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盎晁錯列傳第四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近的長陵、安陵、霸陵等。
⒂乘:輛。
古時一車四馬謂之“乘”。
及晁錯已誅,袁盎以太常使吳。
吳王欲使将,不肯。
欲殺之,使一都尉以五百人圍守盎軍中。
袁盎自其為吳相時,(嘗)有從史嘗盜一愛一盎侍兒①,盎知之,弗洩,遇之如故②。
人有告從史,言“君知爾與侍者通”③,乃亡歸④。
袁盎驅自追之,遂以侍者賜之⑤,複為從史。
及袁盎使吳見守⑥,從史适為守盎校尉司馬,乃悉以其裝赍置二石醇醪⑦,會天寒,士卒饑一渴,飲酒醉,西南陬卒皆卧⑧,司馬夜引袁盎起,曰:“君可以去矣,吳王期旦日斬君⑨。
”盎弗信,曰:“公何為者?”司馬曰:“臣故為從史盜君侍兒者。
”盎乃驚謝曰:“公幸有親⑩,吾不足以累公”司馬曰:“君弟去?,臣亦且亡?,辟吾親⒀,君何患!”乃以刀決張⒁,道從醉卒(直)隧[直]出⒂。
司馬與分背⒃,袁盎解節一毛一懷之⒄,杖,步行七八裡,明,見梁騎⒅,騎馳去,遂歸報。
①盜一愛一:偷偷地一愛一,即私相一愛一悅,亦即私通。
侍兒:婢女。
②遇之:對待他。
如故:像從前一樣。
③通:通一奸一。
④亡歸:逃回家。
⑤侍者:即上文中的“侍兒”。
⑥見守:被圍困。
⑦裝赍(zī,資):随身攜帶的财物。
赍,通“資”。
置:買。
醇醪(láo,勞):味道濃厚的酒。
⑧陬:隅,角落。
⑨期:約定。
旦日:明朝。
⑩親:父母。
?弟:隻管。
?且:将要。
⒀辟:同“避”,躲藏。
⒁決:割開。
張:通“帳”。
帳幕。
⒂道:通“導”,導引。
隧:道路。
⒃背:指背道而馳。
⒄節一毛一:即節旄,為使臣所持的信物,用竹子做成,一柄一長八尺,因上辍有牦牛尾的裝飾,故名。
吳楚已破,上更以元王子平陸侯禮為楚王①,袁盎為楚相。
嘗上書有所言,不用。
袁盎病免居家,與闾裡浮沉②,相随行,鬥雞走狗。
雒陽劇孟嘗過袁盎③,盎善待之。
安陵富人有謂盎曰:“吾聞劇孟博徒④,将軍何自通之?”盎曰:“劇孟雖博徒,然母死,客送葬車千餘乘,此亦有過人者。
且緩急人所有⑤。
夫一旦有急叩門,不以親為解⑥,不以存亡為辭,天下所望者,獨季心、劇孟耳。
今公常從數騎,一旦有緩急,甯足恃乎!”罵富人,弗與通。
諸公聞之,皆多袁盎⑦。
①元王子平陸侯禮:楚元王劉交的兒子劉禮。
劉禮初封為平陸侯。
②闾裡:鄉裡。
浮沉:指随俗混日子。
③過:拜訪。
④博徒:賭一博的人。
⑤緩急:偏義複詞,急的意思。
⑥以親為解:以父母尚在推說解脫。
⑦多:稱贊。
袁盎雖家居,景帝時時使人問籌策①。
梁王欲求為嗣,袁盎進說,其後語塞②。
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
刺者至關中,問袁盎,諸君譽之皆不容口③。
乃見袁盎曰:“臣受梁王金來刺君,君長者,不忍刺君。
然後刺君者十餘曹④,備之!”袁盎心不樂,家又多怪,乃之棓生所問占⑤。
還,梁刺客後曹輩果遮刺殺盎安陵郭門外⑥。
①籌策:計謀策略。
②語塞:指梁王要求成為景帝繼承人的朝議被阻止。
③不容口:指贊不絕口。
④曹:輩。
這裡有批、撥兒的意思。
⑤棓(bèi,被)生:一位占蔔者。
⑥遮:阻攔。
郭門:外城的門。
晁錯者,颍川人也。
學申商刑名于轵張恢先所①,與雒陽宋孟及劉禮同師。
以文學為太常掌故②。
錯為人峭直刻深③。
孝文帝時,天下無治《尚書》者④,獨聞濟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書》,年九十餘,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
太常遣錯受《尚書》伏生所。
還,因上便宜事⑤,以《書》稱說。
诏以為太子舍人、門大夫、家令。
以其辯得幸太子⑥,太子家号曰“智囊”。
數上書孝文時,言削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書數十上,孝文不聽,然奇其材,遷為中大夫。
當是時,太子善錯計策,袁盎諸大功臣多不好錯。
①申商:指先秦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和商鞅。
刑名:指名和實的關系。
是循名責實,,明賞罰的統治法術。
刑,同“形”。
②文學:指文章。
③峭直刻深:嚴峻剛直,苛刻嚴酷。
④《尚書》:儒家經典之一,亦稱《書》或《書經》。
⑤便宜事:便國利民之事。
⑥辯:指口才好。
景帝即位,以錯為内史。
錯常數請間言事,辄聽,一寵一幸傾九卿①,法令多所更定。
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傷。
内史府居太上廟堧中②,門東出,不便,錯乃穿兩門南出,鑿廟堧垣。
丞相嘉聞,大怒。
欲因此過為奏請誅錯。
錯聞之,即夜請間,具為上言之③。
丞相奏事,因言錯擅鑿廟垣為門,請下廷尉誅④。
上曰:“此非廟垣,乃堧中垣,不緻于法。
”丞相謝。
罷朝,怒謂長史曰:“吾當先斬以聞,乃先請,為兒所賣,固誤。
”丞相遂發病死。
錯以此愈貴。
①傾:壓倒。
②太上廟:指高祖劉邦之父劉太公之廟。
堧:城郭旁或河邊的空地。
這裡指太上廟内外牆之間的空地。
③具:通“俱”。
④下:交給。
遷為禦史大夫,請諸侯之罪過,削其地,收其枝郡①。
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議,莫敢難,獨窦嬰争之,由此與錯郤②。
錯所更令三十章,諸侯皆喧嘩疾晁錯③。
錯父聞之,從颍川來,謂錯曰:“上初即位,公為政用事,侵削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議多怨公者,何也?”晁錯曰:“固也。
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廟不安④。
”錯父曰:“劉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歸矣!”遂飲藥死,曰:“吾不忍見禍及吾身。
”死十餘日,吳楚七國果反,以誅錯為名。
及窦嬰、袁盎進說,上令晁錯衣朝衣斬東市。
①枝郡:指諸侯國四周邊緣上的郡。
②郤(xì,戲):通“隙”。
隔閡。
③疾:痛恨。
④宗廟:這裡代指國家。
晁錯已死,谒者仆射鄧公為校尉,擊吳楚軍為将。
還,上書言軍事,谒見上。
上問曰:“道軍所來,聞晁錯死,吳楚罷不①?”鄧公曰:“吳王為反數十年矣,發怒削地,以誅錯為名,其意非在錯也。
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②,不敢複言也!”上曰:“何哉?”鄧公曰:“夫晁錯患諸侯強大不可制,故請削地以尊京師,萬世之利也。
計劃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為諸侯報仇,臣竊為陛下不取也。
”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③。
”乃拜鄧公為城陽中尉④。
①不:相當于“否”。
②噤(jìn,進):閉口不作聲。
③恨:悔恨。
④拜:授官。
鄧公,成固人也,多奇計①。
建元中②,上招賢良,公卿言鄧公,時鄧公免,起家為九卿③。
一年,複謝病免歸。
其子章以修黃老言顯于諸公間④。
①奇計:出人意料的妙計。
②建元:漢武帝的第一個年号(前140—前145)。
③起家:指由閑居在家起用。
④修:治。
指學習研究。
黃老言:指道家學說。
黃老,皇帝和老子。
太史公曰:袁盎雖不好學,亦善傅會①,仁心為質②,引義慷慨。
遭孝文初立,資适逢世③。
時以變易④,及吳楚一說⑤,說雖行哉,然複不遂。
好聲矜賢,竟以名敗。
晁錯為家令時,數言事不用;後擅權,多所變更⑥。
諸侯發難,不急匡救,欲報私仇,反以亡軀。
語曰“變古亂常,不死則亡”,豈錯等謂邪! ①傅會:即附會。
②質:指本體。
③資:才智。
④以:通“巳”。
⑤吳楚一說:指建議景帝誅晁錯以息吳楚之亂。
⑥變更:指修改法令。
⒂乘:輛。
古時一車四馬謂之“乘”。
及晁錯已誅,袁盎以太常使吳。
吳王欲使将,不肯。
欲殺之,使一都尉以五百人圍守盎軍中。
袁盎自其為吳相時,(嘗)有從史嘗盜一愛一盎侍兒①,盎知之,弗洩,遇之如故②。
人有告從史,言“君知爾與侍者通”③,乃亡歸④。
袁盎驅自追之,遂以侍者賜之⑤,複為從史。
及袁盎使吳見守⑥,從史适為守盎校尉司馬,乃悉以其裝赍置二石醇醪⑦,會天寒,士卒饑一渴,飲酒醉,西南陬卒皆卧⑧,司馬夜引袁盎起,曰:“君可以去矣,吳王期旦日斬君⑨。
”盎弗信,曰:“公何為者?”司馬曰:“臣故為從史盜君侍兒者。
”盎乃驚謝曰:“公幸有親⑩,吾不足以累公”司馬曰:“君弟去?,臣亦且亡?,辟吾親⒀,君何患!”乃以刀決張⒁,道從醉卒(直)隧[直]出⒂。
司馬與分背⒃,袁盎解節一毛一懷之⒄,杖,步行七八裡,明,見梁騎⒅,騎馳去,遂歸報。
①盜一愛一:偷偷地一愛一,即私相一愛一悅,亦即私通。
侍兒:婢女。
②遇之:對待他。
如故:像從前一樣。
③通:通一奸一。
④亡歸:逃回家。
⑤侍者:即上文中的“侍兒”。
⑥見守:被圍困。
⑦裝赍(zī,資):随身攜帶的财物。
赍,通“資”。
置:買。
醇醪(láo,勞):味道濃厚的酒。
⑧陬:隅,角落。
⑨期:約定。
旦日:明朝。
⑩親:父母。
?弟:隻管。
?且:将要。
⒀辟:同“避”,躲藏。
⒁決:割開。
張:通“帳”。
帳幕。
⒂道:通“導”,導引。
隧:道路。
⒃背:指背道而馳。
⒄節一毛一:即節旄,為使臣所持的信物,用竹子做成,一柄一長八尺,因上辍有牦牛尾的裝飾,故名。
吳楚已破,上更以元王子平陸侯禮為楚王①,袁盎為楚相。
嘗上書有所言,不用。
袁盎病免居家,與闾裡浮沉②,相随行,鬥雞走狗。
雒陽劇孟嘗過袁盎③,盎善待之。
安陵富人有謂盎曰:“吾聞劇孟博徒④,将軍何自通之?”盎曰:“劇孟雖博徒,然母死,客送葬車千餘乘,此亦有過人者。
且緩急人所有⑤。
夫一旦有急叩門,不以親為解⑥,不以存亡為辭,天下所望者,獨季心、劇孟耳。
今公常從數騎,一旦有緩急,甯足恃乎!”罵富人,弗與通。
諸公聞之,皆多袁盎⑦。
①元王子平陸侯禮:楚元王劉交的兒子劉禮。
劉禮初封為平陸侯。
②闾裡:鄉裡。
浮沉:指随俗混日子。
③過:拜訪。
④博徒:賭一博的人。
⑤緩急:偏義複詞,急的意思。
⑥以親為解:以父母尚在推說解脫。
⑦多:稱贊。
袁盎雖家居,景帝時時使人問籌策①。
梁王欲求為嗣,袁盎進說,其後語塞②。
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
刺者至關中,問袁盎,諸君譽之皆不容口③。
乃見袁盎曰:“臣受梁王金來刺君,君長者,不忍刺君。
然後刺君者十餘曹④,備之!”袁盎心不樂,家又多怪,乃之棓生所問占⑤。
還,梁刺客後曹輩果遮刺殺盎安陵郭門外⑥。
①籌策:計謀策略。
②語塞:指梁王要求成為景帝繼承人的朝議被阻止。
③不容口:指贊不絕口。
④曹:輩。
這裡有批、撥兒的意思。
⑤棓(bèi,被)生:一位占蔔者。
⑥遮:阻攔。
郭門:外城的門。
晁錯者,颍川人也。
學申商刑名于轵張恢先所①,與雒陽宋孟及劉禮同師。
以文學為太常掌故②。
錯為人峭直刻深③。
孝文帝時,天下無治《尚書》者④,獨聞濟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書》,年九十餘,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
太常遣錯受《尚書》伏生所。
還,因上便宜事⑤,以《書》稱說。
诏以為太子舍人、門大夫、家令。
以其辯得幸太子⑥,太子家号曰“智囊”。
數上書孝文時,言削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書數十上,孝文不聽,然奇其材,遷為中大夫。
當是時,太子善錯計策,袁盎諸大功臣多不好錯。
①申商:指先秦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和商鞅。
刑名:指名和實的關系。
是循名責實,,明賞罰的統治法術。
刑,同“形”。
②文學:指文章。
③峭直刻深:嚴峻剛直,苛刻嚴酷。
④《尚書》:儒家經典之一,亦稱《書》或《書經》。
⑤便宜事:便國利民之事。
⑥辯:指口才好。
景帝即位,以錯為内史。
錯常數請間言事,辄聽,一寵一幸傾九卿①,法令多所更定。
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傷。
内史府居太上廟堧中②,門東出,不便,錯乃穿兩門南出,鑿廟堧垣。
丞相嘉聞,大怒。
欲因此過為奏請誅錯。
錯聞之,即夜請間,具為上言之③。
丞相奏事,因言錯擅鑿廟垣為門,請下廷尉誅④。
上曰:“此非廟垣,乃堧中垣,不緻于法。
”丞相謝。
罷朝,怒謂長史曰:“吾當先斬以聞,乃先請,為兒所賣,固誤。
”丞相遂發病死。
錯以此愈貴。
①傾:壓倒。
②太上廟:指高祖劉邦之父劉太公之廟。
堧:城郭旁或河邊的空地。
這裡指太上廟内外牆之間的空地。
③具:通“俱”。
④下:交給。
遷為禦史大夫,請諸侯之罪過,削其地,收其枝郡①。
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議,莫敢難,獨窦嬰争之,由此與錯郤②。
錯所更令三十章,諸侯皆喧嘩疾晁錯③。
錯父聞之,從颍川來,謂錯曰:“上初即位,公為政用事,侵削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議多怨公者,何也?”晁錯曰:“固也。
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廟不安④。
”錯父曰:“劉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歸矣!”遂飲藥死,曰:“吾不忍見禍及吾身。
”死十餘日,吳楚七國果反,以誅錯為名。
及窦嬰、袁盎進說,上令晁錯衣朝衣斬東市。
①枝郡:指諸侯國四周邊緣上的郡。
②郤(xì,戲):通“隙”。
隔閡。
③疾:痛恨。
④宗廟:這裡代指國家。
晁錯已死,谒者仆射鄧公為校尉,擊吳楚軍為将。
還,上書言軍事,谒見上。
上問曰:“道軍所來,聞晁錯死,吳楚罷不①?”鄧公曰:“吳王為反數十年矣,發怒削地,以誅錯為名,其意非在錯也。
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②,不敢複言也!”上曰:“何哉?”鄧公曰:“夫晁錯患諸侯強大不可制,故請削地以尊京師,萬世之利也。
計劃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為諸侯報仇,臣竊為陛下不取也。
”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③。
”乃拜鄧公為城陽中尉④。
①不:相當于“否”。
②噤(jìn,進):閉口不作聲。
③恨:悔恨。
④拜:授官。
鄧公,成固人也,多奇計①。
建元中②,上招賢良,公卿言鄧公,時鄧公免,起家為九卿③。
一年,複謝病免歸。
其子章以修黃老言顯于諸公間④。
①奇計:出人意料的妙計。
②建元:漢武帝的第一個年号(前140—前145)。
③起家:指由閑居在家起用。
④修:治。
指學習研究。
黃老言:指道家學說。
黃老,皇帝和老子。
太史公曰:袁盎雖不好學,亦善傅會①,仁心為質②,引義慷慨。
遭孝文初立,資适逢世③。
時以變易④,及吳楚一說⑤,說雖行哉,然複不遂。
好聲矜賢,竟以名敗。
晁錯為家令時,數言事不用;後擅權,多所變更⑥。
諸侯發難,不急匡救,欲報私仇,反以亡軀。
語曰“變古亂常,不死則亡”,豈錯等謂邪! ①傅會:即附會。
②質:指本體。
③資:才智。
④以:通“巳”。
⑤吳楚一說:指建議景帝誅晁錯以息吳楚之亂。
⑥變更:指修改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