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津侯主父列傳第五十二

關燈
)末節:最末等的節一操一。

    (14)重行:慎重對待。

    (15)務:緻力。

    窮武事:用盡武力。

    (16)任:憑借。

    (17)齊:相等。

    三代:指夏、商、周。

    (18)委積:此泛指倉廪所蓄的糧食和财物。

    (19)鳥舉:像鳥兒飛翔。

    舉,飛舉。

    (20)踵糧:攜帶糧食行軍。

    (21)重:繁。

    不及事:無濟于事。

    (22)役:役使。

    (23)一靡一敝:疲弊。

    (24)辟:通“?”,開拓。

    河:黃河。

    (25)澤鹵:鹽堿地。

    (26)丁男:成年的男人。

    (27)暴兵露師:把軍隊暴露在荒沙野地之中。

    (28)是:此。

    豈:難道。

    (29)蜚刍挽粟:飛速轉運糧草。

    蜚,通“飛”。

    刍,喂牛馬之草。

    挽,引、拉。

    (30)黃腄:指黃縣和腄縣。

    負海:靠海。

    (31)率:大緻。

    鐘:容量單位,即六斛(石)四鬥。

    緻:得到。

    (32)疾耕:拼力耕種。

    (33)紡績:紡織、績麻。

    帷幕:軍帳。

    (34)畔:通“叛”。

     及至高皇帝定天下,略地于邊①,聞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擊之②。

    禦史成進谏曰:“不可。

    夫匈奴之一性一,獸聚而鳥散,從之如搏影③。

    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竊危之。

    ”高帝不聽,遂北至于代谷,果有平城之圍④。

    高皇帝蓋悔之甚,乃使劉敬往結和親之約⑤,然後天下忘幹戈之事。

    故兵法曰興師十萬⑥,日費千金”。

    夫秦常積衆暴兵數十萬人,雖有覆軍殺将系虜單于之功⑦,亦适足以結怨深仇,不足以償天下之費。

    夫上虛府庫,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國,非完一事也⑧。

    夫匈奴難得而制,非一世也。

    行盜侵驅,所以為業也,天一性一固然,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⑨,禽一獸畜之⑩,不屬為人。

    夫上不觀虞夏殷周之統(11),而下(修)〔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憂,百姓之所疾苦也。

    且夫兵久則變生,事苦則慮易(12)。

    乃使邊境之民一靡一敝愁苦而有離心,将吏相疑而外市(13),故尉佗、章邯得以成其私也(14)。

    夫秦政之所以不行者,權分乎二子(15),此得失之效也(16)。

    故《周書》曰(17):“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

    ”願陛下詳察之,少加意而熟慮焉(18)。

     ①略:攻取。

    ②代古:代郡的山谷。

    ③從:追。

    搏影:捕捉影子。

    ④平城之圍:公元前二○○年,漢高帝劉邦打匈奴,被匈奴圍困在平城的白登山,七天七夜方得脫離險境。

    見卷八《高祖本紀》、卷五十六《陳丞相世家》、卷九十三《韓信盧绾列傳》等。

    ⑤劉敬:即婁敬,他建議與匈奴和親。

    和親:這是漢朝出現的一種與邊境部族修好的政策。

    如把漢朝宗室女兒嫁給匈奴單于為妻,借以加強漢匈之間的親善關系,換取邊境的安甯。

    劉敬事見卷九十九本傳。

    ⑥兵法曰:“此指《孫子兵法·用間》篇。

    ⑦系虜:俘虜。

    系,拴束。

    ⑧完一事:完美的事。

    (9)固:本來。

    弗:不。

    程督:按法律和道德的要求加以規範督導。

    ⑩畜:養。

    (11)統:經驗。

    (12)兵久:戰争持續很久。

    變:動亂。

    慮易:思想發生了變化。

    (13)外市:與外國人勾結。

    (14)尉佗:即趙佗。

    他建立了南越國。

    其人其事見卷一百一十三《南越列傳》。

    章邯:本是秦朝将領,在秦末大亂中投降項羽,受封為王。

    見卷七《項羽本紀》等。

    私:私欲。

    (15)二子:指尉佗和章邯。

    (16)效:效驗。

    (17)《周書》:指《逸周書》,記周代史實的史書。

    以下引文非此書原文,當是變化《周書·王佩解》之“存亡在所用,離合在出命”而來。

    (18)少:稍微。

     是時趙人徐樂、齊人嚴安俱上書言世務①,各一事。

     徐樂曰: 臣聞天下之患在于土崩②,不在于瓦解③,古今一也。

    何謂土崩?秦之末世是也。

    陳涉無千乘之尊④,尺土之地,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後,無鄉曲之譽⑤,非有孔、墨、曾子之賢⑥,陶朱、猗頓之富也⑦,然起窮巷,奮棘矜⑧,偏袒大呼而天下從風⑨,此其故何也?由民困而主不恤⑩,下怨而上不知(也)俗已亂而政不修(11),此三者陳涉之所以為資也(12)。

    是之謂土崩。

    故曰天下之患在于土崩。

    何謂瓦解?吳、楚、齊、趙之兵是也(13)。

    七國謀為大逆,号皆稱萬乘之君(14),帶甲數十萬,威足以嚴其境内,财足以勸其士民(15),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為禽于中原者(16),此其故何也?非權輕于匹夫而兵弱于陳涉也,當是之時,先帝之德澤未衰而安土樂俗之民衆,故諸侯無境外之助。

    此之謂瓦解。

    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

    由是觀之,天下誠有土崩之勢,雖布衣窮處之士或首惡而危海内(17),陳涉是也,況三晉之君或存乎(18)!天下雖未有大治也,誠能無土崩之勢,雖有強國勁兵,不得旋踵而身為禽矣(19),吳、楚、齊、趙是也,況群臣百姓能為亂乎哉!此二體者(20),安危之明要也,賢主所留意而深察也。

     ①世務:社會事務,即治國之事。

    ②土崩:土地崩裂,喻百姓造反。

    ③瓦解:屋瓦破碎,喻統治者内部的紛争。

    ④千乘之尊:大國諸侯的尊貴地位。

    ⑤鄉曲:鄉裡。

    ⑥孔:孔丘。

    墨:墨翟。

    曾:曾參。

    ⑦陶朱:即春秋末年越國大夫範蠡。

    他助越王勾踐滅吳後,離越遊齊,居于陶地,成為富有的大商人,稱陶朱公。

    猗頓:戰國時代的富有大商人,以經營鹽池和珠寶馳名。

    ⑧奮:揮舞。

    棘:通“戟”,古代兵器。

    矜:矛一柄一。

    按此處的“棘矜”泛指武器。

    ⑨偏袒大呼:赤臂大喊。

    偏袒,露着一個膀子。

    從風:随風,指百姓積極響應。

    ⑩恤:體恤,關照。

    (11)修:治理。

    (12)資:憑藉。

    (13)吳、程、齊、趙之兵:指漢景帝三年(前154)所發生的吳楚七國之亂。

    這時諸侯王勢力已經增大,謀劃奪權的形勢已出現,吳王劉濞(bì,必)乃聯合楚王、趙王、膠西王、濟南王、膠東王、淄川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後被太尉周亞夫領兵擊敗。

    詳見卷一百六《吳王劉濞列傳》。

    (14)萬乘(shèng,剩)之君:指君王。

    (15)勸:鼓勵。

    (16)攘:搶奪。

    禽:同“擒”。

    (17)窮處:處于困迫之中。

    首惡:“首先作惡。

    實指首先反抗朝廷,起義造反。

    (18)三晉:指韓、趙、魏三國。

    此指想要起事奪權的王公大臣們。

    (19)旋踵:把腳跟掉轉過來。

    此極言時間的短促。

    (20)二體:兩種情況。

     間者關東五谷不登①,年歲未複②,民多窮困,重之以邊境之事③,推數循理而觀之④,則民且有不安其處者矣。

    不安故易動。

    易動者,土崩之勢也。

    故賢主獨觀萬化之原⑤,明于安危之機⑥,脩之廟堂之上⑦,而銷未形之患⑧。

    其要⑨,期使天下無土崩之勢而已矣。

    故雖有強國勁兵,陛下逐走獸,射蜚鳥⑩,弘遊燕之囿(11),一婬一縱恣之觀(12),極馳騁之樂,自若也(13)。

    金石絲竹之一聲不絕于耳,帷帳之私俳優侏儒之笑不乏于前(14),而天下無宿憂(15)。

    名何必湯武,俗何必成康!雖然,臣竊以為陛下天然之聖(16),寬仁之資(17),而誠以天下為務,則湯、武之名不難侔(18),而成、康之俗可複興也。

    此二體者立,然後處尊安之實,揚名廣譽于當世,親天下而服四夷,餘恩遺德為數世隆(19),南面負扆攝袂而揖王公(20),此陛下之所服也(21)。

    臣聞圖王不成,其敝足以安(22)。

    安則陛下何求而不得,何為而不成,何征而不服乎哉! ①間者:最近。

    不登:不豐收。

    ②年歲:年景。

    複:恢複。

    ③重:加上。

    邊境之事:指邊境上的軍事活動如守邊戰争等。

    ④推數:推究事物的發展情勢。

    循理:按着一般道理。

    ⑤萬化之原:各種變化的原因。

    ⑥機:要害、關鍵。

    ⑦脩:通“修”。

    廟堂:指朝廷。

    ⑧銷:通“消”。

    消除。

    未形:尚未表現出來的。

    ⑨要:要領。

    ⑩蜚:同“飛”。

    (11)弘:擴展。

    遊燕:遊玩宴飲。

    燕,通“宴”(12)一婬一:過分。

    (13)自若:安然自如。

    (14)金石絲竹:泛指各種樂器。

    帷帳之私:指男一女情一愛一之事。

    俳優:演雜耍的演員。

    侏儒:身材矮小的人,統治者常令其鬥樂取笑。

    (15)宿憂:積久的憂患。

    按《小爾雅》:“宿,久也。

    ”(16)天然之聖:天生的聰明智慧。

    (17)資:資質。

    (18)侔:等同。

    (19)隆:興隆。

    (20)南面:面朝南方。

    負扆(yǐ,倚):背靠屏風。

    王宮中門窗之間的屏風稱扆,王見諸侯時當負扆而立。

    攝袂:卷起衣袖。

    揖:拱手行禮。

    (21)服:事。

    (22)敝:此指最差的結果。

     嚴安上書曰: 臣聞周有天下,其治三百餘歲,成、康其隆也①,刑錯四十餘年而不用②。

    及其衰也,亦三百餘歲,故五伯更起③。

    五伯者,常佐天子興利除害,誅爆禁邪,匡正海内④,以尊天子。

    五伯既沒⑤,賢聖莫續,天子孤弱,号令不行。

    諸侯恣行,強陵弱⑥,衆暴寡,田常篡齊⑦,六卿分晉⑧,并為戰國,此民之始苦也。

    于是強國務攻⑨,弱國備守,合從連橫⑩,馳車擊毂(11),介胄生虮虱,民無所告愬(12)。

     及至秦王,蠶食天下,并吞戰國,稱号曰皇帝,主海内之政,壞諸侯之城,銷其兵(13),鑄以為鐘虡(14),示不複用。

    元元黎民得免于戰國(15),逢明天子,人人自以為更生(16)。

    向使秦緩其刑罰,薄俺斂,省徭役,貴仁義,賤權利(17),上笃厚,下智巧(18),變風易俗,化于海内,則世世必安矣。

    秦不行是風,而(修)〔循〕其故俗,為智巧權利者進,笃厚忠信者退;法嚴政峻(19),谄谀者衆,日聞其美,意廣心轶(20)。

    欲肆威海外(21),乃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辟地進境(22),戍于北河,蜚刍挽粟以随雖其後。

    又使尉(佗)屠睢将樓船之士南攻百越(23),使監祿鑿渠運糧(24),深入越,越人遁逃。

    曠日持久,糧食絕乏,越人擊之,秦兵大敗。

    秦乃使尉佗将卒以戍越。

    當是時,秦禍北構于胡(25),南挂于越,宿兵無用之地(26),進而不得退。

    行十餘年,丁男被甲,丁女轉輸(27),苦不聊生,自經于道樹(28),死者相望。

    及秦皇帝崩,天下大叛。

    陳勝、吳廣舉陳,武臣、張耳舉趙(30),項梁舉吳(31),田儋舉齊(32),景駒舉郢(33),周市舉魏(34),韓廣舉燕(35),窮山通谷豪士并起(36),不可勝載也。

    然皆非公侯之後,非長官之吏也。

    無尺寸之勢,起闾巷,杖棘矜,應時而皆動,不謀而俱起,不約而同會,壤長地進,至于霸王,時教使然也。

    秦貴為天子,富有天下,滅世絕祀者(37),窮兵之禍也。

    故周失之弱,秦失之強,不變之患也(38)。

     ①成:周成王姬誦。

    康:周康王姬钊。

    隆:興盛。

    ②刑錯:通“刑措”,刑法被擱置不用,言社會安甯,犯法之事極少。

    ②五伯:通“五霸”,指春秋時代先後成為霸主的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宋襄公等。

    更:相繼出現。

    ④匡正:匡扶正道。

    ⑤沒:通“殁”,死去。

    ⑥陵:侵犯,欺負。

    ⑦田常:即田成子,或稱陳成子,春秋末期的齊國重臣,謀殺簡公,立平公為君,自任齊相,逐漸篡取齊國政權。

    詳見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

    ⑧六卿分晉:春秋末期,晉國的韓、趙、魏和智、範,中行氏六卿把持了朝政,分割晉國領地,擴大私人勢力。

    至公元前四五三年,韓、趙、魏滅智氏而三家分晉。

    見卷三十九《晉世家》篇。

    ⑨務攻:緻力于攻伐征戰。

    ⑩合從(zòng,縱)連橫:戰國時期諸國間的外交策略,即由北至南的齊楚等國聯合抗秦的策略稱合縱;而由西向東的秦、齊等國聯合抗楚而實際是秦國借以各個擊破的策略稱連橫。

    從:同“縱”。

    ⑩擊毂:車毂相撞,極言車多。

    毂,車輪中心用來插軸的圓木。

    泛指車(11)?介:甲衣。

    胄:頭盔。

    (12)愬:訴說。

    (13)兵:武器。

    (14)鐘:古代樂器:虡(jù,巨):挂鐘磐的木架。

    “銷其兵”等三句所指史實詳見卷六《秦始皇本紀》。

    (15)元元:平民。

    此指善良。

    (16)更生:獲得新生。

    (17)賤:輕視。

    (18)上:通“尚”,崇尚。

    下:輕視。

    (19)政峻:政治嚴厲。

    (20)意廣心轶(yì,義):野心極大。

    按“轶”通“溢”,滿。

    (21)肆威:揚威。

    (22)辟:通“?”,開拓。

    進境:向前推進擴展邊境。

    (23)尉:武官名。

    屠睢(suí,雖)人名。

    将:率。

    樓船之士:水兵。

    百越:即越。

    (24)監:指監禦史。

    祿,人名。

    (25)構:結。

    (26)宿兵:駐軍。

    (27)被甲:穿铠甲,此指參軍上戰場。

    被,同“披”轉輸:運輸。

    轉運。

    輸,納。

    (28)經:上吊。

    道樹:道邊的樹。

    (29)舉:攻占。

    這裡和以下諸“舉”字都有舉事的意思。

    陳勝、吳廣舉陳事見卷四十八《陳涉世家》。

    (30)武臣、張耳舉趙事見卷四十八《陳涉世家》,又見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

    (31)項梁舉吳事見卷七《項羽本紀》。

    (32)田儋:(dān,單)舉齊事見卷九十四《田儋列傳》。

    (33)景駒舉郢事見卷七《項羽本紀》、卷四十八《陳涉世家》等。

    (34)周市(fú,福)舉魏事見卷四十八《陳涉世家》。

    (35)韓廣舉燕事見卷四十八《陳涉世家》。

    (36)窮山通谷:全部山谷。

    極言遍地皆為起義者。

    (37)滅世絕祀:世系政權全被斷絕。

    (38)不變:不會變通。

     今欲招南夷①,朝夜郎②,降羌僰③,略?州④,建城邑,深入匈奴,燔其龍城⑤,議者美之。

    此人臣之利也,非天下之長策也。

    今中國無狗吠之驚,而外累于遠方之備⑥,一靡一敝國家,非所以子民也⑦。

    行無窮之欲,甘心快意,結怨于匈奴,非所以安邊也。

    禍結而不解,兵休而複起,近者愁苦,遠者驚駭,非所以持久也。

    今天下鍛甲砥劍⑧,橋箭累弦⑨,轉輸運糧,未見休時,此天下之所共憂也。

    夫兵久而變起,事煩而慮生。

    今外郡之地或幾千裡,列城數十,形束壤制⑩,旁脅諸侯(11),非公室之利也。

    上觀齊、晉之所以亡者,公室卑削(12),六卿大盛也;下觀秦之所以滅者,嚴法刻深,欲大無窮也。

    今郡守之權,非特六卿之重也(13);地幾千裡,非特闾巷之資也;甲兵器械,非特棘矜之用也。

    以遭萬世之變(14)則不可稱諱(15)。

     ①南夷:指漢代南部(今四川南部,雲南和貴州)的各部族。

    ②朝:朝拜皇帝。

    夜郎:指漢代南方(今貴州和雲南)部族名和國名,武帝時代歸服漢朝。

    ③羌:部族名。

    僰(bō,波):部族名。

    ④略:攻取。

    ⑤燔:燒。

    龍城:或作“茏城”,匈奴單于王庭所在的地方。

    ⑥累:牽累。

    ⑦子民:一愛一撫百姓。

    ⑧鍛甲:鍛造铠甲。

    砥劍:磨劍。

    砥,磨石。

    ⑨橋箭:矯正箭杆。

    橋,通“矯”。

    累弦:聚積弓弦。

    以上兩句蓋謂加強戰備,亦即厲兵秣馬之意。

    ⑩形束壤制:土地山川的形勢可以控制百姓。

    (11)旁脅諸侯:脅迫附近的諸侯。

    (12)公室:此指朝廷。

    卑削:衰微。

    (13)非特:不隻。

    (14)遭:逢。

    萬世之變:此為“天下變亂”的委婉說法。

    (15)稱諱:為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