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丞相列傳第三十六

關燈
⑩遷:此指升任。

    ?用算:應用數學。

    ?十四年:此處應作“十六年”。

    (據王先謙《漢書補注》) 周昌者,沛人也。

    其從兄曰周苛①,秦時皆為泗水卒史。

    及高祖起沛,擊破泗水守監,于是周昌、周苛自卒史從沛公,沛公以周昌為職志,周苛為客。

    從入關,破秦。

    沛公立為漢王,以周苛為禦史大夫,周昌為中尉。

     漢王四年②,楚圍漢王荥陽急,漢王遁出去,而使周苛守荥陽城。

    楚破荥陽城,欲令周苛将③。

    苛罵曰:“若趣降漢王④!不然,今為虜矣!”項羽怒,亨周苛⑤。

    于是乃拜周昌為禦史大夫。

    常從擊破項籍。

    以六年中與蕭、曹等俱封⑥:封周昌為汾陰侯;周苛子周成以父死事,封為高景侯。

     ①從兄:堂兄。

    ②漢王四年:此處誤,應作“漢王三年”,《漢書》作“漢王三年”。

    ③将:帶兵,為将領。

    ④若:你們。

    趣:趕快。

    ⑤亨(pēng,砰):通“烹”。

    古代一種用鼎鍋煮殺人的酷刑。

    ⑥六年:指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

    蕭、曹:指蕭何、曹參。

     昌為人強力①,敢直言,自蕭、曹等皆卑下之。

    昌嘗燕時入奏事②,高帝方擁戚姬,昌還走③,高帝逐得,騎周昌項④,問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

    ”于是上笑之,然尤憚周昌⑤。

    及帝欲廢太子,而立戚姬之子如意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上以留侯策即止⑥。

    而周昌廷争之強,上問其說,昌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⑦。

    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上欣然而笑。

    既罷,呂後側耳于東箱聽,見周昌,為跪謝曰:“微君,太子幾廢⑧。

    ” ①強力:剛強不屈。

    ②燕時:閑暇休息之時。

    ③還走:轉身逃跑。

    ④項:脖子。

    ⑤憚:敬畏、懼怕。

    ⑥留侯策:張良的計策,指請出“商山四皓”來輔佑太子,以鞏固太子的地位。

    詳見卷五十五《留侯世家》。

    ⑦期:無義,像口吃之一聲。

    ⑧微:若非,不是。

    幾:近,差不多。

     是後戚姬子如意為趙王,年十歲,高祖憂即萬歲之後不全也①。

    趙堯年少,為符玺禦史②。

    趙人方與公謂禦史大夫周昌曰:“君之史趙堯,年雖少,然奇才也,君必異之,是且代君之位。

    ”周昌笑曰:“堯年少,刀筆吏耳③,何能至是乎!”居頃之④,趙堯侍高祖。

    高祖獨心不樂,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

    趙堯進請問曰:“陛下所為不樂,非為趙王年少而戚夫人與呂後有郤邪⑤?備萬歲之後而趙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然,吾私憂之,不知所出。

    ”堯曰:“陛下獨宜為趙王置貴強相,及呂後、太子、群臣素所敬憚乃可。

    ”高祖曰:“然。

    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誰可者?”堯曰:“禦史大夫周昌,其人堅忍質直,且自呂後、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憚之。

    獨昌可。

    ”高祖曰:“善。

    ”于是乃召周昌,謂曰:“吾欲固煩公,公強為我相趙王。

    ”周昌泣曰:“臣初起從陛下,陛下獨奈何中道而棄之于諸侯乎?”高祖曰:“吾極知其左遷⑥,然吾私憂趙王,念非公無可者。

    公不得已強行!”于是徙禦史大夫周昌為趙相。

     ①即:假使,若是。

    萬歲之後:指皇帝死後。

    這是一種避諱的說法。

    ②符玺禦史:專門負責掌管皇帝符玺印章的禦史。

    ③刀筆吏:負責抄抄寫寫的小吏。

    古人用竹、木片寫字,寫錯了就用刀削去改寫。

    故稱。

    ④居頃之:過了不多久。

    ⑤郤:同“隙”,不和,有怨。

    ⑥左遷:降職。

     既行久之,高祖持禦史大夫印弄之,曰:“誰可以為禦史大夫者?”孰視趙堯①,曰:“無以易堯②。

    ”遂拜趙堯為禦史大夫。

    堯亦前有軍功食邑,及以禦史大夫從擊陳豨有功,封為江邑侯。

     ①孰視:注目細看。

    孰,同“熟”。

    ②無以易堯:此雲擔任禦史大夫一職,沒人比趙更合适。

    易:替換。

     高祖崩①,呂太後使使召趙王,其相周昌令王稱疾不行。

    使者三反②,周昌固為不遣趙王。

    于是高後患之,乃使使召周昌。

    周昌至,谒高後③,高後怒而罵周昌曰:“爾不知我之怨戚氏乎?而不遣趙王,何?”昌既征④,高後使使召趙王,趙王果來。

    至長安月餘,飲藥而死。

    周昌因謝病不朝見,三歲而死。

     後五歲⑤,高後聞禦史大夫江邑侯趙堯高祖時定趙王如意之畫⑥,乃抵堯罪⑦,以廣阿侯任敖為禦史大夫。

     ①崩:指帝王之死。

    ②三反:往返三次。

    反,同“返”。

    ③谒:拜見。

    ④征:被召到京師。

    ⑤後五歲:周昌死去五年之後,即高後元年,公元前184年。

    ⑥畫:謀劃,計策。

    ⑦抵堯罪:指免去趙堯爵位,以當其罪。

    抵,當。

     故沛獄吏。

    高祖嘗辟吏①,吏系呂後,遇之不謹②。

    任敖素善高祖,怒,擊傷主呂後吏。

    及高祖初起,敖以客從為禦史,守豐二歲。

    高祖立為漢王,東擊項籍,敖遷為上一黨一守。

    陳豨反時,敖堅守,封為廣阿侯,食千八百戶。

    高後時為禦史大夫。

    三歲免,以平陽侯曹窋為禦史大夫。

    高後崩,(不)與大臣共誅呂祿等。

    免,以淮南相張蒼為禦史大夫。

     ①辟吏:因犯法而躲避官吏的追捕。

    辟,同“避”。

    ②不謹:不鄭重、不禮貌。

     蒼與绛侯等尊立代王為孝文皇帝。

    四年①,丞相灌嬰卒,張蒼為丞相。

     自漢興至孝文二十餘年,會天下初定,将相公卿皆軍吏。

    張蒼為計相時,緒正律曆②。

    以高祖十月始至霸上,因故秦時本以十月為歲首③,弗革。

    推五德之運④,以為漢當水德之時,尚黑如故。

    吹律調樂⑤,入之音聲,及以比定律令。

    若百工⑥,天下作程品⑦。

    至于為丞相,卒就之⑧,故漢家言律曆者,本之張蒼。

    蒼本好書,無所不觀,無所不通,而尤善律曆。

     ①四年:指漢文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76年。

    ②緒正:整理調度,使之有秩序。

    ③歲首:一年的開端。

    ④五德:指金、木、水、火、土。

    運:運行變化。

    ⑤吹律調樂:吹律調樂:吹奏律呂,調諧樂調。

    ⑥百工:各種工匠。

    ⑦程品:規則。

    ⑧卒就之:最後終于完成了它們。

     張蒼德王陵①。

    王陵者,安國侯也。

    及蒼貴,常父事王陵②。

    陵死後,蒼為丞相,洗沐③,常先朝陵夫人上食,然後敢歸家。

     蒼為丞相十餘年,魯人公孫臣上書言漢土德時,其符有黃龍當見④。

    诏下其議張蒼,張蒼以為非是,罷之。

    其後黃龍見成紀,于是文帝召公孫臣以為博士,草土德之曆制度,更元年⑤。

    張丞相由此自绌⑥,謝病稱老。

    蒼任人為中侯,大為一奸一利,上以讓蒼⑦,蒼遂病免。

    蒼為丞相十五歲而免。

    孝景前五年⑧,蒼卒,谥為文侯。

    子康侯代,八年卒。

    子類,代為侯,八年,坐臨諸侯喪後就位,不敬⑨,國除。

     ①德王陵:對王陵感恩戴德。

    ②父事王陵: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王陵。

    ③洗沐:即休息日。

    漢制,官員們五日一洗沐休息。

    ④見:同“現”。

    ⑤更元年:改元稱元年,文帝前元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改稱下一年為元年。

    ⑥绌:通“黜”(chù,處),貶斥。

    ⑦讓:責備。

    ⑧孝景前五年:即漢景帝前元五年,公元前152年。

    ⑨不敬:無禮。

     初,張蒼父長不滿五尺,及生蒼,蒼長八尺餘,為侯、丞相。

    蒼子複長。

    及孫類,長六尺餘,坐法失侯。

    蒼之免相後,老,口中無齒,食一乳一,女子為一乳一母。

    妻妾以百數,嘗孕者不複幸①。

    蒼年百有餘歲而卒。

     ①不複幸:不再親近,即不再同房。

     申屠丞相嘉者,梁人,以材官蹶張從高帝擊項籍①,遷為隊率②。

    從擊黥布軍,為都尉。

    孝惠時,為淮陽守。

    孝文帝元年,舉故吏士二千石從高皇帝者,悉以為關内侯,食邑二十四人,而申屠嘉食邑五百戶。

    張蒼已為丞相,嘉遷為禦史大夫。

    張蒼免相,孝文帝欲用皇後弟窦廣國為丞相,曰:“恐天下以吾私廣國③。

    ”廣國賢有行,故欲相之,念久之不可,而高帝時大臣又皆多死,餘見無可者,乃以禦史大夫嘉為丞相,因故邑封為故安侯。

     ①材官:英勇善戰的士卒。

    蹶張:以腳踏一弩一,使之張開,此處指能拉開強弓的大力士。

    ②隊率:隊長。

    率,通“帥”。

    ③私:偏一愛一。

     嘉為人廉直,門不受私谒①。

    是時太中大夫鄧通方隆一愛一幸,賞賜累巨萬②。

    文帝嘗燕飲通家③,其一寵一如是。

    是時丞相入朝,而通居上傍,有怠慢之禮。

    丞相奏事畢,因言曰:“陛下一愛一幸臣,則富貴之;至于朝廷之禮,不可以不肅!”上曰:“君勿言,吾私之④。

    ”罷朝坐府中,嘉為檄召鄧通詣丞相府⑤,不來,且斬通。

    通恐,入言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