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王曰:“齊僞詐多變,反覆之國也。
南邊楚,不為假王以鎮之①,其勢不定,願為假王便。
”當是時,楚方急圍漢王于荥陽,韓信使者至,發書②,漢王大怒,罵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來佐我③,乃欲自立為王!”張良、陳平蹑漢王足,因附耳語曰:“漢方不利,甯等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為守;不然,變生④。
”漢王亦悟,因複罵曰:“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乃遣張良往立信為齊王,征其兵擊楚。
①假王:王的暫時代理人。
②發書:打開書信。
③佐:輔佐。
④變生:發生變故。
指可能引起韓信背漢。
楚已亡龍且,項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說齊王信曰:“天下共苦秦久矣,相與戮力擊秦①。
秦已破,計功割地,分土而王之,以休士卒。
今漢王複興兵而東,侵人之分,奪人之地,已破三秦,引兵出關,收諸侯之兵以東擊楚,其意非盡吞天下者不休,其不知厭足如是甚也!且漢王不可必②,身居項王掌握中數矣,項王憐而活之,然得脫,辄倍約③,複擊項王,其不可親信如此。
今足下雖自以與漢王為厚交,為之盡力用兵,終為之所禽矣。
足下所以得須臾至今者④,以項王尚存也。
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⑤。
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
項王今日亡,則次取足下。
足下與項王有故,何不反漢與楚連合,參分天下王之⑥?今釋此時,而自必于漢以擊楚,且為智者固若此乎!”韓信謝曰:“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⑦,故倍楚而歸漢。
漢王授我上将軍印,予我數萬衆,解一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于此。
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
幸為信謝項王⑧!” ①戮力:合力。
②必:相信,信任。
③倍:背棄。
④須臾:片刻。
引申為延續,拖延。
⑤權:秤砣。
比喻決定輕重的關鍵、作用。
⑥參(sān,三):三。
⑦畫:計策,謀略。
⑧幸:希望。
武涉已去,齊人蒯通知天下權在韓信,欲為奇策而感動之,以相人說韓信曰①:“仆嘗受相人之術。
”韓信曰:“先生相人何如?”對曰:“貴賤在于骨法②,憂喜在于容色,成敗在于決斷,以此參之③,萬不失一。
”韓信曰:“善。
”先生相寡人何如?”對曰:“願少間④。
”信曰:“左右去矣。
”通曰:“相君之面⑤,不過封侯,又危不安。
相君之背,貴乃不可言。
”韓信曰:“何謂也?”蒯通曰:“天下初發難也,俊雄豪桀建号壹呼⑥,天下之士雲合霧集,魚鱗雜沓⑦,熛至風起⑧。
當此之時,憂在亡秦而已。
今楚漢分争,使天下無罪之人肝膽塗地,父子暴骸鼻于中野,不可勝數。
楚人起彭城,轉鬥逐北,至于荥陽,乘利席卷,威震天下。
然兵困于京、索之間,迫西山而不能進者,三年于此矣。
漢王将數十萬之衆,距鞏、雒,阻山河之險,一日數戰,無尺寸之功,折北不救⑨,敗荥陽,傷成臯,遂走宛、葉之間,此所謂智勇俱困者也。
夫銳氣挫于險塞,而糧食竭于内府⑩,百姓罷極怨望,容容無所倚?。
以臣料之,其勢非天下之賢聖固不能息天下之禍。
當今兩主之命懸于足下?。
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
臣願披腹心,輸肝膽⒀,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
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居⒁,其勢莫敢先動。
夫以足下之賢聖,有甲兵之衆,據強齊,從燕、趙,出空虛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欲,西鄉為百姓請命⒂,則天下風走而響應矣,孰敢不聽!邦大弱強,以立諸侯,諸侯已立,天下服聽而歸德于齊。
案齊之故⒃,有膠、泗之地,懷諸侯以德,深拱揖讓⒄,則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于齊矣。
蓋聞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⒅。
願足下孰慮之。
” 韓信曰:“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
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蒯生曰:“足下自以為善漢王,欲建萬世之業,臣竊以為誤矣。
始常山王、成安君為布衣時,相與為刎頸之交⒆,後争張黡、陳澤之事,二人相怨。
常山王背項王,奉項嬰頭而竄⒇,逃歸于漢王。
漢王借兵而東下,殺成安君泜水之南,頭足異處,卒為天下笑。
此二人相與,天下至歡也。
然而卒相禽者,何也?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難測也。
今足下欲行忠信以交于漢王,必不能固于二君之相與也,而事多大于張黡、陳澤。
故臣以為足下必漢王之不危已,亦誤矣。
大夫種、範蠡存亡越,霸句踐,立功成名而身死亡。
野獸已盡而獵狗亨(21)。
夫以交友言之,則不如張耳之與成安君者也;以忠信言之,則不過大夫種、範蠡之于句踐也。
此二人者,足以觀矣。
願足下深慮之。
且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22),而功蓋天下者不賞。
臣請言大王功略:足下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引兵下井陉,誅成安君,徇趙,脅燕,定齊,南摧楚人之兵二十萬,東殺龍且,西鄉以報,此所謂功無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23)。
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竊為足下危之。
”韓信謝曰:“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24)。
” ①相人:給人看相。
②骨法:骨相,骨格。
③參:參驗,考察。
④願少間:希望周圍的人暫時回避。
間,間隙。
⑤“相君之面”與下文“相君之背”都是雙關語。
面:向着漢王。
背:是背叛漢王。
暗示背叛漢王好。
⑥桀:傑出,高出。
⑦魚鱗雜沓:像魚鱗一樣密集地排列。
雜沓:衆多的樣子。
⑧熛:迸飛的火焰。
⑨折北不救:屢戰屢敗,不能自救:折,挫折。
⑩内府:府庫。
?容容:搖搖,動蕩不安的樣子。
?懸:懸挂。
⒀輸:獻納。
⒁鼎足:因為鼎足是三隻腳,以此借喻上文“三分天下”的局勢。
⒂鄉:同“向”面向、面對着。
⒃案:安定。
⒄深拱揖讓:高拱雙手,以示謙讓。
⒅以上四句當為俗語。
《國語·越語》有“天與不取,反受其咎”句。
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亦引之。
咎:禍害。
⒆刎頸之交:即使割掉腦袋也不反悔的生死交情。
⒇奉項嬰頭而竄:此事不見記載。
(21)此句為當時俗語。
(22)震主:使君主感到威脅。
(23)略不世出:謀略出衆,世上少有。
(24)念:考慮。
後數日,蒯通複說曰:“夫聽者事之候也①,計者事之機也②,聽過計失而能久安者③,鮮矣④。
聽不失一二者,不可亂以言;計不失本末者,不可紛以辭。
夫随厮養之役者⑤,失萬乘之權⑥;守儋石之祿者⑦,阙卿相之位⑧。
故知者決之斷也,疑者事之害也,審毫釐之小計,遺天之大數,智誠知之,決弗敢行者,百事之禍也。
故曰‘猛虎之猶豫,不若蜂虿之緻螫⑨;骐骥之跼躅,不如驽馬之安步;孟贲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雖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瘖聾之指麾也’⑩。
此言貴能行之。
夫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
時乎時,不再來。
願足下詳察之。
”韓信猶豫不忍倍漢,又自以為功多,漢終不奪我齊,遂謝蒯通。
蒯通說不聽,已詳狂為巫。
①聽:指聽取意見。
候:征候,征兆。
②計:指反複計慮。
機:關鍵。
③聽過:聽取意見,不能作正确判斷。
計失:考慮問題失誤。
④鮮:少。
⑤随:順從。
引申為安心。
厮養之役:賤役。
幹勤雜活計。
⑥萬乘之權:指萬乘之國的權一柄一。
⑦儋石之祿:俸祿少。
儋:擔。
祿:官俸。
⑧阙:缺。
引申為失掉,放過。
⑨虿(chài,去聲“柴”):蠍子一類毒蟲。
⑩指麾:用手勢示意。
漢王之困固陵,用張良計,召齊王信,遂将兵會垓下。
項羽已破,高祖襲奪齊王軍。
漢五年正月,徙齊王信為楚王,都下邳。
信至國①,召所從食漂母,賜千金。
及下鄉南昌亭下,賜百錢,曰:“公,小人也,為德不卒。
”召辱已之少年令出胯一下者以為楚中尉。
告諸将相曰:“此壯士也。
方辱我時,我甯不能殺之邪?殺之無名②,故忍而就于此。
” ①國:都城。
指下邳。
②無名:沒有意義。
項王亡将鐘離昧家在伊廬,素與信善。
項王死後,亡歸信。
漢王怨昧,聞其在楚,诏楚捕昧。
信初之國,行縣邑①,陳兵出入。
漢六年,人有上書告楚王信反。
高帝以陳平計,天子巡狩會諸侯②,南方有雲夢,發使告諸侯會陳:“吾将遊雲夢。
”實欲襲信,信弗知。
高祖且至楚,信欲發兵反,自度無罪;欲谒上,恐見禽。
人或說信曰:“斬昧谒上,上必喜,無患。
”信見昧計事。
昧曰:“漢所以不擊取楚,以昧在公所。
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漢,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
”乃罵信曰:“公非長者!”卒自刭。
信持其首,谒高祖于陳。
上令武士縛信,載後車。
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天下已定,我固當亨!”上曰:“人告公反。
”遂械系倍。
至雒陽,赦信罪,以為淮陰侯。
①行:巡視,巡察。
②巡狩會諸侯:天子數年到各諸侯國巡行視察一次,所到之處,各國諸侯要到指定地點朝見天子。
信知漢王畏惡其能,常稱病不朝從①。
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②,羞與绛、灌等列。
信嘗過樊将軍哙,哙跪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哙等為伍!”上常從容與信言諸将能不③,各有差。
上問曰:“如我能将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将十萬。
”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
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 陳豨拜為钜鹿守,辭無淮陰侯,淮陰侯挈其手,辟左右與之步于庭④,仰天歎曰:“子可與言乎?欲與子有言也。
”豨曰:“唯将軍令之。
”淮陰侯曰:“公之所居,天下一精一兵處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⑤。
人言公之畔⑥,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
吾為公從中起⑦,天下可圖也。
”陳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謹奉教!”漢十年,陳豨果反。
上自将而往,信病不從。
陰使人至豨所,曰:“弟舉兵⑧,吾從此助公。
”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诏赦諸官徒奴⑨,欲發以襲呂後、太子。
部署已定,待豨報。
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殺之。
舍人弟上變⑩,告信欲反狀于呂後。
呂後欲召,恐其一黨一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衆皆賀。
國相绐信曰?:“雖疾,強入賀。
”信入,呂後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鐘室。
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⒀,豈非天哉!”遂夷信三族⒁。
①不朝從:不朝見,不從行。
②鞅鞅:通;“怏怏”。
不滿意,不服氣,郁悶失意的樣子。
③不:相當于“否”。
④辟:退避。
使周圍的人離去。
⑤信幸臣:親信,一寵一幸的臣子。
⑥畔:通“叛”。
⑦從中起:從京城起事為内應。
⑧弟:但,隻管。
又寫作“第”。
⑨諸官徒奴: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隸。
⑩上變:上書皇帝告發非常之事。
?一黨一:通“倘”,或者、萬一。
?绐:欺騙。
⒀兒女子:婦女小孩子。
⒁夷:誅滅。
高祖已從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問:“信死亦何言?”呂後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計。
”高祖曰:“是齊辯士也。
”乃诏齊捕蒯通。
蒯通至,上曰:“若教淮陰侯反乎?”對曰:“然,臣固教之。
豎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①。
如彼豎子用臣之計,陛下安得而夷之乎!”上怒曰:“亨之。
”通曰:“嗟呼,冤哉亨也!”上曰:“若教韓信反,何冤?”對曰:“秦之綱絕而維弛②,山東大擾,異姓并起,英俊烏集。
秦失其鹿③,天下共遂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蹠之狗吠堯,堯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
當是時,臣唯獨知韓信,非知陛下也。
且天下銳一精一持鋒欲為陛下所為者甚衆,顧力不能耳。
又可盡亨之邪?”高帝曰:“置之④。
”乃釋通之罪。
①自夷:自取滅亡。
夷:滅盡。
②綱絕而維弛:比喻國家法度敗壞,政權瓦解。
綱,網上總繩。
維,系物的大繩。
③鹿:與“祿”偕音,比喻皇帝之位。
引申為政權。
④置:赦罪,釋放。
太史公曰:吾如淮陰,淮陰人為餘言,韓信雖為布衣時,其志與衆異。
其母死,貧無以葬,然乃行營高敞地①,令其旁可置萬家。
餘視其母冢②,良然。
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已功,不矜其能③,則庶幾哉④,于漢家勳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⑤。
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⑥,乃謀叛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 ①行營:四處尋找、謀求。
②冢:墳墓③不伐已功二句,語本《老子》“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伐與矜,都有誇耀自滿的意思。
④庶幾:差不多。
⑤血食:受享祭。
古代祭祀,宰殺牲畜做祭品,所以叫血食。
⑥集:通“輯”。
安定。
南邊楚,不為假王以鎮之①,其勢不定,願為假王便。
”當是時,楚方急圍漢王于荥陽,韓信使者至,發書②,漢王大怒,罵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來佐我③,乃欲自立為王!”張良、陳平蹑漢王足,因附耳語曰:“漢方不利,甯等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為守;不然,變生④。
”漢王亦悟,因複罵曰:“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乃遣張良往立信為齊王,征其兵擊楚。
①假王:王的暫時代理人。
②發書:打開書信。
③佐:輔佐。
④變生:發生變故。
指可能引起韓信背漢。
楚已亡龍且,項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說齊王信曰:“天下共苦秦久矣,相與戮力擊秦①。
秦已破,計功割地,分土而王之,以休士卒。
今漢王複興兵而東,侵人之分,奪人之地,已破三秦,引兵出關,收諸侯之兵以東擊楚,其意非盡吞天下者不休,其不知厭足如是甚也!且漢王不可必②,身居項王掌握中數矣,項王憐而活之,然得脫,辄倍約③,複擊項王,其不可親信如此。
今足下雖自以與漢王為厚交,為之盡力用兵,終為之所禽矣。
足下所以得須臾至今者④,以項王尚存也。
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⑤。
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
項王今日亡,則次取足下。
足下與項王有故,何不反漢與楚連合,參分天下王之⑥?今釋此時,而自必于漢以擊楚,且為智者固若此乎!”韓信謝曰:“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⑦,故倍楚而歸漢。
漢王授我上将軍印,予我數萬衆,解一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于此。
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
幸為信謝項王⑧!” ①戮力:合力。
②必:相信,信任。
③倍:背棄。
④須臾:片刻。
引申為延續,拖延。
⑤權:秤砣。
比喻決定輕重的關鍵、作用。
⑥參(sān,三):三。
⑦畫:計策,謀略。
⑧幸:希望。
武涉已去,齊人蒯通知天下權在韓信,欲為奇策而感動之,以相人說韓信曰①:“仆嘗受相人之術。
”韓信曰:“先生相人何如?”對曰:“貴賤在于骨法②,憂喜在于容色,成敗在于決斷,以此參之③,萬不失一。
”韓信曰:“善。
”先生相寡人何如?”對曰:“願少間④。
”信曰:“左右去矣。
”通曰:“相君之面⑤,不過封侯,又危不安。
相君之背,貴乃不可言。
”韓信曰:“何謂也?”蒯通曰:“天下初發難也,俊雄豪桀建号壹呼⑥,天下之士雲合霧集,魚鱗雜沓⑦,熛至風起⑧。
當此之時,憂在亡秦而已。
今楚漢分争,使天下無罪之人肝膽塗地,父子暴骸鼻于中野,不可勝數。
楚人起彭城,轉鬥逐北,至于荥陽,乘利席卷,威震天下。
然兵困于京、索之間,迫西山而不能進者,三年于此矣。
漢王将數十萬之衆,距鞏、雒,阻山河之險,一日數戰,無尺寸之功,折北不救⑨,敗荥陽,傷成臯,遂走宛、葉之間,此所謂智勇俱困者也。
夫銳氣挫于險塞,而糧食竭于内府⑩,百姓罷極怨望,容容無所倚?。
以臣料之,其勢非天下之賢聖固不能息天下之禍。
當今兩主之命懸于足下?。
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
臣願披腹心,輸肝膽⒀,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
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居⒁,其勢莫敢先動。
夫以足下之賢聖,有甲兵之衆,據強齊,從燕、趙,出空虛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欲,西鄉為百姓請命⒂,則天下風走而響應矣,孰敢不聽!邦大弱強,以立諸侯,諸侯已立,天下服聽而歸德于齊。
案齊之故⒃,有膠、泗之地,懷諸侯以德,深拱揖讓⒄,則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于齊矣。
蓋聞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⒅。
願足下孰慮之。
” 韓信曰:“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
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蒯生曰:“足下自以為善漢王,欲建萬世之業,臣竊以為誤矣。
始常山王、成安君為布衣時,相與為刎頸之交⒆,後争張黡、陳澤之事,二人相怨。
常山王背項王,奉項嬰頭而竄⒇,逃歸于漢王。
漢王借兵而東下,殺成安君泜水之南,頭足異處,卒為天下笑。
此二人相與,天下至歡也。
然而卒相禽者,何也?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難測也。
今足下欲行忠信以交于漢王,必不能固于二君之相與也,而事多大于張黡、陳澤。
故臣以為足下必漢王之不危已,亦誤矣。
大夫種、範蠡存亡越,霸句踐,立功成名而身死亡。
野獸已盡而獵狗亨(21)。
夫以交友言之,則不如張耳之與成安君者也;以忠信言之,則不過大夫種、範蠡之于句踐也。
此二人者,足以觀矣。
願足下深慮之。
且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22),而功蓋天下者不賞。
臣請言大王功略:足下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引兵下井陉,誅成安君,徇趙,脅燕,定齊,南摧楚人之兵二十萬,東殺龍且,西鄉以報,此所謂功無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23)。
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竊為足下危之。
”韓信謝曰:“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24)。
” ①相人:給人看相。
②骨法:骨相,骨格。
③參:參驗,考察。
④願少間:希望周圍的人暫時回避。
間,間隙。
⑤“相君之面”與下文“相君之背”都是雙關語。
面:向着漢王。
背:是背叛漢王。
暗示背叛漢王好。
⑥桀:傑出,高出。
⑦魚鱗雜沓:像魚鱗一樣密集地排列。
雜沓:衆多的樣子。
⑧熛:迸飛的火焰。
⑨折北不救:屢戰屢敗,不能自救:折,挫折。
⑩内府:府庫。
?容容:搖搖,動蕩不安的樣子。
?懸:懸挂。
⒀輸:獻納。
⒁鼎足:因為鼎足是三隻腳,以此借喻上文“三分天下”的局勢。
⒂鄉:同“向”面向、面對着。
⒃案:安定。
⒄深拱揖讓:高拱雙手,以示謙讓。
⒅以上四句當為俗語。
《國語·越語》有“天與不取,反受其咎”句。
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亦引之。
咎:禍害。
⒆刎頸之交:即使割掉腦袋也不反悔的生死交情。
⒇奉項嬰頭而竄:此事不見記載。
(21)此句為當時俗語。
(22)震主:使君主感到威脅。
(23)略不世出:謀略出衆,世上少有。
(24)念:考慮。
後數日,蒯通複說曰:“夫聽者事之候也①,計者事之機也②,聽過計失而能久安者③,鮮矣④。
聽不失一二者,不可亂以言;計不失本末者,不可紛以辭。
夫随厮養之役者⑤,失萬乘之權⑥;守儋石之祿者⑦,阙卿相之位⑧。
故知者決之斷也,疑者事之害也,審毫釐之小計,遺天之大數,智誠知之,決弗敢行者,百事之禍也。
故曰‘猛虎之猶豫,不若蜂虿之緻螫⑨;骐骥之跼躅,不如驽馬之安步;孟贲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雖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瘖聾之指麾也’⑩。
此言貴能行之。
夫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
時乎時,不再來。
願足下詳察之。
”韓信猶豫不忍倍漢,又自以為功多,漢終不奪我齊,遂謝蒯通。
蒯通說不聽,已詳狂為巫。
①聽:指聽取意見。
候:征候,征兆。
②計:指反複計慮。
機:關鍵。
③聽過:聽取意見,不能作正确判斷。
計失:考慮問題失誤。
④鮮:少。
⑤随:順從。
引申為安心。
厮養之役:賤役。
幹勤雜活計。
⑥萬乘之權:指萬乘之國的權一柄一。
⑦儋石之祿:俸祿少。
儋:擔。
祿:官俸。
⑧阙:缺。
引申為失掉,放過。
⑨虿(chài,去聲“柴”):蠍子一類毒蟲。
⑩指麾:用手勢示意。
漢王之困固陵,用張良計,召齊王信,遂将兵會垓下。
項羽已破,高祖襲奪齊王軍。
漢五年正月,徙齊王信為楚王,都下邳。
信至國①,召所從食漂母,賜千金。
及下鄉南昌亭下,賜百錢,曰:“公,小人也,為德不卒。
”召辱已之少年令出胯一下者以為楚中尉。
告諸将相曰:“此壯士也。
方辱我時,我甯不能殺之邪?殺之無名②,故忍而就于此。
” ①國:都城。
指下邳。
②無名:沒有意義。
項王亡将鐘離昧家在伊廬,素與信善。
項王死後,亡歸信。
漢王怨昧,聞其在楚,诏楚捕昧。
信初之國,行縣邑①,陳兵出入。
漢六年,人有上書告楚王信反。
高帝以陳平計,天子巡狩會諸侯②,南方有雲夢,發使告諸侯會陳:“吾将遊雲夢。
”實欲襲信,信弗知。
高祖且至楚,信欲發兵反,自度無罪;欲谒上,恐見禽。
人或說信曰:“斬昧谒上,上必喜,無患。
”信見昧計事。
昧曰:“漢所以不擊取楚,以昧在公所。
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漢,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
”乃罵信曰:“公非長者!”卒自刭。
信持其首,谒高祖于陳。
上令武士縛信,載後車。
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天下已定,我固當亨!”上曰:“人告公反。
”遂械系倍。
至雒陽,赦信罪,以為淮陰侯。
①行:巡視,巡察。
②巡狩會諸侯:天子數年到各諸侯國巡行視察一次,所到之處,各國諸侯要到指定地點朝見天子。
信知漢王畏惡其能,常稱病不朝從①。
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②,羞與绛、灌等列。
信嘗過樊将軍哙,哙跪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哙等為伍!”上常從容與信言諸将能不③,各有差。
上問曰:“如我能将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将十萬。
”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
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 陳豨拜為钜鹿守,辭無淮陰侯,淮陰侯挈其手,辟左右與之步于庭④,仰天歎曰:“子可與言乎?欲與子有言也。
”豨曰:“唯将軍令之。
”淮陰侯曰:“公之所居,天下一精一兵處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⑤。
人言公之畔⑥,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
吾為公從中起⑦,天下可圖也。
”陳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謹奉教!”漢十年,陳豨果反。
上自将而往,信病不從。
陰使人至豨所,曰:“弟舉兵⑧,吾從此助公。
”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诏赦諸官徒奴⑨,欲發以襲呂後、太子。
部署已定,待豨報。
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殺之。
舍人弟上變⑩,告信欲反狀于呂後。
呂後欲召,恐其一黨一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衆皆賀。
國相绐信曰?:“雖疾,強入賀。
”信入,呂後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鐘室。
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⒀,豈非天哉!”遂夷信三族⒁。
①不朝從:不朝見,不從行。
②鞅鞅:通;“怏怏”。
不滿意,不服氣,郁悶失意的樣子。
③不:相當于“否”。
④辟:退避。
使周圍的人離去。
⑤信幸臣:親信,一寵一幸的臣子。
⑥畔:通“叛”。
⑦從中起:從京城起事為内應。
⑧弟:但,隻管。
又寫作“第”。
⑨諸官徒奴: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隸。
⑩上變:上書皇帝告發非常之事。
?一黨一:通“倘”,或者、萬一。
?绐:欺騙。
⒀兒女子:婦女小孩子。
⒁夷:誅滅。
高祖已從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問:“信死亦何言?”呂後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計。
”高祖曰:“是齊辯士也。
”乃诏齊捕蒯通。
蒯通至,上曰:“若教淮陰侯反乎?”對曰:“然,臣固教之。
豎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①。
如彼豎子用臣之計,陛下安得而夷之乎!”上怒曰:“亨之。
”通曰:“嗟呼,冤哉亨也!”上曰:“若教韓信反,何冤?”對曰:“秦之綱絕而維弛②,山東大擾,異姓并起,英俊烏集。
秦失其鹿③,天下共遂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蹠之狗吠堯,堯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
當是時,臣唯獨知韓信,非知陛下也。
且天下銳一精一持鋒欲為陛下所為者甚衆,顧力不能耳。
又可盡亨之邪?”高帝曰:“置之④。
”乃釋通之罪。
①自夷:自取滅亡。
夷:滅盡。
②綱絕而維弛:比喻國家法度敗壞,政權瓦解。
綱,網上總繩。
維,系物的大繩。
③鹿:與“祿”偕音,比喻皇帝之位。
引申為政權。
④置:赦罪,釋放。
太史公曰:吾如淮陰,淮陰人為餘言,韓信雖為布衣時,其志與衆異。
其母死,貧無以葬,然乃行營高敞地①,令其旁可置萬家。
餘視其母冢②,良然。
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已功,不矜其能③,則庶幾哉④,于漢家勳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⑤。
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⑥,乃謀叛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 ①行營:四處尋找、謀求。
②冢:墳墓③不伐已功二句,語本《老子》“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伐與矜,都有誇耀自滿的意思。
④庶幾:差不多。
⑤血食:受享祭。
古代祭祀,宰殺牲畜做祭品,所以叫血食。
⑥集:通“輯”。
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