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

關燈
王學孟譯注 【說明】 這一篇是魏豹、彭越的合傳。

    《史記》中的合傳,多以類相從。

    他們都曾在魏地,都曾“固賤”,“南面稱孤”,心懷二志導緻身首異地:這是他們命運的相似之處。

    但是,作者對二人的處理,其筆法卻有明顯的差異。

     首先,是詳略不均。

    叙魏豹略,有如蜻蜓點水,筆墨極省。

    寫彭越詳,婉若潑墨成畫,筆墨飽和而酣暢,是極富功力的。

     彭越出身江洋大盜,卻極富軍事才能。

    起初“少年”勸他起事,他以“兩龍相鬥,且待之”而拒絕。

    一年後,在“澤間少年”及其衆人強請之下方才答應。

    面對一夥烏合之衆,他以“後期者斬”予以約束;以“誅最後者一人”殺一儆百,震懾了這夥亡命之徒。

    作者通過幾個特定的細節,表現了他的深謀遠慮和卓越的軍事才能。

     其次,是側重點不同。

    寫魏豹側重于反複無常,時反時從。

    郦生說魏豹一節,則通過魏豹之口,道出漢王“慢而侮人”、“非有上下禮節”的待人态度,正與豹之反複叛漢為因果。

    寫彭越重在記述其功。

    從沛公擊昌邑始,他就助漢擊楚,于濟陰大破楚軍,得魏地十餘城。

    其後又複下昌邑二十餘城,“得谷十餘萬斛,以給漢王食”。

    最後率師大會垓下,攻破楚軍,立為梁王。

    他“席卷千裡,南面稱孤,喋血乘勝日有聞矣”。

    太史公的贊語,對功名聞天下的彭越是十分中肯的。

     《史記》中的許多故事寫得悲壯慘烈,從而帶有濃重的悲壯色彩和悲壯的氣氛,形成悲劇一性一的曆史人物。

    彭越以他卓越的軍事才能,攻城略地,屢立戰功,不怕挫折,輾轉南北,一生轟轟烈烈,僅僅因漢王征兵未親自前往,就獲罪漢王,又被呂後設下圈套,遭到夷其宗族的可悲下場。

    作者給予悲壯美的描寫,産生悲壯美的效果。

    而魏咎,在兵臨城下的緊迫關頭,他為百姓身家一性一命的安全着想,提出降服條件,談判成功後自一焚而死,給人以氣概豪邁、悲壯慷慨的感受。

     【譯文】 魏豹,原是六國時魏國的公子。

    他的哥哥叫魏咎,原來魏國時被封為甯陵君。

    秦國滅亡魏國,就把他放逐外地廢作平民百姓。

    陳勝起義稱王,魏咎前往追随他。

    陳王派魏國人周市帶兵奪取魏國的土地,魏地被攻占後,大家互相商量,想要擁立周市為魏王,周市說:“天下混亂,忠臣才能顯現出來。

    現在天下都背叛秦國,從道義上講,一定要擁立魏王的後代才可以。

    ”齊國、趙國各派戰車五十輛,協助周市做魏王。

    周市辭謝不肯接受,卻到陳國迎接魏咎。

    往返五次,陳王才答應把魏咎放回去立為魏王。

     章邯打敗陳王不久,于是進兵臨濟攻擊魏王,魏王派周市到齊國、楚國請求救兵。

    齊、楚派遣項它、田巴帶領着軍隊跟随周市援救魏國。

    章邯竟然擊敗了援軍,殺死了周市,包一皮一皮圍了臨濟。

    魏咎為了他的百姓身家一性一命的安全,提出降服的條件。

    談判成功,魏咎就自一焚而死。

     魏豹逃往楚國,楚懷王給了魏豹幾千人馬,回去奪取魏地。

    這時項羽已經打敗了秦軍,降服了章邯。

    魏豹接連攻克了二十多座城池。

    項羽就封魏豹做了魏王。

    魏豹率領着一精一銳部隊跟着項羽入關了。

    漢元年,項羽分封諸侯,自己打算占有梁地,就把魏王豹遷往河東,建都平陽,封為西魏王。

     漢王回師平定了三秦,從臨晉率兵橫渡黃河,魏豹就把整個國家歸屬漢王,于是跟随着漢王攻打彭城。

    漢王戰敗,回師荥陽,魏豹請假回家探望老人病情,回國後,就馬上斷絕了黃河渡口,背叛了漢王。

    漢王雖然聽到魏豹反叛的消息,可是正在憂慮東邊的楚國,來不及攻打他,就對郦生說:“你去替一我婉言勸說魏豹,如果能說服他,我就封你為萬戶侯。

    ”郦生就前去遊說魏豹。

    魏豹婉轉地拒絕說:“人生一世是非常短促的,就象日影透過牆壁的空隙那樣迅速。

    如今漢王對人傲慢而侮辱,責罵諸侯群臣如同責罵奴仆一樣,一點也沒有上下的禮節,我沒法忍耐着去見他。

    ”于是漢王派韓信去攻打魏豹,在河東俘虜了魏豹,讓他坐着驿站的車子押送到荥陽,把魏豹原有的國土改制為郡。

    漢王命令魏豹駐守荥陽。

    當楚軍圍攻緊的時候,周苛就把魏豹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