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将軍骠騎列傳第五十一

關燈


    産:人名。

    季父:叔父。

    羅姑比:人名,單于的叔父。

    ⑦再:第二次。

    ⑧王夫人:指漢武帝一寵一姬,生齊王劉闳者。

    上:皇上。

    ⑨身:自身。

    食萬戶:享受萬戶封邑的賦稅和物産。

    ⑩奉:同“捧”。

    親:指父母。

    壽:祝壽。

    (11)以實言:把實情說出來。

    (12)導軍:為軍隊當向導。

    (13)使:出使。

    絕國:極遠的國家。

     冠軍侯去病既侯三歲,元狩二年春①,以冠軍侯去病為骠騎将軍,将萬騎出隴西②,有功。

    天子曰:“骠騎将軍率戎士逾烏盭③,讨遬濮④,涉狐奴⑤,曆五王國,辎重人衆懾慴者弗取⑥,冀獲單于子⑦。

    轉戰六日,過焉支山千有餘裡,合短兵⑧,殺折蘭王,斬盧胡王,誅全甲⑨,執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首虜八千餘級,收休屠祭天金人⑩。

    益封去病二千戶。

    ” 其夏,骠騎将軍與合騎侯敖俱出北地,異道(11);博望侯張骞、郎中令李廣俱出右北平,異道:皆擊匈奴。

    郎中令将四千騎先至,博望侯将萬騎在後至。

    匈奴左賢王将數萬騎圍郎中令,郎中令與戰二日,死者過半,所殺亦過當。

    博望侯至,匈奴兵引去。

    博望侯坐行留(12),當斬(13),贖為庶人。

    而骠騎将軍出北地,已遂深入(14),與合騎侯失道(15),不相得,骠騎将軍逾居延至祁連山,捕首虜甚多。

    天子曰:“骠騎将軍逾居延,遂過小月氏,攻祁連山,得酋塗王,以衆降者二千五百人(16),斬首虜三萬二百級,獲五王,五王母,單于阏氏(17)、王子五十九人,相國、将軍、當戶、都尉六十三人,師大率減什三(18),益封去病五千戶。

    賜校尉從至小月氏爵左庶長(19)。

    鷹擊司馬破奴再從骠騎将軍斬遬濮王,捕稽沮王,千騎将得王、王母各一人,王子以下四十一人,捕虜三千三百三十人,前行捕虜千四百人(20),以千五百戶封破奴為從骠侯。

    校尉句王高不識,從骠騎将軍捕呼于屠王王子以下十一人,捕虜千七百六十八人,以千一百戶封不識為宜冠侯。

    校尉仆多有功,封為煇渠侯。

    ”合騎侯敖坐行留不與骠騎會,當斬,贖為庶人。

    諸宿将所将士馬兵亦不如骠騎(21),骠騎所将常選(22),然亦敢深入,常與壯騎先其大(将)軍(23),軍亦有天幸,未嘗困絕也。

    然而諸宿将常坐留落不遇(24)。

    由此骠騎日以親貴,比大将軍(25)。

     ①元狩二年:即公元前一二一年。

    元狩為漢武帝第四個年号(前122-前117)。

    ②将:率領。

    ③逾:越過。

    烏盭(lì,力):通“烏戾”,山名。

    ④遬(sù,速)濮:匈奴部族名。

    ⑤狐奴:河名。

    今稱在一浪一河。

    ⑥懾慴(zhé,哲):畏懼而服從。

    弗取:不掠取。

    ⑦冀:通“觊”,希望。

    ⑧合短兵:以短兵器(刀和劍之類)交戰。

    合:會。

    ⑨全甲:指全副武裝的敵人。

    一說為國名。

    ⑩祭天金人:匈奴人祭天時用的金屬偶像。

    一說是得自西哉的佛像,與祭天無關。

    (11)異道:指分道進軍。

    (12)坐:因犯……罪。

    行留:行軍遲緩,贻誤軍機。

    (13)當:判罪。

    (14)遂:通“邃”,遠。

    下文“遂過”之“遂”同此。

    (15)失道:迷路。

    (16)以:率領。

    (17)阏氏:匈奴單于的正妻。

    (18)師:軍隊。

    大率:大抵。

    什三:十分之三。

    (19)校尉從至小月氏:即“從至小月氏之校尉”,意謂跟随霍去病到過小月氏的校尉。

    (20)前行:先頭部隊。

    (21)宿将:資深的将軍們。

    将:率領。

    士馬兵:戰士、馬匹、兵器。

    (22)常選:經常挑選的一精一兵。

    (23)先其大軍:跑在大軍的前面。

    (24)坐:因為。

    留落:行動遲緩,落在後邊。

    不遇:遇不到好的戰機。

    (25)比:并列。

     其秋,單于怒渾邪王居西方數為漢所破,亡數萬人,以骠騎之兵也①。

    單于怒,欲召誅渾邪王。

    渾邪王與休屠王等謀欲降漢,使人先要邊②。

    是時大行李息将城河上③,得渾邪王使,即馳傳以聞④。

    天子聞之,于是恐其以詐降而襲邊,乃令骠騎将軍将兵往迎之。

    骠騎既渡河,與渾邪王衆相望。

    渾邪王裨将見漢軍而多欲不降者,頗遁去⑤。

    骠騎乃馳入與渾邪王相見,斬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獨遣渾邪王乘傳先詣行在所⑥,盡将其衆渡河,降者數萬,号稱十萬。

    既至長安,天子所以賞賜者數十巨萬。

    封渾邪王萬戶,為漯陰侯。

    封其裨王呼毒尼為下摩侯⑦,鷹庇為煇渠侯,禽梨為河綦侯,大當戶銅離為常樂侯。

    于是天子嘉骠騎之功曰:“骠騎将軍去病率師攻匈奴西域王渾邪,王及厥衆萌鹹相奔⑧,率以軍糧接食⑨,并将控弦萬有餘人⑩,誅?駻(11),獲首虜八千餘級,降異國之王三十二人,戰士不離傷(12),十萬之衆鹹懷集服(13),仍與之勞(14),爰及河塞(15),庶幾無患(16),幸既永綏矣(17)。

    以千七百戶益封骠騎将軍。

    ”減隴西、北地、上郡戍卒之半,以寬天下之徭。

     居頃之,乃分徙降者邊五郡故塞外(18),而皆在河南,因其故俗,為屬國(19)。

    其明年(20),匈奴入右北平、定襄,殺略漢千餘人。

     ①數:屢次。

    為:被。

    以:因為。

    ②使:派。

    要:通“邀”,迎接。

    邊:邊境。

    ③将:率。

    此言率兵于河上築城。

    城:築城。

    河上:黃河岸邊。

    ④馳:急奔。

    傳:驿站,此指驿站備用的車駕。

    聞:傳報朝廷知道。

    ⑤頗遁去:多有逃走者。

    ⑥行在所:帝王臨時駐留的地方。

    ⑦下摩:《史記·建元以來侯者年表》作“下麾”,地名。

    ⑧厥:其。

    衆萌:通“衆氓”,民衆,百姓。

    鹹:皆。

    奔:投奔。

    ⑨率:皆。

    接食:接濟。

    ⑩控弦:拉弓。

    此指拉弓的戰士。

    (11)?駻:本為骠悍勇敢之人,此指妄圖逃亡的匈奴人。

    (12)離:通“罹”,遭受。

    (13)懷集:歸來。

    按《玉篇》曰:“懷,歸也。

    ”《國語》“不其集亡”,韋昭注:“集,至也。

    ”服:承擔。

    按泷川資言《史記彙注考證》:“服,猶任也;任頻興之勞。

    ”據此,此“服”字當屬下句,應于“懷集”之後斷句。

    (14)仍:頻繁。

    與:《漢書》作“興”,是。

    為軍事活動而征聚物資曰興。

    實指戰争而言。

    勞:苦。

    “服仍興之勞”,即承受戰争勞苦之意。

    (15)爰:于是。

    河塞:泛指黃河以北至塞外地區。

    (19)庶幾:差不多、幾乎。

    (17)幸:幸運、有幸。

    既:将。

    綏:安。

    (18)邊五郡:邊境上的五個郡,指隴西、北地、上郡、雲中、朔方。

    故:原來。

    (19)為屬國:做漢朝的屬國。

    當時漢将匈奴降民安置在上述五郡之中,設五屬國,各派都尉監護他們。

    (20)明年:指漢武帝元狩三年(前120)。

     其明年,天子與諸将議曰:“翕侯趙信為單于畫計①,常以為漢兵不能度幕輕留②,今大發士卒,其勢必得所欲。

    ”是歲元狩四年也③。

     元狩四年春,上令大将軍青、骠騎将軍去病将各五萬騎,步兵轉者踵軍數十萬④,而敢力戰深入之士皆屬骠騎。

    骠騎始為出定襄,當單于。

    捕虜言單于東⑤,乃更令骠騎出代郡⑥,令大将軍出定襄。

    郎中令為前将軍⑦,太仆為左将軍⑧,主爵趙食其為右将軍⑨,平陽侯襄為後将軍⑩,皆屬大将軍。

    兵即度幕(11),人馬凡五萬騎(12),與骠騎等鹹擊匈奴單于。

    趙信為單于謀曰:“漢兵既度幕,人馬罷(13),匈奴可坐收虜耳。

    ”乃悉遠北其辎重(14),皆以一精一兵待幕北。

    而适值大将軍軍出塞千餘裡,見單于兵陳而待,于是大将軍令武剛車自環為營(15),而縱五千騎往當匈奴。

    匈奴亦縱可萬騎。

    會日且入(16),大風起,沙礫擊面,兩軍不相見,漢益縱左右翼繞單于(17)。

    單于視漢兵多,而士馬尚強,戰而匈奴不利,薄莫(18),單于遂乘?(19),壯騎可數百,直冒漢圍西北馳去(20)。

    時已昏,漢、匈奴相紛挐(21),殺傷大當(20)。

    漢軍左校捕虜言單于未昏而去,漢軍因發輕騎夜追之,大将軍軍因随其後。

    匈奴兵亦散走。

    遲明(23),行二百餘裡,不得單于,頗捕斬首虜萬餘級,遂至窴顔山趙信城,得匈奴積粟食軍(24)。

    軍留一日而還,悉燒其城餘粟以歸。

     ①畫計:出謀劃策。

    ②度:越過。

    幕:通“漠”,沙漠。

    輕留:輕易滞留。

    ③是歲:這年。

    元狩四年:公元前一一九年。

    ④轉者:轉運軍需物資的人。

    踵:腳後跟。

    此指跟随其後。

    ⑤捕虜:捉到的俘虜。

    東:向東而去。

    ⑥更令:改變命令。

    ⑦郎中令:指李廣。

    ⑧太仆:指公孫賀。

    ⑨主爵:即主爵都尉。

    ⑩襄:即曹襄。

    (11)即:立刻。

    (12)凡:共。

    (13)罷:通“疲”。

    (14)悉:全部。

    遠北:遠遠地運到北方。

    (15)武剛車:有防護的軍車。

    自環為營:自己排成環形陣營。

    (16)會:正趕上。

    且入:将落山。

    (17)益:更。

    繞單于:包一皮一皮抄單于。

    (18)薄莫:傍晚。

    莫,同“暮”。

    (19)六?:六匹騾子拉的車。

    按“?”同“騾”。

    (20)冒:沖。

    (21)紛挐:混亂。

    這裡是扭打的意思。

    (22)大當:大緻相當。

    (23)遲明:天将亮時。

    (24)食軍:供糧給軍隊食用。

     大将軍之與單于會也①,而前将軍廣、右将軍食其軍别從東道,或失道,後擊單于。

    大将軍引還過幕南②,乃得前将軍、右将軍。

    大将軍欲使使歸報③,令長史簿責前将軍廣④,廣自一殺。

    右将軍至,下吏,贖為庶人。

    大将軍軍入塞,凡斬捕首虜萬九千級。

     是時匈奴衆失單于十餘日,右谷蠡王聞之,自立為單于。

    大于後得其衆,右王乃去單于之号。

     骠騎将軍亦将五萬騎,車重與大将軍軍等⑤,而無裨将。

    悉以李敢等為大校,當裨将,出代、右北平千餘裡,直左方兵⑥,所斬捕功已多大将軍。

    軍既還,天子曰:“骠騎将軍去病率師,躬将所獲葷粥之士⑦,約輕赍⑧,絕大幕⑨,涉獲章渠⑩,以誅比車耆,轉擊左大将(11),斬獲旗鼓。

    曆涉離侯(12),濟弓闾(13),獲屯頭王、韓王等三人,将軍、相國、當戶、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14),禅于姑衍(15),登臨翰海(16)。

    執鹵獲醜七萬有四百四十三級(17),師率減什三,取食于敵,逴行殊遠而糧不絕(18)。

    以五千八百戶益封骠騎将軍。

    ”右北平太守路博德屬骠騎将軍,會與城(19),不失期,從至梼餘山(20),斬首捕虜二千七百級,以千六百戶封博德為符離侯。

    北地都尉邢山從骠騎将軍獲王,以千二百戶封山為義陽侯。

    故歸義因淳王複陸支、樓專王伊即靬皆從骠騎将軍有功(21),以千三百戶封複陸支為壯侯,以千八百戶封伊即靬為衆利侯。

    而骠侯破奴、昌武侯安稽從骠騎有功,益封各三百戶。

    校尉敢得旗鼓(22),為關内侯,食邑二百戶。

    校尉自為爵大庶長(23)。

    軍吏卒為官,賞賜甚多、搌大将軍不得益封,軍吏卒皆無封侯者。

     ①會:會戰。

    ②引:領兵。

    幕南:即漠南,大沙漠之南。

    ③使使:派使者。

    歸報:回京向皇上報告。

    ④簿責:依文書上所列罪狀審問。

    ⑤車重:指軍需物資。

    ⑥直:通“值”,面對。

    左方兵:匈奴的左面軍隊,即左賢王的軍隊。

    ⑦躬将:親自率領。

    葷粥(xūnyù,熏育):指匈奴。

    按殷代稱匈奴為葷粥。

    ⑧約:捆束。

    輕赍:輕資,少量财物。

    赍,通“資”。

    ⑨絕:越過。

    ⑩涉:渡。

    (11)左大将:匈奴高級将官名,非為人名。

    (12)曆涉:經過。

    離侯:山名。

    (13)濟:渡。

    弓闾:河名。

    (14)封:在山上築壇祭天的儀式。

    (15)禅:在山上除地以祭地的儀式。

    姑衍:山名。

    (16)翰海:大沙漠。

    一說湖名,即今蘇聯貝加爾湖。

    (17)鹵:通“虜”,敵人。

    醜:醜類,郡虜。

    (18)逴(zhuò,去聲“捉”):遠。

    (19)會:會師。

    與城:地名。

    (20)從:随。

    (21)歸義:歸附正義,此指投降漢朝。

    (22)敢:指李敢。

    (23)自為:人名,即徐自為。

     兩軍之出塞,塞閱官及私馬凡十四萬匹①。

    而複入塞者不滿三萬匹。

    乃益置大司馬位②,大将軍、骠騎将軍皆為大司馬③。

    定令④,令骠騎将軍秩祿與大将軍等⑤。

    自是之後,大将軍青日退,而骠騎日益貴。

    舉大将軍故人門下多去事骠騎⑥,辄得官爵,唯任安不肯。

     ①塞閱:出塞時檢閱軍隊。

    ②益置:增設。

    位:官位。

    ③大司馬一職是武帝元狩四年(前119)所設,後來掌權的外戚常被授予此官,故衛青、霍去病皆在本官大将軍、骠騎将軍之外加大司馬之稱。

    ④定令:确定法令。

    ⑤秩祿:官吏的品級與俸祿。

    ⑥舉:全部。

    故人:老朋友。

    門下:指門客。

    去:離開。

    事:奉事。

     骠騎将軍為人少言不一洩①,有氣敢任②。

    天子嘗欲教之孫、吳兵法③,對曰:“顧方略何如耳④,不至學古兵法⑤。

    ”天子為治第⑥,令骠騎視之,對曰:“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⑦。

    ”由此上益重一愛一之。

    然少而侍中,貴,不省士⑧。

    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赍數十乘⑨,既還,重車餘棄粱肉⑩,而士有饑者。

    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11),而骠騎尚穿或塌鞠(12)。

    事多此類。

    大将軍為人仁善退讓,以和柔自媚于上,然天下未有稱也。

     骠騎将軍自四年軍後三年(13),元狩六年而卒(14)。

    天子悼之(15),發屬國玄甲軍(16),陳自長安至茂陵(17),為冢象祁連山(18)。

    谥之(19),并武與廣地曰景桓侯(20)。

    子嬗代侯。

    嬗少,字子侯,上一愛一之,幸其壯而将之(21)。

    居六歲,元封元年(22),嬗卒,谥哀侯。

    無子,絕,國除(23)。

     ①少言不一洩:寡言少語,不一洩露别人的話。

    ②有氣敢任:有氣魄敢做敢為。

    ③孫、吳兵法:指孫武、孫膑和吳起的軍事著作。

    孫武是春秋時期著名的吳國将軍與軍事理論家,著《孫子兵法》一書。

    孫膑是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著《孫膑兵法》一書。

    吳起為戰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與軍事家,著《吳起》一書。

    ④顧:看。

    方略:戰略、謀略。

    ⑤不至:不必。

    ⑥治第:建造府第。

    ⑦無以:不用。

    家為:為家,經營自家之事。

    ⑧不省士:不關心士卒。

    ⑨遣:派。

    赍(jī,機):贈送。

    數十乘:幾十輛車。

    此指幾十車的食物。

    按古代四匹馬拉一輛車稱一乘。

    ⑩重車:裝載軍需品的車輛。

    粱:泛指糧食。

    (11)或:有的人。

    振:站立。

    (12)穿域:畫定地段為球場。

    塌鞠:踢球。

    (13)四年:指元狩四年(前119)。

    軍:軍事行動,指率兵出擊匈奴。

    (14)元狩六年:公元前一一七年。

    (15)悼:悼念、哀傷。

    (15)發:調遣。

    屬國:指邊疆五郡。

    玄甲軍:鐵甲兵。

    (17)陳:同“陣”字,排成陣列。

    (18)為冢:造墳墓。

    (19)谥(shì,是)之:死後給他加封号。

    (20)并:合并。

    武與廣地:勇武與擴大國土。

    按封建谥法規定,“布義行剛曰景”,“辟土服遠日桓”,霍去病的一生兼有此二者的内容,故谥為景桓侯。

    (21)将之:任命他為将軍。

    (22)元封:漢武帝第六個年号(前110-前105)。

    (23)國除:封國被廢除。

     自骠騎将軍死後,大将軍長子宜春侯伉坐法失侯。

    後五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