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計策不肯出兵。
梁王派韓安國和為國事而被殺的楚國丞相的弟弟張羽做将軍,才能夠稍微打敗吳國的軍隊。
吳國的軍隊想要西進,梁國據城堅守,吳軍不敢到西邊去,就跑到條侯駐軍的地方,在下邑與條侯的軍隊相遇。
吳軍想與條侯作戰,條侯堅守營壘,不肯交戰。
吳糧斷絕,士兵饑餓,多次向條侯挑戰沒有結果,就夜裡奔襲條侯的營壘,驚擾東南方向。
條侯派人防備西北方向,敵人果然從西北方向侵入。
吳軍大敗,士兵大多餓死,有的叛逃潰散。
于是吳王和他的部下壯士幾千人連夜逃走,渡過長江逃到丹陽,得到東越的保護。
東越有軍隊大約一萬多人,又派人收容集中吳國的逃兵。
漢朝派人用厚利誘一惑東越,東越即刻騙吳王,讓吳王出去慰勞軍隊,就派人用矛戟刺殺吳王,裝起他的頭,派一部快車迅速報知漢朝皇帝。
吳王的兒子子華、子駒逃跑到了閩越。
吳王丢下他的軍隊逃跑時,他的軍隊就潰散了,大多陸續投降了太尉、梁王的軍隊。
楚王劉戊兵敗,自一殺而亡。
齊的膠西王、膠東王、菑川王圍攻齊國的臨菑,三個月不能攻下。
漢朝軍隊到來,膠西王、膠東王、菑川王各自率領軍隊回去。
膠西王于是赤膊光腳,坐在草席上,喝着水,向他的母親王太後謝罪。
王太子劉德說:“漢軍遠道而來,我看他們已經很疲弊了,可以襲擊他們,希望收集大王的剩餘軍隊進攻漢軍,進攻不能取勝,就逃入大海,也不算晚啊。
”膠西王說:“我的士兵已經潰散,再不能發動使用他們了。
沒有聽從太子的話。
當朝的将軍弓高侯頹當送給膠西王的信寫道:“奉诏書前來誅讨不義的人,投降的赦免罪過,恢複原來的爵位封土;不投降的誅滅他們。
大王何去何從,我等待答複以采取相應行動。
”膠西王到漢軍營壘前赤膊叩頭請求說:“我劉卬違犯王法,驚駭百姓,才使将軍辛苦地遠道而來到這個窮國,請求懲處我碎一屍一萬段的罪。
”弓高侯手持金鼓來見他,說:“大王被戰事所苦,我希望知道大王發兵的經過。
”膠西王叩頭膝行回答說:“現在,晁錯是皇帝當政的大臣,他改變高祖皇帝的法令,侵奪諸侯的土地。
我們認為這是不道義的,擔心他會敗亂天下,所以七國發兵,将要誅殺晁錯。
現在聽說晁錯已被誅殺,我們就收兵而歸。
”将軍說:“大王如果認為晁錯不好,為什麼不報告天子?沒有得到皇帝的诏書虎符,擅自發兵攻打遵守王法的正義侯國。
由此看來,你們的本意并非要殺晁錯啊。
”就拿出诏書給他宣讀。
讀完後,說:“大王自己考慮應怎麼辦吧!”膠西王說:“像我這樣的人死有餘辜。
”就自一殺了。
太後、太子也都跟着死去。
膠東王、菑川王、濟南王也先後死去,封國被廢除,收歸漢朝。
郦将軍圍攻趙都城十個月才攻克,趙王自一殺。
濟北王因被劫持的緣故,才得以未被誅殺,被徙封為菑川王。
當初,吳王劉濞帶頭反叛,把楚軍和吳軍合在一起率領,聯合齊、趙的軍隊。
正月起兵作亂,三月全線潰散,隻有趙國最後被攻克。
景帝又封立楚元王的小兒子平陸侯劉禮為楚王,作為楚元王的繼承人。
徙封汝南王劉非統轄吳國原有封地,做江都王。
太史公說:“吳王劉濞所以被封吳王,由于父親被貶谪的緣故。
吳王能夠免除賦稅,支使民衆,是因他擁有銅礦海鹽的便利。
叛逆作亂的念頭是因兒子的被打死萌生的。
因下棋争執而發難,最後國滅身亡;親近外族的越人而謀害同宗,最後自己死亡。
晁錯為國家深謀遠慮,災禍反而降臨自己的身上。
袁盎善于權變遊說,最初受到一寵一信,最後遭受屈辱。
所以古時候諸侯土地不超過百裡,山海也不分封給諸侯。
”不親近夷狄,以緻疏遠宗親”,大概是對吳王說的吧?“不要做出謀劃策的人,反而會受到懲罰”,豈不是說的袁盎、晁錯嗎? 【原文】【注解】 吳王濞者,高帝兄劉仲之子也①,高帝已定天下七年②,立劉仲為代王。
而匈奴攻代③,劉仲不能堅守,棄國亡④,閑行走洛陽⑤,自歸天子⑥。
天子為骨肉故,不忍緻法⑦,廢以為郃陽侯⑧。
高帝十一年秋⑨,淮南王英布反,東并荊地⑩,劫其國兵(11),西度淮(12),擊楚,高帝自将往誅之(13)。
劉仲子沛侯濞年二十,有氣力(14),以騎将從破布軍蕲西會甀,布走。
荊王劉賈為布所殺,無後(15)。
上患吳、會稽輕悍,無壯王以填之(16),諸子少,乃立濞于沛為吳王,王三郡五十三城(17)。
已拜受印(18),高帝召濞相之(19),謂曰:“若狀有反相。
”心獨悔,業已拜,因拊其背(20),告曰:“漢後五十年東南有亂者,豈若邪?然天下同姓為一家也,慎無反(21)!”濞頓首曰:“不敢。
” ①高帝:漢高祖。
②七年:《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和《漢書》的《高帝紀》等均寫作“六年”。
③匈代:古代生活在中國北方的一個遊牧民族,他們強悍善于騎射。
④亡:逃跑。
⑤閑行:同“間行”,潛行,抄小路走。
⑥自歸:自首。
⑦緻法:給予法律制裁。
緻,給。
⑧廢:廢黜。
⑨高帝十一年:前196年。
⑩并:吞并,兼并。
(11)劫:用強力奪取,挾持,脅迫。
(12)度:通“渡”。
(13)将:率領。
(14)有氣力:指強壯有力。
(15)後:後嗣,繼承人。
(16)填:通“鎮”。
(17)三郡:東陽郡、鄣郡、吳郡。
(18)拜:按禮儀授予官職爵位。
(19)相:迷信的人認為察看人的容貌可知人的命運,即相面。
(20)拊:撫一摩,輕輕拍打。
(21)慎:千萬。
會孝惠、高後時①,天下初定,郡國諸侯各務自拊循其民②。
吳有豫章郡銅山③,濞則招緻天下亡命者(益)[盜]鑄錢④,煮海水為鹽,以故無賦,國用富饒⑤。
①孝惠:孝惠帝劉盈。
高後:劉邦的皇後呂雉。
②拊循:通“撫循”,安一撫。
③豫章郡:原文有誤,應是“鄣郡”。
豫章郡先屬長沙國,後屬淮南國。
④亡命:逃亡在外改換名姓的人。
⑤用:用度,開支。
孝文時①,吳太子入見②,得侍皇太子飲博③。
吳太子師傅皆楚人,輕悍,又素驕,博,争道④,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吳太子⑤,殺之。
于是遣其喪歸葬。
至吳,吳王愠曰⑥:“天下同宗,死長安即葬長安,何必來葬為!”複遣喪之長安葬。
吳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禮⑦,稱病不朝⑧。
京師知其以子故稱病不朝,驗問實不病⑨,諸吳使來,辄系責治之⑩。
吳王恐,為謀滋甚。
及後使人為秋請(11),上複責問吳使者,使者對曰:“王實不病,漢系治使者數輩(12),以故遂稱病。
且夫‘察見淵中魚,不祥(13)’。
今王始詐病,及覺,見責急,愈益一團一(14),恐上誅之,計乃無聊(15)。
唯上棄之而與更始(16)”。
于是天子乃赦吳使者歸之,而賜吳王幾杖(17),老,不朝。
吳得釋其罪(18),謀亦益解(19)。
然其居國以銅鹽故,百姓無賦。
卒踐更(19),辄與平賈(20)。
歲時存問茂才(21),賞賜闾裡(22)。
佗郡國吏欲來捕亡人者(23),訟共禁弗予(24)。
如此者四十餘年,以故能使其衆(25)。
①孝文:即漢孝文帝,又稱文帝,即劉恒。
②吳太子:吳王劉濞的太子,劉賢。
③侍:陪伴。
皇太子:文帝太子,即後來的漢景帝劉啟。
飲博:喝酒下棋。
④争道:指為下棋争執起來。
⑤引:拉,拿起。
博局:棋盤。
提(dǐ,底):擲擊。
⑥愠:含怒,怨恨。
⑦稍:逐漸。
藩臣:藩國的王侯對所歸屬的國君稱臣。
藩,藩國,封建王朝的屬國或屬地。
⑧稱病:假托生病。
⑨驗問:查問。
⑩系:捆縛,拘禁。
責:诘問。
治:懲治,治罪。
(11)秋請:古代諸侯到京城朝見皇帝,春天稱“朝”,秋天稱“請”。
(12)數輩:好多人。
輩,表示人的多數。
(13)“察見”二句的意思是,皇帝察知臣下的隐私是不好的事。
此語出于《韓非子·說林上》:“知淵中之魚者不祥”。
因此臣下心生恐懼會激成變亂。
(14)閉:封一團一,隐秘。
(15)無聊:無可如何,沒有辦法。
(16)棄之:指捐棄前嫌。
更始:重新開始。
(17)賜幾杖:古代表示對老年人尊敬的一種禮儀。
幾,依幾,坐時可以依靠的幾案。
杖,手杖。
(18)釋:解脫、解除。
(19)解:通“懈”。
(20)踐更:古代可以出錢雇人代服徭役,接受雇金代人服役的叫“踐更”。
(21)平賈:公平的價格。
賈,通“價”。
(21)存問:慰問。
茂才:才能優秀的人。
(22)闾裡:鄉裡,指平民。
(23)佗:通“他”。
亡人:逃亡的人。
(24)訟(róng,容):容留,庇護。
(25)使:支使,驅使,支配。
晁錯為太子家令,得幸太子①,數從容言吳過可削②。
數上書說孝文帝,文帝寬,不忍罰,以此吳日益橫③。
及孝景帝即位,錯為禦史大夫,說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④,諸子弱,大封同姓,故王孽子悼惠王王齊七十餘城⑤,庶弟元王王楚四十餘城⑥,兄子濞王吳五十餘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
今吳王前有太子之郄⑦,詐稱病不朝,于古法當誅,文帝弗忍,因賜幾杖。
德至厚,當改過自新。
乃益驕溢⑧,即山鑄錢,煮海水為鹽,誘天下亡人,謀作亂。
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
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
”三年冬⑨,楚王朝⑩,晁錯因言楚王戊往年為薄太後服(11),私一奸一服舍(12),請誅之。
诏赦,罰削東海郡。
因削吳之豫章郡、會稽郡(13)。
及前二年趙王有罪(14),削其河間郡(15)。
膠西王卬以賣爵有一奸一(16),削其六縣。
①得幸:得到一寵一幸。
②從容:通“慫恿”。
削:削減封地。
③橫:驕。
④昆弟:兄弟。
⑤孽子:姬妾所生的兒子,又稱庶子、庶孽。
⑥庶弟:指同父異母弟。
⑦郄:通“隙”,嫌隙。
⑧溢:指超過限度。
⑨三年:景帝三年,前154年。
⑩楚王:即劉戊。
(11)往年:去年。
薄太後:劉邦嫔妃,文帝生母。
服:居喪。
舊時,在一定的時間内為死者盡禮示哀叫居喪,也叫守服。
(12)服舍:居喪時住的房舍。
(13)削吳:事在第二年春發生,可能正在拟議中,文章叙述不确切。
(14)趙王:劉遂。
(15)河間郡:《楚元王世家》記此事時,說是常山郡。
(16)卬:即劉卬。
賣爵:當朝實行賣爵增加财政收入的制度。
漢廷臣方議削吳。
梁王派韓安國和為國事而被殺的楚國丞相的弟弟張羽做将軍,才能夠稍微打敗吳國的軍隊。
吳國的軍隊想要西進,梁國據城堅守,吳軍不敢到西邊去,就跑到條侯駐軍的地方,在下邑與條侯的軍隊相遇。
吳軍想與條侯作戰,條侯堅守營壘,不肯交戰。
吳糧斷絕,士兵饑餓,多次向條侯挑戰沒有結果,就夜裡奔襲條侯的營壘,驚擾東南方向。
條侯派人防備西北方向,敵人果然從西北方向侵入。
吳軍大敗,士兵大多餓死,有的叛逃潰散。
于是吳王和他的部下壯士幾千人連夜逃走,渡過長江逃到丹陽,得到東越的保護。
東越有軍隊大約一萬多人,又派人收容集中吳國的逃兵。
漢朝派人用厚利誘一惑東越,東越即刻騙吳王,讓吳王出去慰勞軍隊,就派人用矛戟刺殺吳王,裝起他的頭,派一部快車迅速報知漢朝皇帝。
吳王的兒子子華、子駒逃跑到了閩越。
吳王丢下他的軍隊逃跑時,他的軍隊就潰散了,大多陸續投降了太尉、梁王的軍隊。
楚王劉戊兵敗,自一殺而亡。
齊的膠西王、膠東王、菑川王圍攻齊國的臨菑,三個月不能攻下。
漢朝軍隊到來,膠西王、膠東王、菑川王各自率領軍隊回去。
膠西王于是赤膊光腳,坐在草席上,喝着水,向他的母親王太後謝罪。
王太子劉德說:“漢軍遠道而來,我看他們已經很疲弊了,可以襲擊他們,希望收集大王的剩餘軍隊進攻漢軍,進攻不能取勝,就逃入大海,也不算晚啊。
”膠西王說:“我的士兵已經潰散,再不能發動使用他們了。
沒有聽從太子的話。
當朝的将軍弓高侯頹當送給膠西王的信寫道:“奉诏書前來誅讨不義的人,投降的赦免罪過,恢複原來的爵位封土;不投降的誅滅他們。
大王何去何從,我等待答複以采取相應行動。
”膠西王到漢軍營壘前赤膊叩頭請求說:“我劉卬違犯王法,驚駭百姓,才使将軍辛苦地遠道而來到這個窮國,請求懲處我碎一屍一萬段的罪。
”弓高侯手持金鼓來見他,說:“大王被戰事所苦,我希望知道大王發兵的經過。
”膠西王叩頭膝行回答說:“現在,晁錯是皇帝當政的大臣,他改變高祖皇帝的法令,侵奪諸侯的土地。
我們認為這是不道義的,擔心他會敗亂天下,所以七國發兵,将要誅殺晁錯。
現在聽說晁錯已被誅殺,我們就收兵而歸。
”将軍說:“大王如果認為晁錯不好,為什麼不報告天子?沒有得到皇帝的诏書虎符,擅自發兵攻打遵守王法的正義侯國。
由此看來,你們的本意并非要殺晁錯啊。
”就拿出诏書給他宣讀。
讀完後,說:“大王自己考慮應怎麼辦吧!”膠西王說:“像我這樣的人死有餘辜。
”就自一殺了。
太後、太子也都跟着死去。
膠東王、菑川王、濟南王也先後死去,封國被廢除,收歸漢朝。
郦将軍圍攻趙都城十個月才攻克,趙王自一殺。
濟北王因被劫持的緣故,才得以未被誅殺,被徙封為菑川王。
當初,吳王劉濞帶頭反叛,把楚軍和吳軍合在一起率領,聯合齊、趙的軍隊。
正月起兵作亂,三月全線潰散,隻有趙國最後被攻克。
景帝又封立楚元王的小兒子平陸侯劉禮為楚王,作為楚元王的繼承人。
徙封汝南王劉非統轄吳國原有封地,做江都王。
太史公說:“吳王劉濞所以被封吳王,由于父親被貶谪的緣故。
吳王能夠免除賦稅,支使民衆,是因他擁有銅礦海鹽的便利。
叛逆作亂的念頭是因兒子的被打死萌生的。
因下棋争執而發難,最後國滅身亡;親近外族的越人而謀害同宗,最後自己死亡。
晁錯為國家深謀遠慮,災禍反而降臨自己的身上。
袁盎善于權變遊說,最初受到一寵一信,最後遭受屈辱。
所以古時候諸侯土地不超過百裡,山海也不分封給諸侯。
”不親近夷狄,以緻疏遠宗親”,大概是對吳王說的吧?“不要做出謀劃策的人,反而會受到懲罰”,豈不是說的袁盎、晁錯嗎? 【原文】【注解】 吳王濞者,高帝兄劉仲之子也①,高帝已定天下七年②,立劉仲為代王。
而匈奴攻代③,劉仲不能堅守,棄國亡④,閑行走洛陽⑤,自歸天子⑥。
天子為骨肉故,不忍緻法⑦,廢以為郃陽侯⑧。
高帝十一年秋⑨,淮南王英布反,東并荊地⑩,劫其國兵(11),西度淮(12),擊楚,高帝自将往誅之(13)。
劉仲子沛侯濞年二十,有氣力(14),以騎将從破布軍蕲西會甀,布走。
荊王劉賈為布所殺,無後(15)。
上患吳、會稽輕悍,無壯王以填之(16),諸子少,乃立濞于沛為吳王,王三郡五十三城(17)。
已拜受印(18),高帝召濞相之(19),謂曰:“若狀有反相。
”心獨悔,業已拜,因拊其背(20),告曰:“漢後五十年東南有亂者,豈若邪?然天下同姓為一家也,慎無反(21)!”濞頓首曰:“不敢。
” ①高帝:漢高祖。
②七年:《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和《
③匈代:古代生活在中國北方的一個遊牧民族,他們強悍善于騎射。
④亡:逃跑。
⑤閑行:同“間行”,潛行,抄小路走。
⑥自歸:自首。
⑦緻法:給予法律制裁。
緻,給。
⑧廢:廢黜。
⑨高帝十一年:前196年。
⑩并:吞并,兼并。
(11)劫:用強力奪取,挾持,脅迫。
(12)度:通“渡”。
(13)将:率領。
(14)有氣力:指強壯有力。
(15)後:後嗣,繼承人。
(16)填:通“鎮”。
(17)三郡:東陽郡、鄣郡、吳郡。
(18)拜:按禮儀授予官職爵位。
(19)相:迷信的人認為察看人的容貌可知人的命運,即相面。
(20)拊:撫一摩,輕輕拍打。
(21)慎:千萬。
會孝惠、高後時①,天下初定,郡國諸侯各務自拊循其民②。
吳有豫章郡銅山③,濞則招緻天下亡命者(益)[盜]鑄錢④,煮海水為鹽,以故無賦,國用富饒⑤。
①孝惠:孝惠帝劉盈。
高後:劉邦的皇後呂雉。
②拊循:通“撫循”,安一撫。
③豫章郡:原文有誤,應是“鄣郡”。
豫章郡先屬長沙國,後屬淮南國。
④亡命:逃亡在外改換名姓的人。
⑤用:用度,開支。
孝文時①,吳太子入見②,得侍皇太子飲博③。
吳太子師傅皆楚人,輕悍,又素驕,博,争道④,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吳太子⑤,殺之。
于是遣其喪歸葬。
至吳,吳王愠曰⑥:“天下同宗,死長安即葬長安,何必來葬為!”複遣喪之長安葬。
吳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禮⑦,稱病不朝⑧。
京師知其以子故稱病不朝,驗問實不病⑨,諸吳使來,辄系責治之⑩。
吳王恐,為謀滋甚。
及後使人為秋請(11),上複責問吳使者,使者對曰:“王實不病,漢系治使者數輩(12),以故遂稱病。
且夫‘察見淵中魚,不祥(13)’。
今王始詐病,及覺,見責急,愈益一團一(14),恐上誅之,計乃無聊(15)。
唯上棄之而與更始(16)”。
于是天子乃赦吳使者歸之,而賜吳王幾杖(17),老,不朝。
吳得釋其罪(18),謀亦益解(19)。
然其居國以銅鹽故,百姓無賦。
卒踐更(19),辄與平賈(20)。
歲時存問茂才(21),賞賜闾裡(22)。
佗郡國吏欲來捕亡人者(23),訟共禁弗予(24)。
如此者四十餘年,以故能使其衆(25)。
①孝文:即漢孝文帝,又稱文帝,即劉恒。
②吳太子:吳王劉濞的太子,劉賢。
③侍:陪伴。
皇太子:文帝太子,即後來的漢景帝劉啟。
飲博:喝酒下棋。
④争道:指為下棋争執起來。
⑤引:拉,拿起。
博局:棋盤。
提(dǐ,底):擲擊。
⑥愠:含怒,怨恨。
⑦稍:逐漸。
藩臣:藩國的王侯對所歸屬的國君稱臣。
藩,藩國,封建王朝的屬國或屬地。
⑧稱病:假托生病。
⑨驗問:查問。
⑩系:捆縛,拘禁。
責:诘問。
治:懲治,治罪。
(11)秋請:古代諸侯到京城朝見皇帝,春天稱“朝”,秋天稱“請”。
(12)數輩:好多人。
輩,表示人的多數。
(13)“察見”二句的意思是,皇帝察知臣下的隐私是不好的事。
此語出于《
因此臣下心生恐懼會激成變亂。
(14)閉:封一團一,隐秘。
(15)無聊:無可如何,沒有辦法。
(16)棄之:指捐棄前嫌。
更始:重新開始。
(17)賜幾杖:古代表示對老年人尊敬的一種禮儀。
幾,依幾,坐時可以依靠的幾案。
杖,手杖。
(18)釋:解脫、解除。
(19)解:通“懈”。
(20)踐更:古代可以出錢雇人代服徭役,接受雇金代人服役的叫“踐更”。
(21)平賈:公平的價格。
賈,通“價”。
(21)存問:慰問。
茂才:才能優秀的人。
(22)闾裡:鄉裡,指平民。
(23)佗:通“他”。
亡人:逃亡的人。
(24)訟(róng,容):容留,庇護。
(25)使:支使,驅使,支配。
晁錯為太子家令,得幸太子①,數從容言吳過可削②。
數上書說孝文帝,文帝寬,不忍罰,以此吳日益橫③。
及孝景帝即位,錯為禦史大夫,說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④,諸子弱,大封同姓,故王孽子悼惠王王齊七十餘城⑤,庶弟元王王楚四十餘城⑥,兄子濞王吳五十餘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
今吳王前有太子之郄⑦,詐稱病不朝,于古法當誅,文帝弗忍,因賜幾杖。
德至厚,當改過自新。
乃益驕溢⑧,即山鑄錢,煮海水為鹽,誘天下亡人,謀作亂。
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
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
”三年冬⑨,楚王朝⑩,晁錯因言楚王戊往年為薄太後服(11),私一奸一服舍(12),請誅之。
诏赦,罰削東海郡。
因削吳之豫章郡、會稽郡(13)。
及前二年趙王有罪(14),削其河間郡(15)。
膠西王卬以賣爵有一奸一(16),削其六縣。
①得幸:得到一寵一幸。
②從容:通“慫恿”。
削:削減封地。
③橫:驕。
④昆弟:兄弟。
⑤孽子:姬妾所生的兒子,又稱庶子、庶孽。
⑥庶弟:指同父異母弟。
⑦郄:通“隙”,嫌隙。
⑧溢:指超過限度。
⑨三年:景帝三年,前154年。
⑩楚王:即劉戊。
(11)往年:去年。
薄太後:劉邦嫔妃,文帝生母。
服:居喪。
舊時,在一定的時間内為死者盡禮示哀叫居喪,也叫守服。
(12)服舍:居喪時住的房舍。
(13)削吳:事在第二年春發生,可能正在拟議中,文章叙述不确切。
(14)趙王:劉遂。
(15)河間郡:《楚元王世家》記此事時,說是常山郡。
(16)卬:即劉卬。
賣爵:當朝實行賣爵增加财政收入的制度。
漢廷臣方議削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