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邱永山譯注
【說明】
張釋之、馮唐都是漢文帝時傑出之士。
他們不僅有真知灼見,而且敢于堅持正确意見,批評最高統治者,這些都是令人折節佩服的。
司馬遷對他們充滿景仰之情,才由衷地稱許他們的言論是“有味哉!有味哉!”。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重點是寫張釋之、馮唐,但也一筆關涉兩面,他們兩人所以能顯示出自己品格的卓異,是因為他們遇到了“從谏如流”的漢文帝。
漢景帝時,張釋之由于景帝銜恨在心,“猶尚以前過也”,丢一了官職,隻能作個徒有其名的淮南王相。
而馮唐也被任命作了楚相,甚至最後連這樣的職位都保不住。
作者昭示他們的坎坷際遇,是對封建政治的控訴。
文末,司馬遷引用《尚書》之語稱贊張、馮是“不偏不一黨一”,“不一黨一不偏”。
景帝疏遠賢者,不正是亦一黨一亦偏的表現嗎?作者對封建政治的批判之意是極明顯的。
此文在寫作上也能體現司馬遷的風格,在樸實的叙寫中,蘊蓄着作者強烈的一愛一憎之情。
一些細節之處也能作栩栩如生的描寫,特别是一些人物的對話,更能使傳文有着強烈的文學一性一,顯示其獨有的一性一格特征,如對張、馮二人的犯顔直谏和漢文帝的勇于納谏,都作了生動形象的描繪。
【譯文】 廷尉張釋之,是堵陽人,字季。
和他的哥哥仲生活在一起。
由于家中資财多而作了騎郎,侍奉漢文帝,十年内得不到升遷,默默無名。
張釋之說:“長時間的做郎官,耗減了哥哥的資财,使人不安。
”想要辭職回家。
中郎将袁盎知道他德才兼備,惋惜他的離去。
就請求漢文帝調補他做谒者。
張釋之朝見文帝後,就趨前陳說利國利民的大計方針,文帝說:“說些接近現實生活的事,不要高談闊論,說的應該現在就能實施。
”于是,張釋之又談起秦漢之際的事,談了很長時間關于秦朝滅亡和漢朝興盛的原因。
文帝很贊賞他,就任命他做了谒者仆射。
一次,張釋之跟随漢文帝出行,登臨虎圈,漢文帝詢問書冊上登記的各種禽一獸的情況,問了十幾個問題,上林尉隻能東瞧西看,全都不能回答。
看管虎圈的啬夫從旁代上林尉回答了皇帝提出的問題,答得極周全。
想借此顯示自己回答問題有如聲響回應而且無法問倒。
漢文帝說:“做官吏不該像這樣嗎?上林尉不可依靠。
”于是命令張釋之讓啬夫做上林令。
張釋之過了一會兒才上前說:“陛下認為绛侯周勃是怎樣的人呢?”文帝說:“是長者啊!”又再一次問:“東陽侯張相如是怎樣的人呢?”文帝再一次回答說:“是個長者。
”張釋之說:“绛侯與東陽侯都被稱為長者,可這兩個人議論事情時都不善于言談,現在這樣做,難道讓人們去效法這個喋喋不休伶牙俐齒的啬夫嗎?秦代由于重用了舞文弄法的官吏,所以官吏們争着以辦事迅急苛刻督責為高,然而這樣做的流弊在于徒然具有官樣文書的表面形式,而沒有憐憫同情的實質。
因為這個緣故,秦君聽不到自己的過失,國勢日衰,到秦二世時,秦國也就土崩瓦解了。
現在陛下因為啬夫伶牙俐齒就越級提拔他,我想恐怕天下人都會追随這種風氣,争相施展口舌之能而不求實際。
況且在下位的人被在上的人感化,快得猶如影之随形聲之回應一樣,陛下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不審慎啊!”文帝說:“好吧!”于是,取消原來的打算,不再任命啬夫為上林令。
文帝上了車,讓張釋之陪乘在身旁,車慢慢前行。
文帝問張釋之秦政的弊端,張釋之都據實而言。
到了宮裡,文帝就任命張釋之做了公車令。
不久,太子與梁王同乘一輛車入朝,到了皇宮外的司馬門也沒有下車,當時張釋之迎上去阻止太子、梁王,不讓他們進宮。
并檢舉揭發他們在皇宮門外不下車犯了“不敬”罪,并報告給皇帝。
薄太後知道了這件事,文帝摘下帽子陪罪說:“怪我教導兒子不嚴。
”薄太後也派使臣帶着她的赦免太子梁王罪過的诏書前來,太子、梁王才能夠進入宮中。
文帝由此更加看出了張釋之的與衆不同,任命他做了中大夫。
又過了些時候,張釋之升任中郎将。
跟随皇帝到了霸陵,漢文帝站在霸陵的北面眺望。
這時慎夫人也跟随前行,皇帝用手指示着通往新豐的道路給她看,并說:“這是通往邯鄲的道路啊。
”接着,讓慎夫人彈瑟,漢文帝自己合着瑟的曲調而唱,心裡很凄慘悲傷,回過頭來對着群臣說:“唉!用北山的石頭做椁,用切碎的苧麻絲絮充塞石椁縫隙,再用漆粘塗在上面,哪還能打得開呢?”在身邊的近侍都說:“對的。
”張釋之走上前去說道:“假若裡面有了引發人們貪欲的東西,即使封鑄南山做棺椁,也還會有縫隙;假若裡面沒有引發人們貪欲的東西,即使沒有石椁,又哪裡用得着憂慮呢!”文帝稱贊他說得好。
後來任命他做了廷尉。
此後不久,皇帝出巡經過長安城北的中渭橋,有一個人突然從橋下跑了出來,皇帝車駕的馬受了驚。
于是命令騎士捉住這個人,交給了廷尉張釋之。
張釋之審訊那個人。
那人說
他們不僅有真知灼見,而且敢于堅持正确意見,批評最高統治者,這些都是令人折節佩服的。
司馬遷對他們充滿景仰之情,才由衷地稱許他們的言論是“有味哉!有味哉!”。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重點是寫張釋之、馮唐,但也一筆關涉兩面,他們兩人所以能顯示出自己品格的卓異,是因為他們遇到了“從谏如流”的漢文帝。
漢景帝時,張釋之由于景帝銜恨在心,“猶尚以前過也”,丢一了官職,隻能作個徒有其名的淮南王相。
而馮唐也被任命作了楚相,甚至最後連這樣的職位都保不住。
作者昭示他們的坎坷際遇,是對封建政治的控訴。
文末,司馬遷引用《
景帝疏遠賢者,不正是亦一黨一亦偏的表現嗎?作者對封建政治的批判之意是極明顯的。
此文在寫作上也能體現司馬遷的風格,在樸實的叙寫中,蘊蓄着作者強烈的一愛一憎之情。
一些細節之處也能作栩栩如生的描寫,特别是一些人物的對話,更能使傳文有着強烈的文學一性一,顯示其獨有的一性一格特征,如對張、馮二人的犯顔直谏和漢文帝的勇于納谏,都作了生動形象的描繪。
【譯文】 廷尉張釋之,是堵陽人,字季。
和他的哥哥仲生活在一起。
由于家中資财多而作了騎郎,侍奉漢文帝,十年内得不到升遷,默默無名。
張釋之說:“長時間的做郎官,耗減了哥哥的資财,使人不安。
”想要辭職回家。
中郎将袁盎知道他德才兼備,惋惜他的離去。
就請求漢文帝調補他做谒者。
張釋之朝見文帝後,就趨前陳說利國利民的大計方針,文帝說:“說些接近現實生活的事,不要高談闊論,說的應該現在就能實施。
”于是,張釋之又談起秦漢之際的事,談了很長時間關于秦朝滅亡和漢朝興盛的原因。
文帝很贊賞他,就任命他做了谒者仆射。
一次,張釋之跟随漢文帝出行,登臨虎圈,漢文帝詢問書冊上登記的各種禽一獸的情況,問了十幾個問題,上林尉隻能東瞧西看,全都不能回答。
看管虎圈的啬夫從旁代上林尉回答了皇帝提出的問題,答得極周全。
想借此顯示自己回答問題有如聲響回應而且無法問倒。
漢文帝說:“做官吏不該像這樣嗎?上林尉不可依靠。
”于是命令張釋之讓啬夫做上林令。
張釋之過了一會兒才上前說:“陛下認為绛侯周勃是怎樣的人呢?”文帝說:“是長者啊!”又再一次問:“東陽侯張相如是怎樣的人呢?”文帝再一次回答說:“是個長者。
”張釋之說:“绛侯與東陽侯都被稱為長者,可這兩個人議論事情時都不善于言談,現在這樣做,難道讓人們去效法這個喋喋不休伶牙俐齒的啬夫嗎?秦代由于重用了舞文弄法的官吏,所以官吏們争着以辦事迅急苛刻督責為高,然而這樣做的流弊在于徒然具有官樣文書的表面形式,而沒有憐憫同情的實質。
因為這個緣故,秦君聽不到自己的過失,國勢日衰,到秦二世時,秦國也就土崩瓦解了。
現在陛下因為啬夫伶牙俐齒就越級提拔他,我想恐怕天下人都會追随這種風氣,争相施展口舌之能而不求實際。
況且在下位的人被在上的人感化,快得猶如影之随形聲之回應一樣,陛下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不審慎啊!”文帝說:“好吧!”于是,取消原來的打算,不再任命啬夫為上林令。
文帝上了車,讓張釋之陪乘在身旁,車慢慢前行。
文帝問張釋之秦政的弊端,張釋之都據實而言。
到了宮裡,文帝就任命張釋之做了公車令。
不久,太子與梁王同乘一輛車入朝,到了皇宮外的司馬門也沒有下車,當時張釋之迎上去阻止太子、梁王,不讓他們進宮。
并檢舉揭發他們在皇宮門外不下車犯了“不敬”罪,并報告給皇帝。
薄太後知道了這件事,文帝摘下帽子陪罪說:“怪我教導兒子不嚴。
”薄太後也派使臣帶着她的赦免太子梁王罪過的诏書前來,太子、梁王才能夠進入宮中。
文帝由此更加看出了張釋之的與衆不同,任命他做了中大夫。
又過了些時候,張釋之升任中郎将。
跟随皇帝到了霸陵,漢文帝站在霸陵的北面眺望。
這時慎夫人也跟随前行,皇帝用手指示着通往新豐的道路給她看,并說:“這是通往邯鄲的道路啊。
”接着,讓慎夫人彈瑟,漢文帝自己合着瑟的曲調而唱,心裡很凄慘悲傷,回過頭來對着群臣說:“唉!用北山的石頭做椁,用切碎的苧麻絲絮充塞石椁縫隙,再用漆粘塗在上面,哪還能打得開呢?”在身邊的近侍都說:“對的。
”張釋之走上前去說道:“假若裡面有了引發人們貪欲的東西,即使封鑄南山做棺椁,也還會有縫隙;假若裡面沒有引發人們貪欲的東西,即使沒有石椁,又哪裡用得着憂慮呢!”文帝稱贊他說得好。
後來任命他做了廷尉。
此後不久,皇帝出巡經過長安城北的中渭橋,有一個人突然從橋下跑了出來,皇帝車駕的馬受了驚。
于是命令騎士捉住這個人,交給了廷尉張釋之。
張釋之審訊那個人。
那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