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列傳第五十
關燈
小
中
大
草移徙。
而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最為大(國),左右骨都侯輔政。
諸二十四長亦各自置千長、百長、什長、裨小王、相、封都尉、當戶、且渠之屬。
①尚:久遠。
②世傳:世系。
次:依次序排列。
③服從:使服從。
④敵國:相匹敵的國家。
⑤官号:官職名号。
⑥世官:世襲之官。
⑦穢貉:種族名。
⑧庭:單于的王庭。
直:正對着。
歲正月,諸長小會單于庭,祠。
五月,大會茏城,祭其先、天地,鬼神。
秋,馬肥,大會蹛林,課校人畜計①。
其法,拔刃尺者死②,坐盜者沒入其家③;有罪,小者軋④,大者死。
獄久者不過十日,一國之囚不過數人。
而單于朝出營,拜日之始生,夕拜月。
其坐,長左而北鄉⑤。
日上戊己⑥。
其送死,有棺椁金銀衣裘,而無封樹喪服⑦;近幸臣妾從死者,多至數千百人⑧。
舉事而候星月⑨,月盛壯則攻戰,月虧則退兵。
其攻戰,斬首虜賜一卮酒,而所得鹵獲因以予之⑩,得人以為奴婢。
故其戰,人人自為趣利(11),善為誘兵以冒敵(12)。
故其見敵則逐利,如鳥之集;其困敗,則瓦解雲散矣。
戰而扶輿死者(13),盡得死者家财。
後北服渾瘐、屈射、丁零、鬲昆、薪犁之國。
于是匈奴貴人一大臣皆服,以冒頓單于為賢。
①蹛林:匈奴八月秋會祭祀之處。
課校:考核計算。
計:數目。
②拔刃尺:存意要殺人,把刀拔一出刀鞘一尺。
③坐盜:犯偷盜罪。
坐,犯……罪。
家:指家産。
④軋(yà,壓):輾壓身一體骨節的一種刑罰。
一說是刺面的刑罰。
⑤北鄉:面向北。
鄉,通“向”。
⑥日:日子。
上:通“尚”,尊崇。
⑦封樹:墳上作為标志的樹木。
按堆積泥土成墳叫封。
⑧數千百人:《漢書·匈奴傳》作“數十百人”,是。
⑨舉事:行一事。
此指戰争等大事。
侯星月:觀測星月。
⑩斬首虜:殺敵和俘虜敵人。
鹵獲:指戰利品。
(11)趣:通“趨”。
(12)冒敵:沖擊敵人。
(13)扶輿死者:把戰死者一屍一體運回來安葬。
是時漢初定中國,徙韓王信于代①,都馬邑。
匈奴大攻圍馬邑,韓王信降匈奴。
匈奴得信,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晉陽下。
高帝自将兵往擊之。
會冬大寒雨雪②,卒之堕指者十二三③,于是冒頓詳敗走④,誘漢兵。
漢兵逐擊冒頓,冒頓匿其一精一兵,見其羸弱⑤。
于是漢悉兵⑥,多步兵,三十二萬,北逐之⑦。
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盡到,冒頓縱一精一兵四十萬騎圍高帝于白登,七日,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饷。
匈奴騎,其西方盡白馬,東方盡青駹馬⑧,北方盡烏骊馬⑨,南方盡骍馬⑩。
高帝乃使使間厚遺阏氏(11),阏氏乃謂冒頓曰:“兩主不相困。
今得漢地,而單于終非能居之也。
且漢王亦有神,單于察之。
”冒頓與韓王信之将王黃、趙利期(12),而黃、利兵又不來,疑其與漢有謀,亦取阏氏之言,乃解圍之一角。
于是高帝令士皆持滿傅矢外鄉(13),從解角直出,竟與大軍合,而冒頓遂引兵而去。
漢亦引兵而罷(14),使劉敬結和親之約(15)。
①韓王信:即韓信。
其人其事見卷九十三《韓信盧绾列傳》。
②雨雪:下雪。
③堕指:手指凍掉。
④詳:通“佯”,假裝。
⑤見同“現”。
羸弱:瘦弱,指老弱殘兵。
⑥悉兵:大軍全部出動。
⑦逐:追趕。
⑧青駹(máng,盲)馬:青色馬。
⑨烏骊馬:黑馬。
⑩骍馬:赤色之馬。
(11)間:秘密進行。
遺(wèi,魏):贈送。
(12)期:約會。
(13)持滿:把弓拉滿。
傅矢:箭上弦。
外鄉:通“外向”,面朝外。
(14)罷:歸。
(15)和親:此指漢王朝與匈奴統治者結成婚姻關系,以和睦相處。
這一政策由劉敬提出,公元前一九八年,漢高祖又派劉敬去匈奴締結和親之約。
是後韓王信為匈奴将,及趙利、王黃等數倍約①,侵盜代、雲中。
居無幾何,陳豨反②,又與韓信合謀擊代。
漢使樊哙往擊之,複拔代、雁門、雲中郡縣,不出塞。
是時匈奴以漢将衆往降,故冒頓常往來侵盜代地。
于是漢患之,高帝乃使劉敬奉宗室女公主為單于阏氏③,歲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數,約為昆弟以和親,冒頓乃少止。
後燕王盧绾反④,率其一黨一數千人降匈奴,往來苦上谷以東。
高祖崩,孝惠、呂太後時,漢初定,故匈奴以驕。
冒頓乃為書遺高後,妄言⑥。
高後欲擊之,諸将曰:“以高帝賢武,然尚困于平城。
”于是高後乃止,複與匈奴和親。
①數:屢次。
倍:通“背”,背棄。
②陳豨反叛事見卷九十三《韓信盧绾列傳》。
③奉:進獻。
宗室:皇族。
④盧绾反叛事見卷九十三本傳。
⑤苦:困苦。
⑥為書:寫信。
遺(wèi,魏):送給。
高後:即呂後。
妄言:胡說。
按《漢書·匈奴傳》載冒頓之言:“孤憤(不能自立)之君,生于沮澤之中,長于平野牛馬之域,數至邊境,願遊中國。
陛下獨立,孤憤獨居。
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
”信中充滿對漢及高後的輕視侮辱之意。
至孝文帝初立,複修和親之事。
其三年五月①,匈奴右賢王入居河南地,侵盜上郡葆塞蠻夷②,殺略人民③。
于是孝文帝诏丞相灌嬰發車騎八萬五千,詣高奴④,擊右賢王。
右賢王走出塞。
文帝幸太原。
是時濟北王反⑤,文帝歸,罷丞相擊胡之兵⑥。
其明年,單于遺漢書曰:“天所立匈奴大單于敬問皇帝無恙。
前時皇帝言和親事,稱書意⑦,合一歡⑧。
漢邊吏侵侮右賢王,右賢王不請,聽後義盧侯難氏等計,與漢吏相距,絕二主之約,離兄弟之親。
皇帝讓書再至⑨,發使以書報,不來,漢使不至,漢以其故不和,鄰國不附。
今以小吏之敗約故⑩,罰右賢王,使之西求月氏擊之(11)。
以天之福,吏卒良,馬強力,以夷滅月氏(12),盡斬殺降下之。
定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皆以為匈奴。
諸引弓之民,并為一家。
北州已定,願寝兵休士卒養馬(13),除前事,複故約,以安邊民,以應始古(14),使少者得成其長,老者安其處,世世平樂。
未得皇帝之志也(15),故使郎中系雩淺奉書請,獻橐他一匹(16),騎馬二匹,駕二驷。
皇帝即不欲匈奴近塞(17),則且诏吏民遠舍(18)。
使者至,即遣之。
”以六月中來至薪望之地。
書至,漢議擊與和親孰便。
公卿皆曰:“單于新破月氏,乘勝,不可擊。
且得匈奴地,澤鹵(19),非可居也。
和親甚便。
”漢許之。
①三年:漢文帝三年(前177)。
②葆:通“堡”。
③殺略:通“殺掠”,殺人掠奪。
④詣:往、萁……去。
⑤濟北王:即漢高祖長庶男劉肥之子劉興居。
⑥罷:解除。
⑥稱:相稱。
書意:信中的旨意。
⑧合一歡:雙方高興。
⑨讓書:責備的書信。
再:第二次。
⑩敗:毀壞,破壞。
(11)求:尋找,尋求。
(12)夷滅:平定,消滅。
(13)寝兵:休戰。
(14)始古:往古以來。
(15)志:心意(16)橐他:駱駝。
(17)即:若。
(18)且:将。
(19)澤鹵:低窪鹽堿地。
孝文皇帝前六年①,漢遺匈奴書曰:“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無恙。
使郎中系雩淺遺朕書曰:‘右賢王不請,聽後義盧侯難氏等計,絕二主之約,離兄弟之親,漢以故不和,鄰國不附。
今以小吏敗約,故罰右賢王使西擊月氏,盡定之。
願寝兵休士卒養馬,除前事,複故約,以安邊民,使少者得成其長,老者安其處,世世平樂。
’朕甚嘉之,此古聖主之意也。
漢與匈奴約為兄弟,所以遺單于甚厚。
倍約離兄弟之親者,常在匈奴。
然右賢王事已在赦前,單于勿深誅②。
單于若稱書意,明告諸吏,使無負約,有信,敬如單于書。
使者言單于自将伐國有功③,甚苦兵事。
服繡袷绮衣、繡袷長襦、錦袷袍各一④,比餘一⑤,黃金飾具帶一,黃金胥纰一⑥,繡十匹,錦三十匹,赤绨、綠缯各四十匹⑦,使中大夫意、谒者令肩遺單于。
” 後頃之,冒頓死,子稽粥立,另曰老上單于。
①前六年:即前元六年(前174)。
②誅:責罰。
③将:率領。
④服:天子所穿戴的衣物。
繡袷(jiā,家)绮衣:用繡花的絲織品做衣面,用織花絲綢做衣裡的夾上衣。
繡袷長襦:用繡花絲品做衣面的長夾襖。
錦袷袍:用彩色絲織品做衣面的夾袍。
⑤比餘:金制的似梳的發飾。
⑥胥纰:或作“犀毗”,金制衣帶鈎。
⑦赤绨(tí,啼):紅色的厚而光滑的絲織品。
綠缯:綠色的絲織品。
老上稽粥單于初立,孝文皇帝複遣宗室女公主為單于阏氏,使宦者燕人中行說傅公主①。
說不欲行,漢強使之。
說曰:“必我行也,為漢患者。
”中行說既至,因降單于,單于甚親幸之。
初,匈奴好漢缯絮食物②,中行說曰:“匈奴人衆不能當漢之一郡③,然所以強者,以衣食異,無仰于漢也。
今單于變俗好漢物,漢物不過什二,則匈奴盡遍于漢矣。
其得漢缯絮,以馳草棘中,衣袴皆裂敝④,以示不如旃裘之完善也。
得漢食物皆去之,以示不如湩酪之便美也⑤。
”于是說教單于左右疏記⑥,以計課其人衆畜物。
漢遺單于書,牍以尺一寸,辭曰:“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無恙”,所遺物及言語雲雲。
中行說令單于遺漢書以尺二寸牍,及印封皆令廣大長⑦,倨傲其辭曰“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敬問漢皇帝無恙”,所以遺物言語亦雲雲。
①傅:輔佐,教導。
好:喜歡。
③當:相當。
④袴:通“褲”。
敝:破。
⑤湩(dòng,凍):一乳一汁。
酪:一乳一汁制品。
⑥疏記:分條記載事物。
⑦印:印章。
封:封泥。
漢使或言曰:“匈奴俗賤老。
”中行說窮漢使曰①:“而漢俗屯戍從軍當發者②,其老親豈有不自脫溫厚肥一美以赍送飲食行戍乎③?”漢使曰:“然。
”中行說曰:“匈奴明以戰攻為事,其老弱不能鬥,故以其肥一美飲食壯健者,蓋以自為守衛,如此父子各得久相保,何以言匈奴輕老也?”漢使曰:“匈奴父子乃同穹廬而卧④。
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盡取其妻妻之。
無冠帶之飾,阙庭之禮⑤。
”中行說曰:“匈奴之俗,人食畜肉,飲其汁,衣其皮⑥;畜食草飲水,随時轉移。
故其急則人習騎射,寬則人樂無事,其約束輕,易行也。
君臣簡易,一國之政猶一身也。
父子兄弟死,取其妻妻之,惡種姓之失也。
故匈奴雖亂,必立宗種⑦。
今中國雖詳不取其父兄之妻⑧,親屬益疏則相殺,至乃易姓⑨,皆從此類。
且禮義之敝⑩,上下交怨望(11),而室屋之極(12),生力必屈(13)。
夫力耕桑以求衣食,築城郭以自備,故其民急則不習戰功,緩則罷于作業(14)。
嗟土室之人(15),顧無多辭(16),令喋喋而佔佔(17),冠固何當(18)?” 自是之後,漢使欲辯論者,中行說辄曰:“漢使無多言,顧漢所輸匈奴缯絮米蘖(19),令其量中(20),必善美而已矣,何以為言乎?且所給備善則已(21);不備,苦惡(22),則侯秋孰(23),以騎馳蹂而稼穑耳(24)。
”日夜教單于候利害處(25)。
①窮:诘難。
②而:你、你們。
發:出發。
③脫:讓出。
溫厚:指暖和的衣服。
肥一美:肥肉美肴。
此泛指美好的食物。
赍:贈送。
行戍:外出和戍守的人。
④穹廬:北方遊牧民族的氈房。
⑤阙庭:此指朝廷。
⑥衣:穿。
⑦種姓:種族。
宗種:宗嗣。
⑧詳:通“佯”。
取:同“娶”。
⑨易姓:改朝換代。
⑩敝:通“弊”。
(11)上下:指君王與臣民。
(12)室屋:指修建宮室。
極:極度,肆無忌憚。
(13)生力:氣力。
屈:竭。
(14)罷:通“疲”。
(15)土室之人:住在土石房一中的人。
此指漢人。
(16)顧:通“姑”且。
(17)喋喋:會說話,說話沒完沒了。
佔佔(zhān,沾):義猶“呫(tiè,貼)呫”,低聲耳語。
(18)固:豈,難道。
按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顧猶豈也。
字又或作固。
”當:合适。
(19)蘖:酒曲子。
(20)量中:數量足。
(21)給:供給。
備:齊全。
(22)苦惡:粗劣。
(23)侯:等待。
孰:同“熟”。
(24)而:你,你們。
(25)利害處:指有利的進攻時機和地點。
漢文帝十一年(前16一9)和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果然向漢朝發動了進攻。
漢孝文皇帝十四年①,匈奴單于十四萬騎人朝?、蕭關,殺北地都尉卬,虜人民畜産甚多,遂至彭陽。
使奇兵入燒回中宮②,候騎至雍甘泉③。
于是文帝以中尉周舍、郎中令張武為将軍,發車千乘,騎十萬,軍長安旁以備胡寇④。
而拜昌侯盧卿為上郡将軍,甯侯魏遫為北地将軍,隆慮侯周竈為隴西将軍,東陽侯張相如為大将軍,成侯董赤為前将軍,大發車騎往擊胡。
單于留塞内月餘乃去,漢逐出塞即還,不能有所殺。
匈奴日已驕,歲入邊⑤,殺略人民畜産甚多,雲中、遼東最甚,至代郡萬餘人。
漢患之,乃使使遺匈奴書。
單于亦使當戶報謝,複言和親事。
孝文帝後二年⑥,使使遺匈奴書曰:“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無恙。
使當戶且居雕渠難、郎中韓遼遺朕馬二匹,已至,敬受。
先帝制⑦:長城以北,引弓之國,受命單于;長城以内,冠帶之室,朕亦制之。
使萬民耕織射獵衣食,父子無離,臣主相安,俱無暴逆⑧。
今聞渫惡民貪降其進取之利⑨,倍義絕約⑩,忘萬民之命,離兩主之歡,然其事已在前矣。
書曰:‘二國已和親,兩主歡說,寝兵休卒養馬,世世冒樂,然更始(11)。
’朕甚嘉之。
聖人者日新,改作更始,使老者得息,幼者得長,各保其首領而終其天年(12)。
朕與單于俱由此道,順天恤民(13),世世相傳,施之無窮(14),天下莫不鹹便。
漢與匈奴鄰國之敵(15),匈奴處北地,寒,殺氣早降(16),故诏吏遺單于秫蘖金帛絲絮佗物歲有數(17)。
今天下大安,萬民熙熙,朕與單于為之父母。
朕追念前事,薄物細故(18),謀臣計失,皆不足以離兄弟之歡。
朕聞天不頗覆(19),地不偏載,朕與單于皆捐往細故(20),俱蹈大道,堕壞前惡,以圖長久(21),使兩國之民若一家子。
元元萬民(22),下及魚鼈,上及飛鳥,跂行喙息蠕一動之類(23),莫不就安利而辟危殆(24)。
故來者不止(25),天之道也。
俱去前事:朕釋逃虜民,單于無言章尼等。
朕聞古之帝王,約分明而無食言。
單于留志(26),天下大安,和親之後,漢過不先(27)。
單于其察之。
” ①孝文皇帝十四年:即公元前一六六年。
②奇兵:突擊隊。
回中宮:宮名,在陝西隴縣西北。
③候騎:匈奴的偵察騎兵。
雍甘泉:雍州的甘泉宮,在今陝西淳化縣西北。
④軍:駐紮軍隊。
⑤歲入邊:每年都侵入漢朝邊境。
⑥後二年:即後元二年(前162)。
⑦先帝:指漢高祖劉邦。
制:規定、體制。
⑧暴逆:暴虐叛逆之事。
⑨渫:污濁。
貪降:貪戀。
⑩倍:通“背”。
(11)然:安定的樣子。
更始:重新開始。
(12)首領:此指生命。
天年:自然壽命。
(13)恤民:安一撫百姓。
(14)施:延續。
(15)鄰國之敵:勢力相當的鄰國。
(16)殺氣:寒冷的天氣。
(17)秫(shú,熟):粘高粱。
佗:同“他”。
(18)薄物細故:微小的事情。
故,事。
(19)頗覆:偏蓋一方。
頗,偏。
(20)捐:抛棄。
(21)圖:考慮。
(22)元元:猶“喁喁”,善良可一愛一。
(23)跂行:蟲類爬行。
此指爬行類的動物。
喙(huì,會)息:鳥用嘴呼吸。
此指鳥類。
(24)辟:通“避”。
危殆:危險。
(25)來者:指前來歸順的人。
(26)留志:留意。
(27)漢過不先:漢朝不先犯過失。
單于既約和親。
于是制诏禦史曰①:“匈奴大單于遺朕書,言和親已定,亡人不足以益衆廣地,匈奴無人塞,漢無出塞,犯(令)〔令〕約者殺之,可以久親,後無咎②,俱便,朕已許之。
其布告天下,使明知之。
” ①制诏:皇帝的命令。
②咎:禍殃。
後四歲①,老上稽粥單于死,子軍臣立為單于。
既立,孝文皇帝複與匈奴和親。
而中行說複事之。
軍臣單于立四歲②,匈奴複絕和親,大入上郡、雲中各三萬騎,所殺略甚衆而去。
于是漢使三将軍軍屯北地③,代屯句注,趙屯飛狐口,緣邊亦各堅守以備胡寇④。
又置三将軍⑤,軍長安西細柳、渭北棘門、霸上以備胡。
胡騎入代句注邊,烽火通于甘泉、長安。
數月,漢兵至邊,匈奴亦去遠塞,漢兵亦罷。
後歲餘,孝文帝崩,孝景帝立,而趙王遂乃陰使人于匈奴。
吳楚反⑥,欲與趙合謀入邊。
漢圍破趙,匈奴亦止。
自是之後,孝景帝複與匈奴和親,通關市⑦,給遺匈奴,遣公主,如故約。
終孝景時,時小入盜邊,無大寇。
①後四歲:《漢書·匈奴傳》作“後四年”,即孝文帝後元四年(前160)。
②《漢書·匈奴傳上》作“軍臣單于立歲餘”,當是。
③軍屯:率兵駐防。
按漢派将軍張武率兵駐防北地,以胡楚相蘇意為将軍駐防句注,以中大夫令勉為車騎将軍駐防飛狐口。
見卷十《孝文本紀》。
④緣邊:指漢與匈奴交界處。
⑤置三将軍:安置三位将軍。
按漢朝派河内郡郡守周亞夫駐防細柳,祝茲侯(表作“松茲侯)駐防棘門,宗正劉禮駐防霸上。
見卷十《孝文本紀》。
⑥吳楚反:吳國與楚國謀反。
按孝景帝三年(前154),吳王劉濞為保住自己的實力,反抗朝廷的削藩之舉,聯合了楚王劉戊、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菑川王劉賢、濟南王劉辟光、趙王劉遂,打着清君側的旗号反抗中央。
劉濞兵敗自一殺,趙王劉遂也乘機與匈奴勾結,亦兵敗自一殺。
詳見卷一百六《吳王濞列傳》⑦關市:指邊境貿易市集。
今帝即位①,明和親約束,厚遇,通關市,饒給之。
匈奴自單于以下皆親漢,往來長城下。
漢使馬邑下人聶翁壹一奸一蘭出物與匈奴交②,詳為賣馬邑城以誘單于③。
單于信之,而貪馬邑财物,乃以十萬騎入武州塞。
漢伏兵三十餘萬馬邑旁,禦史大夫韓安國為護軍,護四将軍以伏單于。
單于既入漢塞,未至馬邑百餘裡,見畜布野而無人牧者,怪之,乃攻亭。
是時雁門尉史行徼④,見寇,葆此亭⑤,知漢兵謀。
單于得,欲殺之,尉史乃告單于漢兵所居。
單于大驚曰:“吾固疑之。
”乃引兵還。
出曰:“吾得尉史,天也,天使若言⑥。
”以尉史為“天王”。
漢兵約,單于入馬邑而縱。
單于不至,以故漢兵無所得。
漢将軍王恢部出代擊胡辎重,聞單于還,兵多,不敢出。
漢以恢本造兵謀而不進⑦,斬恢⑧。
自是之後,匈奴絕和親,攻當路塞⑨,往往入盜于漢邊,不可勝數。
然匈奴貪,尚樂關市,嗜漢财物,漢亦尚關市不絕以中之⑩。
①今帝:指漢武帝。
②一奸一蘭:觸犯禁令。
一奸一,幹犯。
蘭,通“欄”,此指約束人們的禁令。
交:交易。
③詳:通“佯”,假裝。
按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馬邑豪紳聶壹向武帝獻誘匈奴單于的計謀,被武帝采納。
于是聶壹以行商為名私入匈奴,并佯稱殺馬邑之官以獻城。
回馬邑後,與馬邑之官立殺死囚,将其首級高挂城頭,使單于中計,引兵前來。
後知被騙
而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最為大(國),左右骨都侯輔政。
諸二十四長亦各自置千長、百長、什長、裨小王、相、封都尉、當戶、且渠之屬。
①尚:久遠。
②世傳:世系。
次:依次序排列。
③服從:使服從。
④敵國:相匹敵的國家。
⑤官号:官職名号。
⑥世官:世襲之官。
⑦穢貉:種族名。
⑧庭:單于的王庭。
直:正對着。
歲正月,諸長小會單于庭,祠。
五月,大會茏城,祭其先、天地,鬼神。
秋,馬肥,大會蹛林,課校人畜計①。
其法,拔刃尺者死②,坐盜者沒入其家③;有罪,小者軋④,大者死。
獄久者不過十日,一國之囚不過數人。
而單于朝出營,拜日之始生,夕拜月。
其坐,長左而北鄉⑤。
日上戊己⑥。
其送死,有棺椁金銀衣裘,而無封樹喪服⑦;近幸臣妾從死者,多至數千百人⑧。
舉事而候星月⑨,月盛壯則攻戰,月虧則退兵。
其攻戰,斬首虜賜一卮酒,而所得鹵獲因以予之⑩,得人以為奴婢。
故其戰,人人自為趣利(11),善為誘兵以冒敵(12)。
故其見敵則逐利,如鳥之集;其困敗,則瓦解雲散矣。
戰而扶輿死者(13),盡得死者家财。
後北服渾瘐、屈射、丁零、鬲昆、薪犁之國。
于是匈奴貴人一大臣皆服,以冒頓單于為賢。
①蹛林:匈奴八月秋會祭祀之處。
課校:考核計算。
計:數目。
②拔刃尺:存意要殺人,把刀拔一出刀鞘一尺。
③坐盜:犯偷盜罪。
坐,犯……罪。
家:指家産。
④軋(yà,壓):輾壓身一體骨節的一種刑罰。
一說是刺面的刑罰。
⑤北鄉:面向北。
鄉,通“向”。
⑥日:日子。
上:通“尚”,尊崇。
⑦封樹:墳上作為标志的樹木。
按堆積泥土成墳叫封。
⑧數千百人:《
⑨舉事:行一事。
此指戰争等大事。
侯星月:觀測星月。
⑩斬首虜:殺敵和俘虜敵人。
鹵獲:指戰利品。
(11)趣:通“趨”。
(12)冒敵:沖擊敵人。
(13)扶輿死者:把戰死者一屍一體運回來安葬。
是時漢初定中國,徙韓王信于代①,都馬邑。
匈奴大攻圍馬邑,韓王信降匈奴。
匈奴得信,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晉陽下。
高帝自将兵往擊之。
會冬大寒雨雪②,卒之堕指者十二三③,于是冒頓詳敗走④,誘漢兵。
漢兵逐擊冒頓,冒頓匿其一精一兵,見其羸弱⑤。
于是漢悉兵⑥,多步兵,三十二萬,北逐之⑦。
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盡到,冒頓縱一精一兵四十萬騎圍高帝于白登,七日,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饷。
匈奴騎,其西方盡白馬,東方盡青駹馬⑧,北方盡烏骊馬⑨,南方盡骍馬⑩。
高帝乃使使間厚遺阏氏(11),阏氏乃謂冒頓曰:“兩主不相困。
今得漢地,而單于終非能居之也。
且漢王亦有神,單于察之。
”冒頓與韓王信之将王黃、趙利期(12),而黃、利兵又不來,疑其與漢有謀,亦取阏氏之言,乃解圍之一角。
于是高帝令士皆持滿傅矢外鄉(13),從解角直出,竟與大軍合,而冒頓遂引兵而去。
漢亦引兵而罷(14),使劉敬結和親之約(15)。
①韓王信:即韓信。
其人其事見卷九十三《韓信盧绾列傳》。
②雨雪:下雪。
③堕指:手指凍掉。
④詳:通“佯”,假裝。
⑤見同“現”。
羸弱:瘦弱,指老弱殘兵。
⑥悉兵:大軍全部出動。
⑦逐:追趕。
⑧青駹(máng,盲)馬:青色馬。
⑨烏骊馬:黑馬。
⑩骍馬:赤色之馬。
(11)間:秘密進行。
遺(wèi,魏):贈送。
(12)期:約會。
(13)持滿:把弓拉滿。
傅矢:箭上弦。
外鄉:通“外向”,面朝外。
(14)罷:歸。
(15)和親:此指漢王朝與匈奴統治者結成婚姻關系,以和睦相處。
這一政策由劉敬提出,公元前一九八年,漢高祖又派劉敬去匈奴締結和親之約。
是後韓王信為匈奴将,及趙利、王黃等數倍約①,侵盜代、雲中。
居無幾何,陳豨反②,又與韓信合謀擊代。
漢使樊哙往擊之,複拔代、雁門、雲中郡縣,不出塞。
是時匈奴以漢将衆往降,故冒頓常往來侵盜代地。
于是漢患之,高帝乃使劉敬奉宗室女公主為單于阏氏③,歲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數,約為昆弟以和親,冒頓乃少止。
後燕王盧绾反④,率其一黨一數千人降匈奴,往來苦上谷以東。
高祖崩,孝惠、呂太後時,漢初定,故匈奴以驕。
冒頓乃為書遺高後,妄言⑥。
高後欲擊之,諸将曰:“以高帝賢武,然尚困于平城。
”于是高後乃止,複與匈奴和親。
①數:屢次。
倍:通“背”,背棄。
②陳豨反叛事見卷九十三《韓信盧绾列傳》。
③奉:進獻。
宗室:皇族。
④盧绾反叛事見卷九十三本傳。
⑤苦:困苦。
⑥為書:寫信。
遺(wèi,魏):送給。
高後:即呂後。
妄言:胡說。
按《漢書·匈奴傳》載冒頓之言:“孤憤(不能自立)之君,生于沮澤之中,長于平野牛馬之域,數至邊境,願遊中國。
陛下獨立,孤憤獨居。
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
”信中充滿對漢及高後的輕視侮辱之意。
至孝文帝初立,複修和親之事。
其三年五月①,匈奴右賢王入居河南地,侵盜上郡葆塞蠻夷②,殺略人民③。
于是孝文帝诏丞相灌嬰發車騎八萬五千,詣高奴④,擊右賢王。
右賢王走出塞。
文帝幸太原。
是時濟北王反⑤,文帝歸,罷丞相擊胡之兵⑥。
其明年,單于遺漢書曰:“天所立匈奴大單于敬問皇帝無恙。
前時皇帝言和親事,稱書意⑦,合一歡⑧。
漢邊吏侵侮右賢王,右賢王不請,聽後義盧侯難氏等計,與漢吏相距,絕二主之約,離兄弟之親。
皇帝讓書再至⑨,發使以書報,不來,漢使不至,漢以其故不和,鄰國不附。
今以小吏之敗約故⑩,罰右賢王,使之西求月氏擊之(11)。
以天之福,吏卒良,馬強力,以夷滅月氏(12),盡斬殺降下之。
定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皆以為匈奴。
諸引弓之民,并為一家。
北州已定,願寝兵休士卒養馬(13),除前事,複故約,以安邊民,以應始古(14),使少者得成其長,老者安其處,世世平樂。
未得皇帝之志也(15),故使郎中系雩淺奉書請,獻橐他一匹(16),騎馬二匹,駕二驷。
皇帝即不欲匈奴近塞(17),則且诏吏民遠舍(18)。
使者至,即遣之。
”以六月中來至薪望之地。
書至,漢議擊與和親孰便。
公卿皆曰:“單于新破月氏,乘勝,不可擊。
且得匈奴地,澤鹵(19),非可居也。
和親甚便。
”漢許之。
①三年:漢文帝三年(前177)。
②葆:通“堡”。
③殺略:通“殺掠”,殺人掠奪。
④詣:往、萁……去。
⑤濟北王:即漢高祖長庶男劉肥之子劉興居。
⑥罷:解除。
⑥稱:相稱。
書意:信中的旨意。
⑧合一歡:雙方高興。
⑨讓書:責備的書信。
再:第二次。
⑩敗:毀壞,破壞。
(11)求:尋找,尋求。
(12)夷滅:平定,消滅。
(13)寝兵:休戰。
(14)始古:往古以來。
(15)志:心意(16)橐他:駱駝。
(17)即:若。
(18)且:将。
(19)澤鹵:低窪鹽堿地。
孝文皇帝前六年①,漢遺匈奴書曰:“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無恙。
使郎中系雩淺遺朕書曰:‘右賢王不請,聽後義盧侯難氏等計,絕二主之約,離兄弟之親,漢以故不和,鄰國不附。
今以小吏敗約,故罰右賢王使西擊月氏,盡定之。
願寝兵休士卒養馬,除前事,複故約,以安邊民,使少者得成其長,老者安其處,世世平樂。
’朕甚嘉之,此古聖主之意也。
漢與匈奴約為兄弟,所以遺單于甚厚。
倍約離兄弟之親者,常在匈奴。
然右賢王事已在赦前,單于勿深誅②。
單于若稱書意,明告諸吏,使無負約,有信,敬如單于書。
使者言單于自将伐國有功③,甚苦兵事。
服繡袷绮衣、繡袷長襦、錦袷袍各一④,比餘一⑤,黃金飾具帶一,黃金胥纰一⑥,繡十匹,錦三十匹,赤绨、綠缯各四十匹⑦,使中大夫意、谒者令肩遺單于。
” 後頃之,冒頓死,子稽粥立,另曰老上單于。
①前六年:即前元六年(前174)。
②誅:責罰。
③将:率領。
④服:天子所穿戴的衣物。
繡袷(jiā,家)绮衣:用繡花的絲織品做衣面,用織花絲綢做衣裡的夾上衣。
繡袷長襦:用繡花絲品做衣面的長夾襖。
錦袷袍:用彩色絲織品做衣面的夾袍。
⑤比餘:金制的似梳的發飾。
⑥胥纰:或作“犀毗”,金制衣帶鈎。
⑦赤绨(tí,啼):紅色的厚而光滑的絲織品。
綠缯:綠色的絲織品。
老上稽粥單于初立,孝文皇帝複遣宗室女公主為單于阏氏,使宦者燕人中行說傅公主①。
說不欲行,漢強使之。
說曰:“必我行也,為漢患者。
”中行說既至,因降單于,單于甚親幸之。
初,匈奴好漢缯絮食物②,中行說曰:“匈奴人衆不能當漢之一郡③,然所以強者,以衣食異,無仰于漢也。
今單于變俗好漢物,漢物不過什二,則匈奴盡遍于漢矣。
其得漢缯絮,以馳草棘中,衣袴皆裂敝④,以示不如旃裘之完善也。
得漢食物皆去之,以示不如湩酪之便美也⑤。
”于是說教單于左右疏記⑥,以計課其人衆畜物。
漢遺單于書,牍以尺一寸,辭曰:“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無恙”,所遺物及言語雲雲。
中行說令單于遺漢書以尺二寸牍,及印封皆令廣大長⑦,倨傲其辭曰“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敬問漢皇帝無恙”,所以遺物言語亦雲雲。
①傅:輔佐,教導。
好:喜歡。
③當:相當。
④袴:通“褲”。
敝:破。
⑤湩(dòng,凍):一乳一汁。
酪:一乳一汁制品。
⑥疏記:分條記載事物。
⑦印:印章。
封:封泥。
漢使或言曰:“匈奴俗賤老。
”中行說窮漢使曰①:“而漢俗屯戍從軍當發者②,其老親豈有不自脫溫厚肥一美以赍送飲食行戍乎③?”漢使曰:“然。
”中行說曰:“匈奴明以戰攻為事,其老弱不能鬥,故以其肥一美飲食壯健者,蓋以自為守衛,如此父子各得久相保,何以言匈奴輕老也?”漢使曰:“匈奴父子乃同穹廬而卧④。
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盡取其妻妻之。
無冠帶之飾,阙庭之禮⑤。
”中行說曰:“匈奴之俗,人食畜肉,飲其汁,衣其皮⑥;畜食草飲水,随時轉移。
故其急則人習騎射,寬則人樂無事,其約束輕,易行也。
君臣簡易,一國之政猶一身也。
父子兄弟死,取其妻妻之,惡種姓之失也。
故匈奴雖亂,必立宗種⑦。
今中國雖詳不取其父兄之妻⑧,親屬益疏則相殺,至乃易姓⑨,皆從此類。
且禮義之敝⑩,上下交怨望(11),而室屋之極(12),生力必屈(13)。
夫力耕桑以求衣食,築城郭以自備,故其民急則不習戰功,緩則罷于作業(14)。
嗟土室之人(15),顧無多辭(16),令喋喋而佔佔(17),冠固何當(18)?” 自是之後,漢使欲辯論者,中行說辄曰:“漢使無多言,顧漢所輸匈奴缯絮米蘖(19),令其量中(20),必善美而已矣,何以為言乎?且所給備善則已(21);不備,苦惡(22),則侯秋孰(23),以騎馳蹂而稼穑耳(24)。
”日夜教單于候利害處(25)。
①窮:诘難。
②而:你、你們。
發:出發。
③脫:讓出。
溫厚:指暖和的衣服。
肥一美:肥肉美肴。
此泛指美好的食物。
赍:贈送。
行戍:外出和戍守的人。
④穹廬:北方遊牧民族的氈房。
⑤阙庭:此指朝廷。
⑥衣:穿。
⑦種姓:種族。
宗種:宗嗣。
⑧詳:通“佯”。
取:同“娶”。
⑨易姓:改朝換代。
⑩敝:通“弊”。
(11)上下:指君王與臣民。
(12)室屋:指修建宮室。
極:極度,肆無忌憚。
(13)生力:氣力。
屈:竭。
(14)罷:通“疲”。
(15)土室之人:住在土石房一中的人。
此指漢人。
(16)顧:通“姑”且。
(17)喋喋:會說話,說話沒完沒了。
佔佔(zhān,沾):義猶“呫(tiè,貼)呫”,低聲耳語。
(18)固:豈,難道。
按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顧猶豈也。
字又或作固。
”當:合适。
(19)蘖:酒曲子。
(20)量中:數量足。
(21)給:供給。
備:齊全。
(22)苦惡:粗劣。
(23)侯:等待。
孰:同“熟”。
(24)而:你,你們。
(25)利害處:指有利的進攻時機和地點。
漢文帝十一年(前16一9)和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果然向漢朝發動了進攻。
漢孝文皇帝十四年①,匈奴單于十四萬騎人朝?、蕭關,殺北地都尉卬,虜人民畜産甚多,遂至彭陽。
使奇兵入燒回中宮②,候騎至雍甘泉③。
于是文帝以中尉周舍、郎中令張武為将軍,發車千乘,騎十萬,軍長安旁以備胡寇④。
而拜昌侯盧卿為上郡将軍,甯侯魏遫為北地将軍,隆慮侯周竈為隴西将軍,東陽侯張相如為大将軍,成侯董赤為前将軍,大發車騎往擊胡。
單于留塞内月餘乃去,漢逐出塞即還,不能有所殺。
匈奴日已驕,歲入邊⑤,殺略人民畜産甚多,雲中、遼東最甚,至代郡萬餘人。
漢患之,乃使使遺匈奴書。
單于亦使當戶報謝,複言和親事。
孝文帝後二年⑥,使使遺匈奴書曰:“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無恙。
使當戶且居雕渠難、郎中韓遼遺朕馬二匹,已至,敬受。
先帝制⑦:長城以北,引弓之國,受命單于;長城以内,冠帶之室,朕亦制之。
使萬民耕織射獵衣食,父子無離,臣主相安,俱無暴逆⑧。
今聞渫惡民貪降其進取之利⑨,倍義絕約⑩,忘萬民之命,離兩主之歡,然其事已在前矣。
書曰:‘二國已和親,兩主歡說,寝兵休卒養馬,世世冒樂,然更始(11)。
’朕甚嘉之。
聖人者日新,改作更始,使老者得息,幼者得長,各保其首領而終其天年(12)。
朕與單于俱由此道,順天恤民(13),世世相傳,施之無窮(14),天下莫不鹹便。
漢與匈奴鄰國之敵(15),匈奴處北地,寒,殺氣早降(16),故诏吏遺單于秫蘖金帛絲絮佗物歲有數(17)。
今天下大安,萬民熙熙,朕與單于為之父母。
朕追念前事,薄物細故(18),謀臣計失,皆不足以離兄弟之歡。
朕聞天不頗覆(19),地不偏載,朕與單于皆捐往細故(20),俱蹈大道,堕壞前惡,以圖長久(21),使兩國之民若一家子。
元元萬民(22),下及魚鼈,上及飛鳥,跂行喙息蠕一動之類(23),莫不就安利而辟危殆(24)。
故來者不止(25),天之道也。
俱去前事:朕釋逃虜民,單于無言章尼等。
朕聞古之帝王,約分明而無食言。
單于留志(26),天下大安,和親之後,漢過不先(27)。
單于其察之。
” ①孝文皇帝十四年:即公元前一六六年。
②奇兵:突擊隊。
回中宮:宮名,在陝西隴縣西北。
③候騎:匈奴的偵察騎兵。
雍甘泉:雍州的甘泉宮,在今陝西淳化縣西北。
④軍:駐紮軍隊。
⑤歲入邊:每年都侵入漢朝邊境。
⑥後二年:即後元二年(前162)。
⑦先帝:指漢高祖劉邦。
制:規定、體制。
⑧暴逆:暴虐叛逆之事。
⑨渫:污濁。
貪降:貪戀。
⑩倍:通“背”。
(11)然:安定的樣子。
更始:重新開始。
(12)首領:此指生命。
天年:自然壽命。
(13)恤民:安一撫百姓。
(14)施:延續。
(15)鄰國之敵:勢力相當的鄰國。
(16)殺氣:寒冷的天氣。
(17)秫(shú,熟):粘高粱。
佗:同“他”。
(18)薄物細故:微小的事情。
故,事。
(19)頗覆:偏蓋一方。
頗,偏。
(20)捐:抛棄。
(21)圖:考慮。
(22)元元:猶“喁喁”,善良可一愛一。
(23)跂行:蟲類爬行。
此指爬行類的動物。
喙(huì,會)息:鳥用嘴呼吸。
此指鳥類。
(24)辟:通“避”。
危殆:危險。
(25)來者:指前來歸順的人。
(26)留志:留意。
(27)漢過不先:漢朝不先犯過失。
單于既約和親。
于是制诏禦史曰①:“匈奴大單于遺朕書,言和親已定,亡人不足以益衆廣地,匈奴無人塞,漢無出塞,犯(令)〔令〕約者殺之,可以久親,後無咎②,俱便,朕已許之。
其布告天下,使明知之。
” ①制诏:皇帝的命令。
②咎:禍殃。
後四歲①,老上稽粥單于死,子軍臣立為單于。
既立,孝文皇帝複與匈奴和親。
而中行說複事之。
軍臣單于立四歲②,匈奴複絕和親,大入上郡、雲中各三萬騎,所殺略甚衆而去。
于是漢使三将軍軍屯北地③,代屯句注,趙屯飛狐口,緣邊亦各堅守以備胡寇④。
又置三将軍⑤,軍長安西細柳、渭北棘門、霸上以備胡。
胡騎入代句注邊,烽火通于甘泉、長安。
數月,漢兵至邊,匈奴亦去遠塞,漢兵亦罷。
後歲餘,孝文帝崩,孝景帝立,而趙王遂乃陰使人于匈奴。
吳楚反⑥,欲與趙合謀入邊。
漢圍破趙,匈奴亦止。
自是之後,孝景帝複與匈奴和親,通關市⑦,給遺匈奴,遣公主,如故約。
終孝景時,時小入盜邊,無大寇。
①後四歲:《漢書·匈奴傳》作“後四年”,即孝文帝後元四年(前160)。
②《漢書·匈奴傳上》作“軍臣單于立歲餘”,當是。
③軍屯:率兵駐防。
按漢派将軍張武率兵駐防北地,以胡楚相蘇意為将軍駐防句注,以中大夫令勉為車騎将軍駐防飛狐口。
見卷十《孝文本紀》。
④緣邊:指漢與匈奴交界處。
⑤置三将軍:安置三位将軍。
按漢朝派河内郡郡守周亞夫駐防細柳,祝茲侯(表作“松茲侯)駐防棘門,宗正劉禮駐防霸上。
見卷十《孝文本紀》。
⑥吳楚反:吳國與楚國謀反。
按孝景帝三年(前154),吳王劉濞為保住自己的實力,反抗朝廷的削藩之舉,聯合了楚王劉戊、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菑川王劉賢、濟南王劉辟光、趙王劉遂,打着清君側的旗号反抗中央。
劉濞兵敗自一殺,趙王劉遂也乘機與匈奴勾結,亦兵敗自一殺。
詳見卷一百六《吳王濞列傳》⑦關市:指邊境貿易市集。
今帝即位①,明和親約束,厚遇,通關市,饒給之。
匈奴自單于以下皆親漢,往來長城下。
漢使馬邑下人聶翁壹一奸一蘭出物與匈奴交②,詳為賣馬邑城以誘單于③。
單于信之,而貪馬邑财物,乃以十萬騎入武州塞。
漢伏兵三十餘萬馬邑旁,禦史大夫韓安國為護軍,護四将軍以伏單于。
單于既入漢塞,未至馬邑百餘裡,見畜布野而無人牧者,怪之,乃攻亭。
是時雁門尉史行徼④,見寇,葆此亭⑤,知漢兵謀。
單于得,欲殺之,尉史乃告單于漢兵所居。
單于大驚曰:“吾固疑之。
”乃引兵還。
出曰:“吾得尉史,天也,天使若言⑥。
”以尉史為“天王”。
漢兵約,單于入馬邑而縱。
單于不至,以故漢兵無所得。
漢将軍王恢部出代擊胡辎重,聞單于還,兵多,不敢出。
漢以恢本造兵謀而不進⑦,斬恢⑧。
自是之後,匈奴絕和親,攻當路塞⑨,往往入盜于漢邊,不可勝數。
然匈奴貪,尚樂關市,嗜漢财物,漢亦尚關市不絕以中之⑩。
①今帝:指漢武帝。
②一奸一蘭:觸犯禁令。
一奸一,幹犯。
蘭,通“欄”,此指約束人們的禁令。
交:交易。
③詳:通“佯”,假裝。
按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馬邑豪紳聶壹向武帝獻誘匈奴單于的計謀,被武帝采納。
于是聶壹以行商為名私入匈奴,并佯稱殺馬邑之官以獻城。
回馬邑後,與馬邑之官立殺死囚,将其首級高挂城頭,使單于中計,引兵前來。
後知被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