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曰:“我已為東帝,尚何誰拜?”不肯見盎而留之軍中(14),欲劫使将。
盎不肯,使人圍守,且殺之,盎得夜出,步亡去,走梁軍,遂歸報。
①家居:閑居。
②調:計算。
笇:同“算”,計算。
③桀:通“傑”。
④屏:屏退,使人退避。
⑤罷:罷兵,收兵,結束戰争。
⑥嘿:同“默”,不說話。
⑦謝:辭,拒絕。
⑧孰計:仔細考慮。
孰,通“熟”。
⑨裝:裝飾,隐秘,秘密。
⑩绐:欺騙。
(11)朝衣:朝會時穿的禮服。
(12)梁:此指漢代的封國,梁王劉武是文帝的少子。
壁:營壘。
(13)谕:谕告,宣告。
(14)留:扣留。
條侯将乘六乘傳①,會兵荥陽。
至洛陽,見劇孟,喜曰:“七國反,吾乘傳至此,不自意全②。
又以為諸侯已得劇孟,劇孟今無動。
吾據荥陽,以東無足憂者。
”至淮陽,問父绛侯故客鄧都尉曰:“策安出?”客曰:“吳兵銳甚③,難與争鋒④。
楚兵輕,不能久。
方今為将軍計,莫若引兵東北壁昌邑⑤,以梁委吳⑥,吳必盡銳攻之。
将軍深溝高壘,使輕兵絕淮泗口⑦,塞吳饟道⑧。
彼吳梁相敝而糧食竭⑨,乃以全強制其罷極,破吳必矣。
”條侯曰:“善。
”從其策,遂堅壁昌邑南⑩,輕兵絕吳饟道。
①六乘傳:六匹馬拉的傳車。
傳車,古代驿站準備的用來傳遞公文的專車。
②不自意:自己沒有料到。
意,料想,意料。
全:安全。
③銳:銳氣。
④争鋒:争勝。
⑤壁:指築壘防守。
⑥委:丢棄,委棄。
⑦輕兵:輕裝的軍隊。
淮泗口:淮河泗水的交彙處。
⑧塞:堵塞,阻塞。
饟道:運糧的道路。
⑨相敝:指因互相攻戰而共同疲敝。
⑩堅壁:堅守營壘。
吳王之初發也①,吳臣田祿伯為大将軍。
田祿伯曰:“兵屯聚而西②,無佗奇道,難以就功③。
臣願得五萬人,别循江淮而上④,收淮南、長沙,入武關,與大王會,此亦一奇也。
”吳王太子谏曰:“王以反為名,此兵難以藉人⑤,藉人亦且反王,奈何?且擅兵而别⑥,多佗利害,未可知也,徒自損耳。
”吳王即不許田祿伯。
①發:發難。
②屯聚:屯集,聚集。
③就功:成功。
④别:分别,分頭。
⑤藉:通“借”。
⑥擅兵:擁有軍隊,掌握兵權。
吳少将桓将軍說王曰①:“吳多步兵,步兵利險②;漢多車騎③,車騎利平地。
願大王所過城邑不下,直棄去,疾西據洛陽武庫,食敖倉粟,阻山河之險以令諸侯④,雖毋入關,天下固已定矣。
即大王徐行⑤,留下城邑⑥,漢軍車騎至,馳入梁楚之郊,事敗矣。
”吳王問諸老将,老将曰:“此少年推鋒之計可耳⑦,安知大慮乎!”于是王不用桓将軍計。
①少将:年輕的将軍。
②利險:指适宜在險要地形作戰。
③車騎:戰車、騎兵。
④阻:恃,依仗。
⑤即:假如,如果。
⑥留:滞留。
⑦争鋒:推進争先。
吳王專并将其兵①,未度淮,諸賓客皆得為将、校尉、候、司馬,獨周丘不得用。
周丘者下邳人,亡命吳,酤酒無行②,吳王濞薄之③,弗任。
周丘上谒④,說王曰:“臣以無能,不得待罪行閑⑤。
臣非敢求有所将,願得王一漢節⑥,必有以報王。
”王乃予之。
周丘得節,夜馳入下邳。
下邳時聞吳反,皆城守。
至傳舍⑦,召令。
令入戶,使從者以罪斬令。
遂召昆弟所善豪吏告曰:“吳反兵且至,至,屠下邳不過食頃⑧。
今先下⑨,家室必完,能者封侯矣。
”出乃相告,下邳皆下。
周丘一一夜得三萬人,使人報吳王,遂将其兵北略城邑。
比至城陽⑩,兵十餘萬,破城陽中尉軍。
聞吳王敗走,自度無與共成功(11),即引兵歸下邳。
未至,疽發背死(12)。
①專:專斷,獨斷專行。
②酤酒:買酒,賣酒。
此處指喜歡喝酒。
③薄:鄙薄,鄙視。
④谒:進見。
⑤待罪:古代做官任職時的謙稱。
行閑:行列中,軍隊中。
⑥節:古代用竹、木制成的作為憑證的信物,又稱符。
⑦傳舍:古代供往來行人住宿的屋舍。
⑧食頃:吃頓飯的功夫,形容時間短。
⑨下:指投降。
⑩比:及,等到。
(11)度(duó,奪):估計:推測。
(12)疽:惡瘡。
二月中,吳王兵既破,敗走,于是天子制诏将軍曰①:“蓋聞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非者,天報之以殃。
高皇帝親表功德②,建立諸侯,幽王③、悼惠王絕無後④,孝文皇帝哀憐加惠,王幽王子遂、悼惠王子卬等,令奉其先王宗廟。
為漢藩國⑤,德配天地,明并日月。
吳王濞倍德反義,誘受天下亡命罪人,亂天下币,稱病不朝二十餘年,有司數請濞罪⑥,孝文皇帝寬之,欲其改行為善。
今乃與楚王戊、趙王遂、膠西王卬、濟南王辟光、菑川王賢、膠東王雄渠約從反,為逆無道,起兵以危宗廟,賊殺大臣及漢使者,迫劫萬民⑦,夭殺無罪⑧,燒殘民家,掘其丘冢⑨,甚為暴虐。
今卬等又重逆無道,燒宗廟,鹵禦物⑩,朕甚痛之。
朕素服避正殿(11),将軍其勸士大夫擊反虜(12)。
擊反虜者,深入多殺為功,斬首捕虜比三百石以上者皆殺之(13),無有所置(14)。
敢有議诏及不如诏者,皆要斬(15)。
” ①制:皇帝文書的一種。
②表:表彰。
③幽王:劉友。
漢高帝六子,初封淮陽王,後遷封趙王,被呂後幽禁餓死,谥為“幽王”。
漢文帝續封他的長子劉遂做趙王。
④悼惠王絕無後:悼惠王劉肥死,傳子劉襄,又傳孫劉則,按規定劉則死後國除。
漢文帝卻續封他的後代,見前文“諸齊”注釋。
⑤藩國:皇帝分封的各諸侯國。
⑥有司:官吏。
古代設官分職,事各有所專,故稱有司。
⑦迫劫:脅迫。
⑧夭殺:濫殺。
夭,少壯而死。
⑨丘冢:墳墓。
⑩鹵:抄掠。
禦物:指皇室在各郡縣的财物。
(11)素服避殿:穿白色衣服避開正殿。
古代帝王遇有非常事變穿素服到偏殿處理政事,以表示戒懼不忘之意。
(12)士大夫:指将軍的部屬。
(13)斬首:與下文“皆殺之”矛盾,疑為衍文。
(14)置:指釋放。
(15)要斬:腰斬,古代刑法之一。
要,通“腰”。
初,吳王之度淮,與楚王遂西敗棘壁①,乘勝前,銳甚。
梁孝王恐,遣六将軍擊吳,又敗梁兩将,士卒皆還走梁。
梁數使使報條侯求救,條侯不許。
又使使惡條侯于上②,上使人告條侯救梁,複守便宜不行③。
梁使韓安國及楚死事相弟張羽為将軍④,乃得頗敗吳兵⑤。
吳兵欲西,梁城守堅,不敢西,即走條侯軍,會下邑。
欲戰,條侯壁,不肯戰。
吳糧絕,卒饑,數挑戰,遂夜犇條侯壁⑥,驚東南。
條侯使備西北,果從西北入。
吳大敗,士卒多饑死,乃畔散。
于是吳王乃與其麾下壯士數千人夜亡去⑦,度江走丹徒,保東越。
東越兵可萬餘人⑧,乃使人收聚亡卒。
漢使人以利啗東越⑨,東越即绐吳王,吳王出勞軍,即使人?殺吳王⑩,盛其頭,馳傳以聞。
吳王子子華、子駒亡走閩越。
吳王之棄其軍亡也,軍遂潰,往往稍降太尉、梁軍(11)。
楚王戊軍敗,自一殺。
①敗:指打敗漢軍。
②惡:诋毀,诽謗。
③便宜:應辦的事,指對國家有利的事。
④死事:為國事而死。
此指張相的哥哥楚相張尚因勸阻劉戊叛亂被殺。
⑤頗:稍微。
⑥犇:同“奔”。
⑦麾下:部下。
⑧可:大約。
⑨啗:吃東西。
此指利誘。
⑩縱(cōng,匆)殺:用矛戟殺死。
?稍:逐漸。
陸續。
三王之圍齊臨菑也①,三月不能下。
漢兵至,膠西、膠東、菑川王各引兵歸。
膠西王乃袒跣②,席稿③,飲水,謝太後④。
王太子德曰:“漢兵遠⑤,臣觀之已罷,可襲,願收大王餘兵擊之,擊之不勝,乃逃入海,未晚也。
”王曰:“吾士卒皆已壞⑥,不可發用。
”弗聽。
漢将弓高侯頹當遺王書曰⑦:“奉诏誅不義,降者赦其罪,複故⑧;不降者滅之。
王何處⑨,須以從事⑩。
”王肉袒叩頭漢軍壁,谒曰:“臣卬奉法不謹,驚駭百姓,乃苦将軍遠道至于窮國,敢請菹醢之罪(11)。
”弓高侯執金鼓見之(12),曰:“王苦軍事,願聞王發兵狀。
”王頓首膝行對曰(13):“今者,晁錯天子用事臣,變更高皇帝法令,侵奪諸侯地。
卬等以為不義,恐其敗亂天下,七國發兵,且以誅錯,今聞錯已誅,卬等謹以罷兵歸。
”将軍曰:“王苟以錯不善,何以不聞?(及)〔乃〕未有诏虎符(14),擅發兵擊義國。
以此觀之,意非欲誅錯也。
”乃出诏書為王讀之。
讀之訖,曰:“王其自圖。
”王曰:“如卬等死有餘罪。
”遂自一殺。
太後、太子皆死。
膠東、菑川、濟南王皆死,國除,納于漢。
郦将軍圍趙十月而下之,趙王自一殺。
濟北王以劫故,得不誅,徙王菑川。
①三王:前文說是膠西王、膠東王、菑川王、濟南王圍臨菑。
②袒:一裸一露上體。
③跣:光着腳。
③席稿:坐在禾杆編的草席上。
稿,禾杆編的席子。
袒跣、席稿和飲冷水,是古代的請罪方式。
④太後:王太後,膠西王的母親。
⑤遠:指遠道而來。
⑥壞:潰散。
⑦頹當:即韓頹當。
⑧複故:恢複原有的爵位、封土。
⑨處:處置。
⑩從事:采取相應的行動。
(11)菹醢(hǎi,海):古代的酷刑,把人剁成肉醬。
(12)金鼓:古代軍中發布命令的樂器。
手執金鼓是陳列儀仗以壯聲威。
(13)膝行:跪着行走,表示畏服。
(14)虎符:古代皇帝授予朝廷官員兵權或調動軍隊的虎形信物。
初,吳王首反,并将楚兵,連齊趙。
正月起兵,三月皆破,獨趙後下。
複置元王少子平陸侯禮為楚王①,續元王後②。
徙汝南王非王吳故地,為江都王。
①置:設立,封立。
②續:延續。
太史公曰:“吳王之王,由父省也①。
能薄俺斂②,使其衆,以擅山海利③。
逆亂之萌,自其子興。
争技發難④,卒亡其本;親越謀宗⑤,竟以夷隕⑥。
晁錯為國遠慮,禍反近身。
袁盎權說⑦,初一寵一後辱。
故古者諸侯地不過百裡,山海不以封。
“毋親夷狄,以疏其屬⑧”,蓋謂吳邪?“毋為權首,反受其咎⑨”,豈盎、錯邪? ①省:減,貶低爵位。
高祖劉邦貶封吳王的父親為郃陽侯後,才封劉濞為吳王的。
②薄:減輕、減少。
③擅:專有,獨有。
④争技:指吳太子與皇太子因下棋發生争執。
⑤越:越人。
宗:同宗,同姓。
⑥夷隕:消亡,毀滅。
⑦權說:随機應變善于辯說。
⑧“毋親”二句,語出《逸周書》。
夷,指古代東方的部族。
狄,指古代北方的民族。
夷狄,古代對各部族輕蔑的稱呼。
⑨“無為”二句,語出《逸周書》。
權首,指主謀或肇事者。
咎,災禍。
盎不肯,使人圍守,且殺之,盎得夜出,步亡去,走梁軍,遂歸報。
①家居:閑居。
②調:計算。
笇:同“算”,計算。
③桀:通“傑”。
④屏:屏退,使人退避。
⑤罷:罷兵,收兵,結束戰争。
⑥嘿:同“默”,不說話。
⑦謝:辭,拒絕。
⑧孰計:仔細考慮。
孰,通“熟”。
⑨裝:裝飾,隐秘,秘密。
⑩绐:欺騙。
(11)朝衣:朝會時穿的禮服。
(12)梁:此指漢代的封國,梁王劉武是文帝的少子。
壁:營壘。
(13)谕:谕告,宣告。
(14)留:扣留。
條侯将乘六乘傳①,會兵荥陽。
至洛陽,見劇孟,喜曰:“七國反,吾乘傳至此,不自意全②。
又以為諸侯已得劇孟,劇孟今無動。
吾據荥陽,以東無足憂者。
”至淮陽,問父绛侯故客鄧都尉曰:“策安出?”客曰:“吳兵銳甚③,難與争鋒④。
楚兵輕,不能久。
方今為将軍計,莫若引兵東北壁昌邑⑤,以梁委吳⑥,吳必盡銳攻之。
将軍深溝高壘,使輕兵絕淮泗口⑦,塞吳饟道⑧。
彼吳梁相敝而糧食竭⑨,乃以全強制其罷極,破吳必矣。
”條侯曰:“善。
”從其策,遂堅壁昌邑南⑩,輕兵絕吳饟道。
①六乘傳:六匹馬拉的傳車。
傳車,古代驿站準備的用來傳遞公文的專車。
②不自意:自己沒有料到。
意,料想,意料。
全:安全。
③銳:銳氣。
④争鋒:争勝。
⑤壁:指築壘防守。
⑥委:丢棄,委棄。
⑦輕兵:輕裝的軍隊。
淮泗口:淮河泗水的交彙處。
⑧塞:堵塞,阻塞。
饟道:運糧的道路。
⑨相敝:指因互相攻戰而共同疲敝。
⑩堅壁:堅守營壘。
吳王之初發也①,吳臣田祿伯為大将軍。
田祿伯曰:“兵屯聚而西②,無佗奇道,難以就功③。
臣願得五萬人,别循江淮而上④,收淮南、長沙,入武關,與大王會,此亦一奇也。
”吳王太子谏曰:“王以反為名,此兵難以藉人⑤,藉人亦且反王,奈何?且擅兵而别⑥,多佗利害,未可知也,徒自損耳。
”吳王即不許田祿伯。
①發:發難。
②屯聚:屯集,聚集。
③就功:成功。
④别:分别,分頭。
⑤藉:通“借”。
⑥擅兵:擁有軍隊,掌握兵權。
吳少将桓将軍說王曰①:“吳多步兵,步兵利險②;漢多車騎③,車騎利平地。
願大王所過城邑不下,直棄去,疾西據洛陽武庫,食敖倉粟,阻山河之險以令諸侯④,雖毋入關,天下固已定矣。
即大王徐行⑤,留下城邑⑥,漢軍車騎至,馳入梁楚之郊,事敗矣。
”吳王問諸老将,老将曰:“此少年推鋒之計可耳⑦,安知大慮乎!”于是王不用桓将軍計。
①少将:年輕的将軍。
②利險:指适宜在險要地形作戰。
③車騎:戰車、騎兵。
④阻:恃,依仗。
⑤即:假如,如果。
⑥留:滞留。
⑦争鋒:推進争先。
吳王專并将其兵①,未度淮,諸賓客皆得為将、校尉、候、司馬,獨周丘不得用。
周丘者下邳人,亡命吳,酤酒無行②,吳王濞薄之③,弗任。
周丘上谒④,說王曰:“臣以無能,不得待罪行閑⑤。
臣非敢求有所将,願得王一漢節⑥,必有以報王。
”王乃予之。
周丘得節,夜馳入下邳。
下邳時聞吳反,皆城守。
至傳舍⑦,召令。
令入戶,使從者以罪斬令。
遂召昆弟所善豪吏告曰:“吳反兵且至,至,屠下邳不過食頃⑧。
今先下⑨,家室必完,能者封侯矣。
”出乃相告,下邳皆下。
周丘一一夜得三萬人,使人報吳王,遂将其兵北略城邑。
比至城陽⑩,兵十餘萬,破城陽中尉軍。
聞吳王敗走,自度無與共成功(11),即引兵歸下邳。
未至,疽發背死(12)。
①專:專斷,獨斷專行。
②酤酒:買酒,賣酒。
此處指喜歡喝酒。
③薄:鄙薄,鄙視。
④谒:進見。
⑤待罪:古代做官任職時的謙稱。
行閑:行列中,軍隊中。
⑥節:古代用竹、木制成的作為憑證的信物,又稱符。
⑦傳舍:古代供往來行人住宿的屋舍。
⑧食頃:吃頓飯的功夫,形容時間短。
⑨下:指投降。
⑩比:及,等到。
(11)度(duó,奪):估計:推測。
(12)疽:惡瘡。
二月中,吳王兵既破,敗走,于是天子制诏将軍曰①:“蓋聞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非者,天報之以殃。
高皇帝親表功德②,建立諸侯,幽王③、悼惠王絕無後④,孝文皇帝哀憐加惠,王幽王子遂、悼惠王子卬等,令奉其先王宗廟。
為漢藩國⑤,德配天地,明并日月。
吳王濞倍德反義,誘受天下亡命罪人,亂天下币,稱病不朝二十餘年,有司數請濞罪⑥,孝文皇帝寬之,欲其改行為善。
今乃與楚王戊、趙王遂、膠西王卬、濟南王辟光、菑川王賢、膠東王雄渠約從反,為逆無道,起兵以危宗廟,賊殺大臣及漢使者,迫劫萬民⑦,夭殺無罪⑧,燒殘民家,掘其丘冢⑨,甚為暴虐。
今卬等又重逆無道,燒宗廟,鹵禦物⑩,朕甚痛之。
朕素服避正殿(11),将軍其勸士大夫擊反虜(12)。
擊反虜者,深入多殺為功,斬首捕虜比三百石以上者皆殺之(13),無有所置(14)。
敢有議诏及不如诏者,皆要斬(15)。
” ①制:皇帝文書的一種。
②表:表彰。
③幽王:劉友。
漢高帝六子,初封淮陽王,後遷封趙王,被呂後幽禁餓死,谥為“幽王”。
漢文帝續封他的長子劉遂做趙王。
④悼惠王絕無後:悼惠王劉肥死,傳子劉襄,又傳孫劉則,按規定劉則死後國除。
漢文帝卻續封他的後代,見前文“諸齊”注釋。
⑤藩國:皇帝分封的各諸侯國。
⑥有司:官吏。
古代設官分職,事各有所專,故稱有司。
⑦迫劫:脅迫。
⑧夭殺:濫殺。
夭,少壯而死。
⑨丘冢:墳墓。
⑩鹵:抄掠。
禦物:指皇室在各郡縣的财物。
(11)素服避殿:穿白色衣服避開正殿。
古代帝王遇有非常事變穿素服到偏殿處理政事,以表示戒懼不忘之意。
(12)士大夫:指将軍的部屬。
(13)斬首:與下文“皆殺之”矛盾,疑為衍文。
(14)置:指釋放。
(15)要斬:腰斬,古代刑法之一。
要,通“腰”。
初,吳王之度淮,與楚王遂西敗棘壁①,乘勝前,銳甚。
梁孝王恐,遣六将軍擊吳,又敗梁兩将,士卒皆還走梁。
梁數使使報條侯求救,條侯不許。
又使使惡條侯于上②,上使人告條侯救梁,複守便宜不行③。
梁使韓安國及楚死事相弟張羽為将軍④,乃得頗敗吳兵⑤。
吳兵欲西,梁城守堅,不敢西,即走條侯軍,會下邑。
欲戰,條侯壁,不肯戰。
吳糧絕,卒饑,數挑戰,遂夜犇條侯壁⑥,驚東南。
條侯使備西北,果從西北入。
吳大敗,士卒多饑死,乃畔散。
于是吳王乃與其麾下壯士數千人夜亡去⑦,度江走丹徒,保東越。
東越兵可萬餘人⑧,乃使人收聚亡卒。
漢使人以利啗東越⑨,東越即绐吳王,吳王出勞軍,即使人?殺吳王⑩,盛其頭,馳傳以聞。
吳王子子華、子駒亡走閩越。
吳王之棄其軍亡也,軍遂潰,往往稍降太尉、梁軍(11)。
楚王戊軍敗,自一殺。
①敗:指打敗漢軍。
②惡:诋毀,诽謗。
③便宜:應辦的事,指對國家有利的事。
④死事:為國事而死。
此指張相的哥哥楚相張尚因勸阻劉戊叛亂被殺。
⑤頗:稍微。
⑥犇:同“奔”。
⑦麾下:部下。
⑧可:大約。
⑨啗:吃東西。
此指利誘。
⑩縱(cōng,匆)殺:用矛戟殺死。
?稍:逐漸。
陸續。
三王之圍齊臨菑也①,三月不能下。
漢兵至,膠西、膠東、菑川王各引兵歸。
膠西王乃袒跣②,席稿③,飲水,謝太後④。
王太子德曰:“漢兵遠⑤,臣觀之已罷,可襲,願收大王餘兵擊之,擊之不勝,乃逃入海,未晚也。
”王曰:“吾士卒皆已壞⑥,不可發用。
”弗聽。
漢将弓高侯頹當遺王書曰⑦:“奉诏誅不義,降者赦其罪,複故⑧;不降者滅之。
王何處⑨,須以從事⑩。
”王肉袒叩頭漢軍壁,谒曰:“臣卬奉法不謹,驚駭百姓,乃苦将軍遠道至于窮國,敢請菹醢之罪(11)。
”弓高侯執金鼓見之(12),曰:“王苦軍事,願聞王發兵狀。
”王頓首膝行對曰(13):“今者,晁錯天子用事臣,變更高皇帝法令,侵奪諸侯地。
卬等以為不義,恐其敗亂天下,七國發兵,且以誅錯,今聞錯已誅,卬等謹以罷兵歸。
”将軍曰:“王苟以錯不善,何以不聞?(及)〔乃〕未有诏虎符(14),擅發兵擊義國。
以此觀之,意非欲誅錯也。
”乃出诏書為王讀之。
讀之訖,曰:“王其自圖。
”王曰:“如卬等死有餘罪。
”遂自一殺。
太後、太子皆死。
膠東、菑川、濟南王皆死,國除,納于漢。
郦将軍圍趙十月而下之,趙王自一殺。
濟北王以劫故,得不誅,徙王菑川。
①三王:前文說是膠西王、膠東王、菑川王、濟南王圍臨菑。
②袒:一裸一露上體。
③跣:光着腳。
③席稿:坐在禾杆編的草席上。
稿,禾杆編的席子。
袒跣、席稿和飲冷水,是古代的請罪方式。
④太後:王太後,膠西王的母親。
⑤遠:指遠道而來。
⑥壞:潰散。
⑦頹當:即韓頹當。
⑧複故:恢複原有的爵位、封土。
⑨處:處置。
⑩從事:采取相應的行動。
(11)菹醢(hǎi,海):古代的酷刑,把人剁成肉醬。
(12)金鼓:古代軍中發布命令的樂器。
手執金鼓是陳列儀仗以壯聲威。
(13)膝行:跪着行走,表示畏服。
(14)虎符:古代皇帝授予朝廷官員兵權或調動軍隊的虎形信物。
初,吳王首反,并将楚兵,連齊趙。
正月起兵,三月皆破,獨趙後下。
複置元王少子平陸侯禮為楚王①,續元王後②。
徙汝南王非王吳故地,為江都王。
①置:設立,封立。
②續:延續。
太史公曰:“吳王之王,由父省也①。
能薄俺斂②,使其衆,以擅山海利③。
逆亂之萌,自其子興。
争技發難④,卒亡其本;親越謀宗⑤,竟以夷隕⑥。
晁錯為國遠慮,禍反近身。
袁盎權說⑦,初一寵一後辱。
故古者諸侯地不過百裡,山海不以封。
“毋親夷狄,以疏其屬⑧”,蓋謂吳邪?“毋為權首,反受其咎⑨”,豈盎、錯邪? ①省:減,貶低爵位。
高祖劉邦貶封吳王的父親為郃陽侯後,才封劉濞為吳王的。
②薄:減輕、減少。
③擅:專有,獨有。
④争技:指吳太子與皇太子因下棋發生争執。
⑤越:越人。
宗:同宗,同姓。
⑥夷隕:消亡,毀滅。
⑦權說:随機應變善于辯說。
⑧“毋親”二句,語出《
夷,指古代東方的部族。
狄,指古代北方的民族。
夷狄,古代對各部族輕蔑的稱呼。
⑨“無為”二句,語出《逸周書》。
權首,指主謀或肇事者。
咎,災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