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列傳第二十七

關燈
張連科譯注 【說明】 《李斯列傳》是《史記》中的名篇之一,有很高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

     《李斯列傳》的社會政治背景是極其廣闊的,實際上幾乎涉及了整個秦王朝的興亡史,而秦王朝的興亡,與李斯又有很大關系,如李斯谏阻逐客,總結了秦國重用客卿、變法圖強的曆史經驗,實際上提出了不論國别、用人唯賢的總方針,秦始皇采用這一方針,“二十餘年,竟并天下”。

    而秦王朝的滅亡與大野心家趙高的陰謀作亂有直接關系,趙高的陰謀之所以能得逞,又和李斯貪圖祿位、助纣為虐緊密相連。

    趙高在《史記》中沒有單獨立傳(卷八十八《蒙恬列傳》亦隻言其身世和個别情節),他的陰謀活動都在本傳中叙出,這樣,本傳在一定意義上講,又有與趙高合傳的一性一質。

     本傳在文學上的主要特點是以心理描繪見長,舉例如本傳一開始,作者選取了李斯早年生活中的一個典型事件,就是他看到了廁所中的老鼠和糧倉中的老鼠,同為鼠類但境遇不同,由此認識到人也同老鼠一樣,有出息與沒出息,是由所處的環境決定的,意思也就是,爬上高位的自然有出息,淪落下層的自然沒本領,表現了李斯傾慕富貴榮華的心理。

     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10),始皇在沙丘(今河北平鄉東北)病死,遺诏命公子扶蘇回鹹陽奔喪。

    而趙高扣留诏書,想立胡亥為皇帝,以便自己篡權。

    但這必須經過李斯的同意,陰謀才能得逞。

    因此,趙高施展全部本領,用威脅利誘、軟硬兼施的手段勸說李斯。

    李斯開始斥之為“亡國之言”,繼之,責令曰:“君反其位!”接着,勸說:“君其勿複言,将令斯得罪。

    ”然後告誡道:“斯其猶人哉,安足為謀!”情緒由盛怒到平息,語氣由嚴厲到溫和,心理變化的軌迹清晰可見。

    趙高最後說:“君聽臣之計,即長有封侯,世世稱孤,必有喬松之壽,孔、墨之智。

    令釋此而不從,禍及子孫,足以為寒心。

    善者因禍為福,君何處焉?”貴賤窮通,全在“自處”,這正是李斯自己的理論,趙高用它徹底擊垮了李斯,李斯仰天長歎,垂淚太息道:“嗟乎!獨遭亂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至此為止,李斯已完全屈服了。

     另外,本傳幾乎囊括了李斯大部分重要文章,這些文章除了具有其自身的文學價值和史料價值之外,主要對揭示李斯其人的一性一格、心理和整個為人有重要作用。

    例如《谏逐客書》,表現了李斯的才華、智慧和真知灼見,而《上書對二世》,則表現了他貪圖祿位而阿順苟合的一性一格特點。

     總而言之,盡避作者對李斯的為人是不贊成的,但對他的描寫和評論卻是客觀、公正的。

     【譯文】 李斯是楚國上蔡人。

    他年輕的時候,曾在郡裡當小吏,看到辦公處附近廁所裡的老鼠在吃髒東西,每逢有人或狗走來時,就受驚逃跑。

    後來李斯又走進糧倉,看到糧倉中的老鼠,吃的是屯積的粟米,住在大屋子之下,更不用擔心人或狗驚擾。

    于是李斯就慨然歎息道:“一個人有出息還是沒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樣,是由自己所處的環境決定的。

    ” 于是李斯就跟荀子學習帝王治理天下的學問。

    學業完成之後,李斯估量楚王是不值得侍奉的,而六國國勢都已衰弱,沒有為它們建功立業的希望,就想西行到秦國去。

    在臨行之前,向荀子辭行說:“我聽說一個人若遇到機會,千萬不可松懈錯過。

    如今各諸侯國都争取時機,遊說之士掌握實權。

    現在秦王想吞并各國,稱帝治理天下,這正是平民出身的政治活動家和遊說之士奔走四方、施展抱負的好時機。

    地位卑賤,而不想着去求取寶名富貴,就如同禽一獸一般,隻等看到現成的肉才想去吃,白白長了一副人的面孔勉強直立行走。

    所以最大的恥辱莫過于卑賤,最大悲哀莫過于貧窮。

    長期處于卑賤的地位和貧困的環境之中,卻還要非難社會、厭惡功名利祿,标謗自己與世無争,這不是士子的本願。

    所以我就要到西方去遊說秦王了。

    ” 到秦國之後,正趕上秦莊襄王去世,李斯就請求充當秦相國文信侯呂不韋的舍人;呂不韋很賞識他,任命他為郎官。

    這樣就使得李斯有遊說的機會,他對秦王說:“平庸的人往往失去時機,而成大功業的人就在于他能利用機會并能下狠心。

    從前秦穆公雖稱霸天下,但最終沒有東進吞并山東六國,這是什麼原因呢?原因在于諸侯的人數還多,周朝的德望也沒有衰落,因此五霸交替興起,相繼推尊周朝。

    自從秦孝公以來,周朝卑弱衰微,諸侯之間互相兼并,函谷關以東地區化為六國,秦國乘勝奴役諸侯已經六代。

    現如今諸侯服從秦國就如同郡縣服從朝廷一樣。

    以秦國的強大,大王的賢明,就象掃除竈上的灰塵一樣,足以掃平諸侯,成就帝業,使天下統一,這是萬世難逢的一個最好時機。

    倘若現在懈怠而不抓緊此事的話,等到諸侯再強盛起來,又訂立合縱的盟約,雖然有黃帝一樣的賢明,也不能吞并它們了。

    ”秦始皇就任命李斯為長史,聽從了他的計謀,暗中派遣謀士帶着金玉珍寶去各國遊說。

    對各國著名人物能收買的,就多送禮物加以收買;不能收買的,就用利劍把他們殺掉。

    這些都是離間諸侯國君臣關系的計策,接着,秦王就派良将随後攻打。

    秦王任命李斯為客卿。

     恰在此時韓國人鄭國以修築渠道為名,來到秦國做間諜,不久被發覺。

    秦國的王族和大臣們都對秦王說:“從各諸侯國來奉事秦王的人,大都是為他們的國君遊說,以離間秦國而已,請求大王把客卿一概驅逐。

    ”李斯也在計劃好的要驅逐的客卿之列。

    于是李斯就上書說: 聽說官員們議論要驅逐客卿,我私下認為這是錯誤的。

    從前秦穆公招攬賢才,從西戎找到由餘,從東邊楚國的苑地得到了百裡奚,從宋國迎來了蹇(jiǎn,減)叔,從晉國招來了丕豹、公孫友。

    這五個人都不生在秦國,而秦穆公重用他們,吞并了二十多個國家,也就得以在西戎稱霸。

    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風易俗,人民因此殷實興盛,國家因此富足強大,百姓們願意為國家效力,其它國家也誠心歸順,擊敗了楚國、魏國的軍隊,功取了千裡土地,至今政治安定,國家強盛。

    秦惠王用張儀的計策,功取了三川地區,向西又吞并了巴、蜀,向北占領了上郡,向南攻占了漢中,囊括九夷,控制鄢、郢,在東面占據了險要的成臯,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并進一步瓦解了六國的合縱聯盟,使他們面向西方,奉事秦國,功業一直延續到今天。

    秦昭王得範睢(suī,尿),廢黜穰侯,驅逐華陽君,使公室強大,杜絕了私門權貴的勢力,像蠶吃桑葉一般,逐漸吞并諸侯的土地,終于使秦國奠定了統一天下大業的基礎。

    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了别國客卿的力量。

    由此看來,客卿有哪一點對不起秦國呢?假使這四位君主拒絕客卿而不接受他們,疏遠士人而不重用,這就使秦國既無富足之實,又無強大之名。

     現在皇上您羅緻昆山的美玉,得到随侯之珠、和氏之璧,挂着明月珠,佩着太阿劍,駕着纖離馬,豎着翠鳳旗,擺着靈鼍鼓。

    以上這些寶物,并沒有一樣是秦國出産的,但陛下您非常喜一愛一它們,這是為什麼呢?若是一定要秦國所産然後才使用的話,那麼夜光之璧就不能用來裝飾朝廷,犀角象牙制品就不能為您所賞玩,鄭國、衛國的美一女也不能列于您的後宮之中,??(juétí,決提)良馬也不能填滿您的馬棚。

    江南的金錫也不該用,西蜀的丹青也不應用來當顔料。

    您用來裝飾後宮、充當姬妾、賞心樂意、怡目悅耳的,一定要出自秦國然後才用的話,那麼,用宛地珍珠裝飾的簪子,玑珠鑲嵌的耳墜,東阿白絹縫制的衣服、刺繡華美的裝飾品,就不能進獻在您的面前,那時髦而又高雅,漂亮而又文靜的趙國女子不能侍立在您的身邊。

    而那些敲打瓦壇瓦罐、彈着秦筝、拍着大一腿、嗚嗚叫喊以滿足欣賞要求的,這才是正宗的秦國音樂。

    象《鄭》、《衛》、《桑間》、《昭》、《虞》、《武》、《象》這些樂曲,則是其他國家的音樂。

    現在您抛棄敲打瓦壇瓦罐這一套秦國音樂而聽《鄭》、《衛》之一聲,不去聽彈筝而欣賞《昭》、《虞》之曲,這是什麼原因呢?說穿了,隻不過是圖眼前快樂,以滿足耳目觀賞需求而已。

    而現在您用人卻不是這樣,不問此人能用不能用,也不問是非曲直,隻要不是秦國人一律辭退,隻要是客卿一律驅逐。

    這樣看來,陛下所看重的是美一女、音樂、珍珠、寶玉,所輕視的是人才了。

    這并不是統一天下、制一服諸侯的方法。

     我聽說過土地廣闊所産糧食就豐富,國家廣大人口就衆多,軍隊強盛士兵就勇敢。

    所以泰山不排斥泥土,才能堆積得那樣高大;河海不挑剔細小的溪流,才能變得如此深廣;而成就王業的人不抛棄廣大民衆,才能顯出他的盛德。

    所以地無論東南西北,民衆不分這國那國,一年四季五谷豐登,鬼神賜予福澤,這就是五帝三王無敵于天下的原因所在。

    而現在陛下您抛棄了百姓來幫助敵國,排斥賓客而使他們為其他諸侯國建立功業,使天下有才之士後退而不敢西行,停住腳步而不敢進入秦國,這正是人們所說的“借武器給敵人,送糧食給盜賊”啊! 非秦國出産的物品,值得珍視的很多;非秦國出生的士人,願意效忠的也不少。

    現在您驅逐客卿來資助敵國,損害百姓以幫助仇人,在内部削弱自己而在外面又和諸侯結下怨恨,這樣下去,要使國家沒有危險,是不可能的。

     于是,秦王就廢除了逐客令,恢複了李斯的官職,終于采用了他的計謀,他的官位也升到廷尉之職。

    二十多年,終于統一了天下,尊稱國王為“皇帝”。

    皇帝又任命李斯為丞相。

    并拆平了各國郡縣的城牆,銷毀了各地的武器,表示不再使用。

    使秦國沒有一寸分封的土地,也不立皇帝的兒子、兄弟為王,更不把功臣封為諸侯,以便使國家從此之後再也沒有戰争的禍患。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在鹹陽宮設宴招待群臣,博士仆射周青臣等人稱頌秦始皇的武威盛德。

    齊人淳于越勸谏道:“我聽說殷商和周朝統治達一千多年,分封子弟及功臣做為膀臂輔翼。

    而現在陛下您雖統一天下,但子弟卻還是平民百姓,若一旦出現了田常、六卿奪權篡位的禍患,在朝中又沒有強有力的輔佐之臣,靠誰來相救呢?辦事不學習古代經驗而長期統治的朝代,我還沒有聽說過。

    現在周青臣等人又當面阿谀奉承以加重您的錯誤,不是忠臣。

    ”始皇把這種議論交給李斯處理,李斯認為這種論點是荒謬的,因此廢棄不用,就上書給皇帝說:“古時候天下分散敗亂,彼此之間互不服從,所以才諸侯并起,一般輿論都稱道古代以否定當代,裝點一些虛誇不實的文辭來擾亂社會的實際,人們都認為自己的一派學問最好,以否定皇帝的政策法令。

    現在陛下統一了天下,分辨了黑白是非,使海内共同尊崇皇帝一人;而諸子百家各個學派卻在一起任意批評朝廷的法令制度,聽說朝廷令下,立刻就以自己學派的觀點來議論它,回家便心中不滿,出門則在街頭巷尾紛紛議論,以批評君主來博得名聲,認為和朝廷不一樣便是本領高,并帶領下層群衆來制造诽謗。

    這樣下去而不加以禁止的話,上面君主的權力威望就要下降,下面私人的幫派也要形成。

    因此,還是以禁止為好。

    我請求把人們收藏的《詩》、《書》和諸子百家的著作,都一概掃除幹淨。

    命令下達三十天之後,若還有人不服從,判處黥刑并罰做築城苦役。

    不在清除之列的,是醫藥、占蔔、種植等類書籍。

    若有想學習法令的,以官吏為老師。

    ”秦始皇批準了他的建議,沒收了《詩經》、《尚書》和諸子百家的著作,以便使人民愚昧無知,使天下人無法用古代之事來批評當前朝廷。

    修明法制,制定律令,都從秦始皇開始。

    統一文字,在全國各地修建離宮别館。

    第二年,始皇又四出巡視,平定了四方少數民族,這些措施,李斯都出了不少力。

     李斯的長子李由擔任三川郡守,兒子們娶的是秦國的公主,女兒們嫁的都是秦國的皇族子弟。

    三川郡守李由請假回鹹陽時,李斯在家中設下酒宴,文武百官都前去給李斯敬酒祝賀。

    門前的車馬數以千計。

    李斯慨然長歎道:“唉呀!我聽荀卿說過‘事情不要搞得過了頭’。

    我李斯原是上蔡的平民,街巷裡的百姓,皇帝不了解我才能低下,才把我提拔到這樣高的地位。

    現如今做臣子的沒有人比我職位更高,可以說是富貴榮華到了極點。

    然而事物發展的極點就要開始衰落,我還不知道歸宿在何方啊!”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十月,他巡行出遊到會稽山,沿海北上,到達琅邪山。

    丞相李斯和中車府令兼符玺令趙高都随同前往。

    秦始皇有二十多個兒子,長子扶蘇因多次直言勸谏皇帝,始皇派他到上郡監督軍隊,蒙恬任将軍。

    小兒子胡亥很受一寵一愛一,要求随行,始皇答應了。

    其他的兒子都沒跟着去。

     這一年七月,秦始皇達到沙丘,病的非常嚴重,命令趙高寫好诏書給公子扶蘇說:“把軍隊交給蒙恬,趕快到鹹陽參加葬禮,然後安葬。

    ”書信都已封好,但還沒交給使者,秦始皇就去世了。

    書信和印玺都在趙高手裡,隻有小兒子胡亥,丞相李斯和趙高以及五六個親信宦官知道始皇去世,其餘群臣都不知道。

    李斯認為皇帝在外面去世,又沒正式确立太子,所以保守秘密,把始皇的一屍一體安放在一輛既能保溫又能通風涼爽的車子中,百官奏事及進獻飲食還像往常一樣,宦官就假托皇帝從車中批準百官上奏的事。

     趙高因此扣留了始皇賜給扶蘇的诏書,而對公子胡亥說:“皇帝去世了,沒有诏書封諸子為王而隻賜給長子扶蘇一封诏書。

    長子到後,就登位作皇帝,而你卻連尺寸的封地也沒有,這怎麼辦呢?”胡亥說:“本來就是這樣。

    我聽說過,聖明的君主最了解臣子,聖明的父親最了解兒子。

    父親臨終既未下命令分封諸子,那還有什麼可說的呢?”趙高說:“并非如此。

    當今天下的大權,無論誰的生死存亡,都在你、我和李斯手裡掌握着啊!希望你好好考慮考慮。

    更何況駕馭群臣和向人稱臣,統治别人和被人統治,難道可以同日而語嗎!”胡亥說:“廢除兄長而立弟弟,這是不義;不服從父親的诏命而懼怕死亡,這是不孝;自己才能淺薄,依靠别人的幫助而勉強登,這是無能:這三件事都是大逆不道的,天下人也不服從,我自身遭受禍殃,國家還會滅亡。

    ”趙高說:“我聽說過商湯、周武殺死他們的君主,天下人都稱贊他們行為符合道義,不能算是不忠。

    衛君殺死他的父親,而衛國人民稱頌他的功德,孔子記載了這件事,不能算是不孝。

    更何況辦大事不能拘于小節,行大德也用不着再三謙讓,鄉間的習俗各有所宜,百官的工作方式也各不一樣。

    所以顧忌小事而忘了大事,日後必生禍害;關鍵時刻猶豫不決,将來一定要後悔。

    果斷而大膽地去做,連鬼神都要回避,将來一定會成功。

    希望你按我說的去做。

    ”胡亥長歎一聲說道:“現在皇帝去世還未發喪,喪禮也未結束,怎麼好用這件事來求丞相呢?”趙高說:“時光啊時光,短暫得來不及謀劃!我就像攜帶幹糧趕着快馬趕路一樣,唯恐耽誤了時機!” 胡亥同意了趙高的話以後,趙高說:“不和丞相商議,恐怕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