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列傳第二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王學孟譯注
【說明】
在這篇傳記中,主要記述了蒙恬和他弟弟蒙毅的事迹。
在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大業中,他們的祖父蒙骜、父親蒙武,都是秦國著名的将領,為秦國攻城略地,出生入死,奪得了幾十座城池,為始皇統一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蒙恬做了将軍,大敗齊軍,屢立戰功。
始皇兼并天下後,他又率領三十萬人的龐大隊伍,北逐戎狄,收複黃河以南土地,修築長城一萬餘裡,風風雨雨、烈日寒霜,駐守上郡十餘年,威震匈奴,受到始皇的推崇和信任。
蒙恬在外擔當軍事重任;蒙毅在内為始皇出謀劃策,被譽為忠信大臣。
佞宦趙高犯罪當誅,是由蒙毅依法經辦的。
始皇念及趙高平常辦事勤勉盡力,又赦免了他。
從此結下怨仇。
始皇巡遊會稽,中途駕崩,封鎖消息。
李斯、趙高、胡亥暗中策劃,迫使公子扶蘇自一殺,擁立胡亥為二世皇帝。
趙高曾私下侍奉胡亥,深得胡亥一寵一幸。
趙高趁機捏造罪名,日夜毀謗蒙氏,終于把蒙氏兄弟處死。
全文均以概括簡練的筆法,客觀地記述了蒙氏兄弟的一生事迹。
使蒙氏的忠與趙高的讒佞一奸一詐相互對比,相互映襯,使兩者形象,忠之所以忠,一奸一之所以一奸一,就更加突出、鮮明了,從而表達了作者的一愛一憎。
蒙恬自一殺前說:“恬罪固當死矣。
起臨洮屬之遼東,城塹萬餘裡,此其中能無絕地脈哉?此乃恬之罪也!”把自己的罪歸咎于挖絕地脈、受到上天應有的懲罰。
後來有些史家指責太史公記載“失辭”,是“演說報應”,宣揚迷信。
其實贊語末“何乃罪地脈哉”一句,是可以說明太史公并不迷信。
這是把蒙恬不願直接指陳殺害自己的罪魁禍首、有意轉換說法,做出一種無可奈何的解釋,表現蒙恬當時複雜的内心世界。
這是一種含蓄、委婉、不露聲色的表現手法。
這種文學的表現手法,《史記》其它篇章中不乏佐證。
作者有意為之,是借以揭露統治者殘害功臣的罪行,而不是有意地宣揚迷信。
本傳篇末批判了蒙恬在人心未定,痍傷未瘳的情況下,修築長城、馳道“阿道興功”,而不顧百姓疾苦,表現了作者的政治态度和關心人民疾苦的思想。
【譯文】 蒙恬,他的祖先是齊國人。
蒙恬的祖父蒙骜,從齊國來到秦國侍奉秦昭王,官做到上卿。
秦莊襄王元年,蒙骜擔任秦國的将領,攻打韓國,占領了成臯、荥陽,設置了三川郡。
莊襄王二年,蒙骜攻打趙國,奪取了三十七座城池。
秦始皇三年,蒙骜攻打韓國,奪取了十三座城池。
始皇五年,蒙骜攻打魏國,奪取了二十座城池,設置了東郡。
始皇七年,蒙骜去世。
蒙骜的兒子叫蒙武,蒙武的兒子叫蒙恬。
蒙恬曾做過獄訟記錄工作,并負責掌管有關文件和獄訟檔案。
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蒙武擔任秦國的列将,和王翦一同攻打楚國,大敗楚軍,殺死了項燕。
始皇二十四年,蒙武又攻打楚國,俘虜了楚王。
蒙恬的弟弟叫蒙毅。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蒙恬由于出身将門做了秦國的将軍,率兵攻打齊國,大敗齊軍。
授給他内史的官職。
秦國兼并天下後,就派蒙恬帶領三十萬人的龐大軍隊,向北驅逐戎狄,收複黃河以南的土地。
修築長城,利用地理形勢,設置要塞,西起臨洮,東到遼東,逶迤綿延一萬餘裡。
于是渡過黃河,占據陽山,曲曲折折向北延伸。
烈日寒霜,風風雨雨,在外十餘年,駐守上郡。
這時,蒙恬的聲威震攝匈奴。
秦始皇特别尊重推崇蒙氏,信任并賞識他們的才能。
因而親近蒙毅,官至上卿。
外出就陪着始皇同坐一輛車子,回到朝廷就侍奉在國君跟前。
蒙恬在外擔當着軍事重任而蒙毅經常在朝廷出謀劃策,被譽為忠信大臣。
因此,即使是其他的将相們也沒有敢和他們争一寵一的。
趙高,是趙國王族中被疏遠的親屬。
趙高兄弟幾人,都是生下來就被Yan割而成為宦者的,他的母親也以犯法而被處以刑罰,所以世世代代地位卑賤。
秦王聽說趙高辦事能力很強,一精一通刑獄法令,就提拔他擔任了中車府令。
趙高就私下侍奉公子胡亥,教導胡亥決斷訟案。
趙高犯下了重罪,秦王讓蒙毅依照法令懲處他。
蒙毅不敢枉曲法令,依法應當判處死刑,剝奪他的官籍。
始皇因為趙高辦事勤勉盡力,赦免了他。
恢複了他原來的官職。
始皇打算巡遊天下,路經九原郡,直達甘泉宮。
就派蒙恬為他開路,從九原到甘泉,打通山脈,填塞深谷,全長一千八百裡。
然而,這條通道沒能完成。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冬天,禦駕外出巡遊會稽,依傍着大海,向北直奔琅邪。
半途得了重病,派蒙毅轉回禱告山川神靈
在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大業中,他們的祖父蒙骜、父親蒙武,都是秦國著名的将領,為秦國攻城略地,出生入死,奪得了幾十座城池,為始皇統一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蒙恬做了将軍,大敗齊軍,屢立戰功。
始皇兼并天下後,他又率領三十萬人的龐大隊伍,北逐戎狄,收複黃河以南土地,修築長城一萬餘裡,風風雨雨、烈日寒霜,駐守上郡十餘年,威震匈奴,受到始皇的推崇和信任。
蒙恬在外擔當軍事重任;蒙毅在内為始皇出謀劃策,被譽為忠信大臣。
佞宦趙高犯罪當誅,是由蒙毅依法經辦的。
始皇念及趙高平常辦事勤勉盡力,又赦免了他。
從此結下怨仇。
始皇巡遊會稽,中途駕崩,封鎖消息。
李斯、趙高、胡亥暗中策劃,迫使公子扶蘇自一殺,擁立胡亥為二世皇帝。
趙高曾私下侍奉胡亥,深得胡亥一寵一幸。
趙高趁機捏造罪名,日夜毀謗蒙氏,終于把蒙氏兄弟處死。
全文均以概括簡練的筆法,客觀地記述了蒙氏兄弟的一生事迹。
使蒙氏的忠與趙高的讒佞一奸一詐相互對比,相互映襯,使兩者形象,忠之所以忠,一奸一之所以一奸一,就更加突出、鮮明了,從而表達了作者的一愛一憎。
蒙恬自一殺前說:“恬罪固當死矣。
起臨洮屬之遼東,城塹萬餘裡,此其中能無絕地脈哉?此乃恬之罪也!”把自己的罪歸咎于挖絕地脈、受到上天應有的懲罰。
後來有些史家指責太史公記載“失辭”,是“演說報應”,宣揚迷信。
其實贊語末“何乃罪地脈哉”一句,是可以說明太史公并不迷信。
這是把蒙恬不願直接指陳殺害自己的罪魁禍首、有意轉換說法,做出一種無可奈何的解釋,表現蒙恬當時複雜的内心世界。
這是一種含蓄、委婉、不露聲色的表現手法。
這種文學的表現手法,《
作者有意為之,是借以揭露統治者殘害功臣的罪行,而不是有意地宣揚迷信。
本傳篇末批判了蒙恬在人心未定,痍傷未瘳的情況下,修築長城、馳道“阿道興功”,而不顧百姓疾苦,表現了作者的政治态度和關心人民疾苦的思想。
【譯文】 蒙恬,他的祖先是齊國人。
蒙恬的祖父蒙骜,從齊國來到秦國侍奉秦昭王,官做到上卿。
秦莊襄王元年,蒙骜擔任秦國的将領,攻打韓國,占領了成臯、荥陽,設置了三川郡。
莊襄王二年,蒙骜攻打趙國,奪取了三十七座城池。
秦始皇三年,蒙骜攻打韓國,奪取了十三座城池。
始皇五年,蒙骜攻打魏國,奪取了二十座城池,設置了東郡。
始皇七年,蒙骜去世。
蒙骜的兒子叫蒙武,蒙武的兒子叫蒙恬。
蒙恬曾做過獄訟記錄工作,并負責掌管有關文件和獄訟檔案。
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蒙武擔任秦國的列将,和王翦一同攻打楚國,大敗楚軍,殺死了項燕。
始皇二十四年,蒙武又攻打楚國,俘虜了楚王。
蒙恬的弟弟叫蒙毅。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蒙恬由于出身将門做了秦國的将軍,率兵攻打齊國,大敗齊軍。
授給他内史的官職。
秦國兼并天下後,就派蒙恬帶領三十萬人的龐大軍隊,向北驅逐戎狄,收複黃河以南的土地。
修築長城,利用地理形勢,設置要塞,西起臨洮,東到遼東,逶迤綿延一萬餘裡。
于是渡過黃河,占據陽山,曲曲折折向北延伸。
烈日寒霜,風風雨雨,在外十餘年,駐守上郡。
這時,蒙恬的聲威震攝匈奴。
秦始皇特别尊重推崇蒙氏,信任并賞識他們的才能。
因而親近蒙毅,官至上卿。
外出就陪着始皇同坐一輛車子,回到朝廷就侍奉在國君跟前。
蒙恬在外擔當着軍事重任而蒙毅經常在朝廷出謀劃策,被譽為忠信大臣。
因此,即使是其他的将相們也沒有敢和他們争一寵一的。
趙高,是趙國王族中被疏遠的親屬。
趙高兄弟幾人,都是生下來就被Yan割而成為宦者的,他的母親也以犯法而被處以刑罰,所以世世代代地位卑賤。
秦王聽說趙高辦事能力很強,一精一通刑獄法令,就提拔他擔任了中車府令。
趙高就私下侍奉公子胡亥,教導胡亥決斷訟案。
趙高犯下了重罪,秦王讓蒙毅依照法令懲處他。
蒙毅不敢枉曲法令,依法應當判處死刑,剝奪他的官籍。
始皇因為趙高辦事勤勉盡力,赦免了他。
恢複了他原來的官職。
始皇打算巡遊天下,路經九原郡,直達甘泉宮。
就派蒙恬為他開路,從九原到甘泉,打通山脈,填塞深谷,全長一千八百裡。
然而,這條通道沒能完成。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冬天,禦駕外出巡遊會稽,依傍着大海,向北直奔琅邪。
半途得了重病,派蒙毅轉回禱告山川神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