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耳陳馀列傳第二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馀怒曰:“張黡、陳澤以必死責臣,臣使将五千人先嘗秦軍,皆沒不出。
”張耳不信,以為殺之,數問陳馀。
陳馀怒曰:“不意君之望臣深也①!豈以臣為重去将哉?”乃脫解印绶②,推予張耳。
張耳亦愕不受。
陳馀起如廁。
客有說張耳曰:“臣聞‘天與不取,反受其咎③’。
今陳将軍與君印,君不受,反天不祥。
急取之!”張耳乃佩其印,收其麾下④。
而陳馀還,亦望張耳不讓,遂趨出⑤。
張耳遂收其兵。
陳馀獨與麾下所善數百人之河上澤中漁獵。
由此陳馀、張耳遂有郤⑥。
①望:怨恨,責備。
③印绶:印信,權力憑證。
绶:系印紐帶。
③以上二句,語見《國語·越語》,當是俗語。
意思是上天賜予的不去接受,反而會遭到禍殃。
咎:災禍。
④麾下:将帥的大旗之下,即部下。
麾:古代用以指揮作戰的旗幟。
⑤趨:疾走,快步而行。
⑥郤:縫隙。
比喻感情上的裂痕。
趙王歇複居信都。
張耳從項羽諸侯入關。
漢元年二月,項羽立諸侯王,張耳雅遊①,人多為之言,項羽亦素數聞張耳賢,乃分趙立張耳為常山王,治信都。
信都更名襄國。
陳馀客多說項羽曰:“陳馀、張耳一體有功于趙。
”項羽以陳馀不從入關,聞其在南皮,即以南皮旁三縣以封之②,而徙趙王歇王代。
①雅遊:久習于交遊。
雅,一向,素來。
②《史記會注考證》引錢泰吉曰:“‘縣’下‘以’字衍。
《漢書》無。
” 張耳之國,陳馀愈益怒,曰:“張耳與馀功等也,今張耳王,馀獨侯,此項羽不平。
”及齊王田榮畔楚,陳馀乃使夏說說田榮曰:“項羽為天下宰不平,盡王諸将善地,徙故王王惡地,今趙王乃居代!願王假臣兵①,請以南皮為扞蔽②。
”田榮欲樹一黨一于趙以反楚,乃遣兵從陳馀。
陳馀因悉三縣兵襲常山王張耳。
張耳敗走,念諸侯無可歸者,曰:“漢王與我有舊故③,而項羽又強,立我,我欲之楚。
”甘公曰:“漢王之入關,五星聚東井④。
東井者,秦公也⑤。
先至必霸。
楚雖強,後必屬漢。
”故耳走漢。
漢王亦還定三秦⑥,方圍章邯廢丘。
張耳谒漢王,漢王厚遇之。
①假:借。
②扞蔽:遮擋護衛的屏障。
扞:護衛,遮擋。
③歸故:老交情。
④五星聚:也叫五星連珠。
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同時見于一方,附會為吉祥征兆。
⑤以上二句的意思是,井宿的分野是秦國。
古人認為地上區域的劃分和天上一定的區域相對應。
天區的變化預兆地上區域的吉兇。
天上為分星,地上叫分野。
⑥還定三秦:回師平定三秦。
三秦:原秦地,後分為雍王、塞王、翟王所治。
陳馀已敗張耳,皆複收趙地,迎趙王于代,複為趙王。
趙王德陳馀①,立以為代王。
陳馀為趙王弱,國初定,不之國,留傅王②,而使夏說以相國守代。
①德:感念恩德。
②傅:輔佐。
漢二年,東擊楚,使使告趙,欲與俱。
陳馀曰:“漢殺張耳乃從。
”于是漢王求人類張耳者斬之,持其頭遺陳馀。
陳馀乃遣兵助漢。
漢之敗于彭城西,陳馀亦複覺張耳不死,即背漢。
漢三年,韓信已定魏地,遣張耳與韓信擊破趙井陉,斬陳馀泜水上,追殺趙王歇襄國。
漢立張耳為趙王。
漢五年,張耳薨,谥為景王①。
子敖嗣立為趙王。
高祖長女魯元公主為趙王敖後。
①谥:古代帝王、大臣等有地位的人,死後加的帶有褒貶意義的封号。
漢七年,高祖從平城過趙,趙王朝夕袒?蔽①,自上食,禮甚卑,有子婿禮。
高祖箕踞詈②,甚慢易之③。
趙相貫高、趙午等年六十餘,故張耳客也。
生平為氣④,乃怒曰:“吾王孱王也⑤!”說王曰:“夫天下豪桀并起,能者先立。
今王事高祖甚恭⑥,而高祖無禮,請為王殺之!”張敖齧其指出一血⑦,曰:“君何言之誤!且先人亡國⑧,賴高祖得複國,德流子孫,秋毫皆高祖力也⑨。
願君無複出口。
”貫高、趙午等十餘人皆相謂曰:“乃吾等非也。
吾王長者,不倍德⑩。
且吾等義不辱,今怨高祖辱我主,故欲殺之,何乃污王為乎??令事成歸王,事敗獨身坐耳?。
” ①袒:解去外衣露出短襦。
以示恭敬。
?蔽:帶上套袖。
?:革制的袖套,用以束衣袖、射箭或一操一作。
②箕踞:席地而座,伸開兩足,狀如簸箕。
這是傲慢不敬的坐式。
詈(lì,力):罵,責罵。
③慢易:輕慢不恭。
④為氣:一性一格豪爽,易于沖動。
⑤孱(chán,禅):軟弱。
⑥今王事高祖甚恭:事出漢七年,而在直接引語中稱高祖,殊失當。
蓋高祖為劉邦死後的廟号,當比谥号更晚。
這種情況下文尚有多處。
《漢書》同傳中稱之為“皇帝”或“帝”是對的。
⑦齧(niè,聶):咬。
⑧先人:對死去的長輩的稱呼。
⑨秋毫:鳥獸入秋新長出來的細微之一毛一。
以喻微細。
⑩倍:通“背”,違背。
?污:玷污,連累。
?坐:入罪,定罪。
這裡指擔當所犯的罪責。
漢八年,上從東垣還①,過趙,貫高等乃壁人柏人②,要之置廁③。
上過欲宿,心動,問曰:“縣名為何?”曰:“柏人。
”“柏人者,迫于人也!”不宿而去。
①上:皇帝。
②壁人:把人藏于夾壁牆中。
③要之置廁:欄截殺死放置在隐蔽處。
要:半途攔截。
廁:通“側”,旁邊。
引申為隐蔽處。
漢九年,貫高怨家知其謀,乃上變告之①。
于是上皆并逮捕趙王、貫高等。
十餘人皆争自刭②,貫高獨怒罵曰:“誰令公為之?今王實無謀,而并捕王;公等皆死,誰白王不反者③!”乃車膠緻④,與王詣長安⑤。
治張敖之罪。
上乃诏趙群臣賓客有敢從王皆族。
貫高與客孟舒等十餘人⑥,皆自髡鉗⑦,為王家奴,從來。
貫高至,對獄⑧,曰:“獨吾屬為之⑨,王實不知。
”吏治榜笞數千⑩,剌剟,身無可擊者,終不複言。
呂後數言張王以魯元公主故,不宜有此。
上怒曰:“使張敖據天下,豈少而女乎?!”不聽。
廷尉以貫高事辭聞,上曰:“壯士!誰知者,以私問之。
”中大夫洩公曰:“臣之邑子(13),素知之。
此故趙國立名義不侵為然諾者也(14)。
”上使洩公持節問之箯輿前(15)。
仰視曰:“洩公邪?”洩公勞苦如生平歡,與語,問張王果有計謀不(16)。
高曰:“人情甯不各一愛一其父母妻子乎?今吾三族皆以論死(17),豈以王易吾親哉!彼為王實不反,獨吾等為之。
”具道本指所以為者王不知狀(18)。
于是洩公入,具以報,上乃赦趙王。
①上變告之:向皇帝秘密報告貫高謀反。
②刭:用刀割脖子。
③白:辯白,洗刷。
④車:帶有籠子的囚車。
膠緻:囚籠栅檻密切牢固。
緻,密。
⑤詣:前往;到……去。
⑥貫高與:《史記會注考證》引中井積德說,此三字疑為衍文。
⑦髡(kūn,昆)鉗:一種剃去頭發而用鐵圈束頸的刑罰。
⑧對獄:回答審問。
⑨屬:等人,等輩。
⑩榜笞:捶擊,鞭打。
?剌剟(duō,多)剌。
?而:你。
(13)邑子:同鄉人。
(14)不侵:不受侵辱。
然諾:答應,允諾。
(15)節:符節,憑證。
箯輿:竹編的輿一床一,類現在竹一床一。
(16)不:相當于“否”。
(17)三族:說法不一。
一說父昆弟,已昆弟,子昆弟;一說父、子、孫。
此處從父母,兄弟、妻子。
論:依法判處。
以:通“已”,已經。
(18)本指:原意。
指,通“旨”。
狀:情況。
上賢貫高為人能立然諾,使洩公具告之,曰:“張王已出。
”因赦貫高。
貫高喜曰:“吾王審出乎①?”洩公曰:“然。
”洩公曰:“上多足下②,故赦足下。
”貫高曰:“所以不死一身無餘者,白張王不反也。
今王已出,吾責已塞③,死不恨矣。
且人臣有篡殺之名,何面目複事上哉!縱上不殺我,我不愧于心乎?”乃仰絕肮④,遂死。
當此之時,名聞天下。
張敖已出,以尚魯元公主故⑤,封為宣平侯。
于是上賢張王諸客,以鉗奴從張王入關⑥,無不為諸侯相、郡守者。
及孝惠、高後、文帝、孝景時,張王客子孫皆得為二千石。
①審:确實。
②多:推重,贊美。
③塞:得到補救。
引申為盡到責任。
④絕:斷。
肮:喉嚨。
⑤尚:高攀婚姻。
這裡特指娶公主為妻。
⑥鉗奴:遭受剃發,用鐵圈束頸的人。
張敖,高後六年薨。
子偃為魯元王。
以母呂後女故,呂後封為魯元王。
元王弱,兄弟少,乃封張敖他姬子二人:壽為樂昌侯,侈為信都侯。
高後崩,諸呂無道①,大臣誅之,而廢魯元王及樂昌侯、信都侯。
孝文帝即位,複封故魯元王偃為南宮侯,續張氏。
①諸呂:指呂後的侄兒呂産、呂祿等人。
太史公曰:張耳、陳馀,世傳所稱賢者;其賓客厮役①,莫非天下俊桀,所居國無不取卿相者。
然張耳、陳馀始居約時②,相然信以死,豈顧問哉③。
及據國争權,卒相滅亡,何鄉者慕用之誠④,後相倍之戾也⑤!豈非以勢利交哉?名譽雖高,賓客雖盛,所由殆與太伯、延陵季子異矣⑥。
①厮役:為人驅使的奴仆。
指幹勤雜活計的奴仆。
②始居約時:當初貧賤不得意時。
約:緊縮節儉。
引申為貧賤。
③顧問:顧慮,顧及。
④鄉:同“向”。
從前,過去。
⑤戾:乖張,暴戾。
⑥殆:大概,恐怕。
”張耳不信,以為殺之,數問陳馀。
陳馀怒曰:“不意君之望臣深也①!豈以臣為重去将哉?”乃脫解印绶②,推予張耳。
張耳亦愕不受。
陳馀起如廁。
客有說張耳曰:“臣聞‘天與不取,反受其咎③’。
今陳将軍與君印,君不受,反天不祥。
急取之!”張耳乃佩其印,收其麾下④。
而陳馀還,亦望張耳不讓,遂趨出⑤。
張耳遂收其兵。
陳馀獨與麾下所善數百人之河上澤中漁獵。
由此陳馀、張耳遂有郤⑥。
①望:怨恨,責備。
③印绶:印信,權力憑證。
绶:系印紐帶。
③以上二句,語見《國語·越語》,當是俗語。
意思是上天賜予的不去接受,反而會遭到禍殃。
咎:災禍。
④麾下:将帥的大旗之下,即部下。
麾:古代用以指揮作戰的旗幟。
⑤趨:疾走,快步而行。
⑥郤:縫隙。
比喻感情上的裂痕。
趙王歇複居信都。
張耳從項羽諸侯入關。
漢元年二月,項羽立諸侯王,張耳雅遊①,人多為之言,項羽亦素數聞張耳賢,乃分趙立張耳為常山王,治信都。
信都更名襄國。
陳馀客多說項羽曰:“陳馀、張耳一體有功于趙。
”項羽以陳馀不從入關,聞其在南皮,即以南皮旁三縣以封之②,而徙趙王歇王代。
①雅遊:久習于交遊。
雅,一向,素來。
②《
《
” 張耳之國,陳馀愈益怒,曰:“張耳與馀功等也,今張耳王,馀獨侯,此項羽不平。
”及齊王田榮畔楚,陳馀乃使夏說說田榮曰:“項羽為天下宰不平,盡王諸将善地,徙故王王惡地,今趙王乃居代!願王假臣兵①,請以南皮為扞蔽②。
”田榮欲樹一黨一于趙以反楚,乃遣兵從陳馀。
陳馀因悉三縣兵襲常山王張耳。
張耳敗走,念諸侯無可歸者,曰:“漢王與我有舊故③,而項羽又強,立我,我欲之楚。
”甘公曰:“漢王之入關,五星聚東井④。
東井者,秦公也⑤。
先至必霸。
楚雖強,後必屬漢。
”故耳走漢。
漢王亦還定三秦⑥,方圍章邯廢丘。
張耳谒漢王,漢王厚遇之。
①假:借。
②扞蔽:遮擋護衛的屏障。
扞:護衛,遮擋。
③歸故:老交情。
④五星聚:也叫五星連珠。
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同時見于一方,附會為吉祥征兆。
⑤以上二句的意思是,井宿的分野是秦國。
古人認為地上區域的劃分和天上一定的區域相對應。
天區的變化預兆地上區域的吉兇。
天上為分星,地上叫分野。
⑥還定三秦:回師平定三秦。
三秦:原秦地,後分為雍王、塞王、翟王所治。
陳馀已敗張耳,皆複收趙地,迎趙王于代,複為趙王。
趙王德陳馀①,立以為代王。
陳馀為趙王弱,國初定,不之國,留傅王②,而使夏說以相國守代。
①德:感念恩德。
②傅:輔佐。
漢二年,東擊楚,使使告趙,欲與俱。
陳馀曰:“漢殺張耳乃從。
”于是漢王求人類張耳者斬之,持其頭遺陳馀。
陳馀乃遣兵助漢。
漢之敗于彭城西,陳馀亦複覺張耳不死,即背漢。
漢三年,韓信已定魏地,遣張耳與韓信擊破趙井陉,斬陳馀泜水上,追殺趙王歇襄國。
漢立張耳為趙王。
漢五年,張耳薨,谥為景王①。
子敖嗣立為趙王。
高祖長女魯元公主為趙王敖後。
①谥:古代帝王、大臣等有地位的人,死後加的帶有褒貶意義的封号。
漢七年,高祖從平城過趙,趙王朝夕袒?蔽①,自上食,禮甚卑,有子婿禮。
高祖箕踞詈②,甚慢易之③。
趙相貫高、趙午等年六十餘,故張耳客也。
生平為氣④,乃怒曰:“吾王孱王也⑤!”說王曰:“夫天下豪桀并起,能者先立。
今王事高祖甚恭⑥,而高祖無禮,請為王殺之!”張敖齧其指出一血⑦,曰:“君何言之誤!且先人亡國⑧,賴高祖得複國,德流子孫,秋毫皆高祖力也⑨。
願君無複出口。
”貫高、趙午等十餘人皆相謂曰:“乃吾等非也。
吾王長者,不倍德⑩。
且吾等義不辱,今怨高祖辱我主,故欲殺之,何乃污王為乎??令事成歸王,事敗獨身坐耳?。
” ①袒:解去外衣露出短襦。
以示恭敬。
?蔽:帶上套袖。
?:革制的袖套,用以束衣袖、射箭或一操一作。
②箕踞:席地而座,伸開兩足,狀如簸箕。
這是傲慢不敬的坐式。
詈(lì,力):罵,責罵。
③慢易:輕慢不恭。
④為氣:一性一格豪爽,易于沖動。
⑤孱(chán,禅):軟弱。
⑥今王事高祖甚恭:事出漢七年,而在直接引語中稱高祖,殊失當。
蓋高祖為劉邦死後的廟号,當比谥号更晚。
這種情況下文尚有多處。
《漢書》同傳中稱之為“皇帝”或“帝”是對的。
⑦齧(niè,聶):咬。
⑧先人:對死去的長輩的稱呼。
⑨秋毫:鳥獸入秋新長出來的細微之一毛一。
以喻微細。
⑩倍:通“背”,違背。
?污:玷污,連累。
?坐:入罪,定罪。
這裡指擔當所犯的罪責。
漢八年,上從東垣還①,過趙,貫高等乃壁人柏人②,要之置廁③。
上過欲宿,心動,問曰:“縣名為何?”曰:“柏人。
”“柏人者,迫于人也!”不宿而去。
①上:皇帝。
②壁人:把人藏于夾壁牆中。
③要之置廁:欄截殺死放置在隐蔽處。
要:半途攔截。
廁:通“側”,旁邊。
引申為隐蔽處。
漢九年,貫高怨家知其謀,乃上變告之①。
于是上皆并逮捕趙王、貫高等。
十餘人皆争自刭②,貫高獨怒罵曰:“誰令公為之?今王實無謀,而并捕王;公等皆死,誰白王不反者③!”乃車膠緻④,與王詣長安⑤。
治張敖之罪。
上乃诏趙群臣賓客有敢從王皆族。
貫高與客孟舒等十餘人⑥,皆自髡鉗⑦,為王家奴,從來。
貫高至,對獄⑧,曰:“獨吾屬為之⑨,王實不知。
”吏治榜笞數千⑩,剌剟,身無可擊者,終不複言。
呂後數言張王以魯元公主故,不宜有此。
上怒曰:“使張敖據天下,豈少而女乎?!”不聽。
廷尉以貫高事辭聞,上曰:“壯士!誰知者,以私問之。
”中大夫洩公曰:“臣之邑子(13),素知之。
此故趙國立名義不侵為然諾者也(14)。
”上使洩公持節問之箯輿前(15)。
仰視曰:“洩公邪?”洩公勞苦如生平歡,與語,問張王果有計謀不(16)。
高曰:“人情甯不各一愛一其父母妻子乎?今吾三族皆以論死(17),豈以王易吾親哉!彼為王實不反,獨吾等為之。
”具道本指所以為者王不知狀(18)。
于是洩公入,具以報,上乃赦趙王。
①上變告之:向皇帝秘密報告貫高謀反。
②刭:用刀割脖子。
③白:辯白,洗刷。
④車:帶有籠子的囚車。
膠緻:囚籠栅檻密切牢固。
緻,密。
⑤詣:前往;到……去。
⑥貫高與:《史記會注考證》引中井積德說,此三字疑為衍文。
⑦髡(kūn,昆)鉗:一種剃去頭發而用鐵圈束頸的刑罰。
⑧對獄:回答審問。
⑨屬:等人,等輩。
⑩榜笞:捶擊,鞭打。
?剌剟(duō,多)剌。
?而:你。
(13)邑子:同鄉人。
(14)不侵:不受侵辱。
然諾:答應,允諾。
(15)節:符節,憑證。
箯輿:竹編的輿一床一,類現在竹一床一。
(16)不:相當于“否”。
(17)三族:說法不一。
一說父昆弟,已昆弟,子昆弟;一說父、子、孫。
此處從父母,兄弟、妻子。
論:依法判處。
以:通“已”,已經。
(18)本指:原意。
指,通“旨”。
狀:情況。
上賢貫高為人能立然諾,使洩公具告之,曰:“張王已出。
”因赦貫高。
貫高喜曰:“吾王審出乎①?”洩公曰:“然。
”洩公曰:“上多足下②,故赦足下。
”貫高曰:“所以不死一身無餘者,白張王不反也。
今王已出,吾責已塞③,死不恨矣。
且人臣有篡殺之名,何面目複事上哉!縱上不殺我,我不愧于心乎?”乃仰絕肮④,遂死。
當此之時,名聞天下。
張敖已出,以尚魯元公主故⑤,封為宣平侯。
于是上賢張王諸客,以鉗奴從張王入關⑥,無不為諸侯相、郡守者。
及孝惠、高後、文帝、孝景時,張王客子孫皆得為二千石。
①審:确實。
②多:推重,贊美。
③塞:得到補救。
引申為盡到責任。
④絕:斷。
肮:喉嚨。
⑤尚:高攀婚姻。
這裡特指娶公主為妻。
⑥鉗奴:遭受剃發,用鐵圈束頸的人。
張敖,高後六年薨。
子偃為魯元王。
以母呂後女故,呂後封為魯元王。
元王弱,兄弟少,乃封張敖他姬子二人:壽為樂昌侯,侈為信都侯。
高後崩,諸呂無道①,大臣誅之,而廢魯元王及樂昌侯、信都侯。
孝文帝即位,複封故魯元王偃為南宮侯,續張氏。
①諸呂:指呂後的侄兒呂産、呂祿等人。
太史公曰:張耳、陳馀,世傳所稱賢者;其賓客厮役①,莫非天下俊桀,所居國無不取卿相者。
然張耳、陳馀始居約時②,相然信以死,豈顧問哉③。
及據國争權,卒相滅亡,何鄉者慕用之誠④,後相倍之戾也⑤!豈非以勢利交哉?名譽雖高,賓客雖盛,所由殆與太伯、延陵季子異矣⑥。
①厮役:為人驅使的奴仆。
指幹勤雜活計的奴仆。
②始居約時:當初貧賤不得意時。
約:緊縮節儉。
引申為貧賤。
③顧問:顧慮,顧及。
④鄉:同“向”。
從前,過去。
⑤戾:乖張,暴戾。
⑥殆:大概,恐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