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列傳第五十

關燈
上當,倉皇逃去。

    詳見卷一百八《韓長孺列傳》。

    ④行徼(jiǎo,角):巡察。

    ⑤葆:通“保”。

    ⑥若:你。

    ⑦造兵謀:制定用兵計劃。

    按王恢是這次誘單于奪馬邑城計謀的制定者之一。

    ⑧卷一百八《韓長孺列傳》謂王恢聽到要斬他的消息後,曾“行千金丞相蚡”,行一賄不起作用,“乃自一殺”。

    ⑨當路:直通之路。

    ⑩尚:還。

    中之:迎一合匈奴的心意。

    中:适合。

     自馬邑軍後五年之秋①,漢使四将軍各萬騎擊胡關市下。

    将軍衛青出上谷,至茏城,得胡首虜七百人。

    公孫賀出雲中,無所得。

    公孫敖出代郡,為胡所敗七千餘人。

    李廣出雁門,為胡所敗,而匈奴生得廣②,廣後得亡歸③。

    漢囚敖、廣,敖、廣贖為庶人。

    其冬,匈奴數入盜邊,漁陽尤甚。

    漢使将軍韓安國屯漁陽備胡。

    其明年秋,匈奴二萬騎入漢,殺遼西太守,略二千餘人。

    胡又入敗漁陽太守軍千餘人,圍漢将軍安國。

    安國時千餘騎亦且盡④,會燕救至⑤,匈奴乃去。

    匈奴又入雁門,殺略千餘人。

    于是漢使将軍衛青将三萬騎出雁門,李息出代郡,擊胡,得首虜數千人。

    其明年,衛青複出雲中以西至隴西,擊胡之樓煩、白羊王于河南,得胡首虜數千,牛羊百餘萬。

    于是漢遂取河南地,築朔方,複繕故秦時蒙恬所為塞,因河為固。

    漢亦棄上谷之什辟縣造陽地以予胡⑥。

    是歲,漢之元朔二年也⑦。

     ①此句所指時間可有兩種理解:一可理解為“馬邑軍”(或稱“馬邑之謀”)後又過了五年。

    已如前注,“馬邑軍”在孝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又過五年,則為元光六年(前129)。

    下文“漢使四将”分别出上谷、雲中、代郡、雁門事,《漢書·武帝紀》、《漢書·衛青霍去病傳》均明确系于元光六年。

    又《漢書·匈奴傳上》亦雲:“漢使四将各萬騎擊胡關市下”是在“馬邑軍後五歲之秋”。

    二可理解為孝武帝元光五年(前130)。

    卷一百一十一《衛将軍骠騎将軍列傳》正明确系于元光五年。

    又卷一百九《李将軍列傳》和《漢書·李廣蘇建傳》亦均謂漢馬邑城誘單于“後四歲”李廣“出雁門擊匈奴”。

    按《資治通鑒》關于“馬邑軍”和“漢使四将擊胡關市下”的系年,與《史記》、《漢書》均不符。

    ②生得廣:活捉李廣。

    ③亡歸:逃跑歸來。

    按卷一百九《李将軍列傳》記載李廣在雁門之外的戰鬥中,因寡不敵衆,被匈奴活捉,他佯死,乘敵不備,奪馬奪弓,射殺追騎,擺脫敵人,南歸至漢。

    ④且:将。

    ⑤會:适逢;正趕上。

    後文“會任文擊救”之“會”同此。

    ⑥什辟:通“鬥僻”,曲折幽僻。

    此指與匈奴地界交錯而偏僻之地。

    ⑦元朔二年:即公元前一二七年。

    元朔,孝武帝第三個年号(前128前123)。

     其後冬,匈奴軍臣單于死。

    軍臣單于弟左谷蠡王伊稚斜自立為單于,攻破軍臣單于太子於單。

    於單亡降漢,漢封於單為涉安侯,數月而死。

     伊稚斜單于既立,其夏①,匈奴數萬騎入殺代郡太守恭友,略千餘人。

    其秋,匈奴又入雁門,殺略千餘人。

     其明年②,匈奴又複入代郡、定襄、上郡,各三萬騎,殺略數千人。

    匈奴右賢王怨漢奪之河南地而築朔方,數為寇,盜邊,及入河南,侵擾朔方,殺略吏民甚衆。

     其明年春,漢以衛青為大将軍,将六将軍③,十餘萬人,出朔方、高阙擊胡。

    右賢王以為漢兵不能至,飲酒醉,漢兵出塞六七百裡,夜圍右賢王。

    右賢王大驚,脫身逃走,諸一精一騎往往随後去④。

    漢得右賢王衆男一女萬五千人,裨小王十餘人。

    其秋,匈奴萬騎入殺代郡都尉朱英,略千餘人。

     其明年春,漢複遣大将軍衛青将六将軍,兵十餘萬騎,乃再出定襄數百裡擊匈奴,得首虜前後凡萬九千餘級,而漢亦亡兩将軍軍三千餘騎⑤。

    右将軍建得以身脫⑥,而前将軍翕侯趙信兵不利,降匈奴。

    趙信者,故胡小王,降漢,漢封為翕侯,以前将軍與右将軍并軍分行,獨遇單于兵,故盡沒。

    單于既得翕侯,以為自次王⑦,用其姊妻之,與謀漢。

    信教單于益北絕幕⑧,以誘罷漢兵,徼極而取之⑨,無近塞。

    單于從其計。

     其明年,胡騎萬人入上谷,殺數百人⑩。

     ①其夏:指元朔三年的夏天。

    ②其明年:指元朔四年(前125)。

    下可類推,注略。

    按本段與上段中華書局點校本原為一段,今據文意分為兩段。

    ③将:率領。

    六将軍:指蘇建、李沮、公孫賀、李蔡、李息、張次公。

    見卷一百一十一《衛将軍骠騎将軍列傳》。

    ④一精一騎:一精一銳的騎兵。

    去:離開。

    ⑤亡:損失。

    兩将軍:指蘇建和趙信。

    ⑥身脫:蘇建兵敗,隻身逃回。

    ⑦自次王:匈奴封趙信的王号。

    ⑧益北:更向北遷移。

    絕幕:越過沙漠。

    幕,通“漠”。

    下同。

    ⑨罷:通“疲”。

    徼:通“邀”,求得。

    ⑩按此段與前段中華書局點校本原為一段,今據文意另立為段。

     其明年春①,漢使骠騎将軍去病将萬騎出隴西,過焉支山千餘裡,擊匈奴,得胡首虜萬八千餘級,破得休屠王祭天金人②。

    其夏,骠騎将軍複與合騎侯數萬騎出隴西③、北地二千裡,擊匈奴。

    過居延,攻祁連山,得胡首虜三萬餘人,裨小王以下七十餘人。

    是時匈奴亦來入代郡、雁門,殺略數百人。

    漢使博望侯及李将軍廣出右北平④,擊匈奴左賢王。

    左賢王圍李将軍,卒可四千人⑤,且盡,殺虜亦過當⑥。

    會博望侯軍救至,李将軍得脫。

    漢失亡數千人。

    合騎侯後骠騎将軍期⑦,及與博望侯皆當死⑧,贖為庶人。

     其秋,單于怒渾邪王、休屠王居西方為漢所殺虜數萬人,欲召誅之。

    渾邪王與休屠王恐,謀降漢,漢使骠騎将軍往迎之。

    渾邪王殺休屠王,并将其衆降漢。

    凡四萬餘人,号十萬。

    于是漢已得渾邪王,則隴西、北地、河西益少胡寇⑨,徙關東貧民處所奪匈奴河南、新秦中以實之,而減北地以西戍卒半。

    其明年,匈奴入右北平、定襄各數萬騎,殺略千餘人而去。

     ①指元狩二年(前121)。

    ②祭天金人:用作祭天主的金屬偶像。

    匈奴祭天本在甘泉山,後改在休屠王右地,故休屠王有祭天金人。

    一說金人即佛像,匈奴自西域得來,與祭天無關(見泷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

    ③合騎侯:即公孫敖。

    ④博望侯:即張骞。

    ⑤可:約。

    ⑥過當:殺死和俘獲敵兵數目超過自己軍隊損失的數目。

    ⑦期:期限。

    此指兩軍相會合的日期。

    ⑧當死:判為死刑。

    當:判刑,判罪。

    ⑨益:愈。

     其明年春①,漢謀曰“翕侯信為單于計,居幕北,以為漢兵不能至。

    ”乃粟馬②,發十萬騎,(負)私〔負〕從馬凡十四萬匹③,糧重不與焉④,令大将軍青、骠騎将軍去病中分軍⑤,大将軍出定襄,骠騎将軍出代,鹹約絕幕擊匈奴⑥。

    單于聞之,遠其辎重,以一精一兵待于幕北。

    與漢大将軍接戰一日,會暮,大風起,漢兵縱左右翼圍單于。

    單于自度戰不能如漢兵,單于遂獨身與壯騎數百潰漢圍西北遁走⑦。

    漢兵夜追不得。

    行斬捕匈奴首虜萬九千級⑧,北至阗顔山趙信城而還。

     單于之遁走,其兵往往與漢兵相亂而随單于。

    單于久不與其大衆相得,其右谷蠡王以為單于死,乃自立為單于。

    真單于複得其衆,而右谷蠡王乃去其單于号,複為右谷蠡王。

     漢骠騎将軍之出代二千餘裡,與左賢王接戰,漢兵得胡首虜凡七萬餘級,左賢王将皆遁走。

    骠騎封于狼居胥山⑨,禅姑衍⑩,臨翰海而還(11)。

     是後匈奴遠遁,而幕南無王庭。

    漢度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12),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萬人,稍蠶食(13),地接匈奴以北。

     ①指元狩四年(前119)的夏天。

    ②粟馬:用粟米喂馬。

    ③私負:指自願擔負衣食馬匹跟随軍隊出征的人。

    ④糧重:指糧食辎重。

    與:指計算在内。

    ⑤中分:各分一半。

    ⑥鹹:皆。

    約:立下約言。

    ⑦潰:沖開。

    ⑧行斬:邊走邊殺。

    ⑨封:在山上建神壇祭天的儀式。

    ⑩禅:在山下建場祭地的儀式。

    (11)翰海:指大沙漠。

    一說指今蘇聯境内的貝加爾湖。

    (12)度:通“渡”。

    (13)稍:逐漸地。

     初,漢兩将軍大出圍單于,所殺虜八九萬,而漢士卒物故亦數萬①,漢馬死者十餘萬。

    匈奴雖病②,遠去,而漢亦馬少,無以複往。

    匈奴用趙信之計,遣使于漢,好辭請和親。

    天子下其議③,或言和親,或言遂臣之④。

    丞相長史任敞曰:“匈奴新破,困,宜可使為外臣,朝請于邊⑤。

    ”漢使任敞于單于。

    單于聞敞計,大怒,留之不遣。

    先是漢亦有所降匈奴使者,單于亦辄留漢使相當⑥。

    漢方複收士馬,會骠騎将軍去病死,于是漢久不北擊胡。

     數歲,伊稚斜單于立十三年死,子烏立為單于。

    是歲,漢元鼎三年也⑦。

    烏維單于立,而漢天子始出巡郡縣。

    其後漢方南誅兩越⑧。

    不擊匈奴,匈奴亦不侵入邊。

     烏維單于立三年,漢已滅南越,遣故太仆賀将萬五千騎出九原二千餘裡⑨,至浮苴井而還,不見匈奴一人。

    漢又遣故從骠侯趙破奴萬餘騎出令居數千裡,至匈河水而還,亦不見匈奴一人。

     是時天子巡邊,至朔方,勒兵十八萬騎以見武節⑩,而使郭吉風告單于(11)。

    郭吉既至匈奴,匈奴主客問所使(12),郭吉禮卑言好,曰:“吾見單于而口言。

    ”單于見吉,吉曰:“南越王頭已懸于漢北阙。

    今單于(能)即〔能〕前與漢戰,天子自将兵待邊;單于即不能,即南面而臣于漢。

    何徒遠走,亡匿于幕北寒苦無水草之地,毋為也。

    ”語卒而單于大怒,立斬主客見者,而留郭吉不歸,遷之北海上(13)。

    而單于終不肯為寇于漢邊,休養息士馬,習射獵,數使使于漢(14),好辭甘言求請和親(15)。

     ①物故:死亡。

    ②病:疲憊。

    ③下其議:把事情交給臣下商量。

    ④遂:趁機。

    臣之:使匈奴臣服。

    ⑤朝請:諸侯王朝見天子,春天朝見叫朝,秋天朝見稱請。

    ⑥當:抵。

    ⑦元鼎三年:即公元前一一四年。

    元鼎是漢武帝的第五個年号(前116前111)。

    ⑧兩越:指南越與東越。

    二者皆為古代部族名和國名。

    見卷一百一十三《南越列傳》和卷一百一十四《東越列傳》。

    ⑨故:從前。

    賀:指公孫賀。

    ⑩勒兵:統領和一操一練士兵。

    見:同“現”。

    武節:軍威。

    (11)風:通“諷”,婉言勸告。

    (12)所使:指使命。

    (13)北海:今蘇聯貝加爾湖。

    (14)數:屢次。

    使使:派遣使者。

    甘言:亦即“好辭”,即好語。

     漢使王烏等窺匈奴。

    匈奴法,漢使非去節而以墨黥其面者不得入穹廬①。

    王烏,北地人,習胡俗,去其節,黥面,得入穹廬。

    單于一愛一之,詳許甘言②,為遣其太子入漢為質,以求和親。

     漢使楊信于匈奴。

    是時漢東拔穢貉、朝鮮以為郡,而西置酒泉郡以鬲絕胡與羌通之路③。

    漢又西通月氏、大夏,又以公主妻烏孫王④,以分匈奴西方之援國⑤。

    又北益廣田至胘雷為塞⑥,而匈奴終不敢以為言。

    是歲,翕侯信死,漢用事者以匈奴為已弱,可臣從也。

    楊信為人剛直屈強⑦,素非貴臣,單于不親。

    單于欲召入,不肯去節,單于乃坐穹廬外見楊信。

    楊信既見單于,說曰:“即欲和親,以單于太子為質于漢。

    ”單于曰:“非故約。

    非約,漢常遣翁主⑧,給缯絮食物有品⑨,以和親,而匈奴亦不擾邊。

    今乃欲反古,令吾太子為質,無幾矣⑩。

    ”匈奴欲,見漢使非中貴人,其儒先(11),以為欲說(12),折其辯(13);其少年,以為欲刺,折其氣。

    每漢使入匈奴,匈奴辄報償。

    漢留匈奴使,匈奴亦留漢使,必得當乃肯止。

     ①節:使者用作憑證的信物。

    黥:用刀刻畫面額,塗上墨汁。

    ②詳:通“佯”,假裝。

    ③鬲:通“隔”。

    通之路:相通的道路。

    ④妻:以女嫁人。

    ⑤分:分散。

    ⑥廣田:擴大田地。

    ⑦屈強:通“倔強”。

    ⑧翁主:漢代諸侯之女。

    ⑨有品:有一定的等級。

    ⑩幾:通“冀”,希望。

    (11)其:為,是。

    儒先:即儒生。

    先,先生的略稱。

    (12)說:遊說。

    (13)折:挫敗。

    辯:辯辭。

     楊信既歸,漢使王烏,而單于複谄以甘言,欲多得漢财物,绐謂王烏曰①:“吾欲入漢見天子,面相約為兄弟。

    ”王烏歸報漢,漢為單于築邸于長安②。

    匈奴曰:“非得漢貴人使,吾不與誠語。

    ”匈奴使其貴人至漢,病,漢予藥,欲愈之,不幸而死。

    而漢使路充國佩二千石印绶往使③,因送其喪,厚葬直數千金④,曰“此漢貴人也”。

    單于以為漢殺吾貴使者,乃留路充國不歸。

    諸所言者,單于特空绐王烏,殊無意入漢及遣太子來質。

    于是匈奴數使奇兵侵犯邊。

    漢乃拜郭昌為拔胡将軍,及浞野侯屯朔方以東⑤,備胡。

    路充國留匈奴三歲,單于死。

     烏維單于立十歲而死,子烏師廬立為單于。

    年少,号為兒單于。

    是歲元封六年也⑥。

    自此之後,單于益西北,左方兵直雲中⑦,右方直酒泉、敦煌郡。

     兒單于立,漢使兩使者,一吊單于,一吊右賢王,欲以乖其國⑧。

    使者入匈奴,匈奴悉将緻單于⑨。

    單于怒而盡留漢使。

    漢使留匈奴者前後十餘輩,而匈奴使來,漢亦辄留相當。

     是歲⑩,漢使貳師将軍廣利西伐大宛(11),而令因杅将軍敖築受降城(12)。

    其冬,匈奴大雨雪,畜多饑寒死。

    兒單于年少,好殺伐,國人多不安。

    左大都尉欲殺單于,使人間告漢曰(13):“我欲殺單于降漢,漢遠,即兵來迎我(14),我即發。

    ”初,漢聞此言,故築受降城,猶以為遠。

     其明年春,漢使浞野侯破奴将二萬餘騎出朔方西北二千餘裡,期至浚稽山而還。

    浞野侯既至期而還,左大都尉欲發而覺,單于誅之,發左方兵擊浞野。

    浞野侯行捕首虜得數千人。

    還,未至受降城四百裡,匈奴兵八萬騎圍之。

    浞野侯夜自出求水,匈奴間捕(15),生得浞野侯,因急擊其軍。

    軍中郭縱為護,維王為渠(16),相與謀曰:“及諸校尉畏亡将軍而誅之,莫相勸歸。

    ”軍遂沒于匈奴。

    匈奴兒單于大喜,遂遣奇兵攻受降城。

    不能下,乃寇入邊而去。

    其明年(17),單于欲自攻受降城,未至,病死。

     兒單于立三歲而死。

    子年少,匈奴乃立其季父烏維單于弟右賢王呴犁湖為?單于(18)。

    是歲太初三年也。

     ①绐(dài,代):騙。

    ②邸:漢代的郡王侯為朝見君王而在京城所設置的住所。

    ③印绶:拴官印的帶子。

    ④直:通“值”。

    ⑤浞野侯:指趙破奴。

    ⑥元封六年:即公元前一○五年。

    元封,漢武帝第六個年号(前110前105)。

    ⑦直:通“值”,面對着。

    ⑧乖:不和。

    ⑨悉:全。

    緻:送。

    ⑩是歲:這年。

    指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

    (11)廣利:即李廣利。

    (12)因杅:本為匈奴地名,此用為将軍名号。

    敖:指公孫敖。

    (13)間告:暗中相告。

    (14)即:若。

    (15)間捕:暗中捕捉。

    (16)渠:渠帥,即匈奴投降兵士的首領。

    (17)明年:指漢武帝太初三年(前102)。

     呴犁湖單于立,漢使光祿徐自為出五原塞數百裡,遠者千餘裡,築城鄣列亭至廬朐①,而使遊擊将軍韓說、長平侯衛伉屯其旁,使強一弩一都尉路博德築居延澤上②。

     其秋,匈奴大入定襄、雲中,殺略數千人,敗數二千石而去,行破壞光祿所築城列亭鄣。

    又使右賢王入酒泉、張掖,略數千人。

    會任文擊救③,盡按失所得而去。

    是歲。

    貳師将軍破大宛,斬其王而還。

    匈奴欲遮之,不能至。

    其冬,欲攻受降城,會單于病死。

     呴犁湖單于立一歲死,匈奴乃立其弟左大都尉且鞮侯為單于。

     ①鄣:小的城堡。

    亭:哨所。

    廬朐(qú,衢):匈奴山名。

    ②居延澤:匈奴澤名。

    ③擊:阻擊。

     漢既誅大宛,威震外國。

    天子意欲遂困胡,乃下诏曰:“高皇帝遺朕平城之憂,高後時單于書絕悖逆①。

    昔齊襄公複九世之仇②,《春秋》大之③。

    ”是歲太初四年也。

     ①絕:極其,極端。

    “書絕悖逆”事已見前注。

    ②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不載齊襄公複九世之仇事。

    單語本《公羊傳》“九世猶可以複仇乎”句。

    ③《春秋》:指《春秋公羊傳》。

    大之:認為正大。

     且鞮侯單于既立,盡遍漢使之不降者,路充國等得歸。

    單于初立,恐漢襲之,乃自謂“我兒子,安敢望漢天子!漢天子,我丈人行也①。

    漢遣中郎将蘇武厚币賂遺單于。

    單于益驕,禮甚倨②,非漢所望也。

    其明年,浞野侯破奴得亡歸漢③。

     ①丈人:對年長的尊稱。

    行:輩份。

    ②倨:傲慢。

    ③按:此段及此段以下三段,被疑為後人所續。

     其明年①,漢使貳師将軍廣利以三萬騎出酒泉,擊右賢王于天山,得胡首虜萬餘級而還。

    匈奴大圍貳師将軍,幾不脫,漢兵物故什六七②。

    漢複使因杅将軍敖出西河,與強一弩一都尉會涿塗山,毋所得。

    又使騎都尉李陵将步騎五千人,出居延北千餘裡,與單于會,合戰,陵所殺傷萬餘人,兵及食盡③,欲解歸④,匈奴圍陵,陵降匈奴,其兵遂沒,得還者四百人。

    單于乃貴陵⑤,以其女妻之。

     後二歲,複使貳師将軍将六萬騎、步兵十萬,出朔方。

    強一弩一都尉路博德将萬餘人,與貳師會。

    遊擊将軍說将步騎三萬人⑥,出五原。

    因杅将軍敖将萬騎、步兵三萬人,出雁門。

    匈奴聞,悉遠其累重于餘吾水北⑦,而單于以十萬騎待水南,與貳師将軍接戰。

    貳師乃解而引歸,與單于連戰十餘日。

    貳師聞其家以巫蠱族滅⑧,因并衆降匈奴⑨,得來還千人一兩人耳。

    遊擊說無所得。

    因杅敖與左賢王戰,不利,引歸。

    是歲漢兵之出擊匈奴者不得言功多少,功不得禦⑩。

    有诏捕太醫令随但,言貳師将軍家室族滅,使廣利得降匈奴。

     ①明年:指漢武帝天漢二年(前99)。

    ②什六七:十分之六七。

    ③兵:武器。

    ④解歸:解除戰争而歸。

    ⑤貴陵:尊重李陵。

    ⑥說:指韓說。

    步騎:步兵與騎兵。

    ⑦累重:累贅笨重的東西。

    餘吾水:河名。

    ⑧巫蠱:古人迷信,以為用巫術和将木偶人埋于地下,可使人緻死。

    漢武帝晚年,宮廷内出現了牽連丞相公孫賀與太子劉據的巫蠱之禍,受株連者很多。

    ⑨并衆:合并軍隊。

    按李廣利于征和三年(前90)戰敗而投降匈奴(見《漢書》李廣利本傳和《匈奴傳上》),此事晚出七年,此處将其與天漢四年之事合為一事,有誤。

    ⑩禦:相抵。

     太史公曰:孔氏著《春秋》,隐、桓之間則章①,至定、哀之際則微②,為其切當世之文而罔褒③,忌諱之辭也。

    世俗之言匈奴者,患其徼一時之權④,而務谄納其說⑤,以便偏指⑥,不參彼已⑦;将率席中國廣大⑧,氣奮⑨,人主因以決策,是以建功不深。

    堯雖賢,興事業不成,得禹而九州甯。

    且欲興聖統,唯在擇任将相哉!唯在擇任将相哉! ①隐、桓:魯隐公與魯桓公。

    《春秋》記事起于魯隐公元年(前722)。

    隐桓時期是《春秋》記事的初期階段。

    章:通“彰”,顯著。

    ②定、哀:魯定公與魯哀公。

    《春秋》記事終于魯哀公十四年(前481)。

    微:隐晦不明。

    ③切:切近。

    文:指法典條文、禮樂制度。

    實指現實政治。

    罔褒:沒有可褒揚贊美之事。

    罔:無。

    ④徼:通“僥”,僥幸。

    權:功利。

    ⑤說:說詞。

    ⑥偏指:同“偏旨”,片面的主張。

    ⑦參:考察。

    彼已:指匈奴與漢朝。

    ⑧率:通“帥”。

    席:依仗。

    ⑨氣奮:氣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