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将軍列傳第四十九

關燈
支菊生譯注 【說明】 本篇記述漢代名将李廣的生平事迹。

    李廣是英勇善戰、智勇雙全的英雄。

    他一生與匈奴戰鬥七十餘次,常常以少勝多,險中取勝,以緻匈奴人聞名喪膽,稱之為“飛将軍”,“避之數歲”。

    李廣又是一位最能體恤士卒的将領。

    他治軍簡易,對士兵從不苟刻,尤其是他與士卒同甘共苦的作風,深得将士們的敬佩。

    正是由于李廣這種戰鬥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後己的品格,使士兵都甘願在他麾下,“鹹樂為之死”。

    然而,這位戰功卓著、倍受士卒一愛一戴的名将,卻一生坎坷,終身未得封爵。

    皇帝嫌他命運不好,不敢重用,貴戚也借機對他排擠,終于導緻李廣含憤自一殺。

    李廣是以自一殺抗議朝廷對他的不公,控訴貴戚對他的無理。

    太史公也通過李廣的悲劇結局揭露并譴責了統治者的任人唯親、刻薄毖恩以及對賢能的壓抑與扼殺,從而使這篇傳記具有了更深一層的政治意義。

     《李将軍列傳》是司馬遷的一篇力作,這篇作品充分展示了作者在人物傳記方面的傑出才能。

    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形象是司馬遷最擅長的方法之一,在本文中作者就抓住李廣最突出的特點,通過一些生動的故事和細節,着力加以描寫,使人物形象極為鮮明。

    如寫他以百騎機智地吓退匈奴數千騎,受傷被俘而能飛身奪馬逃脫,率四千人被敵軍四萬人圍困,仍能臨危不懼,指揮若定,等等。

    通過這幾個驚險的戰鬥故事,突出表現了李廣的智勇雙全。

    尤其是對李廣的善射,作者更是不厭其詳地一精一心描寫,如射殺匈奴射雕手,射殺敵軍白馬将,射退敵人的追騎,誤以石為虎而力射沒簇,甚至平時還常以射箭與将士賭賽飲酒等等。

    這些一精一彩的片斷猶如一個個特寫鏡頭,生動地展示了這位名将的豐采。

     司馬遷寫人物傳記往往筆端含情,在這篇《李将軍列傳》中更是傾注了對李廣的深切同情,同時也流露出對當權者的憤慨。

    作者的這些感情又主要是在叙事中體現出來的。

    如寫李蔡“為人在下中,名聲出廣下遠甚”,但卻能封侯拜相;寫衛青徇私情而排擠李廣。

    在這兩段文字中我們都可感受到作者的憤憤不平之情。

    李廣憤而自一殺的消息傳出後,“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

    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

    ”寫全軍與百姓的悲哭,自然也包一皮一皮含了作者個人的悲痛,我們可以想象,太史公寫到此處時一定也是眼含熱淚的。

     此外,如側面襯托,反面對比,剪裁之一精一當,結構之起伏以及語言之一精一煉流暢、生動傳神等等,都是這篇傳記文學傑作的突出特點。

     随着這篇傑作的問世,李廣的英雄形象也就漸漸銘刻在人們的心上。

    “但使龍城飛将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出塞》)“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将軍。

    ”(高适《燕歌行》)這些脍炙人口的唐詩佳句就生動地表達了後人對這位一代名将的景慕贊佩之情。

     【譯文】 将軍李廣,隴西郡成紀縣人。

    他的先祖叫李信,秦朝時任将軍,就是追獲了燕太子丹的那位将軍。

    他的家原來在槐裡縣,後來遷到成紀。

    李廣家世代傳習射箭之術。

    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一大舉侵入蕭關,李廣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參軍抗擊匈奴,因為他善于騎射,斬殺敵人首級很多,所以被任為漢朝廷的中郎。

    李廣的堂弟李蔡,也被任為中郎。

    二人又都任武騎常侍,年俸八百石。

    李廣曾随從皇帝出行,常有沖鋒陷陣、抵禦敵人,以及格殺猛獸的事,文帝說:“可惜啊!你沒遇到時機,如果讓你正趕上高祖的時代,封個萬戶侯那還在話下嗎!” 到景帝即位後,李廣任隴西都尉,又改任騎郎将。

    吳、楚七國叛亂時,李廣任骁騎都尉,随從太尉周亞夫反擊吳、楚叛軍,在昌邑城下奪取了敵人的軍旗,立功揚名。

    可是由于梁孝王私自把将軍印授給李廣,回朝後,朝廷沒有對他進行封賞。

    調他任上谷太守,匈奴每天都來交戰。

    典屬國公孫昆(hún,魂)邪(yé,爺)對皇上哭着說:“李廣的才氣,天下無雙,他自己仗恃有本領,屢次和敵人正面做戰,恐怕會失去這員良将。

    ”于是又調他任上郡太守。

    以後李廣轉任邊境各郡太守,又調任上郡太守。

    他曾任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等太守,都以奮力作戰而出名。

     匈奴大舉入侵上郡,天子派來一名宦官跟随李廣學習軍事,抗擊匈奴。

    這位宦官帶領幾十名騎兵,縱馬馳騁,遇到三個匈奴人,就與他們交戰,三個匈奴人回身放箭,射傷了宦官,幾乎殺光了他的那些騎兵。

    宦官逃回到李廣那裡,李廣說:“這一定是匈奴的射雕能手。

    ”李廣于是就帶上一百名騎兵前去追趕那三個匈奴人。

    那三個人沒有馬,徒步前行。

    走了幾十裡,李廣命令他的騎兵左右散開,兩路包一皮一皮抄。

    他親自去射殺那三個人,射死了兩個,活捉了一個,果然是匈奴的射雕手。

    把他捆一綁上馬之後,遠遠望見幾千名匈奴騎兵。

    他們看到李廣,以為是誘敵之騎兵,都很吃驚,跑上山去擺好了陣勢。

    李廣的百名騎兵也都大為驚恐,想回馬飛奔逃跑。

    李廣說:“我們離開大軍幾十裡,照現在這樣的情況,我們這一百名騎兵隻要一跑,匈奴就要來追擊射殺,我們會立刻被殺光的。

    現在我們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為我們是大軍來誘敵的,必定不敢攻擊我們。

    ”李廣向騎兵下令:“前進!”騎兵向前進發,到了離匈奴陣地還有大約二裡的地方,停下來,下令說:“全體下馬解下馬鞍!”騎兵們說:“敵人那麼多,并且又離得近,如果有了緊急情況,怎麼辦?”李廣說:“那些敵人原以為我們會逃跑,現在我們都解下馬鞍表示不逃,這樣就能使他們更堅定地相信我們是誘敵之兵。

    ”于是匈奴騎兵終于不敢來攻擊。

    有一名騎白馬的匈奴将領出陣來監護他的士兵,李廣立即上馬和十幾名騎兵一起奔馳,射死了那騎白馬的匈奴将領,之後又回到自己的騎兵隊裡,解下馬鞍,讓士兵們都放開馬,随便躺卧。

    這時正值日幕黃昏,匈奴軍隊始終覺得奇怪,不敢進攻。

    到了半夜,匈奴兵又以為漢朝有伏兵在附近,想趁夜偷襲他們,因而匈奴就領兵撤離了。

    第二天早晨,李廣才回到他的大軍營中,大軍不知道李廣的去向,所以無法随後接應。

     過了好幾年,景帝去世,武帝即位。

    左右近臣都認為李廣是名将,于是李廣由上郡太守調任未央宮的禁衛軍長官,程不識也來任長樂宮的禁衛軍長官。

    程不識和李廣從前都任邊郡太守并兼管軍隊駐防。

    到出兵攻打匈奴的時候,李廣行軍沒有嚴格的隊列和陣勢,靠近水豐草茂的地方駐紮軍隊,停宿的地方人人都感到便利,晚上也不打更自衛,幕府簡化各種文書簿冊,但他遠遠地布置了哨兵,所以不曾遭到過危險。

    程不識對隊伍的編制、行軍隊列、駐營陣勢等要求很嚴格,夜裡打更,文書軍吏處理考績等公文簿冊要到天明,軍隊得不到休息,但也不曾遇到危險。

    程不識說:“李廣治兵簡便易行,然而敵人如果突然進犯他,他就無法阻擋了。

    而他的士卒倒也安逸快樂,都甘心為他拼死。

    我的軍隊雖然軍務紛繁忙亂,但是敵人也不敢侵犯我。

    ”那時漢朝邊郡的李廣、程不識都是名将,但是匈奴人害怕李廣的謀略,士兵也大多願意跟随李廣而以跟随程不識為苦。

    程不識在景帝時由于屢次直言進谏被封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