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列傳第二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
趙高總在皇帝身邊侍奉辦事,一切公務都由趙高決定。
趙高聽說李斯對此有不滿的言論,就找到李斯說:“函谷關以東地區盜賊很多,而現在皇上卻加緊遣發勞役修建阿房宮,搜集狗馬等沒用的玩物。
我想勸谏,但我的地位卑賤。
可實在是您丞相的事,為什麼不勸谏呢?”李斯說“确實這樣,我早就想說話了。
可是現在皇帝不臨朝聽政,常居深宮之中,我雖然有話想說,又不便讓别人傳達,想見皇帝卻又沒有機會。
”趙高對他說:“您若真能勸谏的話,請允許我替你打聽,隻要皇上一有空閑,我立刻通知你。
”于是趙高趁二世在閑居娛樂,美一女在前的時候,派人告丞相說:“皇上正有空閑,可以進宮奏事。
”丞相李斯就到宮門求見,接連三次都是這樣。
二世非常生氣地說:“我平時空閑的日子很多,丞相都不來。
每當我在寝室休息的時候,丞相就來請示奏事。
丞相是瞧不起我呢?還是以為我鄙陋?”趙高又乘機說:“您這樣說話可太危險了!沙丘的密謀,丞相是參與了的。
現在陛下您已即位皇帝,而丞相的地位卻沒有提高,顯然他的意思是想割地封王呀!如果皇帝您不問我,我不敢說。
丞相的大兒子李由擔任三川郡守,楚地強盜陳勝等人都是丞相故鄉鄰縣的人,因此他們才敢公開橫行,經過三川時,李由隻是守城而不出擊。
我曾聽說他們之間有書信來往,但還沒有調查清楚,所以沒敢向陛下報告。
更何況丞相在外,權力比陛下還大。
”二世認為趙高的話沒錯,想法辦丞相,但但又擔心情況不實,就派人去調查三川郡守與盜賊勾結的具體情況。
李斯知道了這個消息。
當時二世正在甘泉宮觀看摔跤和滑稽戲表演。
李斯不能進見,就上書揭發趙高的短處說:“我聽說,臣子比同君主,沒有不危害國家的;妾比同丈夫,沒有不危害家庭的。
現在有的大臣擅自掌握賞罰大權,和您沒有什麼不同,這是非常不妥當的。
從前司城子罕當宋國丞相,自己掌握刑罰大權,用威權行一事,一年之後就劫持了宋國國君,篡奪了王位。
田常當齊簡公的臣子,爵位高到全國無人與他相匹敵,自家的财富和公家的一樣多,他行恩施惠,下得百姓的一愛一戴,上得群臣的擁護,暗中竊取了齊國的權力,在廳堂裡殺死了宰予,又在朝廷上殺死齊簡公,這樣,就完全控制了齊國。
這是天下人明明知道的。
現在趙高有邪辟過分的心志和險詐叛逆的行為,就如同子罕當宋國丞相時的所作所為;私人占有的财富,也正像田常在齊國那樣多。
他一并使用田常、子罕的叛逆方式而又竊取了陛下您的威信,他志向就如同韓玘當韓安的宰相時一樣。
陛下你不早打算,我擔心他遲早會發動叛亂啊。
”二世說:“這是什麼話?趙高原本是個宦官,但他不因處境安逸就為所欲為,也不因處境危險就改變忠心,他品行廉潔,一心向善,靠自己的努力才得到今天的地位,因忠心耿耿才被提拔,因講信義才保住祿位,我确實認為他是賢才,而你懷疑他,這是什麼原因呢?再加上我年紀輕輕就失去了父親,沒什麼知識,不知如何管理百姓,而你年紀又大了,我擔心與天下人隔絕了。
我如果不把國事托付給趙高,還應當用誰呢?況且趙先生為人一精一明廉潔,竭盡其力,下能了解民情,上能順适我的心意,請你不要懷疑。
”李斯說:“并非如此。
趙高從前是卑賤的人,并不懂道理,貪得無厭,求利不止,地位權勢僅次于陛下,但他追求地位和權勢的欲一望沒有止境,所以我說是很危險的。
”二世早上已相信了趙高,擔心李斯殺掉他,就暗中把這些話告訴了趙高。
趙高說:“丞相所憂慮的隻有我趙高,我死之後,丞相就可以幹田常所幹的那些事了。
”于是二世說:“就把李斯交給你這郎中令查辦吧!” 趙高查辦李斯。
李斯被捕後并套一上刑具,關在監獄中,仰天長歎道:“唉呀!可悲啊!無道的昏君,怎麼能為他出謀劃策呢!從前夏桀殺死關龍逢,商纣殺死王子比幹,吳王夫差殺死伍子胥。
這三個大臣,難道不忠嗎!然而免不了一死,他們雖然盡忠而死,隻可惜忠非其人。
現在我的智慧趕不上這三個人,而二世的暴虐無道超過了桀、纣、夫差,我因盡忠而死,也是應該的呀。
況且二世治國不是胡搞麼!不久前殺死了自己的兄弟而自立為皇帝,又殺害忠良,重用低賤的人,修建阿房宮,對天下百姓橫征暴斂。
并不是我不勸谏,而是他不聽我的呀。
凡是古代聖明的帝王飲食都有一定的節制,車馬器物有一定的數量,宮殿都有一定的限度,頒布命令和辦事情,增加費用而不利于百姓的一律禁止,所以才能長治久安。
現在二世對自己的兄弟,施以違反常情常理的殘暴手段,不考慮會有什麼災禍,迫害、殺戮忠臣,也不考慮會有什麼災殃;大力修築宮殿,加重對天下百姓的稅收,不吝惜錢财:這三件措施實行之後,天下百姓不服從。
現在造反的人已占天下人的一半了,但二世心中還未覺悟,居然任用趙高為輔佐,我一定會看到盜賊攻進鹹陽,使朝廷變為麋鹿嬉遊的地方。
” 于是二世就派趙高審理丞相一案,對他加以懲處,查問李斯和兒子李由謀反的情狀,将其賓客和家族全部逮捕。
趙高懲治李斯,拷打他一千多下,李斯不能忍受痛苦的折磨,冤屈地招供了。
李斯之所以不自一殺而死,是他自負能言善辯,又對秦國有大功,确實沒有反叛之心,希望能夠上書為自己辯護,希望二世能覺悟過來并赦免他。
李斯于是在監獄中上書說:“我擔任丞相治理百姓,已經三十多年了。
我來秦國趕上領土還很狹小。
先王的時候,秦國的土地不過千裡,士兵不過幾十萬。
我用盡了自己微薄的才能,小心謹慎地執行法令,暗中派遣謀臣,資助他們金銀珠寶,讓他們到各國遊說,暗中準備武裝,整頓政治和教化,任用英勇善戰的人為官,提高功臣的社會地位,給他們很高的爵位和俸祿,所以終于威脅韓國,削弱魏國,擊敗了燕國,趙國,削平了齊國、楚國,最後兼并六國,俘獲了他們的國王,擁立秦王為天子。
這是我的第一條罪狀。
秦國的疆域并不是不廣闊,還要在北方驅逐胡人,貉人,在南方平定百越,以顯示秦國的強大。
這是我的第二條罪狀。
尊重大臣,提高他們的爵位,用以鞏固他們同秦王的親密關系。
這是我的第三條罪狀。
建立社稷,修建宗廟,以顯示主上的賢明。
這是我的第四條罪狀。
更改尺度衡器上所刻的标志,統一度量衡和文字,頒布天下,以樹立秦朝的威名。
這是我的第五條罪狀。
修築馳道,興建遊觀之所,以顯示主上志滿意得。
這是我的第六條罪狀。
減輕刑罰,減少稅收,以滿足主上赢得民衆的心願,使萬民百姓都擁戴皇帝,至死都不忘記皇帝的恩德。
這是我的第七條罪狀。
像我李斯這樣作臣子的,所犯罪狀足以處死,本來已經很久了,皇帝希望我竭盡所能,才得以活到今天,希望陛下明察。
”奏書呈上之後,趙高讓獄吏丢在一邊而不上報,說:“囚犯怎能上書!” 趙高派他的門客十多人假扮成禦史、谒者、侍中,輪流往複審問李斯。
李斯改為以實對答時,趙高就讓人再拷打他。
後來二世派人去驗證李斯的口供,李斯以為還和以前一樣,終不敢再改口供,在供詞上承認了自己的罪狀。
趙高把判決書呈給皇帝,二世皇帝很高興地說:“沒有趙君,我幾乎被丞相出賣了。
”等二世派的使者到達三川調查李由時,項粱已經将他殺死。
使者返回時,正當李斯已被交付獄吏看押,趙高就編造了一整套李由謀反的罪狀。
二世二年(前208)七月,李斯被判處五刑,判在鹹陽街市上腰斬。
李斯出獄時,跟他的次子一同被押解,他回頭對次子說:“我想和你再牽着黃狗一同出上蔡東門去打獵追逐狡兔,又怎能辦得到呢!”于是父子二人相對痛哭,三族的人都被處死了。
李斯死後,二世任命趙高任中丞相,無論大事小事都由趙高決定。
趙高自知權力過重,就獻上鹿,稱它為馬。
二世問左右侍從說:“這是鹿吧?”左右都說:“是馬”。
二世驚慌起來,以為自己迷惑,就把太蔔召來,叫他算上一卦。
太蔔說:“陛下春秋兩季到郊外祭祀,供奉宗廟鬼神,齋戒時不虔誠,所以才到這種地步。
可依照聖明君主的樣子再虞誠地齋戒一次。
”于是,二世就到上林苑中去齋戒。
整天在上林苑中遊玩射獵,一次有個行人走進上林苑中,二世親手把他射死。
趙高就讓他的女婿鹹陽令閻樂出面彈劾,說是不知誰殺死了人,把一屍一體搬進上林苑中。
趙高就勸谏二世說“天子無緣無故殺死沒有罪的人,這是上帝所不允許的,鬼神也不會接受您的祭祀,上天将會降下災禍,應該遠遠地離去皇宮以祈禱消災。
”二世就離開皇宮到望夷宮去居住。
二世在望夷宮裡住了三天,趙高就假托二世的命運,讓衛士們都穿着白色的衣服,手持兵器面向宮内,自己進宮告訴二世說:“山東各路強盜大批大批地來了!”二世上樓台觀看,看到衛士拿着兵器朝向宮内,非常害怕,趙高立刻一逼一十迫二世讓他自一殺。
然後取餅玉玺把它帶在自己身上,身邊的文武百官無一人跟從;他登上大殿時,大殿有好幾次都像要坍塌似的。
趙高自知上天不給予他皇帝之位,群臣也不會答應,就把秦始皇弟弟的弟弟叫來,把玉玺交給了他。
子嬰即位之後,擔心趙高再作亂,就假稱有病而不上朝處理政務,與宦官韓談和他的兒子商量如何殺死趙高。
趙高前來求見,詢問病情,子嬰就把他召進皇宮,命令韓談刺殺了他,誅滅了他的三族。
子嬰即位三個月,劉邦的軍隊就從武關打了進來,到達鹹陽,文武百官都起義叛秦,不抵抗沛公。
子嬰和妻子兒女都用絲帶系在自己脖子上,到轵道亭旁去投降。
劉邦把他們交給部下官吏看押。
項羽到達鹹陽後把他們殺死,秦就這樣失去了天下。
太史公說:李斯以一個裡巷平民的身份,遊曆諸侯,入關奉事秦國,抓住機會,輔佐秦始皇,終于完成統一大業。
李斯位居三公之職,可以稱得上是很受重用了。
李斯知道儒家《六經》的要旨,卻不緻力于政治清明,用以彌補皇帝的過失,而是憑仗他顯貴的地位,阿谀奉承,随意附合,推行酷刑峻法,聽信趙高的邪說,廢掉嫡子扶蘇而立庶子胡亥。
等到各地已經群起反叛,李斯這才想直言勸谏,這不是太愚蠢了嗎!人們都認為李斯忠心耿耿,反受五刑而死,但我仔細考察事情的真相,就和世俗的看法有所不同。
否則的話,李斯的功績真的要和周公,召公相提并論了。
【原文】【注解】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
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絜①,近人犬,數驚恐之。
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②,居大庑之下③,不見人犬之憂。
于是李斯乃歎曰:“人之賢不尚譬如鼠矣④,在所自處耳!” 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
學已成,度楚王不足事⑤,而六國皆弱,無可為建功者,欲西入秦。
辭于荀卿曰:“斯聞得時無怠⑥,今萬乘方争時⑦,遊者主事。
今秦王欲吞天下,稱帝而治,此布衣馳骛之時而遊說者之秋也⑧。
處卑賤之位而計不為者,此禽鹿視肉⑨,人面而能強行者耳。
故诟莫大于卑賤⑩,而悲莫甚于窮困。
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惡利?,自托于無為?,此非士之情也。
故斯将西說秦王矣。
” ①絜:同“潔”。
②積粟:存糧。
③大庑:堂下周圍有走廊的大房子。
④不肖:不才,沒本事,不正派。
⑤度:揣測,估計。
事:侍奉,服侍。
⑥時:時機,機會。
下文“馳骛之時”之“時”同此。
⑦萬乘:周制,天子地方千裡,出兵車萬乘。
因此以萬乘稱天子,本文中實用以指諸侯。
⑧布衣:指平民百姓。
馳骛:奔走。
⑨禽鹿:猶“禽一獸”。
⑩诟:恥辱。
?非:責難,反對。
?無為:道家指順應自然,不求有所作為。
至秦,會莊襄王卒①,李斯乃求為秦相文信呂不韋舍人。
不韋賢之,任以為郎。
李斯因此得說,說秦王曰:“胥人者②,去其幾也③。
成大功者,在因瑕釁而遂忍之④。
昔者秦穆公之霸,終不東并六國者,何也?諸侯尚衆,周德未衰,故五伯疊興⑤,更尊周室。
自秦孝公以來,周室卑微,諸侯相兼,關東為六國,秦之乘勝役諸侯,蓋六世矣。
今諸侯服秦,譬若郡縣。
夫以秦之強,大王之賢,由竈上騷除⑥,足以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此萬世之一時也。
今怠而不急就,諸侯複強,相聚約從⑦,雖有黃帝之賢,不能并也。
”秦王乃拜斯為長史,聽其計,陰遣謀士赍持金玉以遊說諸侯⑧。
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遺結之⑨,不肯者,利劍刺之。
離其君臣之計,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後。
秦王拜斯為客卿。
①會:恰巧,正逢。
②胥人:小人,平庸的人。
③幾:同“機”。
事情的迹兆,有“時機”、“機會”的意思。
④瑕釁:空隙,可乘之機。
忍:下狠心。
⑤五伯:即五霸。
對此古來有多種說法,但最為流行的是指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
⑥由:通“猶”。
如同,好像。
騷除:即掃除。
騷,通“掃”。
⑦從:通“縱”。
即“合縱”。
戰國時東方六國聯合抵抗秦國的聯盟。
⑧赍(jī,機):攜帶。
⑨厚遺:多贈送禮品。
會韓人鄭國來間秦①,以作注溉渠,已而覺。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遊間于秦耳,請一切逐客②。
”李斯議亦在逐中。
斯乃上谏書曰: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③。
昔缪公求士④,西取由餘于戎,東得百裡奚于宛,迎蹇叔于宋,來丕豹、公孫支于晉。
此五子者,不産于秦⑤,而缪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裡⑥,至今治強。
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一皮一皮九夷⑦,制鄢、郢,東據成臯之險,割膏腴之壤⑧,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⑨。
昭王得範睢,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⑩,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①間:伺侯,刺探。
②一切:一概,一律。
③過:過失,錯誤。
④缪公:即秦穆公。
缪,同“穆”。
⑤産:出生。
⑥舉:攻克,占領。
⑦包一皮一皮:吞并之意。
⑧膏腴:肥沃,肥一美。
⑨施(yì,意):延續。
⑩杜:堵塞,杜絕。
?内(nà,呐):通“納”。
今陛下緻昆山之王①,有随、和之寶②,垂明月之珠③,服太阿之劍④,乘纖離之馬⑤,建翠鳳之旗⑥,樹靈鼍之鼓⑦。
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⑧,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是夜光之壁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不實外廄⑨,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⑩。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後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⒀,阿缟之衣⒁,錦繡之飾不進于前,而随俗雅化佳治窈窕趙女不立于側也⒂。
夫擊甕叩擊彈筝搏髀⒃,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一聲也;《鄭》、《衛》、《桑間》、《昭》、《虞》、《武》、《象》者⒄,異國之樂也。
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适觀而已矣。
今取人則不然。
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
然
趙高總在皇帝身邊侍奉辦事,一切公務都由趙高決定。
趙高聽說李斯對此有不滿的言論,就找到李斯說:“函谷關以東地區盜賊很多,而現在皇上卻加緊遣發勞役修建阿房宮,搜集狗馬等沒用的玩物。
我想勸谏,但我的地位卑賤。
可實在是您丞相的事,為什麼不勸谏呢?”李斯說“确實這樣,我早就想說話了。
可是現在皇帝不臨朝聽政,常居深宮之中,我雖然有話想說,又不便讓别人傳達,想見皇帝卻又沒有機會。
”趙高對他說:“您若真能勸谏的話,請允許我替你打聽,隻要皇上一有空閑,我立刻通知你。
”于是趙高趁二世在閑居娛樂,美一女在前的時候,派人告丞相說:“皇上正有空閑,可以進宮奏事。
”丞相李斯就到宮門求見,接連三次都是這樣。
二世非常生氣地說:“我平時空閑的日子很多,丞相都不來。
每當我在寝室休息的時候,丞相就來請示奏事。
丞相是瞧不起我呢?還是以為我鄙陋?”趙高又乘機說:“您這樣說話可太危險了!沙丘的密謀,丞相是參與了的。
現在陛下您已即位皇帝,而丞相的地位卻沒有提高,顯然他的意思是想割地封王呀!如果皇帝您不問我,我不敢說。
丞相的大兒子李由擔任三川郡守,楚地強盜陳勝等人都是丞相故鄉鄰縣的人,因此他們才敢公開橫行,經過三川時,李由隻是守城而不出擊。
我曾聽說他們之間有書信來往,但還沒有調查清楚,所以沒敢向陛下報告。
更何況丞相在外,權力比陛下還大。
”二世認為趙高的話沒錯,想法辦丞相,但但又擔心情況不實,就派人去調查三川郡守與盜賊勾結的具體情況。
李斯知道了這個消息。
當時二世正在甘泉宮觀看摔跤和滑稽戲表演。
李斯不能進見,就上書揭發趙高的短處說:“我聽說,臣子比同君主,沒有不危害國家的;妾比同丈夫,沒有不危害家庭的。
現在有的大臣擅自掌握賞罰大權,和您沒有什麼不同,這是非常不妥當的。
從前司城子罕當宋國丞相,自己掌握刑罰大權,用威權行一事,一年之後就劫持了宋國國君,篡奪了王位。
田常當齊簡公的臣子,爵位高到全國無人與他相匹敵,自家的财富和公家的一樣多,他行恩施惠,下得百姓的一愛一戴,上得群臣的擁護,暗中竊取了齊國的權力,在廳堂裡殺死了宰予,又在朝廷上殺死齊簡公,這樣,就完全控制了齊國。
這是天下人明明知道的。
現在趙高有邪辟過分的心志和險詐叛逆的行為,就如同子罕當宋國丞相時的所作所為;私人占有的财富,也正像田常在齊國那樣多。
他一并使用田常、子罕的叛逆方式而又竊取了陛下您的威信,他志向就如同韓玘當韓安的宰相時一樣。
陛下你不早打算,我擔心他遲早會發動叛亂啊。
”二世說:“這是什麼話?趙高原本是個宦官,但他不因處境安逸就為所欲為,也不因處境危險就改變忠心,他品行廉潔,一心向善,靠自己的努力才得到今天的地位,因忠心耿耿才被提拔,因講信義才保住祿位,我确實認為他是賢才,而你懷疑他,這是什麼原因呢?再加上我年紀輕輕就失去了父親,沒什麼知識,不知如何管理百姓,而你年紀又大了,我擔心與天下人隔絕了。
我如果不把國事托付給趙高,還應當用誰呢?況且趙先生為人一精一明廉潔,竭盡其力,下能了解民情,上能順适我的心意,請你不要懷疑。
”李斯說:“并非如此。
趙高從前是卑賤的人,并不懂道理,貪得無厭,求利不止,地位權勢僅次于陛下,但他追求地位和權勢的欲一望沒有止境,所以我說是很危險的。
”二世早上已相信了趙高,擔心李斯殺掉他,就暗中把這些話告訴了趙高。
趙高說:“丞相所憂慮的隻有我趙高,我死之後,丞相就可以幹田常所幹的那些事了。
”于是二世說:“就把李斯交給你這郎中令查辦吧!” 趙高查辦李斯。
李斯被捕後并套一上刑具,關在監獄中,仰天長歎道:“唉呀!可悲啊!無道的昏君,怎麼能為他出謀劃策呢!從前夏桀殺死關龍逢,商纣殺死王子比幹,吳王夫差殺死伍子胥。
這三個大臣,難道不忠嗎!然而免不了一死,他們雖然盡忠而死,隻可惜忠非其人。
現在我的智慧趕不上這三個人,而二世的暴虐無道超過了桀、纣、夫差,我因盡忠而死,也是應該的呀。
況且二世治國不是胡搞麼!不久前殺死了自己的兄弟而自立為皇帝,又殺害忠良,重用低賤的人,修建阿房宮,對天下百姓橫征暴斂。
并不是我不勸谏,而是他不聽我的呀。
凡是古代聖明的帝王飲食都有一定的節制,車馬器物有一定的數量,宮殿都有一定的限度,頒布命令和辦事情,增加費用而不利于百姓的一律禁止,所以才能長治久安。
現在二世對自己的兄弟,施以違反常情常理的殘暴手段,不考慮會有什麼災禍,迫害、殺戮忠臣,也不考慮會有什麼災殃;大力修築宮殿,加重對天下百姓的稅收,不吝惜錢财:這三件措施實行之後,天下百姓不服從。
現在造反的人已占天下人的一半了,但二世心中還未覺悟,居然任用趙高為輔佐,我一定會看到盜賊攻進鹹陽,使朝廷變為麋鹿嬉遊的地方。
” 于是二世就派趙高審理丞相一案,對他加以懲處,查問李斯和兒子李由謀反的情狀,将其賓客和家族全部逮捕。
趙高懲治李斯,拷打他一千多下,李斯不能忍受痛苦的折磨,冤屈地招供了。
李斯之所以不自一殺而死,是他自負能言善辯,又對秦國有大功,确實沒有反叛之心,希望能夠上書為自己辯護,希望二世能覺悟過來并赦免他。
李斯于是在監獄中上書說:“我擔任丞相治理百姓,已經三十多年了。
我來秦國趕上領土還很狹小。
先王的時候,秦國的土地不過千裡,士兵不過幾十萬。
我用盡了自己微薄的才能,小心謹慎地執行法令,暗中派遣謀臣,資助他們金銀珠寶,讓他們到各國遊說,暗中準備武裝,整頓政治和教化,任用英勇善戰的人為官,提高功臣的社會地位,給他們很高的爵位和俸祿,所以終于威脅韓國,削弱魏國,擊敗了燕國,趙國,削平了齊國、楚國,最後兼并六國,俘獲了他們的國王,擁立秦王為天子。
這是我的第一條罪狀。
秦國的疆域并不是不廣闊,還要在北方驅逐胡人,貉人,在南方平定百越,以顯示秦國的強大。
這是我的第二條罪狀。
尊重大臣,提高他們的爵位,用以鞏固他們同秦王的親密關系。
這是我的第三條罪狀。
建立社稷,修建宗廟,以顯示主上的賢明。
這是我的第四條罪狀。
更改尺度衡器上所刻的标志,統一度量衡和文字,頒布天下,以樹立秦朝的威名。
這是我的第五條罪狀。
修築馳道,興建遊觀之所,以顯示主上志滿意得。
這是我的第六條罪狀。
減輕刑罰,減少稅收,以滿足主上赢得民衆的心願,使萬民百姓都擁戴皇帝,至死都不忘記皇帝的恩德。
這是我的第七條罪狀。
像我李斯這樣作臣子的,所犯罪狀足以處死,本來已經很久了,皇帝希望我竭盡所能,才得以活到今天,希望陛下明察。
”奏書呈上之後,趙高讓獄吏丢在一邊而不上報,說:“囚犯怎能上書!” 趙高派他的門客十多人假扮成禦史、谒者、侍中,輪流往複審問李斯。
李斯改為以實對答時,趙高就讓人再拷打他。
後來二世派人去驗證李斯的口供,李斯以為還和以前一樣,終不敢再改口供,在供詞上承認了自己的罪狀。
趙高把判決書呈給皇帝,二世皇帝很高興地說:“沒有趙君,我幾乎被丞相出賣了。
”等二世派的使者到達三川調查李由時,項粱已經将他殺死。
使者返回時,正當李斯已被交付獄吏看押,趙高就編造了一整套李由謀反的罪狀。
二世二年(前208)七月,李斯被判處五刑,判在鹹陽街市上腰斬。
李斯出獄時,跟他的次子一同被押解,他回頭對次子說:“我想和你再牽着黃狗一同出上蔡東門去打獵追逐狡兔,又怎能辦得到呢!”于是父子二人相對痛哭,三族的人都被處死了。
李斯死後,二世任命趙高任中丞相,無論大事小事都由趙高決定。
趙高自知權力過重,就獻上鹿,稱它為馬。
二世問左右侍從說:“這是鹿吧?”左右都說:“是馬”。
二世驚慌起來,以為自己迷惑,就把太蔔召來,叫他算上一卦。
太蔔說:“陛下春秋兩季到郊外祭祀,供奉宗廟鬼神,齋戒時不虔誠,所以才到這種地步。
可依照聖明君主的樣子再虞誠地齋戒一次。
”于是,二世就到上林苑中去齋戒。
整天在上林苑中遊玩射獵,一次有個行人走進上林苑中,二世親手把他射死。
趙高就讓他的女婿鹹陽令閻樂出面彈劾,說是不知誰殺死了人,把一屍一體搬進上林苑中。
趙高就勸谏二世說“天子無緣無故殺死沒有罪的人,這是上帝所不允許的,鬼神也不會接受您的祭祀,上天将會降下災禍,應該遠遠地離去皇宮以祈禱消災。
”二世就離開皇宮到望夷宮去居住。
二世在望夷宮裡住了三天,趙高就假托二世的命運,讓衛士們都穿着白色的衣服,手持兵器面向宮内,自己進宮告訴二世說:“山東各路強盜大批大批地來了!”二世上樓台觀看,看到衛士拿着兵器朝向宮内,非常害怕,趙高立刻一逼一十迫二世讓他自一殺。
然後取餅玉玺把它帶在自己身上,身邊的文武百官無一人跟從;他登上大殿時,大殿有好幾次都像要坍塌似的。
趙高自知上天不給予他皇帝之位,群臣也不會答應,就把秦始皇弟弟的弟弟叫來,把玉玺交給了他。
子嬰即位之後,擔心趙高再作亂,就假稱有病而不上朝處理政務,與宦官韓談和他的兒子商量如何殺死趙高。
趙高前來求見,詢問病情,子嬰就把他召進皇宮,命令韓談刺殺了他,誅滅了他的三族。
子嬰即位三個月,劉邦的軍隊就從武關打了進來,到達鹹陽,文武百官都起義叛秦,不抵抗沛公。
子嬰和妻子兒女都用絲帶系在自己脖子上,到轵道亭旁去投降。
劉邦把他們交給部下官吏看押。
項羽到達鹹陽後把他們殺死,秦就這樣失去了天下。
太史公說:李斯以一個裡巷平民的身份,遊曆諸侯,入關奉事秦國,抓住機會,輔佐秦始皇,終于完成統一大業。
李斯位居三公之職,可以稱得上是很受重用了。
李斯知道儒家《六經》的要旨,卻不緻力于政治清明,用以彌補皇帝的過失,而是憑仗他顯貴的地位,阿谀奉承,随意附合,推行酷刑峻法,聽信趙高的邪說,廢掉嫡子扶蘇而立庶子胡亥。
等到各地已經群起反叛,李斯這才想直言勸谏,這不是太愚蠢了嗎!人們都認為李斯忠心耿耿,反受五刑而死,但我仔細考察事情的真相,就和世俗的看法有所不同。
否則的話,李斯的功績真的要和周公,召公相提并論了。
【原文】【注解】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
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絜①,近人犬,數驚恐之。
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②,居大庑之下③,不見人犬之憂。
于是李斯乃歎曰:“人之賢不尚譬如鼠矣④,在所自處耳!” 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
學已成,度楚王不足事⑤,而六國皆弱,無可為建功者,欲西入秦。
辭于荀卿曰:“斯聞得時無怠⑥,今萬乘方争時⑦,遊者主事。
今秦王欲吞天下,稱帝而治,此布衣馳骛之時而遊說者之秋也⑧。
處卑賤之位而計不為者,此禽鹿視肉⑨,人面而能強行者耳。
故诟莫大于卑賤⑩,而悲莫甚于窮困。
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惡利?,自托于無為?,此非士之情也。
故斯将西說秦王矣。
” ①絜:同“潔”。
②積粟:存糧。
③大庑:堂下周圍有走廊的大房子。
④不肖:不才,沒本事,不正派。
⑤度:揣測,估計。
事:侍奉,服侍。
⑥時:時機,機會。
下文“馳骛之時”之“時”同此。
⑦萬乘:周制,天子地方千裡,出兵車萬乘。
因此以萬乘稱天子,本文中實用以指諸侯。
⑧布衣:指平民百姓。
馳骛:奔走。
⑨禽鹿:猶“禽一獸”。
⑩诟:恥辱。
?非:責難,反對。
?無為:道家指順應自然,不求有所作為。
至秦,會莊襄王卒①,李斯乃求為秦相文信呂不韋舍人。
不韋賢之,任以為郎。
李斯因此得說,說秦王曰:“胥人者②,去其幾也③。
成大功者,在因瑕釁而遂忍之④。
昔者秦穆公之霸,終不東并六國者,何也?諸侯尚衆,周德未衰,故五伯疊興⑤,更尊周室。
自秦孝公以來,周室卑微,諸侯相兼,關東為六國,秦之乘勝役諸侯,蓋六世矣。
今諸侯服秦,譬若郡縣。
夫以秦之強,大王之賢,由竈上騷除⑥,足以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此萬世之一時也。
今怠而不急就,諸侯複強,相聚約從⑦,雖有黃帝之賢,不能并也。
”秦王乃拜斯為長史,聽其計,陰遣謀士赍持金玉以遊說諸侯⑧。
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遺結之⑨,不肯者,利劍刺之。
離其君臣之計,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後。
秦王拜斯為客卿。
①會:恰巧,正逢。
②胥人:小人,平庸的人。
③幾:同“機”。
事情的迹兆,有“時機”、“機會”的意思。
④瑕釁:空隙,可乘之機。
忍:下狠心。
⑤五伯:即五霸。
對此古來有多種說法,但最為流行的是指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
⑥由:通“猶”。
如同,好像。
騷除:即掃除。
騷,通“掃”。
⑦從:通“縱”。
即“合縱”。
戰國時東方六國聯合抵抗秦國的聯盟。
⑧赍(jī,機):攜帶。
⑨厚遺:多贈送禮品。
會韓人鄭國來間秦①,以作注溉渠,已而覺。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遊間于秦耳,請一切逐客②。
”李斯議亦在逐中。
斯乃上谏書曰: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③。
昔缪公求士④,西取由餘于戎,東得百裡奚于宛,迎蹇叔于宋,來丕豹、公孫支于晉。
此五子者,不産于秦⑤,而缪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裡⑥,至今治強。
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一皮一皮九夷⑦,制鄢、郢,東據成臯之險,割膏腴之壤⑧,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⑨。
昭王得範睢,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⑩,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①間:伺侯,刺探。
②一切:一概,一律。
③過:過失,錯誤。
④缪公:即秦穆公。
缪,同“穆”。
⑤産:出生。
⑥舉:攻克,占領。
⑦包一皮一皮:吞并之意。
⑧膏腴:肥沃,肥一美。
⑨施(yì,意):延續。
⑩杜:堵塞,杜絕。
?内(nà,呐):通“納”。
今陛下緻昆山之王①,有随、和之寶②,垂明月之珠③,服太阿之劍④,乘纖離之馬⑤,建翠鳳之旗⑥,樹靈鼍之鼓⑦。
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⑧,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是夜光之壁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不實外廄⑨,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⑩。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後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⒀,阿缟之衣⒁,錦繡之飾不進于前,而随俗雅化佳治窈窕趙女不立于側也⒂。
夫擊甕叩擊彈筝搏髀⒃,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一聲也;《鄭》、《衛》、《桑間》、《昭》、《虞》、《武》、《象》者⒄,異國之樂也。
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适觀而已矣。
今取人則不然。
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
然