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其武安侯列傳第四十七

關燈
宋尚齋何平譯注 【說明】 本傳是窦嬰、田蚡和灌夫三人的合傳。

    窦嬰和田蚡都是漢初權重一時的外戚,灌夫因軍功封為将軍,他們之間的傾軋鬥争是統治階級内部矛盾的典型事例。

    這篇文章通過對他們三人生平和相互鬥争的描述,展現了漢初宮廷中的一系列矛盾和當時那種人情冷暖、世态炎涼的畸形關系,暴露了統治階級一奸一詐殘暴的醜惡本質。

    司馬遷曾親身經曆和體驗過官一場的殘酷,所以寫得入木三分。

    他能把舊戚和新貴之間的矛盾鬥争寫得如此驚心動魄,淋一漓盡緻,也充分表現了他對現實政治的強烈批判一精一神。

     本文在寫作方面也表現了較高的技巧。

    雖是三個人的合傳,頭緒紛繁,但在分别交代出每個人出身經曆的同時,又能将他們交錯起來叙寫,有分有合。

    既井然有序,又結構緊密完整,渾然一體。

    表現了作者高度的藝術概括力和組織剪裁能力。

     文章寫得最一精一彩的是魏其設宴、灌夫罵座和東朝廷辯的情景。

    兩次宴會的情景寫盡了官一場的勢利。

    窦嬰和灌夫二人因失勢而結合在一起,成為生死之交。

    灌夫為了拉攏感情,使窦嬰與田蚡接近,竟然不顧喪服在身而毅然陪侍。

    窦嬰夫婦為了迎接灸手可熱的田蚡全力以赴,通宵達旦地進行準備。

    而田蚡根本就沒把此事放在心上,忘得幹幹淨淨,屆時尚高卧不起。

    當灌夫親去求請時,仍然滿不在乎,一路上慢騰騰而來。

    席間又傲慢無禮,使灌夫惱羞成怒,幸而窦嬰忍氣吞聲,才沒有爆發沖突。

    第二次是在田蚡娶妻的婚宴上,同是皇帝國戚,窦嬰備受冷遇,田蚡卻得意忘形,灌夫忍無可忍,使酒罵座,招緻田蚡的報複。

    窦嬰挺身而出,拼力相救,于是就在東朝廷辯時,與田蚡展開了正面沖突,由此也斷送了自己的一性一命。

    通過上述三幕戲劇一性一沖突的描寫,不僅把他們三人的一性一格栩栩如生地展現了出來,而且把漢武帝、窦太後、王太後以及韓安國等朝中大臣的形象也刻畫得相當鮮明突出。

     【譯文】 魏其侯窦嬰,是漢文帝窦皇後堂兄的兒子。

    他的父輩以上世世代代是觀津人。

    他喜歡賓客。

    漢文帝時,窦嬰任吳國國相,困病免職。

    漢景帝剛剛即位時,他任詹事。

     梁孝王是漢景帝的弟弟,他的母親窦太後很疼一愛一他。

    有一次梁孝王入朝,漢景帝以兄弟的身份與他一起宴飲,這時漢景帝還沒有立太子。

    酒興正濃時,漢景帝随便地說:“我死之後把帝位傳給梁王。

    ”窦太後聽了非常高興。

    這時窦嬰端起一杯酒獻給皇上,說道:“天下是高祖打下的天下,帝位應當父子相傳,這是漢朝立下的制度規定,皇上憑什麼要擅自傳給梁王!”窦太後因此憎恨窦嬰。

    窦嬰也嫌詹事的官職太小,就借口生病辭職。

    窦太後于是開除了窦嬰進出宮門的名籍,每逢節日也不準許他進宮朝見。

     漢景帝三年(前154),吳、楚等七國反叛,皇上考察到皇族成員和窦姓諸人沒有誰像窦嬰那樣賢能的了,于是就召見窦嬰。

    窦嬰入宮拜見,堅決推辭,借口有病,不能勝任。

    窦太後至此也感到慚愧。

    于是皇上就說:“天下正有急難,你怎麼可以推辭呢?”于是便任命窦嬰為大将軍,賞賜給他黃金千斤。

    這時袁盎、栾布諸名将賢士都退職閑居在家,窦嬰就向皇上推薦起用他們。

    皇上所賞賜給的黃金,都擺列在走廊穿堂裡,屬下的小軍官經過時,就讓他們酌量取用,皇帝賞賜的黃金一點兒也沒有拿回家。

    窦嬰駐守荥陽時,監督齊國和趙國兩路兵馬,等到七國的叛亂全部被平定之後,皇上就賜封窦嬰為魏其侯。

    這時那些遊士賓客都争相歸附魏其侯。

    漢景帝時每次朝廷讨論軍政大事,所有列侯都不敢與條侯周亞夫、魏其侯窦嬰平起平坐。

     漢景帝四年(前153),立栗太子,派魏其侯擔任太子的太傅。

    漢景帝七年(前150),栗太子被廢,魏其侯多次為栗太子争辯都沒有效果。

    魏其侯就推說有病,隐居在藍田縣南山下好幾個月,許多賓客、辯士都來勸說他,但沒有人能說服他回到京城來。

    梁地人高遂于是來勸解魏其侯說:“能使您富貴的是皇上,能使您成為朝廷親信的是太後。

    現在您擔任太子的師傅,太子被廢黜而不能力争,力争又不能成功,又不能去殉職。

    自己托病引退,擁抱着歌姬美一女,退隐閑居而不參加朝會。

    把這些情況互相比照起來看,這是您自己表明要張揚皇帝的過失。

    假如皇上和太後都要加害于您,那您的妻子兒女都會一個不剩地被殺害。

    ”魏其侯認為他說得很對,于是就出山回朝,朝見皇帝像過去一樣。

     在桃侯劉舍被免去丞相職務時,窦太後多次推薦魏其侯當丞相。

    漢景帝說:“太後難道認為我有所吝啬而不讓魏其侯當丞相嗎?魏其侯這個人驕傲自滿,容易自我欣賞,做事草率輕浮,難以出任丞相,擔當重任。

    ”終于沒有任用他,任用了建陵侯衛绾作丞相。

     武安侯田蚡(fén,墳),是漢景帝皇後的同母弟弟,出生在長陵。

    魏其侯已經當了大将軍之後,正當顯赫的時候,田蚡還是個郎官,沒有顯貴,來往于魏其侯家中,陪侍宴飲,跪拜起立像魏其侯的子孫輩一樣。

    等到漢景帝的晚年,田蚡也顯貴起來,受到一寵一信,做了太中大夫。

    田蚡能言善辯,口才很好,學習過《盤盂》之類的書籍,王太後認為他有才能。

    漢景帝去世,當天太子登位繼立,王太後攝政,她在全國的鎮壓、安一撫行動,大都采用田蚡門下賓客的策略。

    田蚡和他的弟弟田勝,都因為是王太後的弟弟,在漢景帝去世的同一年(前141),被分别封為武安侯和周陽侯。

     武安侯剛掌權想當丞相,所以對他的賓客非常謙卑,推薦閑居在家的名士出來做官,讓他們顯貴,想以此來壓倒窦嬰等将相的勢力。

    建元元年(年140),丞相衛绾因病免職,皇上醞釀安排丞相和太尉。

    籍福勸說武安侯道:“魏其侯顯貴已經很久了,天下有才能的人一向歸附他。

    現在您剛剛發迹,不能和魏其侯相比,就是皇上任命您做丞相,也一定要讓給魏其侯。

    魏其侯當丞相,您一定會當太尉。

    太尉和丞相的尊貴地位是相等的,您還有讓相位給賢者的好名聲”。

    武安侯于是就委婉地告訴太後暗示皇上,于是便任命魏其侯當丞相,武安侯當太尉。

    籍福去向魏其侯道賀,就便提醒他說:“您的天一性一是喜歡好人憎恨壞人,當今好人稱贊您,所以您當了丞相,然而您也憎恨壞人,壞人相當多,他們也會毀謗您的。

    如果您能并容好人和壞人,那麼您丞相的職位就可以保持長久;如果不能夠這樣的話,馬上就會受到毀謗而離職。

    ”魏其侯不聽從他的話。

     魏其侯窦嬰和武安侯田蚡都一愛一好儒家學說,推薦趙绾當了禦史大夫,王臧擔任郎中令。

    把魯國人申培迎到京師來,準備設立明堂,命令列侯們回到自己的封地上,廢除關禁,按照禮法來規定吉兇的服飾和制度,以此來表明太平的氣象。

    同時檢舉譴責窦氏家族和皇族成員中品德不好的人,開除他們的族籍。

    這時諸外戚中的列侯,大多娶公主為妻,都不想回到各自的封地中去,因為這個緣故,毀謗魏其侯等人的言語每天都傳到窦太後的耳中。

    窦太後喜歡黃老學說,而魏其侯、武安侯、趙绾、王臧等人則努力推崇儒家學說,貶低道家的學說,因此窦太後更加不喜歡魏其侯等人。

    到了建元二年(前139),禦史大夫趙绾請皇上不要把政事禀奏給太後。

    窦太後大怒,便罷免并驅逐了趙绾、王臧等人,還解除了丞相和太尉的職務,任命柏至侯許昌當了丞相,武強侯莊青翟當了禦史大夫。

    魏其侯、武安侯從此以列侯的身份閑居家中。

     武安侯雖然不擔任官職,但因為王太後的緣故,仍然受到皇上的一寵一信,多次議論政事,建議大多見效,天下趨炎附勢的官吏和士人,都離開了魏其侯而歸附了武安侯。

    武安侯一天天更加驕橫。

    建元六年(前135),窦太後逝世,丞相許昌和禦史大夫莊青翟因為喪事辦得不周到,都被免官。

    于是任用武安侯田蚡擔任丞相,任用大司農韓安國擔任禦史大夫。

    天下的士人有郡守和諸侯王,就更加依附武安侯了。

     武安侯身材矮小,其貌不揚,可是剛一出生就很尊貴。

    他又認為當時的諸侯王都年紀大了,皇上剛剛即位,年紀很輕,自己以皇帝的至親心腹擔任朝廷的丞相,如果不狠狠地整頓一番,用禮法來使他們屈服,天下人就不會服服貼貼的。

    在那時候,丞相入朝廷奏事,往往一坐就是大半天,他所說的話皇帝都聽,他所推薦的人有的從閑居一下子提撥到二千石級,把皇帝的權力轉移到自己手上。

    皇上于是說:“你要任命的官吏已經任命完了沒有?我也想任命幾個官呢。

    ”他曾經要求把考工官署的地盤劃給自己擴建住宅,皇上生氣地說:“你何不把武器庫也取走!”從這以後才收斂一些。

    有一次,他請客人宴飲,讓他的兄長蓋侯南向坐,自己卻東向坐,認為漢朝的丞相尊貴,不可以因為是兄長就私下委曲自己。

    武安侯從此更加驕縱,他修建住宅,其規模、豪華超過了所有的貴族的府第。

    田地莊園都極其肥沃,他派到各郡縣去購買器物的人,在大道上絡繹不絕。

    前堂擺投着鐘鼓,豎一立着曲一柄一長幡,在後房的美一女數以百計。

    諸侯奉送給他的珍寶金玉、狗馬和玩好器物,數也數不清。

     魏其侯自從失去了窦太後,被皇上更加疏遠不受重用,沒有權勢,諸賓客漸漸自動離去,甚至對他懈怠傲慢,隻有灌将軍一人沒有改變原來的态度。

    魏其侯天天悶悶不樂,唯獨對灌将軍格外厚待。

     灌将軍夫是颍陰人。

    灌夫的父親是張孟,曾經做過颍陰侯灌嬰的家臣,受到灌嬰的一寵一信,便推薦他,官至二千石級,所以冒用灌氏家的姓叫灌孟。

    吳楚叛亂時,颍陰侯灌何擔任将軍,是太尉周亞夫的部下,他向太尉推薦灌孟擔任校尉。

    灌夫帶領一千人與父親一起從軍。

    灌孟年紀已經老了,颍陰侯勉強推薦他,所以灌孟郁郁不得志,每逢作戰時,常常攻擊敵人的堅強陣地,因而戰死在吳軍中。

    按照當時軍法的規定,父子一起從軍參戰,有一個為國戰死,未死者可以護送靈柩回來。

    但灌夫不肯随同父親的靈柩回去。

    他慷慨激昂地表示:“希望斬取吳王或者吳國将軍的頭,以替父親報仇。

    ”于是灌夫披上铠甲,手拿戈戟,召集了軍中與他素來有交情又願意跟他同去的勇士幾十個人。

    等到走出軍門,沒有人敢再前進。

    隻有兩人和灌夫屬下的奴隸共十多個騎兵飛奔沖入吳軍中,一直到達吳軍的将旗之下,殺死殺傷敵軍幾十人。

    不能再繼續前進了,又飛馬返回漢軍營地,所帶去的奴隸全都戰死了,隻有他一人回來。

    灌夫身上受重創十多處,恰好有名貴的良藥,所以才得不死。

    灌夫的創傷稍稍好轉,又向将軍請求說:“我現在更加了解吳軍營壘中路徑曲折,請您讓我再回去。

    ”将軍認為他勇敢而有義氣,恐怕灌夫戰死,便向太尉周亞夫報告,太尉便堅決地阻止了他。

    等到吳軍被攻破,灌夫也因此名聞天下。

     颍陰侯把灌夫的情況向皇上彙報了,皇上就任命灌夫擔任中郎将。

    過了幾個月,因為犯法而丢一了官。

    後來到長安安了家,長安城中的許多顯貴沒有不稱贊他的。

    漢景帝時,灌夫官至代國國相。

    景帝去世,當今皇上武帝剛即位,認為淮陽是天下的交通樞紐,必須駐紮強大的兵力加以防守,因此調任灌夫擔任淮陽太守。

    建元元年(前140),又把灌夫内調為太仆。

    二年(前139),灌夫與長樂衛尉窦甫喝酒,灌夫喝醉了,打了窦甫。

    窦甫,是窦太後的兄弟。

    皇上恐怕窦太後殺灌夫,調派他擔任了燕(yān,煙)國國相。

    幾年以後,又因犯法丢官,閑居在長安家中。

     灌夫為人剛強直爽,好發酒瘋,不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