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豎一立起漢軍的兩千面紅旗。
這時,趙軍已不能取勝,又不能俘獲韓信等人,想要退回營壘,營壘插滿了漢軍的紅旗,大為震驚,以為漢軍已經全部俘獲了趙王的将領,于是軍隊大亂,紛紛落荒潛逃,趙将即使誅殺逃兵,也不能禁止。
于是漢兵前後夾擊,徹底摧垮了趙軍,俘虜了大批人馬,在泜水岸邊生擒了趙王歇。
韓信傳令全軍,不要殺害廣武君,有能活捉他的賞給千金。
于是就有人捆着廣武君送到軍營,韓信親自給他解一開繩索,請他面向東坐,自己面向西對坐着,像對待老師那樣對待他。
衆将獻上首級和俘虜,向韓信祝賀,趁機向韓信說:“兵法上說:‘行軍布陣應該右邊和背後靠山,前邊和左邊臨水’。
這次将軍反而令我們背水列陣,說‘打垮了趙軍正式會餐’,我等并不信服,然而竟真取得了勝利,這是什麼戰術啊?”韓信回答說:“這也在兵法上,隻是諸位沒留心罷了。
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況且我平素沒有得到機會訓練諸位将士,這就是所說的‘趕着街市上的百姓去打仗’,在這種形勢下不把将士們置之死地,使人人為保全自己而戰不可;如果給他們留有生路,就都跑了,怎麼還能用他們取勝呢?”将領們都佩服地說:“好。
将軍的謀略不是我們所能趕得上的呀。
” 于是韓信問廣武君說:“我要向北攻打燕國,向東讨伐齊國,怎麼辦才能成功呢?”廣武君推辭說:“我聽說‘打了敗仗的将領,沒資格談論勇敢,亡了國的大夫沒有資格謀劃國家的生存’。
而今我是兵敗國亡的俘虜,有什麼資格計議大事呢?”韓信說:“我聽說,百裡奚在虞國而虞國滅亡了,在秦國而秦國卻能稱霸,這并不是因為他在虞國愚蠢,而到了秦國就聰明了,而在于國君任用不任用他,采納不采納他的意見。
果真讓成安君采納了你的計謀,像我韓信也早被生擒了。
因為沒采納您的計謀,所以我才能夠侍奉您啊。
”韓信堅決請教說:“我傾心聽從你的計謀,希望您不要推辭。
”廣武君說:“我聽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所以俗話說:‘狂人的話,聖人也可以選擇’。
隻恐怕我的計謀不足以采用,但我願獻愚誠,忠心效力。
成安君本來有百戰百勝的計謀,然而一旦失掉它,軍隊在鄗城之下戰敗,自己在泜水之上亡身。
而今将軍橫渡西河,俘虜魏王,在阏與生擒夏說,一舉攻克井陉,不到一早晨的時間就打垮了趙軍二十萬,誅殺了成安君。
名聲傳揚四海,聲威震動天下,農民們預感到兵災臨頭,沒有不放下農具,停止耕作,穿好的,吃好的,打發日子,專心傾聽戰争的消息,等待死亡的來臨。
像這些,都是将軍在策略上的長處。
然而,眼下百姓勞苦,士卒疲憊,很難用以作戰。
如果将軍發動疲憊的軍隊,停留在燕國堅固的城池之下,要戰恐怕時間過長,力量不足不能攻克。
實情暴露,威勢就會減弱,曠日持久,糧食耗盡,而弱小的燕國不肯降服,齊國一定會拒守邊境,以圖自強。
燕、齊兩國堅持不肯降服,那麼,劉項雙方的勝負就不能斷定。
像這樣,就是将軍戰略上的短處。
我的見識淺薄,但我私下認為攻燕伐齊是失策啊。
所以,善于帶兵打仗的人不拿自己的短處攻擊敵人的長處,而是拿自己的長處去攻擊敵人的短處。
”韓信說:“雖然如此,那麼應該怎麼辦呢?”廣武君回答說:“如今為将軍打算,不如按兵不動,安定趙國的社會秩序,撫恤陣亡将士的遺孤。
方圓百裡之内,每天送來的牛肉美酒,用以犒勞将士。
擺出向北進攻燕國的姿态,而後派出說客,拿着書信,在燕國顯示自己戰略上的長處,燕國必不敢不聽從。
燕國順從之後,再派說客往東勸降齊國。
齊國就會聞風而降服。
即使有聰明睿智的人,也不知該怎樣替齊國謀劃了。
如果這樣,那麼,奪取天下的大事都可以謀求了。
用兵本來就有先虛張聲勢,而後采取實際行動的,我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韓信說:“好。
”聽從了他的計策。
派遣使者出使燕國,燕國聽到消息果然立刻降服。
于是派人報告漢王,并請求立張耳為趙王,用以鎮撫趙國。
漢王答應了他的請求,就封張耳為趙王。
楚國多次派出奇兵渡過黃河攻擊趙國。
趙國張耳和韓信往來救援,在行軍中安定趙國的城邑,調兵支援漢王。
楚軍正把漢王緊緊地圍困在荥陽,漢王從南面突圍,到宛縣、葉縣一帶,接納了黥布,奔入成臯,楚軍又急忙包一皮一皮圍了成臯。
六月間,漢王逃出成臯,向東渡過黃河,隻有滕公相随,去張耳軍隊在修武的駐地。
一到,就住進客館裡。
第二天早晨,他自稱是漢王的使臣,騎馬奔入趙軍的營壘。
韓信、張耳還沒有起一床一,漢王就在他們的卧室裡奪取了他們的印信和兵符,用軍旗召集衆将,更換了他們的職務。
韓信、張耳起一床一後,才知道漢王來了,大為震驚。
漢王奪取了他二人統率的軍隊,命令張耳防守趙地,任命韓信為國相,讓他收集趙國還沒有發往荥陽的部隊,去攻打齊國。
韓信領兵向東進發,還沒渡過平原津,聽說漢王派郦食其已經說服齊王歸順了。
韓信打算停止進軍。
範陽說客蒯通規勸韓信說:“将軍是奉诏攻打齊國,漢王隻不過暗中派遣一個密使遊說齊國投降,難道有诏令停止将軍進攻嗎?為什麼不進軍呢?況且郦生不過是個讀書人,坐着車子,鼓動三寸之舌,就收服齊國七十多座城邑。
将軍率領數萬大軍,一年多的時間才攻克趙國五十多座城邑。
為将多年,反不如一個讀書小子的功勞嗎?”于是韓信認為他說得對,聽從他的計策,就率軍渡過黃河。
齊王聽從郦生的規勸以後,挽留郦生開懷暢飲,撤除了防備漢軍的設施。
韓信乘機突襲齊國屬下的軍隊,很快就打到國都臨菑。
齊王田廣認為被郦生出賣了,就把他煮死,而後逃往高密,派出使者前往楚國求救。
韓信平定臨菑以後,就向東追趕田廣,一直追到高密城西。
楚國也派龍且率領兵馬,号稱二十萬,前來救援齊國。
齊王田廣和司馬龍且兩支部隊合兵一起與韓信作戰,還沒交鋒,有人規勸龍且說:“漢軍遠離國土,拼死作戰,其鋒芒銳不可擋。
齊楚兩軍在本鄉本土作戰,士兵容易逃散。
不如深溝高壘,堅守不出。
讓齊王派他親信大臣,去安一撫已經淪陷的城邑,這些城邑的官吏和百姓知道他們的國王還在,楚軍又來援救,一定會反叛漢軍。
漢軍客居兩千裡之外,齊國城邑的人都紛紛起來反叛他們,那勢必得不到糧食,這就可以迫使他們不戰而降。
”龍且說:“我一向了解韓信的為人,容易對付他。
而且援救齊國,不戰而使韓信投降,我還有什麼功勞?如今戰勝他,齊國一半土地可以分封給我,為什麼不打?”于是決定開戰,與韓信隔着濰水擺開陣勢。
韓信下令連夜趕做一萬多口袋,裝滿沙土,堵住濰水上遊,帶領一半軍隊渡過河去,攻擊龍且,假裝戰敗,往回跑。
龍且果然高興地說:“本來我就知道韓信膽小害怕。
”于是就渡過濰水追趕韓信。
韓信下令挖開堵塞濰水的沙袋,河水洶湧而來,龍且的軍隊一多半還沒渡過河去,韓信立即回師猛烈反擊,殺死了龍且。
龍且在濰水東岸尚未渡河的部隊,見勢四散逃跑,齊王田廣也逃跑了。
韓信追趕敗兵直到城陽,把楚軍士兵全部俘虜了。
漢四年(前203),韓信降服且平定了整個齊國。
派人向漢王上書,說:“齊國狡詐多變,反複無常,南面的邊境與楚國交界,不設立一個暫時代理的王來鎮撫,局勢一定不能穩定。
為有利于當前的局勢,希望允許我暫時代理齊王。
”正當這時,楚軍在荥陽緊緊地圍困着漢王,韓信的使者到了,漢王打開書信一看,勃然大怒,罵道:“我在這兒被圍困,日夜盼着你來幫助我,你卻想自立為王!”張良、陳平暗中踩漢王的腳,湊近漢王的耳朵說:“目前漢軍處境不利,怎麼能禁止韓信稱王呢?不如趁機冊立他為王,很好地待他,讓他自己鎮守齊國。
不然可能發生變亂。
”漢王醒悟,又故意罵道:“大丈夫平定了諸侯,就做真王罷了,何必做個暫時代理的王呢?”就派遣張良前往,冊立韓信為齊王,征調他的軍隊攻打楚軍。
楚軍失去龍且後,項王害怕了,派盱眙人武涉前往規勸齊王韓信說:“天下人對秦朝的統治痛恨已久了,大家才合力攻打它。
秦朝破滅後,按照功勞裂土分封,各自為王,以便休兵罷戰。
如今漢王又興師東進,侵犯他人的境界,掠奪他人的封地,已經攻破三秦,率領軍隊開出函谷關,收集各路諸侯的軍隊向東進擊楚國,他的意圖是不吞并整個天下,不肯罷休,他貪心不足到這步田地,太過份了。
況且漢王不可信任,自身落到項王的掌握之中多次了,是項王的憐憫使他活下來,然而一經脫身,就背棄盟約,再次進攻項王。
他是這樣地不可親近,不可信任。
如今您即使自認為和漢王交情深厚,替他竭盡全力作戰,最終還得被他所擒。
您所以能夠延續到今天,是因為項王還存在啊。
當前劉、項争奪天下的勝敗,舉足輕重的是您。
您向右邊站,那麼漢王勝,您向左邊站,那麼項王勝。
假若項王今天被消滅,下一個就該消滅您了。
您和項王有舊交情,為什麼不反漢與楚聯和,三分天下自立為王呢?如今,放過這個時機,必然要站到漢王一邊攻打項王,一個聰明睿智的人,難道應該這樣做嗎?”韓信辭謝說:“我侍奉項王,官不過郎中,職位不過是個持戟的衛士,言不聽,計不用,所以我背楚歸漢。
漢王授予我上将軍的印信,給我幾萬人馬,脫一下他身上的衣服給我穿,把好食物讓給我吃,言聽計用,所以我才能夠到今天這個樣子。
人家對我親近、信賴,我背叛他不吉祥,即使到死也不變心。
希望您替一我辭謝項王的盛情!” 武涉走後,齊國人蒯通知道天下勝負的關鍵在于韓信,想出奇計打動他,就用看相的身份規勸韓信,說:“我曾經學過看相技藝。
”韓信說:“先生給人看相用什麼方法?”蒯通回答說:“人的高貴卑賤在于骨骼,憂愁、喜悅在于面色,成功失敗在于決斷。
用這三項驗證人相萬無一失。
”韓信說:“好,先生看看我的相怎麼樣?”蒯通回答說:“希望随從人員暫時回避一下。
”韓信說:“周圍的人離開吧。
”蒯通說:“看您的面相,隻不過封侯,而且還有危險不安全。
看您的背相,顯貴而不可言。
”韓信說:“這話是什麼意思呢?”蒯通說:“當初,天下舉兵起事的時候,英雄豪傑紛紛建立名号,一聲呼喊,天下有志之士像雲霧那樣聚集,像魚鱗那樣雜沓,如同火焰迸飛,狂風驟起。
正當這時,關心的隻是滅亡秦朝罷了。
而今,楚漢分争,使天下無辜的百姓肝膽塗地,父子的一屍一骨暴露在荒郊野外,數不勝數。
楚國人從彭城起事,轉戰四方,追逐敗兵,直到荥陽,乘着勝利,像卷席子一樣向前挺一進,聲勢震動天下。
然後軍隊被困在京、索之間,被阻于成臯以西的山嶽地帶不能再前進,已經三年了。
漢王統領幾十萬人馬在鞏縣、洛陽一帶抗拒楚軍,憑借着山河的險要,雖然一日數戰,卻無尺寸之功,以至遭受挫折失敗,幾乎不能自救。
在荥陽戰敗,在成臯受傷,于是逃到宛、葉兩縣之間,這就是所說的智盡勇乏了。
将士的銳氣長期困頓于險要關塞而被挫傷,倉庫的糧食也消耗殆盡,百姓疲勞困苦,怨聲載道,人心動蕩,無依無靠。
以我估計,這樣的局面不是天下的聖賢就不能平息這場天下的禍亂。
當今劉、項二王的命運都懸挂在您的手裡。
您協助漢王,漢王就勝利;協助楚王,楚王就勝利。
我願意披肝瀝膽,敬獻愚計,隻恐怕您不采納啊。
果真能聽從我的計策,不如讓楚、漢雙方都不受損害,同時存在下去,你和他們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形成那種局面,就沒有誰敢輕舉妄動。
憑借您的賢能聖德,擁有衆多的人馬裝備,占據強大的齊國,迫使燕、趙屈從,出兵到劉、項兩軍的空虛地帶,牽制他們的後方,順應百姓的心願,向西去制止劉、項分争,為軍民百姓請求保全生命,那麼,天下就會迅速地群起而響應,有誰敢不聽從!而後,割取大國的疆土,削弱強國的威勢,用以分封諸侯。
諸侯恢複之後,天下就會感恩戴德,歸服聽命于齊。
穩守齊國故有的疆土,據有膠河、泗水流域,用恩德感召諸侯,恭謹謙讓,那麼天下的君王就會相繼前來朝拜齊國。
聽說:‘蒼天賜予的好處不接受反而會受到懲罰;時機到了不采取行動,反而要遭禍殃’。
希望您仔細地考慮這件事。
” 韓信說:“漢王給我的待遇很優厚,他的車子給我坐,他的衣裳給我穿,他的食物給我吃。
我聽說,坐人家車子的人,要分擔人家的禍患,穿人家衣裳的人,心裡要想着人家的憂患,吃人家食物的人,要為人家的事業效死,我怎麼能夠圖謀私利而背信棄義呢!”蒯通說:“你自認為和漢王友好,想建立流傳萬世的功業,我私下認為這種想法錯了。
當初常山王、成安君還是平民百姓時,結成割掉腦袋也不反悔的交情,後來因為張黡、陳澤的事發生争執,使得二人彼此仇恨。
常山王背叛項王,捧
這時,趙軍已不能取勝,又不能俘獲韓信等人,想要退回營壘,營壘插滿了漢軍的紅旗,大為震驚,以為漢軍已經全部俘獲了趙王的将領,于是軍隊大亂,紛紛落荒潛逃,趙将即使誅殺逃兵,也不能禁止。
于是漢兵前後夾擊,徹底摧垮了趙軍,俘虜了大批人馬,在泜水岸邊生擒了趙王歇。
韓信傳令全軍,不要殺害廣武君,有能活捉他的賞給千金。
于是就有人捆着廣武君送到軍營,韓信親自給他解一開繩索,請他面向東坐,自己面向西對坐着,像對待老師那樣對待他。
衆将獻上首級和俘虜,向韓信祝賀,趁機向韓信說:“兵法上說:‘行軍布陣應該右邊和背後靠山,前邊和左邊臨水’。
這次将軍反而令我們背水列陣,說‘打垮了趙軍正式會餐’,我等并不信服,然而竟真取得了勝利,這是什麼戰術啊?”韓信回答說:“這也在兵法上,隻是諸位沒留心罷了。
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況且我平素沒有得到機會訓練諸位将士,這就是所說的‘趕着街市上的百姓去打仗’,在這種形勢下不把将士們置之死地,使人人為保全自己而戰不可;如果給他們留有生路,就都跑了,怎麼還能用他們取勝呢?”将領們都佩服地說:“好。
将軍的謀略不是我們所能趕得上的呀。
” 于是韓信問廣武君說:“我要向北攻打燕國,向東讨伐齊國,怎麼辦才能成功呢?”廣武君推辭說:“我聽說‘打了敗仗的将領,沒資格談論勇敢,亡了國的大夫沒有資格謀劃國家的生存’。
而今我是兵敗國亡的俘虜,有什麼資格計議大事呢?”韓信說:“我聽說,百裡奚在虞國而虞國滅亡了,在秦國而秦國卻能稱霸,這并不是因為他在虞國愚蠢,而到了秦國就聰明了,而在于國君任用不任用他,采納不采納他的意見。
果真讓成安君采納了你的計謀,像我韓信也早被生擒了。
因為沒采納您的計謀,所以我才能夠侍奉您啊。
”韓信堅決請教說:“我傾心聽從你的計謀,希望您不要推辭。
”廣武君說:“我聽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所以俗話說:‘狂人的話,聖人也可以選擇’。
隻恐怕我的計謀不足以采用,但我願獻愚誠,忠心效力。
成安君本來有百戰百勝的計謀,然而一旦失掉它,軍隊在鄗城之下戰敗,自己在泜水之上亡身。
而今将軍橫渡西河,俘虜魏王,在阏與生擒夏說,一舉攻克井陉,不到一早晨的時間就打垮了趙軍二十萬,誅殺了成安君。
名聲傳揚四海,聲威震動天下,農民們預感到兵災臨頭,沒有不放下農具,停止耕作,穿好的,吃好的,打發日子,專心傾聽戰争的消息,等待死亡的來臨。
像這些,都是将軍在策略上的長處。
然而,眼下百姓勞苦,士卒疲憊,很難用以作戰。
如果将軍發動疲憊的軍隊,停留在燕國堅固的城池之下,要戰恐怕時間過長,力量不足不能攻克。
實情暴露,威勢就會減弱,曠日持久,糧食耗盡,而弱小的燕國不肯降服,齊國一定會拒守邊境,以圖自強。
燕、齊兩國堅持不肯降服,那麼,劉項雙方的勝負就不能斷定。
像這樣,就是将軍戰略上的短處。
我的見識淺薄,但我私下認為攻燕伐齊是失策啊。
所以,善于帶兵打仗的人不拿自己的短處攻擊敵人的長處,而是拿自己的長處去攻擊敵人的短處。
”韓信說:“雖然如此,那麼應該怎麼辦呢?”廣武君回答說:“如今為将軍打算,不如按兵不動,安定趙國的社會秩序,撫恤陣亡将士的遺孤。
方圓百裡之内,每天送來的牛肉美酒,用以犒勞将士。
擺出向北進攻燕國的姿态,而後派出說客,拿着書信,在燕國顯示自己戰略上的長處,燕國必不敢不聽從。
燕國順從之後,再派說客往東勸降齊國。
齊國就會聞風而降服。
即使有聰明睿智的人,也不知該怎樣替齊國謀劃了。
如果這樣,那麼,奪取天下的大事都可以謀求了。
用兵本來就有先虛張聲勢,而後采取實際行動的,我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韓信說:“好。
”聽從了他的計策。
派遣使者出使燕國,燕國聽到消息果然立刻降服。
于是派人報告漢王,并請求立張耳為趙王,用以鎮撫趙國。
漢王答應了他的請求,就封張耳為趙王。
楚國多次派出奇兵渡過黃河攻擊趙國。
趙國張耳和韓信往來救援,在行軍中安定趙國的城邑,調兵支援漢王。
楚軍正把漢王緊緊地圍困在荥陽,漢王從南面突圍,到宛縣、葉縣一帶,接納了黥布,奔入成臯,楚軍又急忙包一皮一皮圍了成臯。
六月間,漢王逃出成臯,向東渡過黃河,隻有滕公相随,去張耳軍隊在修武的駐地。
一到,就住進客館裡。
第二天早晨,他自稱是漢王的使臣,騎馬奔入趙軍的營壘。
韓信、張耳還沒有起一床一,漢王就在他們的卧室裡奪取了他們的印信和兵符,用軍旗召集衆将,更換了他們的職務。
韓信、張耳起一床一後,才知道漢王來了,大為震驚。
漢王奪取了他二人統率的軍隊,命令張耳防守趙地,任命韓信為國相,讓他收集趙國還沒有發往荥陽的部隊,去攻打齊國。
韓信領兵向東進發,還沒渡過平原津,聽說漢王派郦食其已經說服齊王歸順了。
韓信打算停止進軍。
範陽說客蒯通規勸韓信說:“将軍是奉诏攻打齊國,漢王隻不過暗中派遣一個密使遊說齊國投降,難道有诏令停止将軍進攻嗎?為什麼不進軍呢?況且郦生不過是個讀書人,坐着車子,鼓動三寸之舌,就收服齊國七十多座城邑。
将軍率領數萬大軍,一年多的時間才攻克趙國五十多座城邑。
為将多年,反不如一個讀書小子的功勞嗎?”于是韓信認為他說得對,聽從他的計策,就率軍渡過黃河。
齊王聽從郦生的規勸以後,挽留郦生開懷暢飲,撤除了防備漢軍的設施。
韓信乘機突襲齊國屬下的軍隊,很快就打到國都臨菑。
齊王田廣認為被郦生出賣了,就把他煮死,而後逃往高密,派出使者前往楚國求救。
韓信平定臨菑以後,就向東追趕田廣,一直追到高密城西。
楚國也派龍且率領兵馬,号稱二十萬,前來救援齊國。
齊王田廣和司馬龍且兩支部隊合兵一起與韓信作戰,還沒交鋒,有人規勸龍且說:“漢軍遠離國土,拼死作戰,其鋒芒銳不可擋。
齊楚兩軍在本鄉本土作戰,士兵容易逃散。
不如深溝高壘,堅守不出。
讓齊王派他親信大臣,去安一撫已經淪陷的城邑,這些城邑的官吏和百姓知道他們的國王還在,楚軍又來援救,一定會反叛漢軍。
漢軍客居兩千裡之外,齊國城邑的人都紛紛起來反叛他們,那勢必得不到糧食,這就可以迫使他們不戰而降。
”龍且說:“我一向了解韓信的為人,容易對付他。
而且援救齊國,不戰而使韓信投降,我還有什麼功勞?如今戰勝他,齊國一半土地可以分封給我,為什麼不打?”于是決定開戰,與韓信隔着濰水擺開陣勢。
韓信下令連夜趕做一萬多口袋,裝滿沙土,堵住濰水上遊,帶領一半軍隊渡過河去,攻擊龍且,假裝戰敗,往回跑。
龍且果然高興地說:“本來我就知道韓信膽小害怕。
”于是就渡過濰水追趕韓信。
韓信下令挖開堵塞濰水的沙袋,河水洶湧而來,龍且的軍隊一多半還沒渡過河去,韓信立即回師猛烈反擊,殺死了龍且。
龍且在濰水東岸尚未渡河的部隊,見勢四散逃跑,齊王田廣也逃跑了。
韓信追趕敗兵直到城陽,把楚軍士兵全部俘虜了。
漢四年(前203),韓信降服且平定了整個齊國。
派人向漢王上書,說:“齊國狡詐多變,反複無常,南面的邊境與楚國交界,不設立一個暫時代理的王來鎮撫,局勢一定不能穩定。
為有利于當前的局勢,希望允許我暫時代理齊王。
”正當這時,楚軍在荥陽緊緊地圍困着漢王,韓信的使者到了,漢王打開書信一看,勃然大怒,罵道:“我在這兒被圍困,日夜盼着你來幫助我,你卻想自立為王!”張良、陳平暗中踩漢王的腳,湊近漢王的耳朵說:“目前漢軍處境不利,怎麼能禁止韓信稱王呢?不如趁機冊立他為王,很好地待他,讓他自己鎮守齊國。
不然可能發生變亂。
”漢王醒悟,又故意罵道:“大丈夫平定了諸侯,就做真王罷了,何必做個暫時代理的王呢?”就派遣張良前往,冊立韓信為齊王,征調他的軍隊攻打楚軍。
楚軍失去龍且後,項王害怕了,派盱眙人武涉前往規勸齊王韓信說:“天下人對秦朝的統治痛恨已久了,大家才合力攻打它。
秦朝破滅後,按照功勞裂土分封,各自為王,以便休兵罷戰。
如今漢王又興師東進,侵犯他人的境界,掠奪他人的封地,已經攻破三秦,率領軍隊開出函谷關,收集各路諸侯的軍隊向東進擊楚國,他的意圖是不吞并整個天下,不肯罷休,他貪心不足到這步田地,太過份了。
況且漢王不可信任,自身落到項王的掌握之中多次了,是項王的憐憫使他活下來,然而一經脫身,就背棄盟約,再次進攻項王。
他是這樣地不可親近,不可信任。
如今您即使自認為和漢王交情深厚,替他竭盡全力作戰,最終還得被他所擒。
您所以能夠延續到今天,是因為項王還存在啊。
當前劉、項争奪天下的勝敗,舉足輕重的是您。
您向右邊站,那麼漢王勝,您向左邊站,那麼項王勝。
假若項王今天被消滅,下一個就該消滅您了。
您和項王有舊交情,為什麼不反漢與楚聯和,三分天下自立為王呢?如今,放過這個時機,必然要站到漢王一邊攻打項王,一個聰明睿智的人,難道應該這樣做嗎?”韓信辭謝說:“我侍奉項王,官不過郎中,職位不過是個持戟的衛士,言不聽,計不用,所以我背楚歸漢。
漢王授予我上将軍的印信,給我幾萬人馬,脫一下他身上的衣服給我穿,把好食物讓給我吃,言聽計用,所以我才能夠到今天這個樣子。
人家對我親近、信賴,我背叛他不吉祥,即使到死也不變心。
希望您替一我辭謝項王的盛情!” 武涉走後,齊國人蒯通知道天下勝負的關鍵在于韓信,想出奇計打動他,就用看相的身份規勸韓信,說:“我曾經學過看相技藝。
”韓信說:“先生給人看相用什麼方法?”蒯通回答說:“人的高貴卑賤在于骨骼,憂愁、喜悅在于面色,成功失敗在于決斷。
用這三項驗證人相萬無一失。
”韓信說:“好,先生看看我的相怎麼樣?”蒯通回答說:“希望随從人員暫時回避一下。
”韓信說:“周圍的人離開吧。
”蒯通說:“看您的面相,隻不過封侯,而且還有危險不安全。
看您的背相,顯貴而不可言。
”韓信說:“這話是什麼意思呢?”蒯通說:“當初,天下舉兵起事的時候,英雄豪傑紛紛建立名号,一聲呼喊,天下有志之士像雲霧那樣聚集,像魚鱗那樣雜沓,如同火焰迸飛,狂風驟起。
正當這時,關心的隻是滅亡秦朝罷了。
而今,楚漢分争,使天下無辜的百姓肝膽塗地,父子的一屍一骨暴露在荒郊野外,數不勝數。
楚國人從彭城起事,轉戰四方,追逐敗兵,直到荥陽,乘着勝利,像卷席子一樣向前挺一進,聲勢震動天下。
然後軍隊被困在京、索之間,被阻于成臯以西的山嶽地帶不能再前進,已經三年了。
漢王統領幾十萬人馬在鞏縣、洛陽一帶抗拒楚軍,憑借着山河的險要,雖然一日數戰,卻無尺寸之功,以至遭受挫折失敗,幾乎不能自救。
在荥陽戰敗,在成臯受傷,于是逃到宛、葉兩縣之間,這就是所說的智盡勇乏了。
将士的銳氣長期困頓于險要關塞而被挫傷,倉庫的糧食也消耗殆盡,百姓疲勞困苦,怨聲載道,人心動蕩,無依無靠。
以我估計,這樣的局面不是天下的聖賢就不能平息這場天下的禍亂。
當今劉、項二王的命運都懸挂在您的手裡。
您協助漢王,漢王就勝利;協助楚王,楚王就勝利。
我願意披肝瀝膽,敬獻愚計,隻恐怕您不采納啊。
果真能聽從我的計策,不如讓楚、漢雙方都不受損害,同時存在下去,你和他們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形成那種局面,就沒有誰敢輕舉妄動。
憑借您的賢能聖德,擁有衆多的人馬裝備,占據強大的齊國,迫使燕、趙屈從,出兵到劉、項兩軍的空虛地帶,牽制他們的後方,順應百姓的心願,向西去制止劉、項分争,為軍民百姓請求保全生命,那麼,天下就會迅速地群起而響應,有誰敢不聽從!而後,割取大國的疆土,削弱強國的威勢,用以分封諸侯。
諸侯恢複之後,天下就會感恩戴德,歸服聽命于齊。
穩守齊國故有的疆土,據有膠河、泗水流域,用恩德感召諸侯,恭謹謙讓,那麼天下的君王就會相繼前來朝拜齊國。
聽說:‘蒼天賜予的好處不接受反而會受到懲罰;時機到了不采取行動,反而要遭禍殃’。
希望您仔細地考慮這件事。
” 韓信說:“漢王給我的待遇很優厚,他的車子給我坐,他的衣裳給我穿,他的食物給我吃。
我聽說,坐人家車子的人,要分擔人家的禍患,穿人家衣裳的人,心裡要想着人家的憂患,吃人家食物的人,要為人家的事業效死,我怎麼能夠圖謀私利而背信棄義呢!”蒯通說:“你自認為和漢王友好,想建立流傳萬世的功業,我私下認為這種想法錯了。
當初常山王、成安君還是平民百姓時,結成割掉腦袋也不反悔的交情,後來因為張黡、陳澤的事發生争執,使得二人彼此仇恨。
常山王背叛項王,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