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列傳第五十五

關燈
千餘人,魋結蠻夷服而東走出塞⑧,渡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鄣,稍役屬真番、朝鮮蠻夷及故燕、齊亡命者王之,都王險。

     會孝惠、高後時天下初定,遼東太守即約滿為外臣⑨,保塞外蠻夷,無使盜邊;諸蠻夷君長欲入見天子,勿得禁止。

    以聞,上許之,以故滿得兵威财物侵降其旁小邑⑩,真番、臨屯皆來服屬,方數千裡。

     傳子至孫右渠,所誘漢亡人滋多(11),又未嘗入見;真番旁衆國欲上書見天子,又擁阏不通(12)。

    元封二年,漢使涉何谯谕右渠(13),終不肯奉诏(14)。

    何去至界上,臨浿水,使禦刺殺送何者朝鮮裨王長(15),即渡,馳入塞,遂歸報天子曰“殺朝鮮将”。

    上為其名美(16),即不诘(17),拜何為遼東東部都尉(18)。

    朝鮮怨何,發兵襲攻殺何。

     ①朝鮮:朝鮮的最早統一王朝是商纣王諸父箕子于殷末周初所建,後來在秦末漢初時,燕人衛滿率民進入朝鮮,建立了衛氏朝鮮,在今平壤一帶統治了近百年。

    滿:即衛滿。

    ②全燕:燕國全盛時期。

    嘗:曾。

    略:攻取。

    屬:使……歸屬。

    ③鄣塞:邊塞禦敵的城堡。

    ④徼:邊界。

    ⑤屬燕:歸燕國管轄。

    按燕為漢代諸侯王國之一。

    ⑥燕王盧绾叛漢事見卷九十三《韓信盧绾列傳》。

    ⑦亡命:流亡。

    ⑧魋結:古代少數民族的一種發式,結發如椎,上細下粗。

    ⑨外臣:屬國的君主。

    ⑩得:得以。

    侵降(xiáng,祥):侵略、降服。

    (11)亡人:逃亡的人。

    滋多:越來越多。

    (12)擁阏:堵塞。

    擁,通“壅”。

    (13)元封二年:即公元前一○九年。

    元封為漢武帝第六年号(前110-前105)。

    谯(qiào,竅):責備。

    谕:明白相告。

    (14)奉诏:接受漢朝皇帝的诏谕。

    (15)禦:車夫。

    裨王:小王。

    (16)上:天子。

    為:因為。

    名美:美名。

    (17)诘:追究。

    (18)拜:授予官職。

     天子募罪人擊朝鮮①。

    其秋②,遣樓船将軍楊仆從齊浮渤海,兵五萬人,左将軍荀彘出遼東。

    讨右渠。

    右渠發兵距險③。

    左将軍卒正多率遼東兵先縱④,敗散,多還走,坐法斬⑤。

    樓船将軍将齊兵七千人先至王險。

    右渠城守⑥,窺知樓船軍少,即出城擊樓船,樓船軍敗散走。

    将軍楊仆失其衆,遁山中十餘日,稍求收散卒,複聚。

    左将軍擊朝鮮浿水西軍,未能破,自前。

     天子為兩将未有利,乃使衛山因兵威往谕右渠⑦。

    右渠見使者,頓首謝:“願降,恐兩将詐殺臣;今見信節⑧,請服降。

    ”遣太子入謝,獻馬五千匹,及饋軍糧⑨。

    人衆萬餘,持兵,方渡浿水,使者及左将軍疑其為變,謂太子已服降,宜命人毋持兵⑩。

    太子亦疑使者、左将軍詐殺之,遂不渡浿水,複引歸。

    山還報天子,天子誅山。

     左将軍破浿水上軍,乃前,至城下。

    圍其西北。

    樓船亦往會,居城南。

    右渠遂堅守城。

    數月未能下。

     ①募:招募。

    ②其秋: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秋天。

    ③距險:在險阻之地抗拒。

    ④卒正多:指名字叫多的卒正。

    按卒正是中級軍官。

    縱:進擊敵人。

    ⑤還走:往回逃跑。

    坐法斬:因觸犯軍法而被斬首。

    ⑥城守:守成,在城上防守。

    ⑦因:憑借、利用。

    ⑧信節:表示誠信的符節。

    ⑨饋:贈送。

    ⑩毋:不要。

    兵:武器。

     左将軍素侍中①,幸②,将燕、代卒③,悍,乘勝,軍多驕③。

    樓船将齊卒,入海,固已多敗亡④;其先與右渠戰,因辱亡卒⑤,卒皆恐,将心慚⑥,其圍右渠,常持和節⑦。

    左将軍急擊之,朝鮮大臣乃陰間使人私約降樓船⑧,往來言,尚未肯決。

    左将軍數與樓船期戰⑨,樓船欲急就其約⑩,不會(11);左将軍亦使人求間郤降下朝鮮(12),朝鮮不肯,心附樓船。

    以故兩将不相能(13)。

    左将軍心意樓船前有失軍罪(14),今與朝鮮私善而又不降(15),疑其有反計(16),未敢發(17)。

    天子曰将率不能(18),前(及)〔乃〕使衛山谕降右渠,右渠遣太子,山使不能?決(19),與左将軍計相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