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列傳第五十五

關燈
王延海譯注 【說明】此傳名為《朝鮮列傳》,實則隻寫衛滿及其子孫之事,着重記述朝鮮變為漢朝四郡的過程,顯示了朝鮮與中國密切的曆史關系。

     文中記事簡約,但事情原委交待極清楚。

    作者善用對照寫法,寫涉何出使,又寫衛山出使;寫衛山被誅,即寫公孫遂被誅;寫樓船之疑,則續以左将軍之疑等,兩兩對照,“節節相配,段段相生,極遞換脫卸之妙”,“在諸傳中,又是一格”(李景星《史記評議》)。

    本傳的“太史公曰”,采用押韻之語,韻味深長,增強了本文的文學情趣。

     【譯文】 朝鮮王衛滿,原是燕國人。

    最初,在燕國全盛的時候,曾經攻取真番、朝鮮,讓它們歸屬燕國,并為它們設置官吏,在邊塞修築防禦城堡。

    後來秦國滅掉燕國,朝鮮就成了遼東郡以外的邊界國家。

    漢朝建國後,因為朝鮮離得遠,難以防守,所以重新修複遼東郡從前的那些關塞,一直到浿水為界,屬燕國管轄。

    後來燕王盧绾造反,跑到了匈奴。

    衛滿也流亡于外,聚集了一千多個同一黨一之人,梳着椎形發髻,穿上蠻夷服裝,在東方走出塞外,渡過浿水,居住到秦國原來的空曠之地名叫上下鄣的地方,并逐漸地役使真番、朝鮮蠻夷以及原來的燕國和齊國的逃亡者,使他們歸屬自己,在他們當中稱王,,建都在王險城。

     正當漢惠帝和高後時代,天下剛剛安定,遼東郡的太守就約定衛滿做漢朝的外臣,保護邊塞以外的蠻夷,不要讓他們到邊境來騷擾搶奪;各位蠻夷的首領想到漢朝進見天子,不要禁止。

    遼東太守把這情況報告天子知道,天子同意這個條件。

    因此,衛滿得以憑借他的兵威和财物侵略、招降他周圍的小一柄一,真番、臨屯都來投降歸屬衛滿,他統轄的地區方圓數千裡。

     衛滿把統治權傳給兒子,再傳到孫子右渠手中,這時被朝鮮所引一誘來的漢朝人越來越多,而右渠又不曾去進見漢朝天子。

    真番周圍許多小一柄一想上書要求拜見漢朝天子,卻又被阻塞,無法讓天子知道這一請求。

    元封二年(前109),漢朝派涉何責備和告知右渠,但右渠終究不肯接受漢朝的诏命。

    涉何離開朝鮮,來到邊界,面對浿水,就派駕車的車夫刺殺了護送涉何的朝鮮裨小王,然後立即渡河,疾馳而回,進入漢朝邊塞。

    于是回到京城向天子報告:“我殺了朝鮮的一個将軍。

    ”天子認為他有殺死朝鮮将軍的美名,就不再追究他的過失,卻授予他遼東東部都尉的官職。

    朝鮮怨恨涉何,調兵偷襲,殺了涉何。

     漢朝天子下令招募被赦免罪過的犯人去攻打朝鮮。

    元封二年秋天,漢朝派樓船将軍楊仆從齊地乘船渡過渤海,共率領五萬大兵;左将軍荀彘率兵走出遼東郡,去讨伐右渠。

    右渠調兵據守在險要的地方,抵抗漢朝軍隊。

    左将軍的名字叫多的卒正首先率遼東兵進擊敵人,結果隊伍失敗而走散了,多數人跑回來,他因犯了軍法而被殺。

    樓船将軍率領齊地兵士七千人,首先到達王險城。

    右渠守城,探聽到樓船将軍軍隊少的消息,就出城攻打樓船将軍,樓船将軍的軍隊失敗而四散奔逃。

    楊仆将軍失去了軍隊,逃到山中藏了十多天,逐漸找回四散的兵卒,重新聚集到一起。

    左将軍荀彘攻擊駐守浿水西邊的朝鮮軍隊,未能從前面攻破敵軍。

     天子因為兩将軍沒能取得軍事勝利,就派衛山憑借兵威前去明告右渠。

    右渠會見了漢朝使者,叩頭謝罪:“願意投降,隻怕楊、荀二将軍用欺詐的手段殺死我。

    如今我看到了表示誠信的符節,請允許我們投降歸順。

    ”右渠就派遣太子去漢朝謝罪,獻上五千匹馬,又向在朝鮮的漢軍贈送軍糧。

    有一萬多朝鮮民衆,手裡拿着兵器,正要渡過浿水,使者和左将軍懷疑朝鮮人叛變,說太子已投降歸順,應當命令人們不要攜帶兵器。

    太子也懷疑漢朝使者和左将軍要欺騙和殺害自己,于是就不再渡河,又領朝鮮民衆歸去。

    衛山回到京城向天子報告,天子殺了衛山。

     左将軍攻破浿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