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

關燈
的方法。

    ⑥不論于理:不講道理。

    ⑦适:适當,妥當。

    ⑧并:交一合,此指錯亂。

    ⑨羸(léi,雷):瘦弱。

    ⑩重:甚,極。

     扁鵲名聞天下。

    過邯鄲,聞貴婦人①,即為帶下醫②;過洛陽,聞周人一愛一老人,即為耳目痹醫③;來入鹹陽,聞秦人一愛一小兒,即為小兒醫,随俗為變。

    秦太醫令李醯自知伎不如扁鵲也,使人刺殺之。

    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

     ①貴:重視。

    ②帶下醫:婦科醫生。

    ③痹:風、寒、濕等侵犯肌體引起關節肌肉疼痛麻木的病症。

     太倉公者,齊太倉長,臨菑人也,姓淳于氏,名意。

    少而喜醫方術。

    高後八年①,更受師同郡元裡公乘陽慶②。

    慶年七十餘,無子③,使意盡去其故方,更悉以禁方予之④,傳黃帝、扁鵲之脈書⑤,五色診病⑥,知人生死,決嫌疑⑦,定可治,及藥論⑧,甚一精一。

    受之三年,為人治病,決死生多驗。

    然左右行遊諸侯,不以家為家,或不為人治病,病家多怨之者。

     ①高後八年:公元前180年。

    ②更:再次,又。

    ③無子:根據下文所寫陽慶有兒子陽殷,這裡應指沒有能繼承醫術的子嗣。

    ④禁方:秘方。

    ⑤黃帝、扁鵲之脈書:《漢書·藝文志》著錄有《黃帝内經》、《黃帝外經》、《扁鵲内經》、《扁鵲外經》等醫書,後亡佚。

    脈書,論述脈象、脈理的醫書,也指醫學理論著作。

    ⑥五色診病:觀察面部相應位置上的色澤來診斷疾病。

    ⑦決嫌疑:決斷疑難病症。

    ⑧藥論:醫藥理論。

     文帝四年中①,人上書言意,以刑罪當傳西之長安②。

    意有五女,随而泣。

    意怒,罵曰:“生子不生男,緩急無可使者③!”于是少女缇萦傷父之言④,乃随父西。

    上書曰:“妾父為吏,齊中稱其廉平⑤,今坐法當刑⑥,妾切痛死者不可複生而刑者不可複續⑦,雖欲改過自新,其道莫由,終不可得。

    妾願入身為官婢⑧,以贖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

    ”書聞,上悲其意⑨,此歲中亦除肉刑法⑩。

     ①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

    ②傳:驿站的車馬,此指用傳車押送。

    之:往,到。

    ③緩急:緊急。

    ④少女缇萦:最小的女兒缇萦。

    ⑤廉平:廉潔公平。

    ⑥坐法:因為觸犯法律。

    當刑:判處肉刑。

    當,判決,判處。

    ⑦續:連接,接續。

    ⑧入身:古時刑律可把罪人收入官府為奴,此指這種懲罰。

    入,沒收。

    ⑨悲:悲憫。

    ⑩此歲中亦除肉刑法:這段時間有誤,據《史記·孝文本紀》,文帝廢除肉刑當在文帝十三年,所以前文所說文帝四年與此矛盾,當作文帝十三年。

     意家居,诏召問所為治病死生驗者幾何人也①,主名為誰。

     诏問故太倉長臣意②:“方伎所長③,及所能治病者?有其書無有?皆安受學?受學幾何歲?嘗有所驗,何縣裡人也?何病?醫藥已,其病之狀皆何如?具悉而對④。

    ”臣意對曰: ①诏:皇帝發布的命令或文告。

    ②故:從前,原來。

    ③方伎:指醫術。

    伎通“技”。

    ④具悉:全部。

    具通“俱”。

     自意少時,喜醫藥,醫藥方試之多不驗者。

    至高後八年,得見師臨菑元裡公乘陽慶。

    慶年七十餘,意得見事之。

    謂意曰:“盡去而方書①,非是也。

    慶有古先道遺傳黃帝、扁鵲之脈書,五色診病,知人生死,決嫌疑,定可治,及藥論書,甚一精一。

    我家給富②,心一愛一公,欲盡以我禁方書悉教公。

    ”臣意即曰:“幸甚,非意之所敢望也。

    ”臣意即避席再拜谒③,受其脈書上下經④、五色診、奇咳術⑤,揆度陰陽外變⑥、藥論、石神⑦、接陰陽禁書⑧,受讀解驗之,可一年所⑨。

    明歲即驗之,有驗,然尚未一精一也。

    要事之三年所⑩,即嘗已為人治(11),診病決死生,有驗,一精一良。

    今慶已死十年所,臣意年盡三年,年三十九歲也。

     ①而:你的。

    ②給富:富足。

    給,豐足。

    ③避席:離座而起,表示敬意。

    ④脈書:指前所言黃帝、扁鵲之脈書。

    上下經:古代醫書。

    據《黃帝内經素問》記載有《上經》和《下經》的醫書。

    ⑤奇咳術:一說指聽診術,從聲音辨别病症。

    ⑥揆度:估量,推測。

    ⑦石神:指用砭石治病的方法。

    ⑧接陰陽:指房一中術,男一女交一合之術。

    ⑨可:大約。

    所:左右,表示概數之詞。

    ⑩要:總,一共。

    (11)嘗:嘗試。

     齊侍禦史成自言病頭痛,臣意診其脈,告曰:“君之病惡①,不可言也。

    ”即出,獨告成弟昌曰:“此病疽也②,内發于腸胃之間,後五日當臃腫,後八日嘔膿死。

    ”成之病得之飲酒且内③。

    成即如期死。

    所以知成之病者,臣意切其脈,得肝氣④。

    肝氣濁而靜,此内關之病也⑤。

    脈法曰“脈長而弦⑥,不得代四時者⑦,其病主在于肝。

    和即經主病也⑧,代則絡脈有過⑨”。

    經主病和者,其病得之筋髓裡。

    其代絕而脈贲者⑩,病得之酒且内。

    所以知其後五日而臃腫,八日嘔膿死者,切其脈時,少陽初代(11)。

    代者經病,病去過人(12),人則去。

    絡脈主病,當其時,少陽初關一分(13),故中熱而膿未發也,及五分,則至少陽之界,及八日,則嘔膿死,故上二分而膿發,至界而臃腫,盡洩而死。

    熱上則熏陽明(14),爛流絡(15),流絡動則脈結發(16),脈結發則爛解,故絡交。

    熱氣已上行,至頭動,故頭痛。

     ①惡:嚴重。

    ②疽:指生于體腔的癰瘍。

    ③内:房一事。

    ④氣:脈氣,脈象。

    ⑤内關之病:一種外部症狀不明顯而實際很嚴重的疾病。

    ⑥長:指長脈,搏動部位長于應有的部位。

    弦:指弦脈,切得脈象如琴弦一樣挺一直。

    ⑦代四時:随四季變化。

    代,替代,指變化。

    ⑧和:和諧,均勻。

    經:經脈,中醫指人一體中縱行的主血管。

    ⑨代:代脈,一種搏動時疏時密雜亂無序而又躁動有力的脈象。

    絡脈:由經脈派生出網絡全身的支脈。

    ⑩脈贲:指脈象贲湧十分有力。

    (11)少陽:經脈名,人一體内有手、足陽明經。

    (12)病去過人:指病情疾速發展到全身。

    過,經過,遍及。

    (13)初關一分:左手關部一分。

    初關,少陽經脈切脈部位,在左手腕關節桡骨一莖一突處。

    (14)陽明:經脈名,人一體内有手,足陽明經。

    (15)流絡:支絡,絡脈的分支。

    (16)動:變動,病變。

    發:發病。

     齊王中子諸嬰兒小子病①,召臣意診,切其脈,告曰:“氣鬲病②。

    病使人煩懑③,食不下,時嘔沫。

    病得之(少)〔心〕憂,數阣食飲④。

    ”臣意即為之作下氣湯以飲之⑤,一日氣下⑥,二日能食,三日即病愈。

    所以知小子之病者,診其脈,心氣也⑦,濁躁而經也,此絡陽病也。

    脈法曰“脈來數疾去難而不一者⑧,病主在心”。

    周身熱,脈盛者,為重陽⑨。

    重陽者,逿心主⑩。

    故煩懑食不下則絡脈有過,絡脈有過則血上出,血上出者死。

    此悲心所生也,病得之憂也。

     ①中子:二兒子。

    ②鬲:通“膈”,胸膈;也通“隔”。

    ③懑:煩悶。

    ④數:屢次,多次。

    忔:不欲,不想。

    ⑤下氣湯:湯劑,原方已佚。

    ⑥氣:指向上逆行的氣。

    ⑦心氣:心有病的脈氣。

    ⑧數:數脈,指一呼一吸之間脈搏跳動五次以上的脈象。

    疾:疾脈,指一呼一吸之間脈搏跳動七至八次以上的脈象。

    ⑨重陽:陽氣重疊,指陽熱過盛。

    ⑩逿(táng,唐)心主:搖蕩心神。

     齊郎中令循病,衆醫皆以為蹶入中①,而刺之。

    臣意診之,曰:“湧疝也②,令人不得前後溲③。

    ”循曰:“不得前後溲三日矣。

    ”臣意飲以火齊湯④,一飲得前〔後〕溲,再飲大溲,三飲而疾愈。

    病得之内。

    所以知循病者,切其脈時,右口氣急⑤,脈無五髒氣,右口脈大而數⑥。

    數者中下熱而湧,左為下⑦,右為上⑧,皆無五髒應,故曰湧疝。

    中熱,故尿赤也。

     ①蹶入中:從下厥起向上逆行進入腹胸之中的病。

    蹶,通“厥”。

    ②湧疝:指腹疼痛大小一便困難的疾病。

    ③前後溲:前溲即小一便,後溲即大便。

    ④火齊湯:湯劑名,原方已佚。

    ⑤右口:右手寸口脈。

    寸口,在兩手桡骨頭内側桡動脈流經處。

    ⑥脈大:指脈象壯一盛有力。

    數:屢次,頻繁。

    ⑦左為下:指左手寸口脈大而數那麼熱邪向下行。

    ⑧右為上:指右手寸口脈大而數那麼熱邪向上逆行。

     齊中禦府長信病,臣意入診其脈,告曰:“熱病氣也①。

    然暑汗,脈少衰②,不死。

    ”曰:“此病得之當浴流水而寒甚,已則熱③。

    ”信曰:“唯④,然!往冬時,為王使于楚,至莒縣陽周水,而莒橋梁頗壞,信則?車轅未欲渡也⑤,馬驚,即堕,信身入水中,幾死,吏即來救信,出之水中,衣盡濡⑥,有閑而身寒⑦,已熱如火,至今不可以見寒。

    ”臣意即為之液湯火齊逐熱⑧,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即使服藥,出入二十日,身無病者。

    所以知信之病者,切其脈時,并陰⑨。

    脈法曰“熱病陰陽交者死⑩”。

    切之不交,并陰。

    并陰者,脈順清而愈,其熱雖未盡,猶活也。

    腎氣有時閑濁,在太陰脈口而希(11),是水氣也。

    腎固主水(12),故以此知之。

    失治一時,即轉為寒熱。

     ①熱病氣:熱病的脈氣。

    ②少衰:稍有減弱。

    少,通“稍”。

    ③已:止,停止。

    ④唯:應答之一聲,猶如“是”、“嗯”。

    ⑤?(lǎn,覽):通“攬”。

    ⑥濡:沾濕。

    ⑦有閑:傾刻,一會兒。

    閑,通“間”。

    ⑧液湯火齊:古方劑名,已亡佚。

    液湯,藥液。

    ⑨并陰:指熱并入于内。

    陰,裡,内部。

    ⑩陽:指外表。

    (11)太陰脈口:即“寸口”。

    (12)固:本來,原來。

     齊王太後病,召臣意入診脈,曰:“風瘅客脬①,難于大小溲,尿赤。

    ”臣意飲以火齊湯,一飲即前後溲,再飲病已,尿如故。

    病得之流汗出②。

    者,去衣而汗晞也③。

    所以知齊王太後病者,臣意診其脈,切其太陰之口,濕然風氣也。

    脈法曰:“沉之而大堅④,浮之而大緊者⑤,病主在腎。

    ”腎切之而相反也,脈大而躁。

    大者,膀一胱氣也;躁者,中有熱而尿赤。

     ①風瘅客脬(pāo,抛):風熱侵入膀一胱。

    瘅,熱症。

    客,中醫稱風寒侵入為客。

    脬,通“胞”,膀一胱。

    ②:王念孫《讀書雜志》認為通“滫(xǐu,朽),臭水:尿。

    ③晞:幹,幹燥。

    ④沉:用力較重切脈,手指重按至骨。

    ⑤浮:用力較輕切脈,手指觸及皮膚表面。

     齊章武裡曹山跗病,臣意診其脈,曰:“肺消瘅也①,加以寒熱。

    ”即告其人曰:“死,不治。

    适其共養②,此不當醫治。

    ”法曰“後三日而當狂,妄起行,欲走;後五日死。

    ”即如期死。

    山跗病得之盛怒而以接内。

    所以知山跗之病者,臣意切其脈,肺氣熱也。

    脈法曰:“不平不鼓③,形④”。

    此五髒高之遠數以經病也,故切之時不平而代⑤。

    不平者,血不居其處;代者,時參擊并至,乍躁乍大也。

    此兩絡脈絕,故死不治。

    所以加寒熱者,言其人一屍一奪⑥。

    一屍一奪者,形;形者,不當關灸镵石及飲毒一藥也⑦。

    臣意未往診時,齊太醫先診山跗病,炙其足少陽脈口,而飲之半夏丸⑧,病者即洩注,腹中虛;又灸其少陰脈⑨,是壞肝剛絕深⑩,如是重損病者氣,以故加寒熱。

    所以後三日而當狂者,肝一絡連屬結絕一乳一下陽明(11),故絡絕,開陽明脈,陽明脈傷,即當狂走。

    後五日死者,肝與心相去五分(12),故曰五日盡(13),盡即死矣。

     ①肺消瘅:即肺消,是一種口渴、尿黃的内熱病症。

    ②适:适合,滿足。

    共,通“供”。

    ③不平不鼓:脈搏的搏動時起時伏,搏動無力。

    ④形:身形羸弱。

    ,通“弊”。

    ⑤代:代脈。

    ⑥一屍一奪:一精一神渙散軀體如一屍一。

    ⑦關:由,通過。

    灸:用燃一燒的艾絨熏烤一穴一位來治病。

    毒一藥:藥一性一猛烈的藥物。

    ⑧半夏丸:丸劑名,原方已佚。

    ⑨少陰脈:即足少陰腎經,人一體十二經脈之一。

    ⑩肝剛:肝髒的陽氣。

    (11)絕:橫穿,橫過。

    陽明:即足陽明胃經,此經脈經過****下面。

    (12)肝與心相去五分:肝脈和心脈相距五分。

    中醫診脈法,左右手桡骨一莖一突處稱“關”,“關”前為“寸”,“關”後為“尺”。

    左手關部可得肝病脈象,左手寸部可得心病脈象。

    (13)盡:耗盡。

     齊中尉潘滿如病少腹痛①,臣意診其脈,曰:“遺積瘕也②。

    ”臣意即謂齊太仆臣饒、内史臣由曰:“中尉不複自止于内,則三十日死。

    ”後二十餘日,溲血死③。

    病得之酒且内。

    所以知潘滿如病者,臣意切其脈深小弱,其卒然合合也④,是脾氣也。

    右脈口氣至緊一小⑤,見瘕氣也⑥。

    以次相乘,故三十日死。

    三陰俱抟者⑧,如法;不俱抟者,決在急期⑨;一抟一代者,近也⑩。

    故其三陰抟,溲血如前止。

     ①少腹:小肮。

    ②遺:遺存。

    積瘕:腹腔一内有腫塊的病。

    ③溲血:尿血。

    ④卒然:猝然。

    卒,通“猝”。

    ⑤右脈口:即右手寸口脈。

    緊:緊脈,脈搏動緊張有力,形如轉索。

    ⑥見:出現,顯現。

    ⑦以次相乘:中醫學說認為,五髒之間有着相生相克的關系,如相互克制太過,叫做相乘,這裡潘滿如的病是脾乘腎,腎乘心,心乘肺,肺乘肝,肝乘脾。

    ⑧三陰俱抟:指太陰、少陰、厥陰三陰脈一齊出現。

    抟,會合在一起。

    ⑨急期:指短期。

    ⑩近:指死期臨近。

     陽虛侯相趙章病①,召臣意。

    衆醫皆以為寒中②,臣意診其脈曰:“迵風”。

    迵風者,飲食下嗌而辄出不留②。

    法曰“五日死”,而後十日乃死。

    病得之酒。

    所以知趙章之病者,臣意切其脈,脈來滑③,是内風氣也④。

    飲食下嗌而辄出不留者,法五日死,皆為前分界法。

    後十日乃死,所以過期者,其人嗜粥,故中髒實⑤,中髒實故過期。

    師言曰“安谷者過期⑥,不安谷者不及期”。

     ①相:丞相。

    ②寒中:寒氣入侵于内裡。

    ③迵風:古病名,是風氣入侵内髒,使腸胃不能容留消化食物。

    ②嗌:咽喉。

    ③滑:即滑脈,切脈時手指感到往來流暢圓滑的脈象。

    ④内風氣:内風病的脈氣,這種脈象是因體内髒腑功能失調而形成。

    ⑤中髒實:指腸胃能容留消化食物。

    實,指被米粥充實。

    ⑥安谷:指腸胃能容留食物。

     濟北王病,召臣意診其脈,曰:“風蹶胸滿①。

    ”即為藥酒,盡三石②,病已。

    得之汗出伏地。

    所以知濟北王病者,臣意切其脈時,風氣也,心脈濁。

    病法“過入其陽③,陽氣盡而陰氣入”。

    陰氣入張④,則寒氣上而熱氣下,故胸滿。

    汗出伏地者,切其脈,氣陰。

    陰氣者,病必入中,出及瀺水也⑤。

     ①風蹶:中醫指外界風、寒、濕氣入侵體内向上逆行所造成的疾病。

    ②石:漢代度量單位,一石重一百二十斤。

    一說“石”當為“日”字。

    ③過:過失,這裡指病邪。

    ④入張:入侵擴張,意指陰氣内盛。

    張,擴張,嚣張。

    ⑤出及瀺水:病邪随着淋一漓汗液流一出。

    及,随着。

    瀺,流水聲,這裡指汗液淋一漓而出。

     齊北宮司空命婦出於病①,衆醫皆以為風入中,病主在肺,刺其足少陽脈。

    臣意診其脈,曰:“病氣疝②,客于膀一胱,難于前後溲,而尿赤。

    病見寒氣則遺尿③,使人腹腫。

    ”出於病得之欲尿不得,因以接内。

    所以知出於病者,切其脈大而實,其來難,是蹶陰之動也④,脈來難者,疝氣之客于膀一胱也。

    腹之所以腫者,言蹶陰之絡結小肮也。

    蹶陰有過則脈結動,動則腹腫。

    臣意即灸其足蹶陰之脈,左右各一所⑤,即不遺尿而溲清,小肮痛止。

    即更為火齊湯以飲之,三日而疝氣散,即愈。

     ①命婦:有封号的婦女。

    出於:命婦名。

    ②氣疝:腹中時時脹痛的疾病。

    ③遺尿:小一便失一禁。

    ④蹶陰:經脈名。

    動:變動,變化。

    ⑤所:處,指一穴一位。

     故濟北王阿母自言足熱而懑①,臣意告曰:“熱蹶也②。

    ”則刺其足心各三所,案之無出一血③,病旋已④。

    病得之飲酒大醉。

     ①故:從前。

    ②熱蹶:病名,因受邪熱,阻礙陽氣運行,而使手足厥冷的病。

    ③案:通“按”。

    ④旋:旋即,很快。

     濟北王召臣意診脈諸女子侍者,至女子豎,豎無病。

    臣意告永巷長曰①:“豎傷脾,不可勞,法當春嘔血死。

    ”臣意言王曰:“才人女子豎何能②?”王曰:“是好為方,多伎能③,為所是案法新④,往年市之民所⑤,四百七十萬,曹偶四人⑥。

    ”王曰:“得毋有病乎?”臣意對曰:“豎病重,在死法中。

    ”王召視之,其顔色不變,以為不然,不賣諸侯所。

    至春,豎奉劍從王之廁⑦,王去,豎後,王令人召之,即仆于廁,嘔血死。

    病得之流汗。

    流汗者,(同)法病内重,一毛一發而色澤⑧,脈不衰,此亦(關)内〔關〕之病也。

     ①永巷:宮女所居的長巷。

    ②才人:指才女。

    ③伎:通“技”。

    ④為所是案法新:《史記索隐》認為此句是“謂於舊方技能生新意也”。

    案,通“按”,查考。

    法,舊例,過去的方法。

    新,指新方法,新花樣。

    ⑤市:買。

    民所:民間。

    ⑥曹偶:侪輩,同類,指同樣的人。

    ⑦奉:通“捧”。

    ⑧色澤:面色潤澤。

     齊中大夫病齲齒,臣意灸其左大陽明脈①,即為苦參湯②,日嗽三升③,出入五六日,病已。

    得之風,及卧開口,食而不嗽。

     ①左大陽明脈:即左手陽明大腸經,其循行路線經牙齒。

    ②苦參湯:原方已佚。

    苦參一性一味苦寒,可清熱除濕,祛風殺蟲。

    ③嗽:通“漱”,含漱。

     菑川王美人懷子而不一乳一①,來召臣意。

    臣意往,飲以莨藥一撮,以酒飲之,旋一乳一。

    臣意複診其脈,而脈躁。

    躁者有餘病,即飲以消石一齊③,出一血,血如豆比五六枚④。

     ①美人:妃嫔的名稱之一。

    不一乳一:難産。

    一乳一,生孩子。

    ②莨:即“莨菪”,藥一性一苦寒、有毒,服少量可以有解痙、鎮靜作用。

    ③消石:即樸硝,能破瘀通滞。

    ④比:類似。

     齊丞相舍人奴從朝入宮①,臣意見之食閨門外②,望其色有病氣。

    臣意即告宦者平③。

    平好為脈,學臣意所,臣意即示之舍人奴病,告之曰:“此傷脾氣也,當至春鬲塞不通④,不能食飲,法至夏洩血死。

    ”宦者平即往告相曰:“君之舍人奴有病,病重,死期有日。

    ”相君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