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

關燈
:同“向”。

    ⑧艱難:指形勢危險。

    ⑨中:指關中。

    一說指京城。

    ⑩責望:責備抱怨。

    (11)跸:指帝王出行時開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

    (12)警:戒備。

    按,以上二句為互文。

    (13)侘:通“詫”。

    誇耀。

    鄙:邊遠的地方。

    (14)辄:就。

    (15)恤:顧憐。

    (16)具:通“俱”。

    都,全部。

    (17)解:釋散。

    指疙瘩解一開。

    (18)悉:全部,所有的。

    (19)可:大約。

    直:同“值”,價值。

    (20)結于漢:指與朝廷建立了關系。

     其後安國坐法抵罪①,蒙獄吏田甲辱安國。

    安國曰:“死灰獨不複然乎②?”田甲曰:“然即溺之③。

    ”居無何④,梁内史缺,漢使使者拜安國為梁内史,起徒中為二千石⑤。

    田甲亡走⑥。

    安國曰:“甲不就官,我滅而宗⑦。

    ”甲因肉袒謝⑧。

    安國笑曰:“可溺矣!鮑等足與治乎⑨?”卒善遇之。

     梁内史之缺也,孝王新得齊人公孫詭,說之⑩,欲請以為内史。

    窦太後聞,乃诏王以安國為内史。

     ①坐法抵罪:因犯法被判罪。

    抵罪,抵償其應負的罪責。

    ②獨:難道。

    然:同“燃”。

    ③溺:同“尿”。

    ④居無何:過了不久。

    ⑤徒:服勞役的犯人。

    ⑥亡走:逃跑。

    ⑦而:你的。

    宗:宗族。

    ⑧肉袒:脫一去上衣,露出身一體的一部分。

    ⑨治:懲辦。

    ⑩說:同“悅”。

     公孫詭、羊勝說孝王求為帝太子及益地事,恐漢大臣不聽,乃陰使人刺漢用事謀臣①。

    乃殺故吳相袁盎②,景帝遂聞詭、勝等計畫,乃遣使捕詭、勝,必得。

    漢使十輩至梁③,相以下舉國大索④,月餘不得。

    内史安國聞詭、勝匿孝王所⑤,安國入見王而泣曰:“主辱臣死。

    大王無良臣,故事紛紛至此⑥。

    今詭、勝不得,請辭賜死。

    ”王曰:“何至此?”安國泣數行下,曰:“大王自度于皇帝⑦,孰與太上皇之與高皇帝及皇帝之與臨江王親⑧?”孝王曰:“弗如也。

    ”安國曰:“夫太上、臨江親父子之間,然而高帝曰‘提三尺劍取天下者朕也’,故太上皇終不得制事,居于栎陽⑨。

    臨江王,适長太子也⑩,以一言過,廢王臨江;用宮垣事,卒自一殺中尉府(11)。

    何者?治天下終不以私亂公。

    語曰:‘雖有親父,安知其不為虎(12)?雖有親兄,安知其不為狼?’今大王列在諸侯,悅一邪臣浮說(13),犯上禁,桡明法(14)。

    天子以太後故,不忍緻法于王。

    太後日夜涕泣,幸大王自改(15),而大王終不覺寤(16)。

    有如太後宮車即晏駕(17),大王尚誰攀乎?”語未卒,孝王泣數行下,謝安國曰:“吾今出詭、勝。

    ”詭、勝自一殺。

    漢使還報,梁事皆得釋(18),安國之力也。

    于是景帝、太後益重安國(19)。

    孝王卒,共王即位(20),安國坐法失官,居家。

     ①陰使:秘密派遣。

    用事:當權。

    ②故:指前任,原來的。

    ③輩:批。

    ④索:搜查。

    ⑤匿:隐藏。

    ⑥紛紛:雜亂的樣子。

    ⑦度:估計,猜測。

    ⑧孰與:與……相比,哪一個……。

    太上皇:指漢高祖劉邦之父劉太公。

    臨江王:指漢景帝之長子劉榮。

    ⑨栎陽:即栎陽宮。

    ⑩适:同“嫡”,指正妻或正妻所生的子女。

    (11)用:因。

    宮垣事:指劉榮建宮室時侵占了祖廟牆内的空地。

    事見卷五十九《五宗世家》。

    (12)安:怎麼。

    (13)浮說:指虛妄的言論。

    (14)桡:通“撓”,阻撓。

    (15)幸:希望。

    (14)寤:通“悟”。

    (17)有如:假如。

    宮車即晏駕:指帝王死。

    (18)釋:消解。

    (19)益重:更加看重。

    (20)共王:“恭王”,梁孝王的長子劉買。

     建元中①,武安侯田蚡為漢太尉,親貴用事,安國以五百金物遺蚡②。

    蚡言安國太後③,天子亦素聞其賢④,即召以為北地都尉,遷為大司農⑤。

    閩越、東越相攻⑥,安國及大行王恢将⑦。

    未至越,越殺其王降,漢兵亦罷。

    建元六年⑧,武安侯為丞相,安國為禦史大夫。

     匈奴來請和親⑨,天子下議⑩。

    大行王恢,燕人也,數為邊吏(11),習知胡事。

    議曰:“漢與匈奴和親,率不過數歲即複倍約(12)。

    不如勿許,興兵擊之。

    ”安國曰:“千裡而戰,兵不獲利。

    今匈奴負戎馬之足(13),懷禽一獸之心,遷徙鳥舉(14),難得而制也(15)。

    得其地不足以為廣,有其衆不足以為強,自上古不屬為人(16)。

    漢數千裡争利,則人馬罷(16),虜以全制其敝(18)。

    且強一弩一之極,矢不能穿魯缟(19);沖風之末(20),力不能漂鴻一毛一(21)。

    非初不勁,末力衰也。

    擊之不便,不如和親。

    ”群臣議者多附安國,于是上許和親。

     ①建元:漢武帝的第一個年号(前140-前135)。

    ②遺:贈送。

    ③太後:指王太後,名娡。

    ④天子:指武帝劉徹。

    ⑤遷:提升。

    ⑥閩越:越部族的一支。

    東越:是閩越的分支。

    ⑦将:領兵。

    ⑧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

    ⑨和親:指漢族封建王朝與少數民族首領,以及少數民族之間有政治目的的聯姻。

    ⑩下議:指交群臣議論商量。

    (11)數:屢次。

    (12)率:大緻,一般。

    倍:通“背”,違犯。

    (13)負:依恃。

    (14)遷徒鳥舉:遷移就像鳥飛一般。

    鳥舉:鳥兒飛翔。

    (15)制:控制。

    (16)不屬為人:意思是不内屬中國作百姓。

    (17)罷:通“疲”。

    疲勞。

    虜:對敵人的蔑稱。

    (19)魯缟:魯地出産的一種白色的生絹,以輕薄聞名。

    (20)沖風:由下往上刮的強風。

    (21)鴻:雁。

     其明年①,則元光元年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