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耳陳馀列傳第二十九

關燈


    于是就規勸武臣說:“陳王在蕲縣起兵,到了陳地就自立稱王,不一定要擁立六國諸侯的後代。

    如今,将軍用三千人馬奪取了幾十座城池,獨自據有河北廣大區域,如不稱王,不足以使社會安定下來。

    況且陳王聽信讒言,若是有人回去報告,恐怕難免禍患。

    還不如擁立其兄弟為王;否則,就擁立趙國的後代。

    将軍不要失掉機會,時機緊迫,不容喘一息。

    ”武臣聽從了他們的勸告,于是,自立為趙王。

    任用陳馀做大将軍,張耳做右丞相,邵騷做左丞相。

     派人回報陳王,陳王聽了大發雷霆,想要把武臣等人的家族殺盡,而發兵攻打趙王。

    陳王的國相房君勸阻說:“秦國還沒有滅亡而誅殺武臣等人的家族,這等于又樹立了一個像秦國一樣強大的敵人。

    不如趁此機會向他祝賀,讓他火速帶領軍隊向西挺一進,攻打秦國。

    ”陳王認為他說的對,聽從了他的計策,把武臣等人的家屬遷移到宮裡,軟禁起來。

    并封張耳的兒子做了成都君。

     陳王派使者向趙王祝賀,讓他火速調動軍隊向西進入關中。

    張耳、陳馀規勸武臣說:“大王在趙地稱王,這并不是楚國的本意,隻不過是将計就計來祝賀大王。

    楚王滅掉秦國之後,一定會加兵于趙。

    希望大王不要向西進軍,要向北發兵奪取燕、代,向南進軍收繳河内,擴充自己的勢力範圍。

    這樣,趙國向南依靠大河,向北擁有燕、代,楚王即使戰勝秦國,也一定不敢強制趙國。

    ”趙王認為他們講的對,因而,不向西發兵,而派韓廣奪取燕地,李良奪取常山,張黡奪取上一黨一。

     韓廣的軍隊到達燕地,燕人趁勢擁立韓廣做燕王。

    趙王就和張耳、陳馀向北進攻燕國的邊界。

    趙王空閑外出,被燕軍抓獲。

    燕國的将領把他囚禁起來,要瓜分趙國一半土地,才歸還趙王。

    趙國派使者前去交涉,燕軍就把他們殺死,要求分割土地。

    張耳、陳馀為這件事憂慮重重。

    有一個幹勤雜的士兵對他同宿舍的夥伴說:“我要替張耳、陳馀去遊說燕軍,就能和趙王一同坐着車回來。

    ”同住的夥伴們都譏笑他說:“使臣派去了十幾位,去了就立即被殺死,你有什麼辦法能救出趙王呢?”于是,他跑到燕軍的大營。

    燕軍的将領見到他,他卻問燕将說:“知道我來幹什麼?”燕将回答說:“你打算救出趙王:”他又問:“您知道張耳、陳馀是什麼樣的人嗎?”燕将說:“是賢明的人。

    ”他繼續問:“您知道他們的意圖是什麼?”燕将回答說:“不過是要救他們的趙王罷了。

    ”趙國的勤雜兵就笑着說:“您還不了解這兩個人的打算。

    武臣、張耳、陳馀手執馬鞭指揮軍隊攻克了趙國幾十座城池,他們各自也都想面南而稱王,難道甘心終身做别人的卿相嗎?做臣子和做國君難道可以相提并論嗎?隻是顧慮到局勢初步穩定,還沒有敢三分國土各立為王,權且按年齡的大小為序先立武臣為王,用以維系趙國的民心。

    如今趙地已經穩定平服,這兩個人也要瓜分趙地自立稱王,隻是時機還沒成熟罷了。

    如今,您囚禁了趙王,這兩個人表面上是為了救趙王,實際上是想讓燕軍殺死他,這兩個人好瓜分趙國自立為王。

    以原來一個趙國的力量就能輕而易舉地攻下燕國,何況兩位賢王相互支持,以殺害趙王的罪名來讨伐,滅亡燕國是很容易的了。

    ”燕國将領認為他說的有道理,就歸還趙王,勤雜兵就替趙王駕着車子,一同歸來。

     李良平定常山以後,回來報告,趙王再派李良奪取太原。

    李良的部隊到了石邑,秦國的軍隊已經嚴密地封鎖了井陉,不能向前挺一進。

    秦國的将領慌稱二世皇帝派人送給李良一封信,沒有封口,信中說:“李良曾經侍奉我得到顯貴一寵一幸。

    李良如果能棄趙反正歸秦,就饒恕李良的罪過。

    使李良顯貴。

    ”李良接到這封信,很懷疑。

    于是兵回邯鄲,請求增加兵力。

    還沒回到邯鄲,路上遇到趙王的姐姐外出赴宴而歸,跟着一百多随從的人馬。

    李良遠遠望見如此氣魄,認為是趙王,便伏一在地上通報姓名,趙王姐姐喝醉了,也不知他是将軍,隻是讓随從的士兵答謝李良。

    李良一向顯貴,從地上站起來,當着随從官員的面,感到很羞愧。

    随行官中有一個人說:“天下人都背叛暴秦,有本領的人便先立為王,況且趙王的地位一向在将軍之下,而今,一個女兒家竟不為将軍下車行禮,請讓我追上去殺了她。

    ”李良已經收到秦王的書信,本來就想反趙,尚未決斷,又遇上這件事,因而發怒,派人追趕趙王的姐姐,殺死在道中,于是就率領着他的軍隊襲擊邯鄲。

    邯鄲方面不了解内變,武臣、邵騷竟被殺死。

    趙人很多是張耳、陳馀的耳目,因此能夠逃脫。

    收拾武臣的殘破軍隊,得到五萬人。

    有的賓客勸告張耳說:“你們倆都是外鄉人,客居在此,要想讓趙國人歸附,很困難;隻有擁立六國時趙王的後代,以正義扶持,可以成就功業。

    ”于是尋訪到趙歇,擁立為趙王,讓他住在信都。

    李良進兵攻擊陳馀,陳馀反而打敗了李良,李良隻好逃回去,投奔秦将章邯。

     章邯領兵到邯鄲,把城裡的百姓都遷到河内,摧毀了城郭,蕩平了所有的建築物。

    張耳和趙王歇逃入钜鹿城,被秦将王離一團一團一圍住。

    陳馀在北邊收集常山的殘餘部隊幾萬人,駐紮在钜鹿城以北。

    章邯的軍隊駐紮在钜鹿城以南的棘原。

    修築甬道與黃河接連,給王離運送軍糧。

    王離兵多糧足,急攻钜鹿。

    钜鹿城内糧食已盡,兵力很弱,張耳多次派人召陳馀前來救援,陳馀考慮到自己的兵力不足,敵不過秦軍,不敢前往。

    相持了幾個月,不見救兵,張耳大怒,怨恨陳馀,派張黡、陳澤前去責備陳馀說:“當初我和您結為生死之交,如今趙王和我将要死于早晚之間,而您擁兵數萬,不肯相救,那同生共死的交情在哪兒呢?假如您要信守諾言,為什麼不和秦軍決一死戰?何況還有十分之一二獲勝的希望。

    ”陳馀說:“我估計即使向前進軍,最終不光救不成趙,還要白白地全軍覆沒。

    況且我不去同歸于盡,還要為趙王、張先生向秦國報仇。

    如今一定要去同歸于盡,如同把肉送給饑餓的猛虎,有什麼好處呢?”張黡、陳澤說“事已迫在眉睫,需要以同歸于盡來确立誠信,哪裡還顧得上以後的事呢!”陳馀說:“我死沒什麼顧惜的,隻是死而無益,但是我一定按照二位的話去做。

    ”就派了五千人馬讓張黡、陳澤帶領着試攻秦軍,到了前線便全軍覆沒了。

     正當這時,燕、齊、楚聽說趙國危急,都來救援。

    張敖也向北收聚代地的兵力一萬多人趕來,都在陳馀旁邊安營紮寨,卻不敢攻擊秦軍。

    項羽的軍隊多次截斷了章邯的甬道,王離的軍糧缺乏,項羽率領全部軍隊渡過黃河,于是打敗了章邯。

    章邯帶兵潰退,各國諸侯的軍隊才敢攻擊圍困钜鹿的秦國軍隊,于是俘虜了王離。

    秦将涉間自一殺身亡。

    最終保全钜鹿的,是楚國出的力啊。

     這時趙王歇、張耳才得以出钜鹿城,感謝各國諸侯。

    張耳和陳馀相見,因責備陳馀不肯救趙以及追問張黡、陳澤的下落,陳馀惱怒地說:“張黡、陳澤以同歸于盡責備我,我派他們帶領五千人馬先嘗試着攻打秦軍,結果全軍覆沒,沒有一人幸免。

    ”張耳不信,認為把他們殺了,多次追問陳馀。

    陳馀大怒,說:“沒有料到您對我的怨恨是如此的深啊!難道您以為我舍不得放棄這将軍的職位嗎?”就解下印信,推給張耳。

    張耳也感到驚愕不肯接受。

    陳馀站起身來上廁所了。

    有的賓客規勸張耳:“我聽說‘天上的賜予不去接受,反而會遭到禍殃’。

    如今,陳将軍把印信交給您,您不接受,違背天意不吉祥。

    趕快接收它!”張耳就佩帶了陳馀的大印,接收了他的部下。

    陳馀回來,也怨恨張耳不辭讓就收繳了大印,于是疾步走出去。

    張耳就收編了他的軍隊。

    陳馀獨自和他部下親信幾百人到黃河邊的湖澤中打魚捕獵去了。

    從此,陳馀、張耳就在感情上産生了裂痕。

     趙王歇又回到信都居住,張耳跟随着項羽和其他諸侯進入關中。

    漢元年(前206)二月,項羽封諸侯為王,張耳向來交遊很廣,很多人替他說好話,項羽平常也聽說張耳有才能,于是分割趙國的土地封張耳做常山王,設立信都,并把信都改名為襄國。

     陳馀舊有的賓客中很多人規勸項羽說:“陳馀、張耳同樣對趙國有功。

    ”可是項羽因為他不随從入關,又聽說他在南皮,就把南皮周圍的三個縣封給他,把趙王歇遷都代縣,改封為代王。

     張耳到他的封國去,陳馀更加惱怒,說:“張耳和我功勞相等,張耳封王,隻有我封侯,這是項羽不公平。

    ”待到齊王田榮背叛楚國,陳馀便派夏說去遊說田榮道:“項羽做為天下的主宰,卻不公平,把好地方都分封給将軍們去稱王,把原來稱王的都遷到壞地方,如今,把趙王遷居代縣!希望大王借給我軍隊,以南皮作為您遮擋防衛的屏障。

    ”田榮打算在趙國樹立一黨一羽用以反對楚國,就派遣了軍隊聽從陳馀的指揮。

    因此,陳馀調動了所屬三個縣的全部軍隊襲擊常山王張耳。

    張耳敗逃,想到各諸侯之中沒有可以投奔的,說:“漢王雖然和我有老交情,可是項羽的勢力強大,又是他分封的我,我想投奔楚國。

    ”甘公說:“漢王入關,五星會聚于井宿天區。

    井宿天區是秦國的分星。

    先到的,一定功成霸業。

    即使現在楚國強大,今後一定歸屬于漢。

    ”所以,張耳決定奔漢。

    漢王也回師平定了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