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列傳第二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九原抵甘泉,山堙谷②,千八百裡。
道未就③。
始皇三十七年冬,行出遊會稽,并海上④,北走琅邪。
道病,使蒙毅還禱山川⑤,未反⑥。
①道:路經,經由。
②:同“塹”。
挖掘。
堙:填,堵塞。
③未就:沒有完工。
就,完成。
④并(bàng,棒):依傍,沿着。
⑤禱山川:祭祀山川之神,祈求保佑。
禱,向神靈祝告祈福。
⑥反:同“返”,返回。
始皇至沙丘崩,秘之,群臣莫知。
是時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車府令趙高常從。
高雅得幸于胡亥①,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為已也,因有賊心②,迺與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陰謀③,立胡亥為太子。
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賜公子扶蘇、蒙恬死。
扶蘇已死,蒙恬疑而複請之。
使者以蒙恬屬吏④,更置⑤。
胡亥以李斯舍人為護軍⑥。
使者還報,胡亥已聞扶蘇死,即欲釋蒙恬。
趙高恐蒙氏複貴而用事⑦,怨之。
①雅:平素,一向。
幸:一寵一愛一。
②賊心:殺害人的惡毒之心。
③陰謀:暗中策劃。
④屬吏:交給主管官吏處理。
⑤更置:易換,代替。
⑥這一句《史記會注考證》引方苞曰:“‘胡亥’二字衍。
”舍人:任有職務的門客。
⑦用事:當權、執政。
毅還至,趙高因為胡亥忠計,欲以滅蒙氏,乃言曰:“臣聞先帝欲舉賢立太子久矣①,而毅谏曰‘不可’。
若知賢而俞弗立②,則是不忠而惑主也③。
以臣愚意,不若誅之。
”胡亥聽而系蒙毅于代④。
前已囚蒙恬于陽周。
喪至鹹陽⑤,已葬,太子立為二世皇帝,而趙高親近,日夜毀惡蒙氏,求其罪過⑥,舉劾之⑦。
①先帝:指始皇。
②俞:通“愈”。
越,更加。
③惑:迷惑、蠱惑。
④系:拘禁。
⑤喪:喪車,靈柩。
⑥求:搜羅,尋求。
⑦舉劾:列舉罪過而彈劾之。
劾,揭發罪狀。
子嬰進谏曰:“臣聞故趙王遷殺其良臣李牧而用顔聚①,燕王喜陰用荊轲之謀而倍秦之約②,齊王建殺其故世忠臣而用後勝之議③。
此三君者,皆各以變古者失其國而殃及其身④。
今蒙氏,秦之大臣謀士也,而主欲一旦棄去之,臣竊以為不可。
臣聞輕慮者不可以治國⑤,獨智者不可以存君⑥。
誅殺忠臣而立無節行之人⑦,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鬥士之意離也,臣竊以為不可。
” ①秦派王翦攻趙,趙遣李牧、司馬尚禦之。
秦利用郭開“為反間,言李牧、司馬尚欲反。
”趙王遷中了秦國的反間之計,使趙蔥、顔聚取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被殺。
(詳見卷八十一《廉頗蔺相如列傳》。
②“燕王喜”句:此句指燕太子丹派荊轲以獻秦王仇人樊於期人頭和燕地督亢地圖的名義刺殺秦王政事。
按燕王喜十四年、秦王政六年(前241),秦派蔡澤使于燕,以明秦不欺燕;蔡澤事燕三年後,燕太丹質于秦,以明燕不欺秦。
燕王喜二十三年、秦王政十五年(前232),太子丹自秦逃歸,并着手準備刺殺秦王。
燕王喜二十七年、秦王政十九年(前228)荊轲辭太子丹入秦謀刺秦王(詳見卷八十六《刺客列傳》)。
這裡不說燕太子丹“陰用荊轲之謀而倍秦之約”,蓋燕王喜是當時燕國的國君。
陰,暗地裡。
倍,通“背”。
背棄。
秦之約,指燕與秦互不相欺之約。
③這一句是指前221年,秦伐齊,齊王建聽信國相後勝的意見,向秦國投降。
詳見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
故世忠臣,指前代忠臣。
④變古:改革陳規、歸制。
殃及:遭受禍害。
殃,禍害。
⑤輕慮:草率地考慮問題。
⑥獨智:剛愎自用,自以為是。
⑦節行:節一操一、品行。
胡亥不聽。
而遣禦史曲宮乘傳之代①,令蒙毅曰:“先生欲立太子而卿難之②。
今丞相以卿為不忠,罪及其宗。
朕不忍,乃賜卿死,亦甚幸矣。
卿其圖之③!”毅對曰:“以臣不能得先主之意,則臣少宦,順幸沒世④,可謂知意矣。
以臣不知太子之能,則太子獨從,周旋天下,去諸公子絕遠,臣無所疑矣。
夫先主之舉用太子,數年之積也,臣乃何言之敢谏,何慮之敢謀!非敢飾辭以避死也⑤,為羞累先主之名⑥,願大夫為慮焉,使臣得死情實。
且夫順成全者,道之所貴也⑦;刑殺者,道之所卒也。
昔者秦穆公殺三良而死⑧,罪百裡奚而非其罪也⑨,故立号曰“缪”⑩。
昭襄王殺武安君白起?。
楚平王殺伍奢?。
吳王夫差殺伍子胥⒀。
此四君者,皆為大失,而天下非之,以其君為不明,以是籍于諸侯⒁。
故曰‘用道治者不殺無罪,而罰不加于無辜’。
唯大夫留心!”使者知胡亥之意,不聽蒙毅之言,遂殺之。
①乘:乘坐。
傳:驿車,傳達命令的馬車。
②難:責怪,非難。
③圖:考慮。
④順幸:遂順心意、獲得一寵一幸。
沒世:死,一直到死。
⑤飾詞:粉飾言辭。
⑥羞累:以牽連先主
道未就③。
始皇三十七年冬,行出遊會稽,并海上④,北走琅邪。
道病,使蒙毅還禱山川⑤,未反⑥。
①道:路經,經由。
②:同“塹”。
挖掘。
堙:填,堵塞。
③未就:沒有完工。
就,完成。
④并(bàng,棒):依傍,沿着。
⑤禱山川:祭祀山川之神,祈求保佑。
禱,向神靈祝告祈福。
⑥反:同“返”,返回。
始皇至沙丘崩,秘之,群臣莫知。
是時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車府令趙高常從。
高雅得幸于胡亥①,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為已也,因有賊心②,迺與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陰謀③,立胡亥為太子。
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賜公子扶蘇、蒙恬死。
扶蘇已死,蒙恬疑而複請之。
使者以蒙恬屬吏④,更置⑤。
胡亥以李斯舍人為護軍⑥。
使者還報,胡亥已聞扶蘇死,即欲釋蒙恬。
趙高恐蒙氏複貴而用事⑦,怨之。
①雅:平素,一向。
幸:一寵一愛一。
②賊心:殺害人的惡毒之心。
③陰謀:暗中策劃。
④屬吏:交給主管官吏處理。
⑤更置:易換,代替。
⑥這一句《史記會注考證》引方苞曰:“‘胡亥’二字衍。
”舍人:任有職務的門客。
⑦用事:當權、執政。
毅還至,趙高因為胡亥忠計,欲以滅蒙氏,乃言曰:“臣聞先帝欲舉賢立太子久矣①,而毅谏曰‘不可’。
若知賢而俞弗立②,則是不忠而惑主也③。
以臣愚意,不若誅之。
”胡亥聽而系蒙毅于代④。
前已囚蒙恬于陽周。
喪至鹹陽⑤,已葬,太子立為二世皇帝,而趙高親近,日夜毀惡蒙氏,求其罪過⑥,舉劾之⑦。
①先帝:指始皇。
②俞:通“愈”。
越,更加。
③惑:迷惑、蠱惑。
④系:拘禁。
⑤喪:喪車,靈柩。
⑥求:搜羅,尋求。
⑦舉劾:列舉罪過而彈劾之。
劾,揭發罪狀。
子嬰進谏曰:“臣聞故趙王遷殺其良臣李牧而用顔聚①,燕王喜陰用荊轲之謀而倍秦之約②,齊王建殺其故世忠臣而用後勝之議③。
此三君者,皆各以變古者失其國而殃及其身④。
今蒙氏,秦之大臣謀士也,而主欲一旦棄去之,臣竊以為不可。
臣聞輕慮者不可以治國⑤,獨智者不可以存君⑥。
誅殺忠臣而立無節行之人⑦,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鬥士之意離也,臣竊以為不可。
” ①秦派王翦攻趙,趙遣李牧、司馬尚禦之。
秦利用郭開“為反間,言李牧、司馬尚欲反。
”趙王遷中了秦國的反間之計,使趙蔥、顔聚取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被殺。
(詳見卷八十一《廉頗蔺相如列傳》。
②“燕王喜”句:此句指燕太子丹派荊轲以獻秦王仇人樊於期人頭和燕地督亢地圖的名義刺殺秦王政事。
按燕王喜十四年、秦王政六年(前241),秦派蔡澤使于燕,以明秦不欺燕;蔡澤事燕三年後,燕太丹質于秦,以明燕不欺秦。
燕王喜二十三年、秦王政十五年(前232),太子丹自秦逃歸,并着手準備刺殺秦王。
燕王喜二十七年、秦王政十九年(前228)荊轲辭太子丹入秦謀刺秦王(詳見卷八十六《刺客列傳》)。
這裡不說燕太子丹“陰用荊轲之謀而倍秦之約”,蓋燕王喜是當時燕國的國君。
陰,暗地裡。
倍,通“背”。
背棄。
秦之約,指燕與秦互不相欺之約。
③這一句是指前221年,秦伐齊,齊王建聽信國相後勝的意見,向秦國投降。
詳見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
故世忠臣,指前代忠臣。
④變古:改革陳規、歸制。
殃及:遭受禍害。
殃,禍害。
⑤輕慮:草率地考慮問題。
⑥獨智:剛愎自用,自以為是。
⑦節行:節一操一、品行。
胡亥不聽。
而遣禦史曲宮乘傳之代①,令蒙毅曰:“先生欲立太子而卿難之②。
今丞相以卿為不忠,罪及其宗。
朕不忍,乃賜卿死,亦甚幸矣。
卿其圖之③!”毅對曰:“以臣不能得先主之意,則臣少宦,順幸沒世④,可謂知意矣。
以臣不知太子之能,則太子獨從,周旋天下,去諸公子絕遠,臣無所疑矣。
夫先主之舉用太子,數年之積也,臣乃何言之敢谏,何慮之敢謀!非敢飾辭以避死也⑤,為羞累先主之名⑥,願大夫為慮焉,使臣得死情實。
且夫順成全者,道之所貴也⑦;刑殺者,道之所卒也。
昔者秦穆公殺三良而死⑧,罪百裡奚而非其罪也⑨,故立号曰“缪”⑩。
昭襄王殺武安君白起?。
楚平王殺伍奢?。
吳王夫差殺伍子胥⒀。
此四君者,皆為大失,而天下非之,以其君為不明,以是籍于諸侯⒁。
故曰‘用道治者不殺無罪,而罰不加于無辜’。
唯大夫留心!”使者知胡亥之意,不聽蒙毅之言,遂殺之。
①乘:乘坐。
傳:驿車,傳達命令的馬車。
②難:責怪,非難。
③圖:考慮。
④順幸:遂順心意、獲得一寵一幸。
沒世:死,一直到死。
⑤飾詞:粉飾言辭。
⑥羞累:以牽連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