黥布列傳第三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臣子。
漢五年,布使人入九江,得數縣。
六年,布與劉賈入九江,誘大司馬周殷,周殷反楚,遂舉九江兵與漢擊楚,破之垓下。
項籍死,天下定,上置酒。
上折随何之功①,謂何為腐儒②,為天下安用腐儒。
随何跪曰:“夫陛下引兵攻彭城,楚王未去齊也,陛下發步卒五萬人,騎五千,能以取淮南乎?”上曰:“不能。
”随何曰:“陛下使何與二十人使淮南,至,如陛下之意,是何之功賢于步卒五萬人騎五千也。
然而陛下謂何腐儒,為天下安用腐儒,何也?”上曰:“吾方圖子之功③。
”迺以随何為護軍中尉。
布遂剖符為淮南王④,都六,九江、盧江、衡山、豫章郡皆屬布。
①折:折損,貶低。
②腐儒:迂腐保守,不合時宜的讀書人。
③圖:考慮,思改。
④剖符:帝王授權或職務的憑證。
可以一分為二,各執其一,以示信用。
七年①,朝陳。
八年,朝洛陽,九年,朝長安。
十一年,高後誅淮陰侯,布因心恐。
夏,漢誅粱王彭越,醢之②,盛其醢遍賜諸侯。
至淮南,淮南王方獵,見醢,因大恐,陰令人部聚兵③,候伺旁郡警急④。
①七年:卷八《高祖本紀》和《漢書·英布傳》均作“六年”,高祖會諸侯于陳。
②醢(hǎi,海):把人剁成肉醬的酷刑。
③部聚:集結,布署。
④候伺:守候探察。
布所幸姬疾①,請就醫,醫家與中大夫贲赫對門,姬數如醫家,贲赫自以為侍中,迺厚饋遺②,從姬飲醫家。
姬侍王,從容語次③,譽赫長者也。
王怒曰:“汝安從知之?”具說狀。
王疑其與亂。
赫恐,稱病。
王愈怒,欲捕赫。
赫言變事,乘傳詣長安④。
布使人追,不及。
赫至,上變⑤,言布謀反有端⑥,可先未發誅也。
上讀其書,語蕭國相。
國相曰:“布不宜有此,恐仇怨妄誣之。
請系赫,使人微驗淮南王⑦。
”淮南王布見赫以罪亡,上變,固已疑其言國陰事;漢使又來,頗有所驗,遂族赫家⑧,發兵反。
反書聞,上迺赦贲赫,以為将軍。
①疾:病。
②饋遺:贈送。
③語次:談話之間。
④傳(zhuàn,篆):驿站的馬車。
詣:往,到……去。
⑤上變:向皇上上書報告謀反事态。
⑥端:征兆,苗頭。
⑦微驗:私下探察。
⑧族:滅族。
上召諸将問曰:“布反,為之奈何?”皆曰:“發兵擊之,坑豎子耳①,何能為乎!”汝陰侯滕公召故楚令尹問之。
令尹曰:“是故當反。
”滕公曰:“上裂地而王之,疏爵而貴之②,南面而立萬乘之主③,其反何也?”令尹曰:“往年殺彭越,前年殺韓信④,此三人者,同功一體之人也。
自疑禍及身,故反耳。
”滕公言之上曰:“臣客故楚令尹薛公者,其人有籌筴之計⑤,可問。
”上迺召見問薛公。
薛公對曰:“布反不足怪也,使布出于上計,山東非漢之有也;出于中計,勝敗之數未可知也;出于下計,陛下安枕而卧矣。
”上曰:“何謂上計?”令尹對曰:“東取吳,西取楚,并齊取魯,傳檄燕、趙⑥,固守其所,山東非漢之有也。
”“何謂中計?”“東取吳,西取楚,并韓取魏,據敖庾之粟⑦,塞成臯之口,勝敗之數未可知也。
”“何謂下計?”“東取吳,西取下蔡,歸重于越⑧,身歸長沙,陛下安枕而卧,漢無事矣。
”上曰:“是計将安出⑨?”令尹對曰:“出下計。
”上曰:“何謂廢上中計而出下計?”令尹曰:“布故麗山之徒也,自緻萬乘之主,此皆為身,不顧後為百姓萬世慮者也,故曰出下計。
”上曰:“善。
”封薛公千戶。
迺立皇子長為淮南王。
上遂發兵自将東擊布。
①豎子:小子。
對人鄙薄的稱呼。
②疏爵:分别賜予爵位。
疏:分。
③萬乘之主:萬輛兵車之主。
本指天子,這是說被分封的王和諸侯的規模勢力像天子。
④“往年”下二句:韓信、彭越均在漢十一年春被殺,黥布同年七月反叛,不當稱“往年”,又稱“前年”。
而《集解》引張晏曰:“往年,前年國耳,使文相避也。
”⑤籌筴:策劃謀略。
筴,“策”的異體字。
⑥傳檄(xī,希):傳遞檄文。
檄:征召、曉喻或聲讨的文書。
⑦敖庾:糧倉。
⑧重:辎重。
此指貴重财物。
⑨是:這。
指代黥布。
布之初反,謂其将曰:“上老矣,厭兵①,必不能來。
使諸将,諸将獨患淮陰、彭越,今皆已死,餘不足畏也。
”故遂反。
果如薛公籌之,東擊荊,荊王劉賈走死富陵。
盡劫其兵,渡淮擊楚。
楚發兵與戰徐、僮間,為三軍,欲以相救為奇。
或說楚将曰:“布善用兵,民素畏之。
且兵法,諸侯戰其地為散地②。
今别為三,彼敗吾一軍,餘皆走,安能相救!”不聽。
布果破其一軍,其二軍散走。
①厭兵:厭惡作戰。
②散地:古兵家認為在自己領地與敵人作戰,士卒在危急時容易逃散。
遂西,與上兵遇西會甀。
布兵一精一甚,上迺壁庸城①,望布軍置陳如項籍軍②,上惡之。
與布相望見,遙謂布曰:“何苦而反?”布曰:“欲為帝耳。
”上怒罵之,遂大戰。
布軍敗走,渡淮,數止戰,不利,與百餘人走江南。
布故與番君婚,以故長沙哀王使人绐布③,僞與亡,誘走越,故信而随之番陽。
番陽人殺布茲鄉民田舍,遂滅黥布。
立皇子長為淮南王,封贲赫為期思侯,諸将率多以功封者④。
①壁:藏于壁壘,堅守不出。
②陳(zhèn,陣):同“陣”。
作戰時的戰鬥隊列。
③绐:哄騙,欺騙。
④率:大緻,一般。
太史公曰:英布者,其先豈《春秋》所見楚滅英、六①,臯陶之後哉?身被刑法②,何其拔興之暴也③!項氏之所坑殺人以千萬數,而布常為首虐。
功冠諸候,用此得王,亦不免于身為世大僇④。
禍之興自一愛一姬殖⑤,妒媢患⑥,竟以滅國! ①《春秋》:編年體史書,相傳孔子據魯史修訂而成。
②被:遭受。
③拔興:迅速興起。
拔:猝然。
暴:突然。
④僇:恥辱。
⑤殖:繁衍,孳生。
⑥妒媢:嫉妒。
媢:妒。
漢五年,布使人入九江,得數縣。
六年,布與劉賈入九江,誘大司馬周殷,周殷反楚,遂舉九江兵與漢擊楚,破之垓下。
項籍死,天下定,上置酒。
上折随何之功①,謂何為腐儒②,為天下安用腐儒。
随何跪曰:“夫陛下引兵攻彭城,楚王未去齊也,陛下發步卒五萬人,騎五千,能以取淮南乎?”上曰:“不能。
”随何曰:“陛下使何與二十人使淮南,至,如陛下之意,是何之功賢于步卒五萬人騎五千也。
然而陛下謂何腐儒,為天下安用腐儒,何也?”上曰:“吾方圖子之功③。
”迺以随何為護軍中尉。
布遂剖符為淮南王④,都六,九江、盧江、衡山、豫章郡皆屬布。
①折:折損,貶低。
②腐儒:迂腐保守,不合時宜的讀書人。
③圖:考慮,思改。
④剖符:帝王授權或職務的憑證。
可以一分為二,各執其一,以示信用。
七年①,朝陳。
八年,朝洛陽,九年,朝長安。
十一年,高後誅淮陰侯,布因心恐。
夏,漢誅粱王彭越,醢之②,盛其醢遍賜諸侯。
至淮南,淮南王方獵,見醢,因大恐,陰令人部聚兵③,候伺旁郡警急④。
①七年:卷八《高祖本紀》和《
②醢(hǎi,海):把人剁成肉醬的酷刑。
③部聚:集結,布署。
④候伺:守候探察。
布所幸姬疾①,請就醫,醫家與中大夫贲赫對門,姬數如醫家,贲赫自以為侍中,迺厚饋遺②,從姬飲醫家。
姬侍王,從容語次③,譽赫長者也。
王怒曰:“汝安從知之?”具說狀。
王疑其與亂。
赫恐,稱病。
王愈怒,欲捕赫。
赫言變事,乘傳詣長安④。
布使人追,不及。
赫至,上變⑤,言布謀反有端⑥,可先未發誅也。
上讀其書,語蕭國相。
國相曰:“布不宜有此,恐仇怨妄誣之。
請系赫,使人微驗淮南王⑦。
”淮南王布見赫以罪亡,上變,固已疑其言國陰事;漢使又來,頗有所驗,遂族赫家⑧,發兵反。
反書聞,上迺赦贲赫,以為将軍。
①疾:病。
②饋遺:贈送。
③語次:談話之間。
④傳(zhuàn,篆):驿站的馬車。
詣:往,到……去。
⑤上變:向皇上上書報告謀反事态。
⑥端:征兆,苗頭。
⑦微驗:私下探察。
⑧族:滅族。
上召諸将問曰:“布反,為之奈何?”皆曰:“發兵擊之,坑豎子耳①,何能為乎!”汝陰侯滕公召故楚令尹問之。
令尹曰:“是故當反。
”滕公曰:“上裂地而王之,疏爵而貴之②,南面而立萬乘之主③,其反何也?”令尹曰:“往年殺彭越,前年殺韓信④,此三人者,同功一體之人也。
自疑禍及身,故反耳。
”滕公言之上曰:“臣客故楚令尹薛公者,其人有籌筴之計⑤,可問。
”上迺召見問薛公。
薛公對曰:“布反不足怪也,使布出于上計,山東非漢之有也;出于中計,勝敗之數未可知也;出于下計,陛下安枕而卧矣。
”上曰:“何謂上計?”令尹對曰:“東取吳,西取楚,并齊取魯,傳檄燕、趙⑥,固守其所,山東非漢之有也。
”“何謂中計?”“東取吳,西取楚,并韓取魏,據敖庾之粟⑦,塞成臯之口,勝敗之數未可知也。
”“何謂下計?”“東取吳,西取下蔡,歸重于越⑧,身歸長沙,陛下安枕而卧,漢無事矣。
”上曰:“是計将安出⑨?”令尹對曰:“出下計。
”上曰:“何謂廢上中計而出下計?”令尹曰:“布故麗山之徒也,自緻萬乘之主,此皆為身,不顧後為百姓萬世慮者也,故曰出下計。
”上曰:“善。
”封薛公千戶。
迺立皇子長為淮南王。
上遂發兵自将東擊布。
①豎子:小子。
對人鄙薄的稱呼。
②疏爵:分别賜予爵位。
疏:分。
③萬乘之主:萬輛兵車之主。
本指天子,這是說被分封的王和諸侯的規模勢力像天子。
④“往年”下二句:韓信、彭越均在漢十一年春被殺,黥布同年七月反叛,不當稱“往年”,又稱“前年”。
而《集解》引張晏曰:“往年,前年國耳,使文相避也。
”⑤籌筴:策劃謀略。
筴,“策”的異體字。
⑥傳檄(xī,希):傳遞檄文。
檄:征召、曉喻或聲讨的文書。
⑦敖庾:糧倉。
⑧重:辎重。
此指貴重财物。
⑨是:這。
指代黥布。
布之初反,謂其将曰:“上老矣,厭兵①,必不能來。
使諸将,諸将獨患淮陰、彭越,今皆已死,餘不足畏也。
”故遂反。
果如薛公籌之,東擊荊,荊王劉賈走死富陵。
盡劫其兵,渡淮擊楚。
楚發兵與戰徐、僮間,為三軍,欲以相救為奇。
或說楚将曰:“布善用兵,民素畏之。
且兵法,諸侯戰其地為散地②。
今别為三,彼敗吾一軍,餘皆走,安能相救!”不聽。
布果破其一軍,其二軍散走。
①厭兵:厭惡作戰。
②散地:古兵家認為在自己領地與敵人作戰,士卒在危急時容易逃散。
遂西,與上兵遇西會甀。
布兵一精一甚,上迺壁庸城①,望布軍置陳如項籍軍②,上惡之。
與布相望見,遙謂布曰:“何苦而反?”布曰:“欲為帝耳。
”上怒罵之,遂大戰。
布軍敗走,渡淮,數止戰,不利,與百餘人走江南。
布故與番君婚,以故長沙哀王使人绐布③,僞與亡,誘走越,故信而随之番陽。
番陽人殺布茲鄉民田舍,遂滅黥布。
立皇子長為淮南王,封贲赫為期思侯,諸将率多以功封者④。
①壁:藏于壁壘,堅守不出。
②陳(zhèn,陣):同“陣”。
作戰時的戰鬥隊列。
③绐:哄騙,欺騙。
④率:大緻,一般。
太史公曰:英布者,其先豈《春秋》所見楚滅英、六①,臯陶之後哉?身被刑法②,何其拔興之暴也③!項氏之所坑殺人以千萬數,而布常為首虐。
功冠諸候,用此得王,亦不免于身為世大僇④。
禍之興自一愛一姬殖⑤,妒媢患⑥,竟以滅國! ①《春秋》:編年體史書,相傳孔子據魯史修訂而成。
②被:遭受。
③拔興:迅速興起。
拔:猝然。
暴:突然。
④僇:恥辱。
⑤殖:繁衍,孳生。
⑥妒媢:嫉妒。
媢: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