗟乎,此泰奢侈③!朕以覽聽餘間④,無事棄日⑤,順天道以殺伐,時休息于此⑥,恐後世一靡一麗⑦,遂往而不反⑧,非所以為繼嗣創業垂統也。
’于是乃解酒罷獵⑨,而命有司曰:‘地可以墾辟,悉為農郊⑩,以贍萌隸(11);隤牆填塹(12),使山澤之民得至焉(13)。
實陂池而勿禁(14),虛宮觀而勿仞(15)。
發倉廪以振貧窮,補不足,恤鳏寡,存孤獨。
出德号(16),省刑罰,改制度,易服色(17),更正朔(18)與天下為始。
’ ①酒中:飲酒至半酣狀态。
②芒然:怅惘。
③泰:通“太”。
④覽聽:指處理政事。
餘間:閑暇。
⑤棄日:虛度時光。
⑥此:指上林苑。
⑦一靡一麗:奢侈。
⑧遂往:沿着奢侈之路走去。
遂,循,沿。
反,同“返”。
⑨解酒:撤除酒樂。
⑩悉:全。
農郊:郊外的農田。
(11)贍:供養。
萌隸:通“氓隸”,指平民百姓。
(12)隤(tuí,頹)牆:同“頹牆”,推倒圍牆。
塹:壕溝。
(13)山澤之人:猶言鄉野之民。
焉:于此(指上林苑)。
(14)實:滿。
(15)勿仞:不住不用,令其廢棄。
仞,滿。
(16)德号:有恩德的号令。
(17)易:改變。
服色:古代每個王朝所規定的宮室車馬祭牲等的顔色。
(18)更:改。
正朔:指曆法。
按:“正”指歲首的正月。
“朔”指每月初一。
“于是曆吉日以齊戒①,襲朝衣②,乘法駕③,建華旗,鳴玉鸾,遊乎《六藝》之囿④,骛乎仁義之塗⑤,覽觀《春秋》之林,射《貍首》⑥,兼《驺虞》⑦,弋玄鶴,建幹戚,載雲⑧,掩群《雅》⑨,悲《伐檀》,樂《樂胥》⑩,修容乎《禮》園(11),翺翔乎《書》圃,述《易》道,放怪獸,登明堂(12),坐清廟(13),恣群臣,奏得失,四海之内,一靡一不受獲。
于斯之時,天下大說,向風而聽,随流而化,喟然興道而遷義(14),刑錯而不用(15)。
德隆乎三皇(16),功羨于五帝(17)。
若此,故獵乃可喜也。
①曆:選擇。
齊(zhāi,齋)戒:《漢書·司馬相如傳》、《文選》皆作“齋戒”。
古人行祭祀之前,為表示虔敬之意,則沐浴包衣,不食葷,不喝酒,稱為齋戒。
②襲:穿。
朝服:君臣朝會時穿的禮服。
③法駕:指天子的車駕。
④六藝: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囿:苑囿。
此指書的園地。
⑤骛:奔馳。
⑥《貍首》:古佚詩篇名。
天子行射禮時,奏《貍首》樂章以為節。
此與下句實寫天子講求禮法。
⑦兼:連帶。
《驺虞》:《詩經·召南》中的詩篇名。
天子行射禮時演奏此樂章。
⑧雲(hǎn,罕):本是張設于雲天的捕鳥之網,此處指天子出行時所執的一種旗幟。
⑨掩:掩捕。
群《雅》:指《詩經》中《大雅》與《小雅》諸詩。
這句當是喻君廣求賢才。
⑩《樂胥》:指《詩經·小雅·桑扈》,其詩中有“君子樂胥,受天之祜”的詩句。
漢代鄭玄釋“胥”為“有才智之名”,“王者樂臣下有才智,知文章,則賢人在位,庶官不曠,政和而民安”(見《一毛一詩傳箋》)。
(11)修容:修飾容儀。
《禮》園:遵行古禮的園地,此句言以《禮》行一事,不越規矩。
(12)明堂:古代天子接見諸侯、宣明政教、舉行各種大典的地方。
(13)清廟:宗廟。
(14)喟然:《漢書·司馬相如傳》作“芔然”,是。
芔通“歘”,“歘然”猶“勃然”。
(15)錯:放置不同。
(16)隆:高。
三皇:傳說中的上古部落酋長,具體所指不一,一般指伏羲、神農、黃帝。
(17)羨:超越。
五帝:傳說中的五位上古帝王,具體所指不一,一說即伏羲、神農、黃帝、堯、舜。
“若夫終日暴露馳騁,勞神苦形,罷車馬之用,抏士卒之一精一①,費府庫之财,而無德厚之恩,務在獨樂,不顧衆庶②,忘國家之政,而貪雉兔之獲,則仁者不由也。
從此觀之,齊、楚之事,豈不哀哉!地方不過千裡,而囿居九百,是草木不得墾辟,而民無所食也。
夫以諸侯之細,而樂萬乘之所侈,仆恐怕百姓之被其尤也③。
” 于是二子愀然改容④,超若自失⑤,逡巡避席曰:“鄙人固陋,不知忌諱,乃今日見教,謹聞命矣。
” 賦奏,天子以為郎。
無是公言天子上林廣大,山谷水泉萬物,及子虛言楚雲夢所有甚衆,侈一靡一過其實,且非義理所尚,故删取其要,歸正道而論之。
①罷:通“疲”。
抏:損耗。
一精一:一精一力。
②衆庶:廣大的老百姓。
③被:遭受。
尤:通“訧”,過錯,此指禍害。
④愀然:臉色變動的樣子。
⑤超若:猶“超然”,惆怅失意的樣子。
相如為郎數歲,會唐蒙使略通夜郎西僰中①,發巴蜀吏卒千人,郡又多為發轉漕萬餘人②,用興法誅其渠師③,巴蜀民大驚恐。
上聞之,乃使相如責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④。
檄曰⑤: 告巴蜀太守:蠻夷自擅不讨之日久矣⑥,時侵犯邊境,勞士大夫。
陛下即位⑦,存撫天下⑧,輯安中國⑨。
然後興師出兵,北征匈奴,單于怖駭,交臂受事⑩,诎膝請和(11)。
康居西域(12),重譯請朝(13),稽首來享(14)。
移師東指,閩越相誅(15)。
右吊番禺(16),太子入朝。
南夷之君,西僰之長,常效貢職(17),不敢怠堕,延頸舉踵,喁喁然皆争歸義(18),欲為臣妾,道裡遼遠,山川阻深,不能自緻(19),夫不順者已誅,而為善者未賞,故遣中郎将往賓之(20),發巴蜀士民各五百人,以奉币帛,衛使者不然(21),一靡一有兵革之事,戰鬥之患。
今聞其乃發軍興制,驚懼子弟,憂患長老。
郡又擅為轉粟運輸,皆非陛下之意也。
當行者或亡逃自賊殺(22),亦非人臣之節也。
①會:正逢。
唐蒙:漢武帝時的番陽令,曾上書開通夜郎,并被任命郎中将,于建元六年(前135),前往夜郎,使夜郎侯多同歸漢,其地改設犍為郡,辟道二千餘裡。
略:經略。
通:開通。
夜郎:古代國名。
僰(bó,薄):古代部族名。
②發:征發。
轉:車運糧食曰轉。
漕:水運糧食曰漕。
③用興法:《漢書·司馬相如傳》作“用軍興法”,即戰時的法令制度。
渠帥:大帥。
④喻:通“谕”,曉谕。
非上意:并非皇上的本意。
⑤檄:古代的一種文體。
⑥蠻夷:古代中夏人對四方少數民族的通稱。
自擅:自專其事,自作主張,不服朝廷之命。
讨:征伐。
⑦陛下:指漢武帝。
⑧存撫:慰問、安一撫。
⑨輯安:和睦安定。
⑩交臂受事:猶言拱手稱臣。
(11)诎:通“屈”。
(12)康居:古代西域國名。
在漢宣帝、漢元帝時始與中國交往,司馬相如寫此《喻巴蜀檄》時,康居尚未來朝中國,言其來朝,乃誇大其詞,以張聲威。
(13)重譯:言西域諸國來漢朝,需穿越許多國家,要輾轉翻譯,方能通話相交往。
(14)來享:前來向漢朝進貢。
(15)閩越:我國古代東南地區的種族名,也是戰國後期的國名。
漢高祖五年(前190),封驺無諸為閩越王,自此以後九十二年間,三代相傳,六王執政,其中無諸長子襲位不久被其弟甲所殺,甲又被弟郢所殺,郢被弟餘善所殺,内部鬥争激烈,殘殺相仍,故曰“閩越相誅”。
但這些誅殺背後,都有漢王朝與閩越間的政治背景,如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閩越王乘南越王趙佗去世之機,發兵相攻。
武帝應南越王胡之請,派王恢與韓安國夾擊閩越,閩越王郢之弟餘善乘機殺郢降漢,故曰“移師東指、閩越相誅。
”詳見卷一百一十四《東越列傳》,參見一百一十三《南越列傳》。
(16)吊:至。
番禺:古地名,為南越的都城,故這裡的番禺就是南越的代稱。
據卷一百一十三《南越列傳》記載,閩越襲擊南越被漢王朝阻止後,漢王朝派莊助谕意南越王胡,胡派太子嬰齊至長安“入宿衛”。
這裡的“太子入朝”當指此事。
(17)效:呈獻。
貢職:當貢獻的賦稅。
(18)喁(yóng,陽平“擁”)喁:衆人景仰歸向的樣子。
歸義:附歸于仁義者、即歸附漢王朝。
(19)自緻:親自表示其心意。
(20)中郎将:此指唐蒙。
賓之:以禮相待,使其安然歸附。
(21)衛使者:保護唐蒙。
不然:猶“不虞”。
意外的事情。
(22)當行者:指應當被征發的人。
或:有的人。
自賊殺:自相殘殺。
夫邊郡之士,聞烽舉燧燔①,皆攝弓而馳②,荷兵而走③,流汗相屬④,唯恐居後;觸白刃,冒流矢,義不反顧,計不旋踵⑤,人懷怒心,如報私仇。
彼豈樂死惡生,非編列之民⑥,而與巴蜀異主哉?計深慮遠,急國家之難,而樂盡人臣之道也。
故有剖符之封⑦,析珪而爵⑧,位為通侯⑨,居列東第⑩。
終則遺顯号于後世,傳土地于子孫,行一事甚忠敬,居位甚安佚(11),名聲施于無窮(12),功烈著而不滅。
是以賢人君子,肝腦塗中原,膏液潤野草而不辭也。
今奉币役至南夷(13),即自賊殺,或亡逃抵誅(14),身死無名,谥為至愚,恥及父母,為天下笑。
人的度量相越(15),豈不遠哉!然此非獨行者之罪也,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謹也,寡廉鮮恥,而俗不長厚也(16)。
其被刑戮(17),不亦宜乎! 陛下患使者有司之若彼,悼不肖愚民之如此(18),故遣信使曉喻百姓以發卒之事(19),因數之以不忠死亡之罪(20),讓三老孝弟以不教誨之過(21)。
方今田時,重煩百姓(22),已親見近縣,恐遠所谿谷山澤之民不遍聞,檄到,亟下縣道(23),使鹹知陛下之意,唯毋忽也(24)。
①烽舉燧(suì,歲)燔(fán,凡):烽煙點燃起來。
烽燧為古代邊防的警報設備,邊塞遇到敵人侵擾,則在高台上燒柴以示警,夜晚點燃的火稱“燧”,白天稱“烽”。
《索引》引韋昭曰:“烽,東草置之長木之端,如絜臯,見緻則燒舉之。
燧者,積薪,有難則焚之。
烽主晝,燧主夜。
”從敦煌等地古烽火台遺地所發現的實物,可證韋說是。
②攝弓:張弓待射。
③荷兵:扛着兵器。
走:奔跑。
此指沖向戰場。
④屬:連。
⑤旋踵:旋轉腳跟,意謂向後逃跑。
⑥編列之民:名字編入戶籍之民。
⑦剖符之封:指重大的封賞。
符本是信物,一剖為二。
古代分封功臣,朝廷與被封者各執其半,以為憑證。
⑧析珪:即“析圭”,分頒玉珪,賞賜爵位(見王先謙《漢書補注》)。
按:圭本是古代長條玉器名,諸侯所執,當做守邑的信物。
⑨通侯:即列侯,漢代爵位之一。
⑩東第:即甲第,最好的住宅。
因在京城之東,故曰東第。
(11)佚:通“逸”。
(12)施(yì,義):延續,傳續。
(13)役:徭役。
(14)抵:至于。
(15)越:遠離。
(16)長厚:淳厚。
(17)被:遭。
(18)悼:哀傷。
遣:派。
信使:使者。
按:古代也稱使者為信。
(20)因:趁機。
數(shǔ,蜀):數落,指責。
(21)讓:責備。
三老:古代鄉間負責教化的長官。
孝弟:古代鄉間負責教化的官員。
(22)重煩:一再煩擾。
(23)亟:急。
道:居有蠻夷的縣稱道。
(24)忽:忘。
相如還報。
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發巴、蜀、廣漢卒,作者數萬人①,治道二歲,道不成,,士卒多物故②,費以巨萬計③。
蜀民及漢用事者多言其不便④。
是時邛、筰之君長聞南夷與漢通⑤,得賞賜多,多欲願為内臣妾⑥,請吏⑦,比南夷。
天子問相如,相如曰:“邛、筰、冉、駹者近蜀⑧,道亦易通,秦時嘗通為郡縣,至漢興而罷。
今誠複通,為置郡縣,愈于南夷。
”天子以為然,乃拜相如為中郎将,建節往使⑨。
副使王然于、壺充國、呂越人馳四乘之傳⑩,因巴蜀吏币物以賂西夷。
至蜀,蜀太守以下郊迎,縣令負一弩一矢先驅,蜀人以為一寵一。
于是卓王孫、臨邛諸公皆因門下獻牛酒以交一歡。
卓王孫喟然而歎,自以得使女尚司馬長卿晚(11),而厚分與其女财,與男等同。
司馬長卿便略定西夷。
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請為内臣(12)。
除邊關,關益斥(13),西至沫、若水,南至牂柯為徼(14),通零關道(15),橋孫水以通邛、都(16)。
還報天子,天子大說。
①作者:參加勞動的人。
②物故:死亡。
③巨萬:萬萬,即一億。
④用事者:當權者,實指公孫弘。
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傳》記載公孫弘向漢武帝陳說通西南夷“不便”之事。
⑤邛:古代部族名、國名。
筰:古代部族名、國名。
通:交往。
⑥内:國内,指漢朝。
⑦請吏:由漢朝派官吏管轄。
⑧冉、駹:皆古代部族名、國名。
⑨建節:猶言“立節”。
節:符節,古代使者的信物。
(11)傳:傳車,古代驿站的專車。
(11)尚:配。
(12)斯榆:一作“斯臾”,或作“斯都”,小一柄一名。
(13)斥:拓廣。
(14)沫:河名,即今四川境内的大渡河。
若水:即今雅砻江。
牂柯:河水名,即今貴州境内的北盤江或說為今之都江、烏江、濛江等)。
徼:邊塞、邊界。
(15)零關:即“靈關”,在今四川峨邊縣南。
(16)孫水:若水的支流,即今之安甯河。
都:《漢書·司馬相如傳》作“筰”,是。
相如使時,蜀長老多言通西南夷不為用,唯大臣亦以為然①。
相如欲谏,業已建之②,不敢,乃著書,籍以蜀父老為辭,而已诘難之,以風天子③,且因宣其使指④,令百姓知天子之意。
其辭曰: 漢興七十有八載,德茂存乎六世⑤,威武紛纭⑥,湛恩汪?⑦,群生澍濡⑧,洋溢乎方外⑨。
于是乃命使西征⑩,随流而攘(11),風之所被(12),罔不披一靡一(13)。
因朝冉從駹,定筰存邛,略斯榆,舉苞滿(14),結轶還轅(15),東鄉将報,至于蜀都。
耆老大夫薦紳先生之徒二十有七人(16),俨然造焉(17)。
辭畢,因進曰:“蓋聞天子之于夷狄也,其義羁縻勿絕而已(18)。
今罷三郡之士(18),通夜郎之塗,三年于茲,而功不竟(20),士卒勞倦,萬民不贍(21)。
今又接以西夷,百姓力屈,恐不能卒業(22),此亦使者之累也(23),竊為左右患之。
且夫邛、筰、西僰之與中國并也,曆年茲多,不可記已。
仁者不以德來,強者不以力并(24),意者其殆不可乎(25)!今割齊民以附夷狄(26),弊所恃以事無用(27),鄙人固陋,不識所謂。
” ①唯:通“雖”。
②業已:已經。
建:建議。
③風:通“諷”,委婉含蓄地勸告。
④因:趁機。
宣:宣示。
使指:出使西夷的旨意。
⑤德茂:德行豐厚。
六世:六代君王,即漢高祖、惠帝、高後、文帝、景帝、武帝。
⑥紛纭:盛多的樣子。
⑦湛恩:長久的恩德。
湛,通“沉”。
汪?:深廣的樣子。
⑧群生:衆生,一切生物。
澍:本義為時雨,引申為沾濕、滋潤之意。
濡:濕潤,浸漬。
⑨方外:國外。
⑩征:征讨。
(11)攘:通“讓”,退卻。
(12)被:加于其上。
此指風吹萬物。
(13)罔:通“無”。
披一靡一:随風倒下。
(14)舉:攻取。
苞滿:古部族名。
(15)結轶:車轍相旋,謂車馬往來絡繹不絕。
轶:通“轍”。
還轅:掉轉車頭往回返。
(16)耆老:古稱六十者為耆,七十者為老,此泛指年高者。
薦紳:通“搢紳”,本義為高官的服飾,即“搢笏而垂紳帶”(見《
搢:插。
(17)俨然:莊嚴恭敬的樣子。
造:訪問。
焉:之,代指使者,即相如。
(18)羁縻(mí,米):束縛。
(19)罷:通“疲”。
(20)茲:此。
功:事。
竟:最後完成。
(21)贍:豐足。
(22)卒業:完成任務。
(23)累:負擔。
(24)并:合并。
(25)殆:恐怕。
(26)齊民:良好之民。
按:齊,通“?”,好。
附:增益。
(27)弊:疲困。
所恃:所依靠者,指編戶良民。
無用:指西夷之人。
使者曰:“烏謂此邪①?必若所雲②,則是蜀不變服而巴不化俗也③。
餘尚惡聞若說④。
然斯事體大⑤,固非觀者之所觏也⑥。
餘之行急,其詳不可得聞已,請為大夫粗陳其略。
“蓋世必有非常之人⑦,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後有非常之功。
非常者,固常〔人〕之所異也。
故曰非常之原⑧,黎民懼焉;及臻厥成⑨,天下晏如也⑩。
“昔者鴻水浡出(11),氾濫衍溢(12),民人登降移徙,崎岖而不安(13)。
夏後氏戚之(14),乃堙鴻水(15),決江疏河,漉沈贍災(16),東歸之于海,而天下永甯。
當斯之勤(17),豈唯民哉。
心煩于慮而身親其勞,躬胝無胈(18),膚不生一毛一。
故休烈顯乎無窮(19),聲稱浃乎于茲(20)。
①烏:何。
邪:通“耶”。
②若:如。
③變服:改變服飾的習俗。
化俗:變化風俗習慣。
④尚:通“常”。
惡:讨厭。
若:此。
⑤斯:此。
事體:事情。
⑥觏(gòu,構):遇見。
⑦非常:超越一般。
⑧原:開始。
⑨臻:至。
厥:其。
⑩晏如:猶“晏然”,安樂太平的樣子。
(11)鴻水:大水。
鴻,通“洪”。
浡(bó,博)出:大水湧一出。
(12)衍溢:漫延四散。
(13)崎岖:形容山路不平,也形容心情不安甯。
(14)夏後氏:指夏禹。
戚:憂傷。
(15)堙:堵塞。
(16)漉沈:分散深水。
漉:分。
沈:深。
贍災,使水災安定下來。
贍,通“憺”。
安。
(17)當:承受。
按《玉篇》:“當,任也。
”《字彙》:“當,承也。
”勤:苦。
(18)躬:身一體。
胝:腳掌上的厚皮。
胈:人一體上的白肉。
(19)休烈:美好的功業。
休:美。
(20)聲稱:聲望,名譽。
浃(jiā,夾):通“徹”。
“且夫賢君之踐位也①,豈特委瑣握龊②,拘文牽俗,循誦習傳③,當時取說雲爾哉④!必将崇論闳議⑤,創業垂統,為萬世規。
故馳骛乎兼容并包一皮一皮⑥,而勤思乎參天貳地⑦。
且《詩》不雲乎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⑨,莫非王臣。
’是以****之内⑩,八方之外(11),浸浔衍溢(12),懷生之物有不浸一潤于澤者,賢君恥之。
今封疆之内,冠帶之倫(13),鹹獲嘉祉(14),一靡一有阙遺矣(15)。
而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