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列傳第二十七

關燈
雖監門之養不觳于此矣?。

    禹鑿龍門,通大夏,疏九河,曲九防,決渟水緻之海?,而股無胈⒀,胫無一毛一⒁,手名胼胝⒂,面目黎黑,遂以死于外,葬于會稽,臣虜之勞不烈無此矣’。

    然則夫所貴于有天下者,豈欲苦形勞神,身處逆旅之宿,口食監門之養,手持臣虜之作哉⒃?此不肖人之所勉也,非賢者之所務也。

    彼賢人之有天下也,專用天下适己而已矣,此所以貴于有天下也。

    夫所謂賢人者,必能安天下而治萬民,今身且不能利,将惡能治天下哉!筆吾願賜志廣欲,長享天下而無害,為之奈何?”李斯子由為三川守,群盜吳廣等西略地,過去弗能禁。

    章邯以破逐廣等兵,使者履案三川相屬⒄,诮讓斯居三公位⒅,如何令盜如此。

    李斯恐懼,重爵祿,不知所出,乃阿二世意,欲求容,以書對曰: ①畔:通“叛”。

    ②請間:希望能給個機會,單獨和皇帝談話。

    間,間隙。

    ③韓子:指韓非。

    下文所引見《韓非子·五蠹》。

    ④采:木名,即柞木。

    斫(zhuó,濁):砍,削。

    ⑤逆旅:旅店。

    ⑥葛衣:麻布衣。

    ⑦粢粝:粗劣的食物。

    ⑧藜藿:藜草和豆葉,貧者之所食。

    ⑨土匦:陶土制的食器。

    ⑩土铏:陶土制的罐缽。

    ?監門:看門人。

    觳(qùe,确):簡陋。

    ?渟水:積水。

    (13)股:大一腿。

    胈(bá拔):白肉。

    (14)胫:小腿。

    (15)胼胝:手掌和腳掌上的厚皮,俗稱老繭。

    (16)臣虜:奴隸,仆役。

    (17)覆案:查訊,核實。

    屬:連接。

    (18)诮讓:責備。

     夫賢主者,必且能全道而行督責之術者也①,督責之,則臣不敢不竭能以徇其主矣②。

    此臣主之分定③,上下之義明,則天下賢不肖莫敢不盡心竭任以徇其君矣。

    是故主獨制于天下而無所制也。

    能窮樂之極矣,賢明之主也,可不察焉。

     故申子曰:“有天下而不姿睢④,命之曰以天下為桎梏”者⑤,無他焉,不能督責,而顧以其身勞于天下之民,若堯,禹然,故謂之“桎梏”也。

    夫不能修申、韓之明術,行督責之道,專以天下自适也,而徒務苦形勞神,以身徇百姓,則是黔首之役,非畜天下者也⑥,何足貴哉!夫以人徇己,則己貴而人賤;以己徇人,則己賤而人貴。

    故徇人者賤,而人所徇者貴,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

    凡古之所為尊賢者,為其貴也;而所為惡不尚者,為其賤也。

    而堯、禹以身徇天下者也,因随而尊之,則亦失所為尊賢之心矣,夫可謂大缪矣⑦。

    謂之為“桎梏”,不亦宜乎?不能督責之過也。

     ①督責:督察臣下的過失而處以刑罰。

    ②徇:通“殉”。

    為某種目的而獻身。

    ③分:職分,名分。

    ④申子:指申不害。

    姿睢:縱一情肆欲。

    ⑤桎梏:腳鐐和手一铐。

    ⑥畜:統治,占有。

    ⑦缪:通“謬”。

    錯誤。

     故韓子曰“慈母有敗子而嚴家無格虜”者①,何也?則能罰之加焉必也。

    故商君法,刑棄灰于道者。

    夫棄灰,薄罪也,而被刑,重罰也。

    彼唯明主為能深督輕罪。

    夫罪輕且督深,而況有重罪乎?故民不敢犯也。

    是故韓子曰“布帛尋常②,庸人不釋,铄金百溢③,盜跖不搏”者,非庸人之心重,尋常之利深,而盜跖之欲淺也;又不以盜跖之行,為輕百镒之重也。

    搏必随手刑,則盜跖不搏百镒;而罰不必行也,則庸人不釋尋常。

    是故城高五丈,而樓季不輕犯也;泰山之高百仞④,而跛牧其上⑤。

    夫樓季也而難五丈之限,豈跛也而易百仞之高哉?峭塹之勢異也。

    明主聖王之所以能久處尊位,長執重勢,而獨擅天下之利者,非有異道也,能獨斷而審督責,必深罰,故天下不敢犯也。

    今不務所以不犯⑥,而事慈母一之所以敗子也,則亦不察于聖人之論矣。

    夫不能行聖人之術,則舍為天下役何事哉?可不哀邪! ①格虜:強悍的奴隸。

    ②尋常:古以八尺為尋,十六尺為常,故以之指較短的長度。

    ③铄金:成色好的金子。

    铄,美。

    溢:通“镒”,古代的衡量單位,一镒為二十兩或二十四兩。

    百溢,以喻其多。

    ④仞:古代長度單位,一仞為八尺或七尺。

    百仞,以喻其高。

    跛:瘸腿的羊。

    ,母羊。

    但從上下文的對稱來考慮,上雲“樓季”,此應代指跛腿的牧羊人。

    ⑥務:緻力,從事。

     且夫儉節仁義之人立于朝,則荒肆之樂辍矣①;谏說論理之臣間于側,則流漫之志诎矣②;烈士死節之行顯于世,則一婬一康之虞廢矣③。

    故明主能外此三者④,而獨一操一主術以制聽從之臣,而修其明法,故身尊而勢重也。

    凡賢主者,必将能拂世磨俗⑤,而廢其所惡,立其所欲,故生則有尊重之勢,死則有賢明之谥也。

    是以明君獨斷,故權不在臣也。

    然後能滅仁義之塗⑥,掩馳說之口,困烈士之行,塞聰掩明⑦,内獨視聽⑧,故外不可傾以仁義烈士之行,而内不可奪以谏說忿争之辯。

    故能荦然獨行恣睢之心而莫之敢逆⑨。

    若此然後可謂能明申、韓之術,而修商君之法。

    法修術明而天下亂者,未之聞也。

    故曰“王道約而易一操一”也。

    唯明主為能行之。

    若此則謂督責之誠,則臣無邪,臣無邪則天下安,天下安則主嚴尊,主嚴尊則督責必,督責必則所求得,所求得則國家富,國家富則君樂豐。

    故督責之術設,則所欲無不得矣。

    群臣百姓救過不給,何變之敢圖?若此則帝道備,而可謂能明君臣之術矣⑩。

    雖申、韓複生,不能加也。

     ①辍:中斷,停止。

    ②流漫:放肆無忌。

    诎:收斂,絕止。

    ③一婬一康之虞:指縱一情享受的娛樂。

    虞,通“娛”,娛樂。

    ④外:排斥。

    用如動詞。

    ⑤拂世磨俗:扭轉世俗的風氣,使之服從自己。

    ⑥塗:通“途”。

    途徑。

    ⑦塞聰掩明:塞上耳朵,蒙上眼睛。

    ⑧内獨視聽:即内視獨聽,一切全憑自己的眼光、見解行一事。

    ⑨荦然:卓然獨立的樣子。

    ⑩君臣:駕馭群臣。

     書奏,二世悅。

    于是行督責益嚴,稅民深者為明吏①。

    二世曰:“若此則可謂能督責矣。

    ”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積于市②。

    殺人衆者忠臣。

    二世曰:“若此則可謂能督責矣。

    ” 初,趙高為郎中令,所殺及報私怨衆多,恐大臣入朝奏事毀惡之③,乃說二世曰:“天子所以貴者,但以聞聲,群臣莫得見其面,故号曰“朕”。

    且陛下富于春秋④,未必盡通諸事,今坐朝廷,譴舉有不當者⑤,則見短于大臣,非所以示神明于天下也。

    且陛下深拱禁中⑥,與臣及侍中習法者待事,事來有以揆之⑦。

    如此則大臣不敢奏疑事,天下稱聖主矣。

    ”二世用其計,乃不坐朝廷見大臣,居禁中。

    趙高常侍中用事,事皆決于趙高。

     ①稅民:向百姓征稅。

    ②成積:成堆。

    ③毀惡:說人的壞話。

    ④富于春秋:意指年紀還輕。

    春秋,代指年齡。

    ⑤譴舉:譴責和薦舉,實即指懲罰和獎勵。

    ⑥拱:拱手,謂閑适,無所事事。

    ⑦揆:研究,參議。

     高聞李斯以為言,乃見丞相曰:“關東群盜多,今上急益發繇治阿房宮①,聚狗馬無用之物。

    臣欲谏,為位賤。

    此真君侯之事,君何不谏?”李斯曰:“固也,吾欲言之久矣。

    今時上不坐朝廷,上居深宮,吾有所言者,不可傳也,欲見無間。

    ”趙高謂曰:“君誠能谏,請為君候上間語君。

    ”于是趙高待二世方燕樂②,婦女居前,使人告丞相:“上方間,可奏事。

    ”丞相至宮門上谒,如此者三。

    二世怒曰:“吾常多閑日,丞相不來。

    吾方燕私,丞相辄來請事。

    丞相豈少我哉③?且固我哉④?”趙高因曰:“如此殆矣⑤!夫沙丘之謀,丞相與焉。

    今陛下已立為帝,而丞相貴不益,此其意亦望裂地而王矣。

    且陛下不問臣,臣不敢言。

    丞相長男李由為三川守,楚盜陳勝等皆丞相傍縣之子⑥,以故楚盜公行,過三川,城守不肯擊。

    高聞其文書相往來,未得其審⑦,故未敢以聞。

    且丞相居外,權重于陛下。

    ”二世以為然。

    欲案丞相⑧,恐其不審,乃使人案驗三川守與盜通狀。

    李斯聞之。

     ①繇:通“徭”。

    徭役,此處指服徭役的民工。

    ②燕樂:在寝室安居。

    ③少:輕視,看不起。

    ④固:鄙陋。

    ⑤殆:危險。

    ⑥傍縣:旁縣,鄰縣。

    ⑦審:真實情況。

    ⑧案:審訊法辦。

     是時二世在甘泉①,方作觳抵優俳之觀②。

    李斯不得見,因上書言趙高之短曰:“臣聞之,臣疑其君③,無不危國;妾疑其夫,無不危家。

    今有大臣于陛下擅利擅害④,與陛下無異,此甚不便。

    昔者司城子罕相宋,身行刑罰,以威行之,期年遂劫其君⑤。

    田常為簡公臣,爵列無敵于國,私家之富與公家均,布惠施德,下得百姓,上得群臣,陰取齊國,殺宰予于庭,即弑簡公于朝⑥,遂有齊國。

    此天下所明知也。

    今高有邪佚之志,危反之行,如子罕相宋也;私家之富,若田氏之于齊也。

    兼行田常、子罕之逆道而劫陛下之威信,其志若韓玘為韓安相也。

    陛下不圖⑦,臣恐其為變也。

    ”二世曰:“何哉?夫高,故宦人也,然不為安肆志,不以危易心,絜修善,自使至此,以忠得進,以信守位,朕實賢之,而君疑之,何也?且朕少失先人,無所識知,不習治民,而君又老,恐與天下絕矣⑧。

    朕非屬趙君⑨,當誰任哉?且趙君為人一精一廉強力,下知人情,上能适朕,君其勿疑。

    ”李斯曰:“不然。

    夫高,故賤人也,無識于理,貪欲無厭,求利不止,列勢次主⑩,求欲無窮,臣故曰殆。

    ”二世已前信趙高,恐李斯殺之,乃私告趙高。

    高曰:“丞相所患者獨高,高已死,丞相即欲為田常所為。

    ”于是二世曰:“其以李斯屬郎中令?。

    ” ①甘泉:漢宮名。

    ②觳抵:同“角抵”,角力。

    優俳:古代的雜戲表演。

    ③疑:通“拟”。

    比,即勢力接近,不相上下。

    ④擅:專任,獨攬。

    ⑤期年:一周年。

    ⑥弑(shì,式):下殺上古代謂之弑。

    ⑦圖:指提前防備,設法對付。

    ⑧絕:隔絕。

    ⑨屬:托付。

    這裡有依靠的意思。

    ⑩列勢:地位,權勢。

    ?屬郎中令:交給郎中令趙高查辦。

     趙高案治李斯。

    李斯拘執束縛①,居囹圄中②,仰天而歎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為計哉!昔者桀殺關逢龍,纣殺王子比幹,吳王夫差殺伍子胥。

    此三臣者,豈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

    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無道過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

    且二世之治豈不亂哉!日者夷其兄弟而自立也③,殺忠臣而貴賤人,作為阿房之宮,賦斂天下。

    吾非不谏也,而不吾聽也④。

    凡古聖王,飲食有節,車器有數,宮室有度,出令造事,加費而無益于民利者禁,故能長久治安。

    令行逆于昆弟⑤,不顧其咎⑥;侵殺忠臣,不思其秧;大為宮室,厚賦天下,不一愛一其費。

    三者已行,天下不聽。

    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⑦,而以趙高為佐,吾必見寇至鹹陽,麇鹿遊于朝也。

    ” ①拘執束縛:被捕後套一上刑具。

    ②囹圄:監獄。

    ③日者:指不久以前。

    ④不吾聽:即“不聽吾”。

    ⑤行逆:倒行逆施。

    昆弟:兄弟。

    ⑥咎:禍患。

    ⑦寤:通“悟”。

    覺悟,醒悟。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獄,治罪,責斯與子由謀反狀,皆收捕宗族賓客。

    趙高治斯,榜掠千餘①,不勝痛,自誣服②。

    斯所以不死者,自負其有功,實無反心,幸得上書自陳,幸二世之寤而赦之。

    李斯乃從獄中上書曰:“臣為丞相治民,三十餘年矣。

    逮秦之地狹隘③。

    先王之時秦地不過千裡,兵數十萬。

    臣盡薄材,謹奉法令,陰行謀臣④,資之金玉,使遊說諸侯,陰修甲兵,飾政教,官鬥士⑤,尊功臣,盛其爵祿,故終以脅韓弱魏,破燕、趙、夷齊、楚,卒兼六國,虜其王,立秦為天子。

    罪一矣。

    地非不廣,又北逐湖、貉⑥,南定百越,以見秦之強。

    罪二矣。

    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親。

    罪三矣。

    立社稷,修宗廟,以明主之賢。

    罪四矣。

    更克畫⑦,平鬥斛度量文章⑧,布之天下,以樹秦之名。

    罪五矣。

    治馳道,興遊觀,以見主之得意。

    罪六矣。

    緩刑罰,薄俺斂,以遂主得衆之心,萬民戴主,死而不忘。

    罪七矣。

    若斯之為臣者,罪足以死固久矣。

    上幸盡其能力,乃得至今,願陛下察之!”書上,趙高使吏棄去不奏,曰:“囚安得上書!” ①榜掠:嚴刑拷打。

    ②誣服:冤屈地招供服罪。

    ③逮:及,正趕上。

    ④行:派遣,派出。

    ⑤官:用如動詞,授官給……人。

    ⑥貉:通“貊”。

    ⑦克畫:指尺度和衡器上刻下的标志。

    克,通“刻”。

    ⑧平:統一。

    斛(hú,胡):量器,一斛為十鬥。

    文章:即文字。

     趙高使其客十餘輩詐為禦史、谒者,侍中,更往覆訊斯①。

    斯更以其實對,辄使人複榜之。

    後二世使人驗斯,斯以為如前,終不敢更言,辭服②。

    奏當上,二世喜曰:“微趙君③,幾為丞相所賣④。

    ”及二世所使案三川之守至,則項梁已擊殺之。

    使者來,會丞相下吏,趙高皆妄為反辭。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⑤,論腰斬鹹陽市。

    斯出獄,與其中子俱執,顧謂其中子曰⑥:“吾欲與若複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①更:更替,輪流。

    ②辭服:招供認罪。

    ③微:沒有。

    ④幾:近,差不多。

    ⑤五刑:古代的五種輕重不等的刑罰,對其内容曆代說法不一。

    ⑥中子:次子。

     李斯已死,二世拜趙高為中丞相,事無大小辄決于高。

    高自知權重,乃獻鹿,謂之馬。

    二世問左右:“此乃鹿也?”左右皆曰:“馬也。

    ”二世驚,自以為惑①,乃召太蔔,令卦之。

    太蔔曰:“陛下春秋郊祀,奉宗廟鬼神,齋戒不明②,故至于此。

    可依盛德而明齋戒。

    ”于是乃入上林齋戒。

    日遊弋獵③,有行人入上林中,二世自射殺之。

    趙高教其女婿鹹陽令閻樂劾不知何人賊殺人移上林④,高乃谏二世曰:“天子無故賊殺不辜人⑤,此上帝之禁也,鬼神不享⑥,天且降殃,當遠避宮以禳之⑦。

    ”二世乃出居望夷之宮。

     ①惑:受盅惑而迷亂。

    ②齋戒不明:指在齋戒時不夠虔誠。

    ③弋獵:射獵。

    ④劾:彈劾。

    賊殺:殺害。

    ⑤不辜人:無罪之人。

    ⑥不享:不享用祭祀品,即不接受祭祀。

    ⑦禳:祈禱以消除災禍。

     留三日,趙高詐诏衛士,令士皆素服持兵内鄉①,入告二世曰:“山東群盜兵大至!”二世上觀而見之,恐懼,高即因劫令自一殺②,引玺而佩之,左右百官莫從,上殿,殿欲壞者三。

    高自知天弗與,群臣弗許,乃召始皇弟③,授之玺。

     子嬰即位,患之,乃稱疾不聽事,與宦者韓談及其子謀殺高。

    高上谒,請病④,因召入,令韓談刺殺之,夷其三族。

     子嬰立三月,沛公兵從武關入,至鹹陽,群臣百官皆畔,不適⑤。

    子嬰與妻子自系其頸以組⑥,降轵道旁。

    沛公因以屬吏,項王至而斬之,遂以亡天下。

     ①鄉:通“向”。

    ②劫:強迫。

    ③卷六《秦始皇本紀》謂“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嬰為秦王”。

    ④請病:詢問病情。

    ⑤不適(dí,敵):不加抵抗。

    適,通“敵”。

    ⑥自系其頸以組:這是古代君主投降的禮節。

    組,絲帶。

     太史公曰:李斯以闾閻曆諸侯,入事秦,因以瑕釁,以輔始皇,卒成帝業,斯為三公,可謂尊用矣。

    斯知《六藝》之歸①,不務明政以補主上之缺,持爵祿之重,阿順苟合,嚴威酷刑,聽高邪說,廢適立庶②。

    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極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與俗議之異。

    不然,斯之功且與周、召列矣③。

     ①《六藝》:即“六經”。

    指《詩》、《書》、《禮》、《樂》、《易》、《春秋》。

    歸:旨歸,要旨。

    ②廢適立庶:廢掉嫡長子而立庶出之子。

    適,通“嫡”,指扶蘇。

    庶,指胡亥。

    ③周、召:指周公姬旦,召公姬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