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吳王濞恐削地無已①,因以此發謀,欲舉事②。
念諸侯無足與計謀者,聞膠西王勇,好氣③,喜兵,諸齊皆憚畏④,于是乃使中大夫應高誂膠西王⑤。
無文書,口報曰:“吳王不肖,有宿夕之憂⑥,不敢自外,使喻其歡心⑦。
”王曰:“何以教之?”高曰:“今者主上興于一奸一,飾于邪臣⑧,好小善,聽讒賊,擅變更律令,侵奪諸侯之地,征求滋多,誅罰良善,日以益甚。
裡語有之⑨,‘一舐一糠及米⑩’。
吳與膠西,知名諸侯也,一時見察(11),恐不得安肆矣(12)。
吳王身有内病(13),不能朝請二十餘年,嘗患見疑,無以自白,今脅肩累足(14),猶懼不見釋。
竊聞大王以爵事有適(15),所聞諸侯削地,罪不至此,此恐不得削地而已。
”王曰:“然,有之。
子将奈何?”高曰:“同惡相助,同好相留(16),同情相成,同欲相趨,同利相死。
今吳王自以為與大王同憂,願因時循理,棄軀以除患害于天下,億亦可乎(17)?”王瞿然駭曰(18):“寡人何敢如是?今主上雖急,固有死耳(19),安得不戴?”高曰:“禦史大夫晁錯,熒惑天子(20),侵奪諸侯,蔽忠塞賢,朝廷疾怨(21),諸侯皆有倍畔之意(22),人事極矣。
彗星出(23),蝗蟲數起,此萬世一時,而愁勞聖人之所以起也(24)。
故吳王欲内以晁錯為讨,外随大王後車,彷徉天下(25),所鄉者降(26),所指者下,天下莫敢不服。
大王誠幸而許之一言,則吳王率楚王略函谷關(27),守荥陽敖倉之粟(28),距漢兵(29),治次舍(30),須大王(31)。
大王有幸而臨之,則天下可并,兩主分割,不亦可乎?”王曰:“善。
”高歸報吳王,吳王猶恐其不與,乃身自為使,使于膠西,面結之(32)。
①無已:不止。
②舉事:起事,發難。
③好氣:指強壯有力。
④諸齊:齊悼惠王劉肥死後,文帝把齊國分封給劉肥的七個兒子,即齊王劉将闾、濟北王劉志、濟南王劉辟光、菑川王劉賢、城陽王劉章、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人稱諸齊。
⑤誂:誘一惑。
⑥宿夕:一一夜,比喻短時間内。
⑦喻:曉喻,明白。
歡心:指好意。
⑧飾:修飾,指被蒙蔽。
⑨裡語:流行民間的俚語、俗語。
⑩一舐一糠及米:像狗一舔一吃食物一樣,吃完了糠,就會吃米。
比喻朝廷不隻削減封地還要消滅封國的趨勢。
(11)察:仔細地看,此指被注意到。
(12)肆:放縱,自一由。
(13)内病:内疾,不能被别人看到的病。
(14)脅肩累足:縮斂肩膀小步走路的樣子。
形容小心畏懼。
累足,疊足,并足。
(15)適:通“谪”。
(16)留:留連,依戀。
(17)億:通“臆”,預料,估計。
(18)瞿然:驚駭的樣子。
(19)固:本該。
(20)荥惑:惑亂。
(21)疾怨:仇恨、怨恨。
(22)倍畔:通“背叛”。
(23)彗星:俗稱掃帚星,古人認為彗星出現是災禍的預兆。
(24)愁勞:憂愁勞苦,指社會形勢艱難。
(25)彷徉:徘徊,遊蕩。
此指自一由馳騁。
(26)鄉:通“向”,面對。
(27)略:攻占。
(28)敖倉:秦代在荥陽縣北敖山上修建的糧倉,是中原地區重要的糧倉。
(29)距:通“拒”。
(30)次舍:軍隊駐紮的處所。
(31)須:等待。
(32)面結:當面結盟。
膠西群臣或聞王謀,谏曰:“承一帝①,至樂也。
今大王與吳西鄉,弟令事成②,兩主分争,患乃始結。
諸侯之地不足為漢郡什二③,而為畔逆以憂太後,非長策也。
”王弗聽。
遂發使約齊、菑川、膠東、濟南、濟北,皆許諾,而曰“城陽景王有義,攻諸呂④,勿與,事定分之耳”。
①承:事奉。
②弟:通“弟”,即使,假使。
③什二:十分之二。
④諸呂:呂後執政時,封她的幾個侄子為王,把持朝政。
呂後死去,他的侄子準備叛亂,被平定。
諸侯既新削罰,振恐①,多怨晁錯。
及削吳會稽、豫章郡書至,則吳王先起兵,膠西正月丙午誅漢吏二千石以下②,膠東、菑川、濟南、楚、趙亦然,遂發兵西。
齊王後悔,飲藥自一殺,畔約。
濟北王城壞未完③,其郎中令劫守其王④,不得發兵。
膠西為渠率⑤,膠東、菑川、濟南共攻圍臨菑。
趙王遂亦反,陰使匈奴與連兵⑥。
①振;通“震”。
②丙午:二十三日。
③完:完工,竣工。
④劫守:指劫持控制。
⑤渠率:首領。
⑥陰:暗中,秘密地。
七國之發也,吳王悉其士卒①,下令國中曰:“寡人年六十二,身自将。
少子年十四,亦為士卒先。
諸年上與寡人比②,下與少子等者,皆發。
”發二十餘萬人。
南使閩越③、東越④,東越亦發兵從。
①悉:盡、全。
②比:并列,相等。
③閩越:古代越人的一支,秦漢時生活在今閩浙一帶。
秦末,越人首領驺無諸起兵抗秦,被劉邦封為閩越王,建都東治(今福州市)。
④東越:《漢書·兩粵傳》作“東瓯”。
古代越人的一支,首領驺搖被惠帝封為東海王,建都東瓯(今溫州市)。
孝景帝三年正月甲子①,初起兵于廣陵。
西涉淮,因并楚兵。
發使遺諸侯書曰:“吳王劉濞敬問膠西王、膠東王、菑川王、濟南王、趙王、楚王、淮南王②、衡山王③、廬江王④、故長沙王子⑤:幸教寡人!以漢有賊臣,無功天下,侵奪諸侯地,使吏劾系訊治⑥,以僇辱之為故⑦,不以諸侯人君禮遇劉氏骨肉,絕先帝功臣,進任一奸一宄⑧,诖亂天下⑨,欲危社稷。
陛下多病志失⑩,不能省察(11)。
欲舉兵誅之,謹聞教。
敝國雖狹,地方三千裡;人雖少,一精一兵可具五十萬(12)。
寡人素事南越三十餘年(13),其王君皆不辭分其卒以随寡人(14),又可得三十餘萬。
寡人雖不肖,願以身從諸王。
越直長沙者(15),因王子定長沙以北,西走蜀、漢中。
告越、楚王、淮南三王(16),與寡人西面(17);齊諸王與趙王定河間、河内,或入臨晉關,或與寡人會洛陽;燕王(18)、趙王固與胡王有約,燕王北定代、雲中,摶胡衆入蕭關(19),走長安,匡正天子(20),以安高廟。
願王勉之。
楚元王子(21)、淮南三王或不沐洗十餘年(22),怨入骨髓,欲一有所出之久矣,寡人未得諸王之意,未敢聽。
今諸王苟能存亡繼絕,振弱伐暴,以安劉氏,社稷之所願也。
敝國雖貧,寡人節衣食之用,積金錢,修兵革,聚谷食,夜以繼日,三十餘年矣。
凡為此,願諸王勉用之。
能斬捕大将者(23),賜金五千斤,封萬戶(24);列将(25),三千斤,封五千戶;裨将(26),二千斤,封二千戶;二千石(27),千斤,封千戶;千石,五百斤,封五百戶;皆為列侯(28)。
其以軍若城邑降者(29),卒萬人,邑萬戶,如得大将;人戶五千(30),如得列将;人戶三千,如得裨将;人戶千,如得二千石;其小吏皆以差次受爵金(31)。
佗封賜皆倍軍法(32)。
其有故爵邑者(33),更益勿因(34)。
願諸王明以令士大夫,弗敢欺也。
寡人金錢在天下者往往而有,非必取于吳,諸王日夜用之弗能盡。
有當賜者告寡人,寡人且往遺之。
敬以聞。
” ①正月甲子:據《孝景本紀》,劉濞起兵于正月乙巳,即正月二十三日。
②淮南王:劉安。
③衡山王:劉勃。
④廬江王:劉賜。
⑤長沙王子:此指長沙王吳芮的兩個四世孫。
因他們是庶子沒被封王,被封為列侯,所以心懷不滿,劉濞誘一惑他們反叛。
⑥劾:彈劾。
訊:審訊。
⑦僇辱:侮辱。
故:事,能事。
⑧一奸一宄:指犯法作亂的壞人。
⑨诖亂:惑亂。
诖,欺詐。
⑩志失:神志失常。
(11)省察:明察。
省,明白。
(12)具:準備,征集。
(13)南越:古代越人的一支,生活在今廣東、廣西一帶。
這時的南越王是趙佗。
(14)辭:拒絕。
(15)直:相接。
(16)淮南三王:即淮南王、衡山王、廬江王。
他們都是淮南厲王劉長的兒子,厲王劉長去世,文帝把淮南國一分為三,故稱這三王為淮南三王。
(17)西面:西向。
(18)燕王:這時的燕王是劉定國。
(19)摶zhuān,專):統率。
(20)匡正:糾正。
(21)楚元王子:楚元王劉交的兒子劉禮、劉富等,實際上他們都沒有參加叛亂活動,這是劉濞居心險惡的挑一撥。
(22)不沐洗:是指心有所專注,忘記沐浴。
(23)大将:大将軍。
(24)封萬戶:封食邑萬戶,能享受一萬戶的賦稅。
(25)列将:一般的将軍。
(26)裨将:副将。
(27)二千石:指俸祿二千石的官員。
(28)列侯:秦漢時最高級别的爵位,原稱徹侯,通侯。
(29)若:或者。
(30)人:指士兵。
戶:指城中戶數。
(31)差次:級别次序。
(32)倍軍法:一倍于漢朝的軍功法。
(33)故爵邑:原有爵位封土。
(34)益:增加。
因:因襲,沿襲。
七國反書聞天子,天子乃遺太尉條侯周亞夫将三十六将軍,往擊吳楚;遣曲周侯郦寄擊趙;将軍栾布擊齊;大将軍窦嬰屯荥陽,監齊趙兵。
吳楚反書聞,兵未發,窦嬰未行,言故吳相袁盎。
盎時家居①,诏召入見。
上方與晁錯調兵笇軍食②,上問袁盎曰:“君嘗為吳相,知吳臣田祿伯為人乎?今吳楚反,于公何如?”對曰:“不足憂也,今破矣。
”上曰:“吳王即山鑄錢,煮海水為鹽,誘天下豪桀③,白頭舉事。
若此,其計不百全,豈發乎?何以言其無能為也?”袁盎對曰:“吳有銅鹽利則有之,安得豪桀而誘之!誠令吳得豪桀,亦且輔王為義,不反矣。
吳所誘皆無賴子弟,亡命鑄錢一奸一人,故相率以反。
”晁錯曰:“袁盎策之善。
”上問曰:“計安出?”盎對曰:“願屏左右④。
”上屏人,獨錯在。
盎曰:“臣所言,人臣不得知也。
”乃屏錯。
錯趨避東廂,恨甚。
上卒問盎,盎對曰:“吳楚相遺書,曰‘高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賊臣晁錯擅適過諸侯,削奪之地’。
故以反為名,西共誅晁錯,複故地而罷⑤。
方今計獨斬晁錯,發使赦吳楚七國,複其故削地,則兵可無血刃而俱罷。
”于是上嘿然良久⑥,曰:“顧誠何如,吾不一愛一一人以謝天下⑦。
”盎曰:“臣愚計無出此,願上孰計之⑧。
”乃拜盎為太常,吳王弟子德侯為宗正。
盎裝治行⑨。
後十餘日,上使中尉召錯,绐載行東市⑩。
錯衣朝衣斬東市(11)。
則遣袁盎奉宗廟,宗正輔親戚,使告吳如盎策。
至吳,吳楚兵已攻梁壁矣(12)。
宗正以親故,先入見,谕吳王使拜受诏(13)。
吳王聞袁盎來,亦知其欲說己,笑而應
念諸侯無足與計謀者,聞膠西王勇,好氣③,喜兵,諸齊皆憚畏④,于是乃使中大夫應高誂膠西王⑤。
無文書,口報曰:“吳王不肖,有宿夕之憂⑥,不敢自外,使喻其歡心⑦。
”王曰:“何以教之?”高曰:“今者主上興于一奸一,飾于邪臣⑧,好小善,聽讒賊,擅變更律令,侵奪諸侯之地,征求滋多,誅罰良善,日以益甚。
裡語有之⑨,‘一舐一糠及米⑩’。
吳與膠西,知名諸侯也,一時見察(11),恐不得安肆矣(12)。
吳王身有内病(13),不能朝請二十餘年,嘗患見疑,無以自白,今脅肩累足(14),猶懼不見釋。
竊聞大王以爵事有適(15),所聞諸侯削地,罪不至此,此恐不得削地而已。
”王曰:“然,有之。
子将奈何?”高曰:“同惡相助,同好相留(16),同情相成,同欲相趨,同利相死。
今吳王自以為與大王同憂,願因時循理,棄軀以除患害于天下,億亦可乎(17)?”王瞿然駭曰(18):“寡人何敢如是?今主上雖急,固有死耳(19),安得不戴?”高曰:“禦史大夫晁錯,熒惑天子(20),侵奪諸侯,蔽忠塞賢,朝廷疾怨(21),諸侯皆有倍畔之意(22),人事極矣。
彗星出(23),蝗蟲數起,此萬世一時,而愁勞聖人之所以起也(24)。
故吳王欲内以晁錯為讨,外随大王後車,彷徉天下(25),所鄉者降(26),所指者下,天下莫敢不服。
大王誠幸而許之一言,則吳王率楚王略函谷關(27),守荥陽敖倉之粟(28),距漢兵(29),治次舍(30),須大王(31)。
大王有幸而臨之,則天下可并,兩主分割,不亦可乎?”王曰:“善。
”高歸報吳王,吳王猶恐其不與,乃身自為使,使于膠西,面結之(32)。
①無已:不止。
②舉事:起事,發難。
③好氣:指強壯有力。
④諸齊:齊悼惠王劉肥死後,文帝把齊國分封給劉肥的七個兒子,即齊王劉将闾、濟北王劉志、濟南王劉辟光、菑川王劉賢、城陽王劉章、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人稱諸齊。
⑤誂:誘一惑。
⑥宿夕:一一夜,比喻短時間内。
⑦喻:曉喻,明白。
歡心:指好意。
⑧飾:修飾,指被蒙蔽。
⑨裡語:流行民間的俚語、俗語。
⑩一舐一糠及米:像狗一舔一吃食物一樣,吃完了糠,就會吃米。
比喻朝廷不隻削減封地還要消滅封國的趨勢。
(11)察:仔細地看,此指被注意到。
(12)肆:放縱,自一由。
(13)内病:内疾,不能被别人看到的病。
(14)脅肩累足:縮斂肩膀小步走路的樣子。
形容小心畏懼。
累足,疊足,并足。
(15)適:通“谪”。
(16)留:留連,依戀。
(17)億:通“臆”,預料,估計。
(18)瞿然:驚駭的樣子。
(19)固:本該。
(20)荥惑:惑亂。
(21)疾怨:仇恨、怨恨。
(22)倍畔:通“背叛”。
(23)彗星:俗稱掃帚星,古人認為彗星出現是災禍的預兆。
(24)愁勞:憂愁勞苦,指社會形勢艱難。
(25)彷徉:徘徊,遊蕩。
此指自一由馳騁。
(26)鄉:通“向”,面對。
(27)略:攻占。
(28)敖倉:秦代在荥陽縣北敖山上修建的糧倉,是中原地區重要的糧倉。
(29)距:通“拒”。
(30)次舍:軍隊駐紮的處所。
(31)須:等待。
(32)面結:當面結盟。
膠西群臣或聞王謀,谏曰:“承一帝①,至樂也。
今大王與吳西鄉,弟令事成②,兩主分争,患乃始結。
諸侯之地不足為漢郡什二③,而為畔逆以憂太後,非長策也。
”王弗聽。
遂發使約齊、菑川、膠東、濟南、濟北,皆許諾,而曰“城陽景王有義,攻諸呂④,勿與,事定分之耳”。
①承:事奉。
②弟:通“弟”,即使,假使。
③什二:十分之二。
④諸呂:呂後執政時,封她的幾個侄子為王,把持朝政。
呂後死去,他的侄子準備叛亂,被平定。
諸侯既新削罰,振恐①,多怨晁錯。
及削吳會稽、豫章郡書至,則吳王先起兵,膠西正月丙午誅漢吏二千石以下②,膠東、菑川、濟南、楚、趙亦然,遂發兵西。
齊王後悔,飲藥自一殺,畔約。
濟北王城壞未完③,其郎中令劫守其王④,不得發兵。
膠西為渠率⑤,膠東、菑川、濟南共攻圍臨菑。
趙王遂亦反,陰使匈奴與連兵⑥。
①振;通“震”。
②丙午:二十三日。
③完:完工,竣工。
④劫守:指劫持控制。
⑤渠率:首領。
⑥陰:暗中,秘密地。
七國之發也,吳王悉其士卒①,下令國中曰:“寡人年六十二,身自将。
少子年十四,亦為士卒先。
諸年上與寡人比②,下與少子等者,皆發。
”發二十餘萬人。
南使閩越③、東越④,東越亦發兵從。
①悉:盡、全。
②比:并列,相等。
③閩越:古代越人的一支,秦漢時生活在今閩浙一帶。
秦末,越人首領驺無諸起兵抗秦,被劉邦封為閩越王,建都東治(今福州市)。
④東越:《漢書·兩粵傳》作“東瓯”。
古代越人的一支,首領驺搖被惠帝封為東海王,建都東瓯(今溫州市)。
孝景帝三年正月甲子①,初起兵于廣陵。
西涉淮,因并楚兵。
發使遺諸侯書曰:“吳王劉濞敬問膠西王、膠東王、菑川王、濟南王、趙王、楚王、淮南王②、衡山王③、廬江王④、故長沙王子⑤:幸教寡人!以漢有賊臣,無功天下,侵奪諸侯地,使吏劾系訊治⑥,以僇辱之為故⑦,不以諸侯人君禮遇劉氏骨肉,絕先帝功臣,進任一奸一宄⑧,诖亂天下⑨,欲危社稷。
陛下多病志失⑩,不能省察(11)。
欲舉兵誅之,謹聞教。
敝國雖狹,地方三千裡;人雖少,一精一兵可具五十萬(12)。
寡人素事南越三十餘年(13),其王君皆不辭分其卒以随寡人(14),又可得三十餘萬。
寡人雖不肖,願以身從諸王。
越直長沙者(15),因王子定長沙以北,西走蜀、漢中。
告越、楚王、淮南三王(16),與寡人西面(17);齊諸王與趙王定河間、河内,或入臨晉關,或與寡人會洛陽;燕王(18)、趙王固與胡王有約,燕王北定代、雲中,摶胡衆入蕭關(19),走長安,匡正天子(20),以安高廟。
願王勉之。
楚元王子(21)、淮南三王或不沐洗十餘年(22),怨入骨髓,欲一有所出之久矣,寡人未得諸王之意,未敢聽。
今諸王苟能存亡繼絕,振弱伐暴,以安劉氏,社稷之所願也。
敝國雖貧,寡人節衣食之用,積金錢,修兵革,聚谷食,夜以繼日,三十餘年矣。
凡為此,願諸王勉用之。
能斬捕大将者(23),賜金五千斤,封萬戶(24);列将(25),三千斤,封五千戶;裨将(26),二千斤,封二千戶;二千石(27),千斤,封千戶;千石,五百斤,封五百戶;皆為列侯(28)。
其以軍若城邑降者(29),卒萬人,邑萬戶,如得大将;人戶五千(30),如得列将;人戶三千,如得裨将;人戶千,如得二千石;其小吏皆以差次受爵金(31)。
佗封賜皆倍軍法(32)。
其有故爵邑者(33),更益勿因(34)。
願諸王明以令士大夫,弗敢欺也。
寡人金錢在天下者往往而有,非必取于吳,諸王日夜用之弗能盡。
有當賜者告寡人,寡人且往遺之。
敬以聞。
” ①正月甲子:據《孝景本紀》,劉濞起兵于正月乙巳,即正月二十三日。
②淮南王:劉安。
③衡山王:劉勃。
④廬江王:劉賜。
⑤長沙王子:此指長沙王吳芮的兩個四世孫。
因他們是庶子沒被封王,被封為列侯,所以心懷不滿,劉濞誘一惑他們反叛。
⑥劾:彈劾。
訊:審訊。
⑦僇辱:侮辱。
故:事,能事。
⑧一奸一宄:指犯法作亂的壞人。
⑨诖亂:惑亂。
诖,欺詐。
⑩志失:神志失常。
(11)省察:明察。
省,明白。
(12)具:準備,征集。
(13)南越:古代越人的一支,生活在今廣東、廣西一帶。
這時的南越王是趙佗。
(14)辭:拒絕。
(15)直:相接。
(16)淮南三王:即淮南王、衡山王、廬江王。
他們都是淮南厲王劉長的兒子,厲王劉長去世,文帝把淮南國一分為三,故稱這三王為淮南三王。
(17)西面:西向。
(18)燕王:這時的燕王是劉定國。
(19)摶zhuān,專):統率。
(20)匡正:糾正。
(21)楚元王子:楚元王劉交的兒子劉禮、劉富等,實際上他們都沒有參加叛亂活動,這是劉濞居心險惡的挑一撥。
(22)不沐洗:是指心有所專注,忘記沐浴。
(23)大将:大将軍。
(24)封萬戶:封食邑萬戶,能享受一萬戶的賦稅。
(25)列将:一般的将軍。
(26)裨将:副将。
(27)二千石:指俸祿二千石的官員。
(28)列侯:秦漢時最高級别的爵位,原稱徹侯,通侯。
(29)若:或者。
(30)人:指士兵。
戶:指城中戶數。
(31)差次:級别次序。
(32)倍軍法:一倍于漢朝的軍功法。
(33)故爵邑:原有爵位封土。
(34)益:增加。
因:因襲,沿襲。
七國反書聞天子,天子乃遺太尉條侯周亞夫将三十六将軍,往擊吳楚;遣曲周侯郦寄擊趙;将軍栾布擊齊;大将軍窦嬰屯荥陽,監齊趙兵。
吳楚反書聞,兵未發,窦嬰未行,言故吳相袁盎。
盎時家居①,诏召入見。
上方與晁錯調兵笇軍食②,上問袁盎曰:“君嘗為吳相,知吳臣田祿伯為人乎?今吳楚反,于公何如?”對曰:“不足憂也,今破矣。
”上曰:“吳王即山鑄錢,煮海水為鹽,誘天下豪桀③,白頭舉事。
若此,其計不百全,豈發乎?何以言其無能為也?”袁盎對曰:“吳有銅鹽利則有之,安得豪桀而誘之!誠令吳得豪桀,亦且輔王為義,不反矣。
吳所誘皆無賴子弟,亡命鑄錢一奸一人,故相率以反。
”晁錯曰:“袁盎策之善。
”上問曰:“計安出?”盎對曰:“願屏左右④。
”上屏人,獨錯在。
盎曰:“臣所言,人臣不得知也。
”乃屏錯。
錯趨避東廂,恨甚。
上卒問盎,盎對曰:“吳楚相遺書,曰‘高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賊臣晁錯擅適過諸侯,削奪之地’。
故以反為名,西共誅晁錯,複故地而罷⑤。
方今計獨斬晁錯,發使赦吳楚七國,複其故削地,則兵可無血刃而俱罷。
”于是上嘿然良久⑥,曰:“顧誠何如,吾不一愛一一人以謝天下⑦。
”盎曰:“臣愚計無出此,願上孰計之⑧。
”乃拜盎為太常,吳王弟子德侯為宗正。
盎裝治行⑨。
後十餘日,上使中尉召錯,绐載行東市⑩。
錯衣朝衣斬東市(11)。
則遣袁盎奉宗廟,宗正輔親戚,使告吳如盎策。
至吳,吳楚兵已攻梁壁矣(12)。
宗正以親故,先入見,谕吳王使拜受诏(13)。
吳王聞袁盎來,亦知其欲說己,笑而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