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盎晁錯列傳第四十一

關燈
令的事。

    幾十次上書,漢文帝都沒有采納,但認為他有奇特的才能,提升為中大夫。

    當時,太子稱贊晁錯的計策謀略,袁盎和諸位大功臣卻大多都不喜歡晁錯。

     漢景帝繼位後,任命晁錯為内史。

    晁錯多次請求皇帝單獨與他談論政事,景帝每每都聽,一寵一幸他超過了九卿,晁錯修改了不少的法令。

    丞相申屠嘉心裡不滿意,但又沒有足夠的力量來毀傷他。

    内史府建在太上廟圍牆裡的空地上,門朝東,出入很不方便,晁錯便向南邊開了兩個門出入,因而鑿開了太上廟的圍牆,丞相申屠嘉聽到了這件事,非常生氣。

    打算就這次晁錯的過失寫成奏章,請求誅殺晁錯。

    晁錯聽到了這個消息,當夜請求單獨進谏皇上,具體詳細地向皇上說明了這件事情。

    丞相申屠嘉上朝奏事,乘機禀告了晁錯擅自鑿開太上廟的圍牆做門,請求皇上把他交給廷尉處死。

    皇上說:“晁錯所鑿的牆不是太上廟的牆,而是廟外空地上的圍牆,不緻于觸犯法令。

    ”丞相謝罪。

    退朝之後,生氣地對長史說:“我本當先殺了他再報告皇上,卻先奏請,反而被這小子給出賣,實在是大錯。

    ”丞相終于發病死了,晁錯因此更加顯貴。

     晁錯被提升為禦史大夫,請求就諸侯的罪過相應地削減他們的封地,收回各諸侯國邊境的郡城。

    奏章呈送上去,皇上命令公卿、列侯和皇族一起讨論,沒有一個人敢非難晁錯的建議,隻有窦嬰與他争辯,因此和晁錯有了隔閡。

    晁錯所修改的法令有三十章,諸侯們都叫喊着反對,痛恨晁錯。

    晁錯的父親聽到了這個消息,就從颍川趕來,對晁錯說:“皇上剛剛繼位,你執掌政權,侵害削弱諸侯的力量,疏遠人家的骨肉,人們紛紛議論怨恨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晁錯說:“事情本來就應該這樣,不這樣的話,天子不會受到尊崇,國家不會得到安甯。

    ”晁錯的父親又說:“照這樣下去,劉家的天下安甯了,而我們晁家卻危險了,我要離開你回去了。

    ”便服毒一藥而死,死前說道:“我不忍心看到禍患連累自己。

    ”晁錯的父親死後十幾天,吳楚七國果然反叛,以誅殺晁錯為名義。

    等到窦嬰、袁盎進言,皇上就命令晁錯穿着朝服,在東市把他處死。

     晁錯死後,谒者仆射鄧公擔任校尉,攻打吳楚的軍隊時,他擔任将領。

    回京城後,上書報告軍事情況,進谏皇上。

    皇上問道:“你從軍中來,聽到晁錯死了,吳楚的軍隊退了沒有?”鄧公說:“吳王蓄意謀反已經有幾十年了啊,他為你削減他的封地而發怒,所以以誅殺晁錯為名義,他的本意并不在晁錯呀。

    再說我擔心天下的人從此都将閉口,再也不敢進言了。

    ”皇上說:“為什麼呢?”鄧公說:“晁錯擔心諸侯強大了不能夠制一服,所以要求削減諸侯的封地,借以尊一寵一朝廷,這實在是關乎萬世的好事啊。

    計劃才開始實行,竟然遭到殺戮,對内杜塞了忠臣的口,對外反而替諸侯報了仇,我私下認為陛下這樣做是不足取的。

    ”此時景帝沉默了好久,說:“您的話很對,我也悔恨這件事。

    ”于是任命鄧公擔任城陽中尉。

     鄧公是成固人,有許多出人意料的妙計。

    建元(前140—前145)年間皇上招納賢良之士,公卿們都推舉鄧公,當時鄧公免官,便由在家閑居起用做了九卿。

    一年之後,又推說有病辭職回家,他的兒子鄧章因為研究黃帝、老子的學說在朝廷大臣之間很有名望。

     太史公說:袁盎雖然不好學,可是他善于領會貫通,他以仁一愛一之心為本體,常常稱引大義,慷慨激昂。

    趕上漢文帝剛剛繼位,他的才智恰好碰上了适宜的時代,因此能得以施展。

    時局不斷地在變動,等到吳楚反叛時,建議誅殺晁錯。

    雖然他的建議被采納實行,然而他以後不再被朝廷所用。

    一愛一好名聲誇耀才能,終于因為追求名聲而招緻禍患。

    晁錯做太子家令的時候,多次進言而不被采用。

    後來擅權,修改了國家的許多法令。

    諸侯發動叛亂,晁錯不急于匡正挽救這個危機,卻想報個人的私仇,反而因此招來殺身之禍。

    俗話說:“改變古法,搞亂常規,不是身死,就是逃亡”,難道說的就是晁錯這類人嗎? 【原文】【注解】 袁盎者,楚人也,字絲。

    父故為群盜①,徙處安陵②。

    高後時③,盎嘗為呂祿舍人④。

    及孝文帝即位⑤,盎兄哙任盎為中郎⑥。

     绛侯為丞相⑦,朝罷趨出⑧,意得甚。

    上禮之恭⑨,常自送之。

    袁盎進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⑩。

    ”盎曰:“绛侯所謂功臣,非社稷臣。

    社稷臣主在與在?,主亡與亡?。

    方呂後時,諸呂用事⒀,擅相王,劉氏不絕如帶⒁。

    是時绛侯為太尉,主兵一柄一⒂,弗能正⒃。

    呂後崩,大臣相與共畔諸呂⒄,太尉主兵,适會其成功⒅,所謂功臣,非社稷臣。

    丞相如有驕主色。

    陛下謙讓,臣主失禮,竊為陛下不取也。

    ”後朝,上益莊⒆,丞相益畏。

    已而绛侯望袁盎曰⒇:“吾與而兄善(21),今兒廷毀我(22)!”盎遂不謝。

     及绛侯免相之國(23),國人上書告以為反(24),征系清室(25),宗室諸公莫敢為言,唯袁盎明绛侯無罪。

    绛侯得釋,盎頗有力。

    绛侯乃大與盎結交(26)。

     ①故:從前,過去。

    ②徙:搬遷。

    處:定居。

    ③高後:即呂後呂雉。

    ④舍人:家臣。

    ⑤孝文帝:即漢文帝劉恒。

    ⑥任:保舉。

    漢代規定,凡職位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員,任職三年之後,可以保舉兒子或同胞兄弟一人為郎。

    ⑦绛侯:周勃。

    ⑧趨: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⑨上:皇上。

    指漢文帝。

    ⑩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帝王都祭祀社稷,故以社稷代指國家。

    ?主在與在:指與皇帝共存。

    ?主亡與亡:指與皇帝共亡。

    ⒀用事:掌權。

    ⒁不絕如帶:像帶子一樣微細,幾乎快要斷絕。

    喻劉氏王朝的命脈處于危險之中。

    ⒂主兵一柄一:掌握兵權。

    一柄一,權一柄一。

    ⒃正:匡正。

    ⒄畔:通“叛”。

    背叛。

    ⒅适會:恰好遇到。

    ⒆莊:指有威嚴。

    ⒇望:怨恨。

    (21)而:你。

    善:有交情。

    (22)兒:猶今語之“小子”,含輕蔑意。

    (23)之國:指回到自己的封地。

    之:到……(24)國人:指封國中的人。

    (25)系:囚禁。

    清室:也作“請室”,專門囚禁官吏的監獄。

    (26)結交:結為朋友。

     淮南厲王朝①,殺辟陽侯②,居處驕甚③。

    袁盎谏曰:“諸侯大驕必生患,可适削地。

    ”上弗用。

    淮南王益橫④。

    及棘蒲侯柴武太子謀反事覺⑤,治⑥,連淮南王,淮南王征,上因遷之蜀⑦,車傳送⑧。

    袁盎時為中郎将,乃谏曰:“陛下素驕淮南王⑨,弗稍禁,以至此,今又暴摧折之⑩。

    淮南王為人剛,如有遇霧露行道死,陛下竟為以天下之大弗能容,有殺弟之名,奈何?”上弗聽,遂行之。

     ①淮南厲王:即劉長,漢高祖劉邦的小兒子。

    ②辟陽侯:指呂後的一寵一臣審食其,曾為左丞相。

    劉長之母曾因趙相貫高謀殺高祖劉邦事(事見卷八《高祖本紀》)受牽連入獄,劉長的舅舅通過辟陽侯求呂後向高帝說情,呂後不答應,辟陽侯也未力争。

    後劉長母自一殺。

    劉長忌恨辟陽侯,便乘來朝之機,殺死了他。

    事見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傳》。

    ③居處:指平時待人處世。

    ④益橫:更加驕橫。

    淮南王驕橫事詳見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傳》。

    ⑤棘蒲侯柴武太子名奇,其謀反事見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傳》。

    ⑥治: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