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

關燈
邱永山譯注 【說明】 劉濞是劉邦的侄子,又是西漢前期發動吳楚七國之亂的罪魁禍首。

    漢初,天下統一,人心思定,已成大勢所趨。

    有一些人卻總要搞分裂,開曆史倒車。

    劉濞就是這樣一位野心勃勃的家夥。

    他憑借山海之利,苦心經營三十多年,最後打着“清君側”的旗号發動了叛亂,自以為登高一呼會天下響應。

    結果,他錯誤估計了形勢,也錯誤估計了自己,在短短的三個月時間内,叛亂集一團一土崩瓦解,劉濞本人也最終落得衆叛親離身死國削的下場。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漢代最高統治者作了諸多針砭嘲諷,然而在這篇文章中又表現出對統一的漢王朝的擁戴。

    這是為什麼?因為作者認定統一是曆史的進步,所以才在文章中揭示劉濞必然滅亡的命運。

    這是作者樸素唯物主義史學觀的一種反映,這種求實态度,才使作者站到那個時代的巅峰上俯視古今。

     基于這種認識,作者為我們刻劃了一位在文學史上具有開創意義的“枭雄”形象。

    文章開始“高帝召濞相之”一節,盡避在人物形象上不着一字,卻能使人想見他的桀傲不馴。

    作者筆下的劉濞也決不是一個隻知拼命格鬥的糾糾武夫,更詳盡地為我們介紹了他一性一格的另一側面:叛亂前,他“積金錢,修兵革,聚谷食”,收買人心,羅緻亡命之徒,做充分的準備。

    在發動叛亂時,始則與膠西王結盟時小心謹慎,繼則巧施唇一舌煽惑鼓動,交戰時審慎部署一精一心措置。

    這些都顯示劉濞不是一個平庸之輩,他有着自己的“才幹”。

    做為一個野心家,必然是狂妄自大、剛愎自用之徒。

    作者也突出描寫了他的這種一性一格特征:他最初敢于胡作非為稱病不朝,後來無所顧忌發動叛亂,竟至放肆宣稱“我已為東帝,尚何誰拜”。

    到此,一個有血有肉的“枭雄”形象才樹立起來,三者缺一就不能稱之為“枭雄”。

    隻有寫了他一性一格的複雜一性一,這個人物才不臉譜化,才能有其藝術魅力。

     本文中的袁盎、景帝也都有自己的鮮明一性一格。

    袁盎的機敏善辯刁鑽陰狠,從他不多的言行中是能領略到的。

    景帝的事前姑容遷就和事後無情鎮壓的對比,再現了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最高統治者的獨有風采。

     【譯文】 吳王劉濞,是漢高祖哥哥劉仲的兒子。

    高祖平定天下七年後,封劉仲為代王。

    後來,匈奴圍攻代,劉仲不能堅守,丢棄封國逃跑,抄小路跑到洛陽,向天子自首。

    天子因為是骨肉兄弟的緣故,不忍依法制裁,隻是廢黜王号貶他做郃陽侯。

    高祖十一年(前196)秋,準南王英布反叛,向東兼并了荊地,挾持那個地方侯國的軍隊,西渡淮水,攻擊楚國,高祖親自率軍誅讨他。

    劉仲的兒子劉濞這年二十歲,強壯有力,以騎将的身分跟随高祖打敗英布的軍隊在蕲縣西邊的會甀,而英布逃走。

    荊王劉賈被英布殺死,沒有後嗣。

    皇帝擔心吳地、會稽地的人浮躁強悍,沒有勇壯的王來鎮懾他們,自己的兒子們年齡小,就封立劉濞在沛地做吳王,統轄三郡五十三個縣。

    已經拜官受印,高祖讓劉濞前來,要為劉濞相面,看後說:“你的容貌有反叛之相。

    ”同時内心後悔起來,但已經任命完了,就輕拍他的後背,告誡他說:“漢興立以後五十年間東南方向将有叛亂發生,難道是你嗎?然而天下同姓是一家人,你千萬不要造反!”劉濞叩着頭說:“不敢。

    ” 到孝惠帝、高後時,天下剛剛安定,一些郡國的諸侯們各自努力安一撫自己的百姓。

    吳國擁有豫章郡的銅礦山,劉濞就招募天下亡命之徒私下鑄錢,煮海水制鹽,因此國家不征賦稅,而國家費用富足。

     孝文帝時,吳王太子入京朝見,得以陪伴皇太子飲酒下棋。

    吳太子的老師都是楚地人,浮躁強悍,又平素驕縱,與皇太子下棋時,為下棋發生争執,态度不恭敬,皇太子拿起棋盤擲擊吳太子,打死了他,事後把他的遺體送回吳國埋葬。

    到了吳國,吳王怨怒地說:“天下同姓一家,死在長安就應該葬在長安,何必送來吳國下葬呢!”又送遺體到長安下葬。

    吳王自此逐漸違忤藩臣所應遵守的禮節,稱病不肯入朝。

    京城的人知道他因兒子死的緣故才稱病不肯入朝的,經查問确實沒有病,此後吳王的使臣一來,就拘禁诘問而治罪。

    吳王害怕了,更積極地策劃謀反行動。

    後來吳王派人進京行秋請的禮節,皇帝又诘問這個使者,使者對皇帝說:“吳王确實沒有病,朝廷拘禁懲治好幾個使者,因此就稱病不來。

    而且有這樣的話‘看得清深水中的魚是不吉祥的’。

    現今吳王開始假稱生病,等到被朝廷察覺,遭嚴厲地诘問,就越想隐瞞自己的行為,害怕皇帝殺他,稱病的計謀出于無可奈何。

    希望皇帝捐棄前嫌給吳王重新開始的機會。

    ”于是天子就赦免吳國的使者讓他們回去,并賜給吳王幾、杖,認為他老了,可以不入京朝見。

    吳王得以解除他的罪過,謀反的事情也就放松了。

    然而他所在的封國因為有銅鹽的收益,百姓沒有賦稅。

    士兵服役發給代役金,而且給價公平。

    每年在一定時候去慰問有才能的人,給平民賞賜。

    其他郡國法吏要追捕的逃犯,吳王就收容他們而不交出。

    這樣做了四十多年,吳王就能支使利用他的百姓了。

     晁錯做太子家令,得到太子的一寵一幸,多次慫恿太子說吳王有罪應削減他的封地。

    也多次上書勸說文帝,文帝寬厚,不忍處罰他,因此吳王更加驕橫。

    等到景帝即位,晁錯做禦史大夫,又勸皇帝說:“從前高祖剛剛平定天下時,兄弟少,兒子弱小,就大大賜封同姓的人,所以他的庶子悼惠王封為齊王統轄七十多個縣,異母弟劉交做楚元王統轄四十多個縣,哥哥的兒子劉濞做吳王統轄五十多個縣:分封這三個人,就分去天下的一半。

    現今吳王因以前有兒子被打死的嫌隙,假稱生病不肯入京朝見,依照古法應殺,文帝不忍心,就賞他幾、杖。

    對他的恩德非常優厚,本當改過自新。

    卻更加驕橫過度,靠近銅礦鑄造錢币,煮海水制鹽,引一誘天下亡命之徒,謀劃叛亂。

    現在削減他也是造反,不削減他也是造反。

    削減他,反得快,災禍小;不削減他,反得晚,災禍大。

    ”景帝三年(前154)冬天,楚王來朝見,晁錯借這個機會說楚王劉戊去年為薄太後服喪時,在服喪住的房子裡偷偷一婬一亂,請求誅殺他。

    景帝下诏赦免了他的死罪,隻是削減東海郡作為懲罰。

    随之削減了吳的豫章郡、會稽郡。

    還有兩年前趙王有罪,削減了他的河間郡。

    膠西王劉卬因為售賣爵位時舞弊,削減了他的六個縣。

     漢朝的大臣正在讨論削減吳王的土地。

    吳王劉濞擔心削地沒有止境,想借機把個人圖謀公開,要起兵發難。

    又想到諸侯中沒有能共同謀劃的人,知道膠西王勇壯,好逞勢鬥勝,幾個齊地的諸侯王都畏懼他,于是派中大夫應高去誘一惑膠西王。

    不帶書信,隻是口頭通報說:“吳王不才,有着很快降臨的憂慮,不敢把自己當作外人,使您明白他的好意。

    ”膠西王說:“有何指教?”應高說:“現在皇帝任用一奸一臣,被一奸一邪之臣蒙蔽,喜歡眼前的利益,聽信讒言,擅自改變法令,侵奪諸侯的封地,對封國征求越來越多,誅殺懲罰善良的人,這些情形日益嚴重。

    俗話說:‘吃完米糠就會吃到米’。

    吳王和膠西王是有名的諸侯,一旦被注意盯上,恐怕不能安甯自一由了。

    吳王身患内疾,不能朝見皇帝二十多年了,曾經擔心被猜疑,又沒有辦法解釋,現在縮斂肩膀小步走路,猶且害怕不被諒解。

    我聽說大王因為賣爵的事而被罰罪,我聽說諸侯被削減封地,所犯罪過不該這樣處罰,這種懲罰恐怕不隻削地就能罷休的。

    ”膠西王說:“是的,有這樣的事。

    你說怎麼辦呢?”應高說:“憎惡相同的互相幫助,一愛一好相同的互相留連,情感相同的互相成全,願望相同的共同追求,利益相同的死在一起。

    現在吳王自認為和大王有相同的憂慮,願借着時機順應事理,犧牲個人身軀為天下除害,想一想可以嗎?”膠西王吃驚地說:“我哪裡敢這樣做呢?現在皇帝雖然威一逼一十急迫,我本來就有死罪啊,怎能不擁戴他呢?”應高說:“禦史大夫晁錯,迷惑天子,侵奪諸侯,蔽塞忠貞賢良的人,朝廷之臣都有憎恨怨恨之心,諸侯都有背叛之意,人臣之事他已做到極點了。

    現在彗星出現,蝗災不斷發生,這是萬世難逢的唯一機會,而且憂愁勞苦的時候就是聖人所以産生的時代。

    所以吳王想對内以讨伐晁錯為借口,在外追随大王車後,馳騁天下,使面對着的地方投降,使手指着的地方攻克,天下沒有敢不順從的。

    大王您假使能夠答應我一句話,那麼吳王就率領楚王攻下函谷關,守住荥陽敖倉的糧食,抗拒漢兵。

    修築軍隊駐紮的房舍,等待大王的到來。

    大王真的能夠幸臨,那麼天下就可以并吞,兩個君主分治天下,不也是可以的嗎?”膠西王說:“好。

    ”應高回去報告吳王,吳王猶且擔心膠西王不參與起兵發難,就親自做使者,到膠西出使,當面和膠西王訂立盟約。

     膠西群臣中有的人知道了膠西王的反叛之謀,規勸說:“侍奉一個皇帝,是最快樂的事。

    現在大王和吳王向西進兵,假使事情成功了,兩主定會有分歧争端,災難就從這開始纏身。

    諸侯的土地不足朝廷各郡的十分之二,而背叛朝廷也會使太後擔憂,這不是長遠之計啊。

    ”膠西王不聽。

    于是派使者聯合齊王、菑川王、膠東王、濟南王、濟北王,都答允了,而且說:“城陽景王為了正義,攻打那些姓呂的,不要讓他參與起兵,事成之後分些土地給他就行了。

    ” 諸侯近來受到削減土地的懲罰,都震驚恐懼,大多怨恨晁錯。

    等到削減吳國會稽郡、豫章郡的文書發到吳國,吳王首先起兵作亂,膠西王在正月丙午(23)這天殺死了朝廷派來的二千石以下的官員,膠東王、菑川王、濟南王、楚王、趙王也都如此,于是向西進兵。

    齊王後來後悔,服毒自一殺,違背盟約。

    濟北王的城牆損壞沒有竣工,他的郎中令劫持控制着他,使他不能發兵。

    膠西王為首領,和膠東王、菑川王、濟南王一起率兵圍攻臨菑。

    趙王劉遂也反叛了,暗中派使者到匈奴商議聯合作戰的事。

     七國發難的時候,吳王全部征召他的士兵,下令全國說:“我年紀六十二歲,親自統率軍隊。

    小兒子年齡十四歲,也身先士卒。

    所以凡是年長和我相同的,年輕和我的小兒子相同的人,都要出征。

    ”征發了二十多萬人。

    派人到南邊的閩越、東越去,東越也發兵跟随吳王。

    景帝三年(前154)正月甲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