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津侯主父列傳第五十二

關燈
書奏天子①,天子召見三人,謂曰:“公等皆安在②?何相見之晚也!”于是上乃拜主父偃、徐樂、嚴安為郎中。

    〔偃〕數見,上疏言事。

    诏拜偃為谒者,遷(樂)為中大夫③。

    一歲中四遷偃。

     偃說上曰:“古者諸侯不過百裡,強弱之形易制④。

    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裡,緩則驕奢易為一婬一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⑤。

    今以法割削之,則逆節萌起⑥,前日晁錯是也。

    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适嗣代立⑦,餘雖骨肉,無尺寸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⑧。

    願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⑨。

    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

    ”于是上從其計。

    又說上曰:“茂陵初立⑩,天下豪桀并兼之家(11),亂衆之民(12),皆可徙茂陵,内實京師,外銷一奸一猾,此所謂不誅而害除。

    ”上又從其計(13)。

     尊立衛皇後,及發燕王定國陰事(14),蓋偃有功焉。

    大臣皆畏其口,賂遺累千金(15)。

    人或說偃曰:“太橫矣(16)。

    ”主父曰:“臣結發遊學四十餘年(17)。

    身不得遂,親不以為子,昆弟不收,賓客棄我,我阸日久矣(18)。

    且丈夫生不五鼎食(19),死即五鼎烹耳(20)。

    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施之(21)。

    ” 偃盛言朔方地肥饒,外阻河(22),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内省轉輸戍漕(23),廣中國,滅胡之本也。

    上覽其說,下公卿議,皆言不便。

    公孫弘曰:“秦時常發三十萬衆築北河(24),終不可就,已而棄之。

    ”主父偃盛言其便。

    上竟用主父計,立朔方郡。

     ①奏:進獻。

    ②安在:在哪兒。

    ③遷:升官。

    ④形:形勢。

    ⑤阻:依仗。

    ⑥逆節:叛逆之事。

    指吳楚七國反叛事。

    ⑦适嗣:正妻所生的長子。

    适,同“嫡”。

    代立:繼立。

    ⑧宣:顯示。

    ⑨侯之:封他為侯。

    ⑩茂陵:漢武帝陵墓名,也是縣名。

    按建元二年(前139),武帝在槐裡一毛一茂鄉預修陵墓,并設縣,遷豪傑并兼之家至茂陵,充實那裡的人口。

    (11)豪桀:即“豪傑”,指豪強。

    并兼之家:指富人。

    (12)亂衆:使民衆作亂。

    (13)上從其計:皇上聽從了主父偃的主張。

    按元朔二年(前127),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名為推恩,實為削弱諸侯勢力的主張,下令諸侯可分封子弟。

    (14)發:揭發。

    陰事:隐私之事。

    按劉定國與其父康王劉嘉的姬妾通一奸一,又與三個女兒通一奸一,還奪取弟妻為妾,元朔元年,主父偃揭發此事,武帝令大臣議其死罪,燕王自一殺。

    劉定國事見卷五十一《荊燕世家》。

    (15)賂遺(wèi,魏):賄賂和贈送。

    (16)橫:強橫。

    (17)結發:束發。

    指年輕時代。

    (18)阸:同“厄”。

    困厄。

    (19)五鼎食:指侈奢生活和顯赫的政治地位。

    按古代諸侯舉行祭祀,用五個鼎分盛牛羊豬鹿魚肉,以顯示高貴。

    (20)五鼎烹:用五鼎煮死人,這時古代的酷刑。

    (21)倒行暴施:背逆情理急促行一事。

    (22)阻河:以黃河為險阻。

    (23)漕:水上運輸。

    (24)常:通“嘗”。

    曾經。

     元朔二年①,主父言齊王内一婬一佚行僻②,上拜主父為齊相。

    至齊,遍召昆弟賓客,散五百金予之,數之曰:“始吾貧時,昆弟不我衣食③,賓客不我内門④;今吾相齊,諸君迎我或千裡。

    吾與諸君絕矣,毋複入偃之門!”乃使人以王與姊一奸一事動王⑤,王以為終不得脫罪,恐效燕王論死⑥,乃自一殺。

    有司以聞。

     主父始為布衣時,嘗遊燕、趙,及其貴,發燕事。

    趙王恐其為國患,欲上書言其陰事,為偃居中⑦,不敢發。

    及為齊相,出關,即使人上書,告言主父偃受諸侯金,以故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

    及齊王自一殺,上聞大怒,以為主父劫其王令自一殺⑧,乃征下吏治⑨。

    主父服受諸侯金⑩,實不劫王令自一殺。

    上欲勿誅,是時公孫弘為禦史大夫,乃言曰:“齊王自一殺無後,國除為郡,入漢,主父偃本首惡,陛下不誅主父偃,無以謝天下。

    ”乃遂族主父偃。

     主父方貴幸時,賓客以千數,及其族死,無一人收者(11),唯獨洨孔車收葬之(12)。

    天子後聞之,以為孔車長者也。

     ①元朔二年:公元前一二七年。

    ②齊王:指厲王劉次景。

    劉次景與其姊通一奸一,主父偃向武帝揭發,被派任丞相,窮究其事,齊王恐而自一殺。

    事見卷五十二《齊悼惠王世家》。

    内:指宮内私生活。

    一婬一佚:一婬一亂放一蕩。

    僻:邪僻。

    ③不我衣食:不給我衣食。

    ④不我内門:不許我進門。

    内:同“納”。

    ⑤動:觸一動。

    ⑥效:仿效。

    論死:判為死刑。

    ⑦居中:身處朝廷之中。

    ⑧劫:要挾。

    ⑨征:召。

    下吏:交給法官。

    ⑩服:認罪。

    ?收:收一屍一。

    ?洨:縣名。

    孔車:人名。

     太史公曰:公孫弘行義雖修①,然亦遇時。

    漢興八十餘年矣,上方鄉文學②,招俊乂③,以廣儒墨④,弘為舉首⑤。

    主父偃當路⑥,諸公皆譽之⑦,及名敗身誅,士争言其惡。

    悲夫⑧! ①修:美。

    ②上:皇上,指漢武帝。

    鄉:同“向”,此指崇尚。

    文學:指儒家學說及其典籍。

    按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學說在漢朝得到突出發展。

    ③俊乂(yì,義):具有超衆才能的人。

    乂,才。

    ④廣:擴大。

    墨:指墨家學派。

    ⑤首舉:第一。

    ⑥當路:身居要職,擔任舉足輕重的高官。

    ⑦諸公:指朝中高官們。

    譽之:贊美他。

    ⑧悲夫:悲傷啊。

     太皇太後诏大司徒大司空①:“蓋聞治國之道,富民為始;富民之要,在于節儉。

    《孝經》曰②‘安上治民,莫善于禮’。

    ‘禮,與奢也甯儉’。

    昔者管仲相齊桓,霸諸侯,有九合一匡之功③,而仲尼謂之不知禮,以其奢泰侈拟于君故也④。

    夏禹卑宮室⑤,惡衣服⑥,後聖不循。

    由此言之,治之盛也,德優矣,莫高于儉,儉化俗民,則尊卑之序得⑦,而骨肉之恩親,争訟之原息⑧。

    斯乃家給人足⑨,刑錯之本與欤?可不務哉!夫三公者,百寮之率⑩,萬民之表也(11)。

    未有樹直表而得曲影者也(12)。

    孔子不雲乎,‘子率而正,孰敢不正’(13):‘舉善而教不能則勸(14)’。

    維漢興以來,股肱宰臣身行儉約(15),輕财重義,較然著明(16),未有若故丞相平津侯公孫弘者也。

    位在丞相而為布被,脫粟之飯,不過一肉。

    故人所善賓客皆分奉祿以給之,無有所餘。

    誠内自克約而外從制(17)。

    汲黯诘之,乃聞于朝,此可謂減于制度而可施行者也(18)。

    德優則行,否則止,與内奢泰而外為詭服以釣虛譽者殊科(19)。

    以病乞骸鼻,孝武皇帝即制曰‘賞有功,褒有德,善善惡惡,君宜知之。

    其省思慮,存一精一神,輔以醫藥’。

    賜告治病,牛酒雜帛。

    居數月,有寥,視事。

    至元狩二年,竟以善終于相位。

    夫知臣莫若君,此其效也(20)。

    弘子度嗣爵,後為山陽太守,坐法失侯。

    夫表德章義(21),所以率俗厲化(22),聖王之制,不易之道也。

    其賜弘後子孫之次當為後者爵關内侯(23),食邑三百戶,征詣公車(24),上名尚書(25),朕親臨拜焉。

    ” ①太皇太後:當朝皇帝的祖母。

    此指漢平帝的祖母王政君,她是漢成帝的生母,漢元帝的皇後。

    這個诏書是她在平帝元始中(1—5)頒布的,後人附錄于《公孫弘傳》之後,贊美公孫弘。

    按當時的大司徒為馬宮,大司空為甄豐。

    ②《孝經》:儒家經典之一,宣揚封建孝道。

    下文所引的“安上治民,莫善于禮”,出自《孝經·廣要道》章,而“禮,與奢也甯儉”,出自《論語·八佾》,文字稍異。

    這兩句中的“禮”,指《周禮》。

    ③“昔者”二句:相齊桓,做齊桓公的相。

    九合一匡之功,多次會合諸侯并匡正天下的功勞。

    九,非實指,泛言多。

    匡,匡正。

    按這幾句所叙之事本于《論語·憲問》:“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

    ’”又曰:“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令受其賜。

    ’”④泰:太過分。

    拟:比。

    故:原因。

    按孔子批評管仲僭禮之行見《論語·八佾》。

    其文曰:“子曰:‘管仲之器小哉……管氏有三歸……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

    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⑤卑:低矮。

    ⑥惡:粗劣。

    ⑦尊卑之序:尊貴者和卑賤者之間的秩序,實為森嚴的封建等級關系。

    ⑧争訟:打官司。

    ⑨斯:此。

    ⑩百寮之率:即百官之長。

    寮,通“”。

    率:通“帥,”主帥、長官。

    (11)表:标,榜樣。

    (12)樹:立。

    直表:直的标杆,正直的榜樣。

    曲影:斜影。

    (13)“子率而正”兩句:語出《論語·顔淵》篇。

    子:你。

    此指魯國貴族季康子。

    率:原文作“帥”,領頭。

    而:原文作“以”。

    孰:誰。

    (14)舉:選拔。

    善:指賢能的人。

    不能:無能的人。

    勸:鼓勵。

    按此句引自《論語·為政》篇。

    (15)股肱:大一腿和胳膊,喻得力重臣。

    宰臣:統帥百官的長官,此指丞相。

    (16)較然:明顯。

    (17)誠:确實。

    克約:克制約束。

    從制:遵循法制行一事。

    (18)減于制度:比法制規定的标準降低了一些。

    (19)詭服:虛假的行為。

    按《玉篇》:“詭,欺也,謾也。

    ”《廣雅》:“服,行也。

    ”殊科:不同類。

    (20)效:表現。

    (21)表德:表揚美德。

    章義:表彰道義之人。

    (22)厲化:通“勵化”,勉勵教化。

    (23)次當為後:按次秩當為後代者,意謂嫡系子孫。

    爵關内侯:封給關内侯的爵位。

    (24)征:召。

    詣:往。

    到……去。

    (25)上名:把姓名報上去。

     班固稱曰①:“公孫弘、蔔式、兒寬皆以鴻漸之翼困于燕雀,遠迹羊豕之間,非遇其時,焉能緻此位乎②?是時漢興六十餘載,海内乂安③,府庫充實,而四夷未賓④,制度多阙⑤,上方欲用文武⑥,求之如弗及。

    始以蒲輪迎枚生⑦,見主父而歎息。

    群臣慕向⑧,異人并出⑨。

    蔔式試于刍牧⑩,弘羊擢于賈豎(11),衛青奮于奴仆(12),日?出于降虜(14),斯亦曩時版築飯牛之朋矣(14)。

    漢之得人,于茲為盛(15)。

    儒雅則公孫弘、董仲舒、兒寬,笃行則石建、石慶(16),質直則汲黯、蔔式,推賢則韓安國、鄭當時(17),定令則趙禹、張湯(18),文章則司馬遷、相如,滑稽則東方朔、枚臯(19),應對則嚴助、朱買臣,曆數則唐都、落下闳(20)協律則李延年(21),運籌則桑弘羊(22),奉使則張骞、蘇武(23),将帥則衛青、霍去病,受遺則霍光、金日?(24)。

    其餘不可勝紀(25)。

    是以興造功業(26),制度遺文(27),後世莫及。

    孝宣承統(28),纂修洪業(29),亦講論六藝(30),招選茂異(31),而蕭望之、梁丘賀、夏侯勝、韋玄成、嚴彭祖、尹更始以儒術進,劉向、王褒以文章顯。

    将相則張安世、趙充國、魏相、邴吉、于定國、杜延年,治民則黃霸、王成、龔遂、鄭弘、邵信臣、韓延壽、尹翁歸、趙廣漢之屬,皆有功迹述于後。

    累其名臣(32),亦其次也。

    ” ①這段“班固稱曰”的文字,是《漢書·公孫弘蔔式兒寬傳》的“贊曰”部分,個别文字稍異。

    ②“公孫弘”四句意在強調機遇,即唐代詩人陳子昂所謂“逢時獨為貴,曆代非無才”的意思。

    鴻漸之翼,喻超凡的才能。

    鴻,雁。

    漸,進。

    “鴻漸”一語出于《易·漸》“鴻漸于幹”句。

    後比喻官階的步步高升。

    燕雀,指小鳥,比喻才幹平庸之輩,意同卷四十八《陳涉世家》記陳涉所歎息的“嗟乎,燕雀安知鴻鹄之志哉”之“燕雀”。

    遠迹,遠行。

    按王逸《楚辭章句》雲:“迹,行也。

    ”即行迹、行蹤之意。

    “遠迹羊豕之間”,指公孫弘曾牧豬海濱,蔔式曾牧羊山中。

    ③乂(yì,義)安:安定。

    乂,安。

    ④賓:賓服,順服。

    ⑤阙:通“缺”。

    ⑥方:正。

    文武:有文才武略的人。

    ⑦蒲輪:用蒲草纏輪的安穩之車。

    枚生:指西漢著明賦家枚乘。

    他曾規勸吳王劉濞切勿反叛中央,吳王不聽。

    吳王謀反後,他緻書吳王再行勸谏。

    武帝即位後慕其名而以安車蒲輪征召他進京,病死于途中。

    ⑧慕向:傾慕向往。

    ⑨異人:有特殊才能和專長的人。

    ⑩試:用。

    刍牧:割草牧枚。

    以蔔式出身于畜牧主,故稱“試于刍牧”。

    (11)“弘羊”句:弘羊即治粟都尉、領大司農,桑弘羊,以其出身于洛陽商人之家,故稱“擢于賈(gǔ,古)豎”。

    賈豎,對商人的蔑稱。

    (12)“衛青”句:“衛青貴為大将軍,但以其出身微賤,原先隻是平陽侯家的奴仆,故稱“奮于奴仆”。

    已見卷一百一十一《衛将軍骠騎将軍列傳》。

    (13)“日?(mìdí,密敵)”句:日?即金日?。

    以其原為匈奴休屠王太子,後來降漢,故稱其“出于降虜”。

    (14)曩(nǎng,nang)時:從前。

    版築:古代修牆工具,此指以版築修牆。

    此指商代武丁時的名臣傅說。

    他原為傅儉(岩)的築牆奴隸,商王武丁用為輔弼之臣,政績顯著。

    飯牛:喂牛。

    此指春秋時期齊桓公名臣甯戚。

    他本是衛國商人,曾宿于齊國都城東門下,時值齊桓公夜出,聽到他喂牛時唱的懷才不遇的歌,知其為賢人,于是重用他為客卿。

    卷八十三《魯仲連鄒陽列傳》所載鄒陽獄中上粱孝王書有“甯戚飯牛車下,而桓公任之以國”句。

    其事見《呂氏春秋·舉難》等。

    朋:同類。

    (15)茲:此。

    (16)笃行:忠誠做事。

    (17)推賢:推薦賢人才士。

    (18)定令:制定刑法政令。

    (19)滑(gǔ,古)稽:本為盛酒器,用以比喻能音善辯,語言诙諧幽默者。

    (20)曆數:指天文、數算之學。

    (21)協律:調協樂律。

    (22)運籌:籌劃事物。

    (23)奉使:奉命出使。

    (24)受遺:指接受皇帝的遺命,輔佐幼主。

    後元二年(前87)孝武帝病笃,霍光涕泣問曰:“如有不諱,誰當嗣者?”武帝曰:“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

    ”光頓首曰:“臣不如金日?日?亦曰:“臣外國人,不如光。

    ”武帝以霍光為大司馬大将軍,日?為車騎将軍,太仆上官桀為左将軍,搜粟都尉桑弘羊為禦史大夫,皆拜卧武帝一床一前,“受遺诏輔少主”。

    武帝去世以後。

    昭帝年幼,“政事一決于光”,日?亦竭忠盡慮輔政。

    事見《漢書·霍光金日?傳》。

    (25)紀:通“記”。

    (26)興造功業:創建功業。

    (27)遺文:留下來的文章典籍。

    (28)孝宣:指漢宣帝劉詢。

    承統:繼承大統。

    (29)纂修:繼續治理:纂;通“缵”。

    繼。

    修,治。

    洪業:大業。

    (30)六藝:指六經,即《詩》、《書》《禮》、《易》、《樂》、《春秋》。

    (31)茂異:優秀特異的人才。

    (32)累:依《漢書》當作“參”,比較的意思。

    按:上段所及人物,除本注已注及者,還有十幾位《史記》有傳或及其事:石建、石慶見卷一百三,韓安國見卷一百八,霍去病見卷一百一十一,司馬相如見一百一十七,汲黯、鄭當時見卷一百二十,董仲舒見卷一百二十一,趙禹、張湯見卷一百二十二,張骞見卷一百二十三,李延年見卷一百二十五,東方朔見卷一百二十六,司馬遷見卷一百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