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盧绾列傳第三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紀淑敏譯注
【說明】
本傳是韓王韓信(不是淮陰侯韓信)、盧绾、陳豨三個人的合傳。
這三個人原來都是劉邦的親信部下,和劉邦的關系都非常好,盧绾更是和劉邦世代友好,而且能“出入卧内”,“雖蕭曹等,特以事見禮,至其親幸,莫及盧绾”。
但最後他們都舉旗反叛,并且大都勾結匈奴,以和漢朝對抗。
通過這篇傳記,作者似乎在告訴我們:世上沒有永恒的敵人,也沒有永恒的朋友。
是什麼使他們由親密的朋友變成仇敵的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其一是争權奪利。
權力鬥争是統治集一團一内部分裂殘殺的主要原因。
劉邦剛剛開始起義有兩個勁敵,一是強秦,一是項羽。
在大敵當前的時候,他招降納叛,網羅人才,對自己聯盟内某些人的不恭也能容忍。
但等到天下已定,就開始大肆誅殺功臣,且不說韓王韓信、盧绾、陳豨,就連淮陰侯韓信、黥布、彭越等勞苦功高的人,也未能幸免于難。
劉邦對這些人的猜忌使他們成為驚弓之鳥,他們明知造反要被殺,但是還得挺而走險,因他們都是當時極有才能的人,實在不甘心束手就擒。
其二是劉邦謀士們的慫恿,反臣謀士們的挑一撥,使得本來就已緊張的關系更加惡化。
例如陳豨的造反與劉邦的大臣周昌有很大關系,周昌看到陳豨賓客車騎甚盛,便向皇帝彙報,懷疑陳豨要造反。
而盧绾的造反,他的謀士張勝也起了很大作用。
這些在本傳中都有詳細的記載。
【譯文】 韓王韓信是原來韓襄王的庶出孫子,身高八尺五寸。
到了項梁擁立楚王的後代楚懷王的時候,燕國、齊國、趙國、魏國都早已自己立下了國王,隻有韓沒有立下後嗣,所以才立了韓國諸公子中的橫陽君韓成為韓王,想以此來占據平定原韓國的土地。
項梁在定陶戰敗而死,韓成投奔楚懷王。
沛公帶軍隊進攻陽城時,命張良以韓國司徒的身份降服了韓國原有地盤,得到韓信,任命他為韓國将軍,帶領他的軍隊随從沛公進入武關。
沛公被立為漢王,韓信随從沛公進入漢中,就說服漢王道:“項羽把自己的部下都封在中原附近地區,隻把您封到這偏遠的地方,這是一種貶職的表示啊!您部下士兵都是崤山以東的人,他們都踮起腳尖,急切地盼望返回故鄉,趁着他們銳氣強盛向東進發,就可以争奪天下。
”漢王回軍平定三秦時,就答應将要韓信為韓王,先任命他為韓太尉,帶兵去攻取韓國舊地。
項羽所封的諸侯王都到各自的封地去,韓王韓成因沒跟随項羽征戰,沒有戰功,不派他到封地去,改封他為列侯。
等到聽說漢王派韓信攻取韓地,就命令自己遊曆吳地時的吳縣縣令鄭昌做韓王以抗拒漢軍。
漢高祖二年(前205),韓信平定了韓國的十幾座城池。
漢王到達河南,韓信在陽城猛攻韓王鄭昌。
鄭昌投降,漢王就立韓信為韓王,常帶領韓地軍隊跟随漢王。
漢高祖三年,漢王撤出荥陽,韓王韓信和周苛等人守衛荥陽。
等到楚軍攻破荥陽,韓信投降了楚軍,不久得以逃出,又投歸漢王,漢王再次立他為韓王,最終跟從漢王擊敗項羽,平定了天下。
漢高祖五年春天,漢高祖就和韓信剖符為信,正式封他為韓王,封地在颍川。
第二年(前201)春天,高祖認為韓信雄壯勇武,封地颍川北靠近鞏縣、洛陽,南一逼一十近宛縣、葉縣,東邊則是重鎮淮陽,這些都是天下的戰略要地,就下诏命韓王韓信遷移到太原以北地區,以防備抵抗匈奴,建都晉陽。
韓信上書說:“我的封國緊一靠邊界,匈奴多次入侵,晉陽距離邊境較遠,請允許我建都馬邑。
”皇帝答應了,韓信就把都城遷到馬邑。
在這年秋天,匈奴冒頓單于重重包一皮一皮圍了韓信,韓信多次派使者到匈奴處求和。
漢朝派人帶兵前往援救,但懷疑韓信多次私派使者,有背叛漢朝之心,派人責備韓信。
韓信害怕被殺,于是就和匈奴約定好共同攻打漢朝,起兵造反,把國都馬邑拿出投降匈奴,并率軍攻打太原。
高祖七年(前200)冬天,皇帝親自率軍前往攻打,在銅鞮(dī,堤)擊敗韓信的軍隊,并将其部将王喜斬殺。
韓信逃跑投奔匈奴,他的部将白土人曼丘臣、王黃等人擁立趙王的後代趙利為王,又收集起韓信被擊敗逃散的軍隊,并和韓信及匈奴冒頓單于商議一齊攻打漢朝。
匈奴派遣左右賢王帶領一萬多騎兵和王黃等人駐紮在廣武以南地區,到達晉陽時,和漢軍交戰,漢軍将他們打得大敗,乘勝追到離石,又把他們打敗。
匈奴再次在樓煩西将地區聚集軍隊,漢高祖命令戰車部隊和騎兵把他們打敗。
匈奴常敗退逃跑,漢軍乘勝追擊敗兵,聽說冒頓單于駐紮在代谷,漢高祖當時在晉陽,派人去偵察冒頓,偵察人員回來報告說“可以出擊”。
皇帝也就到達平城。
皇帝出城登上白登山,被匈奴騎兵一團一團一圍住,皇帝就派人送給匈奴王後阏氏許多禮物。
阏氏便勸冒頓單于說:“現在已經攻取了漢朝的土地,但還是不能居住下來;更何況兩國君主不互相圍困。
”過了七天,匈奴騎兵逐漸撒去。
當時天降大霧,漢朝派人在白登山和平城之間往來,匈奴一點也沒有察覺。
護軍中尉陳平對皇帝說:“匈奴人都用長槍弓箭,請命令士兵每張強一弩一朝外搭兩支利箭,慢慢地撤出包一皮一皮圍。
”撤進平城之後,漢朝的救兵也趕到了,匈奴的騎兵這才解圍而去。
漢朝也收兵而歸。
韓信為匈奴人帶兵往來在邊境一帶攻擊漢軍。
漢高祖十年(前197),韓信命王黃等人勸說陳豨,使其誤信而反。
十一年春天,前韓王韓信又和匈奴騎兵一起侵入參合,對抗漢朝。
漢朝派遣
這三個人原來都是劉邦的親信部下,和劉邦的關系都非常好,盧绾更是和劉邦世代友好,而且能“出入卧内”,“雖蕭曹等,特以事見禮,至其親幸,莫及盧绾”。
但最後他們都舉旗反叛,并且大都勾結匈奴,以和漢朝對抗。
通過這篇傳記,作者似乎在告訴我們:世上沒有永恒的敵人,也沒有永恒的朋友。
是什麼使他們由親密的朋友變成仇敵的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其一是争權奪利。
權力鬥争是統治集一團一内部分裂殘殺的主要原因。
劉邦剛剛開始起義有兩個勁敵,一是強秦,一是項羽。
在大敵當前的時候,他招降納叛,網羅人才,對自己聯盟内某些人的不恭也能容忍。
但等到天下已定,就開始大肆誅殺功臣,且不說韓王韓信、盧绾、陳豨,就連淮陰侯韓信、黥布、彭越等勞苦功高的人,也未能幸免于難。
劉邦對這些人的猜忌使他們成為驚弓之鳥,他們明知造反要被殺,但是還得挺而走險,因他們都是當時極有才能的人,實在不甘心束手就擒。
其二是劉邦謀士們的慫恿,反臣謀士們的挑一撥,使得本來就已緊張的關系更加惡化。
例如陳豨的造反與劉邦的大臣周昌有很大關系,周昌看到陳豨賓客車騎甚盛,便向皇帝彙報,懷疑陳豨要造反。
而盧绾的造反,他的謀士張勝也起了很大作用。
這些在本傳中都有詳細的記載。
【譯文】 韓王韓信是原來韓襄王的庶出孫子,身高八尺五寸。
到了項梁擁立楚王的後代楚懷王的時候,燕國、齊國、趙國、魏國都早已自己立下了國王,隻有韓沒有立下後嗣,所以才立了韓國諸公子中的橫陽君韓成為韓王,想以此來占據平定原韓國的土地。
項梁在定陶戰敗而死,韓成投奔楚懷王。
沛公帶軍隊進攻陽城時,命張良以韓國司徒的身份降服了韓國原有地盤,得到韓信,任命他為韓國将軍,帶領他的軍隊随從沛公進入武關。
沛公被立為漢王,韓信随從沛公進入漢中,就說服漢王道:“項羽把自己的部下都封在中原附近地區,隻把您封到這偏遠的地方,這是一種貶職的表示啊!您部下士兵都是崤山以東的人,他們都踮起腳尖,急切地盼望返回故鄉,趁着他們銳氣強盛向東進發,就可以争奪天下。
”漢王回軍平定三秦時,就答應将要韓信為韓王,先任命他為韓太尉,帶兵去攻取韓國舊地。
項羽所封的諸侯王都到各自的封地去,韓王韓成因沒跟随項羽征戰,沒有戰功,不派他到封地去,改封他為列侯。
等到聽說漢王派韓信攻取韓地,就命令自己遊曆吳地時的吳縣縣令鄭昌做韓王以抗拒漢軍。
漢高祖二年(前205),韓信平定了韓國的十幾座城池。
漢王到達河南,韓信在陽城猛攻韓王鄭昌。
鄭昌投降,漢王就立韓信為韓王,常帶領韓地軍隊跟随漢王。
漢高祖三年,漢王撤出荥陽,韓王韓信和周苛等人守衛荥陽。
等到楚軍攻破荥陽,韓信投降了楚軍,不久得以逃出,又投歸漢王,漢王再次立他為韓王,最終跟從漢王擊敗項羽,平定了天下。
漢高祖五年春天,漢高祖就和韓信剖符為信,正式封他為韓王,封地在颍川。
第二年(前201)春天,高祖認為韓信雄壯勇武,封地颍川北靠近鞏縣、洛陽,南一逼一十近宛縣、葉縣,東邊則是重鎮淮陽,這些都是天下的戰略要地,就下诏命韓王韓信遷移到太原以北地區,以防備抵抗匈奴,建都晉陽。
韓信上書說:“我的封國緊一靠邊界,匈奴多次入侵,晉陽距離邊境較遠,請允許我建都馬邑。
”皇帝答應了,韓信就把都城遷到馬邑。
在這年秋天,匈奴冒頓單于重重包一皮一皮圍了韓信,韓信多次派使者到匈奴處求和。
漢朝派人帶兵前往援救,但懷疑韓信多次私派使者,有背叛漢朝之心,派人責備韓信。
韓信害怕被殺,于是就和匈奴約定好共同攻打漢朝,起兵造反,把國都馬邑拿出投降匈奴,并率軍攻打太原。
高祖七年(前200)冬天,皇帝親自率軍前往攻打,在銅鞮(dī,堤)擊敗韓信的軍隊,并将其部将王喜斬殺。
韓信逃跑投奔匈奴,他的部将白土人曼丘臣、王黃等人擁立趙王的後代趙利為王,又收集起韓信被擊敗逃散的軍隊,并和韓信及匈奴冒頓單于商議一齊攻打漢朝。
匈奴派遣左右賢王帶領一萬多騎兵和王黃等人駐紮在廣武以南地區,到達晉陽時,和漢軍交戰,漢軍将他們打得大敗,乘勝追到離石,又把他們打敗。
匈奴再次在樓煩西将地區聚集軍隊,漢高祖命令戰車部隊和騎兵把他們打敗。
匈奴常敗退逃跑,漢軍乘勝追擊敗兵,聽說冒頓單于駐紮在代谷,漢高祖當時在晉陽,派人去偵察冒頓,偵察人員回來報告說“可以出擊”。
皇帝也就到達平城。
皇帝出城登上白登山,被匈奴騎兵一團一團一圍住,皇帝就派人送給匈奴王後阏氏許多禮物。
阏氏便勸冒頓單于說:“現在已經攻取了漢朝的土地,但還是不能居住下來;更何況兩國君主不互相圍困。
”過了七天,匈奴騎兵逐漸撒去。
當時天降大霧,漢朝派人在白登山和平城之間往來,匈奴一點也沒有察覺。
護軍中尉陳平對皇帝說:“匈奴人都用長槍弓箭,請命令士兵每張強一弩一朝外搭兩支利箭,慢慢地撤出包一皮一皮圍。
”撤進平城之後,漢朝的救兵也趕到了,匈奴的騎兵這才解圍而去。
漢朝也收兵而歸。
韓信為匈奴人帶兵往來在邊境一帶攻擊漢軍。
漢高祖十年(前197),韓信命王黃等人勸說陳豨,使其誤信而反。
十一年春天,前韓王韓信又和匈奴騎兵一起侵入參合,對抗漢朝。
漢朝派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