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津侯主父列傳第五十二

關燈
的。

    漢宣帝繼承大統,繼續治理漢朝的大業,也講述宣揚儒家六經的思想,招選優秀特異的人材,因而蕭望之、梁丘賀、夏侯勝、韋玄成、嚴彭祖、尹更始因為一精一通儒家學說而被任用;劉向、王褒因為善寫文章而顯貴。

    著名的将相有張安世、趙充國、魏相、邴吉、于定國、杜延年;治理百姓成效好的有黃霸、王成、龔遂、鄭弘、邵信臣、韓延壽、尹翁歸、趙廣漢這些人,他們都有功勳事迹被後世人所稱道記述。

    參看這些名臣的事迹,可以說是僅次于武帝時代。

     【原文】【注解】 丞相公孫弘者,齊菑川國薛縣人也①,字季。

    少時為薛獄吏②,有罪,免。

    家貧,牧豕海上③。

    年四十餘,乃學《春秋》雜說④。

    養後母孝謹⑤。

     建元元年⑥,天子初即位,招賢良文學之士⑦。

    是時弘年六十,征以賢良為博士⑧。

    使匈奴,還報,不合上意⑨,上怒,以為不能,弘乃病免歸。

     元光五年⑩,有诏征文學,菑川國複推上公孫弘(11)。

    弘讓,謝國人曰(12):“臣已嘗西應命(13),以不能罷歸(14)。

    願更推選(15)。

    ”國人固推弘(16),弘至太常。

    太常令所征儒士各對策(17),百餘人,弘第居下(18)。

    策奏(19),天子擢弘對為第一(20)。

    召入見,狀貌甚麗,拜為博士。

    是時通西南夷道(21),置郡,巴蜀民苦之(22),诏使弘視之。

    還奏事,盛毀西南夷無所用(22),上不聽。

     ①齊:指戰國時齊國舊地;而菑川國則為漢朝初年的封國,建都于劇縣(今山東壽光);薛乃漢代縣名(在今山東滕縣南)。

    按劇縣與薛縣相距甚遠,故前人疑此處有誤,泷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引《史記考異》說:“菑川本齊故地,《史》言菑川又言齊者,當時通俗之稱,扁鵲言‘臣齊勃海秦越人’,與此一例,非《史》之誤。

    《漢志》菑川國祗三縣,無薛縣,然《高五王傳》,青州刺史奏菑川王終古禽一獸行,诏削四縣,安和薛縣不在所削之内。

    《漢志》郡國領縣若幹,皆元、成以後之制,未可據以駁傳也。

    ”此言可信。

    ②獄吏:負責監獄的官員。

    ③牧豕:放豬。

    海上:海邊。

    ④《春秋》雜說:“解釋《春秋》的各家學說。

    按《春秋》為孔丘所著魯國的編年史,後為儒家經典之一。

    因原著簡約,不易詳知,遂有左丘明、公羊高、谷梁赤等為之作注,加以解說,另成三書,即《春秋左氏傳》、《公羊傳》、《谷梁傳》。

    這裡的“雜說”當指此。

    ⑤孝謹:孝順謹慎。

    ⑥建元:漢武帝即位後的第一個年号(前140—前135)。

    ⑦賢良文學:是漢代選拔官吏的科目,有時簡稱“賢良”和“文學”。

    建元元年的十月,由武帝親自招考賢良文學,董仲舒等一百餘人前來應考。

    ⑧博士:學官名。

    知識淵博,學有專長者得任此職,以備天子所用,或傳授弟子。

    文帝時就已設《詩經》等博士,武帝建元五年乃設五經博士。

    ⑨上意:皇上的心意。

    ⑩元光:漢武帝第二個年号,(前134—前129)。

    元光五年即公元前130年。

    (11)推上:推舉。

    (12)讓謝:退讓謝絕。

    (13)西應命:到西邊的長安去接受皇帝的诏命。

    (14)以:因為。

    罷歸:罷官歸來。

    (15)更:改。

    (16)固:堅決。

    (17)對策:指應考的賢良文學等人回答皇帝所提的治國方策。

    (18)第:名次。

    (19)奏:進。

    (20)擢:提拔。

    (21)通西南夷:武帝元光年間,唐蒙和司馬相如等出使西南夷,夜郎等歸附漢朝,漢在上述地區設立犍為郡等。

    詳見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傳》。

    (22)苦:感到困苦。

    (23)盛毀:極度诋毀。

     弘為人恢奇多聞①,常稱以為人主病不廣大②,人臣病不儉節③。

    弘為布被,食不重肉④。

    後母死,服喪三年。

    每朝會議,開陳其端⑤,令人主自擇,不肯面折庭争⑥。

    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⑦,辯論有餘⑧,習文法吏事⑨,而又緣飾以儒術⑩,上大說之(11)。

    二歲中,至左内史。

    弘奏事,有不可,不庭辯之。

    嘗與主爵都尉汲黯請間(12),汲黯先發之(13),弘推其後(14),天子常說,所言皆聽,以此日益親貴。

    嘗與公卿約議(15),至上前(16),皆倍其約以順上旨(17)。

    汲黯庭诘弘曰(18):“齊人多詐而無情實,始與臣等建此議,今皆倍之,不忠。

    ”上問弘。

    弘謝曰(19):“夫知臣者以臣的忠,不知臣者以臣為不忠。

    ”上然弘言(20)。

    左右幸臣每毀弘,上益厚遇之。

     元朔三年(21),張歐免(22),以弘為禦史大夫。

    是時通西南夷,東置滄海,北築朔方之郡。

    弘數谏(22),以為罷敝中國以奉無用之地(23),願罷之。

    于是天子乃使朱買臣等難弘置朔方之便(24)。

    發十策,弘不得一。

    弘乃謝曰:“山東鄙人(25),不知其便若是,願罷西南夷、滄海而專奉朔方(26)。

    ”上乃許之。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祿甚多(27),然為布被,此詐也。

    ”上問弘。

    弘謝曰:“有之。

    夫九卿與臣善者無過黯,然今日庭诘弘,誠中弘之病(28)。

    夫以三公為布被,誠飾詐欲以釣名。

    且臣聞管仲相齊,有三歸(29),侈拟于君(30),桓公以霸,亦上僭于君(31)。

    晏嬰相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絲,齊國亦治,此下比于民。

    今臣弘位為禦史大夫,而為布被,自九卿以下至于小吏,無差,誠如汲黯言。

    且無汲黯忠,陛下安得聞此言!”天子以為謙讓,愈益厚之。

    卒以弘為丞相(32),封平津侯。

     ①恢奇:雄偉奇異。

    ②稱:說。

    病:短處、一毛一病。

    不廣大:指心胸狹小。

    ③儉節:即“節儉”。

    ④重肉:兩種肉菜。

    ⑤開:開始。

    陳:陳說。

    端:頭緒。

    ⑥面折庭争:通“面折廷争”,當面駁斥,在朝廷争辯。

    ⑦行:行為。

    敦厚:忠厚。

    ⑧辯論:指言辭。

    ⑨習:熟悉。

    文法:法律條文。

    ⑩緣飾:裝飾。

    儒術:儒家思想和治國主張。

    (11)上:皇帝。

    說(yuè,月)同“悅”。

    下文“天子常說”之“說”同此。

    (12)請間(jiàn,澗):請求分别進見皇帝。

    間,間隔。

    (13)先發之:先提出問題。

    (14)推:推究。

    此指把事情利害得失詳盡地闡述清楚。

    (15)約議:事前約定某些待議的問題。

    (16)上前:皇上面前。

    (17)倍:通“背”,違背。

    上旨:皇上的旨意。

    (18)庭:通“廷”,朝廷。

    诘:責難。

    (19)謝:道歉。

    謝罪。

    (20)然:認為正确。

    (21)元朔:漢武帝第三個年号(前128—前123)。

    元朔三年即公元前一二六年。

    (22)免:免官。

    指免去張歐的禦史大夫。

    (23)數:屢次。

    (24)罷敝:通“疲敝”,疲憊。

    奉:供給。

    (24)難:駁斥。

    (25)鄙人:鄙漏之人。

    (26)專奉:專營。

    (27)奉:通“俸”。

    (28)誠:确實。

    (29)三歸:三處府第。

    一說為台名。

    (30)侈:奢侈。

    拟:比。

    (31)亦:此。

    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亦猶此也。

    ”僭(jiàn,件):在封建社會中,地位低的人越禮冒用地位高的人的名分、禮儀、器物的行為稱僭。

    (32)卒:終于。

     弘為人意忌①,外寬内深。

    諸嘗與弘有郤者②,雖詳與善③,陰報其禍④。

    殺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膠西⑤,皆弘之力也。

    食一肉脫粟之飯⑥。

    故人所善賓客⑦,仰衣食⑧,弘奉祿皆以給之,家無所餘。

    士亦以此賢之。

     淮南、衡山謀反⑨,治一黨一與方急⑩。

    弘病甚,自以為無功而封,位至丞相,宜佐明主填撫國家(11),使人由臣子之道(12)。

    今諸侯有畔逆之計(13),此皆宰相奉職不稱(14),恐竊病死,無以塞責。

    乃上書曰:“臣聞天下之通道五(15),所以行之者三。

    曰君臣,父子,兄弟,夫婦,長幼之序,此五者,天下之通道也。

    智、仁、勇,此三者,天下之通德,所以行之者也。

    故曰‘力行近乎仁(16),好問近乎智,知恥近乎勇’。

    知此三者,則知所以自治(17),知所以自治,然後知所以治人。

    天下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今陛下躬行大孝(18),鑒三王(19),建周道(20),兼文武(21),厲賢予祿(22),量能授官。

    今臣弘罷駕之質(23),無汗馬之勞,陛下過意擢臣弘卒伍之中(24),封為列侯,緻位三公(25)。

    臣弘行能不足以稱(26),素有負薪之病(27),恐先狗馬填溝壑(28),終無以報德塞責。

    願歸侯印(29),乞骸鼻(30),避賢者路。

    ”天子報曰(31):“古者賞有功,褒有德,守成尚文(32),遭遇右武(33),未有易此者也。

    朕宿昔庶幾獲承尊位(34),懼不能甯,惟所與共為治者(35),(君宜知之)君宜知之。

    蓋君子善善惡惡(36),君若謹行,常在朕躬。

    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已(37),乃上書歸侯,乞骸鼻,是章朕之不德也(38)。

    今事少間(39),君其省思慮,一一精一神(40),輔以醫藥。

    ”因賜告牛酒雜帛(41)。

    居數月,病有瘳(42),視事(43)。

     元狩二年(44),弘病,竟以丞相終(45)。

    子度嗣為平津侯(46)。

    度為山陽太守十餘歲,坐法失侯。

     ①意忌:猜疑忌恨。

    ②郤:通“隙”,隔閡、矛盾、怨仇。

    ③詳:通“佯”,佯裝。

    ④陰:暗中。

    ⑤徙:遷移。

    膠西:漢代封國名。

    按董仲舒才學遠超公孫弘,而且厭惡公孫弘的曲意承上的行為。

    公孫弘對此極懷恨在心,欲借驕縱的膠西王劉端之手殺害董仲舒,于是便向武帝推薦,董仲舒于被派到膠西國當了相,不過曾殺害國相的劉端并未殺害董仲舒。

    ⑥脫粟:去掉谷殼的粗米。

    ⑦故人:老朋友。

    賓客:指門客。

    ⑧仰:依賴。

    ⑨淮南、衡山:均漢初封國名。

    按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淮南王劉安和衡山王劉賜陰謀叛亂,不久陰謀敗露,淮南王自一殺,先後被株連治罪者達數萬人。

    事詳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傳》。

    ⑩治一黨一與:追究同一黨一。

    方:正。

    (11)填(zhèn,鎮)撫:鎮撫,安一撫。

    填,通“鎮”。

    (12)由:循。

    (13)畔:通“叛”。

    (14)奉職:供職。

    不稱:不合适。

    (15)通道:常道。

    (16)力行:努力實踐。

    按此處所引的三句話,出自《禮記·中庸》為孔丘之言。

    (17)自治:自己培養自己。

    (18)躬行:親自實踐。

    (19)鑒:借鑒。

    三王:指夏、商、周三代開國之王,具體指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

    (20)周道:周朝的治國之道。

    (21)兼:兼有。

    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

    (22)厲:通“勵”,鼓勵。

    予:給與。

    (23)罷驽:疲憊的劣馬,此指才能低下。

    罷,通“疲”。

    質:本質。

    (24)過意:特意。

    卒伍:指軍隊。

    (25)緻:給。

    (26)行能:品行才能。

    (27)素:平素。

    負薪之病:自稱有病,不能勝任的謙詞。

    (28)先狗馬填溝壑:謙詞,意謂随時都會突然死去。

    (29)歸:交回。

    (30)乞骸鼻:乞求保全一屍一骨。

    這是封建官員向皇帝請求退休的謙詞。

    (31)報:答複。

    (32)守成:守住先人已得的成功事業。

    尚文:崇尚文德教化。

    (33)遭遇:指遇到禍患。

    右武:崇尚武功。

    (34)宿昔:從前。

    庶幾:幸運。

    尊位:尊貴的地位,指君王的地位。

    (35)惟:思念。

    (36)善善惡惡:贊許善良的讨厭醜惡的。

    (37)罹:遭遇。

    恙:病。

    已:病愈。

    (38)章:顯揚。

    (39)少間:稍得閑暇。

    (40)一一精一神:使一精一神專一個。

    (41)賜告:恩準繼續休假。

    雜帛:各種布帛。

    (42)瘳(chōu,一抽一):病愈。

    (43)視事:辦理事物。

    (44)元狩:漢武帝的第四個年号(前122—前117)。

    元狩二年即公元前一二一年。

    (45)竟:最終。

    終:死。

    (46)嗣:繼承。

     主父偃者,齊臨菑人也。

    學長短縱橫之術①,晚乃學《易》、《春秋》、百家言②。

    遊齊諸生間,莫能厚遇也③。

    齊諸儒生相與排擯④,不容于齊。

    家貧,假貸無所得⑤,乃北遊燕、趙、中山,皆莫能厚遇,為客甚困。

    孝武元光元年中⑥,以為諸侯足遊者,乃西入關見衛将軍⑦。

    衛将軍數言上⑧,上不召。

    資用乏,留久,諸公賓客多厭之,乃上書阙下⑨。

    朝奏⑩,暮召入見。

    所言九事,其八事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

    其辭曰: ①長短縱橫之術:即戰國縱橫家的思想。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主父偃著書二十八篇,集為《主父偃》一書。

    ②晚:晚年。

    百家言:諸子百家的學說。

    ③諸生:許多儒生。

    厚遇:寬厚相待。

    ④排擯:排斥。

    ⑤假貸:借貸。

    ⑥元光:武帝第二個年号(前134—前129)。

    ⑦衛将軍:指大将軍衛青。

    ⑧數:屢次。

    上:指漢武帝。

    ⑨阙下:宮門之下,此指皇帝。

    ⑩朝奏:早晨進獻奏書。

     臣聞明主不惡切谏以博觀①,忠臣不敢避重誅以直谏②,是故事無遺策而功流萬世③。

    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計④,願陛下幸郝而少察之。

     《司馬法》曰⑤:“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平,忘戰必危。

    ”天下既平⑥,天子大凱⑦,春蒐秋狝⑧,諸侯春振旅⑨,秋治兵⑩,所以不忘戰也。

    且夫怒者逆德也(11),兵者兇器也(12),争者未節也(13)。

    古之人君一怒必伏一屍一流血,故聖王重行之。

    (14)。

    夫務戰勝窮武事者(15),未有不悔者也。

    昔秦皇帝任戰勝之威(16),蠶食天下,并吞戰國,海内為一,功齊三代(17)。

    務勝不休,欲攻匈奴。

    李斯谏曰:“不可。

    夫匈奴無城郭之居,委積之守(18),遷徙鳥舉(19),難得而制也。

    輕兵深入;糧食必絕;踵糧以行(20),重不及事(21)。

    得其地不足以為利也,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22)。

    勝必殺之,非民父母也。

    一靡一蔽中國(23),快心匈奴,非長策也。

    ”秦皇帝不聽,遂使蒙恬将兵攻胡,辟地千裡,以河為境(24)。

    地固澤(鹹)鹵(25),不生五谷。

    然後發天下丁男以守北河(26)。

    暴兵露師十有餘年(27),死者不可勝數,終不能逾河而北。

    是豈人衆不足(28),兵革不備哉?其勢不可也。

    又使天下蜚刍挽粟(29),起于黃腄、琅邪負海之郡(30),轉輸北河,率三十鐘而緻一石(31)。

    男子疾耕不足于糧饷(32),女子紡績不足于帷幕(33)。

    百姓一靡一敝,孤寡老弱不能相養,道路死者相望,蓋天下始畔秦也(34)。

     ①不惡:不讨厭。

    切谏:深切的谏言。

    意謂毫不避諱的直谏君王。

    博觀:廣泛地觀察。

    ②重誅:嚴厲的懲罰。

    ③遺策:失策。

    萬世:萬代。

    ④效:獻。

    ⑤《司馬法》:古代兵書,即《司馬穰苴兵法》,原有一百五十篇,今存五篇。

    以下所引文字出于《司馬法·仁本》篇。

    ⑥平:太平。

    ⑦大凱:周王所奏凱旋班師的軍樂。

    ⑧蒐:春天打獵。

    狝:秋天打獵。

    ⑨振旅:訓練軍隊。

    ⑩治兵:修治武器。

    (11)逆德:背逆的德行。

    (12)兵:武器。

    兇器:兇惡的器物。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