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越列傳第五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王延海譯注
【說明】
本文記述東越的變遷史實,可分為兩部分。
前段寫秦末漢初時,東越由郡縣變為閩越國和東海國,句踐的後裔無諸成為閩越王,搖成為東海王。
後來,東海王助漢誅殺叛亂首領吳王濞而遷處江淮間。
馀善殺閩越王郢而得立東越王。
第二段寫馀善謀反而被殺,東越國重新變為郡縣,其民遷處江淮間。
文中揭示了東越與中原的曆史淵源和密切關系,表現了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逐漸走向統一的曆史趨勢,反映了作者維護中央政權的大一統思想。
文章叙事有分有合,主線分明,重點突出。
文字樸實而簡煉,在平淡中顯示出特異的風采。
【譯文】 閩越王無諸同越東海王搖,他們的祖先都是越王句踐的後代,姓驺。
秦朝吞并天下後,都被廢除王号,成為君長,把他們這地方設置為閩中郡。
待到諸侯反叛秦朝,無諸和搖便率領越人歸附鄱陽縣令吳芮,就是人們所說的鄱君,跟随諸侯滅亡了秦國。
在當時,項籍把持向諸侯發布命令的大權,沒有立無諸和搖為王,因此,他們沒有歸附楚王。
漢王攻擊項籍,無諸和搖就率領越人輔助漢王。
漢王五年(前202)時,重新立無諸為閩越王,在原先的閩中這地方稱王,建都在東冶。
漢惠帝三年,列舉高帝時越人的輔佐之功,朝廷認為閩君搖的功勞多,他的百姓也願意歸附,于是就立搖當了東海王,建都在東瓯,世俗之人稱他為東瓯王。
過了幾代人之後,到漢景帝三年(前154)時,吳王劉濞謀反,想讓閩越跟随他反叛漢朝,閩越不肯采取行動,隻有東瓯跟随吳王造反。
等到吳國被攻破,東瓯接受了漢朝的重金收買,在丹徒殺死了吳王劉濞,因此都沒有被誅殺,回到了自己的國中。
吳王的兒子子駒逃亡到閩越,怨恨東瓯殺了他父親,經常勸說閩越去攻打東瓯。
到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閩越出動軍隊圍攻東瓯。
東瓯糧食用盡了,蒙受困難,将要投降,就派人向漢天子告急。
天子向田蚡詢問此事,田蚡回答說:“越人之間相互攻打,本來是常有的事,其态度又反複無常,不值得煩擾中國前去救援。
從秦朝就開始抛棄他們,不把他們當做從屬國。
”于是中大夫莊助就诘難田蚡說:“隻是擔心力量不足,援救不了他們,恩德淺薄,不能覆蓋他們;如果真有能力救助他們,為何要抛棄他們呢?而且秦國連整個鹹陽都抛棄了,何況是越人呢!如今小一柄一在遇到困難沒辦法時,來向天子告急,天子不去救援,他們将向哪裡去訴苦求救呢?天子又怎樣來養育保護萬國民衆呢?”天子說:“大尉的主張不值得商議。
我剛即位,也不想拿出虎符從郡國調動軍隊去打仗。
”于是就派遣莊助拿着符節到會稽去調兵出征。
會稽太守想對抗命令,不給莊助調兵出征,莊助就殺了一位軍司馬,明白地申明天子的旨意,會稽太守才發兵從海上去救援東瓯。
軍隊尚未到達東瓯,閩越就領兵撤離了。
東瓯請求把全國都遷徙到中國去,于是就率領全體民衆到中國來,居住在江淮一帶。
到建元六年(前135),閩越攻打南越。
南越遵守天子的約束,不敢擅自發兵回擊,而把這事報告天子。
天子派遣大行王恢領兵走出豫章,大農韓安國走出會稽,都擔任将軍之職。
他們的軍隊還未越過陽山嶺,閩越王郢就派出軍隊守在險要的地方,對抗漢朝軍隊。
郢的弟弟馀善就和東越丞相及宗族之人商量說:“我們的國王因為擅自發兵攻打南越,沒有向天子請示,所以天子派兵來讨伐。
如今漢朝軍隊衆多而強大,現在就是僥幸戰勝他們,天子以後必然還會派更多的軍隊來,直到把我們國家消滅為止。
現在如果我們把國王殺了,向天子謝罪,天子要是接受了我們的要求,就能停止戰争,我們的國家必定會完整保存下來。
如果天子不理睬我們的謝罪表現,我們就奮力戰鬥,要是不能取勝,我們就逃到海裡去。
”大家都說:“好注意!”于是就用鐵把小矛殺死了郢,派使者帶着他的頭送給了大行王恢。
王恢說:“我軍來這裡就是為了誅殺東越王,現在王的頭已經送到,東越也已謝罪,沒有打仗就消除了禍患,沒有比這再大的好處了。
”就用靈活方便的方式停止了軍事行動,并把情況告知了大農韓安國,又派使者攜帶王的人頭急馳長安,報告天子。
天子下诏書,讓王恢和韓安國的軍隊停止軍事行動,說:“東越
前段寫秦末漢初時,東越由郡縣變為閩越國和東海國,句踐的後裔無諸成為閩越王,搖成為東海王。
後來,東海王助漢誅殺叛亂首領吳王濞而遷處江淮間。
馀善殺閩越王郢而得立東越王。
第二段寫馀善謀反而被殺,東越國重新變為郡縣,其民遷處江淮間。
文中揭示了東越與中原的曆史淵源和密切關系,表現了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逐漸走向統一的曆史趨勢,反映了作者維護中央政權的大一統思想。
文章叙事有分有合,主線分明,重點突出。
文字樸實而簡煉,在平淡中顯示出特異的風采。
【譯文】 閩越王無諸同越東海王搖,他們的祖先都是越王句踐的後代,姓驺。
秦朝吞并天下後,都被廢除王号,成為君長,把他們這地方設置為閩中郡。
待到諸侯反叛秦朝,無諸和搖便率領越人歸附鄱陽縣令吳芮,就是人們所說的鄱君,跟随諸侯滅亡了秦國。
在當時,項籍把持向諸侯發布命令的大權,沒有立無諸和搖為王,因此,他們沒有歸附楚王。
漢王攻擊項籍,無諸和搖就率領越人輔助漢王。
漢王五年(前202)時,重新立無諸為閩越王,在原先的閩中這地方稱王,建都在東冶。
漢惠帝三年,列舉高帝時越人的輔佐之功,朝廷認為閩君搖的功勞多,他的百姓也願意歸附,于是就立搖當了東海王,建都在東瓯,世俗之人稱他為東瓯王。
過了幾代人之後,到漢景帝三年(前154)時,吳王劉濞謀反,想讓閩越跟随他反叛漢朝,閩越不肯采取行動,隻有東瓯跟随吳王造反。
等到吳國被攻破,東瓯接受了漢朝的重金收買,在丹徒殺死了吳王劉濞,因此都沒有被誅殺,回到了自己的國中。
吳王的兒子子駒逃亡到閩越,怨恨東瓯殺了他父親,經常勸說閩越去攻打東瓯。
到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閩越出動軍隊圍攻東瓯。
東瓯糧食用盡了,蒙受困難,将要投降,就派人向漢天子告急。
天子向田蚡詢問此事,田蚡回答說:“越人之間相互攻打,本來是常有的事,其态度又反複無常,不值得煩擾中國前去救援。
從秦朝就開始抛棄他們,不把他們當做從屬國。
”于是中大夫莊助就诘難田蚡說:“隻是擔心力量不足,援救不了他們,恩德淺薄,不能覆蓋他們;如果真有能力救助他們,為何要抛棄他們呢?而且秦國連整個鹹陽都抛棄了,何況是越人呢!如今小一柄一在遇到困難沒辦法時,來向天子告急,天子不去救援,他們将向哪裡去訴苦求救呢?天子又怎樣來養育保護萬國民衆呢?”天子說:“大尉的主張不值得商議。
我剛即位,也不想拿出虎符從郡國調動軍隊去打仗。
”于是就派遣莊助拿着符節到會稽去調兵出征。
會稽太守想對抗命令,不給莊助調兵出征,莊助就殺了一位軍司馬,明白地申明天子的旨意,會稽太守才發兵從海上去救援東瓯。
軍隊尚未到達東瓯,閩越就領兵撤離了。
東瓯請求把全國都遷徙到中國去,于是就率領全體民衆到中國來,居住在江淮一帶。
到建元六年(前135),閩越攻打南越。
南越遵守天子的約束,不敢擅自發兵回擊,而把這事報告天子。
天子派遣大行王恢領兵走出豫章,大農韓安國走出會稽,都擔任将軍之職。
他們的軍隊還未越過陽山嶺,閩越王郢就派出軍隊守在險要的地方,對抗漢朝軍隊。
郢的弟弟馀善就和東越丞相及宗族之人商量說:“我們的國王因為擅自發兵攻打南越,沒有向天子請示,所以天子派兵來讨伐。
如今漢朝軍隊衆多而強大,現在就是僥幸戰勝他們,天子以後必然還會派更多的軍隊來,直到把我們國家消滅為止。
現在如果我們把國王殺了,向天子謝罪,天子要是接受了我們的要求,就能停止戰争,我們的國家必定會完整保存下來。
如果天子不理睬我們的謝罪表現,我們就奮力戰鬥,要是不能取勝,我們就逃到海裡去。
”大家都說:“好注意!”于是就用鐵把小矛殺死了郢,派使者帶着他的頭送給了大行王恢。
王恢說:“我軍來這裡就是為了誅殺東越王,現在王的頭已經送到,東越也已謝罪,沒有打仗就消除了禍患,沒有比這再大的好處了。
”就用靈活方便的方式停止了軍事行動,并把情況告知了大農韓安國,又派使者攜帶王的人頭急馳長安,報告天子。
天子下诏書,讓王恢和韓安國的軍隊停止軍事行動,說:“東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