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夷列傳第五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于縣令的官。
(19)終:最終。
(20)指:通向。
(21)相如:指司馬相如。
他在武帝時曾出使西南夷,對開發西南邊疆有很大勝貢獻。
如:如同。
(22)四郡:指巴郡、蜀郡、廣漢、漢中。
戍:戍邊士卒。
轉:指運輸物資之人。
饷:指軍糧。
(23)罷:通“疲”。
離:通“罹”,遭受。
(24)數:屢次。
(25)興擊:發動攻擊。
(26)便:利。
(27)是時:此時。
據:憑借。
河:黃河。
逐胡:驅逐匈奴。
(28)因:乘機。
且:暫時。
事:從事。
(29)稍:逐漸。
葆:通“保”。
就:成就。
及元狩元年①,博望侯張骞使大夏來②,言居大夏時見蜀布③、邛竹杖,使問所從來④,曰:“從東南身毒國⑤,可數千裡,得蜀賈人市⑥”。
或聞邛西可二千裡有身毒國。
骞因盛言大夏在漢西南,慕中國,患匈奴隔其道⑦,誠通蜀⑧,身毒國,道便近,有利無害。
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呂越人等,使間出西夷西⑨,指求身毒國⑩。
至滇,滇王嘗羌乃留,為求道西十餘輩(11)。
歲餘,皆閉昆明(12),莫能通身毒國。
滇王與漢使者言曰:“漢孰與我大(13)?”及夜郎侯亦然(14)。
以道不通故,各自以為一州主,不知漢廣大。
使者還,因盛言滇大國,足是親附(15)。
天子注意焉(16)。
①元狩:漢武帝第四個年号(前122-前117)。
②使:出使。
大夏:西域國名。
來:回來。
③居:呆在。
④使問:派人詢問。
所從來:從何地弄來。
⑤身毒國:古代國名。
或譯作“天竺”、“天毒”、“乾毒”等。
⑥市:買。
⑦隔:阻隔。
⑧誠:若。
⑨間:走小路,捷徑。
⑩指:通“旨”,意旨。
求:找到。
(11)為求道西:為他們尋找西去的道路。
十餘輩:指滇國派出找尋西去之路的十多批人。
(12)閉:阻塞。
(13)孰與:與……比,哪一個……。
(14)然:如此。
(15)足事親附:值得讓他們親近歸附漢朝。
(16)注意焉:專注留意這件事。
焉,兼詞,相當于“于是(此)”。
及至南越反①,上使馳義侯因犍為發南夷兵②。
且蘭君恐遠行③,旁國虜其老弱④,乃與其衆反,殺使者及犍為太守。
漢乃發巴蜀罪人嘗擊南越者八校尉擊破之⑤。
會越已破⑥,漢八校尉不下⑦,即引兵還⑧,行誅頭蘭⑨。
頭蘭,常隔滇道者也。
已平頭蘭,遂平南夷為牂柯郡。
夜郎侯始倚南越,南越已滅,會還誅反者,夜郎遂入朝。
上以為夜郎王⑩。
南越破後,及漢誅且蘭、邛君,并殺筰侯,冉、駹皆振恐,請臣置吏。
乃以邛都為越巂郡,筰都為沈犁郡,冉、駹為汶山郡,廣漢西白馬為武都郡。
①南越反:漢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南越丞相呂嘉叛亂,後被平定,南越亡國。
見卷一百一十三《南越列傳》。
②上:指漢武帝。
因:憑借。
③且蘭君:且蘭國的長帥。
④旁國:附近國家。
虜:俘虜。
⑤罪人:指被赦免罪過而充當軍人的人。
嘗:當依《漢書》作“當”,本當。
⑥會:恰巧,正趕上。
⑦不下:沒有沿牂柯江南下擊南越。
⑧引兵:領兵。
⑨行誅:在行軍中誅滅。
頭蘭:古國名。
⑩上:指漢天子。
上使王然于以越破及誅南夷兵威風喻滇王入朝①。
滇王者,其衆數萬人,其旁東北有勞、一靡一莫②,皆同姓相扶,未肯聽。
勞、一靡一莫數侵犯使者吏卒③。
元封二年④,天子發巴蜀兵擊滅勞、一靡一莫,以兵臨滇。
滇王始首善⑤。
以故弗誅。
滇王離難西南夷,舉國降⑥,請置吏入朝。
于是以為益州郡,賜滇王王印,複長其民⑦。
越破:南越被滅亡。
風喻:委婉勸告。
風,通“諷”。
用含蓄的話暗示或勸告。
②勞、一靡一莫:均古國名。
③數:屢次。
④元封:漢武帝第六個年号(前110-前105)。
⑤首善:開始有善意。
⑥滇王離難西南夷:《漢書·西南夷傳》作“滇王離西夷”此句中“難”與“南”當是衍文。
“滇王離西夷”言滇王離開西夷,向東奉侍漢朝。
舉國:全國。
⑦複:又。
長:做一國之長。
此言統領其民。
西南夷君長以百數,獨夜郎、滇受王印。
滇小邑,最一寵一焉。
太史公曰:“楚之先豈有天祿哉①?在周為文王師②,封楚③。
及周之衰,地稱五千裡④。
秦滅諸侯,唯楚苗裔尚有滇王。
漢誅西南夷,國多滅矣,唯滇複為一寵一王⑤。
然南夷之端⑥,見枸醬番禺⑦,大夏杖邛竹⑧。
西夷後揃⑨,剽分二方⑩,卒為七郡(11)。
①先:祖先。
豈:難道。
天祿:上天所賜的俸祿。
②卷四十《楚世家》記載,楚先人“鬻熊子事文王”。
其後楚武王熊通曾說:“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
”③封楚:受封于楚。
卷四十《楚世家》記載:楚先人“熊繹當周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于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陽。
”④地:國土。
⑤一寵一王:受一寵一愛一的王。
⑥端:開始。
⑦見枸醬番禺:即在番禺見到枸醬。
⑧杖邛竹:即邛竹杖。
⑨揃(jiǎn,剪):分割。
⑩剽:分開。
二方:兩個方面。
(11)卒:終于。
(19)終:最終。
(20)指:通向。
(21)相如:指司馬相如。
他在武帝時曾出使西南夷,對開發西南邊疆有很大勝貢獻。
如:如同。
(22)四郡:指巴郡、蜀郡、廣漢、漢中。
戍:戍邊士卒。
轉:指運輸物資之人。
饷:指軍糧。
(23)罷:通“疲”。
離:通“罹”,遭受。
(24)數:屢次。
(25)興擊:發動攻擊。
(26)便:利。
(27)是時:此時。
據:憑借。
河:黃河。
逐胡:驅逐匈奴。
(28)因:乘機。
且:暫時。
事:從事。
(29)稍:逐漸。
葆:通“保”。
就:成就。
及元狩元年①,博望侯張骞使大夏來②,言居大夏時見蜀布③、邛竹杖,使問所從來④,曰:“從東南身毒國⑤,可數千裡,得蜀賈人市⑥”。
或聞邛西可二千裡有身毒國。
骞因盛言大夏在漢西南,慕中國,患匈奴隔其道⑦,誠通蜀⑧,身毒國,道便近,有利無害。
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呂越人等,使間出西夷西⑨,指求身毒國⑩。
至滇,滇王嘗羌乃留,為求道西十餘輩(11)。
歲餘,皆閉昆明(12),莫能通身毒國。
滇王與漢使者言曰:“漢孰與我大(13)?”及夜郎侯亦然(14)。
以道不通故,各自以為一州主,不知漢廣大。
使者還,因盛言滇大國,足是親附(15)。
天子注意焉(16)。
①元狩:漢武帝第四個年号(前122-前117)。
②使:出使。
大夏:西域國名。
來:回來。
③居:呆在。
④使問:派人詢問。
所從來:從何地弄來。
⑤身毒國:古代國名。
或譯作“天竺”、“天毒”、“乾毒”等。
⑥市:買。
⑦隔:阻隔。
⑧誠:若。
⑨間:走小路,捷徑。
⑩指:通“旨”,意旨。
求:找到。
(11)為求道西:為他們尋找西去的道路。
十餘輩:指滇國派出找尋西去之路的十多批人。
(12)閉:阻塞。
(13)孰與:與……比,哪一個……。
(14)然:如此。
(15)足事親附:值得讓他們親近歸附漢朝。
(16)注意焉:專注留意這件事。
焉,兼詞,相當于“于是(此)”。
及至南越反①,上使馳義侯因犍為發南夷兵②。
且蘭君恐遠行③,旁國虜其老弱④,乃與其衆反,殺使者及犍為太守。
漢乃發巴蜀罪人嘗擊南越者八校尉擊破之⑤。
會越已破⑥,漢八校尉不下⑦,即引兵還⑧,行誅頭蘭⑨。
頭蘭,常隔滇道者也。
已平頭蘭,遂平南夷為牂柯郡。
夜郎侯始倚南越,南越已滅,會還誅反者,夜郎遂入朝。
上以為夜郎王⑩。
南越破後,及漢誅且蘭、邛君,并殺筰侯,冉、駹皆振恐,請臣置吏。
乃以邛都為越巂郡,筰都為沈犁郡,冉、駹為汶山郡,廣漢西白馬為武都郡。
①南越反:漢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南越丞相呂嘉叛亂,後被平定,南越亡國。
見卷一百一十三《南越列傳》。
②上:指漢武帝。
因:憑借。
③且蘭君:且蘭國的長帥。
④旁國:附近國家。
虜:俘虜。
⑤罪人:指被赦免罪過而充當軍人的人。
嘗:當依《漢書》作“當”,本當。
⑥會:恰巧,正趕上。
⑦不下:沒有沿牂柯江南下擊南越。
⑧引兵:領兵。
⑨行誅:在行軍中誅滅。
頭蘭:古國名。
⑩上:指漢天子。
上使王然于以越破及誅南夷兵威風喻滇王入朝①。
滇王者,其衆數萬人,其旁東北有勞、一靡一莫②,皆同姓相扶,未肯聽。
勞、一靡一莫數侵犯使者吏卒③。
元封二年④,天子發巴蜀兵擊滅勞、一靡一莫,以兵臨滇。
滇王始首善⑤。
以故弗誅。
滇王離難西南夷,舉國降⑥,請置吏入朝。
于是以為益州郡,賜滇王王印,複長其民⑦。
越破:南越被滅亡。
風喻:委婉勸告。
風,通“諷”。
用含蓄的話暗示或勸告。
②勞、一靡一莫:均古國名。
③數:屢次。
④元封:漢武帝第六個年号(前110-前105)。
⑤首善:開始有善意。
⑥滇王離難西南夷:《漢書·西南夷傳》作“滇王離西夷”此句中“難”與“南”當是衍文。
“滇王離西夷”言滇王離開西夷,向東奉侍漢朝。
舉國:全國。
⑦複:又。
長:做一國之長。
此言統領其民。
西南夷君長以百數,獨夜郎、滇受王印。
滇小邑,最一寵一焉。
太史公曰:“楚之先豈有天祿哉①?在周為文王師②,封楚③。
及周之衰,地稱五千裡④。
秦滅諸侯,唯楚苗裔尚有滇王。
漢誅西南夷,國多滅矣,唯滇複為一寵一王⑤。
然南夷之端⑥,見枸醬番禺⑦,大夏杖邛竹⑧。
西夷後揃⑨,剽分二方⑩,卒為七郡(11)。
①先:祖先。
豈:難道。
天祿:上天所賜的俸祿。
②卷四十《楚世家》記載,楚先人“鬻熊子事文王”。
其後楚武王熊通曾說:“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
”③封楚:受封于楚。
卷四十《楚世家》記載:楚先人“熊繹當周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于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陽。
”④地:國土。
⑤一寵一王:受一寵一愛一的王。
⑥端:開始。
⑦見枸醬番禺:即在番禺見到枸醬。
⑧杖邛竹:即邛竹杖。
⑨揃(jiǎn,剪):分割。
⑩剽:分開。
二方:兩個方面。
(11)卒:終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