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

關燈
行刺當權的謀臣。

    以至殺害了原吳國國相袁盎,漢景帝便聽到了公孫詭、羊勝等人的謀劃,于是派使者務必捉拿到公孫詭、羊勝。

    漢派使者十批來到梁國,自梁國國相以下全國大搜查一個多月還是沒有抓到。

    内史韓安國聽到公孫詭、羊勝隐藏在梁孝王宮中,韓安國入宮進見梁孝王,哭着說:“主上受到恥辱臣下罪當該死。

    大王沒有好的臣下所以事情才紊亂到這種地步。

    現在既然抓不到公孫詭、羊勝,請讓我向您辭别,并賜我自一殺。

    ”梁孝王說:“你何必這樣呢?”韓安國眼淚滾滾而下,說道:“大王自己忖度一下,您與皇上的關系比起太上皇(劉太公)與高皇帝以及皇上與臨江王,哪個更親密呢?”梁孝王說:“比不上他們親密。

    ”梁孝王說:“太上皇、臨江王與高皇帝、皇上都是父子之間的關系,但是高皇帝說:‘拿着三尺寶劍奪取天下的人是我啊’,所以太上皇最終也不能過問政事,住在栎(lì,立)陽宮。

    臨江王是嫡長太子,隻因為他母親一句話的過錯就被廢黜降為臨江王;又因建宮室時侵占了祖廟牆内空地的事,終于自一殺于中尉府中。

    為什麼這樣呢?因為治理天下終究不能因私情而損害公事。

    欲話說:‘即使是親生父親怎麼知道他不會變成老虎?即使是親兄弟怎麼知道他不會變成惡狼?’現在大王您位列諸侯卻聽信一個邪惡臣子的虛妄言論,違反了皇上的禁令,阻撓了彰明法紀。

    皇上因為太後的緣故,不忍心用法令來對付您。

    太後日夜哭泣,希望大王能自己改過,可是大王最終也不能覺悟。

    假如太後突然逝世,大王您還能依靠誰呢?”話還沒有說完,梁孝王痛哭流涕,感謝韓安國說:“我現在就交出公孫詭、羊勝。

    ”公孫詭、羊勝兩人自一殺。

    漢朝廷的使者回去報告了情況,梁國的事情都得到了解決,這是韓安國的力量啊。

    于是漢景帝、窦太後更加看重韓安國。

    梁孝王逝世,恭王即位,韓安國因為犯法丢一了官,閑居在家。

     建元年間(前140-前135),武安侯田蚡擔任漢朝太尉,受一寵一幸而掌大權,韓安國拿了價值五百金的東西送給田蚡。

    田蚡向王太後說到韓安國,皇上也常說韓安國的賢能,就把他召來擔任北地都尉,後來升為大司農。

    閩越、東越互相攻伐,韓安國和大行王恢領兵前往。

    還沒有到達越地,越人就殺死了他們的國王向漢朝投降,漢軍也就收兵了。

    建元六年(前135)武安侯田蚡擔任丞相,韓安國擔任禦史大夫。

     匈奴派人前來請求和親,皇上交由朝臣讨論。

    大行王恢是燕地人,多次出任邊郡官吏,熟悉了解匈奴的情況。

    他議論說:“漢朝和匈奴和親大抵都過不了幾年匈奴就又背棄盟約。

    不如不答應,而發兵攻打他。

    ”韓安國說:“派軍隊去千裡之外作戰,不會取得勝利。

    現在匈奴依仗軍馬的充足,懷着禽一獸般的心腸,遷移如同群鳥飛翔,很難控制他們。

    我們得到它的土地也不能算開疆拓土,擁有了他的百姓也不能算強大,從上古起他們就不屬于我們的百姓。

    漢軍到幾千裡以外去争奪利益,那就會人馬疲憊,敵人就會憑借全面的優勢對付我們的弱點。

    況且強一弩一之末連魯地所産的最薄的白絹也射不穿;從下往上刮的強風,到了最後,連飄起雁一毛一的力量都沒有了,并不是他們開始時力量不強,而是到了最後,力量衰竭了。

    所以發兵攻打匈奴實在是很不利的,不如跟他們和親。

    ”群臣的議論多數附合韓安國,于是皇上便同意與匈奴和親。

     和親的第二年,就是元光元年(前134),雁門郡馬邑城的豪紳聶翁壹通過大行王恢告訴皇上說:“匈奴剛與漢和親,親近信任邊地之民,可以用财利去引一誘他們。

    ”于是暗中派遣聶翁壹做間諜,逃到匈奴,對單于說:“我能殺死馬邑城的縣令縣丞等官吏,将馬邑城獻給您投降,财物可以全部得到。

    ”單于很信任他,認為他說的有道理,便答應了聶翁壹。

    聶翁壹就回來了,斬了死囚的頭,把他的腦袋懸挂在馬邑城上,假充是馬邑城官吏的頭,以取信于單于派來的使者。

    說道:“馬邑城的長官已經死了,你們可以趕快來。

    ”于是單于率領十餘萬騎兵穿過邊塞,進入武州塞。

     正在這個時候,漢王朝埋伏了戰車、騎兵、材官三十多萬,隐藏在馬邑城旁邊的山谷中。

    衛尉李廣擔任骁騎将軍,太仆公孫賀擔任輕車将軍,大行王恢擔任将屯将軍,太中大夫李息擔任材官将軍。

    禦史大夫韓安國擔任護軍将軍,諸位将軍都隸屬護軍将軍。

    互相約定,單于進入馬邑城時漢軍的伏兵就奔馳出擊。

    王恢、李息、李廣另外從代郡主攻匈奴的軍用物資。

    當時單于進入漢長城武州塞。

    距離馬邑城還有一百多裡,将要搶奪劫掠,可是隻看見牲畜放養在荒野之中,卻見不到一個人。

    單于覺得很奇怪,就攻打烽火台,俘虜了武州的尉史。

    想向尉史探問情況。

    尉史說:“漢軍有幾十萬人埋伏一在馬邑城下。

    ”單于回過頭來對左右人員說:“差點兒被漢所欺騙!”就帶領部隊回去了。

    出了邊塞,說:“我們捉到武州尉史,真是天意啊!”稱尉史為“天王”。

    塞下傳說單于已經退兵回去。

    漢軍追到邊塞,估計追不上了,就撤退回來了。

    王恢等人的部隊三萬人,聽說單于沒有跟漢軍交戰,估計攻打匈奴的軍用物資,一定會與單于的一精一兵交戰,漢兵的形勢一定失敗,于是權衡利害而決定撤兵,所以漢軍都無功而返。

     天子惱怒王恢不攻擊匈奴的後勤部隊,擅自領兵退卻。

    王恢說:“當初約定匈奴一進入馬邑城,漢軍就與單于交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